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论文范文第1篇

江西中医药大学按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本校“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完善中心硬件平台、加快软件建设、改进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适应于中药学类专门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实验设施完善、实验装备精良、实验教材先进、教学体系多维、教学队伍合理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示范基地。

2多维立体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以基础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班和实训实践平台为依托,构建多维立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凸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与中药产业的结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促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中药产业实践的良性互动,使培养的学生中药学实践能力更强,更加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心实验室除了本科教学实验室外,还建有包括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实验室,中药制剂制造应用基础实验室,中药活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实验室,以及建设中的中药传统炮制实训室、中药制剂成品检验实训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新药筛选实验室等具有中医药学特色的实验(实训)室,能满足中药学类学生实验实训的所有需求。学校还有国家固体制剂工程制造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药与中药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神农园)等,可充分满足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实习。中心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如下4个平台。

2.1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深化基础模块

按课程归属分类,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分为基础化学类、专业化学类、药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制药类教学板块,并分别下设功能实验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通过归类整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除上述5个板块之外,还具有以下特色教学系统和实验室。

(1)实验示教系统。承担各实验教学项目,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验操作的查阅、结果分析等服务,成为具有较大容纳能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场所。

(2)化学类虚拟教学系统。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虚拟实验室等。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扩充实验项目,让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练习,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有效提高实验效率。

(3)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通过升级改造现有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更利于资源环境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微观实验的演示、示范、指导,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具有实时监控功能、屏幕控制功能、示范教学功能、师生交流功能、作业下发及批改功能、屏幕录制和课件制作功能、彩信交流功能、拍照功能和自动开启功能等。

2.2实训平台———实训拓展模块

近年来,中医药专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对中医药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进行过程中和实习前的实训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中药学类学生本科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实践环节,对于构建中药学类学生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学类学生课外实训基地包括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充实其专业结构和文化背景。中药标本馆由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植物标本室组成。其中中药综合展厅由原药材展区和饮片展区组成:原药材展区包括经典生药、国际生药、名贵药材、江西特产药材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中药研究专题标本;饮片展区展示了临床常用饮片和闻名遐迩的江西“樟树帮”、“建昌帮”等特色炮制流派的中药饮片。药用植物园将各种中医药文化景观点缀园中,已逐步成为将生态与人文结合、专业实践与校园景观结合的重要基地,为中药学类学生课外见习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强调传统中药制药实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在传承“樟树帮”、“建昌帮”两大江西中药炮制流派特色的基础上,以从传统炮制加工实训到临床饮片模拟应用的实践,来构建中医药类学生完整专业知识的“形象教学”平台。通过传统实训拓展,将进一步提升江西省传统的中药制药的传承水平,培养能够传承传统中药制药文化和技艺的中药学人才。

2.3实践平台———创新能力培育

实践平台是进行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重要平台。我校现有的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民族药及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了中药提取纯化、固体制剂、质量控制、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制药工程等技术平台;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已形成“产学研”结合模式圈,实现从处方筛选、药材粉碎、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制剂成型、检测等一整套制剂制备过程,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安全。实践平台为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参与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现有实践平台基础上,中心拟再建设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并将着重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进行挖掘,开辟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思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2.4创新实验班———能力强化模块

创新实验班一直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培养创新创业及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中药科研实践班”已开办10年,“药学摇篮班”也已开办3年。中药科研实践班实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的双重培养机制,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培养的“121”模式。“121”的含义分别是:“1”———学生入学后第一、第四学期基础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2”———学生在校期间2次较长时间的集中实践训练,分别是大学第五个学期的集中科研实践阶段与大学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1”———学生在大学第六、七个学期的专业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通过综合应用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各类学科竞赛和专业课题培训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药学摇篮班是创新实验的另一个代表,采取由浅入深、分段培养,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技能、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实验设计和专业志趣为目标。中心拟继续开展类似创新实验班的工作,并将实验班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教学班级,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中药学类人才。

3深入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中心强调深入进行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强调对外学习和交流,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改革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使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管理、设施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更高水平,更加有利于中药学人才培养。

(1)推进分层次教学。中心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基础、拓展模块中,设置了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为学生营造自主、宽松的实验氛围;在创新、强化模块中,给学生提供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的实验机会,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大胆创新,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心将在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条件具备的实验课开发电子多媒体课件,实现多媒体教学。中心将通过自建的实验教学中控平台,收集和开发各种实验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

(3)实现产学研结合最大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促进实验教学与中药学行业的有机结合。

(4)实施开放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5)鼓励虚实结合的实验模式。逐步改变实验室单一的课内实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验,设置虚实结合实验。对于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直接在课内完成,有些实验则直接在课内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验证和演示的目的。

(6)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模块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现场授课与指导的常规教学方法;对于拓展模块,一般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与实验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强调启发式实验教学;对于创新和能力强化模块,则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1)培养制度。中心注重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学校建立了委托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等相关制度,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委托或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中心依托学校相关制度,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注重提升中心实验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培养举措。鼓励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学术交流,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资助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改革相关课题的研究,使他们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5运行机制

5.1管理制度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与管理,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推进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并对教改研究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所有设备采购由学校审批。中心挂靠药学院,负责建立教学体系,安排实验教学和管理维护实验室。中心实行教管适度分离的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机制。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备的制度下进行有效管理,可确保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5.2运行措施

(1)不同层次实验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采用不同的开放形式。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要求本科生全修;对于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则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指导教师提供多方位指导、学生通过网络选题,使学生接触相对完整的科研过程,选题—文献查阅—课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实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实验室全天开放及其他条件保障。

(2)课外开放实验活动。作为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的补充形式,中心所属实验室还对本科生进行创新立项和各项竞赛活动实行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开放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和拓宽了对中药学的认识,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更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实验室的完全开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固体工程制造中心实验室的完全开放,方便了学生从事药物开发、中药制剂的实验和设计创新,并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通过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6结束语

中药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学生专业背景分析,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调整我校中药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是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以此为立足点,通过多方面分析学生毕业去向、行业知识需求及继续教育需求等,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状况相适应。以药理学课程为例,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的学生可能是来源于临床或非临床相关专业,他们的培养目标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了学生专业背景,才能决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故而中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加深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作用机制探讨的兴趣。

1.2学生情况分析,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形成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但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也有差别,体现在学习基础、对待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案必须依赖于学情的正确把握,需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理念。在课前准备阶段,可通过微信、QQ等网络或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根据此专业学科的学生特点,我们制定出个性化教学的策略。如某中药学专业班级的学生总体特征体现在:药理学相关的前修课程如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主动性较强,对识记内容掌握程度较其他专业强;但此班高考文科生比例较大,所以相关化学等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实验动手主观愿望和实践操作存在距离。这些特点,均需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案和教学策略。

2个性化激励课堂策略的实施

2.1课前预习的奖励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的退化;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因为一个有质量的疑问,必须是建立在对这个部分知识点充分理解基础上而产生的想象力。我们最理想的教学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启发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教师在药理课前导读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相关前修课程,如生理和病理等基础学科的回顾。在学习目标的带领下,具有质疑个性的学生,可能在预习之后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为了保持其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应给予及时表扬和课堂成绩的高分;同时教师和全班同学则一起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个奖励性策略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复习与预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利于后续的课堂教学。

2.2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以信任激励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的情绪,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学生的参与教学意识不强烈,常常在课堂中不愿意动脑筋。这种枯燥呆板课堂气氛难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中。个性张扬的90后需要更多的参与,所以药理学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章节,教学设计以小组讨论和“小教师”角色等形式,吸引学生指导性自学。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传出神经系统概论和M受体阻断剂后,对于胆碱酯酶抑制剂章节,鼓励学生自己上台以自己的方式讲解知识点。这种信任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合小组时要吸纳个性各异的同伴:对于擅于表达的学生,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对于表演天赋佳的同学,通过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发挥其所长;而个性羞涩的学生则在整理PPT和问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主动地学习。

2.3针对学生从网络获取知识的特点,以解惑激励巩固教学内容不可否认,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我们课堂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向网络拓展。利用网络的无所不在将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有班级的一个学生偶然在网络论坛上发现有人直播服用安定(地西泮)自杀,这个现象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关注。教师立即将镇静催眠药这个章节调至此时讲授,全班在“死”或“不死”的激烈讨论中,完成了对不同镇静催眠药安全范围和抢救措施的学习。平时此部分的教学设计是利用微信或QQ群等网络交流工具,教师不时在上面设定问题,征求答案。只要学生能对提出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答,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网络或课堂上给予肯定。这样,将枯燥的药理理论知识和真实问题的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

2.4针对学生乐于表现自我个性的特点,在阶段性教学中活用情境激励我们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这种导向就使一部分学生过于追逐一时的分数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重视课堂的“背”忽略了实验中的“做”;其后果就是考试过后就忘记了教学内容,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特点。所以我们教学评价环节应该重视阶段性教学评价结果。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当结束一个阶段教学活动时,采用班级内的药理学相关知识竞赛等方式,使此部分教学的内容得到提炼与总结。如讲授完化疗药物后,教师以“抗生素给人类的带来了什么”为题组织全班的现场辩论。学生在双方辩论中,通过思维的碰撞更加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在实验教学阶段结束后,以实验技能大赛的形式锻炼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和热情。

3个性化激励策略在药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中药学论文范文第3篇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虽然看似教师将一切重点都给学生做了深入的讲解,但是由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使得学生存在亦步亦趋的现象,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更别说自我创新与研究了,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国职业院校中药学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教职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从深层次去认识中药学,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实践上。以这一要求为基础,在教学中营造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将整个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记忆及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上,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是学生主动掌握各种中药学相关知识,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要突出学科重点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包含了中药材理论与临床知识,是中医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它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中药这一典型的特征,并且要在讲述各种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设计一些临床诊疗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认识中药中掌握一定诊疗技术。突出专业重点中药学作为中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删除。例如我们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中医医师,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场所主要是以中医院以及其他的一些医疗机构为主的,这个时候中药的诊治基础就显得十分中药,因此在教学中整个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中药的药理、药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而中医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护士,教学内容应详于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第三,要避免内容重复。《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诸多药物,逐一讲授难免引发学生的厌学。这就要求我们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通过优化避免内容的大量重复,体现中职中药教学的特色。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

中药学论文范文第4篇

1规范药学查房的工作模式———随医查房和独自查房相结合

跟随医生临床查房时,应初步掌握患者的病情,查看患者的病历及药历,了解疾病性质、治疗方法、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等;查看护士工作站患者的用药记录,审核输液单药名、药品滴注顺序、输液时间与间隔是否符合时间药理学,有否配伍禁忌[10]等。并在查房记录表中记录重点患者的疾病、用药情况,用药解释等(见图2)。药师除了回答医师的提问外,应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建议;查房结束后,用药中存在的疑问可通过查阅资料、在小组内进行集中讨论予以解决,而对不熟悉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则需进行系统学习。临床医师的专科用药知识可能比药师丰富,这与其专业医学知识以及对患者疾病的熟悉程度有关;也与其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有关。如果药师能多掌握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就可在专科发挥其应有作用,尤其是在复杂性疾病联合用药出现相互作用难以鉴别时,药师应发挥其专业特长。以中药注射液舒血宁为例,可以根据临床用药习惯,从患者基本情况、临床诊断、病程、药品使用情况(包括给药方式、溶媒、滴速、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停药原因、治疗效果及是否按中医辨证给药等)、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10]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得舒血宁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数据及不良反应数据。除了随医查房外,应定期进行药学查房(每周2次),查房前一天药师应阅读患者的电子病历,熟悉患者的基本状况、病情、用药情况,做好详细记录。查房时,到病床前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疾病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不适症状等,并向患者讲述基本的用药知识,回答有关提问,减少因不清楚用药原因而自动停药情况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在门诊,药师对患者的病情不了解,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不太强,只能按药理作用回答;而药学查房,不仅为药师提供了与患者交流的平台,且可做到将“面向药品供应”转变为“面向病人服务”的优质药学服务。

2参加病例讨论

前期参加医生科室内的疑难重点病例讨论,做好相关记录;随后科内展开病例讨论;通过定期病例讨论分析,将经典的、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的疑难病例整理成册,使临床用药建议更科学、合理。

3合理用药宣教

合理用药的宣教应包括制定基本药品目录手册,并分发给临床医师;制定抗菌药物、高危药品、精麻药品管理目录、中成药、中药小包装饮片目录;为临床提供最新药学知识及本院的用药情况;每季度制作合理用药宣传手册及用药小贴士,派发给各个病区。

4设立专门的临床药师咨询窗口

在临床做好药学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应增设临床药师咨询窗口,每月定期派临床药师为患者进行用药解答;将具有中医治疗特色的疑难病例整理成册以供查阅。

5定期总结并改进

对临床药学工作应定期进行总结,如对医护患进行问卷调查,对近阶段的药学服务工作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及时改善,使药学服务更上一层楼。

6小结

中药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早在1978年,中国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了“向中药现代化”进军的倡议;本世纪初,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可以看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延伸、变化[3,4]。岳凤先[5]指出,中药现代化的实质乃为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中心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那么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为何?标志有二:一是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二是对中药基本内容给予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的宏、微观阐述,即从物质层面阐述中药的功效成分,生物活性层面从分子水平揭示功效成分的理法方药原理。同时具备这两点标志的药物,宏观与微观优势共具、作用与机制共呈,即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必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医药市场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赋予整体观念的中药治疗病症的特点在于获得人体康复的最终结果,而很少关注是什么化学成分作用于何种靶标发挥作用的过程;然而,恰巧这正是国际主流药界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为此,中药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造福全人类就必须让世人认识中药治病的本质。另外,现代药学的成功发展给中药发展的启示:作为治病或保健的药物,不论其理论基础是整体还是具体,在微观水平上应是“清楚体系”。

分子中药学

概念及内涵:李石生[7]认为中药的物效基础在于一些具有特定骨架的化合物或特定骨架的分子群,其与中药的性味呈现规律性。“分子中药学”即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从宏观优势向微观优势迈进,是研究和分析单味中药及其复方中的成分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其机制规律的科学。除观察研究临床疗效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分子(即有效成分或部位),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活性成分的药理、毒理、复方制剂等,都属于现代中药的研究范畴[8]。

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中药有效成分[9],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分子印迹分离技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分离效应高、易于自动化生产控制等优点,能提高现代中药产品质量,逐步推进中药工业化生产;由于很多中医理论的表述与现代医学差异很大,中药发挥作用的原因往往是诱导机体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产生,因此选择、探索、建立恰当且与中医中药临床适应症相吻合的细胞与分子药效学模型,进行最佳疗效的筛选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化学成分分离及其活性筛选方法的结合,阐明其作用原理、作用靶点和体内过程,建立专属中药的评价机制是目前研究分子中药学的基本策略[10]。

分子配伍理论

概念及内涵中药的主要药效物质不能单以“有效成分”来说明,应是中药及其复方中多种有效分子的组合。因此,即便能分离复方中所有的化学成分,也不等于知道了中药有效成分的组合[3]。中药合理配伍即“辨证论治-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使之增效减毒、适应不同个体的复杂病情,最终达到高效低毒驱除病证之目的。21世纪中药方剂配伍应具有时代特点,在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将具有特定生物活性作用和明确结构的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即称之为“中药分子”[10],按照理法方药的思想遣方即为“方证组方”[11]。“方证组方”采用中医病证实验模型评价证实功效及其机制的药物称为“分子中药”。可见,“分子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理论,优化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配伍制成的现代中药。

研究方法:分离各个标准组分,建立组效关系,明确有效成分,优化有效分子配伍处方比例[12]是分子中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故分子配伍的现代中医药理论是对传统中药配伍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分子配伍坚持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念,充分体现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的原则,克服中药成分、机制不明确的缺点;利用分析还原法,借助化学组学、基因组学等在分子、基因水平上阐明分子复方的作用机制和合理性,体现了系统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13]。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结合GC/HPLC-MS等联用手段,以相关指标进行成分-效应的评价[14];采用正交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优化分子配伍比例;选用针对性强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如血瘀动物模型、寒症热症动物模型,建立起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平台是创制分子中药的重要技术与方法。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