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车实训总结

机车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车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车实训总结

机车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代油 四代油 循环使用 试验

一、概述

铁路内燃机车三代油、四代油在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戚机公司)柴油机试验站共六个台位上分别进行循环使用。在戚机公司相关单位以及上海机务段化验中心的大力配合下,笔者对三代油、四代油的循环使用情况进行了质量跟踪监控,并进行了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工作,现将铁路内燃机车三代油、四代油循环使用试验情况做一综述。

二、试验流程

1.装车使用前,由戚机公司质保部负责取送试验用油样品,按TB/T2956-1999标准进行检测。测定结果符合入厂规定技术指标范围,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2.油品循环使用后,按戚机公司设计部制订的“内燃机车柴油机换油标准”进行取样分析,分别对油品“运动粘度、水分、总碱值、闪点、石油醚不溶物”等五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为适应戚机公司柴油机试验站用油现状,特增添“机械杂质”一项检测指标,以保证油品循环使用质量。

3.柴油机试验站六个台位循环用油取样均由柴油机试验站各台位负责取送,根据设计部规定在柴油机试验统一工况、统一位置取样。

三、试验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三代油、四代油在循环使用过程中劣化变质主要是由于柴油稀释、水污染、油品氧化变质、外来杂质侵入的结果,经过氧化、蜕变、污染,各项指标将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如石油醚不溶物、机械杂质含量逐渐增多,总碱值逐渐减小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每台柴油机用油1.2吨,每次补油为100公斤左右,频繁补油以及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使各项指标变化并未呈明显线形衰退规律,而是在一定数值呈上下波动变化,下面从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

1.100℃油品粘度指标

在使用过程中,油品运动粘度蜕变非常缓慢,表现非常稳定。循环使用近四十台份仍能稳定地控制在13.50~15.00厘拖之间,完全符合规定标准范围。油品粘度变化主要是由于柴油稀释使粘度降低、氧化及不溶的悬浮物积累使粘度变稠升高。补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起到了很好的调整作用,提高了油品的抗氧化性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滑油被燃油稀释的现象很少产生。机油被燃油稀释是柴油机使用中的首要问题,在机车换油中占很高的比例,其原因是由于在富油的燃烧条件下,柴油雾化不良,以及柴油机在空转和低速情况下长期运转或多次冷启动而使柴油不完全燃烧所引起的。过量稀释是因燃油系统接头泄漏造成,实践证明,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发生燃油过量泄漏现象。

2.油品闪点指标

使用过程中由于很少产生燃油渗漏稀释现象,故而闪点指标一直比较稳定,始终在210℃~240℃左右波动,无明显闪点下降现象,完全符合规定标准范围。该标准可作为一个参考数值与粘度一起来推测滑油稀释度。

3.油品水分指标

水分超标最大可能就是发生漏水现象。另外取样时取样瓶中若含有水分,将导致检测结果水分严重超标。水污染是柴油机使用中的通病,是由于燃油燃烧后气体窜气冷凝而引起,水分过量则是由于泄漏造成,水分不仅促使油泥形成,还要减弱添加剂的抗氧化性能和分散性能,促进形成泡沫,造成乳化破坏油膜,在实践过程中因冷凝形成的水分极少,而且很少发生漏水严重现象。

4.油品石油醚不溶物指标

不溶物包括尘土、磨损金属微粒、烟黑粒子、油品氧化产物和添加剂分解产物。由于经循环使用后油品抗氧化性能下降导致石油醚不溶物增多,现该指标检测多以不溶物体积百分比换算成重量百分比,该指标是预测机油氧化变化及估计添加剂作用的一个有用数据,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该项指标虽然远未达到大于11.6V%的换油状况,但在0.5V%~2V%的范围内有较大起伏。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大量补油保持添加剂分散能力的有效性,使石油醚不溶物含量明显下降。经循环使用后分散能力下降,则该指标再度上升。二是由于取样工况影响。若柴油机处于冷机状态取油将导致该指标偏低。另外,取样时应先放掉取样口一部分滑油再进行取样。石油醚不溶物指标可看作是油品被氧化污染后,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的总和。而机械杂质包括尘土、磨损微粒、烟黑粒子属于无机杂质,并不能从石油醚不溶物体积上科学地反映出来。据调查,有的企业在对滑油报废指标检测中只做石油醚不溶物指标,而不做机械杂质指标,事实上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当石油醚不溶物远未达到换油状况时,机械杂质含量完全可能早已超标,对机器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石油醚不溶物指标可反映油品质量劣化情况,而机械杂质是反映外来杂质的侵入情况。

5.油品机械杂质指标

由于油路中存在杂质以及燃油燃烧(或不完全燃烧)产生烟黑粉末致使油品变黑变脏,机械杂质增多,这会对增压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油压下降等不良后果。在使用过程检测结果表明机械杂质在25~30台份以后大大增多,并逐渐接近换油指标。另外由于大量补油及取样不均匀也会使机械杂质含量回落偏低。在柴油机试验与机车上路运行时相比较,该项指标更能体现试验过程中条件的苛刻。机械杂质含量升高对机器本身的不良影响相对其他蜕变缓慢的指标而言要大的多,因此还需配合加强清洁度试验工作。

由上可知内燃机车循环用油过程中,排除漏水漏油等突发因素影响,机械杂质是最容易超标一个指标。

一般情况在机车运行状况下,DF11机车行驶约为25万公里时大多为强制换油,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范围,但滑油已明显呈严重变黑、变脏状态,为防止增压器发生故障及各种不良后果实行强制换油。DF4D机车行驶4~6万公里时大多进行非正常换油。由于240柴油机功率低,而且经提速后负荷较大,导致油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运动粘度以及石油醚不溶物严重超标实施换油,另外在运行过程中若发生漏水、漏油等突发因素影响时,则实行立即换油。据估计,柴油机试验站试验一次循环大约为行程1800公里。当试验过程中排除漏水漏油等突发因素影响时,四代油循环使用可达150台份以上。各项指标除机械杂质外均符合标准范围,因此机械杂质含量指标是循环用油过程中最重要的检测指标。

四、试验结果

根据对三代油、四代油近50台份的循环用油的各项性能指标检测,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运动粘度指标非常稳定,在13.50~14.50厘斯之间波动;

石油醚不溶物在0.5~2V%之间波动;

闪点指标在210~240℃之间波动;

机械杂质在15台份以前

总碱值指标三代油始终>7mgKOH/g,四代油>12mgKOH/g;

水分指标非常稳定,除发生漏水事故以外,其含量基本控制在0.05%以下。

换油指标:

运动粘度(100℃厘斯):18

总碱值(mgKOH/g):

闪点(℃):>180

机械杂质(%):0.08

石油醚不溶物(V%):> 11.6

水分(%):>0.1

五、结语

机车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学习化 岗位练兵 技能水平

为了使岗位练兵真正贴近生产,贴近岗位,贴近职工,保持生机和活力,运输部工会不断探索形成了“工作学习化”的岗位练兵模式,激发了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岗位成才、岗位创新的积极性,为提升职工技能水平、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作学习化”岗位练兵是一种模式,是根据全年目标确定需求,制定年度计划,相关业务部门联合推进,检查督促各岗位按照月、周、日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学习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在生产组织和作业过程中,巩固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在推行过程中,运输部工会着重在健全机制、丰富内容、创新方法上寻求突破。

1.突出三个强化,健全机制,确保活动扎实开展

1.1突出强化组织基础。健全了部长、党委书记为主任,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主管生产设备副部长为副主任的领导机构,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确定需求、工会组织发动、部门联合推进、职工广泛参与”的运行模式。岗位练兵由过去的工会主抓,转变为相关业务部门推进,有利于对练兵活动进行专业指导,避免了不同程度存在的“大虚松”现象,为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1.2突出强化宣传引导。成立了岗位练兵宣传组,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作为高层次要求,以田桂勇、郭孟祥等岗位成才的鲜活事例向职工发出学赶倡议,营造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学习氛围。岗位练兵由过去少数人学、少数人练、少数人比、多数人看,转变为工作中学习、全员全过程参与,避免了不同程度存在的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为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1.3突出强化检查考核。坚持日检查、周总结、月考核,由专业部门组织检查考核小组,每天抽查岗位练兵进行内容、参加人数、讲解要点以及取得的效果,在早调会上通报,并把开展情况与加强劳动纪律、推行工时定额、优化人力资源相联系。岗位练兵由过去的单一竞赛,转变为实现精益管理的有效手段,避免了不同程度存在的培训与生产脱节现象,为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着眼三个层面,丰富内容,提高活动实际效果

为完成年总运量4000万吨目标和公司下达的第三台阶成本指标,今年以来,运输部以机车劳效、铁路线路和敞车治理等为主线贯穿全年,对职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岗位练兵也紧密结合重点工作,着重从三个层面丰富内容。

2.1着眼运转层面,推行作业标准化,提高机车综合运用效率。在调度系统优化作业计划,压缩局车停时,内部引入淘汰机制,实行末尾待岗;在机务系统规范机车操作,为达到操检合一,车检36步成为了司机工余时间的必修课。调车系统把《安全操作规程》所涉及到内容,分解为问答题,点将回答,还把要点归纳成顺口溜,在实际作业中强化应用,做到调车作业勾勾标准、快速。2011年机车劳效为95.7%,在全国同行排名第二。

2.2着眼检修层面,细化检修作业标准,提高设备保产水平。工务系统把全厂线路分为三类,施以不同的维修内容,职工在每一项作业中掌握并运用标准,线路质量大幅提升;电务系统打破工种界限,按区域协同作业,在检修中相互学习,运输作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车辆系统精益求精,总结提练了以修为辅、以防腐为主的维修思路,发明并熟练掌握了320吨鱼雷型混铁车和140吨铁水车快速复救技术,机车车辆的保产能力大幅提升。

2.3着眼技改层面,岗位创新创效,实现降本增效目标。为解决车辆水渣撒漏严重的难题,车辆段反复实验,推出了《内贴密封防漏》工艺技术,并完成了68辆C62水渣敞车改造,每年可降低费用支出18万元。在不具备完全检修能力的情况下,完成了北京3192、东风10D152、0012、3191机车中修,节省中修费用40万元。完成了240柴油机油气分离器、大连机车空压机共振等多项课题攻关,创效100多万元。

3.注重三个创新,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3.1方法创新。倡导工作中学习,学习促进工作。为做到生产、练兵两不误,采取了集中培训辅导练、个人自学主动练、因岗施教针对练、竞赛活动月月练、开辟专栏交流练、边干边学实践练、一强一弱结对练、师傅徒弟搭配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2载体创新。成立了田桂勇创新工作室,由田桂勇、郭孟祥两位专家各带出具有同等水平徒弟3名,要求徒弟须解决一个难题或小革小改一项。在公司工会和部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邯钢钳工实训基地,定期组织钳工开展技艺交流,并承办了公司2011年钳工“两赛”实作比赛。

机车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关键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作为被动的认知体而存在,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使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缺乏创造性和自信心。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与传统的教学以言传口授的教学方式直接相关,要改变学生作为被动的认知体的处境,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互动式教学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积极的学习者。

二、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技能。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有关规章制度、安全生产与事故的调查处理等教学内容如果按照传统的言传口授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而项目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变为交流式的谈话、探讨和总结。

以笔者讲授车辆运用与管理课程中关于车辆行车事故的调查与处理这一项目的教学内容为例。

1.第一步:确定项目任务

教师首先要根据项目涵盖的学科知识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确定项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详细编写《项目任务书》,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项目化,使之成为学生可操作的工作内容。简要介绍车辆行车事故的类型、调查处理的方式、调查内容及事故责任的判定。

2.第二步:布置项目

任课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也可根据实验实习条件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分发《项目任务书》,讲解任务要求,使各小组明确任务。每组成员可以推选一名组长(也可称为工长),具体负责任务的计划制定、组织与实施,并负责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本人用幻灯片模拟展示以下两个案例并提出思考问题:(1)案例一:2009年5月4日,乌鲁木齐铁路局担当的T70次(乌鲁木齐—北京)旅客列车哈密站开车30分钟后,机车后5位车二位轴热轴报警,乘务员盲目带车,到柳园站轴温已达122℃,造成甩车事故。(2)案例二:2010年9月24日,乌鲁木齐车辆段担当的N945次(哈密—乌西)旅客列车发电车3号机组着火,造成发电车损坏,中断行车3小时33分。起火原因系高压油管接头泄漏,柴油喷到高温排气管上起火。针对以上案例,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上两起事故属于哪一级事故?作为一名随车列检员,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置?如何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事故调查分清责任?从事故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3.第三步: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组织各小组讨论发言,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分组时应注意合理搭配,以便使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分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简要说明自己对案例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见解,供小组评论、切磋、反驳和补充。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点拨,结合相关的原理和理论进行指导,并且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展开生动而激烈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各小组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编写《项目工作计划》,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具体的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工作计划和方案拟定好之后,各小组进行评议,然后进行改进和优化,最终确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4.第四步:项目实施

各组组长组织组员对工作计划进行分工,明确每人的任务,强调工作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筛选、整理资料,进行任务的设计和验证,解构项目,不断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在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等环节,完成任务。计划书中对每一步的工作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以显示项目进展情况,便于教师随时检查、指导。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加强课堂的控制,使学习高效有序进行。

5.第五步:项目评价

教师对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组学习工作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通过项目成果汇报,小组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点评,共同总结等方式进行项目的总体评价。将评价结果以分数的形式体现在评价表上。教师点评应当是案例教学的阶段,是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应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做出现场评价,指出优缺点,讲述案例中容易出错的难点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点评时应注意不要把案例归结成一个结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第六步: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两例行车事故概况表(安监报—1)和行车事故处理报告(安监报—2)。

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工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必然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操作技能,加强对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一个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它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实施项目教学的几点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教师不仅要清楚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而且要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其次,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巧设疑问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轶事趣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散疲劳感。再次,教师应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项目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论的同时还要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通过实践使专业理论更加感性和具体,获得丰富的案例素材。这样,教师对于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最后,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利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

2.对教学手段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对于课程内容中结构复杂的工作原理图和操作流程图,仅靠教师在黑板上画,既费时,又不易画好,因此,有必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当教学中涉及这些内容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采用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对教材的要求

铁道车辆专业是铁路的特有专业,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场密切相连。随着铁路的5次大提速,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铁道车辆的生产和检修。而教材出版周期长,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教材的缺乏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尽快开发出图文并茂的教材,能够直接反映现场的生产实际,做到实践性教学中的实习、演练内容完整,标准统一,同时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较强的针对性。

4.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离开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对教学工作的支持。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铁道部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专业教学评估和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两次机会,购买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模型,包括车辆柴油发电机组、客车空调机组、转8A型转向架、K2、K4转向架模型、地铁车辆模型的实验、实训设备等。这些设备与生产实际运用的设备外形结构、内部构件和工作原理几乎完全相同,结合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铁道车辆的毕业生大都从事铁道车辆的生产、检修与运用管理工作,学校应充分利用与铁路单位的良好关系与车辆厂、车务段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技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马上顶岗作业。

5.对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

机车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西交通行业 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99-02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的职业教育领域也因此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迁,职业教育集团这类新型的教育联合体就此诞生。职业教育集团包括了企业、学校和行业等,是从多方面展开职业教育并进行结合的联合教育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在于不同组织间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共享,在集团内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学习各自的优点,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多年发展与改革,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达到了320个以上,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及学科产业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资源共享作用。本文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进行探索。

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基本情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依托,在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的批准后正式建成。之后开始容纳有自主意愿、希望加入集团内的其他铁道交通类职业教育学院,作为集团的校企合作单位。集团主要针对铁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对现有行业技术进行更新和深度开发,以为行业服务为基本原则,是具有松散型和非盈利性质的教育联合体。

目前集团内部的单位有广西交通协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南宁铁路局等,涵盖了职业教育院校、交通行业协会、相关行政部门科研开发机构等多个领域共计20个单位。集团对各单位的约束秉承“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遵照集团内部章程和规定,各单位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并且单位的内部结构组成不变,保障了各单位原本的管理模式不变。

二、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理事会制度。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集团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担负机构,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机构进行产生和撤销;优化集团内部的管理水平,对现有章程进行优化,改革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负责对集团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制订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建设计划,与各单位合作建设和讨论整体项目;年终对集团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年度报告并审核相关议案。为了准确掌握集团详细的运营情况,还需要每年召开理事会会议。

(二)工作委员会制度。集团内的专业建设工作、技术服务工作和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工作委员会负责,掌握各项工作的实行情况并负责工作的持续运行与开展。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对目前专业建设提出改进意见,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建设研究,同时实训基地等单位的建设也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开展与监督;技术服务委员会负责集团内部的行业技术和人员培训工作,保证集团合理使用现有资源,并对集团内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鉴定;顶岗实习工作则负责与行业内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度,开展就业双选会,保证集团内人才的就业工作问题,也负责联合办学中的企业订单办学,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并进行统一管理。

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一系列日常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集团的网站维护、集团信息管理以及集团内会员的联络和管理都由秘书处负责。职业教育集团针对现有问题,展开各单位与各部门的综合资源共享座谈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集团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资源,及时会员信息,帮助单位与部门之间更加及时地进行交流与协助。

三、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主要做法

(一)职业课程和专业教育方面的改革。针对岗位展开职业教育培训,是教育集团的原则之一。在这种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毕业生能够较快投入实际工作,为铁道交通行业建设注入鲜活生命力。而铁道交通方面则对铁路运营管理、通信技术开发和铁道工程技术等展开重点建设。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与优势。

在课程方面,教育集团集中有力资源,将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进行组合,形成了符合实际铁道交通行业情况的课程开发小组,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基础。就目前而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已完成了34门课程,共计30余本教材的开发。

(二)实训基地建设。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积极联合集团内各单位和部门,集中优势,共享资源,展开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主要的便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和新校区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实训基地。前者是由集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开发建设,为实训基地提供了数据库服务器、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杂费核收系统等多方面硬件设备支持,实训基地能够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包括货品调度、站台调度、货运核算、客运核算、售票管理,等等。后者则是由南宁铁路局作为技术支持,校企联合进行建设,南宁铁路局为该实训基地提供线路电缆材料、铁道接触网设备、通信设备、机车设备等多方面设备支持。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发挥着巨大教育教学实习作用。

(三)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实践。集团内会利用寒暑假等长期假期时间,开展大型周期性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志愿者活动分别在玉林、柳州、南宁、桂林等地区开展,提升了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的接触程度,同时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教育集团内部的单位有效地完成了暑运和春运工作,体现了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赢原则。

四、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

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于2009年5月组建,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首,联合广西区域内的铁路相关院校、行政单位和企业人事单位等组建,面向铁路行业对集团内部展开综合性职业教育。教育指导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教育厅共同负责。从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看出目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几个成功经验:

(一)以契约为合作的基础与核心。教育集团的契约内容保证各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统一性以及确保单位之间相互独立,但遵照集团内部的基本章程。教育集团相比其他的隶属部门,与各单位之间是更加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关系,相互平等和独立。在单位进行合作之前,需要签订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或是合同,使合作内容能够有书面保障,具有法律效力,签订的协议或是合同能够划分不同单位在资源共享合作中的权利范围以及责任义务,在相互协助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不对其他单位进行干涉。

(二)集团内共享教育资源。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质量,各单位会将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在共享的过程中,由其他单位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及补充,做到资源互动,将各单位之间的优势进行结合,并填补现有的不足之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中关于信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就是充分运用了资源共享而达成的成果,实训基地内的硬件设备由南宁铁路局提供,而实训基地内的岗位培训工作则由集团内学院负责,最大限度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

(三)积极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办学能够进一步提高集团内的资源使用率,优化教育结构。联合办学主要体现在订单办学的模式,企业结合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人才要求,学院针对要求展开相应职业教育,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再输送到企业中,这种定向培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另外,联合办学还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及企业对学校专业的建设方面,前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保障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后者则能够帮助学院优化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按照实际的行业需求对课程、专业、教材以及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同时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质量,增加学生的行业经验,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了根本保障。总之,开展联合办学可以最大化集团内部各部门的资源,做到合理整合,高效利用,共享成果。

综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趋势,能够有效地优化职业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在政策的支持下,保证职业教育健康且稳固地发展。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并鼓励行业内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集团当中,扩大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政策的引导、规范的集团管理、相关行业的支持与企业的加入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是促成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健.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胡邦曜.基于“以岗导学、多元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3]周群,邱同保.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高教论坛,2012(10)

[4]胡邦曜,郭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创建、运行与成效[J].高教论坛,2014(6)

机车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铁路;移动通信

一、我国铁路移动通信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不断进步,迈入80年代,中国铁路移动通信出现了令人可喜的进步,可是与国际水平比较,仍然有较大差别。伴随连续和国外配合,先后建立了北京贝尔通信设施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公司,产品慢慢靠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某些技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上,技能指引与技能改造让中国列车移动通信产品与设施到达了国际90年达初的层次,比如各种光缆线路。到20世纪末,铁路通话网络基本上完成了干线传送、交换网络数字化的任务。直到21世纪开始的最近几年,在现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通信技能的使用领域慢慢变宽,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获得更进一层次的进步。例如把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做例子,这是以成熟、使用的公用移动无线通信技能为基本,特别为了满足铁路使用而开发的数字式移动网络通信体系,有效地提升了铁路的安全运行与工作能力,做出了重大的影响。而且我国在青藏铁路通话中使用了专门的移动通信体系,处理了冻土地带信号传枪难题,减小了维修工作量,还有例如增长秦县是超载运行专线,山地较多。我们在移动通信网络电线互换业务的基本上,主动研发了列车同步运行地面应用节点、车载通信的有关设施,增加了经济收益。胶济线提速过程中,移动通信体系获得了使用,并且攻克了外在的干扰因素,完善了移动通信的无线基站布局,积累了在忙碌干线运行的全新经验。全球移动通信体系已经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域使用,它可以满足铁路使用对于依赖性与可靠性的需求,其与稳定通信网络的进步是密切联系的,和发展的网络科技是同步进行的。伴随我国铁路通信科学技术质量不断提升,通信科技发展在促进我国铁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水平,减少运行成本的同时,还会对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二、铁路通信怎样适合高速发展铁路的需要

1.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数字信号管理技术的出现给铁路信号的信息管理供给了很不错的处理方式,和模拟信号管理技术相对比,数字信号管理技术具备更高的依赖性与及时性。数字信号管理的频域解析与时域解析,这两种旧有的解析方式拥有自己的好坏之处,频域解析的好处是计算准确度高与抗干扰能力强,可是它的坏处是在较大干扰中提取信号时很容易出现解码倍频的情况,比如把移频的低频不小心理解成高频;时域分析的好处是定型正确,可是坏处是定量准确地移除带干扰的难度很高。伴随数字信号管理水平的进步,铁路局在铁路信号管理中投入了新的使用技能,例如小波信号处理技术等新型技术。

2.通信技术和管理技术相配合

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取代轨道电路的中心是通信技术的使用,现在,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已经深入到列控体系中,称作“基于通信的铁路运行管理体系”,它具备如下特征:铁路和地面之间有许多种类的无线双向通信,能够分成连续式与点式的,其中又可以分作短距离传送与较长距离传送的移动通话。其依然留存闭塞分区,可是闭塞分区的分割节不是使用轨道电路的器械绝缘点或者电气结缘点,反而是使用应答器或者记轴器,或者是其它可以传输无线信号的装备组成分割点,这种简单方式依然留存固定长度的闭塞区域,是处于进一步成长、移动的区域,称作基于无线系统的闭塞体系。

3.通信信号一体化

在铁路信号体系纵向成长看,德国已慢慢形成从LZB、FZB运行到ERTMS运行的发展态势,FZB是基于无线的列车行驶管理体系,是新一代移动自动闭塞体系,它的重要目标是完成低成本、高能力的铁路行驶管理体系,而且已经参加ETCS。LZB使用轨道电缆环线,传送铁路行驶管理体系行车指令与速度指令机车信号,消除了地面闭塞信号机和留存闭塞分区,列车依照固定闭塞方法行驶,ERTMS\ETCS是欧盟支持的一统的行车管理体系,使用GSM-R当作传送体系。它的成功使用能够更进一层推进列车通信信号的技术发展,加快完成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的过程。在信号体系的横向发展而言,日本新干线在很久以前就成功研发与投入使用的又一个成功例子。这个体系包括运输计划、运行控制、维护工作控制、设施控制、综合信息控制、电力系统管理、车辆控制、站内工作控制等8个子系统,使用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完成中心到车站各个子系统的信息传播,并且让系统到达很强的自动化水平。此外,成功地使用了安全光纤局域网络,让它变成联锁体系,铁路行驶管理体系的安全传送通道,到达通信技术和信号安全技术的完美配合,完成通信信号一体化的过程。

4.连入网络

伴随列车现代化改造历程的飞快推进,以前单调的无线列调体系已经不可以满足现在列车无线通信的需求,这样就急切要求建设一套适用在列车现代化行驶指示中、要求的先进的无线通信体系。这个体系应该使用小区制,并且完成调度中心和车站值班人员之间、车站值班人员和铁路司机之间、铁路司机和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功能,还能够完成列车控制区间的公务移动通信能力。另外还可以完成调度中心和列车司机室之间的及时的双向数据通信能力,对于这个想法,组成列车无线接入网络的方法能够使用已有的无线通信方法的集群通信方法、全球移动通信方法。集群通信体系是一种能力强大的专门的移动通信体系,是通信和微处理的技术、程控互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密切配合的产物,其综合交换、管理、通信为一体、借由无线拨号的方法将一组通道自动地发放到系统内部使用者,最大程度地使用系统资源与频率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总结

伴随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进步成长,给以前的把轨道电路当作信息传送媒体的铁路行驶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提升数字信号处理水平,集中使用通信技术取代轨道电路技术,组成新型铁路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方朝曦,郑勇涛,杨亚萍,张少中.高校现代移动通信实训项目体系设计研究[J].移动通信,2012年S1期

[2]冯泗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趋势的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