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1、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我国经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汽车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汽车工业更是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2019年中国汽车的最终产销量为1350万辆,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高达2459.8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6.2%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还不是一个“汽车强国”。专家指出,要成为世界汽车强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二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三要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和引领世界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出自己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汽车企业不得不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合作共谋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资车尤其是合资车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举步维艰。但在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具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大生命力。几年的卧薪尝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由小做大由弱走强,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吉利、北汽还纷纷开始收购海外汽车资产,开始开扩国外市场尤其是具有完全自主品牌的奇瑞汽车公司更是走在了“开疆扩土”的前列。
成立于1997年1月8日的奇瑞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中的后起之秀但它却走在中国汽车出口的前列,担当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先锋”。2019年10月奇瑞第一批轿车出口中东拉开了奇瑞汽车争夺海外市场的序幕,时至今日奇瑞汽车已经销往全球几十个国际和地区,并在俄罗斯、乌克兰、埃及等国家建有多个海外工厂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一直以来奇瑞汽车的出口量在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上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
奇瑞汽车是走出去了,但并不代表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就站稳了脚跟,由于奇瑞汽车的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无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得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国际化经营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何让奇瑞汽车在国际化过程中走得有力走得扎实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本文将以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为基础,结合奇瑞汽车公司开战海外市场的战略部署对奇瑞国际化经营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在国际化经营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提出符合奇瑞汽车的国际化策略,并为其他国内汽车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是从需求、生产、技术、销售市场四个角度对汽车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考量和研究的。认为不同的文化、地域的人对汽车的要求喜好是不一样的,不同市场对汽车的要求也不一样,汽车生产企业要主动去适应这些差异满足不同的需求;汽车企业在生产汽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内外部的规模效益就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掌握汽车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汽车生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不同的国家和地域由于文化、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汽车的设计、实用性和销售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市场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市场销售规划。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驻华首席代表Dominik Declercq(2019)表示或许只要5年左右的时间,奇瑞等中国汽车公司在汽车质量、排放标准和安全性上都可以通过政府的投资支持得到解决,经营海外市场需要解决的是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在汽车供应、备件网络和售后服务上提升水平。
麦启安、彼德诺兰(2019)说中国汽车产业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国际品牌影响力小、国际化人才缺失等情况。
John Paul Macduffe教授进行IMVP调查后说丰田汽车能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强大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Fredrikvon Corswant(2019)从汽车产品供应商的角度对汽车行业进行研究提出对汽车产品高度细分可以形成高度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效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汽车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中面临困境研究主要集中在缺乏核心技术、品牌国际影响力不够、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规模过小导致规模效益不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管理体系落后、汽车零部件制造体系相对薄弱、国际贸易壁垒、几大汽车巨头企业对汽车行业的垄断等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
例如黄金蕊(2019)在《奇瑞汽车产品开发战略研究》中指出奇瑞汽车在其产品设计、技术性能,尤其是在中高端汽车品牌的影响力上与国外品牌比较存在明显劣势。
王琪(2019)对中国奇瑞汽车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奇瑞的营销和推广要从消费者偏好着手,从企业的营销管理到市场调研和预测这些工作都要做充分,同时要做好汽车的售后服务,做好隐形营销。
李晓伟(2019)在《奇瑞汽车自主创新战略研究》中明确指出奇瑞汽车在品牌塑造,市场扩展,技术研发,资金流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
陈金波(2019)对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应向依附性发展,依托国外技术来实现自身产业升级。
卫金桥(2019)对中国汽车产业中外合资情况分析后说“中外合资模式缺乏顶层设计,外商对汽车生产设计的核心技术进行严密的控制,合资汽车企业没有换来真正的技术积攒,核心技术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陆海平在《中国汽车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经营》(2019)中提出世界汽车企业是大鱼吃小鱼,寡头竞争日趋激烈;汽车产业要求整合各类资源,产业链全球化配置;要通过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增强竞争力。
(3)主要参考资料
[1]Eckhard Sigge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 survey and a Proposal for Measurement[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2):11~18.
[2]John E.Kwoka.Automabiles:The Old Economy Collides with the New[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9(01):23~27.
[3]Nicholas G.Rupp.The Attributes of a Costly Recall: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9(01):31~35
[4]P.A.Geroski.Competition in Markets and Competition for Markets[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3):19~27.
[5]黄金蕊.奇瑞汽车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6]宋波.奇瑞汽车进入国际市场品牌战略研究[J].战略研究,2019(12):35~37
[7]宋梅.SWOT分析法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以奇瑞汽车公司为例[J].交通运输中国市场,2019(10):25~27
[8]程静.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9(30):22~24 [9] 陆海平. 中国汽车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经营[J].汽车工业研究,2019(06):38~41 [10] 罗良忠,陈亚娟. 我国汽车企业“以技术换市场”的跨国经营新模式.[J].国际贸易探索,2019,28(09):72~76
[11]陈鑫.中国汽车出口的策略问题探讨.[J].商情,2019(07):58~59
[12]王福昌.中国汽车企业出口策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3]李欣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贸易与面临的技术壁垒[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4]赵泽文.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5]王传兵.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16]孟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17]于杰.2019年汽车市场盘点[J].汽车纵横,2019(01):26~27 [18]张逸潇.奇瑞汽车去年全球销量55万辆[J].芜湖日报,2019(01):02~03
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案
(1)研究思路
本文以奇瑞汽车的国际化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为重点,首先介绍国内汽车市场的产销情况和国内汽车公司对开扩国外市场做出哪些努力,接着介绍奇瑞汽车的历史和发展情况。然后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分析目前奇瑞汽车公司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然后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希望这些分析思考能够为奇瑞汽车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安排有一点点帮助,并为其它想要走出去的汽车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我国对外贸易汽车行业国内外环境分析;第三部分,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的困难和挑战;第四部分,对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建议;第五部分,结论。
(2)研究方案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产品周期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国际贸易壁垒,地缘经济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首先以大视野分析我国汽车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结合奇瑞汽车公司的对外贸易方针分析造成奇瑞汽车国际经营困境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3)工作进度及具体安排
2019年12月—2019年1月,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该学科的书籍,确定毕业论文课题的方向;
2019年1月下旬—2月中旬,确定课题方向、题目,写出提纲,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2019年2月下旬—3月下旬,进行毕业实习,收集有关该课题内容资料;整理资料并完成初稿;
2019年4月初—5月初 整理资料,写出论文初稿;
2019年5月初—5月下旬,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论文,整理成文,装订成册;
2019年6月初—6月中旬,准备并完成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学生姓名
课题名称奇瑞汽车国家化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
内容及任务
主要内容:论文以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为对象,主要研究奇瑞汽车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所遇困境,然后分析为什么奇瑞汽车在国际化经营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应对策略。
论文应当分为绪论、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外贸易汽车行业国内外环境分析、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的困难和挑战、对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建议、结论五个部分。
主要任务:该论文必须从奇瑞汽车国际化经营现状入手,因此查找相关资料是最重要的。需要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通过对于中国知网的检索,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阅读和整理,从而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本文提供充实的事实依据,保证论文各个部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
拟达到的要求或技术指标
1、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同时,按照老师修改的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采取如下的研究流程进行研究:查找最近几年有关奇瑞汽车在开拓国外市场的进展和销售情况方面的资料,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笔记,分析奇瑞汽车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就是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来完成论文。
3、论文中所有数据必须注明出处,引用的文句必须采用脚注的形式,自己在实际调研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必须标明来源以及获取方式,以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完整性。
4、开题时参考文献在10篇以上,并且随着写作过程的深入不断增加。
5、按照论文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任务,论文格式要求参见《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2019)》,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当在15000字以上。
进度安排起止日期工作内容备注
2019年12月-2019年1月中旬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该学科的书籍,确定毕业论文课题的方向;
2019年1月下旬—2月中旬确定课题方向、题目,写出提纲,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2019年2月下旬—3月下旬进行毕业实习,收集有关该课题内容资料;
2019年4月初—5月初整理资料,写出论文初稿;
2019年5月中旬—5月下旬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论文,整理成文,装订成册;
2019年6月初—6月中旬准备并完成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资料[1]王福昌.中国汽车企业出口策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2]李欣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贸易与面临的技术壁垒[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赵泽文.中韩FTA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9 [4]王传兵.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
[5]孟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6]于杰.2019年汽车市场盘点[J].汽车纵横,2019(01):26~27 [7]张逸潇.奇瑞汽车去年全球销量55万辆[J].芜湖日报,2019(01):02~03
[8] Eckhard Sigge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 survey and a Proposal for Measurement[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19(02):11~18.
关键词 :超额供需曲线;局部均衡分析;生产补贴;消费征税
一、问题的提出
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具体包括进出口关税、进出口配额、进出口补贴,生产补贴(征税)、消费补贴(征税)等政策。国内外对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较多,但基本没有区分这些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的不同。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可分为以下两种:贸易大国时,同时对生产者与消费者产生双重反向影响的进出口关税、进出口配额、进出口补贴政策,此时适应使用超额供需曲线(ES 与ED)进行组合分析消费者剩余(CS)与生产者剩余(PS)变化之和;贸易大国时,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同时产生双重同向影响的生产补贴(征税)、消费征税(补贴)政策。此时只可利用ES与ED进行新的世界价格的计算,完全计算时需要分开使用CS 与PS 来计算均不为零的数值,超额供需曲线对贸易大国的生产补贴与消费征税政策分析呈现出不完全适应性的特点。
二、利用超额供需曲线对贸易大国的贸易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贸易大国的进出口关税、进出口配额、进出口补贴对生产者与生产者有双重反向影响,一方的贸易得利正好是另一方的贸易损失的一部分,此时可利用ES与ED进行组合分析(CS +PS),考虑到勒纳对称效应,同等数量的进出口关税、进出口配额、进出口补贴具有完全对称性的等同性。超额供需曲线对贸易大国的贸易政策中进出口关税、进出口配额、进出口补贴具有完全适应性的特征。
三、利用超额供需曲线对贸易大国的生产补贴与消费征税的不完全适应性分析
1.案例
两个贸易大国模型:中国和美国,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c =2000 - 0.02 P,Sc = 1200 + 0.03 P。美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us =1800 - 0.02 P,Sus = 1400 + 0.03 P。分别分析:较之于自由贸易时生产补贴与消费征税时政策的福利变化。
中国政府给国内汽车制造商提供3000美元的单位补贴,生产补贴对各国的福利影响。
中国政府对国内汽车消费者征收3000美元的单位税收,消费征税对各国的福利影响。
2.案例分析
依据两国的供需方程可得出EDC= Dc– Sc=800- 0.05P=0,ESUS= Sus – Dus=-400+0.05P= 0,中国在封闭时的汽车价格为16000元,美国在封闭时的汽车价格为8000元。在开放时,中国的超额需求等于美国的超额供给,EDC= Dc – Sc=800-0.05P= ESUS= Sus –Dus=-400+0.05P,从而得出自由贸易时的世界价格为12000元。中国生产1560,消费1760,进口量,美国生产1760,消费1560,出口量为200。
(1)中国生产补贴3000 美元时,如图一所示。对生产者与消费者有双边同向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均有贸易得利。有ESUS=- 400 + 0.05P=EDC1=2000- 0.02P-1200-0.03(P+3000),得出新的世界价格P=11100,此时消费价格下降到11100,消费量为1778,生产者的价格是14100,生产量为1623,贸易量为155,CS=+1/2*(12000-11100)*(1760+1778)=1592100。
PS=+ 1/2*(14100- 12000)*(1560 +1623)=3342150,政府的补贴成本G=-1623*3000= -4869000
中国的福利总变化=CS+PS+G=65250;美国的福利变化=(CS+PS)= -1/2(12000-11100)*(200+155)= -159750,低于中国实施等值3000 进口关税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值-243750,这全球福利损失=-94500。
(2)中国对消费者征税3000美元的消费税时,如图二所示。对生产者与消费者有双边同向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均有贸易损失。有ESUS=- 400 + 0.05P=EDC1=2000-0.02(P+3000)-1200-0.03P,得出新的世界价格P=11140,此时消费价格上升到14400,消费量为1712,生产者的价格是11400,生产量为1542,贸易量为170, CS=- 1/2*(14400- 12000)*(1712 +1760)= - 4166400, PS=- 1/2*(12000-11400)*(1542+1560)=--930600,政府的消费税收入G=1712*3000= +5136000中国的福利总变化=CS+PS+G=+39000;美国的福利变化=(CS+PS)= -1/2(12000-11400)*(200+170)= -111000,低于中国实施等值3000 进口关税给美国造成的损失值-243750,这全球福利损失= -72000。
四、贸易大国实施生产补贴与消费征税两种贸易政策的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实施生产补贴贸易政策时,中国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有贸易得利,中国汽车产出增加,政府需要支付生产补贴成本,中国总的贸易得利为65250;美国的贸易损失159750。中国实施消费征税贸易政策时,中国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有贸易损失,政府得到消费税收,中国总的贸易得利为39000;美国的贸易损失为111000。
另外,中国政府如果在实施进行生产补贴或消费征税两种贸易政策中进行选择的话,明智的决策是选择生产补贴,通过生产补贴,虽然中国政府需要支付较大的生产补贴成本,但此时国家的宏观福利变化要好于消费征税时的国家宏观福利变化,而且中国汽车产业通过生产补贴能够产生近期的进口替代效应与减少长期的比较劣势的双重效应。不过因中国实施生产补贴所导致美国的贸易损失要劣于中国实施消费税所导致美国的福利损失。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问题提出
尽管现代国际物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理论界对其研究成果相对偏少,截止2012年10月9日,在中国知网平台以“国际物流管理”为关键字对1979~2012年期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搜索,总文献量为18篇。该系列文献更多地是从物流的功能模块角度如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来分析研究国际物流的企业个案、国际物流理论发展以及教改工作。尽管在功能模块中理论和工具方法研究非常丰富,如库存管理上就有:ABC分类法、周期订货法、零库存管理与JIT生产制等等,但功能模块角度的研究就整个国际物流的流速与其经济性的整体考虑,或出于企业和国家层面的国际物流建设与发展决策缺乏相对全局性。基于物流是企业继续生产资料、劳动者之后的“第三方利润源”的理论角度[1],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视角下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研究的一个思路。
2思路阐述与应用
2.1网络与国际物流网络。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图,表示研究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是从同类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用数学中的图论来表达并研究的一种模型。
国际物流网络就是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动网络的集合[2]。整个国际物流过程就是由多次的在连线上的运动——在节点上的停顿——再运动——再停顿所组成。基于网络视角的国际物流管理就是对整个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与节点,以及整个网络之间货物流动的速度与经济性的管理。网络的流动始于国际贸易双方的贸易合同签订、跨国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分销。通过国际物流网络示意图(图2-1)可形象理解国际物流网络的概念。
2.2国际物流网络的节点构成。国际物流网络中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外的各层仓库、中间商仓库、货运人、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站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具体包括各类口岸、港口、普通仓储(仓库)、保税仓库、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除了考虑现有节点的布局、节点能力等客观限制外,企业的国际物流节点选择还需要掌握供应商或客户在世界各地分布的情况、供应商或客户当前和未来的供应和需求模式、供应商或客户所能提供或所需要的服务水平,以及要考虑不同方案所产生的物流总成本[3]。就政府层面而言,必须加强节点现有储存能力、服务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以及服务价格水平对企业吸引力的提升。如政府建设港口水深的挖深、沉淤的疏通和港口规费的相对稳定与降低等。
2.3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构成。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由各种海运、陆路运输、航空和管道运输的线路组成,代表了国际物流货物的移动。各节点之间有不同的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则表示货物流动的暂时停滞与缓冲。在网络视角下,企业的国际物流有着不同的路线选择,从而就企业和政府层面而言都存在着一个网络选择与优化的问题。在国际物流实践中,海运线路比较适用于运输大宗商品、体积庞大的商品或笨重的商品,如钢铁、原油和汽车等产品。航空线路比较适合易腐产品、时令产品、高价值产品,如钻石、芯片、时尚服务等产品。
2.4国际物流网络优化。在国际物流管理实践中,企业物流目标可归纳为如下三类:(1)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物流速度、货物周转速度。此类目标在国际贸易中如样品寄送,少量、轻量货物的寄送作业中是容易达到,也是值得追求的。众多以快递为主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能提供此类服务,如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等。(2)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物流的流速上要求不高,如已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的大宗钢材贸易、原材料采购等。(3)寻求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该目标是目前众多企业所追求的物流目标。
在三个目标指引下,结合对“第三利润源”的挖掘,国际物流网络的优化则成为国际物流管理的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木桶原理在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的应用、线性规划方法在兼顾国际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决策中的运用。
2.4.1木桶原理与国际物流网络优化。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指出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国际物流网络中,各节点对货物的停滞与缓冲能力、费用支出是不一致的,也是可以通过企业管理的努力进行调整和选择的,同理国际物流网络的连线也存在此类情况。物流的速度提升空间在于作业速度最慢的那个节点、连线或线段的速度提升,物流的经济效益提升突破点也在于作业费用支出最大的那个节点、连线或线段。因此,企业在物流目标的指引下,可以通过发现国际物流网络中节点与连线中影响物流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最大的节点和连线,并对其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途径可以是:更换更为理想的节点或连线;运用物流功能模块研究的成果优化当前节点或连线。
同理,对于国际物流网络的节点与连线的作业速度的比较优化,也可通过以上方式来获取最佳路线,通过结合企业的物流目标,寻找一个物流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即可寻找出适合企业国际物流的一个理想网络。此外还可通过对模型的灵敏度分析,来寻找单个节点和连线优化的上限与下限。
3结论
通过引入网络视角对国际物流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功能模块角度存在模块衔接不一致,使得某一模块发展特别迅速,而某一模块成为国际物流的堵塞点的问题。同时,有助于企业寻找国际物流的速度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挖掘出物流的“第三方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国际物流管理的决策提供另外一个角度与思路。当然,由于国际物流的系统范围广,环境差异大等特点,在国际物流管理实践中还需要增加对除经济效益和物流速度以外的诸如政治、天气等不可量化、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通过提高自我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借助第三方保险等来降低整个国际物流管理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彭欣,等.物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逯宇铎,等.国际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克芳.国际市场营销下的国际物流管理[J].物流科技,2011(4):56-57.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0引言:产业内贸易自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率先兴起以来,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或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从无到有,从有到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的产品。这些同类产品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相近,在使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从海关统计的角度来说:指按SITC(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一国的出口项目中。例如一国既出口小汽车又进口小汽车。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无法解解释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间总是按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既一国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产品,而另一国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而且这个比较优势是以成本和价格的优势为体现的。而要素禀赋论则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将比较优势具体到各投入要素上,认为一国总是出口本国要素相对丰富的产品,而进口要素相对贫乏的产品。这两个理论产业间贸易,是对产业间贸易最好的诠释。根据这两个理论,两国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越大其国际贸易量就会越大。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却比经济水平差异大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量大。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否是对这两个理论的在国际贸易分工实践中的否定呢?面对产业内贸易,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核心期刊目录。
1.影响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1.1产品差异化
指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同类产品,由于其质量性能、规格型号、使用材料、外观、商标牌号、广告推广、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影响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因素的差异,而促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满足了各国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或偏好,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1.2规模经济
所谓规模经济指的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或生产成本的节约。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由于成本的降低而具有了比较优势。而与此同时,规模经济也制约了厂商生产产品的种类,即专注于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保罗.克鲁格曼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基础上,建立了PP-ZZ模型,并从这一模型中得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的技术或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贸易发生的原因。所以,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
1.3需求偏好相似论
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成因进行分析不同,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寻。提出了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其需求具有相似性,因此需求也就具有了重叠性,这为一国的企业寻找国际市场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国家之间的相互需求重叠部分越大,表示其需求结构就越接近,一国的产品就越容易出口到另一国,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1.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内,由于生产产品技术的创新程度不同,熟练程度不同,产品的价格也不同。在创新阶段,发达国家主要针对本国的需求进行生产,基本上不出口。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成熟产业间贸易,产品开始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其他发达国家厂商也开始模仿或引进这种生产技术,由于这些国家不需要研发费用,所以竞争力可以与创新国相匹敌,所以这些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创新国出口。随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标准化,创新国的研发优势渐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优势较强,开始反过来向创新国和发达国家出口该产品。由于这个过程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即发达国家停止生产和在发展中国家完全生产该产品有个渐近过程,所以在这期间就出现了一国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1.5其他外在因素
1.5.1国家地理位置的影响
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越近,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机会就越多。由于两国之间的运输距离较近,甚至比国内的某些地区市场还要近,所以运输成本较低,一国向邻国出售产品的成本受国界的影响就越小,所以使同类产品出口具有可能性。
1.5.2国家政策的影响
一国在一段时间内,鼓励出口,通过运用不同的优惠政策,降低了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商品的成本,提高了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同类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本国企业向别国出口同类产品的成本降低,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
1.5.3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突破国界自由流动,使得区域内的企业获取资源的渠道和销售产品的市场范围从本国扩大到整个区域一体化组织内。这与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只能在一国内流动,而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是相矛盾的。由于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变了区域内各国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格局,出现了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所以区域一体化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以上分别从产品供给、产品需求和国家政策等不同层面探寻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这些因素之中,哪些是基本因素哪些是偶然因素呢?各个因素对产业内贸易产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需要找到分析问题的共同支点。传统贸易理论,从国家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产生进行了解释,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一国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并且认为一国的优势就是一国某个产业的优势也理所当然的成为这个产业内企业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贸易主体地位。但“国际贸易,实质是企业贸易”【2】,波特认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是企业而不是国家” 【3】,所以从企业微观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对各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另外产业间贸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越来越能够摆脱国家的束缚,在全球内配置资源,销售产品。这些为从企业视角进行分析问题,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核心期刊目录。
2.三国三企业产业内贸易产生的演绎模型
2.1模型假设:
(1)世界上有三个国家,A和B是发达国家, C是发展中国家
(2)三国各有一个企业,每个企业都是本国的市场领导者,并且企业生命周期很长,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3)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状态下
(4) A国的A企业生产X1产品;B国B企业生产X2产品; C国C企业生产X3产品。X1,X2, X3都是工业制成品, X1和 X2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两者可以相互替代。X3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三国对X1, X2,X3都有市场需求。
(5)三企业都是先以本国市场作为首选市场
(6)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在两国之间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即流动是有障碍的),在国内可以完全自由流动
(7)假设企业不会向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既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排除在外
2.2模型阐述:
2.2.1三国三企业的演绎过程阐述:
开始A国、B国、C国没有贸易往来,A国的A企业在本国生产销售X1产品,B国B企业在本国生产销售X2产品,C国C企业在本国生产X3。随着A企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各国自由贸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A企业发现国内市场的市场份额再无扩大的空间,于是A企业将目标市场扩大到其他两国。比较B国与C国, B国和C国对A国A企业生产的X1产品需求的强度是不同的,因为B国生产的X2产品是X1产品的替代品,所以C国对X1产品的需求相对于B国要强一些,因而首先将C国作为自己的主要市场是A国A企业的较优选择。相同,B国的B企业也率先将C国作为主要目标市场,B国B企业向C国出口X2产品。因为X1、X2产品的要素投入与X3产品要素投入差异较大,所以A国A企业和B国B企业通过要素优势就可获得比较优势。于是A企业和B企业开始向C国出口X1、X2产品,C国C企业向A国和B国出口X3产品。随着贸易的不断进行,C国国内对X1 、X2产品逐渐熟悉起来,充分发挥干中学的作用,加强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化,开始生产X1 、X2产品的仿制品。A国和B国的X1 、X2产品逐渐失去了出口竞争力,C国反过来,也可以向A国和B国出口X1 、X2产品产业间贸易,于是在一定时期内,C国与A国和B国之间的进出口产品呈现相同或相似状态。在A企业和B企业共同向C国出口X1 、X2产品的过程中,两企业为了争夺C国市场开始展开了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两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两企业的要素优势相当,所以仅仅只靠要素投入获得的优势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须寻求其他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源泉。与此同时。两企业(A国A企业和B国B企业)也发现,在将C国作为主要市场的同时,对方在目标市场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因为,尽管两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相似替代品,但消费者的偏好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所以两国彼此存在需求市场,于是两企业在充分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产品策略,来获得目标市场的认同。而在差异化过程中,两企业各自形成了产品差异化特色,于是各自集中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本企业的特色产品,来满足本国与对方国家的消费者需求,从而出现两国互相进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2.2.2模型演绎说明(以上分析,是建立在以下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2.2.2.1不断获取利润是企业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力,所以此模型是从需求角度对贸易的成因进行分析的。
2.2.2.2在选择出口产品时,企业总是率先选择国外现有市场的尚未满足的需求,然后才会选择现有市场已经有企业在服务但本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满足的市场,或者是企业在原有市场基础上,引导消费者消费从而创造需求。所以产业间的贸易是先于产业内贸易的。
2.2.2.3当企业做出出口决策后,会依据市场需求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会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方面进行努力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
2.3模型分析:
2.3.1一国企业出口决策过程
对各国的各企业来说,要想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拓宽市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有很多,下面通过一企业进行出口决策的流程图,来说明影响因素的作用。
2.3.2具体总结,影响一国一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包括: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D)、出口企业产品相对于目标市场国家企业的比较优势(S)、两国之间的贸易政策(P)、影响两国贸易开展的其他外在偶然因素(O)。
假设Q为A国A企业(或B国B企业)的出口量,则出口量函数关系式表达为:Q=f(D, S, P产业间贸易,O)。在短期内,对于两国之间的贸易政策(P)和影响两国贸易开展的其他外在偶然因素(O),是企业无法通过主观努力能够改变的。而且这两个因素,在短期内变动较小,所以在短期内我们可以看成是常量。在短期内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主要企业产品的优势(S)和B国的市场需求(D)核心期刊目录。
因此短期内出口量函数关系式表达可以写为:Q=f(S ,D)。
首先看看出口企业产品相对于目标市场国家企业的比较优势(S)。各国各企业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的手段包括降低产品成本、实行产品差异化或实行产品集中化等。只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获得出口优势。企业的成本优势可以通过要素投入优势获得、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也可以通过降低消耗获得。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市场需求。无论是A国A企业出口X1产品,B国B企业出口X2产品,还是C国C企业出口X3产品,首先目标市场要有市场需求。尤其是对要素投入相似产品的需求更具有特殊性。正如林德的相似需求理论阐述的那样,产业内贸易在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发生的频率较高。
3.各个影响因素的地位与作用
在进行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对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市场需求的相似性、企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是产业内贸易进行的必要条件;要素投入的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并不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它们只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内贸易形成的一个方面。而国家政策和其他外在偶然因素则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助推器,也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偶然因素。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一国的要素的优势入手寻求比较优势的源泉的,而现代企业则扩大了提高比较优势的渠道,例如产品差异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规模经济、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等,由于比较优势源泉的扩大,摆脱了要素禀赋的束缚。由此可见,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对比较优势原理的否定,而是比较优势原理的扩展。产业内贸易是产业间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是国际贸易分工不断深化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安佳著请给我想要的[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第195页
2、伯特尔.俄林著逯宇铎等译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M] 华夏出版社 2008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177页
3、喻志军产业内贸易研究—兼论中国的贸易优势重构[M]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4、金祥荣主编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发展方向[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
5、刘钧霆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新发展: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导刊[J]2008年第3期第155页~157页
6、胡昭玲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贸易比较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J] 2007年6月第23卷第6期第10~11页
【关键词】国际贸易;职业教育;问题教学法;应用分析
一、“问题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教学法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发展,问题教学法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成熟。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作用,强调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应该用“对话式教育”来代替机械的灌输式教育,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建构获得知识。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有“问题教学法”词条解释:“通过设置情境,提出、解决问题进行教学。”①
总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景、布置任务或课题,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沟通,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社会交往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问题教学法”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个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掌握认知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工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②正如在美国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③。因此,在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非常重要。
2、“问题教学法”符合国际贸易教育的特点
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仅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的69所高校中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共有42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有17所④。
然而,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来说,我们的国际贸易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材滞后与缺乏,使得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实际案例与相关专业知识,设置问题与学生讨论,布置课题指导学生完成。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国际贸易相关企业在招聘选拔人才过程中,非常注重毕业生的沟通、应变协调、疑难问题处理以及统筹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课堂上问题的讨论、定期地完成课外项目,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配合,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问题教学法在会展教育中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问题教学法”在会展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国贸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要求及难点,设置合理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现场思考并解决问题。
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可以由教师给出问题,如“您认为找客户的方式有:网络、交易会、商务参赞、黄页,此外还有什么方式?洽谈合同时的主要条款:品名、品质、包装、数量、价格、交货时间、运输方式、支付方式、保险条款、不可抗力、仲裁、违约条款,在以上条款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条款是哪三项,为什么?找客户、洽谈合同之后,你还需要做些什么事情?请完成的写出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再由学生完成教师所提出的任务。
又如在《商务策划实务》的教学中,我请学生思考如何打造家乡名片,用于城市宣传片的主题拍摄,推广家乡旅游。有学生打造家乡名片“打工者城市”,具体解读如下:一座古城,起步于制造,发达于制造,扬名于制造,她给人们制造快乐,因为她是“世界玩具之都”;她让人们奔跑如飞,因为她是“世界鞋业之都”,她让人们的表达和思考提速,因为她是“世界电脑之都”,这个城市就是——东莞。还有学生将家乡打造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这一名片,“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为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中国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已经不只是代表地点,也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这个城市的特别在于,当一切都不在特别,她仍然将春天的故事,抒写得特别精彩,这个城市就是—深圳”。
在这些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加理解了书本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也开拓了思路、加深了认识。
2、作业驱动与兴趣小组的结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的学习,重要的是自主学习,把“要我学”转变为学生的“我要学”。因此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课堂演示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在《商务沟通》的教学过程中,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中央2套经济频道的求职节目《绝对挑战》广西柳工集团营销总监招聘),在三位求职者自我介绍完成后,请学生分析求职者优缺点,并进行模拟应聘,完成实战项目——现场销售机械装载轮胎,且该轮胎不能卖给经销商,请学生分组思考销售可行性方案(销售对象、促销方式、经费预算),并进行现场模拟销售。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
3、设置课题项目,完成指导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笔者曾经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前往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展馆)参观第5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参观之前,先将学生随机抽签分为若干项目小组,不同类型的项目组有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如招商项目组的主要任务—制定车展招商方案、编制车展观众邀请函。参观期间,每个项目组成员要根据实地参观的情况,对比之前小组所制定的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如参展商组可实际调查某一汽车厂商的展位布置情况、人员雇佣和培训情况、现场活动安排情况,将以上情况的具体信息收集起来,整理成文。返校后, 学生将活动过程经过加工整理写成小论文或体会, 将所摄照片整理成册。在校园内举办专题展览, 然后将文稿和照片投给相关报社。
四、结语
经济危机后时代,世界经济不断复苏,我国外贸行业经历寒冬之后,将会迎来美好前景和良好机遇,该行业需要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针对国贸行业的特点和目前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尝试进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分析,期待将理论研究不断地实际教学相结合,最后形成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案,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高国际贸易专业高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钱建平:《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0(4).
[3]陈晓梅:《浅议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2(7).
作者简介:
邓志虹(1981年8月)、女、湖南株洲人,工作单位: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编码510850、职称:讲师、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职业教育。
注释: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第 1635 页.
②《关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尔本召开“亚太地区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动态》第199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