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4月29日,迎着煦暖的春风,北街实验学组织召开了“西峰区‘优秀校长+’中考备考策略的实践改进研修”活动,为春日的校园又增添了一抹绿意。

研修活动由北街实验学校拓俊儒校长主持。来自肖金中学、什社中学、彭原初中、野林初中、地庄小学、北街实验学校的校长和教学负责同志共13人参加了会议。

肖金中学刘志科副校长首先对九年级摸底考试成绩从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享了备考策略:一是细抓教学常规,做到“四个结合”;二是分层实施备考,做到“四个”跟进。随后,他就示范引领、培优补差、家校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做了探讨交流。

什社中学齐永杰校长从通报成绩入手,深刻剖析了影响质量提升的原因,并结合校情和工作实际,就重视课堂效率、抓好毕业班班级管理和教师业务成长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描绘了学校发展愿景。

彭原初中王平主任在会上通报了七科生均成绩、各科成绩及排名,并从六个方面交流了备考策略。一是营造氛围,鼓舞士气;二是表彰先进,比学赶超;三是研究真题,精准备考;四是分析成绩,直面差距;五是培优补差,全面提升;六是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在问题探讨环节,她提出的分层教学、“教师下题海,学生泛轻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措施发人深省。

野林初中刘志海主任结合学情,分析了成绩,并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深入研读中考试题、理清复习思路、抓常规重落实、抓课堂提效率、强化解题规范训练、重视方法指导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备考情况,阐述了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学科进步的原因。

北街实验学校刘涛副主任介绍了九年级的基本情况,通报了成绩,汇报了备考的具体措施,并就培优补差、缩小学科差距、强化学生养成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最后,拓俊儒校长做了总结。他提出,中考备考究其根本,就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两个层面的问题,“优秀校长+”联盟学校要在管理、教师、学生和家长这四个影响质量提升的因素上下功夫,做文章。管理层要熟知政策,了解动态,把握方向,教师要愿教、会教、教好,学生要愿学、能学、会学,家长要愿意支持、会支持学校工作和学生学习,只有做到这些,质量提升就会指日可待。(总结图)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需求 教师培训 课程设置 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42-02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2010年度的“国培计划”项目已基本结束,它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受到广大教师和各地的高度评价,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培训时间的安排、培训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影响了学员培训的效果。

本文在借鉴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西北师范大学承担的“国培计划”(2010)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初中地理)的工作开展为实例进行探析,探究出一个符合农村教师集中培训的工作模式以便为以后的“国培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有关培训单位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 课程设置前期――需求调查

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师培训工作,是培训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对的课题。实践证明,培训内容的适用,培训形式的变化,管理机制的科学与否,都应是以参训学员的评价为标志的,否则,尽管培训者较以往有几多变化,因缺少参训学员的参与与生成,培训往往仍然是低效的。从调查入手,了解教师需求,把握教师成长动态,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前提也是归宿。

需求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围绕“收获,内容,形式,培训者以及以往培训经历”等几个核心来开展,具体内容应是:

(一)参训老师以往培训经历包括1、培训内容2、培训类型3、培训方式4、培训效果5、对培训的评价6、培训的教学模式等。

(二)对自身培训的需求包括1、培训内容2、培训类型3、培训的教学模式4、培训的师资力量等。

二、课程内容设置

大规模进行农村教师培训,确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培训内容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对培训需求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要做到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梳理问题,分析需求,形成结论。对于调查问卷的分析,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量化的数据要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去“假”存真,合理选择使用。二是要理性分析获得的文字表述内容,设身处地的发现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因此,要与个别访谈和查阅材料结合起来,在比较对照中分析研究。培训者只有把握了他们的需求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这是培训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还要从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农村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注重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培训内容还要注意知识构建,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其针对性,考虑培训对象以往知识积累和知识链接,同时注意在内容设置时知识板块之间的链接。因此本次培训紧紧围绕“素质拓展――课标与教材――专业发展――观摩研讨――设计展示――总结与反馈”等六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设计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反思与前瞻;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适;设计地理教学的视角及其对地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论文撰写专题;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深度解析与研讨;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结构与内容解析及其使用策略;湘教版地理教科书结构与内容解析及其使用策略;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中学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及其教学策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初中地理教师说课、评课的能力与技巧;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初中地理教师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地理课堂教学课例观摩;地理课堂教学课例观摩研讨;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地理课例设计展示与交流;研修收获总结与后续学习规划”等专题内容。总的来说,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内容模块,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这是确立有效模式必须要注意的。

三、培训课程的实施

在培训课程的实施中应注重培训形式。培训形式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选择适当的培训形式可以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是针对农村教师培训内容需要,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而选择的有效组合。在“国培计划”(2010)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初中地理)中,运用下述几种主要培训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专家讲座式

专家讲座历来是培训工作的主体方式。几乎不论什么专题、主题的培训,这种形式总是唱主角的。实施新课程以来,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材专家、专业的教科研人员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这些专家为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动和推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进入课改深化阶段,广大一线教师的胃口发生了变化。调研中,许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反复强调,要把纯理论的专家讲座的比例降下来,要更多地邀请一线的实践型专家走上培训的讲台现身说法。

为了响应这样的需求,我们在这次培训项目的实施中,大幅度地提高了一线特高级教师在讲课专家中的比例,即使是理论专家,也特别看重那些注重实践、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的专家(如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而且讲座本身也作出重大调整,一般要求不论什么专家都必须严格控制“讲”的时间,要尽可能多地与培训学员互动。专家讲座式运用不能太多,也不能一讲到底,要根据对象情况讲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讲的过程中尽可能与实际问题结合,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应该说,专家背景的考虑、讲座时间的限制和互动的要求,不仅给学员带来了更多的收获,也给专家带来了挑战,为传统的培训形式注入了活力。

2、展示交流式

(一)优质课,可以让农村教师直观的观摩到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邀请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让农村老师不仅观摩还可以参与交流,还能听到专家的点评,甚至可以与同行探讨,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的过程,这样可以起到示范效应。但在这里,我们进行了一个很大胆的创新,我们还设置了两节建议(找错)课,我们邀请了两位刚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年轻教师,通过他们的课,学员找问题,挑毛病,找短处。这样扬长避短收到了很好地效果,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同时促进了两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是展示交流一定要组织好,不仅培训教师要参加听,还应参与讨论,专家教授们还要平等地参与交流,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设计与展示,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重视学员们理论水平的提升,更重视教学技能的实际运用,要求学员们分小组运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与技能,按照地理课程的新理念,从中学地理教材中任选3个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设计进行全班展示和讨论,不仅分享了各组设计的成果,而且增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

3、任务驱动式

带着任务学习去学习,将学习与反思,将学习与培训目标结合起来。这个方法是培训班开始时即将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和反思的内容以及单元学习目标告诉培训学员,让他们在一种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这样更能进入学习状态,更能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从而保证了培训质量。

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使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这就需要在培训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突出了参与式培训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现场学习、课例分析、对话交流等多元化形式,充分体现培训过程的针对性、平等性、参与性与实效性,以调动骨干教师的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人为本,严格的管理体系

培训过程中严格的管理对保证培训质量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采用了专职班主任负责管理的模式。抽调了两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专职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深入课堂现场观察、了解教学效果。班主任要认真听取培训教师的教学过程,观察学员的听课情况,同时利用课余与培训学员进行交流,并在第一时间内与培训教师进行交流,对于部分能立即改进的评价或建议,培训教师可以当场采纳,改变过去仅在教学后进行评价的滞后性所带来改进不及时的现象。此外,班主任还要从事班级日常管理,为参训学员提供全天候、24小时管理与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的原则。

为了保证参训学员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培训班开班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学员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要求,特别明确了学员每日必须完成的作业内容(针对培训内容撰写学习收获等培训日志)和要求,并把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学员培训过程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以管理工作促进培训质量提高的效果。由班主任老师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从考核的结果来看,培训班学员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都较为理想。同时每一节课都进行不定时考勤,保证学员的出勤率。班主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一种和谐上进、互相支持的班级氛围,为培训出成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管理规范、目标明确、考核跟进是保证骨干教师培训实效的管理环节。各地培训机构可根据培训需求,按照分层、分类、分岗等培训形式对学员进行分班管理。不同班级可设置不同考核模式、培训课程和考核环节。并且,培训机构要安排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培训班主任参与培训管理与服务。

五、 必不可少的总结反思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施后,作为培训者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培训效果是否成功,有效,要听取培训学员的意见,对于教学效果、管理实效、后勤服务等可以设计问卷、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反思,制定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

六、创新推广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和研究过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培训方式,将创新与推广结合起来,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具有很强实用性,本身具有创新的特点,无论从培训理念到培训模式较之以往的培训有很多新特点。因此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培训者工作意义和职责。

上述培训工作模式不仅适用于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同时对其它培训工作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省略/zwgk/2010-06/30/content_1642031.htm.

[2] 王水玉.潍坊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问题调查报告[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13-14+17 .

[3]高双桂 卢高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 5-8.

[4]严华银.今天的教师需要什么―关于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8,(9) 28-31 .

[5]周红杰.关于提高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 . 114-115.

[6]何建军 胡秀丽.试析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89-91.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实施原则

1.提升素质,服务学生。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加强统筹,分级负责。坚持市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区)为主,完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

3.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逐步实行教师自主选学,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送教、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推进混合学习,促进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坚持质量为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和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四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根据教育部部署,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国家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

1.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4.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全员培训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从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采取混合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提高在职教师师德素养和“以学促教”的教学实施能力为目标,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双线并进,师德教育列为第一模块。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分年度实施专题培训。

(1)师德教育

模块一: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重点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践行师德能力;

模块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教师法制素养和依法履行职责水平;

模块三:学校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安全技能;

模块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身心健康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能力。

(2)业务培训

专题一:有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要点、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构建、学科学习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

专题二:有效学习指导。主要包括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指导、学科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三: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有效教学与教学模式选择、以学定教与“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以教导学与“先教后学”模式运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典型案例研修。

专题四:有效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质量观与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评价理论与应用、发展性评价与学习评价工具、课堂学习与过程评价技能、学科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五:有效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指导与叙事研究、学科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学习评价与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修问题与指导。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以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修订版学科课程标准与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内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四)学历提高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重点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下初中教师开展学历提高培训,到2015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积极推进初中教师本科化。

五、培训模式

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名师讲学、省外进修和境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符合省情、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

优化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将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

远程培训采用分校(中心校)、分学段、分学科组建网络班级的方法,教师平时在线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资源服务等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在线研讨活动。

集中培训采用小班教学,集中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

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分学段、分学科,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教材研读、网下集中研讨、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等研修活动。

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组织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课例研修和交流研讨等活动。

六、培训考核

(一)考核方式

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训前、训中、训后“三段式”考核。训前以问题和案例提交为重点、训中以过程参与效度为重点由承办单位进行考核;训后以岗位实践研修为重点由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中心校)进行考核。参训教师各阶段考核全部合格,由所在县(区)或市教师培训机构认定培训合格。考核结果报同级师训管理部门审核。

(二)学时认定

本周期继续教育总学时为360学时,每学年度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新任教师在试用期(第一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免于参加当年度其他类别培训。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周期内年度培训为72学时,其中校本研修40学时、集中培训8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

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或省级专项培训项目,超过72学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不足72学时,需参加当年的校本研修。

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获得毕业证书当年按72学时予以认定。

中小学教师参加本《意见》规定的培训类型之外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培训,一律不予认定学时。

七、培训实施

(一)机构遴选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方可实施教师培训。

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国培计划”、省级专项培训、远程培训任务等。

(二)组织实施

1.“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招标遴选出的培训院校或机构组织实施。

2.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远程培训和远程资源服务:高中教师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从省内外遴选具有“国培”资质的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远程资源服务,由省教育厅招标遴选推荐具有资质的远程培训机构,各市教育局从中选择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推进集中、远程和校本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集中培训:高中教师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遴选培训院校或机构采取集中答疑、送培到县等方式组织实施。初中和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3)送培送教: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协助县(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和区域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活动。

(4)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服务支持,县(区)教育局负责检查验收。

八、加强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负责远程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师训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实施与业务指导。

市、县、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均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业务指导团队。

(二)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训管理部门、教师培训任务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纳入教育督导、市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小学办学评估等考核工作中,并与“第一责任人”考核挂钩。

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其完成的培训学分(学时)和参加培训考核情况,是晋职、晋级、续聘、竞聘、考核评优及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九、保障措施

(一)增强机构功能

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合格评估和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专业机构的整合和联合,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培训主体功能,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培训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在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项调研、项目规划、招标评审、实施指导、绩效评估和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等工作。

建立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库。省教育厅遴选高水平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省级培训讲师团,开展“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活动。各市教育局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组建区域名师讲学团,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每期(班)培训团队中,省外培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优秀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

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积极开发本土培训教材,重点开发一批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体现不同类别、层次教师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省范围推荐使用。地方课程要逐步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按照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具备学习管理、资源管理、实施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等功能的远程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实现参训教师的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和接受培训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

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优质中小学校,建立一批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培训实践环节。探索和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校,加强校本网络研修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与具有示范作用中小学广泛合作,引领校本研修、安排学生实习,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

(三)提供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继续教育经费的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落实。

切实落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等开支。

省级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市级培训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国家级培训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 一)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着整体性困局,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并未完全形成,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只适应应试教育的,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各校之间教学条件差距较大,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短期内难以获得提高。

吉林省双辽市基础教育同样面临着质量提升的困境。双辽市地处辽、吉、蒙三省交界处,是吉林省西部较偏远的一个县级市,缺少地理优势,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双辽教育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的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存在着师资力量紧缺、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乡镇教育者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双辽教育质量的提升,阻碍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基于双辽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双辽市教育局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实施了区域主导课题实施精粹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相关问题的研究。双辽市教育局局长高文军为课题负责人,市教科所具体负责协调管理,建构起了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的精粹教育研究体系。

( 二) 精粹教育思想的提出

1. 精粹教育概念的界定。

( 1) 精粹和精粹的含义。精在现代汉语中意为提炼出来的东西; 经过提纯或挑选的; 完美, 最好 也被解释为凡物的纯质; 工致细密。粹的原意为纯净没有杂质的米,后来引申为纯净不杂的意思; 也被解释为纯粹;精华; 专一。精粹在现代汉语中意指精炼纯粹 也被解释为精美纯粹,指最精最纯的东西。

( 2) 精粹和精粹教育的内涵。精粹的教育内涵分为三个逻辑层次: 一是指选出同类中最优的; 二是指在优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是指教育达到了纯粹、纯美的地步,精到达的最高境界即为粹,即教育回归了本真。精粹教育是指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者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经过衡量比较得出最优方法,并不断提高优化,最终达到最佳效果。以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例: 从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到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即为第一层次的求精 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完善并应用得法,即为第二层次的精益求精 在课堂教学中熟练、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优质且学生接受程度最佳,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即为第三层次的回归本真。以学校特色的凝练发展过程为例: 从没有特色到创出特色,即为第一层次的求精 经过对学校特色的不断培植、完善,成为特色鲜明的学校,即为第二层次的精益求精 经过日益丰富和完整地塑造,最终成为特色突出的学校,即为第三层次的回归本真。因此,精粹教育是一个从追求求优求精到不断精益求精,再到纯粹纯美地向上、向前的良性发展过程。这符合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精粹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以实现教育功能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 精粹教育思想的核心指向。精粹教育思想

强调对教育的精益求精和恰到好处,即教育到位。主张让教育回归本真,使质量成为责任,倡导在整个教育过程精心创意,精致设计,精细操作 所有教育者都要不断吸纳精华,追求精湛,彰显精彩,追求过程优化、目标优质的双优结果。也就是说,精粹教育主张摒弃教育过程中既缺乏活力、又缺乏质量意识的应试教育模式,及教育过程中平淡、单调、僵化的低效职业行为,对教育者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立足学校发展,精心策划、精细管理、精准评价; 二是要求教学一线教师要立足常规教学,精心设计、精当施教、精彩展示; 三是要求教育行政管理者做到精当包保。践行精粹教育思想所采取的办法是通过校本化主题研修活动,实现科研、教研、师培内容的有机融合,让教师认识到研修主题即探索性课题用科研的形式和流程,融合教研内容,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校本化主题研修活动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种新型学习组织。研究的过程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也是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过程。

二、精粹教育的实践探索

( 一) 质量提升机制的建立

双辽市基础教育界在十二五期间积极进行了以区域主导课题引领和推动建立质量提升机制的实践。

1. 紧扣主题,建立四级课题群。

( 1) 层级推进课题研究。以双辽市区域课题实施精粹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相关问题的研究为龙头总课题,以学校精粹办学研究 教研精粹管理研究教师精粹教学研究和学生精粹学习研究为研究主题。各校的课题是一级子课题,教研组( 年级组、村小) 的分课题是二级子课题,教师的分课题是三级子课题。从一级到三级子课题都实行逐级分解设计,要求紧扣总课题的方向建立四级课题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的各职能处室开展精粹管理研究。

( 2) 确立基层课题主题。坚持重心下移、自下而上的研究理念,由学校组织教研组通过调研、讨论,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在把课题选小、选实、选新的基础上提炼出三级课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二级课题,各校再在综合各教研组主题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出学校的一级课题。

( 3) 对课题进行系统管理。由教科所制定总体研究计划,由学校制定学期计划并带领教研组和教师开展主题研修活动,构成学期的立题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模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科所学校教研组教师四级科研管理体系。

2. 创新载体,构建研修模式。课题群的有效联动,需要有效载体的支撑保障。基于吉林省教育学院李元昌教授及其团队设计研发的主题教科研手册,总课题组编制了三本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手册: 教师主题研修手册、教研组主题研修活动手册和学校主题研修管理手册( 下文简称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手册) ,作为主题研修的有效载体。教师手册分为主题探究 学科教学和常规管理三个版块。

( 1) 主题探究中包括主题阐述、自主探究和合作研修三个方面; 学科教学中包括课堂观摩、培训学习、培优辅困、特色教学等方面; 常规管理中包括了作业批改和教案检查、主题成果等内容。三个版块记载了教师每学期从事教科研、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 2) 教研组手册包括教研组主题概况、研修计划、研修活动开展情况及检查总结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 3) 学校手册包括精粹教育总课题实施方案、学校子课题实施方案、学校主题研修管理制度、主题研修计划、活动成果统计及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三本手册以学期时间段为轴,活动内容前后相互印证。三本手册的运用保证了主题研修的实效性,使科研过程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了双辽课题研究的精细化常规管理特色。

( 二) 对精粹办学的探索

1. 以督导发展性评价推动办学由粗到精。双辽市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校存在着硬伤,普遍缺乏对全面育人的系统思考,对办学方向、育人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及办学策略等理念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整体性的建构; 办学目标笼统虚化,办学定位不切实际,办学模式和举措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特色办学无从谈起。推行督导发展性评价被视为打破办学困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和办学举措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推动学校进行研讨和反思,做出理性诊断,根据自身办学长项和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初步形成系统的精粹办学思想。

2. 以联建的方式为提升办学水平注入动力。双辽市教育系统在每个学期初都开展以推动学校办学内涵发展为目标的联建活动,由局长带领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教育行政部门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各学校校长到全市学校逐一巡查,通过接检学校介绍、现场查看、材料审阅,检视学校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在联建活动中,各学校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大容量的办学信息,拓宽了视野,提振了信心,实现了取长补短。联建活动不同于督导评估检查,评价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促进了学校办学的体系化、特色化发展。

3. 以校际联盟互助共建的方式粹取鲜明的办学特色。校际联盟是在学区建设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五个层次建立起的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互助共建联盟。校际联盟走出自谋发展、单独运行的常规模式,通过校际间课堂教学研讨、班主任工作交流、学科听评课、题库资源信息共享、学生共同参与文体活动等方式,使学校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学互研,构建起了校与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联盟关系。共建促进了自生,学校在联盟中滋养成长,逐步开始挖掘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完善本校的制度和文化,有序地开展建设,培育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精粹教育的实施成果总结及再检验

( 一) 成果总结

1. 理论成果。

( 1) 精粹教育思想。精粹教育思想是基于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优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有效教学等理论,通过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的有机整合与有效应用,创建能够引领和促进学生快速发展和快乐成长的管理精细、内容精练、方法精确、成果精纯的特定教育理念和文化。它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校本化主题研修为推力,着力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 2) 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手册。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管理手册是科研管理的有效载体,保证了主题研修的实效性。三本手册的创新运用使科研过程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实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目标,减少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了双辽市科研常规管理的一大特色。

( 3) 精粹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教育科研暨精粹教育主题研修检查评估指标体系》是结合教育科研工作实际和精粹教育三本手册的内容、结构而制定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师手册、教研组手册和学校手册的各项内容以及学校完成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果,具有较为合理的赋分标准。评估指标体系成为衡量学校精粹教育课题开展水平的有效尺度。

( 4) 精粹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参与实验学校立足校本研修,完善了教育科研评价机制,并通过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便如,双辽市第一小学建立了三种意识、一项尝试、五个环节的315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小学进行了初疑自探再疑合探教师导练,学生拟题练习的两疑两探一练教学模式改革,第五小学进行了数学学科的引、探、练、创和语文学科的聚焦、分解、展开、提升教学模式改革,卧虎中心校进行了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课前自探初读感知深读细品感悟标注合作探究拓展提高的改进实验,第一中学进行了导学、展学、固学、拓学、评学的五学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以体现多元发展的理念,第三中学开展了三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第四中学创立了我自学、我做主、我提升、我自评的四我教学模式以践行成才理论,第五中学实施六分一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向阳中学确立了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反思总结,应用提高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特教学校则形成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蒙古族中学开展了导学问练评的教学模式改革,柳条中学推行了五环联动,成长反思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学校校本研修实践中的可贵创新。

( 二) 精粹教育理念的再检验

双辽市王奔镇中学在学习中学样本校经验后,开展强化教学管理,办特色学校的策略研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所授知识的前提下,把教学重难点结合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重新组合之中,打破课节的时空限制,打破课本的局限,重新编排授课程序,采用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方法授课。课堂要求教师做到四不讲,即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不讲、小组内能解决的老师不讲、学生没有看清题干的老师不讲、练习题机械重复的老师不讲。授课之后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建立起学习小组答疑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王奔镇中学在农村中学的教学成绩排位中直线上升,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教学先进单位教学重点工作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初中地理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关注新课改态度淡漠

笔者通过调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得知,90%以上教师不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100%教师不清楚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有多少种版本,一半以上教师不知晓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结构。可见,部分教师不主动关心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及趋势知之甚少,折射出教师课改态度的淡漠。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不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基础教育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地理高考、中考改革的影响,地理师范教育日趋萎缩,这些因素左右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经验型”教师的消极影响,此类教师缺乏专业进取精神,坚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不太可能主动投入本校地理课改工作。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在上升,多数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知识明显缺乏。来自教学、管理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精力去开展教改研究。地理教师不关心或不知道如何参与新课改,这一切都归咎于继续教育的缺失。因此,从地理课程性质及教师主观意愿来看,继续教育已被人为淡化。

(二)新课程掌控能力弱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乡镇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摇篮。但经常会听到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的抱怨: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其本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地理师资规格相冲突。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及要求,很少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缺乏新课改意识,不重视地理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塑造。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习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内化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体系的建构等。显然,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必须以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的新课程掌控能力为前提。因此,以新课改培训为继续教育主题,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中获得灵感,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地理教师。

(三)新课改研究能力低下

以钦州学院为例,目前还没设地理教育研究室或地理教学功能实验室,地理教育学术团队也尚未组建。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师几乎为零,主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对这一领域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该如何去研究,认为其理论研究成分大,应用研究不足,难出新成果。从本院师资规划来看,也忽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在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学中,涉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不多;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开设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性课程。新课改研究基础不牢,导致课程与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体系的残缺,势必阻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全面拓展。对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基础、是职责、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尽快通过继续教育牢固树立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课改研究意识,提高教改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本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四)新课改经验交流缺乏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多年,中学地理新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教研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继续教育这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基础地理教育教学改革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高校关门办学、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新课改成果的共享,也阻碍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师资、学术和课程的交流与融合,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创设一个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平台。让高校教师了解新课改,研究新课改,参与新课改,汲取新课程教学与科研营养,减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难曲折,让新课改成为推动地理教师发展和专业改革的原动力。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可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科研素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方法支持和科研支撑。

二、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实质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稳步推进,但针对新课改的教育培训明显不足,培训形式单一。一直以来,新建院校地理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建;过于注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尤其是驾驭新课程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忽视新课改研究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反映新建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效的关键。

三、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专业进修学习

进修培训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进修培训,让教师领略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把握中学地理课改新动向,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首先,从学校层面重视学科教育的进修培训,将其上升到骨干人才培养高度来规划实施。在进修名额、类别、专业等方面向学科教育专业倾斜,确保这一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同时,通过重点培养、人才引进,打造有实力的地理教研团队。其次,要扭转教师进修培训目标上的偏差。既要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或学位获取,也要注重进修学习的实效性,让教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学工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责任教授应帮助进修教师确定进修方向,推荐指导教师或进修学校;另外,要确保教师持续研修时间不少于1年。第三,研修期间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考核和激励。有关部门不仅要了解教师进修课程、课改质量、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实践情况,还应对其进修期间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成长进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全程帮扶。

(二)课改辅导讲座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重视公共课程的继续教育,也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校本培训,尤其是新课改辅导讲座。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既省时又省钱,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培训时间灵活,受益面广,学术性、针对性强,内容可以就地取材,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因此,校本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法教师,应包括所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亦可面向地理师范教育大学生。同时应邀请中学地理教师共同研讨,通过系列讲座,分享一线教师及课程专家的新课程实施经验,掌控新课程实施进展,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教学组织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师新课改素质。当然,新课改辅导讲座不同于中学地理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偏重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首先,结合地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紧扣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特点,开设5个培训专题:中学地理新课改背景、中学地理新课改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学地理新课程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开展新课改研究和中学地理新课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三)教改课题带动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疏于教育教学研究,其教学就会陷入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盲目灌输的境地,教学质量提升则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得以保障。因此,以新课改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首先,新课改课题研究要找准切入点。高校教师不在新课改一线,对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确切动态把握欠缺,难以切入中学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优化设计、作业系统等具体研究,可从高师与中学课程衔接上寻找研究突破口。因研究素材来源于教学实践,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接触新课程,参与新课改,培养新课改热点问题研究的敏感性。其次,新课改研究要整合院内外力量。以教学法教师为主体,动员所有教师包括中学地理教师参与。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第三,以研究成果指导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成果应用,让高校教师进一步熟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规律,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改革的侧重点。最后,课题带动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内涵,拓展教师教改研究领域;营造浓厚的教改研究氛围,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校本教材研发

地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完备的课程支持系统。其中,地理教材研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中学地理新课程设置不少选修模块,目的是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来说,为中学研发校本教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深层次的继续教育过程。通过校本教材研发,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及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系统梳理中学地理知识脉络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社科知识,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育系统的结构性、逻辑性、科学性。首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初中后高中的校本教材研发原则。可从研发通俗易懂的乡土地理开始,侧重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地理现象的逻辑呈现。如《走进钦州》《三娘湾白海豚》《钦州湾地理》等。再者,校本教材编写要融针对性、科普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切合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基础各异的学生。因此,事前要做到“三备”,即备学校、备学生和备课标。熟悉乡镇中学文化底蕴,整合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凝练校本教材内容,借鉴有关编者经验,编写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五)教育实习指导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是教师新课程知识应用、技能内化、素质完善的又一捷径;也是一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分析中学地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知识层次与脉络,熟练运用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指导教师读懂师范生学习心理、实习心理、专业优势及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他们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案、备好作业。在教育实习中,师生要深入了解实习学校的学风、教风和班风,熟悉中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实施亮点,关注新课改实施意见的反馈,使实习生能尽快适应新课改、融入新课改。同时,重视指导教师之间的经验互动,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交流互动,指导教师与中学师生的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实习结束后,师生都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弥补专业知识与技能,坚定地理新课改信念。

(六)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当前,可供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自主学习的全国性网站不少,如“初中地理学习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地理教师网”“王民教育网”等。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浏览中学地理课改的最新进展,也可以利用互动平台与课程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联合相关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区域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网,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问题整合起来。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把名校名师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全体教师共享,同时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网上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七)顶岗支教锻炼

近年来,师范生到中学顶岗实习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应,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妨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即实施“顶岗支教”工程。在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学从事半年或一年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与师范生顶岗实习有机衔接起来。目的是促使支教教师体验新课改,熟悉中学地理教学常规工作,争当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锋。同时,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高校地理教师”及“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地理教师”去思考、去开拓实践,这无疑是教师成长的最便捷模式。因而,青年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端正支教态度,虚心向一线教师求教,以积极心态投入顶岗支教工作,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获。再者,顶岗支教模式不仅对教师教育有利,也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中学科研合作、专业培训、人才交流的新机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