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国最早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歌除外”――从中考到高考,再到公务员考试,哪一份语文卷子不用到这词组?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解风情、不懂诗歌的国度吗?答案是断然否定的。
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里提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有事即可有诗。我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早的诗集是《诗经》,那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如日月般璀璨,如恒星般生辉,光耀千年,深深滋养着所有的中国人。我们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俗语,据此理论,可以毫不自卑地说:凡受过诗歌启蒙的中国人,个个都是诗人。
可是,为什么在这个有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里,本该最受欢迎的诗歌竟如此不招人待见?
责怪历史的传承?责怪现实的发展?责怪人心的急功近利?分析起来,每一个小观点都可以写就洋洋洒洒数千字的长篇大论。然而,写者落花,阅者流水,花大力气做无用功并非诗歌的优良传统。何况,古今名家早有诸多关于诗歌本质的精辟言论,挑两位有代表性的来看看他们的说法。
宋代梅尧臣关于诗歌有名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五千年没有间断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汉语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诗歌语言更是极为精妙,浸其中数十载也未必能领略其伟大之一二,乾隆皇帝,热爱诗歌,作诗数万首,也未能成为杰出的诗人,也未必有一首诗歌能达到有口皆碑、妇孺皆知的程度――在诗歌堆里打滚着长大的中国人实在太挑剔了。
钱钟书先生在为外国人做演讲而写的《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钱老先生说“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他自己对中国诗高屋建瓴的俯瞰阐释,将自己也归入了“流毒无穷的中国人”之列。
1、高中文学常识:《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从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世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表现手法为赋(敷陈其事而直言)、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开创文学“现实主义”先河。著名篇目《氓》《无衣》《静女》《伐檀》《硕鼠》《关雎》。
2、《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传为左丘明所著。《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勾践灭吴》。
3、《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4、《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诗经 民族精神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U Yingying
(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The book of songs"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ut its heritage of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our nation, we become the cultural wealth of valuabl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sm
《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汉语文学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代表着我国先秦文明的集大成的成果。《诗经》的主要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记录、收集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全面,为我国古典文学与传统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此外,《诗经》集中展示了先秦时期中国人民的朴素情感与真挚精神,为我们民族特质的延续和进步提供了范例。
1 《诗经》展现了浪漫开明、大度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是先秦民间文化的发端之作,在古代乃至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独特而崇高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盛行一时,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以爱情诗为代表的《诗经》诗歌为人民集中展现了我国先民对自然、生活与未来的热爱,这是一种浪漫开明的精神和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此外,《诗经》的很多诗篇大气磅礴,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先河,为构筑汉民族大度包容、气象万千的民族气魄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从这点来说,《诗经》为我们民族的气息找到了发源点,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诗经》中的名篇《国风・秦风・蒹葭》一诗,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浪漫爱情、淳朴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从一个侧面投射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2 《诗经》集中表现了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民族主义情怀
《诗经》之所以伟大绝不仅仅先于那些浪漫主义的爱情诗歌,更重要的是因为《诗经》具备一种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可以激励更多的仁人志士为振兴民族和国家为竭力奋斗。在《诗经》305篇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运用讽刺手法对封建主义制度、腐朽官员、不良现象的影射,也可以看到对穷苦百姓、下层民众的同情与怜悯。所以,《诗经》中包含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夹杂其中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怀令人动容。在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进程中,《诗经》应运而生,到了春秋时期《诗经》基本成书,所以《诗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显示出浓烈的时代特征,也彰显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诗经》中蕴含的朴素的卫国情绪与宗国情感,是那个时期的人们精神特质的依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熔炉。一方面,《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可以表现为对本国、本地的保护,对别国的抵御和战争;另一方面,《诗经》中以保家卫国、忧国忧民为题材的诗歌屡见不鲜,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发展早期民间爱国精神的变迁。所以,《诗经》的诗歌是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创造,是民间文学的变化的产物,根植于那个时代、那种文化。
例如,《国风・邶风・击鼓》就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们为了保家卫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其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等诗句,就表现了男人为了参加保卫国家的战争为放弃家庭、妻子的场景,场面感人至深、让人潸然泪下。所以,《诗经》中类似的内容集中体现的爱国情怀是时至今日都值得发扬和传颂的。
3 《诗经》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情感与精神
《诗经》是先秦时期民间文明的展示,其中着力渲染了具备神话传说色彩的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人类的发展状况等。《诗经》为人们的展示的则是一种自然属性下人的主导地位,引申开来可以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我们强调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时候,《诗经》中的人性化色彩仍然放射着光芒。很明显,《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都已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感变化、日常劳作、爱情婚姻等为主要线索,其贯穿始终的就是“人性化”要素。也就是说,将人的生命、生活与成长作为诗歌创造的主要方向,是《诗经》的集中贡献,也折射出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对于其他对于的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古罗马的宗教文化等,我国的《诗经》始终以人的事务为创造主线,显示出了我们民族的人本主义气质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提倡以人为本,着重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与精神动力,这与几千年前的《诗经》精神似曾相识,体现了伟大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延续。
比如,《国风・卫风・氓》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集中鞭挞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毒害和侵蚀,展示了弃妇爱情婚姻的悲剧场景,至今读来都让人思绪波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其中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体现了女主人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痛苦轮回;“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借桑叶的陨落碍事女主人的心情低沉与情绪的失落,其中的真挚情绪让人感动。类似的诗句比比皆是,集中体现了《诗经》始终关注人的情感与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与写真主义的诗歌作品,为中华民族人性化精神的延续提供了可参照的蓝本。在今天,我们宣扬《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依据。
4 《诗经》体现了积德行善、弘扬正义的民族精神
《诗经》具备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充满“正能量”,这一点恐怕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诗经》对那些带领族人迁移定居、开发事业、抵御自然灾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祖先、民族首领等给予了热烈的歌颂。如《大雅》中的《生民》歌颂了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邵地、开创祭礼的丰功伟绩,《公刘》记述了公刘带领周人自邵迁幽、开始定居并发展农业的事迹。这些诗篇都把弘扬社会正义、展示民间劳动人民的能力作为主要对象,是民族伟大精神的发源点。
其次,《诗经》对现实生活中本领超群的能人及种种社会美德大加赞扬,如《卫风・淇奥》赞扬卫武公年过九十仍严于自律、善纳人谏;《豳风・狼跋》赞扬公孙的宽厚与仁爱;《风・定之方中》赞美卫文公大兴农业、克勤克俭的美德……
综上所述,《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也继承和延续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殷达兰.《诗经》中的乡土情韵[J].文学教育(下),2009(1).
【关键词】诗歌 新课标教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90-01
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曾和几个同事谈论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大家都觉得难于下手。都认为学生的素质低、基础差,很难按教材要求开展活动。我也深有同感。所以,我在备课时,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这个单元只要能让学生大致了解阅读材料里的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些诗歌就行了,反正考试也只考这些,节省下来的课时用来进行其他训练。哪位毕业班老师愿意浪费时间去上考试不考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然而,更凑巧的是此次会东县成立第二届中心教研组,我也荣幸地成为中心教研员,还要为此次活动上一节公开课。我的课程刚好到这个单元,于是我大胆地设计了教授新诗的课。设计的初衷是:首先分享欣赏诗歌;然后教学生模仿写诗,同时教给修改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诗,抒发心中感想,最后让学生欣赏诗歌,学会评价。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易道难。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当。比如刚开始的分享欣赏诗歌,学生能够的朗诵还不够到位,老师还应该给以示范,在教授仿写时,指导还应该更细致些,方法应该更灵活些,在修改诗歌时时间还应该更充足些。特别是板书违背了初衷,本来要让孩子们把自己仿写的诗句和老师的连成一整首诗,由于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而让板书友欠缺。不过本课时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孩子们稚嫩的笔写出了让人惊叹的诗句:
我想(耿向早)
我想是一棵茂盛的树
给无家可归的动物 筑一个温暖的家我想是一条清澈的溪
给口渴的人
掬一杯清凉的泉水
我想是一只犀利的笔 像鲁迅那样
用笔惩恶扬善
无论我是什么 无论什么是我 只要对世界有用 我就无比快乐
童年(刘媛媛)
童年——如舒坦的水牛背 永远乐悠悠 给我带来无限的欢乐
童年——如一罐甜甜的蜜糖 储藏着我和小伙伴的欢乐 慢慢品尝回味无穷
童年——幸福甜蜜的童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潮水般涌来似流水般逝去
植树人(敖梅)
一条蜿蜒的山沟 蔓延着荒凉 茫茫的沙漠 横亘在大西北
一位矍铄的老人 扛着铁锹 带着干粮 在沙漠中植树
十五年啊 整整十五年 辛勤的劳动 艰苦的耕耘 细心的呵护 沙漠变绿洲
老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自身的价值 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爱(李杨)
在妈妈的呵护下 我慢慢长大在爸爸的关爱中 我渐渐懂事
岁月的流逝 我明白了——爱是爸爸严厉的批评 爱是妈妈唠叨的叮咛
爱是爷爷慈祥的笑脸
爱是奶奶口袋里的糖果 我是在爱的蜜罐中
长大的孩子 我也会用蜜罐般的爱
回报社会
致刺猬(刘伟)
我喜欢你们 小小的四只脚尖尖的鼻子 多刺得身躯虽然也会做坏事
不能跟人亲近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自己打洞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不要去偷瓜摘果 我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乌鱼让你们比赛生活 祝你们比赛快乐
小刺猬 我会同你们做朋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这应该是国学与音乐最早的融合,我们往往只重视到《诗经》的文字内容,却很少考虑到诗经其实就是最早的国学音乐,其后的宋词,元曲等等都是音乐继承与发展国学的典型,到如今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等都是有国学意味的音乐继承,甚至流行歌曲中也出现了国学发展的中国风音乐,本文对国学在音乐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一、国学与音乐
国学。国学是与外学相对的,即中国固有之学,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简单地说是指中国学术;国学就是我们沉积了大约五千年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历史、科技、地理、伦理等各方面的民族硕果,尤其突出表现为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国学是全国各民族的传统学术文化,还包括各个民族所特有学术文化;中国文学艺术、历史考古、思想宗教、文字音韵、天文地理、易学术数、古艺国粹等国学文化知识等,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定位为国学,“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源流。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由这一方面可见,中国的国学和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发展联系紧密,在音乐中继承与发展国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音乐与国学发展的自身要求。
二、音乐中的国学继承和发展
(一)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音乐继承国学内容的表现较为普遍,除了一些原有的古曲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外,还有很多以间接方式继承和发展的国学,比如文学中的诗词,最早就是音乐的词,音乐无法通过文字继承或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失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是非常著名的宋词,在当时的地位就相当于如今的流行音乐的歌词,虽然无法知道当时的《水调歌头》是怎样的曲调,但是现代音乐对其的继承,出现了非常流行的《但愿人长久》歌曲,婉转的曲调中也很好地表达了古人的思想,还有很多乐器的演奏,歌曲的内容都是从国学文化内容中汲取灵感和线索,造就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音乐。
(二)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表达方式,纵观历史来看,国学与音乐是同源发展的,很多古代的音乐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改进,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则以另外一种方式发挥着作用,例如戏曲的发展和乐器的演奏,在欣赏这些音乐时,你既能看到历史的影子,又能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给这些音乐形式所带来的改变,对于音乐形式和音乐技巧上的发展,你能从中看到国学发展的影子。
(三)思想上的继承和发展。国学内容的精髓在于其思想内容上的魅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数千人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音乐对国学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一些有价值的国学思想,通过现代音乐的演绎,既继承了原有思想所要表达出的内涵,又赋予了有时代气息,具有时代意味的新含义,可以说对国学思想上的继承是音乐继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学中对于音乐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提升到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境界,抒发自身情感,净化心灵的高度,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因此音乐是最能继承国学思想精髓的一个载体。
(四)对音乐与国学的反思。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无论是国学还是音乐都被冠以商业化的形式和目的,音乐与国学那种能使人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作用早已变质,如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利于音乐对国学的继承和发展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将是音乐工作者与国学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