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 城市开放空间的连续性研究 建筑开放空间的城市意义 城市开放空间的现代观察 探索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性研究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总体控制设计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及设计要点研究 西班牙城市开放空间地域性研究 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静态游人行为的城市开放空间研究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思路探究 基于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的研究 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江开放空间的空间与场所特性分析 方形规则下的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的留白――公园与开放空间的价值 浅析适用于寒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Madanipour, A., 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26(6): p. 879-891.

[3]代伟国,邢忠.转型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J]. 现代城市研究,2010,11:p.12-16.

[4]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1(5):p.78-84.

[5]Maruani, T. and I. Amit-Cohen,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2007,81(1-2):p.1-13.

[6]Webster, C., Pricing Accessibility: Urban Morphology, Design and Missing Markets[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0,73(2):p. 77-111.

[7]Knox, P.L.,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s Social Indicators: A Not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7(1/4):p.367-377.

[8]Hillier, B. and J.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198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D].200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0]Giles-Corti, B.,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2):p.169-176.

[11]Pasaogullari, N. and N. Doratli,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Famagusta[J]. Cities,2004,21(3): p.225-232.

[12]Cuthbert, A.R.,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M]. 2006, Oxford: Blackwell. 304.

[13]Cuthbert, A.R., Designing Cities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M]. 2003,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Barcelona.

[14]Cuthbert, A.R., The Right to the City: Surveillance, Private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Hong Kong[J]. Cities, 1995,12(5):p.293-310.

[15]Loukaitou-Sideris, A. and T. Banerjee, Urban Design Downtow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M]. 19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p. 588-601.

[17]Ellin, N., Postmodern Urbanism. Revised ed[M]. 1996,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8]Cuthbert, A.R.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Past 50 Years. 2005 [EB/OL]http://fbe.unsw.edu.au/staff/Alexander.Cuthbert/extendedchapterone.pdf.

[19]Carmona, M., C. de Magalh?觔es, and L. Hammond,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2008, London: Routledge.

[20]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 2008,02:p.30-33.

[21]Catharine, W.T.,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60(2):p.59-72.

[22]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1961, New York: Vintage.

[23]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1987,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19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5]Jacobs, A.B. and 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7, 53(1):p.113-120.

[26]Whyte, W.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1980,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27]Preiser, W., 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M]. 2001, New York: McGraw-Hill.

[2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p.9-17.

[29]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p.304-314.

[30]李文,张林,李莹.哈尔滨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园林,2010,08:p.59-62.

[31]李小马,刘常富.基于网络分析的沈阳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J].生态学报,2009,03:p.1554-1562.

[32]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p.1647-1652.

[3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25(12):p.36-41.

[34]任超.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的设计浅析[J]. 华中建筑,2005,23(1):p.136-138.

[35]邓小慧,鲍戈平.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J].中国园林,2006(5):p.38-42.

[36]高琴.城市公园使用状况(POE)初探——以北京紫竹院公园为例[J].2007,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37]刘杰武.滨水区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以台州永宁公园为例[D].2007,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38]张妤.哈尔滨城市公园使用情况评价初步研究[D].2006,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

随着城市景观规划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也被赋予了应有的生态内涵,即“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中的精髓,吸收了世界其它城市园林绿化有益的经验,遵循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出功能、环境的文化性,结构和布局、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环境的基础。只有完善发达的城市绿地系统才有可能营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城市绿化景观的同时,能够更加自然、亲近地融入到城市绿地环境中。

本文通过对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旨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在不同区域实践的好坏,以提出今后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方向。

1 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要求的生态园林绿地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出现了“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城市”。此时,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用生态理论作指导,建设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已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内的城市绿地建设就此达到了新的[2]。1986年,中国林学会在温洲召开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植物造景与园林生态”研讨会上,周义录、展瑰琦、余森文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态园林”新概念。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观点,强调绿色生态环境对建设人类生存空间的调节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由植物构建的城市景观,在功能效果上与植物群落结构设计有密切关系。21世纪初,城市绿地进入区域生态绿地及城市大园林绿地阶段。生态园林观点成为制订城市绿化的方针和政策,也是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3]。

国内众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太原、哈尔滨等纷纷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和绿地系统规划实践工作[4]。

1.1 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景观丰富的前提,也代表了城市的绿化发展水平,更是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王晓俊(2000)认为“自然式种植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点,植物间或植物与环境间生态和视觉上关系的和谐,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生态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自然的景观,提倡利用种群多样、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5]。”聂磊(2002)提出城市生态绿化概念,并从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构建合理复合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6]。严玲璋(2003)曾提出“城市绿地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主,构成的植物群落以 10~20 年后再现自然界的顶级群落为模式建成的生态绿地”[7]。宋兴琴、邹寿青(2003)提出在生态绿地建设中,创造多样的生境,构建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吸引益鸟、虫等有益动物回到城市中,不仅能形成病虫害的生态调控机制,还能大大丰富城市景观,为市民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8]。李妮等(2006)通过分析研究成都市园林绿化的现状与不足,归纳现有的植物群落特征,提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理念,即遵循植物配置方法,营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9]。郭丽(2009)提出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10]。李燕等(2010)提出了生态园林的主题是自然植物群落或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要使园林绿要使园林绿地景观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园林绿地类型的多样化和园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11]。

1.2 绿化不能背离生态规律

目前我国在绿地建设中有不少违背城市生态规律的现象,如:“广场热”、“草坪热”、“景观大道热”等,为绿化而绿化,造成自然地貌植被被破坏。鉴于这种现象,不少学者提出了绿化一定要与生态相结合,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绿化建设离不开生态学理论的支撑。马少妆(2010)提出了:无论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或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都要求城市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发挥美化景观、发展经济等多种效益[12]。杨培峰 (2007)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指出绿地系统是城市内最重要保障安全的功能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功能的优劣,对城市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是否健康稳定显得尤为重要[13]。韩忻德 (2002)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要在积极搞好城市绿化的同时,在郊区建设大规模的环城林带,抓好道路、河流绿化及近郊绿化,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绿色生态圈,形成良好的大环境,使我们的城市成为“森林城”、“园林城”、“生态城”[14]。胡建军(2007)在对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中提出了“绿线”规划的具体措施,把无锡市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定为“环、楔、廊、园”的结构模式,可见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化是重要的一部分[15]。蒙光远 (2005) 分析了目前城市环境绿化建设中潜在的隐患,指出人类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协调与恢复主要是通过城市绿化来实现的[16]。黄雪萍(2009)阐述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构的途径,主要观点有: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内执行自然的“纳污吐新”的子系统,传统的绿地建设,重在挖掘单体的景观功能。生态观念引入城市建设,为认识和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复杂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7]。忻一平 (2009)指出城市需要绿地,城市更需要景观生态绿地。所谓生态绿地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植的绿地系统[18]。李昌浩(2007)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设计理论被引入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满足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绿地阶段[19]。李兴平(2004)指出城市绿化的本质就是生态建设。其次,加强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绿化在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果是显著的,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20]。王海 (2009)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即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 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处理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21]。

1.3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范围有3个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区;三是城市建成区及分区。张菲莉 (2005)的《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在全面调查分析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布局与原则[22]。赵艳华(2008)的《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建立具有三河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体系[23]。董慧玲(2007)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24]。陈粉丽(2009)通过探讨兰州市绿地具体建设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和优化配置提出了建议[25]。陈竟(2008)探讨了在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下的新疆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决策方法,在各类绿地规划和绿地综合效益两个方面,运用生态学原理,比较分析法,多目标决策,AHP 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决策[26]。胡英(2008)对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做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建设规划、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27]。

1.4 新技术的应用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也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无论是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还是各类绿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的确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随着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少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运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广泛,它有助于更合理地规划绿地系统,同时也更容易协调城市绿地与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目前,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原理现运用如下:

辛江等(2005)对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绿地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试用TM多波段组合对乌鲁木齐市绿地所进行的解译,较好地提取了城市生态绿地的信息,对乌鲁木齐市绿地分布格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建设今后应施行的策略与措施[28]。胡勇和赵媛(2004)采用卫星遥感数据,选取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29]。肖荣波等(2004)介绍了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遥感特点,并论述了3S技术在城市绿地覆盖清查、绿地三维量估测、适宜度评价、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绿地生态质量监测和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展望[30]。

1.5 小结

国内在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研究很多,涵盖了很多方面,有比较多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更注重人均绿地指标,因而我们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城市生态园林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2 结语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对于绿地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理论比较详细,但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在实际规划设计时,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因此,我们要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学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并把生态园林理念加入绿地系统的研究,使城市绿化能够展示出顺应自然的崭新面貌,这将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极大的作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需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收稿:2012-01-05)

参考文献:

[1]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J]. 风景园林,2006,6:9.

[2] 李昌浩,朱晓东,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34-39.

[3] 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科技建议,2002(2):15-18.

[4]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丁业出版社,2005.

[5] 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聂磊.城市生态绿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 城市问题,2002(3):28-30.

[7] 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 中国园林,2003(5):44-47.

[8] 宋兴琴,邹寿青. 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新探[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2-64.

[9] 李妮,陈其兵,杨玉培.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 西南园艺,2006(3):24-26.

[10] 郭丽. 赤峰市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合理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1):85-86.

[11]李燕,王新,李红旗. 节约型生态绿地探索与实践[J]. 新疆林业,2010(4):51-52.

[12] 马少妆,梁玉玲,姚婷. 广州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能源与环境,2010(10),128.

[13] 杨培峰,胡上春. 山地城市生态建设控制性规划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J]. 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7,27(2):9-13.

[14] 韩忻德. 试论城市绿化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作用[J]. 咨询与建议,2002,12(4):69-70.

[15] 胡建军. 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 蒙光远. 生态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隐患与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1):113-116.

[17] 黄志萍.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J]. 资源与环境,2009(6):96-98.

[18] 忻一平,范向阳. 让城市重返绿林――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生态绿地建设探讨[J]. 国土绿化,2009(1):10-12.

[19] 李昌浩,朱晓东,潘涛. 面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39-43.

[20] 李兴平. 浅谈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9-51.

[21] 王海. 浅谈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途径――以包头市为例[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6):64-66.

[22] 张菲莉. 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3] 赵艳华. 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 董慧玲. 浅议济宁市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 山东林业科技,2007(2):105-106.

[25] 陈粉丽,张松林,白芳铭. 兰州市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浅议[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50-253.

[26] 陈竟. 新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决策方法研究[D]. 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7] 胡英. 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8] 辛江,马勇刚,张健峰. 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格局遥感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5,34(2):53-57.

[29] 胡勇,赵媛. 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之初步分析[J]. 中国园林,2004(11):34-36.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居住景观设计;微地形设计;植物设计

0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为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业主各种活动的需求,为业主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业主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是业主在居住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业主生理和心理对居住区的环境需求。

1中国园林中地形设计的溯源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将山水视为园林的灵魂,历史上的造园大师都把山水地形的设计作为造园工作的关键部分[2]。中国园林的圣经《园冶》中的就提到“园地为山林胜”,讲究山林地址的高凹、曲深、峻悬、平坦、推崇“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以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宗旨,即地形设计中的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造景原则[3]。可见,地形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现代景观设计师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启迪。

2居住区地形的概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即属于“大地形”。在园林的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山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指在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广泛应用于居住区景观、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微地形设计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层次,从而达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

3居住区中的微地形设计与分类

居住区景观中地形的高度起伏变化较小,一般称为微地形或小地形。这个居住区内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山地、平底、坡地与台阶等高差处理的办法,丰富地形的变化。

起伏的微地形可以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凸地形环境比周围高些,视线流畅且具有视觉延伸性[5]。其空间发散程度较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感与行进感,比较适合塑造在游览路线之中,而高度关系又使其本身具有支配性与焦点的特征,适合具有吸引力的标志性的景观设置于其上,凸显重要性。凹地形环境比周围地形低,视线较之封闭,空间集聚性较强。此类地形属于内向型,良好的视线汇聚力使其适合作为休息观赏点,其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适合于私密空间[6]。

4居住区微地形的功能

4.1景观作用

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微地形的景观作用有三点。一,微地形成为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景观背景的依托,软景和硬景更加突出,形成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一张构图协调的风景画;二,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控制游人的视线。即可以引导视线,也可以控制视野。这个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如利用凸地形顶部的视线的开阔性与凹地形视线的向心性可以强调某一处景观。通过组织地形与景物的关系,引导游人的视线,并将视线控制在重点景物处,重点突出。三,营造意境。通过和微地形的变化与植物的高度、疏密,形成开敞、封闭、半开敞等空间变化,增加景观的趣味性[7]。

4.2生态作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微地形设计,具有生态功能。首先微地形设计可以改善小气候。一定规模的地形可以改善日照、影响风向、隔音隔噪。在冬季,向阳的坡面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以阻碍或减轻冬季寒冷的侵袭。在夏季,可以运用地形引导语汇集夏季风。改善通风状况,降低高温。如在当地夏季风的上风位置上建造水景或小型的湖泊水面,可以增加季风中的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微气候,在炎炎夏日可以带来舒适的感觉。[8]

其次,微地形可以增加种植面积,丰富种植品种和层次。如在高楼林立现代都市居住环境中,增加了绿地面积和绿化率。而且,在地库上面进行地形设计,提高了覆土厚度,土方量的增加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为后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居住环境。

5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设计案例分析

5.1项目概况

宗地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端,外环南路和友谊南路的交口处,项目规划总面积为56.97万m2。紧邻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与梅江会展公园,与周边的现有的居住区已形成一个“大梅江居住区”。宗地东临友谊南路,南临外环南路,西临梅江西路,北临梅江风景区公园。在这个人文环境气氛中,景观设计力争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创新风格,不但要营造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生活小区,还要满足业主的归属感的彰显居住品质。

逸涛园为第一期开发工程。东侧为江湾路、南侧汇川路、西侧梅江风景区水面、北侧海波道。总占地面积7.34万m2,景观绿化面积为5.5万m2左右。

5.2项目规划布局分析

逸涛园的规划布局形式为轴线式布局。轴线布局是指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的常有线性的道路、水体、绿化带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聚集性,可构建出具有节奏性的空间序列。逸涛园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显,属于具有明显可见性的空间轴线。两个入口之间作为竖向的主轴线,楼座之间块状的宅间绿地形成横向次轴线。

5.3排水设计

小区所属区域地势平坦,并无大的起伏。在小区出入口的标高设计中,依据东侧和南侧相邻城市道路的标高,平缓顺接,满足车辆进出小区的使用要求。小区内中间为地库和楼座,环路紧临小区围墙,即形成中间高环路低,高差约1.2m的竖向设计;在小区围墙北侧和西侧是属于二期未开发的地块,围墙与周边地形的标高设计综合考虑竖向设计(见图1)。

小区的排水的方式主要采用两种:一是地库上采用沥水层设计,雨水渗透到碎石层,由盲管汇集到地库边的收水井,再排到小区外的市政雨水井内。二是在环路上的收水井设计,每隔25-30m设计一个收水篦子,将地表的雨水汇集到环路上的雨水井。

图1地形分析示意图

5.4逸涛园的微地形设计

景观的微地形设计是在规划设计基础数据为前提的。为了在平坦的地形上,营造出起伏感比较明显的地形,特意把小区的微地形分成两大部分进行设计分析。第一部分是楼宇之间的微地形设计。虽然该地块呈狭长状,但是绿地空间比较宽阔。在主轴线和次轴线的微地形处理上,尤其是人流密集,也是客户敏感点的位置,多采用凹地形和凸地形结合的手法。凹地形收拢空间,集聚视线焦点;凸地形视野开阔,增加空间的延展性。两种手法适当结合,巧妙的增加地形的层次感和景观空间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环路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基本采用的是凸地形设计。这种地形形式设置在环路两侧、步入宅前的台阶、坡道两侧,强调了地形的起伏感(见图2、3)。

图2环路两侧微地形设计

图3宅间绿地微地形设计

5.5与微地形结合的种植设计

种植与微地形结合设计,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改地块内全冠移植的成树约有2000余棵。均选自适合天津土壤环境的树种,如天津本地树种:千头椿、国槐、白蜡,姿态较好的五角枫、蒙古栎、合欢、法桐等;常绿树种:白皮松、雪松、油松、云杉等;大花灌木品种最为丰富,有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山杏、樱桃、山楂、石榴等;变色树种有金枝槐、紫叶李等。这些多样的树种,保证小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在宅间,种植设计与微地形的标高设计结合,进行立体绿化种植。结合凹地形和凸地形设计,安排种植的高度、冠形、色彩搭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种植。在本小区内一都采用五层种植效果,这种种植手法增加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图4)。在环路两侧,结合凸地形采用高大的乔木,如白蜡、千头椿,法桐进行序列式种植,形成庄重的仪式感。

图4微地形与种植结合

5.6居住区微地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逸涛园小区的微地形设计经验,有以下几点:首先,排水设计。全局考虑大区的排水竖向设计,还需要考虑细部排水,如楼宇周围与微地形的衔接处理,雨水应向楼宇四周排走;其次,管线的路由需要与地形结合,保证管线交叉处的覆土深度。最后,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更加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怀。生活区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充分到位,尤其是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地面材质的防滑处理,坡道的宽度、坡度、扶手等都需要满足人出行的需要。

7结语

微地形设计不但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形成丰富的种植层次,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可以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营造业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北方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设计师把微地形设计――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韦爽真.景观场地规划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3]计成(明).陈植注释.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王健.风景区规划中地形的分析与利用。(D)风景园林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1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绿化;植物配置

我国古典园林就跟我国的文化一样,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系,植物配置并无固定模式,但总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进行。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代表了时代的面貌、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文化,当时并不感到有何缺陷。然而在现代的园林绿地中,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相比之下,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现代园林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1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各个城市规模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较大,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并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在选择植物时应该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它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原则

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植物除了有其固有的生态习性,还有其明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所以园林植物配置应尊重植物的生态特性和生长规律,否则就会生长不好甚至无法生长。

2.1 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的属性,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即做到以人为本。

2.2 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的原则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植物的树形、线条、色彩、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体现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但又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遵循均衡的原则,使景观稳定、和谐。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会产生韵律感,如杭州白堤上间棵桃树间棵柳的配置,游人沿堤游赏时不会感到单调,而有韵律感的变化。

2.3 适地知树原则

园林树木具有美化环境、改善防护及经济生产三方面功能,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城市性质或绿地类型明确树木要发挥的主要功能,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性。不同性质的城市选择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此外广场绿地、校园绿地、住宅绿地与街头绿地等,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不同的植物造景、合理配置。因此,我们就能创造出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

2.4 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原则

园林绿化配置不同于植树造林这么简单,园林注重观赏,保持各自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色,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一个艺术类型地产生都是人们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园林形式决定了不同地立意方式。比如节日广场,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以暖色调为主;烈士陵园就应该以庄严、肃穆为基调,以冷色调为主。使观赏者在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同时,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审美效果。

2.5 景观需求原则

在植物绿化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每一块绿地都应突出主题。处理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或观花、观果、观干等不同的植物材料烘托美化不同的环境,整体与局部的不统一,树种栽植的杂乱,势必影响到植物造景的整体效果。此外,植物生长发育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欲充分发挥树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除应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外,必须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长规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互配置,乔灌草相结合,增强景观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3 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技术

3.1 色彩搭配技巧

植物配置在平面和立面都应有远近高低等错落变化,色彩靠相互对比烘托才显艳丽丰富。由于水色清碧偏绿,与绿色植物同为绿色系列,所以要用其他色彩丰富的植物来点缀美化。如杭州花港观鱼园内水池岸边的千屈菜,盛夏花开,串串紫花溶漾湖中,与游鱼相映成趣。再如苏州艺圃池边布植石榴。其他植物如紫薇、枇杷、海棠、茶花等,都宜植于岸边。

3.1.1 单色应用技巧

以单一色彩大面积地布置于园林中,会显得景观大气、视野开阔。所以,现代园林中常采用单种花卉群体大面积栽植的方式,形成大色块的景观。但是,清一色一般会给人一种单调感,若在大小、姿态上作一些搭配,景观效果会更好,例如园林中的块状林地,绿色草地中的孤立树等都是美的音符。

3.1.2 双色配合技巧

互补色配合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例如大面积草坪上配置少量红色的花卉,在浅绿色落叶树前栽植大红的花灌木或花卉,如红花碧桃、红花紫薇和红花美人蕉等,可以得到鲜明的对比。其他两种互补颜色的配合还有玉簪与萱草、桔梗与黄波斯菊、黄色郁金香与紫色郁金香等既壮观又和谐。

3.1.3 多色配合技巧

色彩多样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会给人生动、欢快、活泼的感觉,就如节日花坛布置时常用多种颜色鲜艳的花卉配置在花坛中,创造愉悦的节日气氛。还可以利用各种花卉独特的颜色布置成各种图案,如2008奥运年园林福娃图,非旦美观,而且传递着时代的气息,从而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3.1.4 类似色配合技巧

园林植物片植时,为达到对比和节奏变化的效果,类似色配合在一起,用于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过渡的阶段,给人柔和安静的感觉。许多住宅小区整个色调以大片草地为主,中央有碧绿的水面,草地上点缀着造型各异的深绿、浅绿色植物,结合白色的园林设施,显得宁静而高雅。花坛中,色彩从中央向外依次变深变淡,具有层次感,舒适、明朗。

3.2 造景手法

3.2.1 讲究疏朗有序,主次分明

园林绿化不同于普通绿化,概括的说应是绿化加美化,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缓解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而且植物释放的负离子及抗生素,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据测试,在绿色植物环境中,人的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心脏负担减轻。

3.2.2 追求视觉审美,有韵律

对于景观人们都是通过视觉获得最直接的感受,游人的视线反映着设计者景观设计的优劣。视线通透远近等视线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对植物材料的选择,乔木、灌木、花草等不同的树种起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植物造景时,应用变形、透视、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认真了解和掌握其表现形式,创造出适时、适地、有韵律的植物景观,从而满足观赏者的视觉审美要求。

4 结 语

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配置应落实到人,为人类创造一个清新、健康的绿色空间。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我国园林的艺术手法,做到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既协调稳定又景观优美的游憩地,把调节、改善、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作为一种使命。

参考文献

[1]何平,彭重华主编.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

[2]谷佳音.现代园林与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