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语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现代外语教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出了直接的要求。要求外语教师要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据专家的调查表明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应从主客观等多方面着手来丰富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努力提高外语教师社会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
身处广泛接触外国人群,外来文化的现今社会,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升学,研究,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广大的外语爱好者希望学习外语来达到直接与外来文化面对面的目的。近距离地感受异域文化的洗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作为载体,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同样,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了表达意义的价值。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出发,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于交际中。实际上,现在语言学专家提倡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教学模式,“它能使外语使用者具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异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随时随地与外国人进行平衡并适宜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现今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语教师是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主体,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使学生从容面对无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新型的教育阐释学则首当其冲地要求教师担当起文化‘调解人’,而不仅仅是传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影响,目前的外语教师中大量存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据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有33%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学习经验,30. 8%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对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目前国内介绍跨文化的资料,重复多,面狭窄,这也是阻碍主要通过间接材料获取文化信息的外语教师构建个人文化知识体系的障碍之一。
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十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零星依附于语言技能模块内;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因为许多非师范类的院校此类的选修课根本不开。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教师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新形势下急需培养“未来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评估上缺乏具体、明确、细致的标准,致使跨文化教育处于无纲可循、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李俊芬,2006)。
三、教师自我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的途径
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习惯传统以词汇、语法结构为中心,侧重于语言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学习理论,分享经验,实践创新的过程。
1.学习跨文化教学知识,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
既然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论体系是决定跨文化外语教学成败的基石。
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世界观等,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包括明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把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张红玲,2004)。
2.亲身体验跨文化冲撞,做学习经验的分享者
每个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都会无意识地使用其文化参考框架。但这种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士直接面对接触,教师会经历很多文化冲撞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适调,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使自己成为拥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乐于充当学习者,多给自己创造真实在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包括主动与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机会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参加短期的长期的跨文化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籍作品,浏览国外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自主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学生在以后的真实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也是培养学生与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动力量。
3.充分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实践创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息息相关。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听力是交际的最关键一环,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传统的听力教学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工具,形成了“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订正答案———教师放录音”的死循环。传统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太过专注听,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的假说,听力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图示和影音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因此也应适当关注视觉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其发挥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改善了听力教学的现状。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辅助作用
首先是教学设施及听力材料的革新。CD光盘盒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录音机———磁带”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在计算机上操作,更加方便重复多次听录音材料,也方便学生课下的自学。另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听力课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地插入一些影音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有效的提高汉语听力课堂效率。其次,PPT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展示生词和给出语境时,PPT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直观易懂,而且更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对初级班的听力词汇教学来说,非常关键。使用并不等于滥用。对比分析了传统听力教学与多媒体听力教学,我们在肯定多媒体教学的上述优势的同时,也提倡秉承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规范有效性、实用性、趣味性等三原则。此外,对PPT、WORD及电子期刊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引起了无纸化教育的新观念。学生利用便携式设备将课件等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上,方便快捷。鉴于教材上有很多写汉字的练习,本人并不建议摒弃纸质听力教材。第三,基于汉语听力教学特点,许多高校都致力于听力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提倡建立对外汉语听网络资源并探讨其管理的实现形式,辅助听力教学和研究。央青(2008)提出建立语言实验室。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在视听结合、听说结合的多维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听力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本人认为,多媒体辅助下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大有裨益。但是,对多媒体的利用对教师备课要求会相对增加,还需要教师合理把握使用时机,避免过度依赖,延误教学计划。同时,对于多媒体应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分心,或者偏离课堂主题,从而对汉语听力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关于听力教学的新思路
缺乏趣味性一直是汉语听力教学的一大难题。由于听力课以教材的录音材料为主要的学习材料,各年级的汉语听力材料虽然是多以口语对话为主,仍然缺乏一个真切的说话环境。对于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留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因此,学生听材料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被动的听、接收信息的过程,稍显枯燥无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因而不喜欢这门课。近几年,不少高校开设视听说课程。即通过观看和学习影视资料,接触最接近于中国人现实生活的语料,通过可视的影视鉴赏,进行汉语听力教学。当然,这一建议,要求学习者具有丰富的词汇量和很高的汉语水平。而且对于应是材料也有很高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的语料库和资源库,能有效的收集和筛选相关的材料,方便教师进行选择。同时,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不少研究者建议,用中文歌曲进行听力教学。许多研究者通过选取中文歌曲并对其歌词进行难度梯度排列,选择出具有难度梯度的歌曲,刻录CD并将歌词编成系列教材供教师和学习者使用。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以中文歌曲和中文影视作品鉴赏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为听力教学的改革提供突破点和新方向。虽然其可行性有待验证,但寓教于乐也不失为提高汉语听力教学趣味性的新思路。
这部书由“作文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作文能力与作文训练”、“作文教学的途径”三部分构成,另含一个附论:“第二语言的作文问题。”这里介绍前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近年来美国的各种作文教学研究结论进行概述,围绕“阅读能否帮助发展作文能力”、“作文训练能否帮助发展作文能力”、“作文能力能否进行专门训练”、“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低能写作者之间的作文行为有何不同”和“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其作文本身有何特别不同的关系”等问题,采用“对比班”与“实验班”相比较的研究方法,得出了如下观点:
1.增加作文训练的次数只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有益,但对发展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熟练程度帮助不大;
2.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3.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多作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迅速提高与发展;
4.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他因素教不会;
5.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
6.语法教学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帮助;
7.学生中优秀写作者作文时大多花较多时间构思、复读和修改;
8.学生作文总是“受题目的束缚”,很少花时间考虑自己文章的读者,应像专业作家一样,花较多时间考虑所写东西对读者的影响,即怎样把自己观点传送给读者、读者需要怎样的背景知识才能读懂、什么东西能引起读者兴趣等问题。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应的、能够提供给作文教学并能帮助学生获得作文能力的理论——清楚表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之所以自发兴趣阅读能帮助发展写作能力,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了一种“为读者而写作”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受潜意识支配而获得的,读者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他正在获得写作能力,也没有意识到获得写作能力后的结果”。因此,本书提出:“学习怎样为报纸撰稿,你必须读报,仅仅只阅读课本是不够的;为杂志撰稿,则宁愿浏览杂志,而不应学习相应的写作教程;要写诗,就读诗;要写富有创见的读书报告,最好查阅读书笔记。”同时,这种理论认为,作文时,最关键的是明确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当目标明确后,再明确读者对象,即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这样,写作者只需面对理想中的读者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就够了,文章自然能写好。正因为这样,这种理论还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好是让学生读一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目标最明确,读者对象也容易确定。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写作教学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以说是写作教学的一些途径。具体内容为:
1.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不能在短时期内形成;
2.发展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读大量课外读物;
3.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而写作逐渐转化为读者而写作;
4.教师不应让学生迷信作文技巧之类的教条;
5.教师在作文课上布置作文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是错误的;
6.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排斥一定数量的纯粹写作练习;
7.应让学生在作文前至少有一个粗略的文章线索或者计划,并作好随着写作和思想的发展改变线索的准备;
8.学生作文时,不要让他过早地整理草稿,应把运用技巧、措辞和标点的推敲推迟到对自己的文章内容满意的时候去做;
9.要让学生写作时在头脑中有文章的整体轮廓;
10.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应该专注于直接的形式教学,而应该代之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形式的经验知识,给学生提供能够促进思想的清楚表达程序。
从以上述说可看出,这本作文教学论著尽管篇幅不大,但其含量颇大,几乎涉及了作文教学的各种问题,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鲜观点与训练途径(当然有些观点笔者不尽同意),与我国同类论著比较起来,它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特点:
第一,它的研究角度与我们的不同。它研究写作教学,不仅研究写作的心理、写作的过程、写作的训练,还研究写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特别地还研究学生中的优秀写作者与低能写作者的区别。这样一来,研究作文教学的层次便有了深度,并能切中作文教学中的要害问题。
1.1对象选择
201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共计98名学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80名。将两班随机分组,1班50名学生为实验组,2班48名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课程设置、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以病例为载体,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设定问题为引导。授课前展示病例、设定问题引出新课,将课程内容按照护理程序讲授完毕,学生对之前设定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再对学生的讨论予以评价。实验组采用以健康教育路径表为流程、以角色扮演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2.1健康教育路径表设计笔者结合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入院、手术及出院3个阶段,并制定各个阶段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
1.2.2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①成立外科护理教学组,教师共4名,其中1名为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健康教育路径表的设计及课程内容开展;实验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备、环境准备与专业技能操作指导。课前4名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课程内容、课程环节及操作细节等。②在实验组授课时,将学生分组(6人一组)。每组设3名学生为“病人”组,3名学生为“护士”组。③授课前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任课教师列出课程开展所需相关知识清单,安排学生利用健康评估教材、图书馆资料及网络视频等学习相关知识。④利用课余时间,4名教师对“病人”组和“护士”组分别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将护理评估方法予以梳理,让学生明确护理操作手法及病理学意义。
(2)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分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展示病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病人入院—手术—出院为时间流程,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以开展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进行。①“护士”健康知识指导:每位护士对3位“病人”同时进行健康知识指导,每组共完成3个周期;②“护士”评估操作:“护士”与“病人”一对一,每位“护士”对“病人”进行操作,另外两位“病人”随旁监测,待护理操作结束后,换其他两组依次进行,一次完成3个周期。3个周期结束后,学生进行角色对换。双方对彼此在健康知识指导或操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记录,4名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纠正及评价。
1.2.3效果评价
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的教学效果以问卷调查和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4条)、团队合作能力(2条)、沟通能力(1条)、操作能力(2条)、思维能力(4条),共5个维度13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5分为满意,4分为较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1分为不满意。现场共发放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采用百分制,共25题,每题4分。
1.2.4统计学方法
将理论考核成绩及调查问卷结果输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及格率为93.8%,对照组为8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3.1应用意义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而临床上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影响其深入、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而这对病人的病情改善是不利的,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学者将临床路径这一工作方法应用于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中,使护士的健康教育程序化、目标化、具体化。张国娣等研究表明,通过流程化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为病人提供帮助,契合了病人渴望获取医学知识的心理,融洽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互动性,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实施不仅需要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练习与实践,而且也需要护生在校学习护理专业课程中体会与练习,便于日后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外科护理学专业性较强,与学生以往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学生普遍觉得理解及记忆知识有困难,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课堂组织困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不仅是护士工作方法、教学方法的尝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及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2应用优势
3.2.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提出问题给学生,接收学生答案,并和标准答案进行比较,给出评判。教师看似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质是学生在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答模式寻找标准答案,学生没有自己的空间想象。本研究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临床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路径实际上就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学生结合病例进行分组活动时,通过整合护理知识来对“病人”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健康教育,不仅保证了时间上的连续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
3.2.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部分教师采用了以多媒体教学为框架的传统教学,即以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多媒体替代板书和模型进行教学。即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病例,绝大多数也是以病例为载体来展开新课,讲授结束后再针对病例进行分析。如今在教学中引入健康教育路径,不论是“护士”还是“病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3个周期结束后的角色对换,更保证了学生对所有知识的全面掌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增强了合作意识。
3.2.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演示、角色扮演等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实践机会,提高其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本研究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可指导护理人员按计划和时间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逐项落实,以防遗漏,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此外,由于存在真实的“病人”,在分组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能理解“病人”就医时的心理状态,并结合情境思考解决护患沟通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如眼神、手势等,为学生以后走上临床岗位进行护患沟通做好准备。
3.2.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
由于外科护理本身的专业性,在校开展外科护理专业操作很少甚至没有,以致学生对于外科护理的操作了解甚少。如今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引入外科护理学教学后,由于“护士”需要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操作及功能锻炼指导等,学生需要通过技能培训掌握必要的专业操作,不仅理论水平得到提升,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3.3小结
对外汉语教学理念文化差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上,汉语被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英语。“汉语热”的日渐升温,同时暴露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语言结构系统和文字的学习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交流中因对交际礼节、民俗民风、历史沿革等文化因素的缺失,导致表达不得体、理解不达意的尴尬。因此,将文化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对外汉语的教学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培养、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研究、教学和翻译为职业的学生则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多半是成年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爱德华?安东尼说:“语言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并且语言不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础形态,民族文化对于语言的约束性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的差别,发展文化的轨道在语言中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民族文化对语言的约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达范围;另一方面,是表达方式。并且民族语言也反映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非常强烈的约束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也影响着地方文化。正如爱德华?安东尼在《语言》所表示的方法是,“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史和语言史沿着平衡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语言自身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然载体,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并且人是使用语言的文化的缔造者,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产物,不可能摆脱文化之间的约束。
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类在情感与思想上表达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语言,在这个社会中语言的表达是无法取代的,就像是字、词组、语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构成所谓的语言系统,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化,它都必将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是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在对汉语教学的进程中加入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样能够更好去理解并运用汉语。可见,文化的差异是在语言学习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的到突破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学习与语言的学习是要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个语言进行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并且通过语言学习、推广并且传播这种语言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进程中,通常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在语言上有些用法使得学生总是会弄不懂或是含糊其辞,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学生不能够进行完全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语言的核心就是词义,并且基础是词汇,而且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最为密切的,可以说词汇也就是表现着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语言结构的方式,在词汇结构中文化内涵的发掘也是需要花费很打的功夫。在对词汇的内部结构上看来,汉语的词义与词形中的关系要比西方中的表音文字是更为紧密,在汉语的词汇中一些词形是直接来表示词义的,可以说是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其固定词组与习惯语的作用是突显的,成语典故大都是与民族得习惯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吕必松先生曾说过:“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在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词汇和语音以及语法的规则,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交际进程中的表达完全符合语言要求的规则要素外,还要帮助并且使得他们充分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这种特定民族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能够让他们口中说出来的话非常得体并且有效地传递心中所想的信息。
三、对外汉语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