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学生作文

高中学生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学生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学生作文

高中学生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水平 策略方法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作文占的比重相当大。所以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意义重大。然而,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作文的目的仅为应付老师要求,没有写作动力;对作文没兴趣,更没感情;作文内容东拼西凑,缺乏生活的底色缺少良好的表达技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觉得很多是我们的教育引导缺失。

一、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题不深,思索欠谨

审题不细不严,不加思考就下笔开写,致使写作内容最容易偏离了题旨。还有些学生对题目往往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总是想当然或以表面的认识来审题,即使没走题,也得不了高分。审题时,虽然不可能字字斟酌,但也一定得字字细细推敲,并从整体上把握话题的内容指向,这样才能达到审题的目的。

(二)作文假、大、空

在学生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头脑里的东西有限。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学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首尾不入题目

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所以写出的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文题和所写的事两张皮,针对此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点题,尤其是在结尾部分。

(四)内容杂乱,形式哗然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文章内容是第一位的,而形式是第二位的。优秀的文章,总是先有好的内容,再配以恰当的形式,最终做到形质兼美。不少学生不在内容上下功夫,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殊不知内容不好,形式的新奇就成了无用的花架子。形式的新奇也确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若一味追求形式新奇而不顾内容,就走进了写作的误区。

二、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策略探索

为了改变中学生作文的现状;提高中学生作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感情,针对当前中学生作文与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用需要激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兴趣的激活因子,A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与否是能否产生兴趣的动力。如果学生家中遭受灾难,无力支付学费,班主任告诉他写份申请,可以减免学费,那么这份申请的写作就是一种“需要”,他感到非写不可,他一定能写好,绝不会离题。因此,教师每次作文命题是不是学生的“需要”,也就成了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牛鼻子”了。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选好话题,把题目真正出到学生的心坎里,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二)积累生活,感悟生活

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关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兴趣,进而建议学生有感而发,写下一些生活的精彩的、深情的点滴。我们需要小步的,不带强制的,建议式的引导学生去积累和感悟,这引导需要有计划,逐步加深,逐渐完善。一方面要积累和感悟,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关注生活、用心积累生活的兴趣。

(三)以笔传情,表达生活

对学生害怕写作的问题,我们需要降低写作难度和要求,分成很多小步来培养。首先是生活中的小情节记录、感受;再是相关情节连缀成篇的练习;然后是对简单的连缀成篇,做巧妙的剪裁,使之能围绕一个中心,有详略,有精彩;最后是更完善的表达。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会学会自然地表达。每一个步骤的要求都建立在他们早已形成的能力基础上,缩小了难度,也教会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写作本就是自然的内心的流露,写作也就回归了他最自然的本色,不再是面目狰狞的、冷冰冰的作文题目了。

(四)学习经典,巧妙表达

课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文教学的目标,读懂文本本来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表达就成为课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充分利用好课文,让课文成为阅读教学材料,成为作文教学的范文,带领学生分析各种文体,每篇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情感本就是对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的分析和学习,我们可以安排一定量的分析欣赏练习、仿写练习,课文能给学生的会更多,更有价值。

(五)学会运用分论点统帅有关材料

高中学生作文范文第2篇

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课本本身就是我们很丰富的写作素材“活水源”,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这个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淡化甚至漠视了课内文本素材的积累和引导,二是不少同学“只缘身在此山中”而难识“庐山”真面目,结果一味地积累引用课外素材,走了很多的冤枉路。

可想而知,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解决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论证课文中素材,通过个性化的解读,丰富作文内容,加深作文深度,就成了我们找到写作中 “活水源”的捷径之一。

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内文本阅读,通过对学生学习经典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分析并积累与运用。从多角度分析而言,可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诸如我们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林冲人物素材的片段描写的阅读分析,进行相应的《林冲,我想对你说》个性化解读的随笔练习;通过学习屈原《湘夫人》一文,将其联系我们学习过的《离骚》一课对比解读,进行相应的《屈原,其实我你》个性化解读的随笔练习;通过学习《长恨歌》一文,我们也可以以“懂你”为话题要求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文本解读,如可以从“唐玄宗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或“文内白居易笔下的情感语言的体验”等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

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经典片段,积累课文经典人物,积累课文经典语句,积累作家经典小故事,积累古诗名句等相关课内文本素材。诸如积累课文经典片段,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想象,结合《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对荆轲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解读,对“易水送别”课内经典片段加以扩写;积累课文经典人物,比如我们在必修三小说单元,可以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等人物个性化解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可以对林教头进行个性化解读,《祝福》一文我们也可以结合对“祥林嫂”特殊的命运经历进行多角度个性化解读对“祝福”的不同理解;积累课文经典语句,我们可以对《老人与海》一文内,桑迪亚戈的“可是一个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等经典语句进行积累,进而在相应的材料话题作文中加以引用,并化用成自己的论据素材。

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进而使教材文本素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对此,一、要求我们加强平时的教学赏读,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思维的意识;二、分组讨论,加强学生间思维启发,打开思路,,活学活用;三、在具体写作练习中指导学生使用课内文本材料,紧扣作文要求进行合理引申,并适当剖析,应用时注意变换角度,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不同的话题角度或命题意图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分析,灵活使用。

高中学生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写作 缺乏写作兴趣 教学模式陈旧 文字缺乏感情

1、概述

写作是自我情感的流露,是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感悟和经历的表达和升华。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炎黄子孙,作文写作是我们必须的技能,所以作文的教学应该从学生时代开始。但是现在中学生对于作文写作面临着种种问题,对于文章写作没有激情和兴趣,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苍白无力,情感空白匮乏,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去花费时间和经历去研究如何发现中学生们的作文写作难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来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质量。

2、中学生作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分析

2.1没有写作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中学生对于写作没有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归根到底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入门的指导老师的引领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了学生们在第一次接触作文写作的时候不知道这样的题目是什么作业或者不知道怎么去写,而指导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现学生们的问题而是听之任之,导致了学生们不会写作文,最终发展到谈作为色变的地步。在以后的学习中,由于基础的缺失,对于更复杂的写作知识更是敬之远之,积重难返,导致了中学生一提到写作就头疼,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敷衍老师布置的写作训练甚至考试,也使他们更不可能去主动些坚持日常自己的写作训练,对于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培养的环节更是缺失。

2.2作文教学模式陈旧

对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开发拓展新的作文教学模式,使得好奇心强烈的学生们对于老师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将本来传授写作知识效率低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成耳旁风,从而导致写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中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到作文写作的方法。即使有部分同学采用了老师讲授的写作知识的讲解,由于老师重结果轻写作过程的态度,着重批评学生们成品中的不足和符合要求的地方,而忽略了何如去写才能符合写作要求的写作过程,依旧在下一个课堂讲解要求,阅读优秀作文,使中学生们对于作文写作不会的依旧不会,不好的依旧难以提高。

2.3文字缺乏情感

当前中学生写作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文字表述平淡,内容表达缺乏情感。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们对生活的感知与过程的享受逐渐减少甚至缺乏,一方面由于家庭生活的标准的提高,使得学生们经常性地忽略生活的细节,不留心生活中细微的事情,从而观察不深入,感悟不深刻,很难在写作过程中找到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另一个方面就是由于学业太重,作业太多,学生们从早到晚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没有了生活的色彩,缺少了情感的享受,从而与生活脱节太大,也就没有了鲜活的文章。此外,课外阅读量的匮乏也是导致学生们作文情感缺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课余时间的不足导致课外阅读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就是对于语文写作丧失兴趣,阅读不积极,最终使得个人的素材积累不够,在作文写作时只能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写作质量低下。

3、中学生作文写作的问题策略

中学生没有兴趣写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学生心中写作文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需求刺激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在教会学生如何去写作文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写现实生活中需求的作文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比如,大家都感兴趣的班级要向学校申请活动许可,老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需要”他们写申请书才能进行,而学生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需求来提高自己写作热情。其次用成功刺激写作兴趣,老师可以通过推荐学生优秀作文到校报、文学社等实际的成功来刺激学生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奖励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最后是通过好奇心来发展兴趣,老师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用新事物、有趣的课题或者书籍来拓宽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他们的写作素材积累,最后通过班级交流来实现知识共享的目的,从而保证了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和旺盛的写作兴趣,并且让中学生的写作得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此外,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文写作理念,在写作课堂中,老师应该将文不对题的写作失误清淡化,如果学生写作过程好,表达感情清晰,即使跑题也要算成好作文,而作文的应题教学应该在常规课堂中去讲解,作文写作课堂上注重的是学生们如何去表达自我情愫,炫示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们真正学会如何去写作文。

最后,老师应该放松对学生们时间的管理,让学生们有时间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们亲身经历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感受了身边发生的真真切切的事情,才能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表达出真实的自我。针对经典的写作主题,老师应该安排相关或者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们亲生经历之后,表达出自己内心真的感情,才能避免作文内容华而不实,没有可读性。另外还应该应道学生们多读些课外刊物或则会上网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贯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写作真理。

中学生的语文写作,不仅仅是口头上提出写作中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还需要我们在现实教学中去实施去磨合,在反复的挫折和教训中总结不足和经验教训,进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教学,解决他们在写作遇到的阻碍和问题,从而真正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孟玉华.随笔化作文,让写作宁静而从容地前行[J]. 阅读与鉴赏(下旬) 2010年04期.

[2]党会娟.作文教学误区浅析[J]. 陕西教育(教学) 2010年11期.

[3]李荷儿.高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 科学教育 2011年03期.

高中学生作文范文第4篇

一、 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种种

最普遍的问题是表达不当。口语化、方言化是表达不当的形式之一许多学生没有把口头语言、方言转换成书面语言或文学语言的意识,写作文时怎么思考的就怎么表达,用语没有作书面化、文学化处理=语义矛盾、逻辑混乱是表达不当的又一形式:引用不当也是一种常见的毛病?许多学生懂得引用一些诗词 、典故来增添文采。但是没有理解引用语句的真正含义,仅凭字面意思生搬硬套,不但不能给文章添彩,反而使文章褪色。其次是词汇贫乏,少意蕴。许多学生文笔差,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根本的原因是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的词语少,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想要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就不容易再者则是缺乏个性,没有真情实感。在学生作文练习中,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要求学生用“吾手写吾心”:然而许多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深,所写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独特真切的自我感受,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语苍白,口号化此外,学生作文时,所用的语言同定模式化,表达不出自己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真切的感受。

二、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

学生作文语言表达不足是有一个过程和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涉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学这方面来看:

欠缺之一是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人贾岛的诗句说明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来自于千锤百炼。许多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不重视语言的锤炼。写作时,有的用词马虎,成句随便;有的只顾肆意驰骋想象,随想随写,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紊乱杂芜,表达不够正确。

欠缺之二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充沛,语言自然就有了意蕴,有了灵性,有了品位。例如一条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这是源于先生的情。又比如一盏普通的小桔灯,冰心也能写出优美感人的文字,亦是因了她的情。鲜活闪亮的语言只有用真情才能酝酿出来。真情来自哪里?来自对生活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使语言失去了灵性和意蕴,变得肤浅直白,缺乏感染力。

欠缺之三是学生缺少语言素材的积累。措辞口号化、模式化的最大原因是词语贫乏,一个场景、一种事物、一份心情只能用几个常见的词语来形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广泛的涉猎和大量的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可现实是许多中学生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或者只看漫画书、通俗刊物、网络文学,不愿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虎头蛇尾,或者仅停留在“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之中,只有心动没有行动。阅读是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不阅读就无法进行积累。

除了学生学习的欠缺外,教师的教学偏颇也是造成语言表达欠缺的重要原因。主要问题是教学上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语言表达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课文的情节分析、形象分析、主题概括以及知识点落实,而忽视了语言的揣摩、赏析。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缺失了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推敲锤炼的能力,用词造句只求直白,不求文采;只求大概,不求具体;只求大意,不求达意。

三、提高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水平的对策

首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教材中风格迥异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感受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语言的形象优美。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赏析优美语句、感情朗读 、分角色表演、仿写句子或片断……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内化、积累和尝试运用语言,进而更好地培养语言的运用意识。

其次,要注重课外语言的学习和积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每学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选读书目,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语言范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摘记,如做词语卡片,搞剪贴本,建读书档案等,并定期举行摘记评比或读书报告会 ,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看电影 、电视 、听广播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广告语、歌词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积累。然后,要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随笔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成为中学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地做好随笔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学生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模仿能力 思辨能力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34-02

作者简介:朱涌(1974―),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泰兴市黄桥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作文也成了历年高考最引人关注的话题,甚至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改进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一、增强学生模仿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文学名著,都是大师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本身就凝结了多种写作技巧,是高中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从课文着手,借鉴大师名家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是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笔者的教学经验看,鲜有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中吸取写作技巧,大部分学生只把课文当作阅读的材料,而忽视了其对作文写作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强调课文的范本作用。

例如《边城》这篇课文,其精髓就是对人性和自然的赞美。而正是这样的深刻意蕴,使得《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抛开其写作技巧和手法不说,仅这样的一个主题,就足以支撑起文章的高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边城》的主题,让学生模仿创造,找到类似具有深刻性的主题,为文章找到灵魂。

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发现新观点

高中学生作文模式化,是高中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是长期模式化教育的必然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长远出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写作习惯,拓展写作思维,运用思辨思维去完成写作。毕竟,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学生克服写作模式化最有效的途径。尽管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都相似,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切入点,来观察事物,来思考文章的中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来组织文章的框架,来叙写自己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便能够写出个性化的文章。那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改变学生观察事物的视角着手。

以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我的时间”为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学生要想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必须要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切入点。一般来说,学生可以从“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段材料

中明确一个观点,即“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分析到这里,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命题人的意图,但是,要写出好的、具有个性的文章,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从“我如何利用时间”为切入点行文,这是学生作文雷同的根源所在。事实上,学生完全可以另辟蹊径,从“我如何为别人使用时间”着手,从这个角度去阐述我对时间的看法,从“用我的时间去帮助别人”来认识生命的真谛。这样的切入角度,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生的观点。

由此可见,学生充分运用思辨能力,从对立关系中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就有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同时也能够保证文章的质量。

三、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为构思奠定基础

从创作的角度看,构思其实是指从特定的艺术体裁出发,将既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概括,同时在观念中组织文章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事实上,构思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创造性认识。

我们所说的构思,其实应该是以创造性认识为基础的。高中学生在作文构思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既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再创造活动。而在这方面,文坛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传统思维观念难以接受的文学作品。如果读者用一般的思维去看待作品,去把握作品,那就很难认同作者的观点,很难进入文本的语境。在作品中,布恩迪亚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会哭,人、鬼处于同一世界。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这些现象荒诞不经,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当中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如此真实,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在观察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构思的再创造。因为,在作者看来,当时是“一夜之间强盗变成了国王,逃犯变成了将军,变成了总督”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在他看来也是看似不合理,但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在这种社会观察和认识之下,他完成了小说的构思。

这足以给教师以启示,给学生以启示。高中学生在作文构思上的肤浅和相似,其实是源于对社会、对生活观察的肤浅,是观察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作文本身就是要叙述生活,表达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感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观察生活,那又如何能写出具有社会深度的作品,又如何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呢?就以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为例,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什么叫绿色生活,也知道我们要倡导绿色生活,但是要怎么构思呢?只是以“我如何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进行构思吗?那显然没有社会深度,也很难同其他学生的作文区别开。而如果学生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所谓的“绿色生活”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形式,当人们高举“绿色生活”的大旗时,却又在肆意地毁坏大自然,这种矛盾的状况事实上也是荒谬的,而学生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构思整篇文章。这样的作文在情感冲击力和思想深度上是相当深广的。

其次,构思是一种创造性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构思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我们在进行构思的同时,也是在进行精神的再创造活动。这种以情感为主的心理再创造,往往可以使构思的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张惠言的《木兰花慢・杨花》:“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很明显,这里的杨花已不是客观现实中的杨花,而是诗人心理情感的物化。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学生在构思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内在的思想情感物化,以状物的方式言志,突破就情感抒感,就故事叙写故事的模式。

事实上,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思有路很多,采取何种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否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高度和深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段军.构建高中作文教学新框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