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德主题论文

师德主题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德主题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师德主题论文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第1篇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们在发挥主体的各方面认识功能时,也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主观性、武断性、片面性。

认识的主体性意味着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认识是主体有目的的能动创造的过程。但是,这一有目的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潜伏着脱离客观性原则的可能。如果这里的目的缺乏客观基础,那么这样的目的就有可能把认识引向主观性的误区;另一方面,认识是主体能动的创造过程,但是如果这里的创造不是建立在尊重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而是不切实际的凭空创造,那么这样的创造也会使认识脱离客观性。具体地说,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即由此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至少有以下表现:

第一,随意性选择。如果选择不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全面理解、对主客体关系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而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作出的,这样的选择就是随意性选择。其结果是或者把错误的逻辑起点、思想材料引入认识过程,或者把不合适的方法加以运用,由此造成认识的主观性。

第二,随意性约定。不考虑命题、原理等是否具有客观有效性,不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而只根据权力等方面的需要便把这些命题、原理等约定为真,这样的约定便是随意性约定。

第三,随意性抽象。不是从对象的全面的客观的关系出发来抽取出它们的必然本质和共同属性,而只是从主观因素出发,抽取对象的偶然特征,这样的抽象就是随意性抽象。

第四,随意性综合。只看到事物、要素的个别共同点,不考虑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便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如“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1页。)这样的综合便是随意性综合。

第五,随意性建构。不使用可靠的思想材料,不运用具有客观有效性的方法,想当然地建立各种认识上的结构,这样的建构便是属于随意性建构。

总之,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功能时,既有可能增强认识的客观性,也有可能导致认识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便是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二、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同各种差异性密切相关。具体地说,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主要由下列三种差异性的不良影响造成:

第一,认识主体的自然差异性的不良影响。主体的自然差异性与造成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是有关的,尽管它的作用十分有限和十分间接。主体的自然差异包括遗传上的差异性、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性、年龄上的差异性、性别上的差异性和由地理环境造成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虽不能直接造成认识的主观性,但它们会造成人们在个性、气质上的差异,造成人们在理解力、想象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从而间接地影响人们看问题的方式,并由此影响人们在看待特定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客观性的程度。主体在发挥各方面认识功能时,情绪、性格、思维速度等都会影响当时发挥的效果,其中有的产生了积极作用,有的则间接造成了负面效应。

第二,认识主体的社会差异性的不良影响。认识主体的社会差异性更多地妨碍着人们达到认识上的一致性,因此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比自然差异性造成的要大得多。而且,由于自然科学认识主体间更多地掌握着共同的逻辑思维工具,因此认识主体的社会差异性在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中造成的主观性比起自然科学来又要大得多。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群体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所属的民族和国家不同,所在的历史年代不同,所处的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样当他们作为认识主体发挥各方面认识功能时,也往往按照他们个人的风格、方式、特点各行其是,按照各自的方式去创造,其结果是把各种各样的主观随意性、武断性、片面性带入认识过程。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以主观有效性代替客观有效性,由此造成了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

第三,实践发展的差异性的不良影响。这是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产生的终极根源。实践发展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为横向的差异性,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实践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且更重要的表现为实践发展的历史性,即以往的实践发展水平较之现在的实践发展水平、现在的实践发展水平较之未来的实践发展水平,总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实践发展的差异性造成不良影响也即是实践发展的相对不完善性。实践发展的这种相对不完善性决定了人们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上去从事认识活动,因此认识主体性也只能在有限的水平上加以发挥,总是带有不完善性。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不完善性会越来越小,认识会越来越客观,因此相对于未来的发展阶段来说,现在的认识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性,现有水平的认识主体性总是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而这正是由现在的实践发展水平与未来的实践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的。

三、承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并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

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意味着认识主体在发挥各方面功能时也会把各种各样的主观性带入认识过程,那么这对于知识的客观性有何影响?是否意味着人们再也不可能达到知识的客观性了呢?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对于知识客观性的达到确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就在于:它造成了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在知识的客观性只能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而言的。知识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客观化的过程。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说知识的客观性,只是相对于以往历史时期和现在而言的,随着实践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将更加客观化,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如此,因此知识客观性的这种纵向的相对性在所有知识中都存在。知识的客观性同事物的其他性质一样,也有程度上的强弱之分,即知识的客观性也有自己量的规定性。否定这一点,会导致把知识的客观性绝对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客观性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例如波普就曾提出“逼真度”这一概念;皮亚杰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是一个过程,“客观性是作为一种过程不是作为一种状态开始的;客观性是通过逐步接近而困难地达到的”。(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92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罗蒂也认为,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化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尽管他们对客观性的理解存在各种偏差,但他们看到知识的客观性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点还是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的。

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并不否定知识客观性本身,正如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事物本身的存在一样。知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因此知识不断达到客观性,其客观性越来越强,这一点是绝对的。

因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造成了知识客观性的相对性,这一点不应看作是对知识客观性的否定。相反,正是由于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存在,才提供了知识发展的必要性,开放了知识客观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使知识的发展能够在不断超越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过程中走向新的客观性。因此知识的客观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知识的客观性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的统一。

四、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消除

知识可以在不断超越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中走向新的客观性,这说明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是可以消除的。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还得靠认识主体性本身,即依靠认识主体性的正确的、有效的发挥。认识的主体性虽然造成了负面效应,但认识主体性积极的、正确的发挥又有能力不断地打破和消除这些负面效应。不过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消除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它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实践的发展。实践前进一步,人的认识能力也提高一步,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也有可能消除一步。因此在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这一任务上,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必然性又要看到它的阶段性,既要积极地发挥自觉能动性又不能陷入盲目性。

通过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来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有许多途径,其中包括:

第一,正确运用认识主体的各项认识功能,力避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认识主体的选择功能、约定功能、抽象功能、组织功能和建构功能等等都潜伏着陷入主观性的可能,因此,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统一,把主体的各项认识功能尽可能地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如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从事客观的调查研究,运用客观的实践检验标准,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等等。要达到客观性的要求,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如坚持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抽象和具体的统一等等。

第二,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正确的方法对于自觉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主体掌握的方法数量上越多,质量上越可靠,看问题也越客观,认识主体性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小。认识主体各项认识功能的发挥本身也要使用各种方法,如选择材料要有选择的方法,进行综合要有综合的方法,进行建构要有建构的方法,这些所用的方法是否可靠和是否得当,对于是否造成负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

认识主体使用的思维方式是否可靠,往往制约着认识是否客观。使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能得出主观性的认识,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而先进的思维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些负面效应。许多在科学上卓有建树的人,都得益于先进的思维方式的运用,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它们。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兴起,冲击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证明并丰富着的辩证思维方式,为人们进一步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扩大认识交往。认识交往对于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主体接受的背景知识中的错误成分,以及错误的思维方式、方法等,是造成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因素,往往可以在认识交往中得以消除或更新,通过认识交往的不断进行,人们可以获得一大批新见解、新方法、新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着内化在头脑中的认识工具,形成看问题的新角度,使认识不断趋于客观,尤其是在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知识产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速,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步伐的日益加快,认识交往的意义也越来越大。认识主体性造成的许多负面效应都必须通过认识交往才能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扩大认识交往就越来越成为消除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达到知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和迫切要求。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第2篇

1 雨季施工的准备工作

在雨季到来之前一段时间,施工人员就应该为建筑工程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施工计划、安排以及对近期天气状况的关注等等。如果降水量较大,还应该准备进行防汛,置办好防汛工具。具体来说主要的方面如下所示:

第一,施工项目的进度安排。在对施工进度进行计划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所需要的土方量以及相应的预制工作进行明确。包括内外墙所用的粉刷材料,砌体工程以及防水设施等等。通常情况下,防水工程都应该在晴天进行,否则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可见,为了应对雨季的施工,施工人员需要具有全局观念,合理地安排工作内容,尽量做到不影响施工。

第二,给排水的防冻防雨准备。对于住宅类建筑所涉及到的管线来说,如果需要埋设在地下,应该注意到防冻线。如果有一些外漏的管道,也应该利用草垫或者是其他的保温材料来对其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冻坏的问题。为了保证排水的便利性,施工人员需要在雨季到来之前开挖沟渠,保证流水的畅通无阻。

第三,施工道路的修整合加固。如果施工道路表面已经出现的凹凸不平或者是土质不实的问题,在进入雨季汛期之前就应该对道路进行修整。施工人员首先需要做好检查工作,准备相应数量的碎石和炉渣材料。在对路面进行清理和修复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路面具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可以直接将路面的积水排到水沟当中,保证路面的畅通,提升建筑工程的便利性。

第四,防雨保温材料的准备工作。在对住宅类建筑进行防水和保温时,可以采用防雨的油布以及稻草等材料,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防寒用品,因为雨季的气温要明显偏低,如果对建筑的保温工作没有到位,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2 雨季施工各工程部分的具体预防措施

第一,土方和基础工程部分。对于工程的土方部分和基础工程来说,由于其很容易受到雨水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防护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雨季进行挖槽时,需要将边坡的稳定性考虑到其中。这样才能防止边坡被雨水冲击出现塌陷的问题。适当的时候,可以在边坡上假设一定的钢铁网片结构,并且在其上面涂上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材料。另外,也可以用塑料的布遮盖边坡结构。工作面不应该设置过大,最好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否则就会直接影响施工的工期。在基础部位达到标准高度的时候,施工人员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验收,并且加设一定厚度的垫层结构。如果雨水过大,达到了建筑的基础部位,就应该充分利用排水沟的优势作用,集中所有的力量进行排水。对于雨季之前回填的土方结构来说,应该及时地对其进行压实,在其表面产生一定的坡度。这样雨水就可以自行排出。如果降水量相对较大,大面积的施工是不可取的,应该做好防水工作,保证土方不被淋湿。如果基础部分施工完毕,正赶雨季,应该及时地做好回填工作。工作人员还应该对地下室结构的浮力因素进行考虑,并且采用相应的措施提升地下室结构的抗浮能力。一般情况下,如果降水量较大,水泵已经起不到基本的作用,工作人员就应该充分利用箱型基础,在第一时间内将积水灌倒其中,待雨水量减少时再进行具体的排水工程。对于建筑的土方结构和基础工程来说,在雨季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做好这些准备工作,进而保证房屋建筑免受雨水的侵蚀。

第二,砌体工程和砼工程部分。此部分应掌握以下要点:砖在雨期必须集中堆放,不宜浇水。砌墙时要求干湿砖块合理搭配。砖湿度较大时不可上墙。砌筑高度不可超过1米。雨期遇大雨必须停工。砌砖收工时应在砖墙顶盖一层干砖,避免大雨冲刷灰浆。大雨过后受雨水冲刷过的新砌墙体应翻砌最上面两层砖:稳定性较差的窗间墙、独立砖柱,应架设临时支撑或及时浇筑圈梁;砌体施工时,内外墙要尽量同时砌筑。遇台风时,应在风向相反的方向加临时支撑;以满足砌筑需要为宜。拌好的砂浆要注意防止雨水的冲刷;雨后继续施工,须复核已完工砌体垂直度和标高,并检查砌体灰缝,受雨水冲刷严重之处须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以便浇筑时突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

3 雨季施工的安全措施和技术要求

严控各种规程制度,凡参与人员-律禁穿拖鞋、硬质等易滑鞋。所有机械操作棚要搭设牢固,防止倒塌漏雨。机电设备应采取防雨、防淹措施,安装接地安全装置、机动电闸箱的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施工机械的排气孔要用塑料布或其他防雨材封堵:坑、沟内的机械最好移至地面、以防雨耐寒;现场施工电缆要集中摆设,防止杂乱无章、及时更换绝缘外套老化或破损的电缆线;不必要的电缆线要及时收回。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具体的技术要求如:对提升架、塔吊应在其上设避雷接地装置。在雨期来临之前进行一次认真检查。施工时遇恶劣天气,应停止露天高空作业。大雨过后,要及时对现场的排水系统、土方边坡、护栏、上下临时马道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对基坑边坡认真检查,有异常和隐患,及时组织力量排除。要及时检查脚手架、围墙、宿舍、塔吊基础设施,有变形,下陷现象时,应及时处理。电气装置及机械设备应有防雨设施,开关箱采用铁皮防雨盖,扭械设备尽可能搭棚防雨,无法搭棚时,应对电机采用覆盖措施防雨。雨停后,检查其状况、性能后方可进行试动转,杜绝重大事故发生。斜道要有防滑条,雨后要及时清扫并检查其牢固程度。高温天气施工,现场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术伦理;交互主体性;学术共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65-02

交互主体性理论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学术共识的达成,交互主体性孕育的学术伦理实践的践行能够有效预防学术腐败的生成。学术共识使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依靠共同的学术共识来维持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即需达成学术共识。学术共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工作者不应该盲目跟随学术共识,要有自身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识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一、 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学术伦理支点

(一)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克服技术理性弊端,通过主体与主题之间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来克服异化,进而建立起主体与社会、主体与客观、主体与主观之间的有效交流,交往理性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R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提出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为了解决当代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界,而造成的自身困境,如水资源匮乏、雾霾等生存困境,而提出的克服主体欲望无限膨胀的哲学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又称之为交往理性理论,是主体之间在确立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的态度和观点的一致性的取得。交往理性不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占有和控制,而是确立人类自身主观世界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即重构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为共识的达成需要广泛的交往空间。当代人类社会的弊端在于把自身建立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多采取剥削、掠夺的态度,人类不断沉醉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节节攀升,忽略了一点认识,那就是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主宰,人类从匍匐在上帝脚下的可怜被造物开始人类自身觉醒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人类把自身成功的塑造成砍掉人类自身的牵绊,把自己束缚于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之中,无法去理解和解读世界,更无法建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合理的生活世界。人类借助于发达、便捷的科技和通信手段,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和沟通,人类把自己囚禁与钢筋水泥的孤岛之上,切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交流和沟通,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主旨在于重构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拓展主体之间交往的空间,冲破交往实践的藩篱,进而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开放性,重构人类生活世界的持续性和生存性。

二、学术共识是交互主体性的学术伦理的实践体现

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同行,同行在科学理论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行评议是学术理论获得社会认可的首要前提性的社会活动。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评议存在人为因素,就会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同行评议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如论文评价等,与此同时,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专业性越来越强。

(一)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以学术派别为依托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但同时,不同派别的理论观点之争,也会阻碍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共识的达成。学术共同体内部都遵循自身的学术伦理,即自己的学术伦理规范。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同行,同行评议在学术活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不同学派,在学术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二)学派

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现实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的科研合作,学派在学术共同体中,是学术活动的展开形式,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派遵守共同的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研究习惯,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学者之间用学派结合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学术倾向,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维护学术自由。

(三)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者创造性思维的显现。而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思维碰撞。即使学术共同体成员遵循共同的方法论和规范,并不意味着学术共同体成员思想处处保持一致,也会出现各种分歧,学术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术讨论能够激发学术共同体成员潜在的思维火花,促进新的学术活动实现质的飞跃。当然,科学认识活动在西方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摆脱了对神学和意识形态的依附,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态,实现了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学者阐明自己的理论认识提供了生存的学术空间,尽管,任何一个新的学说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需要艰苦卓绝的抗争的,但是毕竟保证了自由的学术论争的氛围,承认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存在和竞争,体现了学术认识活动的社会进步性。

(四)学术成果的发表

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任何学术活动要想获得社会承认,就都要发表,为同行和社会所了解。如果学术成果不发表,就无法被同行所了解,更谈不上社会承认。但并不是所有有见地和创新的学术成果都会得到发表,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总之,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

三、交互主w性伦理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学术伦理基础

学术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预防学术腐败问题,而且是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的关键点。学术不可否认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研究成果,而且是学术共同体的特殊劳动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由此不难推断出,学术伦理不仅是个人学术成果创作过程中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行的个体伦理,还应包括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性的共同体伦理,同时更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要想从源头上预防学术腐败问题更应该切实加强学术伦理问题的构建,学术伦理问题是学术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前苏联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实行学术自由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没有人能够保证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是准确无误的,权威性的评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术的发展,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论,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才会真正促进学术活动的进步。

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为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解决。

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循环。而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相互表达的真诚性和语言表述的确定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在表述生活世界过程中的表述的真诚性,表达的真实性,而这恰恰是学术伦理表达的真实性是同出一辙的。学术理论要求学术共同体或者个人能够如实描述生活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表达出自自身的真诚性,语言描述的确定性,基于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伦理实践即是交互主体性伦理实践,是交往理性在生活世界的现实表述,更是主体之间的共识,而这也正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遵循的学术伦理。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2]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哲学流派新编[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2.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 给排水施工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给排水工程是民用建筑中一个重要分部工程项目,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管道的跑冒、滴、漏,立管周边及地漏周边渗漏是民用建筑中一个比较常见的质量通病,它严重影响房间使用功能,给用户的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烦恼,使能源造成浪费。

一、有关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地埋管的渗漏。为了美观,现在许多设计院在进行室内给水设计时采用地下埋管方式。虽然视觉效果不错,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管道通水后,地面或墙角处局部返潮、渗水,甚至从孔缝处冒水,严重影响人们使用。分析原因主要如下:第一管道安装后没有进行水压试验,管道开裂、管件上砂眼及接口处渗漏,没有发现并处理。第二管道试水后没有及时把水排泄干净,在冬季造成管道或管件冻裂造成渗漏。处理方法应根据施工图查明管道走向、接口方式、判断漏水位置,将地面凿开后修复或更换管道及管件,经试水合格后再恢复地面。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管道水压试验,认真检查管道有无裂缝、管件是否完好。冬季施工时,试水完毕将管内积水全部排泄干净,防止结冰冻裂管道或管件。

2.坐便器的安装。坐便器型号规格较多,下排水口的位置要求不同,因此买坐便器时要预先量好坐便器的下污口中心点到水箱后壁的距离,其大小要等于或略小于地面排污口中心点到墙面的距离。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水封破坏,应增大污水横支管的坡度,对于排水铸铁管宜采用国家《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规定的“通用坡度”,对于排水塑料管宜采用“标准坡度”,都不宜采用“最小坡度”。在管路系统中,确定管径及管内流速等方面,都应考虑采取消除或减轻水锤危害的措施,如施工人员将正3通或4通装入立管与横支管连接处,将造成排水立管内产生的正压破坏靠近立管底部的卫生器具的水封,致使卫生器具发生冒泡、满溢现象,排水管道的有毒有害气体将会侵入室内,正确做法是正3通应为斜3通,4通改为将分支管连接到一根横干管上,再接入立管,或分别距一段距离用斜3通接入。

3.UPVC管的施工。UPVC管材用于建筑室内外排水,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材质料特点,在施工中也带来了诸多弊端。首先由于其具有柔软性,易弯曲的特点,应用中必须合理地选择支撑,要严格按规范要求管道最大支撑间距,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要避免意外堵塞产生高压致使管道爆裂。在穿过楼板时,为防止楼板渗水,施工应将插铸铁管承口的塑料管的外壁打毛,增加与嵌缝的填料的磨擦力和紧固力,然后再用细石混凝土补洞。其次由于UPVC管道有冷缩热胀的特性,施工中必须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和数量装设伸缩节,用以补偿,室内横管直线管段长不超过2m,管道本身稍有补偿,可不考虑装伸缩节;横管直线管段大于2m,应装设伸缩节,其数量应根据管道设计伸缩节允许伸缩量计算确定,设计伸缩量不应大于伸缩节的最大允许伸缩量,排水立管在每层(层净高<4m)须设一个伸缩节,不然会拉坏管道接口,产生渗漏。再次由于UPVC管水阻小,在管道的抽吸作用下水封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一般水封高度应保持在50mm-100mm之间,过浅则难以保证水封高度,使臭气外逸,过深则会水流不畅,产生沉淀以及阻塞,施工中在地漏下安装P形存水弯或采用水封深度大于50mm的3防地漏。UPVC管外表为白色,抗冲击能力小,在交叉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因此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管道外壁的保护,建议在管道就位后用塑料布缠绕保护,待工程结束后拆去即可。

二、有关消防给水系统施工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消火栓阀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在安装消防栓的过程中,要在给水系统中按规定要求在需减压处安装减压孔等减压装置,如果设置中没有设置减压等装置,将会导致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过大,由于栓口处长期保持高静压力,很容易造成消火栓栓阀的损坏,当发生火灾的时候,会造成使用困难。按照规定,当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大于0.5Mpa时,应设置减压孔板等减压装置。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大于0.8Mpa时就应该采取分区给水系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减低栓口的高静压力,防止栓阀的损坏。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穿梁套管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道的穿梁套管的预埋要比普通的排水套管预埋要求要更高一些由于每一支管的所有套管均需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在安装时套管发生位移或旋转,将使以后的支管安装时丝扣无法对接,加大了工程难度,且难以修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较粗的梁主筋,可承受压力的在梁两侧采用u 型钢筋吊固。对细小的梁主钢筋,受压会变形的梁两侧采用x 型支架钢筋架立。

3.止回阀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在消火栓进行试水时通常会发生消防泵运转正常,而顶层试验水枪压力不够。一种情况是止回阀安装错误,这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的粗心或者设计图纸在表示止回阀时流向画错,两者均能导致止回阀安装错误。另一种情况要检查止回阀是否完好,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关闭水池消防出水闸阀,通过看水压是否上升或查看水池消防出水管处有无反水现象来断定止回阀的好坏,当止回阀坏时,应立即进行更换或维修。

三、有关建筑给排水施工其他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控制材料的进场和检验。为保证工程质量,每批材料进场时须对进场材料的品种、规格、外观等进行验收并检查三证是否齐全。如查验生产厂商出的产品合格证、质量验收报告及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尤其要注意生产批号。由于生产过程的某些不可预见因素,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原料、同一配方和工艺,不同生产批次的产品质量会有差异。检查材料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对进场材料和配件应按规定的批量及频率进行见证抽样、送检,在未获得检验合格的证明文件之前,不得用于工程当中。

2.注意防止管道周边渗漏。硬聚氯乙烯管的管内外壁表面光洁度较高,管道穿过楼层的结合部时常因细石混凝土与管道外壁结合不好, 而使上下层之间顺管外皮漏水。特别是穿过顶层塑料管常因楼顶层面封闭不严造成漏水,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在立管结合部作好记号后,刷上一层塑料粘结剂,待塑料外皮形成一层薄薄的溶结层时滚上一层中砂,使其凝固后在塑料管外形成粗糙表面,然后再竖管并用细石混凝土吊模。第二采用止水环,把止水环粘在立管上,一并打入混凝土中增加结合面和泄漏水的爬行距离,能起到较好的水密作用。第三在浇筑屋面时预埋防水钢套管,管道安装后把管道和套管间的缝隙用防水材料填实。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建设中,要避免给排水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给排水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这就要求在施工中,一定要注意施工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给排水中的问题,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根宝.浅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9.2

[2]丁再励,夏葆真.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齐淑丽.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

师德主题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闻摄影 主体性 表现方式

一、引言

一般认为,新闻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艺术摄影主要是通过典型形象和作品主题展现摄影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启迪受众感悟人生与生活,从而获得美感,因而其主体性较强。新闻摄影是报道新闻的,追求新闻价值和客观性,不追求艺术性或审美价值。新闻摄影是指运用摄影手段,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形象报道。新闻摄影的主体是摄影师本身,摄影客体是摄影的拍摄对象。新闻摄影是一种以实事求是为本质特征的抓拍,必须遵循两个规律:其一,在时间上严格遵循现实规定性;其二,在空间上严格遵循现场规定性。因此,某些人认为新闻摄影只要追求客观性即可,根本不存在主体性。

实际上,新闻摄影的这种客观性不是绝对客观的,因为只要有人参与就必然存在人的主体性。例如摄影主体对拍摄对象的选取、构图的选择、光圈的选择、焦距的选择、感光度的选择、快门的选择等。这些选择正是由摄影主体的个人修养、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等因素决定的。

二、新闻摄影的主体性

新闻摄影一般运用摄影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形象化的报道,其特点首先是视觉形象性,即通过新闻照片表现的生动形象报道新闻。其次,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它必须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瞬间场面的实录。再次,新闻摄影还具有典型性,即新闻摄影“把转瞬即逝的形象变成永恒的典型”(罗丹语),其给人的印象比现场亲见的更生动、更具体、更集中、更完美。第29届“荷赛”大奖得主阿朗・赖宁格曾说:“摄影记者具有代替读者到达现场、目击世界的责任。新闻摄影是利用摄影的瞬间记录特征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种种事实定格为一个瞬间画面。”[1]

目前主流摄影主要采用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强调客体,依然延续着以往抓拍方式,关注人生百态、社会生活,有较强烈的当代生命语境,基本上还是在尊重拍摄客体基础之上的主体观念表达;另一种强调摄影主体,也就是通过摄影主体对拍摄环境、拍摄人物的控制,从而有效地表达摄影主体的思想。这类创作彻底放弃了摄影的真实记录性,甚至有些摄影家不在乎他们是否是在拍摄照片。以拍《无题电影剧照》等摄影作品而成名的辛迪・雪曼表示:“我恨摄影技术,讨厌一些人对此纠缠不休……摄影家关心的是从选材到印刷,都要循规蹈矩、不可逾越。这正是我对摄影术的厌恶之处。我不能忍受街头摄影师们挎着相机拍摄雷同的风景和树木。”[2]

笔者认为,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有血有肉的,既要客观地反映拍摄的对象,又要完美地展现摄影的主体性。即通过对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从而有效表达摄影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凸显摄影主体的风格,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视觉形象性、纪实性和典型性。

三、新闻摄影主体性的表现方式

(一)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

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主要有四点:第一,拍摄客体选择具有新意的对象,使客体直接给人较强的震撼;第二,巧妙运用光线,使摄影作品基调具有强烈的线条之美及节奏感;第三,巧妙排布画面整体结构,能够显现画面,表现重点;第四,因地制宜地选择照片景别。

例如笔者在《南京日报》的《春运“小候鸟”踏上返城路》(下图)中拍摄的照片。正值返城时节,每个旅客都行色匆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摄影对象,但是如果随意拍摄就不是新闻摄影而是随手拍。下图中一名男孩与父母在一起候车,期间他还不忘抓紧时间看书。周围环境的喧嚣,更衬托出他个人内心的一种宁静,他在努力学习知识,体现他身为一只“小候鸟”的那种青春活力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关摄影主体对照片景别的选择,首先是镜头的运用。根据不同焦距,镜头大致可分为广角、标准、长焦三种类型。标准镜头因为视角与人的目光范围相似,所以拍摄的作品比例协调,给人以正常平稳的视觉感受,其冲击力不大。而运用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则可能使画面形象给人的一般视觉印象产生变化,适度变形成为产生视觉冲击力的手段之一。选择视点是新闻摄影作品的产生视觉冲击力的又一途径。对于同一新闻题材的表现,视点的不同选择,往往是新闻摄影记者能力与水平高低的标志。所谓视点,包括高度距离和视角。我们在新闻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中会发现,一个协调、适中的拍摄角度对于表现人物形象至关重要,但这种拍摄角度的选择要服务于体现新闻的纪实性和新闻信息的新颖性。

例如“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大眼镜女孩”苏明娟,如果当时摄影师没有选用特写的景别而是以中景记录,记录下当时教室里的所有小孩,那么受众的视线就不会聚焦到大眼镜女孩身上。也许当时就会感慨有这么多的小孩生活是多么艰苦,但是不会因为“大眼镜女孩”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幅新闻照片也不会成为人们提到“希望工程”的代表作。

(二)摄影主体对后期照片处理

主体对后期照片处理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优秀。例如,袁毅平先生创作的《亭亭玉立》是在一次时装表演现场拍摄的,但他创造性地将拍摄照片进行暗房技术加工和制作,将人物背景处理成白色,通过翻拍去掉一些中间层次,最后用照相制版的前后期的修版制作处理,使得该照片成为具有中国工笔画仕女效果的佳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码时代取代了胶片时代,PS技术已经成为主流,各种各样的PS技术也开始广为运用,虽然产生了一些造假的新闻照片,但PS技术还是给摄影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推动,照片变得更有冲击力,更能体现摄影者的思想和情感,更易突出拍摄客体的特点。

(三)摄影主体思想的表达

拍摄的照片应传达某种思想和含义。摄影主体意识的扩展在《无题电影剧照》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摄影家不再摆布摄影客体,而是直接进入摄影画面,将主体意识用最简单的方式贯穿摄影行为和摄影作品中。新闻摄影也不例外,新闻摄影的对象主要是人,必然关注人的处境、人的发展和人的精神。《纽约民报》的记者雅各布・里斯起初用文字报道美国内战后贫民的艰难生活状况,但反响很小。后来他决定用相机实地拍摄纽约各个贫民窟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做成素描插图发表在报纸上,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迫使纽约州州长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拆除贫民窟,建立新住宅区,这是新闻摄影界强烈呼吁社会正义,参与社会改革的开端。近年来我国产生了一些关注食品安全、农民工状况的震撼摄影作品。

(四)摄影主体情感的表达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是通过对拍摄瞬间的选择和处理打动受众,往往是拍摄主体感情恰到好处的流露。著名摄影家袁毅平在谈拍摄《东方红》这幅名作体会时说:“当我看到,我盼望和等待两年之久的朝霞出现时,我激动得两腿发软,双手发抖。这时我努力控制住激动的情感,屏住气,用1/8秒的快门速度,一口气拍了八张。”发抖是感受之情,是情感对生活形象的喜、怒、哀、乐。控制是深悟之理,是理智对生活形象的冷静思考。袁老正是在创作时对情感的“努力控制”才使《东方红》大作得以诞生[3]。

又如,2004年“9・5”达州洪灾堪称百年不遇,其造成的生命和经济损失较大。大竹县一业余摄影者甘洪拍摄的《托起明天的希望》当即被《人民日报”》采用。该作品记录了淹没在洪水中的城市及抗洪救灾的武警官兵和群众,画面十分震撼,令人鼓舞,传递了正能量,堪称佳作。

(五)摄影主体个人风格的凸显

优秀的作品不仅会直接反映时代精神的历史特点,而且会留下了珍贵的形象历史资料。新闻摄影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的组合、艺术技巧的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及艺术形象的展现之中。新闻摄影就是将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物化为新闻摄影作品,其必然蕴含摄影主体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凸显摄影主体的个人风格。如袁毅平先生创作的《东方红》与一般摄影者拍摄的日出完全不同,他将歌颂中国人民解放、中华民族新生通过日出隐喻化地表现出来,展示自己的创作风格。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经过多年的锤炼和创新,并逐步升华形成。

四、结语

摄影作为一种交流语言,有其特殊的表现规律,是客观现实的图像与个人思想情感相交融的产物。摄影不只是一个机械操作过程,而是要求摄影者不但具备足够的技术,而且要充分表现其主体性,即拍摄瞬间的选择,对照片的适当处理,思想和情感的充分表达,以及风格的展现,只有这样才能借助相机创作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翟墨.摄影瞬间论[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