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认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其衡量标准应该是 “学生成长”, 即促进学生的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这种成长不能单单用成绩高低来衡量。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以成绩论英雄会导致忽略学生未来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有效教学模式,针对我校历史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钻研历史教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历史的组合,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影响全欧洲的历史运动。研究世界史同样如此,不过其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其研究重点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实际上,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各民族和社会都是循着演进的规律向前发展。现代化发展注定全球化,任何割裂中国与世界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事物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认为历史教师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高视角深入挖掘理解教材,以求在课堂中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贯彻全球史观。
二、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
针对高考文科综合的特点,我在教课的同时,注意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面,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发散式思维。例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联系明朝经济外交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科技和西方国家科技水平的差异。通过联系地理洋流知识,使学生理解郑和船队出发时间和行进路线。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商品交换,使学生明白全球国家联系的必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再如,讲述爆发的原因时,如果不了解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不了解日本拥有资源的状况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组织答题思路,与大文综走向趋同,对学生长远发展很有裨益。
三、学案教学法,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历史课时间有限,知识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下我们全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课下教研,明确重难点,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连续一个月后,逐渐放手由学生整理归纳,老师做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整理归纳能力,以线带点,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也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异同点,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总体把握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历史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精化讲课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落实“三讲,三不讲”
我校每周历史课两课时,每节40分钟。时间少,任务重,提高课堂有效性迫在眉睫。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好“三讲”,“三不讲”。“三讲”指: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的讲。“三不讲”指: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深入研究历史教材,精化讲课内容,严格把握授课难易度,是我们每周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高一历史教研组在着眼会考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三年备考,针对个别章节适当加深拓宽,比如讲授近代史上各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的异同点,联系时政热点“三农问题”进行拓展引申,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让学生去思考,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而对于重难点,学生不好懂地反复讲,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学生听懂学会。
五、练习考试化,月考模拟化,大考练习化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的课型制作不同的课件,在不同的阶段展示不同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整合课本知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更大的收获。多媒体教学对于基础差又没有学习热情的特长生尤其适用。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提高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课容量大,而繁重的教学任务,日复一日的考试和作业磨灭了学生的激情和活力,尤其是特长生的基础和耐力都不足,如果老师采取口头的空洞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填鸭式”为主的方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生动活泼的影音资料,将教材中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感知,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伟大的》一课时,学生对日本侵华和抗日的东西比较熟悉,电影电视接触较多,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提高本节课的效果,在开始就播放抗战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同时播放“中国军民普天同庆抗战胜利”的精彩场景,师生在歌曲和欢呼声中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整合知识框架
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 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3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现在应试教育下学生课堂效率是决定成绩的最主要途径,是成绩的主阵地。比如,讲《伟大的》一课,仅靠教师课上“满堂灌”,就会使课堂毫无生气,以至学生在半睡半醒中“挣扎”,笔者在备课时,利用多媒体整合了关于抗战期间的“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4个题目的知识点,同时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这样减少了课上板书的时间,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课堂记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展示一组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死伤人数,经济损失等数据,学生真真切切体会了一个伟大的结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对抗战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又比如在讲五代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以用计算机PowerPoint制作课件通过屏幕展示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三大发明的图片,还可以播映印刷技术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通过屏幕引用马克思关于中国三大发明西传作用的论述,请学生总结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这样首先使学生对三大发明有了直观的认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比较能力,认识三大发明在中西方不同的影响、作用,思考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而理学的兴起和宋词的繁荣,可以从网上调朱熹和李清照等人的图片、作品,进行节选放映,再配以音乐来增强学生的视听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含信息量非常大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凭借教材内容难以将教学要求完全实现到位,教材中的信息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展示教学素材资料、历史图片等。
比如,在《伟大的》一课,笔者选择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有用多媒体展示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归功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四、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试卷和错题,提高习题讲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必须配有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练习和考试才能使学生所掌握的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从容应对考试。所以练习和考试后的习题讲评课是学生和老师查漏补缺最好的环节。如单元过关、同步练习,期中、期末、综合测试等,为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历史事实,笔者通常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首先,展示班级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但是不记名,希望大家比比自己看看别人,奋起直追。
通过展示试卷,分数较好学生的试卷,卷面较好的学生的试卷,希望学生们从不同方面吸收别人的优点,笔者会对错误率较高的题回归课本进行重新知识整合,在展示一些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诀窍。这样周而复始,学生收获很大,上课都会非常认真地做笔记,效果非常好。
其次,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进步幅度。
这个方法主要是定期分阶段使用,一般笔者会在月考过后进行一次,把平时小测的成绩一同展示,主要是把月考成绩和平时成绩对照,看进步幅度和进步名次;强调“超越自己”的重要性;把本次月考成绩和上次月考成绩作比较,通过一堂轻松的、班会性质的历史课,大家开诚布公,谈谈自己的体会,介绍学习进步的经验,查找自己不足。说明“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让学生受到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最后,利用多媒体建立特长生档案。
这是对特长生进行管理和习惯养成的方法之一,是为学生做思想工作的凭证。众所周知特长生基础差,自制力也差,虽有一时的热情但是韧性不够,所以笔者便利用多媒体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定期找特长生进行交流,督促他们学习,教育他们成人成才。
关键词:考试 质量分析 改进
近几年,随着我校成为三级达标校,教学常规工作也越来越规范,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很多,本人就从如何做好考后质量分析这一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考试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改进教学,而考试是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并且就目前教学体制下,考试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考试是检测教育质量、评估教师学术水平和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学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有利于鉴别和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既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更了解了学生“还会什么”,同时也暴露了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者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或修改下一个阶段教学目标和计划。显而易见考试所产生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当然有时也会产生是负面的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教师常常说:“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考试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就偏离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聚焦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力使考试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
二、考后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课堂前的简单总结、回顾和提问,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只能针对个别学生,不能够真实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考试是最能而且最多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月考、期中考、学期考,尤其市检、省检等“大考”试卷及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拓展的再运用情况,同时也反应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所以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做好考试结果质量分析,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改进、激励、重构等功能作用,考后如果不进行试卷分析,我们所进行的考试目的和意义就不能真正的实现了。
三、质量分析具体内容
1、对试题的评价
评价试题,是具有技术含量的。对于基层教师而言,这是必须逾越的基本功门槛。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反过来说,学会看懂并正确评价试题对于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就结合2012年4月份福建高三省检历史试卷来进行质量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1)试卷的特点。比如以2012年福建省检试卷为例,试卷特点:①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命题合理确定试题结构,试题设计做到图文并茂,结构合理,难度适当。②突出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考查,选择试题中第16、18、19、22、24题考查基本的历史史实,第13、14、20、21、23题考查基本的历史概念,第15题则考查基本的历史特征与规律。③题目体现创新性,第38题第1问,基于难度控制的技巧运用、能力考查层次的由易而难等考虑,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
(2)考试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中例举的必考知识模块和选修一和四,没有出现超纲的,偏题等现象。
(3)试题分数比例分配,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分数的比例
2、试卷得失分的情况。
3、对学情的分析。
主要有:①考前预测和考试结果的相关性如何;②有哪些问题是事先未想到的;③有哪些与预先估计相符。④排查“差异”。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不同教师任教的班级成绩差异、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成绩差异、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同一学科成绩差异等等,这些差异中间隐藏着诸多问题。备课组成员应同心协力,深刻揭示问题的性质与本源,使问题成为有效教学的推动力。
4、试题中的不足:
如省检题目中个别题目的难度不大,基本上是送分,从而造成试题的区分度不高。如15题,难度只有0.95。
四、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审题能力,答题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这次省检中学生就存在着这些问题
1.部分学生通史知识和空间意识较差,基本时代特征没能很好把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记忆及历史一般规律的运用较为薄弱,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同学在答题中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有些甚至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就事论事、历史的术语不规范等问题在本次考试中也表现突出。
2、审题能力低且不认真,没有理解设问的限制角度和把握问题的切入关键。如38题的②的第二问中,题目要求答出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但部分学生没能抓住限制词“19世纪末”,所以他们就围绕着洋务派如何开展,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企业等,完全偏离了题目的要求,造成严重的失分。
3、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还较薄弱;如38题③第一问,要求是依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学生不懂得利用材料所提供的历史史实进行知识整合,归纳出所发生的新变化,而只是对材料的简单复述。只答到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等,不能进一步提升到理论层次,本质性的,未能答出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4、答题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为:答案过于口语化,不能使用学科语言来回答,书写答案时未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文字堆积,使得老师在阅卷过程中,很难找到学生的得分点。文字归纳不够,概况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照抄材料,有的甚至整段照抄。有的学生不能按要求在指定区域答题,回答次序颠倒,甚至随便更改答题的顺序。
五、今后改进的措施。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计划的改进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改进。如结合这次省检试卷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课程标准要求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有针对性地继续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基本能力,抓好主干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这一点绝不可动摇。
(2)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这次质检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学生不仅存在着基础知识不牢固的问题,而且还显得相当严重。让学生回归课本,不仅仅是死读死背课本知识;特别是要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知识的复习与教学,对部分知识点要大胆地放弃,不要无谓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3)强化史料教学,注重运用情景材料、史料作为题目的切入点,借此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运用。比如可以结合教材充分提供中外经典历史资料,通过广泛的史料阅读,如《史记》《古文观止》《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大国崛起》《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史仲文著)等。培养学生古籍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4)通过精练习题,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要求学生答题规范,主观题做到答案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文字要简洁,要用历史学科的语言,答案内容要求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复习备考的积极性,真正把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