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在不断结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密切联系课堂教学、采取多种微课程形式、加强师生互动三方面入手,有效运用“微课程”这一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本文以“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微课程;高中历史;运用
前言
“微课程”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衍生出的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的、在短时间内掌握细小的知识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习得历史知识。
一、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
微课程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因此教师运用这一手段需要建立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微课程有多种呈现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需要围绕教材以及课堂来进行,不能为满足学生的兴趣而一味的追求新颖有趣。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每节课进行研究与设计,从中挑选出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利用微课程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不断巩固。微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有效运用。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时需要准确地把握课本的知识框架,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尊重史实以及历史学习的思维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例如在学习西方思想解放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很容易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设计,将三者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记忆与理解。可以首先将三者的时间、背景、中心国家、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批判手段、影响等进行梳理,以表格的形式制作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将这一表格中的相关内容设计成填词游戏,安装在教室的多媒体和学生的手机等电子设备上,让学生边玩边掌握其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手中的电子设备变成学习的工具,掌握在课上理解困难、记忆困难的知识点。
二、采取多种微课程形式
微课程主要包括PPT式微课程、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三种形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形式,使三者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PPT式微课程在设计、制作与运用上都较为简便,可以直接利用PPT,将所学内容进行制作,并在课间循环播放给学生,高中历史课堂上可以更多地采用此种形式,保证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讲课式微课程需要教师做好课程设计并进行录制,能够更为模块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具备系统性。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一些适合整体解读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录制,做好后期的剪辑之后以电子的形式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学习与巩固,在不断的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情景剧式微课程是三种形式中效果最好但实行起来最为复杂的一种。需要教师与学生根据课堂需要进行研究,并根据教材进行情景剧的设计,制作脚本,选取演员、拍摄场地等,经过拍摄与后期剪辑和制作之后形成微课程的形式。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适用于高中课堂。例如春秋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在战争的实质与影响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反复强调,此时就可以选择PPT式微课程以及讲课式微课程两种方式,将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及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制作成PPT,再由教师将自己在相关部分的授课进行录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并做到牢固掌握。
三、注重师生互动
微课程教学虽然具备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教学重难点等优势,但又具有所学知识碎片化、不适合长期教学使用等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随时了解微课程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何种功效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利用微课程学习时出现的困难以及理解上的偏差,保证微课程发挥更大的效果。特别是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初期,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使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微课程。同时,由于微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随时监督学生是否合理的利用了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一些课程的重难点内容,教师需要课上讲解之后再让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手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记忆,不能简单地将微课程布置给学生。在使用微课程之后,还需要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以一种系统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是具备系统化与整体性的。例如在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课程之后,教师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特别是将每一微课程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每节微课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并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考察,保证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牢固掌握。并给学生进行提问与交流的时间,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从而更为深入的掌握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能够让学生利用好细碎的时间来掌握更多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设计,并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注重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落实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宏梅.高中历史教学“微课程”设计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21-122.
[2]陈旺.试谈“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亚太教育,2015,04:65+17.
[3]朱学尧.高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课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8:53-55.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常微分方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69-03
前言
常微分方程是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它的前期课程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等。本课程是数学应用于物理、力学等的桥梁,是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和基础,也是加深理解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的重要课程。常微分方程是综合性大学数学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为学习本学科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门课程应用广泛的特点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引入案例式教学。
一、案例式教学特点
案例式教学学生分组进行,学生在案例研究中,运用课程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搜索与案例有关的信息,发挥自己的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研究、讨论从而“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教师就学生讨论给予引导,就学生的研究内容加以专业点评,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明白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之处,案例教学中每组学生聚集本组智慧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组的想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的学习效果。事实证明:案例教学对学生能力现实提升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教师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不是随意地拿来,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选择,精心设计。我们要注意:首先,案例能够恰当的反映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服务;其次,案例要典型、生动,最好和现实生活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具有吸引力。这样的案例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更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最后,案例难易要适应学生理解知识的进度。一般案例要由易到难,使得学生逐渐接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尽量选择和设计出所有学生都可理解接受的案例。
(二)案例式教学适当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掌控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生分组思考、讨论、研究并自我总结,最后教师讲评、总结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提问要适度,要有目的,有层次性。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一般采取由易而难,逐渐深入课题,要考虑到学生对问题的认知顺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一点一点的逐层思考,最终得出结果,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2)教师要有掌控课堂,处理学生突况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航”者,不仅要视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循循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理解案例,得出正确结果,而且要对有不同想法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解释,掌控课堂上的正确学术气氛,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预想好各种可能的答案,并作好回答,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对知识点的总结要求精准,对案例的分析要求详尽、精确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知识点的归纳,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零星的知识点,并对案例中未出现的知识内容加以补充。这需要教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加强对案例的剖析能力。
三、常微分方程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案例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首先教师根据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的知识点,由知识点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教学上的制准备。例如制作动画、仿真、课件、操作实验等。第二步,教师课堂上讲授不同方程的求解方法,引入比较适合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对案例开展分析和讨论,并对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方案等。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物理背景所提供的条件、建立微分方程求解对解函数做物理解释并提交研究方案。第四步,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案进行讲评,总结强调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和理论。第五步,学生根据之前的案例的特点分析知识点的应用适用范围,并寻找新的案例作为小组的讨论和研究内容,提交研究报告,教师对学生所提交的报告批改并给予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教学的知识点。
实施步骤(见图1):
(二)常微分方程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案例
(1)变量分离方程涉及的案例:嫌疑犯问题、人口问题、电容器充电问题、飞行员跳伞问题、细菌繁殖问题、传染病问题;(2)齐次方程涉及的案例:探照灯反射镜面形状问题;(3)一阶非齐次线性方程涉及的案例:RLC电路问题;(4)可降阶二阶微分方程涉及的案例:交通事故的勘察、悬链线张力分析问题、目标跟踪问题;(5)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涉及的案例:弹簧自由振动问题、强迫振动与共振问题。
(三)实施案例式教学举例
本文利用变量分离方程涉及的案例――嫌疑犯问题为例来说明实施案例式教学的过程。
案例式教学应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授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使学生理解案例中问题的物理背景,有时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以及实验教具辅助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案例的不同准备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嫌疑犯问题采取的是动画制作,从声音和视觉上震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变量分离方程概念、特点及求解方法。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提出案例。
嫌疑犯问题:受害者的尸体于晚上7∶30被发现。法医于晚上8∶20赶到凶案现场,测得尸体温度为32.6℃,1小时后,当尸体即将被抬走时,测得尸体温度为31.4℃,室温在几小时内始终保持在21.1℃,此案最大的嫌疑犯是张某,但张某声称自己是无罪的,并有证人说:“下午张某一直在办公室上班,5∶00时打了一个电话,打完电话后就离开了办公室”。从张某的办公室到受害者的家(凶案现场)步行需3分钟,现在的问题是:张某不在现场的证言能否使他被排除在嫌疑犯之外?
教师用探讨的方式和学生沟通“关键问题计算出受害者的死亡时间是否在5∶03分前,如是则张某排除在嫌疑犯之外”。教师这时提出“那么如何计算出死亡时间哪?” 大家分成四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想法是“求解出尸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从而确定死亡时间”。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例的物理背景并建立微分方程。
解:设T(t)表示尸体的温度函数,并记晚8∶20为t=0,则T(0)=32.6,T(1)=31.4,假设受害者死亡时体温是正常的,即T=37℃,要确定受害者死亡的时间,也就是求T(t)=37的时刻t0,如果此时张某在办公室,则他可被排除在嫌疑犯之外,否则张某不能排除在嫌疑犯之外。
人死后体温调节功能消失,尸体的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服从牛顿冷却定律,即尸体温度的变化率正比于尸体温度与室温的差,则得到方程为:
=-k(T-21.1)
这是变量分离方程。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用变量分离方程的求解方法解出T(t)=
21.1+11.5
-t,当T=37时,得到t≈-2.95小时≈-2小时57分,故死亡时间为8小时20分-2小时57分,即下午5∶23分,所以张某不能被排除嫌疑犯之外。
案例的整个分析、研究、建立方程、求解方程均有4个小组讨论而成,教师在课堂上起启示、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得到最后的结果,教师给予讲评和总结。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并对无法纳入到案例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师留两个实践作业:(1)“如果张某的律师找到新证据,证明受害者在死亡当天下午去医院看病,当时测得体温为38.7℃”,回去进一步探讨判断一下张某是否可以排除在嫌疑犯之外?(2)提出新的案例―人口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建立方程、求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两项作业,不仅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与教学案例相似的练习案例,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是教师仍然把自己做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就包办代替。显然这种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把时间留给学生。其次要努力使我们的探究式学习设计得具有综合性,不仅要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还要有人文性。最后,“以学论教”可以使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地理教学应从教师的权威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一点尊重和关爱,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与氛围。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不仅仅只是得到了知识、能力,而且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民主、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地理教学应从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向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真实写照。回顾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大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技巧上了,而忽视了教育工具和手段的革新。今天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令教育大为改观。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目标相联系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且是教育变革的动力,因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将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其所具有的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方便、互动性直观性强的特点与地理教学的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地理教学的新途径。
四、地理教学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往往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微课程;设计思路;资料搜集;内容选取;应用模式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中,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生动形象、主题突出的特点逐渐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微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2011年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引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中[1],首先在中小学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儿科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2],护理对象是14岁以内的儿童,既不容易沟通,又不容易配合,病情变化快,教学内容不是其他护理学科的重复,实践操作又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护理操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儿科护理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儿科护理知识,且能熟练地进行儿科各项护理操作。微课程设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好奇,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学习的主动性欠缺,不喜欢沉闷单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儿科护理学》开课前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掌握了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2资料搜集
在进行微课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下意识地每2周进行1次翻转课堂教学尝试,课前围绕授课内容精心设计预习,学生以6人~8人为一个小组,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校园、手机客户端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幻灯等资料搜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发到QQ群,供全班同学浏览,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为微课程制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有更强的目的性;同时,也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满足学生自己的需求;还可以使教师的前期工作量减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中。
3精心选取内容
微课题材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3],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程[4],选取比较形象、容易混淆,比较零碎、细节较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儿科护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实践教学主要选择体格检查、更换尿布法、婴儿抚触、小包被、暖箱的使用、蓝光灯的使用、皮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18项操作进行微课制作。
4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4.1分析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为基础[5],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炼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岗位需求三者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衔接。
4.2资料的整理
在现有教学课件和视频的基础上,将前期学生搜集的教学资源进行汇总、整理,并对不完善的资料进行完善和补充,甄选典型病例、图片,剪辑动画和视频。
4.3编写脚本
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和内容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先后顺序[6-7],对微课程中呈现的视频、文字、动画、图片、音频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它是微课程制作的蓝图,脚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要简洁明了、简单易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弥补传统实训教学的不足,达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
4.4录屏
应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和剪辑,使微课程更加完整,更加具有可视性。微课程内容精、容量小(一般不超过100M)[8],短小精悍的视觉冲击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易学易做。
5微课程应用模式
5.1典型病例导入
以典型病例为主线的微课程设计中,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入的典型病例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典型病例,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2情景模拟训练
实践性较强的微课程应用时,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能[9],因此,在护理实训室创设情境更为适宜。如在设计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法等微课程时,学生在实训室可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准妈妈”或“准爸爸”,边观看微课程,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训练,针对实训中产生的疑问、容易出错的环节进行纠正和反思,这样既可以将理性的知识升华为感性认识,又可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5.3课后强化训练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微课程资源全部传输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课程资源库,并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可以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巩固,使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传统大班授课学生主体地位不凸显、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的不足之处[10]。另外,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切磋,教师与学生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定期答疑、提交作业等。这种方式让学习变的相对轻松和有趣,也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为广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6小结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物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明确实验目的
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是物理教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探究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探究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探究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这样的实验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二、 把演示实验做精彩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物理现象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2. 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三、 让演示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 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浇不灭的蜡烛”实验中,浇不灭蜡烛的原因是什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活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论而得到的结论学生难以忘却,原因可能是:那个地方没有蜡烛,而是蜡烛的像。
(2) 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们开展了对课本实验装置的改进活动。“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用一只大试管和一个乒乓球。试管装满水正放时用乒乓球堵口,然后倒立,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试管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下落反而上升。既有观赏性又能有力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四、 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实验
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演示实验无法取代的。有了亲身实验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不仅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的物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物理实验教学中,更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的还是学生实验。做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首先布置实验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严肃实验纪律,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如: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实验中,不仅要求接线采用一上一下的方法,而且要求滑片置于最大电阻处。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改变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的知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