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研读考试说明,把握方向,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与一轮复习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方式不同,二轮复习时要密切联系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这对于新课标高考特别重要,因为新课标高考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而不同地区的同学选择的教材则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某版本教材中牵涉到的案例不大可能作为考试的依据。切记:二轮复习不可过分地依赖教材。

二、强调各单元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

二轮复习以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为主,故需要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复习时要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将相互存在联系的知识放到一起来进行专题复习。例如,复习“气候”时,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使高、初中地理结合起来,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三、重视区域地理,强化地图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一定区域进行的,因此以区域为基本地理单元进行研究是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之一。获取地理信息能力是地理高考首先考察的内容,而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就是地图,其几乎涵盖了地理绝大部分的信息,同时记忆、理解地图比文字更形象、更容易,因此抓住地图就抓住了核心,二轮复习中要以图为纲。

四、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同学们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你们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提高实战能力,积累考试经验的需要。但是不能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五、注重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为了让真正高素质的人才脱颖而出,新课标高考必将加强对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改变过分拘泥于课本的传统命题和答题方式,命题时会为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意境,让考生的思维不过多地受到限制,给考生留下一个相当大的答题和发挥空间。在复习时,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及时总结答题方法、技巧和模式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 地理术语 热点

    2010年高考阅卷后,地理科评卷组组长徐颂军总结考生丢分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地理试题中,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中,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表达要求很高,但考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口语化比较严重。

    2011年高考阅卷后,徐颂军建议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掌握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概念、原则、规律,对自身不足的进行查漏补缺。

    期末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整合,围绕现实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考试时,是要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和考题题干相结合,找到结合点,然后运用专业术语,准确把握答题的要求。

    下面是本人在期末复习时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1、我在期末复习前几周,就将全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一条条知识点,然后在上课预备钟响时,让科代表领读。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到总复习时,再在每单元的总复习卷上印上划线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章节前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再制作成幻灯片,将关键词做成填充题,让学生一起来回忆,回忆不到的,再回归到课本里,在课文里找出原话。

    2、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是审题不严,归纳与综合能力差,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在总复习卷中,要选好复习题,有针对性地做几道知识点和考题相链接的题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加强地理图表的复习与训练。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凡有图表的题,必须先分析图表所给出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和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点相联系。然后,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点框架,再看题目中,问的是什么,再答题。不能盲目地就问题而论题,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根据图表信息,先放射性思维,再集中性思维。近几年的考题中,除常见图表外,区域地图近几年出现的新特点是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这类题目,考生不需给定或判定一个具体地区,只需根据试题提供的素材和背景知识,分析所给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完成试题的解答和判读。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效率;方法

现在的高考试题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学生要提高能力就必须很好地掌握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如果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对基础知识能否牢固掌握,关键在于第一轮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确定复习方向,不要盲目复习

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重要性

在《考试大纲》中明确高考目标、高考内容、范围、题型示例以及能力要求,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是《考试大纲》共性要求必要的补充。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本省的个性化要求。在制订高三地理复习计划的时候,高三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解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其中的内容,为学生复习做好准备。

2.研究之前的高考试题,总结规律,猜测命题方向

地理教师要认真搜集本省或者别省的高考文综试题,总结出题的规律,探究题型的变化。发现新的动态趋势,为进行高效地理复习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比如,近些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具有以下特点:都是按照课程的标准的要求出题;试题倾向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试题类型比较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试题素材的来源主要有真实的文字案例、数据图像等情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建立知识树

江苏试卷主要注重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考查,知识点大都是江苏地理科考试说明中的内容。在看了近几年的江苏地理试卷中的题型后,了解到考查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气候的变化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2)常见的天气系统;(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质构造和地貌;(5)人口数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对于以上知识,我们一定要下很大的工夫掌握,对课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全面地复习,对考过的知识也要认真地钻研和挖掘。弄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分析该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做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记忆知识点,我们对重点知识一定要进行强化记忆,把这些知识点进行体统的整理,用知识树的形式将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完整地表现出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循序渐进多训练

1.培养学生分析图表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图表主要有各种统计图、表示地理事项以及特点的数据、文字、表格等,这些主要考查学生在图表、数据或者表格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的能力。

2.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幅区域地图,认真地讲解阅读步骤、阅读的重点在哪里以及需要关注哪些重要事项,去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回答问题,使其在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既培养了区域地图的阅读能力,又学习了和区域地图有关的地理知识。统计图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看教材的原图,教给学生柱状图、扇形图的绘制等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的统计图学到相关的理论。另外,在课本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中出现的新型的统计图,我们也要搜集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一定全面、认真地复习知识点,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伍真婷.浅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2(6):92-93.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8―01

高考临近,很多高三学生还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下面,笔者就高考地理复习备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复习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

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复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对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里面,并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到训练中。备课时,还要考虑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涉及,这样学生在面对跨学科的题目时才能得心应手。每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和教学过程,教学深度、广度、难度、思路与高考要求要对路。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的试题,不难发现其主要特点是:(1)突出考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2)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的考查。(3)贴近生产生活,联系重大时事。(4)稳中求变,积极创新。(5)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认真仔细地了解考试说明和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能对复习的策略和内容起到导向性的作用,能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倍增。

二、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高考试题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因此打好基础是做好高考备考的关键。在复习中必须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时那样。在复习阶段,学生的能力要提升,但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提升,在应用基础知识上提升,基础知识的讲练要紧紧围绕能力。建立以单元或专题为主的知识体系,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知识覆盖面要全,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在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及挖掘、引申的基础上并吸收鲜活的实际材料而命制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复习中要用好教材,要沿纵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与提炼,沿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组合。

三、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重视考查地理思维方法,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考查考生应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应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对教材的复习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深化,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动手写出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是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练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要防止学生进入题海战术。我们应当在练习后特别注意让学生总结思考,让学生能找到解题的“钥匙”。通过精选题目类型进行拓展、变通,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要不断总结经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四、创新课堂复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考复习备考地质灾害 高考导航 主干知识 高考回眸

一、高考导航

(一)考纲要求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二)高考命题趋向

地质灾害是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对地质灾害及其相关知识的考查,侧重结合重大灾害事件,以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或者试题的切入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加以考查。

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对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区域地图理清其分布,分析地质灾害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事件。另外,在复习地质灾害时一定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等进行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整合,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自觉地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和现象,不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考能力要求。

二、地质灾害主干知识梳理

(一)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1)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地震要素: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线(烈度相等点的连线)。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为震源深度。

(3)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多倍。(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

(4)分类: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一般是浅源地震。

(5)我国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6)地震成因分析:位于板块交界(明确哪些板块的边界)附近,地壳活跃,多地质灾害。

2.火山喷发。

(1)构造: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

(2)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我国火山分布: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白头山、五大连池)、台湾、海南岛等地,最近年代(1951年)喷发的火山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3.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定义: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及巨大的砾石;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与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3)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岩石因素;植被因素;气候因素。

(4)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山区)坡度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气候(降水);植被状态;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

(5)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点: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火灾、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性循环的灾害链。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三、高考回眸

(2008年天津卷)

36.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图9),回答问题。

(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 ;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4分)

【答案】(1)多活动断层(近板块交界处);山高坡陡。

【解析】本题在区域定位基础上考查板块位置及本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滑坡成因等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