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谣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数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13-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老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但教学资源,特别是软件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非常不足。各高校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繁重以及多样化的论文管理工作,逐渐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如济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发了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与管理系统等,给我们带来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的重要性,依据事实,与专业特色联系起来,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到虽然现在仅有不到10%的高校未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纳入教育信息化进程,但不少高校仍没有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传统手工管理毕业论文的趋势,必须从数字化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着手。
1 毕业论文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时,重点依据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很高。除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部分外,也能考察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提升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具体来讲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三种类型,分为优秀和普通论文二个等级制。这些论文大多数成为学校教研利用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利用价值,其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促进了学校信息的公开数字档案室实时接收来自办公平台及业务系统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鲜档案资料,师生们可随时突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便可查询相关论文教研档案资料,改变了原有手工被动的查档方式,论文的保管与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因此,科学及时有效实行数字化管理毕业生论文,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教学档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储存印刷品论文或采用双轨制同时收藏电子版的论文制作成光盘,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论文太多,制成印刷品在储存上存在困难,制成光盘在扩充上存在困难;②运用以上两种方式收藏论文,在查询时不方便;③纸质文档数量大,往往“沉睡”在库房不易开放,造成师生查阅受限,利用率低下而且占用库房面积,极大浪费了库存空间。由此可知,由于毕业论文数据量大、效率不高、差错率高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数字化管理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而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协助下,可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传统的人工管理加纸质存档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造成以下问题:
1.1 管理效率低下 在管理论文时,要发放很多文件,填写各种表格。那么多的文件在管理时容易出错。若将这些文件表格进行网上集中管理、查阅、填写等,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 互动渠道不畅 如果不依托网上信息技术,就不能建立一个有助于各级管理人员、师生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很可能出现信息和接收不一致、不能准确传递信息等情况。论文的统一格式和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或通过电邮的方式发送等。
1.3 答辩成绩共享难 最后进行的是毕业论文总评,给学生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是很复杂,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传统方式一般采取等级制,进行小组表决,最后确定该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主观性比较强。如使用系统答辩功能,将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结果提交等,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科学便利,同时,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学生可自行查询成绩,不必进行人工汇总。
1.4 数据缺乏同一性 毕业论文管理参与人员太多而且不集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不一致。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如果在论文秀做过程中有所改变,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论文写作中会经过多次修改,不同的修改稿会由于手工管理出现错误进而导致提交错误等。
2 建立高校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平台可行性
应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整合那些分散的信息,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论文过程,对于改善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使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计算机丰富资源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室几乎成为了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唯一场所,而且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各种专题数据库网络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师生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用文字、音频、视频进行即时的交流,即使教师不能即时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用发帖的方式留言。因此教学的场所可以是任何互联网所能触及的地方,教学时间可以是任意的。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即时计算机通讯软件的功能,并且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但可以成为教师教学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将促进了毕业生论文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达到了论文教与学以及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媒介素养
现代媒介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包括作业的正误统计,线上老师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一切都在面对面第一时间解决。但同时大部分老师也担心把网络和电脑给了学生,他们打开一些不良网页,看一些中学生不适宜的信息怎么办?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中的一些风险而故步自封,盲目排斥时代的潮流。在这些“洪水猛兽”侵袭学生的思维之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现代技术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
现代媒介形式各样,包括网络,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网络媒介由于其受众多、传播快、信息面广等特点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它是个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为没人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不不违法的言论他可以不必负任何责任。这样的信息与我们历史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历史强调客观公正,强调历史的准确性。那么在放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历史资料的时候,就需要先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更多的是扮演受众的角色,我的学生经常会对电视剧的情节信以为真,会把网上的一些谣言拿来问我是否真实。在目前的教学中发生了一些学生无法识别真伪,甚至被现代媒介毒害的例子。高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历史备课小组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给学生布置了自主研究课题《你心目中的》。要求孩子在九月和十月的周末以及假期搜集各类信息,对于自己心目中的做出一个评价,各合作小组写出一份历史小论文,要求孩子的论文要有理有据有节。从孩子们交上来的论文中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多彩,但我发现孩子们论文里面陈述的故事情节很多都只是听说,或者网络的段子,并没有什么史实的依据。比如一个孩子写《神奇的》一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出生奇异——1893年12月26日,相传出生时,虽已冬至,但这一天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当地老人惊骇:只怕有真龙天子问世。按相术说是土龙,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说,他需东海之水润泽,故取名“泽东”字“润之”。二、呼风唤雨——1958年7月2日下午4时,在北戴河游泳上岸,随囗问身旁警卫员张木奇,现在河北还在干旱?张回答说是的,几个月沒下雨了。毛望了望碧空万里的蓝天,皱着眉头说:“今天不下明天下,一个星期不下透雨,罢老天爷的官”。果然,四天后,即7月6日,一声炸雷响过之后,滂沱大雨倾盆而至,浇透了华北大地。像这样的信息作为奇闻异事讲讲可以,但是作为论文素材就不属于信史无法佐证论点。在一次的网络教学中,我让全体学生上一个教科书推荐的历史论坛查阅资料,结果论坛里面有一些不良言论,甚至有人说脏话。学生告诉我时,我觉得很尴尬,主流媒体宣传网站上都会这样,可想而知孩子在独自上网时那些时不时跳出来的低俗广告,一些网络游戏的宣传,会不断侵害孩子的自制力,引诱孩子滑向深渊。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网络好坏,培养媒介素养已经是迫在眉睫。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第一:学校加强学生的认知教育,教会学生识别分析网络信息,积极发挥网络的正面影响。
生活在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精彩、方便快捷。电脑像电视一样被搬进千家万户,在学校的管理中我们知道政教工作是重中之中,因为只有抓好学生的德育建设,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在对于部分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政教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引导他们分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把道德教育作为防止青少年接触网上不良信息的根本措施。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开展主题班会(二)利用教材知识宣传媒介素养(三)建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的社团。第二:建议历史学科组织建立专门的学科教育信息网。第三: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中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第四:国家和地方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有序发展。我国制定颁布一系列互联网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确立我国网络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加快立法进程,区分轻重缓急,抓紧制定完善最急需最迫切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适用网络管理的延伸和司法解释工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健全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王召凤《媒介素养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一、大学生人际异化、友善缺失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从校园生活看:行为出格。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自生活地域环境不同,受熏陶的人文气息有异,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以及部分独生子女存在娇纵的毛病,导致大学生在校园经常发生各种矛盾。许多大学生思想未成熟、人格未完全独立,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难以包容和谅解对方,进而造成各种行为激化,导致人际关系曰趋紧张。更有甚者,少数学生违背道德底线触犯法律。马加爵故意杀人案、郭力维校内杀人案、复旦学生室友投毒案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友善缺失导致的悲剧。
(二从情感领域看:情感不纯。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处于情感萌发时期,且受“恋爱自由”思想影响,谈情说爱已成为大学校园必不可少的1道风景。但由于大学生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1旦发生情感纠葛,缺乏正确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为此而烦恼。少部分大学生在恋爱方面表现为不专_、不用心、不平等、不自主、不文明、不道德。大学校园每年都会因为情感纠纷或情感危机而出现自杀或他杀的极端伤害事件,如5月8曰中南大学情杀割喉案、1]哈尔滨理工大学杀人事件。
(三)从网络背景看:网络失德。在如今信息时代,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信息获取都必须依赖互联网。基于网络信息多元化且年轻人的自控力弱,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更为凸显。年轻人中流传着搞笑段子“节约用钱靠剁手,按时作息靠断网”网络社交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生存方式。但由于网络信息监管有限、约束机制缺乏及网络社交特殊的虚拟性,少数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和目的性,如在交友网站、BBS、学术论坛、QQ、微博、微信等随意或有意散布谣言、揭发他人隐私等。同时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中听信不实的言论,随意转发、跟贴、传播不实的言论,给社会、学校和自己带来不利影响。2013年初,南京—名女大学生网上散播禽流感谣言被拘留。3]2013年4月因网上散布H7N9谣言,_名武汉籍大学生在津被拘。4]大学生的这些网络失德行为必将大大挫伤人们对大学生的信心。
(四从学习方面看:学业不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友善缺失的竞争行为呈蔓延之势:有的学生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缺少诚信品质,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考试中作弊;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拼凑论文等学风不端的现象在部分大学生中早已习以为常;有的学生学业并不突出,在高额奖学金诱惑下,在申报材料中有意造假等。有的学生为评优、竞选学生干部、入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等有意“克隆”、炮制证书或获奖证明、虚报材料。这些学业不端行为大大扭曲了大学生的竞争心理。
二、强化大学生友善教育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友善即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只有与人友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会美好,个体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因而,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道德规范与交往原则。5]友善教育是教育发起者依据教育对象的特定个性、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受教育者实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持续性影响和教导,从而培养受教育者树立友善意识、具备友善品质、表现友善行为。6]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攻坚力量,把握社会主旋律。因而,积极推进大学生友善教育很有必要性。
(一)大学生人格健全依赖友善教育。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总和及综合表现,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体性,并因时间、地域不同制约着人的内心活动和行为表现。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能力、心理特征,而优良的先天素质一旦缺乏正当适度的培育和训练,良好心理素质和能力也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育对心理健康及能力形成与发展起决定作用。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是人生形成好品质、好习惯和人格健全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是“90后”更多的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特征,但可塑性极强。友善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各大高校应及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竞争、合作与互助的关系,提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把利人和利己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友善氛围。不难看出,友善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坚韧不屈、抗挫折的能力培养,也有利于大学生积极乐观、宽厚待人、真诚的性格塑造。
(二友善教育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良好的性格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高情商才是个人成功、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友善品格是高情商中的核心内容,个体能够敏锐地感知和驾御在生活和工作中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做到诚以待人、理解他人,这将使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积极推进友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与人友善交往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交往心态,进而形成健康的友善品格。
(三)传承传统美德和提升道德素养离不开友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仁者爱人”就是彰显了人与人之间要友爱、友善,而实现的方式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天”(自然之间彼此是和谐的。不难看出,友善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必然要求大学生进行友善教育。7]同时,一个人的成长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综合的结果,大学生既是社会成员的重要部分,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道德素养优良直接影响其道德素养的积淀,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提升。积极推进大学生友善教育既能增进家庭与校园和谐,又能树立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因此,以对大学生开展友善教育作为切入点是提升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友善教育的途径
㈠弘扬传统美德,强化“友善待人”的熏陶。
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仁爱精神就是跟友善最接近的思想。发挥主流媒体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友善教育,构建良好的道德秩序和道德氛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优化高校环境,营造正能量的氛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营造满满正能量的高校环境是开展友善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抓好专题教育活动。结合社会热点、学校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关注的问题开展㈠系列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具体可以采取组织学生观看抗曰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节目、俞敏洪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演讲报告一《人生观与大学生活》等。其次,发挥学校媒体导向作用,办好学校BBS、校报、广播站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提倡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向上的精神追求,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第三,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
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人才高职院校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b)-0000-00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同时又是信息社会,信息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就业竞争变得日趋严峻和激烈,要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顺利地就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因此,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知识迁移和岗位转换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
1 信息素质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质又称信息素养,最早于1974 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以后此定义又不断发展,多次更新。到20 世纪90 年代,由美国图书协会(ALA)提出的信息素质的定义被普遍接受,即“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2]。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认知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是认知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信息品质,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
2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期,在高等教育的多个层次中,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但由于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以及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等原因,导致当代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2.1 信息意识不强
高职大学生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其中大部分平时只忙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课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意识。许多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信息的获取行为,他们来图书馆多数是借文艺书消遣,上网也主要是忙于聊天、交友、玩游戏和看电影,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才干[4]。
2.2 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四个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高职大学生虽对信息资源有一定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对自己所学专业学术资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不会运用相关的检索技巧[5]。以网上论坛资源为例, 互联网上有大量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帮助的专业论坛,然而《教育与职业》2007 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却表明只有 0.5%的高职大学生访问过专业论坛。
2.3 信息道德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带来新的行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信息道德问题。有相当多的高职大学生不清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不少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用受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的制约,所以任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用不友好或攻击性语言、不负责任的交友或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等[6];反映了当代高职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3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途径
3.1 规划信息素质教育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3.1.1 制订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制订切实可行、详尽的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在以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具体工作。当前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起点不一,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有所差别,所以在针对本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所招收学生的专业特点,制订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培养计划,并和专业知识培养一起写进专业培养计划书中,在计划中要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
3.1.2 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及其组合,包括学科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价标准等。信息素质教育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合理、易行、操作性强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决定着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因此,应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根据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构建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合理选择相关课程,组织专业人员讨论完善每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还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学大纲,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3.2 深化信息素质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2.1 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层次化教学
层次化教学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实际需求来实施相应的教育,即立足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水平将其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初级培养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中级教育是对大二学生进行系统的文献信息检索原理、方法和技能的教育,传授其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数据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检索能力;高级培训是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专业信息能力综合训练教育,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介绍、网络文献资源利用技巧等,让他们掌握获取、整理、利用、评价、鉴别文献信息的技能,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 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与实际科研创新活动相脱节,达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 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和实用的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高职院校必须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全面整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进专业课程教学。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组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论文练习等方式, 并提供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及期刊,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引导高职大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训练其结合实际问题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各类信息,使高职大学生学会用信息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应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高职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检索、组织、利用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信息研究和创造能力,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
3.3 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3.3.1 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环境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知识宝库,是收集和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中心。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科研和高职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在保证重点学科的专业书刊收藏的同时,对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合理选购;二是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多渠道开发网络资源,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三是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高职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让高职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3.3.2 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就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以其灵活性、开放性,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的优势,正在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起步较晚,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初步建成,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开始建设校园网。作为实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深入到教室和宿舍, 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与组织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使高职大学生在网上阅览教学内容,提交作业,或通过论坛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虚拟咨询台等方式得到教师的解答。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可使高职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独立制订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高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邬灵. 知识经济时代高职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9 (1): 63~65.
[2] 白雪冰.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9 (33): 190~192.
[3] 黄幼菲. 推进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当代图书馆, 2009 (1): 57~60.
论文摘要:网络诚信意识是网络伦理道德的一个主要内容,对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诚信意识具有必然存在性、现实存在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培养他们的网络诚信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造成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要从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管理强化这三个途径入手,通过提高信息素质、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和网络道德的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大家普遍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富强兴旺。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较好的诚信教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诚信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网络诚信是网络环境下彼此以诚相待、相互信任的一种社会风尚,是社会诚信的一个特殊内容,它的培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诚信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一、网络诚信意识概述
1.网络诚信意识的必然存在性
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依赖性,决定了网络诚信的必然存在性。在许多人眼中,诚信与网络社会有着生而有之、无法避免的矛盾。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性是网络社会的特性;如果这些虚拟性不存在,那么网络社会就失去了其魅力所在,也就无法发展。这些理论表面上看是没有缺陷的,但是它们忽视了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依赖性这一重要因素。网络社会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构造者是活生生的现实人;网络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在于其社会个体的行为活动,这些行为活动的主体同样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人;并且,网络社会的在线活动依赖于现实社会提供的一定的物资条件和信息资源。这些依赖性充分表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同样需要诚信意识。
网络社会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同样需要诚信意识。网络社会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实质依然是人类社会。在网络社会存在的个体和现实社会中的一样,是人,在网络社会中发生各种关系的也依旧是人。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与发展,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诚信意识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相处、交往的一个基本保障。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从根本上发生扭曲,影响其发展,更谈不上前进。所以在网络社会这一独特的人类社会形态中,诚信意识也是必然存在的。网络诚信是网络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网络社会健康发展,也为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
2.网络诚信意识的现实存在性
有关网络诚信意识的讨论,其实早已出现。如在美国计算机协会(ACM)1992年l0月颁布实施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中,第三条基本的行为规范就是“做到诚实可信”。近年来,我国关于网络社会诚信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网络道德探讨的一个话题。2001年3月26日,关于互联网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开始生效。该公约将“爱国、守法、公平、诚信”视为互联网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现在,诚信已和爱国、明礼等共同成为网络社会的十大德性。
目前,对网络诚信最为关注的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的门户网站之一,阿里巴巴网站已开始了有关的商务运作。他们对在其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的用户,提供了有偿的网络诚信评估和宣传体系,目前已经有近300家企业在该网站注册、使用,同时用实际的贸易交往不断提高自己在这个虚拟网络中的诚信度。相信随着网络社会的更广泛扩展,网络诚信将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3.网络诚信意识的特殊性
网络诚信意识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诚信意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诚信意识有相当大的不同。网络社会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之中,它的成员可以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独来独往。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使得网络社会的成员不可能像在现实社会那样将自己的个人情况诚实地告知他人。网络社会又是一个新兴的、开放的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体系,这使得网络诚信缺乏舆论监督。可以说,网络社会的诚信绝大部分是靠各个网络社会的个体的自我约束来实现。因此,相比较而言,网络诚信比现实社会的诚信内容较少,范围较窄。要求较低。有学者提出,网络诚信是指网际交往中要以诚为本,讲究信用。笔者认为,网络诚信不仅包括网络交往方面,还应包括不凭空捏造、传播虚假信息,不恶意占用他人网上的电子资源等。
二、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必要性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2001年我国的网民为5660万,其中近6o%是18—24岁的青年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立身做人的道理,引导他们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网络社会,在其中做好自己的角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网络角色的良性发展,对于现实社会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大学生们对网络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远远高于社会其他群体,但他们关注和了解的往往是网络的技术和应用,对相应的网络道德了解很肤浅,对于网络诚信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大学生们崇尚网络,向往网络世界,他们通过网络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获得各种信息;他们通过网络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主性,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风采,跨越时间、地域的影响,结交各种朋友。此时的大学生们虽然精通网络知识及技能,却缺乏相应的网络道德法制观念,自我约束力差,容易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丧失道德感。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沦丧的实例日益增多。调查表明,有31.4%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诚信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使得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大众相互信任,并受其约束,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那样,网络社会的诚信意识对于网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加强网络诚信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们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对他们加强网络诚信的培养就更为重要了。
网络的虚拟性使网民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在网络社会中活动,从而摆脱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使人们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大学生们正当年少,自律的能力比较差,更容易放纵自己。对他们加强道德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大学生们也处在社会心理迅速发展,道德素质基本形成的阶段。他们关注新生事物,不愿墨守成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阶段,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势必事半功倍。2001年11月22日,团中央等部门正式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网民们“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失范的原因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形成的原因。造成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空缺和学校教育的不全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高等学校并非处于“真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很大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下,失信行为泛滥。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盗版,假证件、假文凭、假信息;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税;合同违约,商业欺诈,欠债不还,三角债、多角债,逃废银行债务;财务失真,做假帐、搞两本帐;假数字、假政绩、报喜不报忧,“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些形形的社会失信现象,对大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失信是一种可以被原谅的、不严重的行为。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部分大学生们的网络诚信意识严重缺乏,甚至以网络欺骗为乐。
2.家庭教育的空缺
中国人历来就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子孙贤则家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可是,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却独具特色。他们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这些特殊的背景,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受到的家庭教育十分宽松。虽然父母希望独生子女们个个成才,但也为他们包揽太多,很多父母在子女上大学以前的要求简单到“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一切怎么样都行”。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们的社会生存、合作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包括网络诚信意识就更无从谈起了。
3.学校教育的不全面
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多方位的全面教育,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需要把现行的诚信、民主、平等等时代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上弄虚作假,写论文东拼西凑,做实验“调整”理想数据,编造理由“逃课”,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在生活中不注重信誉,以虚假的面孔出现于网络虚拟空间,甚至进行网络诈骗,假期社会实践鉴定造假,“美化”就业材料,在与用人位签订就业协议时既盲目又随意,“今天签约,明天走人”等等。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大学中学,都要对教育学生做人给予更多关注,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真与诚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务”。
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三个途径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加入有关网络诚信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对网络诚信有正确的认识,了解诚信观念在网络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重视网络给大学生诚信意识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诚信教育活动,如知识讲座、征文、论坛、辩论等活动,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诚信观念;利用各种网络教育的手段,如建立相关的网站,开设相关的栏目,在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系统平台上加入网络诚信教育的内容等,从而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网络诚信水准;增加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统一起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诚信道德,抵制网上失信思想的侵蚀。
其次,加强舆论引导。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加入相关的网络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网络诚信意识;充分利用各种第二课堂的活动,抓住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网络诚信意识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们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诚信意识;教师要言传身教,通过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网络诚信的道理。
再次,加强信息化校园的综合管理和控制。在建设信息化校园的过程中,仅仅关注技术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已经存在的各种网络失信的现象,要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笔者认为,加强这方面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对高校BBS的管理。高校BBS讨论区是大学生进行网上信息交流的一个主要渠道,大学生们对高校BBS的关注度很高,他们通过各高校BBS进行校内、校际信息交往,通过BBS,不仅进行技术、学习的交流,还进行很多人生、哲学、意识等的交流。加强对高校BBS的信息管理,有利于从管理的角度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全国有些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北京大学专门组建了一支“网上监督队”,注意加强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并在必要时实行24小时监控。
2.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两个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