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限制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在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应该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和使用中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一、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己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ter,Chandler & Tiemey,1990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Pass Renkl & Swelter, 2003 )。

1.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 2003 )。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 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 )。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己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来编写.例如,2007年版代数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为“(七年级上)正负数、有理数、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八年级上)一次函数、整式;(八年级下)分式、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上)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九年级下)二次函数(这里省略了数据整理与概率的部分内容)”.然而,初中代数的内容构成大体为:数、式(包括整式、分式、根式等)、程(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共有五个知识块,每个知识块是它后面知识模块的前奏课,每个后面的知识模块都是对前面知识模块的深化与扩展.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初中阶段独立而严密的代数体系.但是,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不难发现,有些内容的学习顺序被打乱了,有些模块被拆散了,在教学当中自然就会存在以下矛盾.

一、 降低学科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的矛盾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支持.初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直到高中转化才初步完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新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例如,从内容编排看比较典型的有:把“式”(包括字母表示数、整式、分式、根式)这一块知识放到了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面,甚至还删掉了字母表示数、分解因式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从时间安排上看是把“式”这块知识放在初二及以后学习.因此从内容上就打破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这样就形成了降低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遇到困难.很多教师在教学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时感觉学生非常难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在课改前却是非常简单的、很基础的,学生也掌握得很好.很多教师感到非常苦恼,但找不出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这对矛盾没有解决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固然要遵循,但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也不能颠倒.教材编排不能做到两方面兼顾,在教学时就不应两面兼顾了.因此,教学时可做适当的教材处理:在教学一次方程时必须先和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简单的整式及整式的简单运算等必要的前奏内容,但不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只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即可,然后再学习一次方程.这样,学生对一次方程的理解、列式、解法及运算就变得简单与容易掌握很多.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方程的列式及运算,最终影响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一次方程学好了,一次不等式就不难学习与理解了,因为在逻辑上方程是不等式的特解部分,在解法上它们很相似.所以,一步处理好则后面几个知识块的难点都解决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材教学效果都非常好,很受学生欢迎.

二、 分散难点与综合记忆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认为,记忆可分为多种,其中按照记忆内容来分,可分为部分记忆、整体记忆、综合记忆三种.这三种记忆的优劣根据学习材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无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用部分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而且比较简短的学习材料用整体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联系而且既长又抽象的学习材料宜进行综合识记.例如,初中代数中方程与方程组、函数这两部分是初中数学中联系最密切,分量最大,最难、最抽象的内容,最适宜用综合识记的记忆方法.但教材为了分散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学习,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成几块,从初一到初三分跨三个年度六个学期学习.

具体如下表:

由此可见,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了一年,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学习时间也间隔一年,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一个学期.这样安排难点是分散了,但方程与函数这两块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却变得非常零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学习前面的知识就不知有后面的知识,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的感觉,很难掌握好这两部分知识,更难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由于这些知识前后衔接时间间隔太长,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这些内容,要采用横向、纵向联想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来教学.每教学一个知识点都得先复习与之有联系的知识,让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记忆,然后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联系记忆.虽然课本把这两块知识拆散来学习,但是教师必须对这两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整体教学观念,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方程体系和函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更有效地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数学思想.

三、 技能训练与减少习题之间的矛盾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最直接的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因此,新教材大量减少了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题,同时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习题.教育心理学认为,基本技能是具有固定程序和步骤的方法,一种熟练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体现,所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根本,能力是学生运用双基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双基,知识需要多次记忆、技能需要重复训练,这与减轻课业负担是不矛盾的.可是,新教材中技能训练的习题过少.例如,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一节,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两种,其中公式法有两条乘法公式,等于三种基本技能,而课本中提供课后训练的习题总共才十八道小题.平均每种技能重复训练六次,这样的训练次数对任何一种技能来说,都是不够的,学生是不能掌握好的.类似这种情况,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等,它们的基本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要理直气壮地适当增加一些训练题,直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为止.我们这样做并非搞题海战术,这是学科的客观规律要求;科学不是喊口号,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减少应有的习题量,那么学生肯定不能熟练掌握好双基,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好数学、学好数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内容编排欠科学与与相关学科脱节引发的思考

数学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是学好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先决条件.新编教材对学科内容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只是考虑到本学科,而没有考虑应用学科,表面看是给学生减负了,但实际上非但没有减,从某个角度说,反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一知半解,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与信心.

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明显脱节的有:物理八年级上册用到负指数幂(即科学记数法中,幂指数n是负整数的情况),而数学八年级下册才介绍.与本学科内容脱节表现在与初中阶段内容及高中知识的脱节两方面.初中阶段,前面几个矛盾中有些已经分析到,有些没有提到.如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中提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也用到这个知识点,但中心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八年级学习时介绍的,但所应用到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九年级才有,内容编排顺序混乱,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作补充、说明或适当的调整,没有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以上种种往往会因为数学基础的欠缺或不牢固,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大打折扣.

为了降低初中数学的难度,新编教材对一些内容一减再减.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方程中的根式方程、比例的性质、韦达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弦切角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有些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有补充学习,更多的却是没有补充,直接应用.像十字相乘法是解方程中非常常用和好用的方法,因为初中删去了,高中又直接用,让初、高中的知识链出现了脱节现象.还有,为了减负,中考几乎是一年比一年容易,为了响应号召,一些初中教师也乐得只为中考服务,而高考的难度从没减过不说,还似乎有越来越难之势.初、高中对学科知识截然不同的要求,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甚至晕头转向,导致一些学生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非常可惜.学生的潜力没有在适当的阶段得到挖掘,更没办法形成能力.这样的教改没有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不算,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处理好以上几个矛盾,寻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这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研究.

参考文献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教”增“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59-01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活动,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教”是前提,“教”支配着“学”,先“教”而后“学”。当前课堂普遍存在着“教”风太盛的现象,许多自以为是的教师滔滔不绝地独自吟诵着“经书”,殊不知,教师越是“好教”,学生越不“好学”。教师的这种“爱教”行为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教育部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增强学习效率。我们教师除了在课业负担上面给予减轻,更重要的还要在学业负担做到减负增效。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这一宗旨,必须充分践行生本课堂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教师限时讲授,学生踊跃活动,真正做到减“教”增“学”。近几年来,笔者始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实践,探究出减“教”增“学”的策略。

一、减少“教”的时间,增加“学”的时间

教和学的总时间是一个定量,如果“教”的时间越多,那么“学”的时间也就越少。当前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都比较重视教学时间的管理,有的地方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比例上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规定: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一节课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要科学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分配时间,变“讲”堂为“学”堂。

五年级上册中的“负数的初步认识”是我执教的一节校内公开课。我原先考虑到学生对“负数”这个新的数学概念比较陌生,而且生活中接触又较少,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准备采用讲授教学方式,讲授时间比较多,大约需占用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在和学科组的教师集体备课中,他们提出:当前提倡“学的课堂”,首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学习时间安排上应当予以充分保证,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又将教学方式调整为“先学后教”的形式,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各地气温的图片、温度计等学习材料,让他们先根据导学案分组进行自主预学,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炼总结出有关“负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并未造成我所担心的结果,我省时又省力,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中反而学得更好。

二、减少“师”的活动,增加“生”的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造成对学生产生“非爱性的掠夺”。课堂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就要求教师减少无谓的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退居幕后,减少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活动小组提供了牙膏盒、饼干盒、长方体框架、正方体框架及小棒、节点等实物,让他们在观察、触摸、测量、比较和拼接等丰富活动中进行感知,各组学生通过一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接触、操作、感知,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方面的特点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充当了一个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在各小组操作活动中适时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在汇报交流时适当引导他们围绕所观察物体的面、棱、顶点方面作全面系统地分析与归纳。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该教的才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教”基于服务学生的“学”,课堂中教师主动退后,减少“师”的活动,教师不替代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将学生推向前台,增加“生”的活动。

三、减少“单”的形式,增加“合”的形式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域,应在互相交融、互动合作中达到共同“生长”。减少“教”并非对学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长。为了学生的“学”,我们应做一个目光敏锐、心如明镜的智者,主动和学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动、生生合作,减少“单独”的个体活动,增加同伴“合作”的学习形式。

譬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中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我原定教学方案是给每位学生提供四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各自把这四个正方体泡沫模型分别将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然后分别观察统计1面涂色、2面涂色、3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切成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后来,我考虑到这样的话所需准备的小正方体泡沫模型太多,因此改变策略,将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仅提供4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泡沫模型,让他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后发现,我这样“偷懒”的方式反而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减少了我的麻烦,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个体之间的竞争变为组内团结、组际竞争,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总之,我们只有学会“让”一点、“懒”一点,适当减少“教”,增加“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科学设计师生活动,恰当安排活动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炎.认真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些新思想[J].云南教育,1999(12).

[2]梁爱玲.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自学能力[J].安徽教育,2000(Z1).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供参与的机会

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设计了四个谜语,让学生们分别猜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接着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验我国优秀文化瑰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学生们在为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骄傲的同时,激发他们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把知识寓于猜谜语、游戏、小品表演、合作探究等生动活泼的有趣活动中,有趣的情节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们学习的胃口,让学生们“吃”得有滋有味,使学生们愿做、乐做。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提供体验的机会

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例如教学《心中有规则》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性作业:标题:《熟悉身边的交通规则》;目标:认识交通标识,注意交通安全,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容:1 通过实地调查,画出较为常见的交通标识。2 通过查找资料、询问等方式注明所画交通标识的含义;效果分析:作业结束后,学生们交上了一份份图文结合、栩栩如生的答卷。从答卷上看,学生字迹清楚,态度认真,这说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内容上看,学生能较熟练地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交通标识,并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而且加深了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显然,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提供活动的机会

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作业巧设计,把机械单调的作业转变成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访问家人和邻居、查阅报纸、收看电视及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公共场所的安全隐患以及发生的伤害事故,并把图片、新闻报道和采访纪录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提供创新的机会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例如教学《班级中的“岗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发言,这正是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16-2

多年来,星海小学努力构建人文、科学与艺术相融并重的课程体系,形成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课程文化,重点优化了基础型课程,开设了数十种特色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实效性,初步探索出适合“每一个”的多元课程。实践证明,这一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特长发展,适应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高水平实施,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影响力。

我校新课程体系如下:

课程显性课程学科类课程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活动类课程

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一、智慧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校课程建设践行国家课程改革理念,严格执行《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同时,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智慧实施,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善,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这种智慧实施具体包括:

1.合理统整教材,凸显个性实施

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学校教师根据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在每个年级选择1~2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统整教材的研究,有效统整不同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凸显教师对课程的个性实施。

2.渗透创造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继续开展创造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作业研究,落实减负增效

开展“作业改进”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设计高效作业练习、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特色发展的校本作业系统。

4.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综合发展

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让教师学会跳出学科来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受到综合教育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整合课外教育资源,变单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学内容,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星海小学先从艺术、体育、综合学科开始进行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努力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标准,确定我校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本结构。

具体而言,体育学科实行N+1的课程,如:一年级3+1(3节国家课程+1节健美操);二年级3+1(3节国家课程+1节轮滑);三年级2+1(2节国家课程+1节击剑)。艺术组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整合,调整教学内容。如:音乐组增加“葫芦丝”吹奏学习,美术组增加“剪纸”艺术学习等,实现“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制作得意的艺术作品”的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信息组老师根据开发区学生特点整合教材,制定出星海小学信息教学纲要标准。提前完成国家课程要求,增设PPT、网页制作等内容。科学劳技组也都有自己的补充校本课程,如:种植、科学研究、机器人、航模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游泳》、《科技与生活》、《经典晨诵》、《国学》、《健美操》、《轮滑》、《击剑》、《心理》、《种植》、《科学研究院》等校本教材。

语数英学科则深入推进“三材”建设(教材、学材、习材)。学材,泛指学生的学习材料,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指向学生兴趣发展的各类学习材料,为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习材,意指学生的练习材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套餐,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统整起来。同时,每个学科都制定了“星海娃自主学习导学单”、“星海娃自主学习加油站”、“星海娃自主学习探索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形成具有星海特点的优质课程资源。

二、精心打造,学校课程生本化

这里的学校课程主要指我校的兴趣课程和特色课程,重点是打造凸显特色的“四叶草”品牌课程。这些课程是为尊重孩子差异,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推进素质教育而设置实施的。

学校根据“四叶草”小公民行动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联系国家课程,对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形成比较完善又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序列。同时,又注意选择性、开放性、生成性,构建的“四叶草”小公民行动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的体系,而是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并根据学生需求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施“四叶草”小公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师资力量、学生发展需求等情况,又组建了若干个项目的“四叶草”小公民文化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技艺特长。

目前星海小学的各类校级、班级兴趣社团课程已经达到130个,基本满足了星海学子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些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呈现,每一位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完全自主地进行选择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学校还非常重视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发至少一门拓展型或探究型文化社团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科学和艺术领域,学校每学期开设50门以上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创新引导,学生活动课程化

项目引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活动化课程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来实施教育。

在星海,项目引导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快乐体育节、智慧科技节、幸福读书节、多彩艺术节、幽默英语节等校园节日已成为我们的常规活动,这些活动已经形成了星海的活动课程体系。学校精心为学生打造的活动课程体系,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的自助餐,以其多样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去尝试、去参与。

为拓展学生的活动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学校开发多种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项目引导,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指导,引领孩子共同开发与创建适合我校学生自己的活动内容,在积累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体系。

项目引导的活动课程基本结构如下:

通过创新项目引导活动课程,我们得到不少的收获: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设计和尝试活动的实施内容、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成果的全部技术过程。在学习中,不是单纯为活动开展,而是为学生培养能力而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的相关素养积累财富。

2.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判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互相交往、分工合作、实践操作、探究创新。学生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角色位置及所肩负的任务。

3.强调“评估”是技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开展的必须的环节之一。学生完成作品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而应对活动的设计、活动实践过程、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应对活动的成效,甚至活动经验的分享研究。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质量、革新、创新意识。

4.项目引导的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的知识加以综合吸收。由此教师必须树立整合意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经济、日常生活及潮流相结合。倡导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注重技术教育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