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风民俗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南平市延平区第四中学五年级:杨佳慧
关键词:地方资源;促进;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如果能因地制宜,积极地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练笔,就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才能为作文教学开辟一条新渠道。
一、品民风民俗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各个地区民俗民风不尽相同,且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让他们多方面接触社会生活, 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例如,正月里拜年祝寿,耍社火;二月二吃豆豆;五月端阳吃粽子,点山,插柳条;八月十五吃蜂蜜,吃水果,吃月饼,合家团聚;十月初一送寒衣等等。在通渭诸多淳朴的民风中,以下几种更值得注意。
(1)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民间传统小戏剧, 是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和糅合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其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浅显易懂,集中体现了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间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精神,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深受人们的喜爱。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渭小曲戏入选其中。
(2)书画。盛夏时节,行走在通渭县城街头,鳞次栉比的画廊引人注目,出售“文房四宝”的店铺引人驻足。在一个个画廊、书画店,不时可以看到名家前来交流献艺的书画信息,以及书画义写、交易的场景。走进农户家中,家家挂书画、户户爱书画、人人练书画的情形,更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话。一个曾以干旱贫困出名的大县,如今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翰墨飘香之地”而闻名遐迩。
(3)通渭社火。八方社火闹元宵,平襄古镇涌春潮。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很久,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队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始准备,称做“出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红火的时期,阵容庞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通渭社火,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通渭这些别具特色的本地民情风俗能为学生创造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乡风民俗,让他们去参与,去体验,去领略不同的节日特色和民俗习惯,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和发现, 寻找作文的契机,写出别具特色的作品来。
二、收集民谚俗语
民谚俗语是民族文化的通俗形式,这些民谚俗语在今天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积累。如在讲保护环境时,引用了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人畜受害”这一顺口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在讲“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时,引用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些民谚俗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赏名胜古迹
“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每一个地方,都曾经经历过历史的洗礼,也必然留下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人文文化、建筑特色、民族风情等特点。在通渭,有能治百病的陇上神泉――温泉,有绚丽多姿的桃岭红霞,有被乾隆御封的玉狼山,还有榜罗纪念馆,有秦长城遗址,有南山烈士纪念碑……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游览古迹,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怀,拓宽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素养。
四、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地名传说、名人轶事
陶行知先生说,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有深切感受写出的东西才能表达真情实感。通渭地域较广,口音较杂,百姓生活中融进了许多的民间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大多生动形象,学生很感兴趣,我们可以直接让学生通过问家长、访老人,然后整理成文,在同学之间交流。随着长时间的积累,作文周记中出现了大量写当地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的作品。
五、尝地方小吃
通渭有肉鲜汤浓、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有可凉可热、四季皆宜的面皮,有清凉解热、去淤止血的荷叶饭,有肉质油嫩、肥腴丰美的驼峰炒五丝,还有懒疙瘩、荞圈等。我让学生回家边品尝边注意这些美食的味道、做法等,然后写出别具特色的习作来。
星星们都上了这一趟旅游巴士了么?那好,就先让小雪来简单介绍一下山西吧!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山西之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现辖11个地级市,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新作文的大本营,就在这里哦。
第一站到了
我们先来看看山西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吧!不是有句话说,“地上文明看山西,地下文明看陕西。”相信山西的地上古迹会让星星们大开眼界的!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五台山
五台山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被列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坐落于山西晋中灵石境内,是山西院落文化的代表。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中国黄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距太原大约五六个小时车程。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而得名。
第二站到了
参观完我们山西几大著名的景点后,星星们有没有对山西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呢?那我们就接着来深入了解一下山西的民风民俗吧!看看我们山西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这话用在山西是再贴切不过了。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地带,民风淳朴厚重。南部沿黄河一线和汾河谷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之地,这里有长达几千年之久的文化积累,古迹遍地,由此衍生出了山西各地风格迥异的民风民俗。且用图片来见证吧!
民间锣鼓
山西民间锣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丰厚的积淀,多彩的艺术,凝聚了多少代山西人民的心血。
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山西人在春节期间民间的自娱自乐的活动。它源于古老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山西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秧歌类、灯火类、车船轿类等等。
闹花灯
在元宵节那一天,山西民间有闹花灯的习俗。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季节,可算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民间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而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是窗花的形式,最出名的是“广灵窗花”。
第三站到了
其实星星们要想真正了解山西,了解我们山西人,尽可以来我们山西做客,相信只要待个一两天,吃一吃山西的特色小吃、特色面食,你就算是真正了解我们山西了。当然,还有我们热情的招待。星星们,快来吧!
第四站到了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语文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