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年政治论文

青年政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年政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年政治论文

青年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国外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Kyriacou和Sutcliffe1978年在《教育评论》上发表文章,将教师压力定义为一种由工作而产生的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经历。国内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秦平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因所承载的职责、要求、期望等超出自己的负荷,并感受到对个人自尊和安全的威胁而产生的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如愤怒、焦虑、沮丧等。黄依林、刘海燕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指对教师个体要求与教师个体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不相符合的程度,是指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超过了其个体能力水平,并产生的焦灼不安等一系列不良情感体验等等。于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压力”探析》一文中,从思政课本身、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现状、社会和高校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发展空间、时代变迁改变人们对思政课的态度4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压力”加大的原因,但并未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综合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来看,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不足;研究对象上,关于中小学教师压力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高校教师的也不少,但是专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相对不足,同时更没能及时的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一个普通又“特殊”的群体。教师不仅要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回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更要具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从容的解决当理论与现实冲突时自身的困惑和学生的困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容易面临缺乏对自身理论的自信和教学能力的自信这双重的压力。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来讲,由于其个人经验、思想水平、发展程度、社会阅历等多方面不足,可能问题会更甚。教师职业压力是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因所承载的职责、要求、期望等超出自己的负荷而产生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和反应,这种改变可能是生理的、心理的,也可能是行为的,比如抑郁、焦虑、沮丧、疾病、极端行为等。毋庸置疑,职业压力的存在会给教师本人的幸福与安宁带来负能量,影响其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也必然会对学生、学校的发展也带来不好的影响。在今天这个信息化、“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这在工作负荷、教学效果、工作适应、职称评聘、科研方面、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都会有所反应。其压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课程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的特色,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倾向,容易使学生产生天然的反叛情绪。经常有专业课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就是“吹水”就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做。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可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不道德现象丛生、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冲击。这些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加深了难度,而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更是苦于应对这个挑战,容易产生主观预期、付出与现实效果、回报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产生挥之不去的压力。

(二)自身原因。西摩•萨若森曾说过“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所有为人类服务的行业一样,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是职业要求和个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职业压力的产生也是职业要求和个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的工作,有些人却可以将压力转化出去,而有些人则无法排遣压力。辩证法认为,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存在也跟本身个人原因有密切关系。比如: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能力、自我减压消遣、人格心理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

(三)外部原因。首先是学生的原因,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和不重视给教学带来难度,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学的都是对学生没用的东西,殊不知专业课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技能,是安身之法,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给学生的却是做人之本。其次是组织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工作环境、课题申报、工作负荷、职称评聘、生活压力、职业发展、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一定期望差。这些因素都可能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带来职业压力。

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从个体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1835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要明确自己这份职业的重要意义所在,因为我们的幸福也将属于千百万人。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正视工作中的压力,正确的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将心态放平和,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另一方面,要认真钻研业务,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好老师,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成就感,增强职业认同度。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要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校方首先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规定,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内形成正面的舆论环境,还要切实加强对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完善青年各项考核考评机制,平衡工作负荷,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为青年教师创设较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等,美国经济学家格兰斯和博克认为,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感支持能增加教师对工作的自主性,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欲望,从而降低工作压力水平。相信通过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定能使责任重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环境中工作,保持心情的舒畅愉悦,从心理上、思想上产生对工作的感情,减缓其职业压力。马克思曾说过:“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青年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1.教师应以身作则

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其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不仅负责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应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高尚情操,以教师的师表去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教导,需要从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注重对具体事例的列举,使课堂形象、生动,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课堂应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其他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语文课堂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文学性、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应将生活实践与课堂中的思想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智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3.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积极地教育孩子,引导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青少年出现的思想问题,家长应及时地与孩子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孩子。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例如,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清除,整顿学校附近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健康、和谐。家长、学校、社会各部门应通力,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从各方面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结束语

青年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 问题 激励机制

1、 引言

独立学院,通俗说来,即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架构、新形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然而,作为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在组织形式和运营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例如母体高校的制约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问题和缺陷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都会形成不利的影响。

2、 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接受者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和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整体素养,充分认识当前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显得尤为重要。

2.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的大学,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究竟有没有必要在独立学院开展适应性、特色化的思想政治培养工作一直困扰着各大院校。归根究底,这是因为独立学院的有关部门没有明确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目标,才导致的方向偏差。一方面,独立院校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会导致学生缺少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出现较大的偏差;另一方面,不少独立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过分注重针对性的“就业教学”,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直接导致了学生社会竞争力不强的现象出现。

2.2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涨,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般涌现,许多、的错误言论,导致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培养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学生们参与思想政治热情并不高涨,在接受思想政治培养时,普遍存在着学生不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培养的转型工作难以进行,学生的正确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也难以树立起来,使得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当中。

3、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探析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当前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而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完善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因此,下文将深入、全面地探析如何更好地完善和健全这个激励机制。

3.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推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由上文分析可知,独立院校普遍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投入过低的现象。因此,要实现激励机制的完善,相关负责人首先就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不仅在教学理念上要树立智力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理念,更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结合实际,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

具体说来,对独立学院而言,应该增加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比例,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课和职业(就业素养培养)教学的同时,增加德育思想培育的时间。此外,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具体实际,从身边国家大事、社会时事出发,让学生充分国家政策法令的调整和创新,培养起增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在独立院校的学习生涯中,做到德与智的全面发展。

3.2关注教职工需求和需要,提升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诚如我们所知,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立学院相关负责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关注教职工的需求和需要,了解他们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点和建议,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说来,独立学院相关负责人要对教职工的现实生活状况、需求、意见、建议、态度、观念等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且要从贴近实际的角度去做工作,例如人事改革、薪酬和福利制度、补贴力度、教育经费等触及到个人切身利益、也是职工关心的问题上入手;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建立专门的反馈渠道――教职工大会或者是“匿名信箱”等等,让他们能够有途径、平台提出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建议和意见,并对管理者的新举措和新安排做出及时的反馈。

3.3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老师必须摒弃“灌输式教育”的模式,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制定贴近生活的教学目标,摒弃追求“高、大、全”的完美主义的抽象目标,将可实现、可沿革的培养目标具体化、分段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跟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具体说来,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独立院校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例如“下乡支教”等),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加强志愿服务意识,养成奉献自我习惯,让学生将追求道德主体性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活动落实到具体可感的实践当中。同时,考虑到学生乐于求新、敢于求新的特性,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当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样化、立体化、开放式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学生分享会、学生互评、思想政治论文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独立学院不仅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关注教职工的需求和需要,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