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主要先进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范文第1篇

自2002年省厅开展“交通安全杯“活动以来,我局及直属各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省委省政府、省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治理、狠抓落实”的总要求,积极开展“交通安全杯”等劳动竞赛活动。现将主要事迹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安全首位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为广泛开展“交通安康杯“活动,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我局及时充实和调整了安委会领导组织机构,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每年与直属各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单位的安全责任和任务目标。同时制定下发《全年安全工作要点》,对年度安全工作全面部署,确保了安全工作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劳动竞赛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

按照省厅的部署,我局积极开展了“交通安全杯“、“安全生产月”、“反三违月”等活动,做到了活动开展有部署、有方案、有宣传、有落实、有总结,达到预期效果。围绕“交通安全杯”劳动竞赛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利用广播、标语、黑板报、知识答卷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了以学习《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超员超限运输车辆管理办法》等法津法规和安全管理知识为内容的活动。施工企业围绕工程建设开展“安全优质工程劳动竞赛”,并针对各自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营造遵章守纪,健康安全的良好氛围。此外,我局继续推行《安全管理评价标准》,并将安全工作纳入争创文明行业活动之中,为做好“交通安全杯”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措施,抓好专项治理和检查,把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杯”活动贯穿于各项工作中

几年来,我局一方面积极配合省厅开展交通系统各项劳动竞赛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落实各重要时段,尤其是去年上半年防控“非典”疫情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了生产安全和职工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结合公路行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项专项治理活动。如开展对所辖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消防安全进行专项整治,开展对所管辖道路中事故多发路段的标志标线完善设置以及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开展对一些路段乱挖河砂现象的整治,以及开展直属单位安全工作检查等。通过检查和治理,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促进了公路行业安全形势的进一步稳定,使“交通安全杯”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深入。

开展“交通安全杯”等劳动竞赛活动以来,我局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尤其在“非典”期间,确保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

此报告。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作者简介:傅宗政,任教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 “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24-01

一、爱岗敬业,思想熏陶

把职业当做事业来干,说的就是爱岗敬业。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从而形成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在教师情感上表现为对待职业和对待学生两个方面。

一方面,让青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岗初期,选取著名的特别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进行教育,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特别是当前80、90后独生子女代,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再就是管理者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使青年教师不断地体验从教的乐趣和光荣。

另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热爱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因为只有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并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教师只有在工作中用真挚的爱去感染、感化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扶持加压,有效提升

(一)制定教学目标

有很多青年教师备课时,只是应付,如不是学校检查备课教案,他们就把教学目标省掉,他们觉得写教学过程比教学目标更重要。他们对教案是否适应学生,是否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有效,考虑的很少。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明确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做什么,怎么做,并做好跟踪检查。只有知道备课前要先制定属于自己的或属于学生的教学目标,才能证明教师的境界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这使得教师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才能在教学中自主地、灵活地、游刃有余地发挥才干,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寻找课堂感觉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一般非常关注自身,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缺少课堂磨炼,教学经验贫乏。有许多青年教师上完公开课后都会问:“这节课我上的怎么样?”从他们的问话及上课时的状况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给别的教师留下的印象。如果他们上完公开课问:“学生学的如何?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多、更好?”那么此时老师关注的目标已经由关注自身转移到关注学生了。上的课多了,自我感觉就会好了,因此,我们不妨创造各种机会,多让青年教师讲公开课,备课、说课或走出去听课等。特别是在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高强度、全方位、广角度、宽领域的高效课堂中如何施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给他们多施加一些压力,提供一些机会,把他们推到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上,让他们体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成功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挫折,使其更好,更快地成长。

(三)多写教学设计

每个学期,可让青年教师写两篇像模像样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等详细的阐述,通过写教学计划帮助青年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以达到提高教师重新加工课堂的能力,重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师课堂设计的水平。

三、磨练意志,开拓创新

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坚定果断的意志品质。坚决果断的性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尽量让青年教师多上些实践课、公开课,让他们接受各种考验,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教育机智的能力和水平。

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求青年教师大胆实践,敢向传统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其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要想使青年教师尽快入门上路,成为骨干,成为名师,学校管理中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只有给青年教师不断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失时机地搭建发展平台,青年教师自身拥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的发展前景,就会出现“山高人为峰”的壮美画卷。

四、加强教师平时的积累和沉淀

(一)教学素材的积累

青年教师由于阅历不深,积累的素材相对有限。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其去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也应该具备广博的素材储备。平时多关注重大时事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关注典型事例如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文学家、科学家等;多关注身边的事例如家庭、学校、学生的其他活动场所发生的事。

(二)精心修炼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是一种传递的主要载体,语言有无吸引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就需精心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语言正确精练,严谨流畅,幽默含蓄,会深深的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声音速度的快慢,强弱,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讲重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加强语气,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突然沉默或变换语调来提醒学生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师生平情感的交流

现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是师生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所以情感的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学生作为实际教学的直接体验者,最能感受到教学的成效如何。教师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可以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实现教学的有效反馈,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并学会用灵活的思维、敏锐的观察、果断的决策等教学机智处理好随机因素,并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教学经验的汲取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范文第4篇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方周明

主题词:养成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 重要一环

《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 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2、养成教育为学生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渊薮。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养成教育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行为习惯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迟早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抓紧搞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抓好养成教育,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接触的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

4、养成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人。

二、 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规范化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经过筛选,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定成为规范,要求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原国家教委于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起在全国中学试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共五条四十项。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便是我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实施养成教育规范化的内容,要让学生人手一册,烂熟于心。

2、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然内容较多,但它作为一个全国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订得太细。各校、各年级、各班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使《规范》更加具体化、细目化。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例如,“尊敬老师”这一条。对于中学生来说,“尊敬老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做才叫尊敬老师呢?我们可以把“尊敬老师”分解细目化,使之更具体、形象、直观,可以分解成:〈1〉、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并说“老师好!”〈2〉、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如果答不上问题,要说“对不起!”〈3〉、有事、有病要向老师请假,不无故旷课。上课迟到要先喊“报告”,未经老师允许,不擅自闯入教室。〈4〉、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不东张西望,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工整。〈6〉、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顶撞,态度要诚恳。即使老师的批评错了,也要耐心的解释,不许侮辱、责骂老师。

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目化有利于更好的贯彻执行《规范》。它能使《规范》更贴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效果的整体升华。

3、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

养成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有序的,这个“序”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这个“序”,揭示出这个“序”,并按这个“序”安排内容。使养成教育更科学、更完善。养成教育是整个德育教育序列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是完善人格,,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成才是有序的,养成教育当然也是有序的,它各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同时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不按其自身的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之成为一种无序的、混乱的教育,就会破坏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降低养成教育的效果。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定系列化方案。制定序列化的方案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党和 国家对中学生的要求;另一条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我们所制定的“序”既要有中心,又要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

4、中学生养成教育系列化方案

(1)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转折时期,生理发育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模仿、积极向上,向往共青团,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缺乏控制能力,分辨是非能力差,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目标,如不正确引导容易把问题看得片面化、绝对化。

初一年级教育主题:做合格的中学生,做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第一步:考入中学我首先应懂得什么

(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等条例,并能展开讨论。)

第二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校团委、政教处利用挂图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并根据其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

第三步:老师,您辛苦了——“尊师重教”演讲讨论

第四步:让红领巾更鲜艳

(校团委、政教处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争创学校“十佳”少先队员。)

第五步: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

初二年级教育主题:我争取早日加入团组织

第六步:我们也要做共青团员——团的知识讲座

第七步:我们需要团结想上的班集体——主题班会

第八步:我们也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春游或秋游

第九步:他们为什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法制教育报告会

第十步:我们要做文明的中学生——演讲比赛

初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怎样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第十一步:奋斗加效率=成功——主题班会

第十二步:江河与浪花——诗歌朗诵会

第十三步::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小组活动

第十四步:迈好青春的第一步—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

第十五步:留给母校的回忆——义务植树

(2)高中阶段的方案: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进入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精神振奋,自主要求增强,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逐渐增强,开始探索人生价值和未来生活的道路,但他们思想仍然不够成熟,心理发展不稳定,思想方法容易过激和片面。

高一年级的教育主题: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

第十六步:我们是 “文明之师”——军训

第十七步:怎样塑造高中生形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

第十八步:建立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主题班会

第十九步:我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

第二十步: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元旦联欢晚会

高二年级的教育主题:如何摆正个人与 集体的关系

第二十一步:祝老师节日快乐——教师节慰问老师活动

第二十二步:时刻记住自己是共青团员——“团徽在胸前闪光”系列活动

第二十三步:假如我是班长——五分钟演讲

第二十四步:集体是我成长的园地——主题班会

第二十五步:欢歌笑语迎新年——迎新年联欢晚会

高三年级的教育主题:祖国在召唤

第二十六步:如何度过中学阶段最后一学年——班级民主生活会

第二十七步:团结、自信、拼搏、进取——主题班会

第二十八步:做一个尊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法纪报告会

第二十九步:好儿女志在四方——报告会

第三十步:留恋与欢乐——毕业典礼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

1、 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让学生明确《规范》内容。

学校要经常性地在各校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不失时机地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宣传《规范》的内容。让学生重视《规范》,熟悉《规范》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到执行《规范》的重要意义。

2、 检查评比,强化文明行为,把《规范》落实到实处。

为了使理性的认识能付之实践,使《规范》量化,学校政教处可发动学生会、团委会干部成立各种各样的检查小组,每天对各班《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评比。对执行好的班级予以表彰,对执行的不好的班级给予批评,并要求定期改正。检查的结果将作为期末评选“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

3、 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规范》教育,让《规范》进一步深入人心。

为了使《规范》的执行向深度、广度发展,学校除按《养成教育系列化方案》开展形式各样的主题班会、文艺演出及《规范》知识竞赛等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了根据。”(叶圣陶语)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规范》的真正含义。家长是学生最早的 老师。学校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只有齐心协力、同抓共管,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4、 教师在养成教育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重视,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种种习惯都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 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

参考书目:

1、《中学生德育大纲》

教师主要先进事迹范文第5篇

湖北鄂州农民柯汉文和老伴都已年近7旬。夫妇俩共育有5个孩子,三男两女。三个儿子及儿媳都在深圳打工,两个女儿一个嫁到市里,一个跟女婿在城里跑运输。这5个儿女,一共有4个孩子需要老两口照料:两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最小的一个刚上学前班。

凌晨5点半,老两口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老伴准备一家6口人的早饭,通常是鸡蛋炒饭或鸡蛋煮面,外加稀饭、咸菜。蛋炒饭、蛋煮面是孩子们吃的,稀饭和咸菜是老两口的。在老伴做饭的同时,柯老汉则准备猪食。家里养了两头猪,他要把米糠、剩菜叶及剩粥等混合淘米水煮沸。这两头猪他养得很上心,每天三顿都会精心煮制猪食,从来不在外面买饲料。他早打算好了,喂到腊月出栏,一头卖了给孩子们攒点零花钱,另一头宰了过年。

6点整,人和猪的早餐都做好了,柯汉文的老伴先去喊醒两个上初中的孙子,他们早半小时上课,要先吃;6点半,再喊醒小孙女和小外孙,全家人吃早饭。大约7点,柯老汉送小孙女和小外孙去上学,顺便扛了锄头,送完孩子就直接去田里。家里种了5亩田,还有一大块菜园,种着各种时令蔬菜。老伴则在家喂鸡、收拾屋子、洗洗涮涮。到10点半左右,柯老汉从菜园子带些菜回来,老伴又开始准备一家人的午餐,而柯老汉放下锄头还要去接小孙女和小外孙放学。

下午短暂的休息后,又要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柯老汉有空还要到田里转转,老伴则要收收捡捡缝缝补补。

吃罢晚饭,柯老汉抽着香烟,坐得远远地看孩子们做作业,老伴则调低声音看电视,那是老两口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光。当然,这是农闲时的一天,到了农忙,就不一样了,老两口会忙得脚不沾地,孩子还得托人代管。

与柯汉文夫妇相比,同村的陈玉清老人则清闲得多,但也寂寞得多。陈玉清的老伴早年过世,他一手拉扯大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在北京打工认识了一个东北姑娘,两人结婚后在京郊开了一家饺子馆,生意不错。打拼了十几年,终于攒钱在京郊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小两居,刚好住一家三口。儿子儿媳也曾想把陈玉清接到北京,可房子太小住不下。为了弥补对老人的亏欠,儿子经常给他寄钱寄物。女儿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工作,找到对象后在广州安了家。作为家中老大,她从小懂事,也很孝顺,早就想把父亲接到广州生活,房子也住得下,可陈玉清老人不适应,一是他不会普通话,在广州人生地不熟,跟别人无法交流,二是他有个观念,觉得女儿出嫁了就如泼出去的水,长期住在女儿家不妥。就这样,陈玉清老人只好一个人独居,住着两层楼。

3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是儿子女儿合资盖的,那气派,在村里数一数二。有时候陈玉清老人有种富足感,特别是隔三岔五地收到邮递员送来的包裹时――那是儿子女儿寄自北京、广州的食品或衣服,他会感到很满足。但更多的时候,他觉得孤单、寂寞,还有无人陪伴无人照料的不安全感。

早晨5点,陈玉清老人准时醒来,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个小时,再难入睡。起床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他只好到门前的池塘边或田间地头转悠,转到七八点钟回家,随便弄点吃的填饱肚子,然后开始收拾屋子。楼上楼下共10间房,一间一间地收拾,尽管收拾了也没人住,陈玉清还是坚持天天收拾。他想有点事做。全部收拾完了也才10点左右,实在无事可做,他就看电视,可常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也到中午了,他得自己做午饭。虽然不缺钱,可他过得很清苦,主要是一个人没什么吃的兴致,他很少去镇上买肉买菜,经常就着邻居给的青菜下点面条打发自己。漫长的下午就更难熬了,电视没看头,又怕看着看着睡过去,夜里睡不着,他只好楼上楼下来回转悠,有时实在无事可做,他就把孩子们寄回来的核桃、大枣、柿饼等弄到阳台上去晒。上午晒下午收,这样可以打发双份时光。最怕的是晚上,孤灯下只看到一个人的影子。遇到屋外有啥响动,他还要侧耳细听,生怕打劫的进来……

这就是陈玉清老人普通的一天,这样普通的日子一年中有300多天,只有过年前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儿女们携孙辈回家过年,小楼里才显得热闹。而短暂的相聚后,又是一个人清苦孤独的漫长守望。

年迈之躯难以承受之重

人老了,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事实上,在农村,多数留守老人难谈幸福。岂止是不幸福,许多老人还要承受身心的重压:劳动强度大,生活清苦,心理负担重,精神空虚,疾病困扰,安全隐患多……

去年,某电视台一名年轻记者下乡海采,主题是“你幸福吗”。一位正犁田的老大爷听了记者的提问,抬头看了她一眼没有理睬。记者紧追着问:“大爷,请问您幸福吗?”老大爷犁完田,反问道:“你父母今年多大年纪?”女记者回答:“50多岁。”老大爷又问:“他们在做什么?”女记者答:“我爸应该在遛弯,我妈在打牌吧!他们刚退休。”老大爷说:“我今年70岁了,还在犁田,你说我幸福吗?”女记者不解:“您为什么不退休啊?”老大爷说:“我退休,谁养我?”女记者道:“您没孩子?他们不养您吗?”老大爷叹了口气:“他们倒是想养啊,可他们打工挣那点钱,供孩子上学都紧张,建房欠的债还没还上,怎么养我啊?”

六七十岁了还在田间劳作,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不在少数。但比起身体上的辛劳,心理上的压力更难以忍受。笔者采访中结识了60多岁的孙婆婆。因为管不住孙子,她不得不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诉苦:“小杰越来越不听话了,天天往外跑,经常逃学,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啊?你抽空回来一趟吧,不然这孩子学坏了我怎么跟你们交代啊!”

而就在离孙婆婆家不到100米远的李大爷家,一场祖孙冲突也正在上演。同样因为管不住孙子,李大爷一怒之下用扫把对孙子动了武。笔者劝老人不要打孩子,老人叹口气说:“不打行吗?他才12岁,竟然跟几个孩子下河玩水!前几天刚有一个小孩玩水淹死了。他爹妈不在家,我责任重大啊!”

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很容易导致各种疾病。4月中旬笔者下乡采访春播,见村里有的大门紧锁,有的门虚掩着唱空城计,只有一户人家的床上躺着一位老人,床边的椅子上放着凉开水、药和没吃完的一碗粥。老人欠起身子对笔者说:“都下田干活去了,我是没办法,前天在田里昏倒了……医生说是低血糖,加上缺乏营养、劳累过度。”“身边有人照顾吗?”笔者问。“老伴去年走了,儿子闺女长年不在家,有时过年回来一次,要是加班过年都不回来。多亏了邻居帮忙端药倒水,还送点吃的。可这时候家家都忙,怎么能总麻烦人家呢!”老人说着叹了口气,“我最担心的是,哪天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啊!”

生活清苦,精神寂寞,留守老人很容易被疾病困扰。生病后,有的无钱治疗,一拖再拖;有的没人照料,勉强支撑;有的甚至根本来不及治疗就一个人凄凉地离去。几年前,湖南省长沙县某村,60岁的余老太被人发现死在家里,属心脏病发作。余老太的老伴早已过世,她有两个儿女,儿子在广东打工,女儿在城里生活。余老太留守农村,长期独居,无人照顾,最终死在家中无人知晓。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危险除了疾病,还有社会治安问题。因为农村治安防范相对薄弱,留守老人们又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遭遇入室盗窃甚至人身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2013年,安徽省舒城县某地曾发生过一夜之间20多个农户被盗的案例,犯罪分子就是针对农村留守老人作案。其中一位姓王的老太太正值病重,发现家里2000元钱被盗后,情绪激动当场去世。另有一独居老人夜里家中被盗之后,一到天黑便惊恐不安……后经公安机关调查,作案者每到傍晚,从县城坐车前往附近乡镇的农村踩点,再趁夜深人静时实施入室盗窃。

另外,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各类诈骗案也呈多发趋势,如电信诈骗、非法集资、保健品销售欺诈甚至传销等。2012年,重庆警方破获一起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电话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冒充受害者在外务工的孩子,专找农村留守老人行骗,不到一个月就6次得手,共诈骗5万余元。2013年,重庆警方还打击了一个以“县医院医生”名义上门给农村留守老人体检而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这些犯罪嫌疑人就是抓住留守老人对远方子女的思念、精神无以寄托等心理弱点,轻而易举地实施犯罪。与此同时,近年来有些留守老人也成为实施犯罪的人群。有基层检察部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刑事犯罪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因生活空虚和不健康的心理引发的性犯罪呈多发趋势,而侵害对象多为年幼、智障等女性弱势人群。此类案件在本该民风淳朴的农村影响非常恶劣,已成为影响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殊群体需要特别关爱

据2013年9月民政部的一个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接近50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将这个群体称为“弱势”一点都不为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在走访调查中发现,33.6%的农村留守老人在过去两年中曾发生过不同类型的意外事件;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9.1%的农村留守老人身体“不好”或“很不好”。此外,多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匮乏,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因子女外出而产生的孤独感、心理压力及其他消极情绪很难得到宣泄,健康状况和幸福感因此大受影响。

那么,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种种难题如何才能得到破解呢?有关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子女要同时兼顾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开始实施,规定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被正式写入法律条文,但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难度。很多子女并非不尽孝,而是为生活所迫在外打工,他们更多的是以寄钱寄物的方式尽孝。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供给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比赡养费更能温暖老人的心。在外务工的子女,心中要想着老人,除了在经济上尽量给予足够的支持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常回家看看。平常也要多与老人联系。即便再忙,打个电话也只需几分钟时间,对老人来说却是莫大的精神慰藉,有时还可能消除老人的安全隐患。江苏省大丰市一个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每晚8点雷打不动要给留守在家的老母亲打电话嘘寒问暖。而这位老母亲不接到儿子的电话晚上就无法安然入睡。今年3月的一天,远方的儿子照例给母亲打电话时,电话响了很久却没人接。平时这个时候,母亲都会准时守在电话旁等待儿子打电话。儿子感觉不对劲,马上打邻居家的电话托人去看看,这才发现母亲发高烧昏睡在家。邻居赶紧把老人送往医院,老人这才脱险。就是这个问候电话,及时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二是政府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模式,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专家建议,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如由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安排适当经费,成立农村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为留守老人筑“新巢”,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可以互相帮助,解决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农村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一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等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认为,在目前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情况下,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管理部门不可规避的责任。

此外,政府还要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资金与科技投入,吸引有种植养殖经验的农村青壮年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这样不仅老人能得到赡养,孩子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是开展社会关爱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退休教师张钜邦建议,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保障老年人有条件颐养天年。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活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如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聚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电信等行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定期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