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胜任特征;反馈控制;运筹学;工商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51-030 引言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骨干课,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运筹学课程成为众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与专业课的桥梁。但在运筹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课程教学内同安排不合理,容易造成教学目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体系上有所创新,构建一种新型的体系和模式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 基于胜任特征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由于笔者工作单位为工商管理教研室,因此,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

1.1 建立胜任特征体系 1973年,MCCLELLAND[1]首次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从而引发了从理论界到实业界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所谓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2]。

参照胜任特征的一般定义,工商管理专业的胜任特征就是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绩效的个体能力特征,包括学生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1.1.1 建立专业期望能力胜任特征集合 可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校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初步编制专业能力胜任特征集合。以此为基础,采取企业访谈与专家德尔菲法,征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特征,并以此作为胜任特征集合修改和完善的依据,进过几轮的反复,最终确定工商管理专业期望能力胜任特征集合。

1.1.2 分析专业学生胜任特征现状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特征现状。问卷设计要依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面向专业教师的问卷侧重于调查学生的洞察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面向学生的问卷侧重于调查交流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面向企业事业单位的问卷侧重于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调查。

1.1.3 总结胜任特征差距,设计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

对每一个胜任特征项目的现状与其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胜任特征的差距,作为设计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能力胜任特征的依据。

1.2 基于胜任特征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体系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和方法解决现代管理优化决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科学地制定方针和政策,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胜任特征的差距,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该体系将运筹学的基础理论、案例、实验、综合实践和校外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堂讲授通过基础理论、案例、课堂讨论、课程作业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实验和专题讲座通过使用运筹计算软件和专项讲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实践进行运筹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工商管理综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毕业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对上述能力进行巩固和完善,并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洞察能力,最终提升学生能力胜任特征,降低胜任特征差距。

2 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反馈控制模型

2.1 反馈控制模型 系统科学的教育哲学认为,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适应与转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创造;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系统与控制[3]。借助于反馈控制理论,建立了运筹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反馈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

将胜任特征体系和反馈控制理论有机的结合,构建运筹学课程体系的胜任特征和反馈控制模型。一般来说,控制活动就是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或把系统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4]。首先,教师将运筹学的课程目的与要求传递给学生胜任特征系统。其次,明确学生在经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后应该具备怎样的胜任特征,并对学生现有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将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和现有的胜任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优势特征和弱势特征,以此为基础,设计运筹学课程体系。然后,根据设计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学生进行胜任特征后评价,形成能力评价信息。一方面,能力评价信息反馈至运筹学的课程目的与要求环节,作为调整教学大纲的依据;另一方面,评价信息反馈至学生胜任特征系统,用以分析学生的胜任特征和课程体系调整的依据。同时,在学生胜任特征系统内部存在着内部反馈,根据不断变化的胜任特征差距进行课程体系调整。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在笔者多年指导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较好的对物流优化问题的建模能力,但是在对问题的求解能力以及详细深入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例如,针对物流当中普遍存在的优化问题———物流配送车辆调度、库存控制、生产计划等。学生在经过管理运筹学及物流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问题的分析及建模,但是在问题优化求解时还停留在手工计算(这对于稍大规模的优化问题显然不切实际)或者基于C/C++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来求解。但是在教育部要求减少学分、压缩学时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C/C++程序设计语言,大型数据库开发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明显欠深入。这些课程的学时基本都在48学时,甚至32学时,因而学习内容篇幅可能存在不完整或者实践环节偏少的情形。此外,对于C语言而言,诸多数据结构的程序细节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而C++虽然有设计好的模板类可以调用,但这些基本属于C++高级部分,在少学时的课程中一般没有介绍。这就造成非计算机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过之后,难以理论指导实践———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导致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原因是有些偏向开发的课程往往是需要很多交叉知识的,例如大型数据库开发往往需要学习很多面向对象软件程序设计知识及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本身,那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课程知识如果交由学生自学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去掉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C/C++程序设计,改为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的软件工具,例如VisualC#、基于JCreator或JBuilder或Eclipse的JAVA,这些相对新颖的工具基本具有现成的成熟的数据结构,例如java.util包中包含了诸如数组排序等诸多函数的功能模块,从而减轻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发这类程序功能的负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型数据库开发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时就具备了可视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一定的软件开发自学能力,学生完成简单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及实现的能力或自学能力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是笔者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课程设置理念。这样对于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形成如下的循序渐进教学课程体系:JAVA→基于SQLServer的大型数据库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嵌入JAVA中学习过的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新的UML建模教学内容)→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利用物流信息系统中所需知识进一步实践以强化学生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物流优化建模的能力,以管理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以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中心设计与运营、仓储管理、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多式集装联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当中具备相应地基础建模及优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管理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前开设“MATLAB基础及应用”这样的课程以及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诸如LINGO、CPLEX等教学模块,并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布置设计实用软件使用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的实用软件使用技能。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管理科学的知识,设置了这样一条学习主线: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物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含Eviews软件教学模块)→电子商务(重点包含商务信息检索,存储,商务信息处理及分析)。

最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笔者更倾向于开设模块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软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软件,既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学生种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识种子,从而很好地引导他们更多地主动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将来有一部分学生走上研究生学习之路做了更好地铺垫。例如,数学规划软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对于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可以利用简短的几行语句完成求解及灵敏度分析,这样学生就不用从头开始写经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求解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及进一步自学的兴趣。综合以上分析,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及在课程设计中所表现出的动手解决问题———给出定量结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现象,提出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软件技能培养目标及新的组合式实用软件技能培养模式。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学习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学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料、工具、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学习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个搜索引擎的优势及特点,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学术资源的查找与搜索,尤其是英文学术资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学校电子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概况,以及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包括学习使用一些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在新生专业介绍会上列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常用社区、论坛或微博网址,如了解与管理、经济等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大型学术网站———人大经济论坛。

(二)信息存储技术

21世纪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如何采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潜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购物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大量历史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购物篮分析又谈何容易。而大量的数据从各种链接、免费数据库、商业数据库采集时,需要考虑采用何种方式存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这些数据,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有关信息存储技术。学习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分散的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信息处理能力

在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是获取信息价值的必要途径,给学生介绍相关数据信息处理软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这些软件都比程序设计语言处理数据要更加易于学习和使用,而且对于数据的可视化都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还可以借助诸如Or-acle、SQLServer这样的大型数据库。

(四)问题建模及求解能力

对物流管理专业类学生而言,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的概念已经通过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深深映入脑海,那么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润源,也就是采取何种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断减少,从而达到追逐并获得第三利润源的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优化问题,即如何建立优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优化生产调度策略,优化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车辆装载率,优化供应链的库存,对供应链订单进行排序等,这些优化模型构建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管理运筹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对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绍的经典理论且是对非常小规模的问题进行处理,然后用手工计算的方式进行求解。为此,我们提出介绍一些建模优化软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来对问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所解决的问题更接近实际情况。

(五)结果展示能力

当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展示,其中包括数据可视化的展示,即图形化表示,为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学习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绘图功能来完成。此外,我们需要对相关结果形成正式的报告或文档(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报告),这个任务可由微软办公软件WORD来完成,即学习WORD中的一些高级排版技巧(自动生成目录,自动公式编号等)。最后,学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开场合(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答辩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成果,这时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体功能。

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用软件技能的培养模式

(一)单独开设相关课程

对于某些应用范围大、处理能力强的通用软件或开发软件应单独开设系列课程,例如对于在诸多场合(优化、数据处理等)都非常实用的软件MATLAB可以考虑单独开设课程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后续课程当中可以不断地使用该软件解决课程作业及进一步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这些软件技能的培养对于其他课程能起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纽带作用。

(二)依托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模块

对于某些学习难度不是太大的实用软件技能,采用随堂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课程设置一定学时的教学内容模块来实现软件的普及入门。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学习可以放在校必选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里,而对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运筹学”课程里,而且从2012年开始,兰州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由李引珍教授编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运筹学》已经将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讲授内容。此外,基于Logware软件的供应链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关课程设计中得以运用,即对于依托相关课程实施实用软件技能培养已迈入了实质性的教学阶段。

(三)设置引导型教学模块

考虑到总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某些主干课程的同时,指出要求学生自学的实践内容,即开展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达到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内容,自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学的资源(推荐书籍,推荐学习的工具、学习网址),由学生课后业余时间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引导型教学模块的内容,还可以设置自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汇报)及手段。

四、总结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一个贴近实际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也是交通运输(航运管理方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航运管理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三学年学生学习完“航运管理”课程后进行,是结合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做一次综合性训练,以便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具有必要的想象力和系统优化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个源于实际的管理决策问题。根据多年的专业课授课经验分析,认为将“多型船在多条航线上的优化配置问题”选定为课程设计内容较为合适。这一选题不仅是航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项经常性重要决策,而且涉及知识面广、与以前学过的课程知识联系紧密,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和难度。但如果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复杂且有难度的课题,列出全部已知条件和计算参数,则与航运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业务操作环境有较大差异,同时学生既不能明确这些参数如何得到,也会质疑其中许多参数的取值。因此,为了保证训练效果,采用开放式课程设计的形式,即任务书中只给出最基本的要求和少量的控制性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补充其他必要条件和计算参数。其基本设计思想和希望达到的效果为:(1)学习和掌握航线配船的步骤和方法,将航线配船的理论知识和运输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将本课程学过的航线配船和其他课程学过的相关基础知识,如航运经济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等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并使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得到进一步拓展;(3)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对设计案例、收集资料、处理数据、趋势预测、运用数学优化软件计算(如Excel、Lingo、Matlab等)以及进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做一次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4)通过对全过程的总结分析、独立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和研究报告撰写能力。希望这一课程设计不仅能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基本目的,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部分潜力大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数量较多的学生群体,将应用型与研究型教学方式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与特点

1.课程设计问题简述

“多型船在多条航线上的优化配置问题”是“航运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求解过程中要用到线性代数、运筹学、航运经济、船舶货运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计算中还要根据经验和市场环境对大量的计算参数做出合理的分析、估计和预测。为了更加直接地让学生接受课程设计中涉及的操作原理和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训练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只给出少量的控制性已知条件,形成一个已知条件不完善的开放式课题。学生必须根据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查阅、补充必要条件和数据,设计航线配船优化方案。课程设计任务书中主要给出三类基本参数,包括船舶参数(各型船的数量、载重量、净吨位、航速、燃油消耗率、柴油消耗率、船价、船员定编等)、港口参数(各装货港名称、各卸货港名称、船舶在各港的装卸效率范围等)、航线运输需求参数,同时任务书中设定每位学生的这一参数都有所差异,以保证每位学生求解时应用的基础数据有所不同,以便消除同学之间互相抄袭课程设计报告的可能性。除了这些基本参数之外,再根据选题涉及的航区情况设定一些特殊限制,以便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做事周密性。如任务书中注明“因某种客观原因,某型船不能配置在某航线上营运;如果将某型船配置在某航线上,则该型船每个航次需要增加等潮或减载时间若干天”等类似限制条件,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方法去处理这些实际中常常遇到的特殊情况。设计任务书给定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确定但不充分的已知条件,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数据参数,制订这一船队的年度货运配船计划,使船队总的营运效果最好,并给出合理的专业解释。对于这样一个较为复杂且贴近实际的课题,课程设计任务书和说明书中仅给定问题中的控制性技术、经济参数,而将大量与管理水平、市场波动相关的计算参数留给学生去查阅、分析、估算、解释。这对于已习惯于教师给出完善的已知条件、完全按照预定套路解题的本科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但在互联网和学校图书馆的支持下学生完全具备开展这些工作的客观条件。

2.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按照传统授课模式,对于这一复杂问题教师会在课上讲授“大船配大线”的原则,让学生按照这一原则用既定的求解方法试探求解。但是根据已学相关专业课知识和相关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开放式课题的属性及要求,建立航线配船优化数学模型,并设计对应的算法求解这一问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和难点

上述开放性课题对学生来说存在四个难点:一是要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具体问题设计求解方法。在基础课程学习和课后练习中往往是针对假定的简单情况进行求解。例如,在学习线性规划时,例题和课后练习题目一般只有几个变量和几个约束条件,规模较小,可以通过手工计算求解,以便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但在航运管理课程设计中一般设有4~6个船型、5~6条航线,例如,当问题中设有4种船型(K=4)、5条航线(G=5)时,根据数学模型(1)—(3)形式的特点,在该问题中就有K×G+K=24个变量,K+G=9个约束条件,针对如此规模的实际问题,用手工计算则比较困难,必须借助计算机求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要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会运用数学方法模拟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给定的少量已知条件求解该类开放式课题,要么从根本上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模型,要么自己尝试建立新的数学模型,两者都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如何查阅、分析、估算、选定、解释任务书中没有给出的大量参数,特别当由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有所不同、甚至互相矛盾时,如何处理、怎样取舍?这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书对于如何选定计算参数没有给出统一的规定,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对参数的选定或取舍给出合理解释。四是当求出问题的最优解后如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由于课题中涉及的实际问题约束条件多、模型中变量和参数数量较多、求解过程繁琐,而且学生数量较多、每位学生的基本数据也不同,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可能会造成实践训练效果不佳、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或课题组)和学生寻找验证求解方法正确性的简便途径。

三、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措施

1.采取的措施

这种只给出一些控制性基本参数,而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他计算参数,或者说在一定的框架下给出一些已知条件,允许学生自主确定相关数据的做法与现实中航运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操作环境较为接近。显然,对这样的求解过程及结果既有统一的评价尺度,又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但这种由学生自主选定一些已知条件的开放性课题与常规做法相比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教学效果。

(1)由于开放性课题的基础数据、求解过程与方法、最终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教师检查、批改的工作量很大。为此,课题组针对本课程设计编制了应用型决策支持系统———船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FPDSS),在课程设计中期检查阶段下发软件,便于师生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操作标准验证软件、对比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避免同年级学生互相抄袭,设定每位同学求解时应用的基础数据不同(如给出的案例中采用每个学生的学号作为其中某一航线的运输需求量),已知条件这一微小的变化会使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加之每人选定的其他已知参数也各有不同,使得结果的差异性规律难以猜出,这就迫使每位学生必须独立求出结果。

(3)为了避免低年级抄袭高年级学生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出了工作量、深度、难度都基本相同的航运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系列,对每一年级的学生都更换课题内容。由于任务书中给定的控制参数较少,更换课题内容也显得相对容易。

(4)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提高效率,设定了集中指导答疑的时间和地点,并规定了中期检查时间,要求所有学生必到,接受统一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中间成绩,确保每位学生确实自己经历了数据处理过程。

2.基本要求

(1)由于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给出的数据是不充分的,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船舶、港口、航线、费用等方面的资料,通过适当方法将原始调查数据转换成数学模型中需要的规范计算参数。

(2)提示学生可以应用Matlab、Lingo、Excel等软件求解数学模型,但不限定求解方法,且鼓励学生自主编程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为了便于指导和检查,原定所有学生都到学校机房统一上机,但考虑到学生都配有计算机,为了提高效率仅设定每天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根据自己需求确定是否需要前来答疑,不需要参加答疑的学生可自行安排作业地点。但在规定的集中检查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到场,接受统一检查,给出中间成绩。

(4)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在最后一次集中检查、给出中间成绩之后再下发FPDSS软件,要求学生将自己独立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用FPDSS软件计算出的结果做出比较。如果存在差异,必须找到原因,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5)按学校制定的实验设计报告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完善课程设计报告,至少包括问题描述、参数准备、方法说明、设计结果和总结建议5个部分。下发指导书后两周上交课程设计报告。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1.成绩评定

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原则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否则,难以检验实践性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对课程设计结果的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对于每一个等级都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例如,优:自己独立设计数学模型、求解方法或求解程序,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同时利用FPDSS优化求解航线配船问题,比较分析了求解结果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写出客观、真实的总结、体会和建议。又如,及格: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利用FPDSS软件求解航线配船问题,结果基本正确。

2.效果分析

显然,学生花30个学时认真做完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和难度的课题后,都希望得到指导教师的客观评价,以便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当学生数量较大时通常在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近些年来,“航运管理”课程每年级的学生数在150~220人之间,一般配置2~3名指导教师,可以想象成绩评定的工作量之大。如果不能及时给学生反馈课程设计中的问题,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倍功半。检查验证软件FPDSS的开发应用使得每位学生可以自己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大大减轻了教师评定成绩的工作量。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同学撰写的课程设计报告、总结与体会和书写的完整性及规范性,对每份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迅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观察,学生出现的比较普遍现象是,接到任务书开始感觉有些迷茫、不太适应,但大多数学生对未知的专业问题表现出浓厚的探询兴趣;中期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有些不知所措、深感困惑、急于试探;后期随着分析结果浮现,渐渐理出头绪,但还不清楚自己获得的结果的正确性;等到用FPDSS软件验证了自己的结果后,就会有思路豁然清晰、大功告成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这种开放式课程设计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探索热情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多数学生反映的收获包括:

(1)加深了对船舶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学数学优化方法在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查阅数据、汇总整理资料,不仅锻炼了查阅、分析、处理实际数据资料的能力,而且接触、了解了与本行业相关的专业性数据库、网站和港航企业、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为以后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求解过程中同学之间积极展开交流,探讨针对复杂的具体问题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并设计相应的优化求解方法,实践了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课程设计中,大量使用Excel、Matlab、Lingo等软件处理数据、实现算法,掌握了常用软件的运用技能,积累了相关软件的应用经验,提高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5)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细心、耐心、专心和统筹思考的重要性,前期工作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对后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下发FPDSS软件的时间选在学生完全准备好计算参数并已经初步求出计算结果之后。这一方面给学生验证求解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为学生提供一个练习和检验各种专门计算方法的捷径,使其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另一方面也避免学生从开始就有依赖思想,训练学生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商务决策模型;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带宽的加大,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流行,“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信息时代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学生自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点,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实现高效,边界的个性化学习。以往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无法顺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在全球范围兴起,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1-2]。

一、微课的定义和特点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适合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体验[3-4]。

微课追求短小精悍。“短”视频长度短,教学视频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为主题小,为课程中最底层的知识点,具有不可再分性,不能再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单元,一般为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精”为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微课将课堂中老师单一的声音变成了有声有色、有趣、互动参与性强的视频,还可以使用大量的图片、音乐、故事等元素;“悍”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通过多维度的感官刺激,微课的教学效果要更加的震撼。

二、《商务决策模型》微课教学的设计步骤

微课制作首先不要为微课而微课。不考虑应用的、盲目的微课设计开发注定是徒劳的。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微课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因此在微课制作之前,首先要保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优质的,好的课程就是好的课程。真正好的微课,技术是浮云。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培训课程开发模型之一。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nalysis-分析,对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任务、受众、环境、绩效目标等等进行一系列分析。Design-设计,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Development-开发,针对已经设计好的框架、评估手段等,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撰写、页面设计、测试等。Implement实施,对已经开发的课程进行教学实施,同时进行实施支持。Evaluation评估,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课程及其受众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下面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在《商务决策模型》微课设计中的具体过程。

(1)分析

《商务决策模型》是授课对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属学科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决策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定量预测方法,博弈论,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法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和算法,具备一定建模和求解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决策方法,了解典型的决策案例,并能将决策方法初步用于管理实践。本课程的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本课程侧重于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的模型优化。

针对这样的课程,我希望微课的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微课实现对难点和重点反复观看,达到较好复习和巩固的目的。

(2)设计

微课着眼于“提供知识、培养技能、转变态度”的功能。微课可简单分为知识类课程微课,技能类课程微课以及态度类课程微课。在认真分析《商务决策模型》课程的内容后,明显可以看到其包含的知识模块既有知识类课程微课,也有技能类课程微课。

在了解了大量的微课制作技巧后,选择了操作简单实用的录屏和拍摄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录屏主要以PPT展示配合老师的讲解,拍摄是拍摄老师对着手写板演算。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复习的时候,结合老师的PPT自己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推导和演算。例如,我选取了回归分析中的最小二乘法作为微课的一节。在这一节中我首先将利用PPT录屏的方式讲解最小二乘法在回归分析步骤中的具置,然后在手写板中具体演算最小二乘法的步骤。

(3)开发

在制作之前,先制作流程图,将10分钟的微课流程展示清楚,弄清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并且对较为重要的步骤写上关键的语句,防止录制的时候遗漏一些重要的说明。制作微课前先准备好全部的素材和工具。微课制作的时候先制作出一个效果,看一下是否理想。完成一个完整的微课制作后,首先自己对微课测评,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语言是否通顺,语句之间的过渡是否流畅,画面和语句之间是否匹配,写字板的撰写是否清晰,微课是否已经将所有计划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经过反复修改后,对多余镜头画面进行删除。

(4)实施

拿着已经制作完成的微课作品和自己设计开发的流程图,讲解给相关的老师,还有上课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看看微课制作的效果,请他们对微课提出意见,分析意见的可行性,对微课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5)评价

在ADDIE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看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成果。对完成的微课,进行自我评价,制作的时候方法是否值得改进,为下一个微课的制作总结经验。将制作好的所有微课上传至重点核心课程的网站,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

三、结论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结合课程设计出有效的微课,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127-131,2013(323):127-131.

[2]张艳英,薛岩频.《个人理财》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3):85-88.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4]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65-73.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提出;设计思路;防止误区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学是架起学术性本科、中等职业教育桥梁的节点式、技能式教学的单元。在此单元里,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技能型”为基准,突出“以人为本、技能为重”的特色。通过多年会计电算化教学,发现“高职教育的技能型”需以“全过程教学设计得以辅助,才能很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目标”。通过地区间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的调查,全过程式的教学设计还没有得到应用。“会计电算化”往往把教学环节设置为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项目的关联程度较低,项目或模块间没有恰当地理论解释或推导,导致学生不了解项目之间的关联,不能完整地、全面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操作。冯便玲在《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做”模式》中提出:从教学目的上,贯穿“教学做”思想,在教材选取上体现“教学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做”作为教与学的中心,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双边教学模式。王逸运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提出“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模式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张渭育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万霞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探究与思考》中指出:“会计电算化”在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并给出了改革思考途径。综上所述,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但是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模块化教学很少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去分析电算化教学。本文基于“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来设计教学,其突破点是立足于“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来实现教与学。

二、全过程教学设计模型

全过程教学设计则是基于“教学系统设计观”,要求教学设计者能够统揽全局,从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对环境、资源、文化、改革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成果。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和媒体制作等技能,有效地把教学设计工作的各方面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效应的关键性设计。全过程教学设计重点要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教学的分层性,把应知理论与系统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一种全新的工作流程,既基于工作环境教学,又要把握学科的联动性。构建全过程教学设计的模型是基于迪科-凯利(Dick&Carey)的行为主义教学系统开发模式,重建以“金字塔”式的知识分层叠加模型(如图1)。打造以顶点为垂线的核心技能系统教学,底座式的平铺教学幅度;垂线即为核心技能教育,层级则为分层教学。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支撑,相互关联,构成全过程教学设计的钢架结构。模型是一 种开放式的多边效应,是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结构。

三、“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思路

“会计电算化”是基于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运筹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会计知识的专业判断分析水平、计算机应用及操作错误修正能力、会计信息化逻辑流程处理、会计报告的生成与分析能力。多种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会计电算化的业务处理。由历年的江苏省高职院校会计大赛的结果及大赛总结信息反馈看,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才是决胜的主要动因。如何设计出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周文艳在《试论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指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经营活动信息之源,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部流程的有效的事前、事中经及事后的管理。”强调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全流程作用。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习方法的改变,有效提升会计事项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好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弥补自己短板的知识,还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学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集重点技能为一体、相关知识为辅助的关联作业。譬如,“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中,针对一项采购业务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从采购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如图2),二是从采购单据流程进行设计,并展示其会计业务处理的一般过程,提示相应的预设性问题(如图3)。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处理采购业务,再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来描述采购过程,最后归纳到会计业务处理。发票(采购单)是设计的点睛之处,结算方法是极好的效果,账务处理则是技能的提高,票据(采购单)流转同是相关的关联作业。设计时既要考虑现实企业的经营管理,又要兼顾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还得重视会计单据的传递过程。设计时,可通过分析企业的采购业务的时效性选择,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单据(采购单)的流转,得出相应的会计处理,保证教学设计的现实性和全局性,符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好的教学设计不但应该具有复制性,还应具有扩展性。可运用类推方法启发学生推导出销售业务、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等相关业务的处理。这种教学设计既可实现知识的全过程设计,达到了“金字塔”式的知识分层叠加模型的教学效果,突出垂线为技能、分组分层教学。

四、“会计电算化”全过程教学设计误区的防范

全过程教学设计是一项以重点技能为垂线、相关知识为辅助的教学设计方法,属于行为教学设计方法的一种。由于其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要与企业实际会计岗位工作相关联,需有一定的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如果简单地与教学相联系,有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教师在使用此方法时要防止以下误区:首先,任何一种好的教学设计均出自教学实践,防止一叶障目、闭门造车式创作。教学设计之前要深入企业调研,与第一线工作的会计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听取一线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及其相关知识的需求,以及对学生在此方面知识的要求及达到的程度。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流程进行观察,开展有效的调研,归纳与之相关的辅助知识体系。其次,分析收集的资料,梳理关联知识的排列,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杜绝知识无序叠加。一个好的课程教学设计是把教材、静态学情、动态时情和学科体系完整地整合,汲取其中的精华,设计出有利于控制学情、驾驭动态知识布局、完成学生需求目标的一种教学时序。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中,要通过前期导学课程了解学生的学情,找一些学生进行知识动态的交谈,观察学生对前导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知识体系的运用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本课程的关联知识,审慎地预先设计教学过程。对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整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规范,用概念图的形式表述出来。再者,就是把与之相关的实际操作与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对比讲述,明确教学设计的目标。这样一来,既梳理了知识要点,又把握了教学设计中应该传授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最后,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复合型知识,避免单一型知识体系。因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本身要求具备计算机学科、会计学科、管理学科等综合知识。目前,我国高校经过专门化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从毕业生的数量上基本上满足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但实情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综合知识,还是以突出会计为主体的模式培养,缺乏相应的电算化基本知识的培养,如会计电算化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数据维护等专业性课程的讲述。另外,现在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会计学教学中转变过来的,只能对一般的财务软件进行操作,不能对财务软件所涉及的数据库进行维护,严重地制约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全过程。结果,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度降低,最终造成“会计电算化”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课程,致使学生知识体系形成断崖,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复合型知识体系是当务之急。总之,“会计电算化”是高职教育中能够完全体现综合学科知识应用的一门课程。全过程教学设计是考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全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扩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设计中要及时纠正教学设计的偏差,不断完善,达到最优的流程重组,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郑宏伟

参考文献:

[1]冯便玲.论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做”模式[J].内蒙古教育,2016,(1):76.

[2]张渭育.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J].经营者,2013,(13):103-105.

[3]王逸远.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