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组织管理有缺陷一般高校都将社会实践归口于团委或学生处管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假期例行活动开展,往往仅由一纸文件通知,学生在接到通知后多数是自行安排,一般不会想到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凌乱,内容简单重复,没能起到锻炼成才的目的。团队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甚至更为严重。活动前的策划准备不充分,没有经过与实践接待方的详细沟通,策划内容不切实际,安全保障不到位;社会实践活动执行困难,活动项目实施改变较大,流于形式;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空洞无力、甚至没有总结。
二、职业生涯理论的切入点
(一)社会实践阶段论
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中,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较好完成发展任务才能顺利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基本没接触过职业社会,所以,大学阶段需要完成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中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的双重发展任务。因此,这一阶段不仅要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同时还要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大学里的社会实践就成为完成这一生涯发展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要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个性需要、职业兴趣、能力水平,还要完成对社会的初步认知,了解工作、了解岗位、适应职业,初步完成职业准备。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可分为三个发展期:探索期,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实践中加以尝试;训练期,针对探索期的决定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参与相关实践项目,有目标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明确职业选择;择定期,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二)社会实践环境模式论
霍兰德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职业领域,基本上是受到其兴趣和人格的影响,生涯选择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在霍兰德理论中,提出大多数人属于六种人格类型,同时有六种环境模式与这六种人格类型相对应;人们寻找的是能够施展他们的技能同时表现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的职业;人们的职业行为是由其人格和环境特征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社会实践中这六种环境模式同样存在: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当学生处于兴趣类型与实践环境一致和相容的情境下时,个体满意度会较高,主动性会增强,效率也能得到提升;相反,在兴趣与实践环境对立和相斥的情境下时,个体的负面情绪会占主导,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这六种环境模式,让学生在每次社会实践中选择与自己人格类型相适宜的实践项目参加。
(三)社会实践动态适应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罗圭斯特和戴维斯提出了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即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个人与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个人的需求会变,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间或经济情势而调整,如个人能努力维持其与工作环境间符合一致的关系,则个人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借鉴此理论,社会实践本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符合适应论的背景,随着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应提供给学生更适宜的平台和机会。所以,所组织的社会实践项目不能一成不变,应有阶梯性和发展性。可在低年级阶段设计相对简单的实践任务,到高年级阶段安排复杂的实践任务,从而维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实现动态适应。
三、职业生涯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改进措施
(一)职业化:职业指导提前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应与学生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实效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紧密联系,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学生走上职业道路前的铺垫。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应安排职业指导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之前,一般考虑在策划阶段,学生应提前完成自我认知,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同时对职业有初步意识,了解什么是职业,能对职业做出选择,即完成社会实践阶段论中的探索期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普及,通过组建生涯团体辅导小组来组织学生进行认知探讨,通过邀请校友、成功人士讲座及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来促使学生思考开展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辅助职业认知。
(二)阶段化:一个年级一个主题方向
根据社会实践阶段论的观点,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分为三期,分别是探索期、训练期和择定期。结合高职学生三年的在校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将这三期嵌入到大学三年里。大一年级对应探索期,大二年级对应训练期,大三年级对应择定期。大一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自我认知和初步职业认知,可通过参加生涯量表测试、自我总结反思认识性格、兴趣;通过参加和活动认识个人能力;通过聆听讲座、生涯人物采访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这些途径,不仅是生涯教育的手段,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大二阶段,在大一探索期所做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同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训练和完善,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大有作为的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开展诸如职业调查、假期实习、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深入职场的短期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大三阶段,这是学生完成“职业人”转变的最后一步,学生在这一年里要将短期的职场体验转换为个人的职业选择,或重塑职业目标。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目标是完成岗位实习,初步体验职业生涯。可以开展的活动有择业指导、岗位宣讲、毕业实习等活动。
(三)匹配化: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所需各项能力,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
学生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各种可能,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多种尝试,而不是仅仅只局限在自己所擅长的单一领域。学生的心性不定,兴趣转换极快。因此,我们在安排社会实践任务时应将霍兰德六种职业类型都涉及,要求每位学生每种职业类型都有参与。有亲身体验才能分辨适合与否,既验证职业兴趣量表结果,又进一步了解职业兴趣类型。在设计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任务难度和人员组合,每项任务都应设计为高低年级学生同时参加。对于低年级学生,实践重点在了解项目内容和实施流程;对于高年级学生,实践重点在完善项目、指导新人、实践创新,完成个人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安排,力求使每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伴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加,学生能从较低位的人职匹配逐步成长为高职位的人职匹配,再辅以职业技能迁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求职成功率,最终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体系化:打破现有教育划分,将社会实践与实习整合为一门课程体系
除国家和企业方面的客观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主观方面。
(一)整体素质下降
多年来公办高校扩大招生,民办高校数量激增,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分数却不断降低,并且不少的大学生就读期间自我放松,应付学习,知识内涵与实践经验缺乏,一部分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给企业造成一种“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感觉,这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自身定位偏颇
大学毕业生们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自然都希望自己进入一个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对一些起步晚,规模不太可观的新兴公司企业嗤之以鼻,面对理想的工作单位却又进不去,只得待业在家“啃老”。没能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个正确定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出现。
(三)把握求职途径不到位
不少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各式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撒网”,或“托关系”“找门路”的方法,以捧上“金饭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毕业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切实的针对性优势,也不重点弄清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以改造自己,提高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未来大学生就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只有在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进入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采访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后,老师们给大学毕业生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建议。
(一)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与实践经验。老师认为,大学生们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等能力。毕业生要考虑到自己向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要求的同时,自己又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些什么呢?
1.良好的身体素质若要达到理想目标,除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外,还得有一定的体力与耐力,健康欠佳会减弱人的决策能力,有可能因体力不支而自动放弃或被迫放弃就业机会。
2.出色的工作能力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因为企业内职责分工明确精细,各岗位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养出色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效率,赢得职场优势。
3.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到社会工作中来,所参与的工作并非还是学校里的“模拟营销”“模拟课堂”等,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关乎整个公司的前途与命运。因而,不能只懂纸上谈兵,而到真需要时却不知所措。所以,大学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实践活动与增加实战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锻炼交际能力
1.良好的沟通能力企事业单位非常看重员工沟通与协调能力。员工们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使工作完美的呈现出来:客户业务间交流时,好的交际可以取得客户的信任,产生良好的客户效应,能给公司带来更好、更宽、更广的客户源;与其他公司交流合作时,好的沟通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公司中,员工们都能注重彼此间的沟通与团队协调,满怀工作激情,使公司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中,这对于提升企业文化素质和提高公司效益有着很大的作用。
2.良好的人脉关系采访过程中,某招聘人员说:“有关系到哪里都行,应聘什么单位都不怕”。“关系”这个词,可能许多人觉得是负面的,其实不然。想想若是毕业前你已与校外有关工作单位搞好友好关系,那么你的就业问题还会是问题吗?所以,要端正思想,努力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特别是见习、实习、工作实践时与工作相关的范围圈,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利用“关系”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
(三)理智确定目标
1.明确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开始。学院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提到“明确职场奋斗方向,同时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自我,增强专业技能有助于增加就业竞争力”。而目标设定应从小到大,从基层做起。“大学生毕业时不一定要到大企业或政府机关、学校部门就业,可选择从村官、选调生等基层做起,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大事业奠定发展的基础”。切忌眼高手低,夸大自己的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们易眼高手低。不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后才就业,应先从事能较全面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工作。工作诚可贵,经验价更高,就业形势严峻,先就业后择业理应成为大学生要理智转变的就业观。求职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若过于计较眼前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有可能失去更多起步机会。
(四)认真对待面试
在采访招聘者中获取到了一个有用的信息:面试定乾坤,面试时给招聘者的印象对应聘的成败起关键作用。怎样才能在万千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招聘者的注意力呢?
1.做好简历,并根据自身特点具有一定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求职单位,制作个性化的简历。不同单位对应聘者简历的态度有所不同,所以做简历时就得有针对性。“了解求职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应聘人才需求是应聘者的必备工作”。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有相关技能、经验、亮点介绍,让招聘者对你的能力有初步的了解。
2.面试是跨入就业单位的重要门槛采访有关人员时了解到,现在的面试中应聘者的表现不容乐观,很多应聘者不注意礼貌用语、行为随便、不够自信、理论介绍多于实践经验展示。一般有经验的HR在初次面试的时候就能大概了解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能力。
(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场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场奋斗目标,根据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针对各专业情况,展望未来与规划
大学学习生涯学院院共开设有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四大本科专业。为进一步了解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规划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小组对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处工作的老师进行了访问。
(一)往届的就业情况据悉
学院四大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在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努力下,每年的9月份左右,毕业生们基本都能获得就业机会,工作岗位也基本确定。毕业生能顺利找到工作,与在老师指导下不断调整期望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建议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村官、选调生、辅导员等”。
(二)对于选修第二专业与考研的建议
现在社会中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而拥有多种能力与高技能的人才无疑是企事业争夺的重点。选修二专和考研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和专业技能研究不深的问题,增加就业优势。
(三)针对师范生的特点,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1.具备较高的学科探究与钻研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教师用语使用的能力,学习教师礼仪;
3.注重对粉笔字、普通话等辅助能力的培养。
(四)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
1.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借鉴资料、明确职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未来的求职中少受挫折,多点胜算。但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您是否对自己的学业、职业进行过规划”时,有25%的大学生有近期规划,66%的大学生没有详细的规划,甚至有9%的大学生从未有过规划。
2.过硬的技能支撑过硬的技术支撑是获得就业机会的关键。所以,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多增长些专业能力,如考取:学士学位证、二专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人力资源证书等。
[论文内容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兴的热门话题,由于这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就业政策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原来存有“应急性、短期性”缺点的就业指导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已经很深入,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在我国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管理方式,通过让他们明确其职业目标,使之能够自觉地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科学地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制定有针对性地学习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并根据规划积极学习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各项知识、技能,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效开展的需要。现在,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就业机制已经逐步健全和被社会接受,这就促使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存在着连贯性及系统性较差的情况,多数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就业指导教育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现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心理健康的维护等都很少涉及,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可以丰富大学生就业教育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成效。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师资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才极少,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任务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
2.课程建设不完善。在扩招学生尚未毕业,毕业生数量还相对较少的时期,就业指导课程基本停留在毕业生就业技巧培训、注意事项提示以及帮助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等内容上。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相关职业生涯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材内容不完善等问题。
3.研究缺乏系统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具有早期性、个性化、服务性、专业性、咨询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我国的研究主要从90年代开始,学术性论文从2001年以后才逐渐出现,2005年、2006年的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多。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上存有生涯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测评理论与工具没有和国人特征相结合等不足。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的途径
1.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职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为保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在招聘专业职业生涯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对现有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二是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常规培训,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指导者和督促者。三是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心者和支持者。四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不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通过以上四条途径,可以建设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同时又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注重系统性和全程性的结合,引导帮助学生在走向职场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笔者认为进行生涯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存有视学生为可以任意改造的“工具”现象,忽视其能动性。而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在课程设置中着眼于学生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理论,掌握择业基本理论,掌握就业规律、特点,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等,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许多因人而异的问题,并不能单靠理论课全部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教育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实践训练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提高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其择业竞争力。(3)全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校期间,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中在坚持教育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出各有侧重的教学内容。(4)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共同提高的原则。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运行,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无论职业能力如何出色,到了工作岗位后,职业道德的缺失必将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所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必需增加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
3.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吸收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精髓,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大生涯理论和实施方案研究力度,研究出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同时编写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总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全力完善该学科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指导能力,才能更好的确立科学的、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从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0多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各界的广泛思考。如今,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对此给予了较多政策支持,在这种全新的的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愿望,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优质就业。这也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以准确定位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充分地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为自己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形成对自我客观的评价;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才市场的现状,了解人才需求的比例以及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明确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巩固知识基础的不足,锻炼职业技能和处事能力。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和社会实践,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将来实现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念的缺失
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以就业指导机构为主,工作重心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就业政策的宣讲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动员;其二是以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为主的事务性工作。
第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许多高校开始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力度。但是处在探索期的职业规划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全。其一,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没有采取全程化教育的形式,几乎未能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其二,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执行主体多为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年级辅导员。其三,课程设置不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第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全员化与个性化分离崩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必须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课程,必须普及到每个年级的每个个体。同时,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他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素质技能的不同而有所差距,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积极推广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校方与大学生都必须明白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校方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平台,必须致力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方式辅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2、逐步完善大学生阶段性职业指导教育系统
大一是适应期,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时候往往对新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同时也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逐步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等个人特征,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展望。
大二是定位期。在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思考、决定未来是选择升学或者就业.
大三是实践期。在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获得职业技能认证以及社会实践上。在逐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同时,指导老师应协同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具体的目标。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考试,获取相关证书以增加成功就业的资本。
大四是就业期。经过三年的积淀,大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了使实习与就业成功接轨,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毕业答辩的时间,将答辩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这样,大学生面临的事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应聘、面试。
3、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力量就是老师,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人员来看,大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的辅导员等组成。在工作中教学人员两级分化严重:有的从事学生思想工作,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及对形势的了解;有的专业素质高但是缺乏与学生的密切交流,这样的师资状况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从操作层面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梁宏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集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食品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54-02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1908 年提出的“职业咨询”概念,是一个人自青春期至退休,对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以及社会等目标所做的妥善安排与计划,用来追求理想人生的方法。大学生职业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职业目标进行持续、系统的全面规划过程。创新是一种思维模式,创业是一种行为方式,二者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的载体。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二者存在有机联系,并且相互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科学的定位,帮助学生突破从众心理,捕捉机遇,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克服和规避创新创业中的艰难险阻,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行为能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职业探索,积极规划未来,以良好的心态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比较模糊
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使得学校各层级、部门及师生群体对其了解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在思想认识及观念意识上对其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大部分人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彻底区分开来,看成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有些人认为其是一种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不适用于大众化教育;有些人则将其单纯理解为一种技术训练、创造技能或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认为这种技能只有在走入社会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而对其在校园课堂教学中的成效报以怀疑态度。由于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有些部门及人员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任务形式来进行应付。
2.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虽然很多大学已经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投入,但是理论知识丰厚又有较强创新技能和创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专业指导教师还是相对很缺乏。现在部分学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只由辅导员和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而且由于很多学校的教师考核体制重科研轻教学,导致许多教师更倾向于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和撰写论文上,而将课程教学作为一项日常附加的常规性工作。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学生工作由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实习部门负责人等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如何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让学生系统地积极适应新工作、新节奏、新环境,是当前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3.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并成立了相关机构,并且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课外活动。但就整体而言,还没有对教学计划、课程课时安排等教学过程及相关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调整。比如,参与各类创新竞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需要学校合理地安排实验时间和场地,否则容易影响学院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此外,许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相对比较零散,未形成一个能够与原有课堂教学体系相融合协调的完整系统。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探索自我,及早确立目标
当今大学生在心理上迫切渴望独立与被认可,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却因为技能与经验的不足很难树立自信心。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自身的性格、 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能力特长,帮助其进行职业定位,做出理性择业决策,明确个人发展的努力方向,确立创新创业的目标,最终制订可行性创业行动计划。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是有很多一致性的。比如,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探索技能、信息管理技能、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承担责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而这些能力也是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准备,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
3.有利于构建科学的个人评估及教育评价体系
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在理性探索自我及所处环境进行评估与分析基础上, 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做出初步的生涯决策。另一方面, 对于高校而言,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设定进行量化并加以评价, 充分反映学生自主创业、择业与就业的真实状态,客观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找定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坛”和让大学生参与专业性创新创意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调动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通过已建立的创业中心或实验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食品销售、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提前完成从学生到行业从业人员的转变。在此基础之上,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引导,让想参加创新竞赛和创业活动的学生,结合自己个人实际情况,初步确定目标,并通过目标来检测自己目前的水平状态,找准现有的定位,明确努力的方向,开好头,起好步,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培养和锻炼能更顺利地完成学业,更有信心地去自主创业,更有竞争力地为将来的就业与创业做准备。
2.储知识,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储备创业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另外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培养独当一面与他人相处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积累一定的人脉。另一方面,由学院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院统一组织,不定期到企业参观实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照自己一年级的初步生涯规划目标,初步了解行业等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强对自我的了解,提高知识技能及可迁移技能。
3.找实践,进入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
结合课程设置,利用寒假或暑假的大块时间,进入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中,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尽量熟悉产品的工艺流程和每一道生产工序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习结束之后,认真撰写实践报告,总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实践和课外学习机会,客观认识和了解社会,不断修正和调试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最终的职业理想,做出初步的生涯决策。
4.抓时机,初步开启职业生涯的自我实现
一部分选择创业的同学,利用比较集中的空闲时间,利用国家或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启动创业模式;部分选择就业的同学通过到企业进行正式实习,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产品的工艺流程,而且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查阅文献,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课题,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王辉兰,霍贵成.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乳品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2] 邱峰.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3] 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