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指导课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学校要意识到这门课不仅仅是传授就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它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度过大学阶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要按照“全程性”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把这门课的建设与实施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其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加以规范化建设。
二、规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的建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是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它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教研室的所属有不同划分,有的归到招生就业办公室,有的归到学生处,还有的归入德育教学部,其中划入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比较常见和合理的一种归属方式。教研室担负着涉及课程教学在内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为就业指导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进而能够加快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从而奠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地位。1.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突出体现全程化和全员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从新生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蹴而就,忽视“过程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因此要以全程化的要求设置就业指导课,每个阶段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都要有所不同,分学期、分重点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展[2]。2.规范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质量。教学大纲是课程进行的主线,教材是课程进行的“剧本”。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在大纲的统一性或者教材自身内容方面往往存在不足,缺乏公认的标杆性和全局性的好教材,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选用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再根据大纲选用几本辅助教材是普遍也是比较合理的现象。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适当地选用了非本校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编写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类型和教师授课需要的教材。但无论是选用还是编写教材,都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用一本有教育性、实用性、指导学习功能的好教材来保证就业指导课的顺利进行。3.健全课程管理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这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和检查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学时和教学条件,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规范学;二是要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试卷考试,其他注重实践的内容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践报告、课后访谈等形式考核。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国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教师数量、队伍结构还是教师素质都需要加快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主要是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人工作在第一线,了解、熟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具体指导学生就业的经验,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这也是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他们承担教学任务的理由。其次,这支队伍因为刚刚起步,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由于本课程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学、职业指导、科学测评等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再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第三,要让教师走出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因为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任课老师要有计划地到校外进行调研参观,比如进行毕业生的跟踪、用人单位的回访和交流、市场需求调查、企业参观等。任课教师在调研参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课上得生动、鲜活、有说服力,才能与社会接轨,避免口头说教,纸上谈兵,才能使课程的经验属性更加突出。第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教师自身多学习、多钻研,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自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基础,而这种提升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培训来完成。
四、改进就业指导教学方法和手段
[论文摘要]时下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就业形势低迷,就业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研究就业指导策略,并指出高职院校要以就业指导工作为栽体,多方面、多渠道服务学生,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横扫全球的金融风暴带来了就业的寒冬,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业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决定和影响经济潮流和就业市场,但能为就业市场和毕业生提供服务和信息平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采用各种方式搭建学生与就业单位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金职院)顺应区域经济改革趋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注重“市场热点、企业人才重点、学生能力亮点”的有机结合,通过“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立体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在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就业率,2006至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9.16%、98-37%和99.53%。
一、打破招聘会传统模式,立体化展示毕业生风采
金职院就业指导部门打破了校园招聘会的传统模式,在继续积极联络并服务招聘单位的同时,着力创新,推出“就业招聘、作品与技能展示、毕业答辩i位一体”毕业生就业招聘现场会(即结合了就业招聘、毕业生技能竞赛、业生作品展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毕业生技能和作品竞赛颁奖仪式的一种全新的招聘模式)。
例如:金职院存O8年l2月27日的招聘会上展出毕业生设计创作的毕业作品近千件,内容涵盖建筑设计、网站规划、园林规划、服装设计、模型制作、数控加丁、软件操作、现场速记等各个方面,整体展示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评判}刑由4O多位领导、专家和用人单位负责人组成,现场对各专业参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350多名毕业生代表提问并给予综合评定。
招聘单位通过现场观看毕业生的设计作品、技能演示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r解其真才实学,从而决定录用与否。与会招聘单位表示“三位一体”的招聘会使他们更高效地挑选到满足岗位需求的员工,同时,毕业生也依靠真才实学快捷地赢得‘r心仪的工作。
二、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越是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就越应该积极结合就业市场的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基点,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全过程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金职院的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与学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T作的连贯性与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程按年级和专业采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一年级:进行始业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二年级:加强就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并进行多渠道就业指导,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渊查和融人活动;
三年级:介绍就业政策和法规、进行就业服务、传授就业技巧。
把职业规划教育渗透到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分层开设《生涯规划》、《成功心理学》、《职业指导》《理财与投资》《讲演与口才》等系列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竞争力。
对本学院近3万名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就业指导人才。目前,学院正在着力打造专兼职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并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三、健全咨询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心理咨询水平
在金融危机阴云笼罩下的2009届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远高于往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焦虑、忧郁、强迫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据报道,今年大学业生因求职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要比往年翻两番,且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提前。
金职院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咨询工作涉及两个方面:心理咨囱’和政策咨询。学生对政策方面的疑虑可以通过学_[办或就业指导课得到解决。在心理咨询方面,学院依托本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协会针对毕、生求职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障碍增多等实际问题,在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开设专门面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门诊,帮助在此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就业心理咨询,促使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寻找并逐渐适应自己的角色与位置。
四、建设就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成为高校服务毕业生和JL}1人单位的重要渠道同时,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就业和择业。就业工作信息化正在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主导形态和重要途径。
在经济寒冬遍布全球的背景下,高职就业指导中心需要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打造高效、快捷并富有本校特色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优化就业无形市场,实现毕业生便捷和低成本就业。
针对这些需求,金职院就业信息化建设做到了以下几点:1拥有毕业生就业网站做平台、就业指导部门做后盾,保证就业工作运行顺畅;2网站开辟丰富的功能模块,及时更新内容;3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的服务功能;4建立信息化档案库,便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搜索。
该信息网络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就业市场信息沟通系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多功能服务,包括:人才/单位信息双向搜索引擎,职业测评、素质测评(性格类型、心理抗能力、沟通能力等测验)、就业指南、就业政策法规、网上招聘,最新就业信息、招聘会信息、就业合作单位网站链接等。
五、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提高参与程度
就业压力的增加促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全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金职院以就业指导部门为龙头,分院领导、专业组{=∈、班主任、任课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团体共同支持和开展就业1二作,打造总院、分院、全体教师_二级管理体制,同时,学T办、专业主任、班主任、论文指导教师四条线全面行动,形成了全员抓就、、全程促就、的机制。
在毕业生实习期间,大力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特别是论文指导老师的力量,及时了解学生的现状,对所有学生进行全程个性化就业指导。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丁作;把握好就业节奏,抓紧就业机会,(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每周在小学院办公区公布一次毕业生最新的论文指导和就业情况,让全体师生清楚地_『解学生毕业论文和就业签约的进展现状);以人为本,争取学生的理解和配合。
同时,发掘本校教师人脉,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校友返校招聘或介绍岗位),通过实习推动学生走进岗位,发动在校生利用春节帮助应届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实现就业仝员化。
六、以就业为导向,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比较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得到国家、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马艳芬,2009)。但据弓秀云(2010)在北京高校的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度只有23.81%。而美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经验,可以节省我国就业指导课自身探索的时间,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不仅使学生顺利求职,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铺设一条通途,也能够有效推进学校就业工作,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社会的就业难题,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使该课早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面将从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经费来源等进行比较。
一、师资队伍比较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均设有给大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它是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业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业需获得学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等。就业指导队伍配有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使每个毕业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一般也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挂靠学生处,由一名校领导分管,形成了学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副书记、辅导员三级管理模式。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对于就业指导的教育、服务功能较为弱化。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在该领域的从业时间普遍偏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而且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数,各高校差别较大,如果按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来统计师生比的话,师生比配备最高的为1:308,而最低的达到l:4178(徐幼文,2008)。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全校6000余名学生,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只有3名,辅导员、代课教师兼任就业指导老师,学科结构复杂,工作时间短,学校对就业指导人员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标准。
二、课程体系比较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完全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相应课程,因为学生的需要千差万别,故课程设置差异很大。既有类似于我国供全校本科生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又有针对不同院系或不同专业的课程,还有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和族裔设置的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课。比如,有些课程专为新生开设,有些课程专为已选择专业的学生开设,还有些为毕业生开设,有些专为女性及少数族裔开设。而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还没有形成灵活的体系,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指导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学生感觉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不大。
三、经费来源比较
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投入较多,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按学生的学费的5%拨给(约占中心总经费的60%)和社会捐赠(约占中心总经费的40%)。很多高校建有网上招聘数据库,收集了丰富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信息化水平比较高。学校还大量运用心理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科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意向和就业目标。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来源出现了新的趋向.即以学校拨款为主,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集的模式已经出现。某些高校的就业中心则完全摆脱了对学校拨款的依赖,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和“争取社会捐款”两项筹集资金。经费主要用于日常运转,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网络有待进一步改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有待进一步充实,就业信息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工作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很少,在技术上比较落后。另外,学校还没有建立和加强就业指导、招生、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良性反馈、互动机制,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交流不够,这都影响了就业指导水平的提高。
四、启示
第一,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培养专职、专业和专家化的从业人员。一流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培养一支由专职到专业再到专家化的人员队伍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第二,课程设置上,把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院系,甚至各个专业。如果增加各院系甚至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全校选修或必修课,各院系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弓秀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求调查分析[J].社科纵横,2010,11.
[2]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3]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徐幼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认识与思考,提出系统、全面认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构建的思路,及有效开展的方法探讨,以期能够进一步的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伴随着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其主旨在于有效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场技巧和初次就业率。然而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就业指导工作在思维定位、运作模式和创新机制上的乏力很难缓解高校生的就业压力,我们呼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中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将其纳人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转化工作中来考量,实现向人力资源化方向转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就业指导教育起步和发展都比较晚,大多数高校只是把这一部分的教育放在招生与就业工作中来规划,针对的只是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来开展的理论教育。迫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的办学规模、学科设置、政绩考核都与高校就业率相挂钩,各大高校也只是在深挖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下功夫,对就业指导课程没有深人的认识,其制度化、体系化也少有纳人到整体的目标发展规划。这种情况在非重点高校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但实际上也正是缺乏学科、地理优势的非重点高校巫待审视就业指导教育的规划和发展,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与机制,有针对性的侧重目标市场和行业,施展人才的战略。
从比较就业指导制度中来看,英、美、德等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国家已经意识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和规划,注重全程教育和阶段性教育的结合,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相结合,以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高校、政府与市场机制间的合理分工和调节,高校给予就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相当的比重,融人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等教育方式与手段,建立与人才市场联动的机制,保证了学生较容易的选择适合的职业和持续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和长效机制,欠缺站在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就业指导教育得不到应有重视,缺乏专人、专款、专门机构设置来保障其实施,自然导致相关制度的不健全,认知与教育模式落后。
二、把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与方法
职业的选择和工作能力是高校学生在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衡量和基础,不管是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还是帕森斯的特性与因素匹配论,都要求在强化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规划的前提下构建一套教育、评价、引导和互动的机制来作为理论实现的基础,从而衍生出就业指导工作完善的路径。因此,我们在思考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在遵循着学生—制度—变革这条主线来深化和发展的,以服务学生的观念促进思维的转变,以科学的态度完善制度的变革,以全面的视野提高工作的成效。
1.就业指导的目标是以人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的本质相互契合的
就业指导以人的发展为主旨,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人和职业的和谐发展,强调人在职业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旋律。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和明晰的职业发展目标的设定与规划,在以素质、价值观、伦理为基础的教育之下,实现制度改革方向和考核评价标准的建立,把握人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的本质相互契合来完成的。我们在规划和完善就业指导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在追求个人的持续成长和思想道德境界。
通过深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扩大其外延,形成以自我认知、职业观念、职业规划和发展为重要内容,以自我素质的培养及实现方向、正确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水平与伦理观念为基础的就业教育。将指导工作从技巧和应试的层面转向综合、科学的体系建设,明确引导学生全面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和培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深化思想教育观念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比重。
2,突出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和教育渠道的现代化
就业指导教育是一个包含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学科,同时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积极心态的专业人才来保证课程教育的质量,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就业教育当中保证专业化的教育队伍作为基础,专职、专长、专注于就业指导教育。通过专业的教育辅导队伍有计划、分阶段、针对重点的教育安排,构建一套符合校园特色、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到高校就业教育有专案、有特色、有侧重,提高教育的质量。
同时在开展就业教育当中,注重发挥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以专业化的课程教育和规划为基础,辅导员、专业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校友与当地社会知名人士为主的多元教育机制。以生活、学习的规划和交流,专业发展与提高,职业选择和实践经历等方面的侧重为教育的着力点,弥补专业化教育当中的缺失与明晰权责。注重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影响,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提供开放式的学习交流空间,并通过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纽带,构建信息的整合与评价,网络的沟通与教育,信息资源的与互动为内容的现代化就业指导模式。
3.以市场为导向,走高校教育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
尊重市场的基础人力资源配置作用,宏观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新增长点,微观分析各级人才市场的需求和配套措施,加强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引导、培养与市场需求、营销模式相匹配,有目标、有阶段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个性兴趣的方向下进行职业机会的把握和选择,侧重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与技巧教育。着力于整合人才市场资源,着力于打造人力资源输出的品牌形象和营销模式,着力于建立良好的用人单位人才反馈和分析体系。鼓励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地区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当中的发展转型和完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职业的规划和能力的培养等也是学生个人的终身需求。高校没有能力也不可以去大包大揽,需要积极发挥专业的人才咨询、人才评估、人才中介及与之相附的专业化机构来完成,通过他们来为有需求的学生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高校通过对于专业机构的认证和准人来保证服务机构的资质,并通过和机构的合作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引导规模化参与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降低费用。通过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
三、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
1.阶段性教育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自始至终的连续教育过程,而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必须实现从阶段性就业指导向过程性就业指导的转变。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系列化、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从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的提升、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侧重人手,全面计划、合理安排、有效实施,保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同时有步骤有计划根据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对不同年级和需求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大致可以分:①自我认知阶段;②职业素质道德培养及创业能力培养阶段;③实践教育职涯规划阶段;④资讯技巧和政策法规阶段,四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并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潜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作为全程化生涯辅导的理念和永恒主题。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就业指导教育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点出发,把握学生心理契机,以理论教育为基础,提倡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在课程指导中的积极作用,突出实践化教育模式。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联系,系统延伸课程的结构,以课程教学、实践教育、社会体验为主体,深化课程的认知教育、系统教育和阶段性的教育理念,实现课程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互动化与人文关怀。通过科学、严谨、专业、深人的理论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判断和预测,通过实践阶段的活动和社会体验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力和社会责任感。
3.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在构建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转变成当前由“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尤其是近年来,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转制、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原有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的接收能力降低,而新增长的就业点,如私营、民营企业、基层及欠发达地奁因相关政策尚不完善,接纳能力有限,就业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层意义上的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职业辅导与服务。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注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还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短短10多年间,高职院校迅速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缺乏全面考虑和总体安排。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多数未列入教学计划,缺少系统的教材和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等问题十分突出。
(一)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全程化教学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从新生入学到参加实习全过程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滞后,一般在学生实习前大搞临时突击,而对低年级学生考虑不够,缺乏对低年级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力指导。另外,很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未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或者列入教学计划,但赋予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全程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需求。
(二)就业指导授课形式与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其他两课教学一样,授课形式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课多、小课少、讲授多、实战训练少、对学生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不够,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的现实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也一般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等,或者由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班会向学生强调“不做假简历”、“要讲诚信”、“要准确定位”等说教上。这种不注重实际、形式化、空泛化的指导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够。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除了1-2个负责就业工作以外,其他的都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班主任、辅导员兼任。他们大多数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只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识背景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较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
以上几方面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除此而外,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问上,教务部门与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相互脱节,两个部门做不到优势互,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实际效果不明显。还有些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认识上出现偏差,简单地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推销学生,让其成功就业就算完成任务。还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就业指导网络课程,但缺少技术人员的维护,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这些因素都是就业指导不畅的瓶颈,制约着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建议
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就业指导作为一门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课程,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改革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使就业指导真正发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功能。
(一)构建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职业,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能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活道路,并且具有以个人意志做出职业决定的能力,主动地去培养和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容要贴近学生,适应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适应大学期间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思想,以年级和专业为划分区间,构建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并逐步深化的不同教学模块。对一年级的学生,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帮助他们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内涵,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职业的要求,使他们确立初步的目标,产生的学习动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开展职业定位教育,让学生明确将来选择职业的目标范围,同时了解现在社会就业环境。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开展就业竞争力教育,如求职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等辅导。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让其在实战演习中获得就业的体验。
(二)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
就业指导涉及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适应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前教育课堂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通过测试,帮助高职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明确个人的职业取向,提高他们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找准结合点。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所有专业教学计划,并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入现场指导、角色模仿、实际演练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就业指导理论为主的教授方式。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论坛、工作坊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通过定期的实习检查,对各个实习基地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进行对一”的就业指导。最后一方面,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不失为缓解就业压力路。毕业生将来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会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逐步实现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