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戏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已经学过BBS的使用、e-mail的申请及使用,对网络交流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交流的方式、了解互联网上多种信息交流的类型与相关软件。
过程与方法:能选择适当的信息交流工具与他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建立网络虚拟世界中对信息的判别、过滤、评价的意识,在信息交流中建立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建立负责任、文明用网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因特网信息交流的方式。
难点:网络虚拟世界信息交流的规范、文明用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的养成及引导。
教学准备
安装FreeICQ,架设BBS服务器。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请某学生唱《常回家看看》,并分析歌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方式,以此引入课题,同时引出学生跟父母交流的其他方式。
设计目的:通过最常用的办法、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引入课题,用歌曲中体现“信息交流”的歌词,引入本节要讲的信息交流的主题,同时把“孝文化”引入课堂,教育学生多与父母进行交流,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内容教学1: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师总结面对面交流、打电话、书信都是交流信息的方式后,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课本117页(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讨论从古代到现代,出现了哪些交流方式。
教师分析学生的各种回答,用PPT演示古往今来的各种交流方式。古代主要用光和声为载体交流信息,如烽火台等。现在有报纸、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
设计目的:体现研究性学习思想,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自学等办法交流、了解古往今来的信息交流方式,认识信息交流的发展。
内容教学2:信息交流的意义及影响
教师请学生谈谈对其最有帮助、最难忘的一次交流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回答进行分析后,请学生结合这次交流活动考虑信息交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并结合课本117页的例子讨论。
设计目的:体现了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让学生亲身体会交流的意义。
内容教学3:因特网信息交流的各种方式
(1)交流方式。
教师总结信息交流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利用信息交流,我们可以沟通,可以获得帮助。因特网是当前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请学生结合课本117页材料1和118页内容,回答因特网中有哪些信息交流方式。
教师简单分析BBS、e-mail、QQ、博客等交流方式,引导学生逐个展开讨论。
(2)BBS的使用。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BBS的使用。让学生登录BBS,进入相应的板块,实际操作看帖、发表新话题、回复同学的问题等。
教师演示BBS,请学生回答总结BBS的基本使用方法。
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复习使用BBS,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方法和规律。
(3)e-mail的使用。
教师通过请学生互发圣诞贺卡,复习e-mail的使用。并提出问题:“电子邮件能不能群发呢?”
学生登录自己的邮箱,试着给同学、教师发邮件,并讨论学习怎样群发邮件。
教师展示学生的邮箱或自己的邮箱,请某一学生演示电子邮件群发的办法。
设计目的:复习电子邮件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
(4)FreeICQ的使用。
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有关FreeICQ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和前面学的知识,自学发送文件,试着语音交流。
教师走到学生中,跟学生一起讨论。最后请学生总结发言,共同讨论FreeICQ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其发送文件等即时交流方法。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或已有资料自学新知识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5)总结各种工具的特点。
教师请学生回答各工具的交流方式,并分析BBS的公开性,e-mail、FreeICQ的隐蔽性,FreeICQ的即时性。
设计目的:以便学生选择不同工具进行信息交流。
内容教学4:做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文明网民
教师通过讲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引出要讲的网络安全知识。又请学生看一组“人与狗”的图片,用狗来比喻对方的隐蔽性。并请学生结合上面故事,回答网络上会有哪些不文明、不安全的情形。
教师分析:①不要向任何陌生人泄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在上网注册资料的时候,要看清是什么样的网站,提供重要的个人资料时要谨慎。②在公共场合上网的时候要及时清理记录。③对敏感数据的发送要加密。④要在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
对于如何使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教师请学生课下自己探索。
教师提问:保护好自己后,如何去文明上网呢?引到学生回答出:不上网骗人;不传播病毒和不健康内容,不捏造、不传播虚假信息;以上网学习为主,不登录不健康网站,不约会网友等。
为了更好地使用网络,教师请某一学生领读大家齐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告诫大家一定要认真遵守。
设计目的: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去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真正贴近生活,再让学生去讨论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让学生真正认识网络,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作业
体会信息交流的各种方式,自学博客的使用,自学各种杀毒软件的用法,体会网络要遵守的道德规范。
教学反思
讲完这节课,经过专家评委评课,我感觉本节课有些成功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知识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课程中涉及较少。初中新课程仅仅就人体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但因初中学生初二下学期会考结束后就没有再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生物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知识。由于笔者执教的班级是选修生物的班级,相对而言,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要浓烈些。通过初中阶段已学习到的人体几大系统功能,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是特别难。
3 设计思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是比较好理解的。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相对于前者要难理解些。教师借助一些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学生既能领悟出模型方法,又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学习了知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启发教学理念,并配以一些图片、动画、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抽象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5 教学重难点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学案。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完成学案基础知识内容。教师依据学生的先学情况,考虑实施后教的策略。
6.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的工作环境。提出问题:视频中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他们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淡盐水?这样使学生知道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引出本章课题。
教师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通过问题: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引起学生的关注。出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教师顺势提出体液的概念。
设计理念:让学生体会这些人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
6.2挖掘已有知识,切入主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正文前三段内容,观察视频:草履虫、血液中的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思考并讨论二者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引出本节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设计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人手,放眼于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广阔视角。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很好地衔接必修1《分子与细胞》,充分调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经验,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3联系生活,构建核心概念——内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的水泡情景,思考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并展示血浆的实物,出示内环境的示意图,要求学生尝试归纳体液的组成和内环境的组成。
设计理念:生活化的事例,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有感性认识。
6.4学习内环境的组成
教师用动画演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构建概念图。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归纳出生命起源于海洋,尝试从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联系的角度分析三者成分的差异。
设计理念: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归纳贯穿于教学中,将单调的知识串成知识链,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5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内环境理化性质之一是渗透压,拓展组织水肿的相关知识。教师设置疑问: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段时间疱为何又消失?为何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后会变成大头娃娃?
设计理念:教学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再用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6.6讨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用模式化的方法模拟和展示人体细胞、内环‘境以及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质疑:我们每天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样的营养物质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的呢?并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设计理念: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必然要去探究、交流和学习,并且印象一定非常深刻。这样对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生物的科学素养有很大帮助的。
关键字: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 自主 引导
1.教材与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学习分散系的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的方法与思想,在这部分内容之前设置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在前面重点介绍了两种分类方法,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时,已经对纯净物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本节课就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分类为重点进一步对分类法进行深入学习,教材将胶体的制备以及其性质——丁达尔效应放在这里,就是要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不同,还是体现分类的思想;所以本节的重点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的科学性”和“丁达尔效应”。
1.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混合物并不完全陌生,在初中已经重点学习过溶液,对浊液也有所了解;而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分类放法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本节“科学探究”中胶体的制备,不是重点,所以可以做演示实验,但丁达尔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通过初中以及高一第一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些化学实验方面的素养,所以有关实验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可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总结与表达呈现,这样不但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以及初步把握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对于“科学探究”的过滤操作在初中和第一章中都有学过,一般也会安排学生实验,学生已有相关实验操作的经验而且该实验操作是重点,所以可以让学生代表操作,其他同学“监工”,教师在旁边引导、纠错。本班对化学兴趣比较浓厚,但还是要时时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散系概念及分类,通过实验探究熟悉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
(2)掌握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知道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3)了解常见的胶体和胶体在生活的应用。
2.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了解分类的方法,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科学性;
(2) 初步把握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比较实验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索的精神以及积极思考问题并参与交流讨论的习惯,贯彻自主学习的理念与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使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感受到科学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设计思想与理念
早在1972年,以法国前总统埃德加·福尔为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的教学原则上,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1]。
4.教学过程
【投影】物质的树状分类图
【讲述】上一节课,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纯净物已经被我们延伸的很远了,而混合物还孤孤单单的被搁置在一边,今天我们就重点关注它
【引导回顾】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特殊的混合物:溶液
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溶液吗?
【引出概念】
大多数同学都大声的说出了溶液的定义,说明基础不错嘛(微笑)!溶液是溶质分散到溶剂里,也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那么整个溶液体系我们也可以称为分散系。
【引导剖析概念】
这么看来分散系首先应当是一个什么体系?
它最少有几种组分?
像溶液里就有溶质和溶剂
一般我们把比较少的那种物质,称为分散质,较多那种,称为分散剂,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
【板书】1.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投影】肥皂水、氯化铁溶液、蒸馏水、泥水的照片
【提问】这四种物质,哪些是分散系,哪些不是?
【提问】请三位同学分别分析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是什么?分散剂是什么?
【引导思考】到这里老师疑惑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刚才的分散剂都是水,那么是不是只有水可以充当分散剂呢? 那分散质呢?
【引导思考】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他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哪几种?
【投影】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食盐水、雾、烟、汽水、空气、有色玻璃
【提问】请分析他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
【引导】前面4个都没有问题,对于空气,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空气的组成;空气有哪些成分?有气体,有没有液体和固体?那空气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
有色金属这个比较难,其实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就可以得到有色玻璃,Cu2O——红色;CuO——蓝绿色;Co2O3——蓝色;Ni2O3——墨绿色;MnO2——紫色;
那有色金属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
【讲述】刚刚是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状态不同,将分散系分为9种,那还有没有别的分类标准?
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本到26页,阅读科学探究上面的一段文字,思考分散系还可以怎么分?
根据你的已有经验和阅读所得,归纳分类之后每种分散系的特点。
【讲述】溶液和浊液的特点在初中学过,为了勾起你的记忆,老师准备了三个样品
【展示】硫酸铜溶液、泥水、氯化铁胶体
【提问】现在请一位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总结并板书】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好,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问题】分散质粒径大小的不同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但这是微观上的区别,通过外观我们仅仅能把浊液分出来,但溶液和大多数胶体都是透明的,我们又没有火眼金金,怎么区别呢?
【讲述】不错啊,有些同学课前预习了,都说出“丁达尔效应”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时检验一切的标准。
【讲述】要区分溶液和胶体首先就要制胶体,大家阅读教材P26
“科学探究”,思考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取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硫酸铜溶液、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讲述】大家应该思考的差不多了,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思考结果;
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在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讲述】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展示】下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全部的同学都能观察到此现象
【讲述】当一束光照射胶体时,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首先被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为了纪念他,我们称之为“丁达尔效应”。
现在请一位同学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将Fe(OH)3 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讲述】此实验操作就是过滤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比较重要,下面请两个同学上来操作,大家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正确并观察实验现象。
【讲述】两位同学的操作非常正确,请他们为大家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请你们做一下实验结论;
你们再分别用激光笔照射你们过滤得到的滤液,观察有什么现象。
【问题】
谢谢两位同学!大家想想为什么泥水过滤后的滤液也会有丁达尔现象呢?
【讲解】当光照射到胶粒上时,胶粒对光产生散射作用,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的“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如浊液)或很小的颗粒或微粒(如溶液)上则无此现象,所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
【板书】3.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区别溶液和胶体)
【投影】展示图片:清晨时,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电影放映时的丁达尔效应。
【讲述】丁达尔现象在我们生活很常见,没有丁达尔效应,生活中会少很多美景!
5.教学反思
用此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后反思如下: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课堂思维活跃、反应迅速,效果较好,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但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课堂与课外都要注重该理念的贯彻和相关教学策略的辅助,在这方面,仅仅让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总结与反思,而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还需要更多相关的研究。
【教学难点】能运用表面积、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计算下面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出示上图: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你会算这三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吗?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指名说一说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怎样计算?
2.
(1)刚才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
(2)出示上图:你还记得这四种图形的体积怎样求吗?字母公式是什么?
(3)指名汇报。
(4)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还记得吗?
(5)小组交流。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过程。
3.求下面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件出示)
(1)一个正方体,底面周长是8dm。
(2)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12cm的正方形,高是50cm。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cm,高是5cm。
(4)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cm,高是4.5cm。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些公式。
(2)学生逐题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地面的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一间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4)一台微波炉的体积是92( ),容积是25( )
(1)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有哪些?如果物体是液体时,它的体积我们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5、0.5m3=( )dm3 4050dm3=()m3
0.09dm3=( )cm3 60cm3=()dm3
1.04L=( )mL 75mL=()cm3
(1)提问:相邻体积间的进率是多少?
(2)学生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6.过渡:刚才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拓展训练(课件逐题出现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1)它的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把金鱼缸放在柜子上,柜子上至少留出多大的面积?
(3)做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4)李叔叔在购买这个鱼缸时为了方便携带,用一个外包装是长42厘米,宽42厘米,高38厘米的长方体纸箱来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5)鱼缸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6)在鱼缸里注入32000毫升水,水深多少厘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
(7)再往水里放入一些鹅卵石,水面上升了5厘米。鹅卵石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8)如果鱼缸玻璃的厚度是2厘米,那么鱼缸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制作下面圆柱形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油桶:底面半径4dm 高12dm;水桶L底面直径40cm高50cm;通风管:管口周长0.628m长1.2m。
(1)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形状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学反思】
如果说新课教学是“画龙”,那么复习则是“点睛”。但很多老师感到“复习课难上、复习课难教”,怎样才能让复习课上的更有效呢?下面谈谈结合这节课的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梳理
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回忆了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计算公式是什么?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整理、合作讨论参与,最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梳理成出知识网络。二、建立知识系统注重拓展延伸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
《猜字谜》一课有两则谜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设计力争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猜猜,写写”的活动中主动识字,在朗读中总结猜谜窍门,在朗读中巩固生字新词,启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用字谜法识字的兴趣,激发创编字谜的欲望,培养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相、遇、喜”等12个生字和又字旁、两点水2个偏旁;会写“字、左、右”等7个生字。
2.能根据谜面以及汉字特点,猜出谜底。巩固“青”字族汉字。
3.通过字谜学习,进一步了解合体字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谜面巩固“青”字族汉字;了解合体字和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难点:能根据谜面猜出谜底,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来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参考达标检测第1题)
师:刚才的同学说出来让大家猜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出来的答案叫什么?(谜底)怎样猜谜语?先听老师说说猜谜窍门:“猜谜语,动脑筋,会观察,抓特征,跳出谜面想一想,谜底就在话里藏。”
2.今天我们一起进入谜语花园《猜字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写“字”。(结构、笔顺、宝盖头宽度适中)
字:,第五笔的笔画名称是弯钩。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一边读一边把“我会认”中的生字在文中找出来,做上标记。
4.出示生字卡片,点读、齐读生字。
5.出示词语“相遇、喜欢、尊重、感动、纯净透明”,理解词语意思,识记生字。
三、学习第一则谜语
1.朗读谜语。
2.教师引导学生把几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
(1)什么“绿”?(禾苗绿)什么“红”?(火苗红)
(2)“禾”“火”相遇起凉风。
(3)什么季节起的是“凉风”呢?
(4)指导朗读最后两句: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思考:什么最喜欢及时雨?(禾苗)什么最怕水来攻?(火苗)
3.当学生猜出来时,教师可用绿色和红色粉笔共同写出“秋”字。
4.让学生回想一下是怎么猜出谜底的,相互交流。
5.师总结:线索一提示字的结构和意义,线索二提示字中各部件的意思。
6.教师讲解“左、右”的书写、笔顺、不同点。(都是半包围结构)
7.生练写生字,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读字词
1.各小组比赛读字、词。
2.板书课题,继续猜谜。
二、学习第二则谜语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从后两句入手。
(1)想想“‘日’出万里无云”是一个什么字。(课件出示“晴”)
(2)想想“‘水’到纯净透明”是一个什么字。(课件出示“清”)
3.点拨第一句。
(1)请两个同学表演互相尊重的情景。
甲:请你坐下。
乙:请你也坐下。
(2)发现彼此友好、互相尊重的特点。
(3)猜出第一句是什么字,课件出示“请”。
4.点拨第二句。
(1)这两位同学是多么要好的朋友,他们的友情多令人感动啊!
(2)猜猜第二句是什么字,课件出示“情”。
5.猜出谜底“青”。
6.让学生比较“请、情、晴、清”四个字的异同,并说一说猜谜的感受。
7.比赛背谜语。
三、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复习生字词。
2.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字形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时、红、动。(书写时注意左右偏旁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情况)
独体字:万。(第二笔是“”)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5.展示、评价并组词。
四、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1.猜字谜。一口咬断牛尾巴。(告)天无它大,人有它大。(一)
2.收集谜语。
3.自编谜语。
[教学板书]
猜字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