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第1篇

1.1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在改造自然方面拥有了巨大的能力,这种进步的积极作用是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优越舒适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消极作用是伴随着这一进步的人类野外生存能力的不断下降。人类利用现代化的经济和科技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以目前人类的社会科技水平还远未达到完全抛弃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生存本领的程度。因此,进行户外生存训练,可以提高人类的户外尤其是野外生存能力,当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不再束手无策,这也是开展户外生存训练的真正价值所在。

1.2户外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户外生存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体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户外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磨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朋友以及集体和团队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能的同时,还能学会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这对于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3大自然是重要的课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知识、技能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只有深入大自然,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户外生存教育的自我拓展价值在户外生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许多户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还要去开拓心智和体力上的巨大潜能。例如,在户外生存训练中要去尝试一些挑战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事情,通过这些挑战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户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野外生存教育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由于户外生存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它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而且特殊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户外生存教育的实施是在教师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独立完成的,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2户外生存教育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体育课缺乏兴趣,其原因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大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矛盾。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富于冒险精神,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并且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户外生存训练以其新颖的训练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改变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和训练情绪,同时拓展训练形式多样也使体育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兴趣。因此户外生存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大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

3户外生存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3.1有效性

户外生存训练以各种野外活动为载体,以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进行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训练。因此,户外生存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户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

3.2安全性

由于进行户外生存训练的自然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常常会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如果不慎发生了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就会给户外生存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教学效果实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

3.3经济性

野外生存训练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无论资金来源于学校还是学生,在能够保证安全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相对经济的训练项目。

4户外生存教育的校内课程

4.1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

在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前,首先要以室内理论课的形式对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4.2户外生存教育校内适应性训练的主要项目

4.2.1心理训练项目。心理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越野的训练模式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团结互助精神和坚韧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4.2.2技能训练项目。因为在进行户外生存训练时需要长时间的停留在野外,并进行长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步行穿越训练,在参与者必须要具备辨别方向、阅读地图、搭建帐篷、寻找水源、攀爬技巧以及野外用火等基本技能。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校内适应性训练,对于顺利进行野外实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3体能训练项目。户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施对参与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体能素质要求,这些体能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性与平衡能力以及柔韧素质等。目前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能性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5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意事项

5.1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

为了保证户外生存训练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野外生存活动之前,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针对可以预见的突况做出详细的预案,切忌无计划盲目带队外出。在出发前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详细说明计划内容,并要求所有参与的师生根据出行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5.2后勤保障

切实可靠的后勤保障是野外生存训练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必需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高校开展户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接送车辆、急救医生和必要的药品和简单的医疗用品配备等。

5.3环境保护教育

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所去的目的地大都是景区或保护区,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因此出发前要教育学生在野外开展活动时注意环境保护,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带队教师或合作俱乐部的组织者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境对大学生展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5.4要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

带队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户外生存训练活动质量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选择野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是一个通过活动体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更为重要,鼓励学生以最好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6结语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些学校配备了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将语文教学中一些单调乏味和难以理解的文字用优美的视频或音频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向学生展示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动画短片,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所学知识点。

以小学高段语文中的《武松打虎》为例,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主要内容后,找到相关的影视画面在课堂上放映,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成课文的学习。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为视频制作有针对性的旁白。因为学生不一定都能明白视频的内容,所以教师要通过旁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对课文讲述的故事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以体现。

二、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民主、平等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而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程度,采取最受欢迎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轮流演绎的方式使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在学生实际体验故事角色后,将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作为教师,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进行体验式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十分了解的前提下,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势必会对教师感兴趣,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的公平竞争让学生自己了解课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有利。

三、以竞赛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段年级的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会逐渐加深,他们会对竞赛类的活动产生浓烈的兴趣,想要赢得荣誉并得到别人的赞扬。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征进行竞赛式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竞赛活动完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体来讲,可以组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诗词和散文的背诵比赛或是字、词、句的默写,在比赛或默写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会得到鼓舞,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提高。

另外,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比赛模式,通过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比赛,既能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又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掌握的知识也将更加牢固,还能让学生的集体观念从小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活泼有趣的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灵活的思考,所以教学课堂上的氛围不能过于死板,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机械化地传授知识,更不能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各种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并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为学生奠定活跃的课堂气氛。

以《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体味语文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内自由发挥,感受课文语言的特征。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解决方法;形式多样

在日常教学中,我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去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发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带着这些问题,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音乐兴趣培养存在的问题

1.低年级音乐课上,教师正在讲解音乐知识:音的高低、音的快慢,音的长短等等。教师又是唱,又是讲,手还不停地比划,可是坐在下面的一年级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反应没有像教师预想的那样,总是好像还没有弄懂。

2.教唱歌曲,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然后跟琴唱。教师带着学生已经唱了数遍,可是学生自己唱时还是唱不好,声音也不清晰,不知学生在唱什么。

二、寻找问题的根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音乐知识太抽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总是不停地解释定义,而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样的讲解学生怎么能明白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没有兴趣决定着其接受知识的效果。文中列举的现象更是常见的,呆板的教学方式一点都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又怎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体验求知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1.音乐知识的学习要生动活泼

“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舞蹈是人体的语言,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在音乐课中加入舞蹈动作,不仅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通过舞蹈语言加深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单纯地教学音乐知识会将学生置于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情况选用教材,自编一些体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旋律线条起伏,音乐情绪各异的短小乐句,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并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感兴趣,跟着音乐不停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动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跳边体会,并请节奏感强的学生轮流上来带着大家一起做。学生兴趣盎然,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会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准确地分辨出音的高低、长短,音乐速度的快慢,不同情绪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设计出自己的动作,变枯燥的音乐知识为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2.歌曲学习要声情并茂

教唱歌曲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而已。每一首歌都有思想性、知识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特点,从情感培养的角度,将歌曲教学设计为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内化情感和表达情感四个环节。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事物和进行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因此,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风趣的导言及精巧的故事开篇,创设美好的意境,生动地进行范唱表演,以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挖掘歌曲内容、旋律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准确的情感下将歌曲声情并茂地表现、演唱出来。

3.创作练习要其乐无穷

教师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简单的节奏创作、乐句创作逐步扩展到短小的歌曲创作。例如:经常让学生做节奏填空、乐句填空、旋律连接等练习,当学生在创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时,要求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并将他们的作品共同分析,共同修正,共同学习。如:在教学中,教师用手击出节奏2/4×××|××××|×××××|×―|,让学生模仿打出,并在黑板上写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节奏创作新的节奏,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论、评价学生的作品,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即兴表演要形式多样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能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高的阅读能力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意义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主体地位,学生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一来就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实行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仅仅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因为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才能极大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措施

2.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事实上,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和兴趣爱好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小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抓住机遇,结合实况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发展。

2.2开阔视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的阶段,他们学习语言和说话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小学教育中更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对课堂教学M行预习、复习和课后练习,对学习中自己不懂、疑惑的部分及时询问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弄透彻。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是如此,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时能够认真审题,在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用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字、词进行作答。这是一个基本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谈吐、文明、礼貌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多让学生读读课外书,关注学习以外的世界。通过这些途径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做好阅读理解积累大量的知识素材。

2.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它还包括人的思维养成、学习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理论上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简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促使学生去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进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一,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勤动笔,遇到不明白的立即划出来做上标记。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查资料的好习惯。遇到不懂的成语就查成语词典、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查新华字典,促使学生养成遇到难点不退缩,积极主动找答案的好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效率立马就会上升,随着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上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体能动性也会逐渐提高。

2.4鼓励学生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是活跃且充满活力的,上课要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就要让课堂活跃起来,让他们感觉课堂就像游戏一样,能专注地投入进去,才能学到知识。那么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就可以是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思考,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己读完文章后,在不解、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在大家讨论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疑问,再让大家集体讨论后解答出来。这是锻炼大家提问总结能力,拓展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既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让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重点。对于培养提问能力的问题,教师也要注重策略,教师提的问题要分易、中、难三个层次,并且,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教学的目标掺入教学重点。然后根据学生对文章的逐步深入了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章节,学习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

2.5通过互评互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所谓互评互改就是学生之间相互评论,相互学习,让他们能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达到共同进步。不过这种方法就需要老师对学生之间进行分组,两人之间的差距不能过大,如果学生之间的阅读基础相差太大,那么就不利于互评互改方法的开展,只有当两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差不大,那么才能将这种方法进行下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学生之间互相评论就结束了,老师要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不足点,让他们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加以改变。

3 总结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季小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创新研究[J].成才之路,2016(30).

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辩论赛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大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论辩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辩能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1]大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论辩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

1.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有句谚语说,真理越辩越明。的确如此,人们通过辩论,可以分清正误是非,辨别事情的真伪,从而呼吁社会舆论去支持正确的主张或者行为,反对错误的言论或者行为,进而使人们牢固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现在大学生辩论赛选择的辩题越来越关注国家时事和热点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所学专业以外的领域,让他们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明辨是非,关心国计民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内心胆怯

经常参加辩论赛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有效地克服内心羞怯等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比较胆怯,刚开始参加辩论时脸窘得通红,吐字不清,声音发颤,不过在参加了几次辩论赛之后,竟然可以沉着冷静地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赛不是靠音量营造气势,遇到犀利问题就拍桌子,瞪眼睛,大声质问,而是讲究有理有据,平中见奇。在赛场上,辩手要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即使内心激动。所以,通过辩论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促进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激励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3.锻炼大学生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

辩论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不仅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敏捷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还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也就是说,通过辩论,大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

首先,思辨能力方面。辩论需要根据辩场状况,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和质疑随机应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敏。大学生通过辩论,能提高思维说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不甘退让、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精辟的指出:“思维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对所辩论的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能在辩论时最短的时间里准确的把握它的本质属性,才能克敌制胜。二是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一个人独自思考,或者发表个人演讲,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多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三是锻炼思维的清晰性。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必须以准确无误、有条有理的语言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思维混乱,没有层次,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和不准确。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的人,在辩论时才能胸有成竹,迅速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进攻予以反击,对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辩驳。[2]

其次,知识能力方面。辩论是大学生智慧与口才的较量,是即兴智慧的现场交锋,需要用有声语言把思考表达出来,这和平时写作业、做卷子用手写不一样。辩论还需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没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辩论就只会成为低层次的“口舌之争”,这也要求大学生们除了要掌握学业知识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和文化积淀。辩论能够集道德修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为一,在辩论中我们你争我论,巧问妙答,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严肃质疑,用智慧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势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4.增进大学生相互了解,促进相互沟通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辩论是通过人们因不同观点而引起的言语交锋,达到相互了解、谅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人际沟通的一种手段。通过交锋,彼此能够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达到高层次的心理沟通。[3]另外,独木难成林,辩论比赛时要求四个人思想统一,配合默契,最忌讳四个人意见不和,在整体上形不成合力。所以,赛手应具备与他人沟通,说服他人,以及在团队中发挥自己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1.推进学校校风建设,塑造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大学生论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助推当前他们的创造能力、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靠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掌握理论,构建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没有什么成效的。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开拓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为课堂增添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才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促进学校人际关系,提升凝聚力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通过参加辩论赛,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加强了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整个校园的凝聚力。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的、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群体,必须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未来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大高校应该把辩论赛作为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的保留项目,让学生能以更高的素质、更佳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陶彦蓉,张明星.浅析大学校园辩论赛的意义及发展途径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26.

[2] 廖礼平.口语表达艺术面面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