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周期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从物质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变。理论研究显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源泉是知识,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知识型人员在企业创立、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拥有了知识型员工,就是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职工绩效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加强知识型职工的绩效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推动作用。
2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2.1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是由无数个小的个体构成,这些小的个体就是员工。根据以往的研究来看,影响职工绩效的有众多因素,可以归纳为职工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
2.1.1职工个体因素
(1)工作目的。工作目的是一种心理行为,是促使职工展开工作的无形力量。工作动机有三项主要作用:第一是激励作用,即激发个体行为的力量;第二是导向作用,人们对具体情况的指导作用不会有同样的投入;第三是持久作用,人们可能会长期从事某种事业,工作动机理论更关注知识型员工长期的行为表现。(2)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应具备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以判断这个员工是否合格,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简言之,工作能力就是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把握胜任工作。知识型员工要求工作特点更匹配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二者相匹配,获得高绩效的几率大大增加。(3)勤奋程度。职工的勤奋程度是由其自身决定的,源于自身的动力。勤奋程度源于情商。一个人能否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影响和修正自我意识及社会意识,从而提高社会技能,从某种程度的上看,受到情商的影响。工作绩效与情商直接相关,如果知识型员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有效地调节情绪,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就会提高工作绩效。
2.1.2组织因素
(1)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关心的是:个人成长,工作自主性,商业上的成功,财富。知识型职工更偏爱需要经过自己的奋斗才能获取成功的结果的工作,渴望个人和组织一起成长;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报酬。(2)机遇。在投入工作的同时,知识型职工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组织给知识型职工安排任务时,也考虑职工的自身需要,提供更多的机遇,知识型员工会竭尽全力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绩效。(3)工作环境因素。和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的员工的工作大多具有创造性,因此,知识型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知识型职工的创造力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仅使知识型职工实现自我价值,也提高了组织的效益。(4)条件因素。条件因素包括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因素。硬性因素是指,知识型职工在工作时所需要的设备、装置等资源,这是获得绩效的必要前提。软性因素是指组织的文化、管理、制度等。
2.2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2.2.1创业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企业的一切活动,尤其是企业经营决策,必须注重发展战略的中心,所有的资源必须实施服务战略。这一阶段绩效管理是不专业的,管理者尚未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组织的绩效管理方面,却希望改善员工绩效,不关注过程,只注重结果,没有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此阶段的绩效管理是杂乱无章的,从组织结构上看,主管人员比重大,基层人员比重小,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2.2.2成长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化,从混沌逐渐明确,员工绩效管理,形成了原型规范,达到系统管理水平。企业成长期实现了绩效管理的基本职能,一方面管理人员制定了基本的绩效管理制度,主要是绩效考评制度;另一方面设计出基本的激励机制,应用于绩效评估环节。
2.2.3成熟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企业先后经历了初创期的杂乱无章,成长的基本制度建立,在企业成熟期逐步产生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思想,激励与绩效精神理念。
2.2.4衰退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衰退阶段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经营现状,行业衰退造成的企业衰退,市场份额也在下降,成熟阶段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不再适应衰退阶段的实际情况。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小,很多岗位需要重新制定岗位职责,以适应企业在衰退阶段的发展。
3加强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措施
3.1创业期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
共同愿景是组织的凝聚力所在,使企业产生一体感,使企业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愿景引领着企业和员工奋斗的方向。构建组织愿景时,既要有高层中层管理者的高瞻远瞩,也要有基层员工,特别是知识型职工的积极参与,通过这种途径建立的愿景才会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勤奋程度。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若想通过外部招聘揽纳知识型人才,设置的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创业期的企业给知识型员工的薪资水平会高于市场上的平均水准。这个阶段,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匹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岗位培训、有激励性的股权分红吸引知识型员工。
3.2成长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3.2.1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知识型员工是高质素人才,他们不仅关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还关注企业是否会给自身提供一个实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所以,企业要积极地参与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帮助知识型员工实现自身的发展。
3.2.2设计有效的晋升机制
构建多种渠道职业晋升激励机制。知识型员工包括技术型员工和管理型员工。对管理人员职业晋升的职业生涯路径的晋升机制可以使用传统的。与知识型员工不同,技术型员工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传统的晋升机制不能适用于技术型员工,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多渠道晋升机制,确保技术型员工和管理型员工地位平等,薪酬激励机制公平。
3.2.3福利激励
福利激励的形式分为个人福利以及集体福利。集体福利是企业自己举办或者借助其他服务机构举办的,为员工集体提供可以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主要的员工福利形式。个人福利不是主要的福利激励,是组织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货币。
3.3成熟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通过实施精神激励,管理者与知识型员工沟通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动机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在成熟期,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可采用的方式有弹性工作制、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等。在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管理者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掌握管理知识,也即学习速度优于竞争者,这样使得企业能更快的适应外界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衰退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3.4.1知识型职工的薪资水平,应该仍然以长期激励为主
这一时期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但还有利润盈余,在员工流失率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员工的基本工资要维持在中高水平,这样才能留住知识型人才,知识型职工的绩效激励可以稍微下降,但也应维持在中低水平。
3.4.2再造企业文化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不仅经济效益会下降,已有企业文化对知识型职工的激励程度也会下降。企业要积极的动员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再造,结合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再造的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和效益。
3.4.3做好裁员工作
做好裁员工作,首先需要认清裁员的责任,这样有利于企业及时对被裁知识型员工进行补偿,被裁知识型员工在感情上就容易接受;第二,采用委婉的处理方式,可以让知识型员工觉得企业有人文关怀。
4结束语
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会呈现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大阶段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绩效管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为了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得出以下绩效管理结论:初入创业期,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一样重要。知识型员工的精神需要比普通员工高,他们非常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前途。成长期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具备给知识型员工提供优越福利的条件。进入成熟期,企业出现衰退的迹象,为了加强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此时应采取精神激励的措施。衰退期的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官僚气息在知识型员工中滋长,企业应再造企业文化,重新提高企业的团队凝聚力。
作者:朱兴华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车若语,胡晓颖,李强.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考评系统分析[J].金融经济,2014,(24).
论文关键词:外包,人力资源,内容划分
一 引言
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已经非常的普遍和广泛,但是专注于人力资源外包内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人力资源外包内容的划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企业要外包那些内容,外包什么,不应该外包什么?这需要一些针对性的划分方法。
二 人力资源外包内容划分的主要方法
(一)基于价值和独特性的划分方法
这种方法建立在两个标准上面:价值标准和独特性标准。所谓的价值标准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界定在高价值和低价值这一范围内,高价值是指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较大的影响。低价值是指一般的事务性的操作,对组织的影响也比较小。独特性标准是按照人力资源活动在企业中的特殊性界定的。高独特性指的是非常特殊的活动,在市场上难以获得,低独特性指的是普通的日常活动。根据这两个标准将人力资源活动划分为4个象限如图---1:关于这四类的名称,李颀称为核心活动,传统性活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核外活动,特殊性活动(李颀,2009),顾海、雷婷称之为核心类活动,外围类活动,传统类活动,独特类活动(顾海、雷婷,2004)。
在第一象限中,这些活动属于高战略价值并具有高独特性,这样的活动对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所以企业不会外包出去,而是交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处理。
在第二象限中,这些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的战略影响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外部的标准服务来解决,比如招聘活动。找到合适的人员能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反之则对组织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市场上有很多专业的人才中介可以做到这些活动,因此这些活动适合外包期刊网。
在第三象限中,这些活动属于低价值,低独特性,既不会对组织的战略产生较大影响,市场上也很普遍,比如薪资发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退休金管理等活动,最适宜外包
在第四象限中,这些活动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是外部的资源也很难解决,比如说员工纠纷等事物。这些活动留有内部解决更有效率。
另外基于同样的原理Alan speaker则把独特性的分析细化,将其变为可交易性活动和关联性活动,但是得出的记过是基本相同的。如图----2:。
基于价值和独特性的划分方法只能在理念层次上给企业的外包内容划分一个直觉上的认识,它很难做到细分,也没有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它是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初期阶段提出的,由于当时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数量,质量,和规模都比较有限,所以个别的时候不太适合今日的市场现况。
(二)基于专业化和收益/成本的划分方法
这种方法将外包活动是否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及外包的收益/成本比值来进行考虑的(吕佳,2008)。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可增加熟练程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而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则认为当组织费用大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就可以将此项活动外包出去。基于这两个标准,将人力资源活动又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3:
在第一象限,进行外包技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而且成本收益也比较高,是最为适合外包的。比如企业的培训活动
在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则是只能获得提升专业化和较合理的收益/成本比值的一个方面。这主要取决与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在第二象限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市场成熟度不高,外包市场竞争不激烈早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可以等待市场成熟之后外包。而第四象限则是纯粹的业务关系。这个时候企业要注意考虑外包后外包商的道德风险。
在第三象限是外包之后既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程度,收益和成本的比值也不高。这样的活动就不适合外包,比如企业的员工纠纷,家庭矛盾等等。
基于专业化和收益/成本的划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外包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在简单的成本和收益方面也可以做出计算,能为企业的外包提供一定意识上的理性分析,具有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过度性质。它的不足就是太过于笼统,在细节实施方面还不足。一般只适用于大企业。它还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地域性和企业的特性对外包内容选择的影响。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对人力资源外包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李沐天,2007),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如图---4
在创业期的时候,企业规模小,财力有限,人力资源部门处于初步阶段。人力资源部门的各岗位职责还不清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薪酬制度,这一阶段企业最适合人力资源的规划,咨询外包。而其他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任务相对较少,不适合外包期刊网。
企业在成长期的时候,人力资源逐步买入正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这个时候企业继续大量的员工,因此适合招聘外包。在薪酬方面需要外包公司根据市场的调查,给出合理的薪酬依据,也可以全部外包。这个时候企业的培训也胡相应增多,适合外包。
企业在成熟期的阶段,各方面已基本完善,并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员工基本稳定,能力已基本定型,因此在招聘和培训方面已没有外包的必要。这个时候薪资、福利、待遇的计算和发放等成了一项事物性的工作,一般可以采取外包。
企业在衰退期的时候,企业要面临合理的裁员。如何合理的裁员,不留下后遗症,需要人力资源法律方面的专家来帮助解决。这个时候劳资关系式最适合外包。
基于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考虑到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开始将考虑的因素向活动外围伸展,在一定方面也体现了企业的规模与人力资源外包的需求的关系,但是还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性质及地理位置的关系,即没有考虑到外包的可行性。
(四) 基于地域和企业特性的人力资源外包内容划分方法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分布也不均匀,有的离城市比较近一些有的离城市比较远一些,而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发展还只限制于较为繁华的城市,在乡镇以下则很少有人力资源外包机构。而企业的特性比如生产性的企业和销售性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外包的需求也是要分开对待的,针对这一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们也将其分为四个象限,如图---5,
在第一象限中是城市型的销售性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由于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招聘外包方面做的比较谨慎。一般是将招聘广告外包给网站,经过内部的选择来实现的。在培训方面,大型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但是有的时候也通过外包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在薪资方面,城市型的销售企业都是制度性的,保密的,一般都是外包的。
第二象限内是乡镇型的销售性企业。这样的企业一般比较小,人数也相对较小,可以归纳为“微型企业”一类。这样的企业的员工素质一般比乡镇生产性的企业高,但是文化偏低。所以这样的企业培训的时候比较多,最适合将培训外包。而在招聘方面大部分是靠熟人介绍等方式获得人才的。在薪资方面由于人数少,计算简单,一般不适宜外包
第三象限是乡镇型的生产性企业。乡镇企业一般距离大城市比较远,而且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是依靠农村充足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在招聘上一般不用外包。在培训方面由于乡镇企业缺少专业的人才,所以一般是通过外包的方式进行培训的期刊网。由于乡镇型的企业的员工比较稳定,而且经常有迟发的现象,所以在薪资方面主要是内部计算,内部发放而不外包的
在第四象限中是靠近城市的生产性企业。这样的企业一般在城市规划的开发区内。由于生产性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操作工人,而且由于工业的密集中高层的人员也容易跳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所以适合将招聘外包给专业的中介或猎头公司。在培训方面由于城市中的企业规模比较大,有计较成熟的传帮带制度,所以生产性的培训一般不用外包。在培训方面主要是引进新技术的时候,对第一批工人的培训。在薪资方面,一般都是采取内部计算工资,而发放是外报给银行的。
基于企业性质和地理位置的划分方法既考虑到了不同性质企业的外包需要,也考虑企业的地域性及与外包商合作的可能性,这样的方法在实际中运用广泛,指导性比较大。但是没有将外包商加以区分,没有考虑到不同外包商的优点和缺点,长项与弱项,这是下步研究的方向。
三 总结和展望
结合以上几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首先人力资源外包内容划分的考虑范围在扩大。从较早的分析人力资源活动本身扩展到企业生命周期再延伸到企业的性质和地理位置。可见划分人力资源外包内容时所考虑因素更加更加全面,以后的研究方向可能会进一步的外延即要考虑外包商的差别能力分析,市场的成熟度与外包内容的关系等等。第二是目前的划分方法都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缺少定量分析的方法。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划分人力资源外包内容?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另一个区域。
参考文献:
[1]李颀,浅析人力资源外包的判别模式和内容,现代经济[J],2009.4,89-113
[2]顾海、雷婷,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探析,企业论坛[J],2004.8,19-21
[3]张晔林、陈万明,人力资源外包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1,29-30
[4]吕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J],2008.7,90-91
[5]Gilley,Human resource outsourcing andorg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alofBusinessResearch,57(2004),232-240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进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工程项目管理形成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接触项目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首先论文从原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已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此后由于外资项目的增加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我国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的项目,必须按国际惯例实行项目管理,这进一步加速了项目管理理论在我论文国的推广应用,也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进一步的改革。
鲁布改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行贷款,并按其规定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和项目管理的工程。以此为契机,我国首先在施工企业中推行项目管理,1987年在全国推行项目法施工,目的是建立在施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体制。8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我国继而推行了招标承包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论文、工程建设监理制等。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估价师的考试,凡通过考试的,可获得执业资格。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是一次性管理。这是项目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决定了项目管理也是一次性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很难有纠正机会。
2.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论文由整理提供idi-language:AR-SA">论文项目的生命期是一个有机的成长过程。项目的各个阶段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相互衔接,不可间断。这就决定了项目管理应该是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3.项目管理是一种约束力很强的管理。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特征其明显的目标和时间限制、既定的功能要求以及质量标准和预算额度,决定了项目管理约束条件的约束强度比其他管理更高。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于项目管理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合理应用而又不超越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完成既定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规章,但仍没有一个在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范围的指导性实施准则。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比较混乱,项论文目管理很不规范,“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普遍。
2.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可行性研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工程项目在建设投资决策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是保证工程项目以最小的投资耗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科学手段,也是保证工程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建设上可行的科学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的许多投资项目都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项目匆匆上马,盲目投资,这样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可能埋下质量隐患。
3.对实行建设监理的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我国推行的建设监理,就是国际上通行的由项目管理公司或咨询工程师代业主进行的项目管理。目前国内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法人不肯放“权”,没有充分利用监理和咨询机构,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工程咨询业欠发论文达,管理不规范,没有真正成为专业管理的内行。
4.项目管理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由于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到1991年才成立全国性的项目管理研究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正式发行的项目管理专业刊物,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也相对落后。目前我国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和资质认定工作多偏重于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方面,忽视了对业主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质认定。
四、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1.项目管理国际化。项目管理国际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现在不仅是一些大型项目,论文由整理提供
/eWebEditor_new/">连一些中小型项目要素都呈国际化趋势。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行业壁垒下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就工程建设领域而言,外资利用将会进一步增加,海外建设市场也会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国际工程将会进一步增加。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看,这意味着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融资、工程招标、合同管理论文等均要求国际化和国际惯例接轨。
2.项目管理信息化。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应用性强,很有发展潜力。目前人们把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大大提高,并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用Internet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
3.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管理。项论文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成为一个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项目管理已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已探索出许多比较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
4.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在现代社会中,项目管理越来越趋向社会化。将整个项目管理任务以合同的形式委托出去,让专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这是项目管理的一大趋势,最典型的是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广建设项目监理制度,这是建设工程管理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五、加入WTO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1.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工程建设领域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的框架,但还不能适应加入WTO的需要,需继续完善,形成完备的法规。另外,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工程投资体系应进一步改革,项目法人的主导论文由整理提供
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论文地位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应退出经营性项目的投资,使项目法人真正成为责任主体,并由其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3.工程咨询业有待发展,管理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应主要负责工程项目资金的筹划、项目组织和项目决策。而项目管理应由项目法人委托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去承担,应充分利用咨询和中介机构。
4.工程建设企业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当今工程项目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国际化,这就要求国际化的项目管理。而我国的建设企业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是目前的一个普遍现象,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以增强竞争能力。
5.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制度要作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软件需求;领域分析;质量属性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6-4424-0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Quality Improved Based on Software Requirement
WANG Yan-xing, YE Jing-fa
(College of Compu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is applied in more and more domain with the quickl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scale and complexity of software requirement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Requirements analysis is a key activity in software life cycle,quality of software requirement can affect quality software directly. It selected an effective approach with the use of objected domain analysis to verification quality of requirement.
Key words: software requirement; domain analysis; qualityproperty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最快的发展速度和最强的渗透能力,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正如“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所阐述的两方面: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不断增长日趋复杂的需求和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软件产品。截至到目前, 如Brooks所言,解决软件危机的“Silver Bullet” 还没有出现[1]。需求分析是软件研发的起始阶段,高质量的需求分析是软件项目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 需求是软件质量的根源
ISO9126的信息技术标准[2]中定义软件质量:与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和特征总和,它充分表明软件系统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实体。在研究中发现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分布在软件研发的各个阶段,软件产品说明书(需求)占56 %,设计占了27%,编写代码占7%;其他占10%。可见软件缺陷的最大原因是软件产品产品说明书和软件设计。在生命周期中发现缺陷越早,修正问题的成本越低。软件质量的管理不是IT自身的需求,而是业务应用的需求[5]。需求阶段的问题不解决,相当于在错误的方向上不断浪费人力物力[6]。Jones在报告中声称扩展需求对80%的管理信息系统和70%的军事软件造成风险[7],需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软件质量[8]。协调统一的高质量需求是软件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需求质量的改进则成为软件开发的首要任务。
软件需求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需求阶段包括了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个部分。而需求工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需求定义、记录和演进的过程。软件需求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也包括非功能需求[9]。需求是软件开发中最复杂的环节,现在软件需求分析中发现需求具有明显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及变化性等特点。提高需求质量在于如何改进和克服需求上述特征因素。
2 领域分析对软件需求改进
了解顾客的需求是软件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无论是领域工程还是应用工程,领域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应用工程中,软件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在特定的范围内,针对一组特定的需求产生一组特定的设计和实现。因此在设计之前,必须正确获得和理解软件需求,而正确获得和理解软件需求的前提是对应用系统的工作领域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2.1 领域和领域分析方法
领域是指一组具有相似或相近软件需求的应用系统所覆盖的功能、问题、问题解决方案或知识区域[10]。领域工程则为一组相似或相近系统的应用工程建立基本能力和必备基础的过程,它覆盖了建立可复用软件构件的所有活动[11]。领域工程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领域分析、领域设计、领域实现。
领域分析(Domain Analysis)是Neighous1981 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使用部件的软件构筑”中首次提出的[12],它的含义是指“识别、捕获和组织特定领域中一类相似系统内对象、操作等可复用信息的过程”。领域分析是基于已经存在的系统和它们的发展开发历史、基于从领域专家获得的知识、背景理论、领域中新技术的基础上,识别、收集、组织以及表示领域中相关信息的过程。领域分析进行识别领域边界,通过分析领域需求,提取出某领域内系统的共性及可变部分从而建立领域模型。
2.2 面向领域方法的需求分析
提高软件需求质量的最有效方法是准确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功能和性能)。领域分析方法中涉及到广泛的涉众:如最终用户、领域专家、领域分析员、系统投资人、需求分析员等等。领域专家对行业信息化有丰富经验。最终用户则能反应系统应用的典型业务需求,系统投资人则更多关注领域的发展和运营。以最终用户中心,面向领域的需求分析方法有效捕获从应用专业领域别是直接从最终用户的需求,并完整、准确地予以描述与分析。软件的需求从用户中来,软件的使用又到用户中去。Harwell强调今天的用户和开发者必须协同工作,以成功完成开发过程[13]。领域分析中参与涉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解决需求的不完整性、使用领域语言对问题阐述保证问题的一致性。对领域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防止了需求的频繁变化和变更。而且即使变化也会在预先可控范围内的调整和扩展,减少对领域模型的冲击。领域分析立足于满足现有业务的需求同时它还代表系统的一种发展方向和系统对未来业务发展的适应能力。保证应用工程需求的稳定性和系统性。通过分析领域需求的共性和可变性有利软件产品线形成和演化。
领域工程是建立系统家族及支持系统演化的基础和前提。面向领域的需求分析从需求问题的分布可以将领域为纵向(垂直)领域和横向(水平)领域,其中垂直领域是指具有相似业务需求的一组相似应用系统所覆盖的业务区域。水平领域是指根据应用系统内部模块的功能性分类而得到的相似问题空间。领域分析方法从问题域出发将问题逐步深入逐步求精,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对需求进行挖掘。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同行业和相近行业的经验,并在此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创新方向引导需求和发展需求。领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需求的发展趋势,使软件的需求能方便、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软件的功能需求满足了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而非功能需求则是软件质量的内在体现。非功能需求是保证业务流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和保障。是衡量软件能否良好运行的定性指标。质量属性是软件质量的综合体现。质量属性是客户希望的特征,属性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或多个功能的附属特征。软件的整体质量是各种质量属性之间的权衡和优化。为了达到产品特性的最佳平衡,在需求获取阶段识别和确定相关的质量属性,领域涉众需要确定质量属性之间的优先级,已达到系统整体质量的合理优化。
3 领域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发展,数字化、融合化、全球化发展和媒介竞争是世界文化传媒业的发展大势。广电传媒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整合企业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数字电视业务的逐步深入,原来的业务系统正成为制约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广播电视各业务系统各自独立运行,数据和业务管理分散。无法实现客户资料的统一管理,无法实现业务统一规划运营。无法从业务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企业很难推出快速响应市场的高效运营方案。因此广电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面向未来的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系统)来整合替代原来各个分散的系统。对广电领域的分析成为建设多业务综合运营支撑系统的首要问题。应用面向领域分析方法对广电行业进行需求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广电综合业务支撑系统的业务模型如图1。
领域分析方法为业务模型建立提供有效的思路。领域纵向分析中充分参考了电信行业,电信行业与广电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有很多成熟的运营经验,也充分借鉴了国际电信管理论坛(Tele Management Forum)。领域横向分析全面整合广电企业目前的系统,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模拟、数字、增值多业务广电运营支撑平台。以多种接入方式满足现有业务、未来数字整体转换和增值业务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社会化、信息化的产品营销模式。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同时加强企业产品提供商的合作产业链。在新的业务平台和市场竞争中寻求企业运营的商业模式。随着运营商区域并购联盟、广电业务和用户规模将剧增,业务系统数据量将更加庞大,为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和提高服务质量。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事务的高性能处理成为系统整体质量的体现。
通过领域分析方法提出的模型满足运营商的组织结构管理、业务需求和业务管理模式,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实现业务规范、责权明确、各部门间的协同的管理。基于此需求分析的系统能全面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效率,大幅拓展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总结
软件需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软件产品的质量,改善需求的质量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环节。本分探讨了领域分析方法对软件需求的改进,并在广电业务支撑系统需求分析中进行了应用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BROOKS F P.THE MYTHICAL MAN-MONTH[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2-43.
[2]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SO/IEC9126: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roduct Evaluation:Quality Characteristicd and Guidelines for Their Use[S].Chicago:Thomson,1991.
[3] Little wood B.Software Reliability Achievement and Assessment[M].Henley-on-Thames,England:Alfred Waller,Ltd,1987.
[4] Mizuno O,Kikuno T,Inagaki K,et al.Analyzing effects of cost estimation accuracy on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C]//Proceedings of the 1998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Kyoto,Japan:IEEE Comp Soc,1998:410-419.
[5] 张郁.软件质量源自应用需求[N].每周电脑报,2005-11-21:90.
[6] 杰拉尔德・温伯格.探索需求-设计前的质量[M].章柏幸,王媛媛,谢攀,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75-176.
[7] Jones C.Estimating Software Costs[M].Boston:Addison-Wesley,2000.
[8] BERKI E,GEORGIADOU E,HOLCOMBE M.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and Process Modeling in 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Towards a Generic Process Metamodel[J].Software Quality Journal,2004(12):265-283.
[9] 陆丽娜.软件需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5-39.
[10] Tracz W.Domain-specific software architecture (DSS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J].Software Engineering Notes,1994,19(2):52-56.
[11] Tracz W.Confessions of a UsedProgram Salesman Institutionalizing Software Reuse[M].New York: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