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孔子曾经曰过的:“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2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理论及其主题
--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4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原始民主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①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②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③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④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阶段复习方法
根据学科复习特点,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比较有效的方法。
1.目录记忆法
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可以总体把握,做到宏观心中有数,居高临下全面看问题。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3课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 雅典民主
第7课 罗马法
2.提纲复习法
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系统化。如阶段复习特点里提到的总结方法。
3.结合习题综合复习法
复习一单元后,可以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再一次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
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反复及时复习,就遗忘得很少,否则就忘得很多。
当然,迎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付出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一、时间记忆法
记忆历史时间是历史学习中的一项任务,大量的历史时间往往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虽然准确记忆历史时间给我们的历史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只要我们留心,历史时间也可以成为我们记忆历史知识的法宝。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按时间顺序来记忆相关史实,不但会令历史知识变得更具时间延续性,而且也不容易混淆历史时间。例如,在讲到《三国鼎立》时,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分别是公元220年、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在记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时间顺序,把三国的建立者、都城、势力范围等信息一个个地填入相应的国家和时间之下,这样会大大减轻我们的记忆负担。又比如,在记忆美国的独立过程时,由于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是按照顺序推进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时间顺序记忆法:1775年,来克星顿打响了反英的第一枪,并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1776年,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自此美国就诞生了;1777年,美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发生了转折;1778年,战争的重心开始南移;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就这样,以时间为线索,整个独立战争的知识点都能够被学生轻松地记在大脑中。
二、对比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同类型、同性质、同时间的历史史实,而这些知识也是造成学生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出现混淆、错误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发生的各种侵略战争,以及在这些战争后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大多是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之类,然而每个条约割让的地方、赔款的数额、开放的口岸又都不相同,这就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麻烦。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对比记忆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把《》、《》、《》、《》等一系列的条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记忆,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防止记忆发生混淆,还可以在对比中发现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拿不平等条约来说,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虽然这些条约的内容看起来大致相同,但是在侵略的程度上却在进一步加深,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是怎样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三、图表记忆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考复习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19-02
高考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急功近利,结果可能事倍功半。就像煲一锅汤,需要文火慢慢煎熬,最后才能变成一锅香浓美味的好汤。而这,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煲汤人的思考,需要高瞻远瞩的筹划、技能和经验。2015年高考已成为历史,但探讨三轮高考复习对2016年的历史高考复习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第一轮复习:夯基是关键
1.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来夯基,根据考点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和思考,教师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和思考性。学生自己去想和探究,比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生搬硬套要更加有效。但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并不等同于就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和选择一些情景材料,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评价等进行重点探究,锻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检测和能力提高的方式还有好多,可以通过表格整理、填空、抽背的形式进行。依据学情,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关注细节,针对薄弱知识点当堂进行再次记忆。
2.知识点结构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如果能做好,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提纲挈领,建构知识的网络。
3.选择题精选化。争取精选题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能训练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有明显的关键信息让学生与教材知识点建立各种联系;二是能检测学生对基础核心主干重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的水平,并能通过做题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断地去回顾、理解知识点。三是在选项排查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不做重复功、无用功,提高效率。梳理主干基础知识的选题要精准,优先选择精当选择题,基础知识背诵和填空尽量不要与选择题考查的点重复。
5.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1)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停留在表层,分析、理解、运用能力有待提高。(2)学生对题型的生疏和缺乏答题技巧是主要制约因素。(3)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线索化、结构化、系统化,大多数学生答题都是凌乱的、不完整的,说明知识点在他们脑中尚未结构化,甚至还有学生对史实的先后都没搞清,历史概念缺失。
6.教师应该做什么。(1)重视教学内容的线索化、结构化,教学中强化教材主线、章节主线和专题主线,将知识点组织成一张知识网,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克服知识点散乱、无序。(2)教给学生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如何根据从材料提取的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等,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3)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平时练习中让学生有高质量的思维活动。选题上,从资料上精选来的题目分章节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兼顾启发思维和知识的内化。在出题方式上,一定要提供材料情境,选取有利用价值的热点作为出题情境并设计题目,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
二、第二轮复习:提能是重点
1.针对知识的盲区和死角,二轮复习过程中进行重点搜索,彻底清扫,把握好复习强度,主打材料探究,整合联系,比较辨别的方向。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设计,提高效率,基础知识点的背诵和回顾控制在15分钟左右,之后对重难点采用史料进行间接考查,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但要根据具体知识点的差异和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考查方式,举例说明;最基础的采用问题的形式,知识点的比较和联系可以采用表格形式,有一定难度采用填空,基础、易混点采用判断形式,理解类的采用材料探究,经常错的、时间顺线索性强的采取默写。总之,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就看我们能不能用对、用好。切记不能盲目信任学生
2.精选材料型选择题,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梳理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将零碎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例如,如果看到运动能够联想到两次,看到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和《》,看到想到《》、北洋军阀签订的“二十一条”,这道题就容易解答了。如何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开始,联系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我们好好思考。设想是否能依靠建立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搭建知识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题量要适中,一般至少10题,最多15题。
3.针对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的,但仍然是频繁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要奢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看书发现和解决,并放手让学生去读、记、看、练,还是要花适当的时间对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整合、联系。如的两个阶段、两大战场。
4.关注重要知识点在小字部分的内容,如美国国会的组成,就是把教材小字部分的内容换了一种表述方式转化成材料,考查国会的组成。二轮复习中,对重点知识的在教材中小字部分的补充说明也要加以关注,尽量让学生去理解。
5.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点一定要辨明。二轮复习中,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比较联系,归纳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当材料信息模棱两可、迷惑性大增时,学生才能临危不乱。
6.在材料题方面,精选小专题、大专题,结合时政热点进行选择性练习,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积累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小专题、工业革命和英国家庭关系的小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小专题、经济全球化的小专题。二轮复习中,加强小专题型材料题的专项练习,尽量寻找切口小、挖得深的符合高考历史发展趋势的这类题目让学生训练。
三、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整装待发
1.冷静分析前阶段存在的失误,时间紧迫,及时弥补。对试卷模式、上课模式、课件制作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试卷题量选择题25题;其次,上课模式,旧知督查(2分钟)、基础知识背诵(18分钟)、当堂检测(20到25分钟)、讲评(5分钟);最后,课件制作,旧知督查、基础知识问题呈现、答案校对。根据点数安排好阶段任务的侧重点:必修3本书第一阶段任务: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块专练阶段,以练为主、背诵为辅,3节课完成2张试卷,以必修一为例,中国史专练1、2,世界史专练1、2,将以上出现的错题再整合出题为必修一专项练习综合卷。第二阶段:综合练习阶段练为辅、背为主。
2.再回考点,巩固基础,具体做法有:(1)通过针对性练习,把暴露的混淆知识点首先针对性背诵,课件上呈现并默写、检测。(2)以针对性背诵为基础再进行扩展性背诵。(3)依托教材对选项进行筛选,精选练习,通过题目带点,不要重复点,除非错误率高的。
3.专题训练突破薄弱:材料题训练(说题,依托教材知识点)、小论文专题(题型建模)。
4.确定材料角度,依托教材多角度论述――角度问题。
5.梳理错点,改编训练;学生自主梳理错点。
6.停课复习,精心指导:看错题,回顾错点知识点。
7.精心准备考前复习:考前训练讲义(8号或9号早读,30道选择题,一道材料题)。
8.考前重点背选修,去年已考不作重点,2013年到2014年未考的作为重点,特别注意依托教材记忆。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学生只要借助于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减轻学习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教和学的质量。”而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法就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以点为基础,运用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单课的复习,改革传统笔记形式,提高高三学生历史复习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常见教师依照死板的教案一边机械地板书,一边枯燥地讲解或是点播幻灯片,而学生则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笔记。摘抄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传统笔记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不易记忆,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同时上课等学生摘抄,影响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整理又增加了学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无效劳动——纯粹抄教师的课件和板书,更有学生因兴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录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而历史知识体系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显现人的大脑思维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终“画”出重点词语明确、颜色丰富、图形多样的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将历史知识个性化的记忆、再现和内化的过程。
二、由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高三一轮复习必须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
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会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采用以下的知识体系能很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总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节,知识点多、容量大:
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将单元总揽演化为以下的知识体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措施(标志):罗斯福新
政——国家干预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重大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运用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混编,“模块+专题”式的结构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形成通史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因此高三复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掌握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也就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关于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复习指导。
但是应用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历史知识体系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阶段特征,必须配合复述等策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师在做历史知识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的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学习的乐趣。绝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在课后笔记的整理中,提倡学生在熟悉书本基础之上,根据回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然后翻看书本或辅助资料,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整。同时不定期地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复述相关知识点。这是一个思维不断锻炼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可以辅助高三的解题,对于复杂的综合材料题分析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先找到中心线索,然后分析解题的几个方面,最后映射到对应的章节。
第五,由于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广博丰厚的知识面,而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须集思广益。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的各种知识,不断积淀,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准确、全面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
历史知识体系作为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工具,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历史知识体系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知识体系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李佩任.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