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2年5月28日至6月1日,由商务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数十家非遗单位参展京交会。非遗产品走进交易会,其意义在于交易实现价值,交易拉动生产,生产带动传承保护。
2011年7月3日,经文化部、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由文化部所属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为指导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等单位及有关新闻媒体协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全面启动。该活动的宗旨是为宣传、落实面向大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昭示。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表明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立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变为有法可依。然而,法律保护仅仅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如何将法律付诸实践,与之更好地融合,建立以政府作后盾,以法律为依据的、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障体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法律体系内,如何有效地付诸实施,这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考验。
其次,从宏观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对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文化立法的建立、健全做了一次补充和有益尝试。在国家政策支持及立法制度下,必然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了解,当这一了解越来越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人民的民族文化自觉提高了,我们的传承就有了更多希望。
再者,从微观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对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的一个有益尝试。从校园做起,从学生抓起,就是从根本上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助推作用。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和诸多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有效行动,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因此,发展与保护迫在眉睫。
带着这些思考,记者采访了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乔申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执行单位之一,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民族命脉”为主题,以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运营,举办多种类、大型的非遗展览展示等活动,努力发掘收集各个民族的原生态形态、创造艺术形态、历史变迁的发展变化形态,努力成为在中国了解各个民族文化最全面、最具体、最生动的一个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是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了近两年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个计划仍在中心各位领导及全体同事的努力下积极地运行,因为‘教育事,乃国之事’。”乔申乾说。
据乔申乾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策划的目的是从广大青少年入手,努力推动文化传承教育,激发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觉。以项目成功举办为契机,积极推进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工作进课堂、进校园,使博大精深的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有效地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同时,在全社会积极宣传和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效地配合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关于这一活动的具体实施,乔申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这一策划项目主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主导,以展示宣传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并辅以非遗主题大赛为重点,以志愿者招募等系列活动为辅助,紧紧抓住“华夏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行动”三项核心,分层次、分对象、出亮点、出声势。
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如今儿童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家长和学校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多接触、增长某一方面的技能,通过培训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然而,作为学校和家长,是否缺少了另一层次的思考:如果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传统文化知识,有多层次的文化熏陶,让他们知道华夏文化遗产和文明博大精深,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那么,人才的成才指数是否会更高呢?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29-02[WN]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初中阶段教育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初中学生的必修学科,语文教育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今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与方法都应当进行合理的变革。因此,本文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与对策为题,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想与创新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
要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只有明确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才能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指导。
其次,教师要讲究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果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会使学生学习感受完全不同。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出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适应。
最后,教师要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明确学生的学习重点。所以,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前,要考虑社会时代热点,选择有效的阅读内容,使初中阅读教学可以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整理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思路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在笔者看来,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融入语文阅读情境
初中学生是初中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让学生融入语文阅读学习情境中去,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与语文素质提升都有着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对阅读段落进行仔细分析,针对阅读题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可以融入到阅读情境中去。在阅读情境中,学生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对阅读学习内容进行理解与分析,这样阅读学习内容可以对其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教师更要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比如在对《繁星》一课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在教学前,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对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进行搜集,准备好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与繁星、夜晚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深入到文字中,与阅读文本进行互动,有利于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语文阅读
每一个初中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具有明显差异的,无论是学习水平还是学习兴趣,都会有所不同。一些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强,在同样的课堂上,其学习效果就会较好。而一些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弱,其阅读课堂学习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教师要从学生不同的语文阅读学习追求出发,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语文阅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要引导其对文章进行分析,掌握阅读文章的内容,促进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学习习惯,让学生利用自己觉得最高效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
比如在以《往事依依》作为阅读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读文章,发现文章的亮点与自己在阅读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合作学习,针对阅读方法进行探究,共同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一些学生提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三)满足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需求
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案,满足初中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应当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更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也在变换,阅读内容也不断升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制订时,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案的时代性,使教学方案与初中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学生传递更多的内容。
比如在以《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作为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及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使教学活动具有时代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华夏文化的魅力。更要将此阅读教学活动与《论语》学习结合,使教学方案符合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只有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
四)营造生动活泼的语文阅读学习氛围
课堂学习氛围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会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更能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初中学生好动,对阅读文本中的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只要初中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不断深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点,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师要关注互动环节的作用,利用合理的课堂互动,使学生成为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真正参与者。比如在讲解《甜甜的泥土》的时候,教师可以就阅读文章的题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为什么作者要用“甜甜的”来修饰泥土呢?是泥土真的是甜的,还是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师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会促进语文课堂的活跃,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 语文阅读 体验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43岁将“知行”易名为“行知”。“知行”意为“知而行之”,而“行知”意为“行而知之”。这一字之变激起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反思传统教学,我们一直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定位在“知”的层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审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
(一)阅读重点转变
大多初中语文教师也许没有认真比较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一直在重复小学语文教师在做的工作――“教书”。毋庸置疑,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建立在积累基础之上的。小学生缺乏语文积累,从零开始,不“知”当然也就谈不上“行”,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侧重点落实在“知”层面,然后是“行”,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定位是尊重学生学习规律的,先“知”方能更好地后“行”;
小学阶段,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字词句与语文阅读的基本常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陶冶了思想道德情操,初步具备语文自主阅读学习能力,这为初中阅读教学从“知”的侧重点向“行”的侧重点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侧重点提升至“行”的层面,突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阅读积累,从而达到“行而知之,知而行之”的教学境界。
(二)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在“行”,突出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阅读体验。体验式教学正体现出这一教学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将教师从传统“课堂中心”地位向“主导”角色转变,突出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运用多种手段强化学生阅读体验,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阅读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知识进行自主阅读,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知”到“行”的转变,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循环往复中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二、审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落实
“知行”到“行知”的转变,体现出陶行知先生对语文阅读“体验”的重视。初中语文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开放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重视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体验情境
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情境,使学生沉浸于情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重心。而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技巧,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体验情境。例如,在教学《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时,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往事,通过交流自己的往事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文本阅读情境,这样易于学生进入文本,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并且用旧有的生活阅历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尊重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要摆正自己在阅读中的位置,不能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2]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沁入文本,透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例如,在教学《伟人细胞》这篇文章时,对于文章题目中的“细胞”一词作何种理解,如果由教师讲解,文本就显得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从文本去解读,让学生了解到“细胞”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素质,进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成为一个伟人需要哪些基本素质,丰富学生对于伟人的认识。
(三)调动积累激活体验意识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基于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生活积累是无法进行有效阅读的。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体验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文本都与生活密切相关,都适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积累去体验。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由《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赵普》等文章构成。其中,直接能够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的就有《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而《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赵普》也能够间接地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教师可以在导入时调动学生积累,快速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也可以在最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根据文章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拓展文本阅读的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理解生活。
(四)适当拓展学生阅读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更多的起着载体作用,它是以载体的形式引起学生阅读体验,在阅读体验中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因此,语文阅读体验仅仅局限于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例如,开展专题阅读。如在学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父爱”或者“亲情”为主题的专题阅读。通过专题阅读体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亲情的认识将更加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如果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也是一门需要思考的艺术。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研讨,尤其要加强与教育大师的对话,从教育大师的细节中去寻找教学艺术灵感,提升语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运涛.体验式阅读: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101.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这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教师只有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乐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例如《窗》中描述了一个濒危病人给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篇课文特别感人,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很有教育意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
摘 要:以泰山文化为素材的舞蹈艺术作品琳琅满目,却少有家喻户晓的剧目。本文通过分析泰山文化题材的舞蹈作品,来剖析泰山文化的精髓,并提出泰山文化题材的舞蹈作品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针对问题和困惑,从舞蹈创作的角度提出以泰山文化为素材的舞蹈作品在挖掘创新方向、方式上的探索。
关键词:泰山文化、精髓、舞蹈创作、挖掘、创新
引言:从古至今,以泰山文化为素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计其数,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泰山文化为素材的艺术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艺术家们分别从自己的的角度阐述着自己对泰山文化的解读。舞蹈艺术工作者更是从舞蹈的角度去阐释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不乏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剧,让人们从舞蹈艺术这个特殊的角度认识了解泰山文化。
一、泰山文化的精髓及以泰山文化为题材的舞蹈作品的困惑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封禅大典》让人们感受到了泰山帝王文化的辉煌壮丽;以泰山女儿茶为素材的舞蹈展示出了泰山儿女特有的热情、勤劳和善良;以泰山挑夫为素材的艺术作品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让很多人从中受到砥砺;以泰山石敢当为素材的艺术作品,展示了石敢当正义、神奇、智慧的魅力;以泰山文化为创作素材的舞剧,从舞蹈的角度,多元文化层面向人们展示了泰山的雄伟壮阔;泰山赤鳞鱼、泰山道教音乐、泰山煎饼、泰山娃娃、泰山石等。
如此多的以泰山文化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展现出了泰山文化的不同侧面和层面,然而不管舞蹈作品,还是泰山封禅、宗教文化、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民风民俗、建筑设计、诗词歌赋、碑刻、神话传说、风土人情、趣谈、传奇等文学艺术和自然人文景观,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祈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富足、社稷安泰等所有对于生存坚忍不拔的精神信念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向往和憧憬。这种精神、信念、向往和憧憬不仅是泰山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主脉。
举不胜举的艺术作品为人们了解泰山、了解泰山文化、了解泰山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直观有效的艺术途径。大部分艺术作品在表现手段上采用了风土人情描绘或是景区文化演绎的思路和创作方法,作品感官效果上达到了一定高度,人们乐而观之,作品的艺术性上却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也有作品涉及到了泰山文化的底蕴精髓,却不是很深刻。使人们对于泰山文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某一作品所表达的层面上,艺术作品虽起到了宣传泰山的作用,而未曾真正让现在的华夏儿女对泰山文化的基奠精髓真正认识。国之瑰宝,中华泰山的力量信念和艺术气息未完全传达出来。也确实有国人在没到过泰山之前,对五岳之尊的泰山和泰山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那么如何让人们对泰山印象深刻?如何让以泰山文化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像泰山一样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如何让泰山文化深入人们心中,成为中华儿女心中生生不息、子子孙孙薪火相传的生存信念和文化信仰?
二、舞蹈作品挖掘创新方向方式上的探索
(一) 广泛的创作素材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在描绘的基础上,对于作品表达出的精神意识层面做了简单的总结,还有一部分作品以精神为入口,起到了砥砺人心的目的,少有作品涉及到了宗教,泰山文化包罗万象,素材自然不是问题,艺术家们也正用艺术的眼睛发掘泰山之美,泰山文化之美,除了以上提到的泰山文化素材,仍有不计其数的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不一定执着于某一文化、或单一文化现象。要创作以泰山文化为题材的舞蹈作品,我想有那么的多的人文景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摩崖石刻、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等,都是我们选材的范围。
(二)定位作品层次和艺术高度
创作题材的广泛,也使艺术工作者通过舞蹈的形式让人们了解泰山文化难度剧增,大部分作品只能表现单纯艺术之美或展现单一文化现象。毕竟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有其艺术缺陷,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在有限的范畴内表现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我想通过以上的论述,答案就是抓住泰山文化的精髓。所有作品最后的意义引申,都要直指泰山文化的精髓,这样作品才会有高度,真正决定舞蹈作品高度的关键,不是演员的技巧或表演有多厉害,而是编创者的创意和思想高度。任何作品诞生时的创意和思想高度决定了其艺术高度,作品一诞生便能看出该作品的层次、高度和意义,但是仅仅抓住泰山文化的精髓,我想还是不够的。
(三)提升编导创意、技法,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意义
有了素材,定位了层次和高度,如何让让泰山文化通过舞蹈绽放光芒,获取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我想,在舞蹈领域有好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常识和经验,如编创的原理、知识、技法和创意原则等,都能为我们所运用,不仅仅这些,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舞蹈创作的方法、经验、手段众多,但是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我觉得有几种方法可以一试,也仅为一家之谈,与诸位共同学习。
3.1 舞蹈作品的独立性,在不流于景区文化演绎的表现手段基础上,提高舞蹈作品的独立性,就算没有高科技的声光电,仅舞蹈本身也应该是立得住的舞蹈怍品。
3.2 多种艺术样式的结合,创作泰山文化题材的作品应充分运用其它艺术形式的陪衬与结合,譬如音乐、武术、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造就一个舞蹈作品,但不要矫枉过正,喧宾夺主。
3.3 舞蹈门类里多种舞蹈样式的结合运用,如今的舞蹈创作,越来越多的将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等多个舞种里的不同动作元素、技法、原理混合运用,最终使作品的艺术高度有更高的突破,以泰山文化为题材的舞蹈为什么不能这样那?
3.4 流行元素的使用,时展带来的新的表现手法和手段,并不单指艺术领域,譬如新的创意元素、表演手段、网络渠道、电视舞蹈、舞蹈微电影等,只要表现泰山文化的精髓,一样可以加入使用。
3.5 编创者对泰山文化的深深体悟,及感悟方式上的启迪,我国著名的青年舞蹈家黄豆豆先生,在创作舞蹈《甲骨随想》时,每天与看似没有生命的甲骨刻文朝夕相处,亲身感悟,以肢体接触的方式找寻与古代文明的沟通渠道和共鸣,最终创作出舞蹈《甲骨随想》,让人们从考古之外的舞蹈艺术角度,了解到甲骨文的源远流长与深远意义。我想,要创作反映泰山文化的舞蹈作品,编创者的这种体悟方式及切身体会,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必备条件。
3.6 舞蹈艺术与泰山多元文化的揉和,刚说到《甲骨随想》把舞蹈艺术和甲骨文化的结合;又如古典舞《七步》,是舞蹈与历史、诗词的结合;又如音乐作品《篆音》,是书法之意蕴与鼓乐的完美结合。那包罗万象的多元泰山文化,每一种文化也自然能与舞蹈艺术相结合,譬如书法石刻、诗词歌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