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1篇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消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外甥打灯笼——还是(舅)

孔父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消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2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2.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意识。

3.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让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在活动中自主生成、提高。

教学内容: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提供网站供学生收集资料作参考。

教学过程:

老师导语:古老的汉字生生不息,从形成,发展,到成为文字体系的甲骨文,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延绵至今,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不仅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的标志。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关于汉字的知识有了许多的了解。之前我们已经布置了大家做好了语文综合实践课――遨游汉字王国的准备,这节课请大家把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出来。

下面请我们的小主持人主持今天的展示活动:

主持人甲:汉字历史悠久,记录承载着中华文明。

主持人乙:汉字的出现标志着我们祖先向文明迈出了第一步。

主持人甲:一个汉字一幅画。

主持人乙: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汉字。五(1)班遨游汉字王国综合实践活动现在开始。

主持人甲:汉字不仅神奇,更充满了趣味性,下面隆重请出我们的第一组。

一、汉字谜宫

1.字面谜:生小组活动,互猜谜语,赠送灯笼。

2.肢体谜:

3.图画谜:

4.考考你:大家都是猜谜高手了,我们小组在收集谜语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难题,我们猜了很久但不能确定答案,不知道大家能否来帮忙,请大家看屏幕,这些谜底到底是什么?我们让纪老师帮我们听听答的对不对。

主持人甲:谜语小组的同学可花费心机了,他们不但根据文字意思,还用图画、动作来展示他们小组的活动成果。接着我们看谐音小组的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什么?――

二、谐音乐园

请同学们找出对联、古诗中的谐音字。

1.对联、古诗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衣食)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谐音笑话

笑话A:一个外国女孩嫁到中国来,在早饭时,对于不会吃油条的她被指点说:“你蘸着吃。”

她马上站起来,又被告诉“你蘸着吃!”

她一头雾水,委屈的说:“让我站着吃,我已经站起来了,还要站到哪儿去?”

笑话B:那天在树下军训,教官对同学们说:第一排报数,第一位同学惊讶地看着教官,教官又大声说了一遍:报数!于是,他极不情愿地转过身跑去抱住了树。

3.歇后语

组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歇后语幽默、生动,要是准确运用它,会为你的语言增色不少呢。你们会接歇后语吗?我们组有两个同学对歇后语都着了迷,他们可以随时朗朗上口地对上十几条来,不信我们看看: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和尚的房子――庙。(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西瓜地裹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接受挑战:

飞机上做梦―― 孔夫子搬家――

老九的兄弟―― 梁山的军师――

牛角上抹油――

4.歇后语运用

(1)华强是我们班的乒乓球高手,我与他比赛,只能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张兰上课不再迟到了,真是:新鞋换旧鞋――改鞋(邪)归正。

主持人:是呀,歇后语一般产生俏皮、风趣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注意在适当的场所才能运用,否则就会闹笑话。

三、汉字医院

主持人:谐音小组为大家展示了汉字谐音的奥秘,现在该把机会让给其他小组了吧,看汉字医院里的错别字医生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请他们展示。

1.出示街头、广告的错别字让学生修改。

2.组员互查找作业本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3.编顺口溜:

(快板)汉字汉字真奇怪,一笔一画很简单,一不小心就变样,怎样分得清听我唱一唱:辩辨辫瓣,有心能辨别,有言能辩论,有丝能扎辫,有瓜能开花。巳已己,全封巳,半封已,不封是自己。栽裁载,有木要用栽,有衣要用裁,有车要用载。同学们,写错字,小则闹笑话,大则毁千军,咱们千万要小心,要小心1

4.书法殿堂:

古今书法名家展示:

主持人:的确,用错字,小则闹笑话,大则毁千军,所以我们不仅要写对汉字,还要写好汉字。

主持人甲:几千年使用汉字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改进着文字的形体,字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阶段。下面请书法小组的同学展示:

(1)(展示老师作品)这是我们请我们学校的书法老师为我们写下的几种字体,第一行是――

(2)书法老师还告诉我们: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在古代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家,让我们认识并记住他们: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宋朝时期的赵孟俯,唐朝的欧阳旬、颜真卿、柳公权。

(3)下面请大家欣赏我们收集到的书法作品:

分别欣赏欧阳旬、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俯等的作品,重点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主持人: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汉字王国尽情地遨游了一番,现在你有什么感受想与大家交流吗?

学生交流。

主持人: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读她,如同一段隽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心声吧,请打开课本88页,一起美美地读《赞汉字》。

主持人甲:走进汉字,我们领略了它的神秘

主持人乙:走进汉字,我们感受到它的有趣

四、最后请班主任老师总结

五、宣布活动结束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3篇

学期第14周,我们班举行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是:遨游汉字王国。活动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有趣的汉字,二是我爱你,汉字。

经过这次活动,我对汉字的见识有了很大的增长,比如:我知道了甲骨文通行于清朝光绪年间,是王懿荣发现的。而小纂通行于秦代。另外,我对汉字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爱好,例如:谐音笑话、对联、谐音歇后语和字谜等。

在我眼里,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我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幅画,并且都存在着一段历史。学习汉字,就是在走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触摸两千多年前那跳动的脉搏。

并且,我觉得汉字不可被世人抛弃,因为有些人觉得: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科技化,只要用电脑,无论要什么字,都能打出来,不须用到汉字,所以也不必花大力气去学习汉字,汉字已经落后了。而我认为:汉字是人类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瑰宝。抛弃汉字,就等于把汉字拥有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生命给扼杀掉。

通过汉字,我们这些子子孙孙都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我们要热爱汉字,让汉字继续流传下去,而不能让汉字失传。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让汉字创下更好的记录!”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4篇

(一)教材对民俗文化渗入的限制

首先,当前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过于空泛,缺乏适用内容。当前的中国民俗教材有《中国民俗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民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国的节日与民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等。这些教材除了个别版本附有多媒体教学光碟外,多数都只是书面讲解,不足以表达民俗文化的勃勃生机和魅力。体例也和语言教材相近,分章节介绍的形式较适用于环环相扣的层层递进式教学,而民俗文化教学,则应多以专题形式出现,才会让学生们保持新鲜感,活学易用。其次,教材中对民俗文化元素关注不够。除了高校教材外,近年来通俗教材主要有《文化中国:中国文化阅读教程I》(北京大学出版社)、《东方韵味:中国文化泛读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说汉语·谈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但这些教材都是对于文化讲阳春白雪居多,很少涉及民俗,深入民生的内容很少见。作为文化教材,对民俗文化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教材没有体现民俗深层教学意图。当前教材全部是从拜访、礼俗、禁忌、饮食、节日、见面、送别等民俗事项入手,忽略了实际效果的反馈,忽视了内在的民俗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立体介绍,难以让学生完全理解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甚至让学习者对学习原本十分有趣的民俗内容感到索然无味。

(二)教师专业素养对民俗文化渗透的影响

教师对于民俗文化教学不够重视,文化素养有待提升。很多汉语国际教育院校都将民俗文化课随便安排,几乎没有专业的民俗学教师。不少人认为民俗属于生活,无外乎就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细微小事。觉得从小到大生活在其中,随便一说就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而实际上中国的情况是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并非了解得那么深刻。民俗课程背后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渊源,闲聊的时候可以随意,但上课则必须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民俗教学是一门严肃认真的课程,需要理论指导和框架支撑,绝非一时兴起就决定讲课内容或者心血来潮便能办讲座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较为枯燥的汉语知识和生动的民俗文化内容相结合,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外国文化的感悟能力,这样方能让异域学生感受到同异质的文化,让学生对民俗文化和汉语知识更感兴趣。要时刻多了解本民族的丰富民俗文化,否则将出现被学生问倒的尴尬窘境。广博的异域文化知识必不可少,知己知彼有利于教师妥善处理文化冲突,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渗入的民俗文化内容

(一)俗语中的民俗文化

俗语是汉语语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俗语可以更生动形象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因此,它在中国人的日常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汉语中,能够反映民俗语义的词汇有很多,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俚语、惯用语等,能反映民俗的数不胜数。例如:“二百五”“东郭先生”“马大哈”“炒鱿鱼”“铁公鸡”“绿帽子”“黑吃黑”等。还包括问候语、祝福语、道谢语、禁忌语、委婉语等,如:“请吃糖”“敲竹杠”“托福”“吹牛皮”“跑龙套”等。由此说明,民俗词汇的生动形象是很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向学生讲解词汇的深层民俗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民俗词汇本身的意思,更能增强其语言感悟力。俗语中包含民族色彩。例如:汉族人“结婚”时常常说“请吃糖”,这里就体现了发喜糖的风俗习惯;近邻日本人却说成“请吃馒头”;韩国人则说成“请吃面”……不同民族用的民俗词汇完全不同,但表达了同一种含义。又如汉族过的“清明节”,即“二十四节气”之一,要在这几天里扫墓和踏青。其他还有“春联”“冬至”“端午”“闹新房”“做寿”等等。

(二)古典文学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常需要通过民俗心理、时代背景的深层挖掘才能使学习者正确理解语义,准确使用。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夸父逐日的勇敢坚韧,有精卫填海的悲壮举动,更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自我牺牲;有凤凰非梧桐不栖、大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抱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畏权势金钱的生死恋情等等。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掌握民俗文化对于理解汉语起到了关键作用。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以物喻人,用动植物意象来体现人的美好品格。这一点,同属儒家文化圈的韩日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例如韩国也同样喜欢以兰花来比喻人的高风亮节,所以教师在讲解“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以及“松竹梅”这岁寒三友的时候就会相对容易。但是对于不同文化圈的欧洲、美洲、非洲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以物喻人的方法,更有甚者会对其产生误会。此类民俗内容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应适当加以注意。

(三)风俗习惯

中华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外国友人与中国朋友初次见面时,常会被问起年龄、工作单位、收入、家庭情况、是否结婚、有没有孩子等等个人信息问题,甚至有些人还主动为没有男、女朋友的年轻人介绍异性,这些在西方国家是属于隐私的范围,属于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中国却很正常,甚至是一种普遍的表达关心、显示亲近的方式。所以在准备教学内容时,不仅应该透彻了解本民族的民俗习惯,更应该多多涉猎“异域风情”,与外国民俗文化多作比较,找出共性与差别,才能较好地理解外国人的民族心理,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让学生通过了解风俗习惯进而了解民俗词汇,最后轻松愉快地学会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民俗文化教学与渗透的常用方法

俗语对于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而言既是内容,又是方式。有些俗语的意义比较好理解,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有些则需要在课堂中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涉及俗语或民俗词语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以此使学生了解民俗词语或俗语的本意。可以用归类法介绍与人名有关的成语、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如关于诸葛亮的:“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既生瑜、何生亮”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兴趣,进而去读《三国演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同义词归类。像“老婆”“屋里的”“孩子他妈”“太太”“夫人”“贱内”“拙荆”等一系列汉语中表达“女性配偶”一义的词,我们可将其归为一类,通过形成要素、地域等分类标准将一些俗语归为一类,集中教学。又如谐音类的民俗,我们常常在年画中会看到蝙蝠、鱼等动物图案,分别语义“福气临门”和“年年有余”;很多人家在结婚的时候会准备红枣、花生、桂圆、瓜子,这四样东西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意思就是“早生贵子”,花生又有寓意为“花插着生”即儿女双全的意思;还有就是在吃梨的时候,不能两个人分吃一个,因为谐音“分离”;送别人礼物不可以送雨伞、时钟,送男士礼物尤其不可以送乌龟或者是带有乌龟图案的东西或者是绿色的帽子等。

(二)风俗习惯教学

民俗学的解释:中国婚俗为图喜庆、吉利,多为红色,加上吹吹打打声势极大,如此显眼,很多妖魔鬼怪等“不干净”的东西很容易盯上新人。为了防止“脏东西”骚扰,就在井盖上铺上红纸意图平安;原本红纸上没有东西,但是一旦有风红纸即被吹开,难保平安,因此最初便在红纸上摆上苹果(苹果,平果,取其平安之意),后期演变为红色砖头代替。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必然出现文化碰撞和文化比较。而学习者的目的多样,有的真心仰慕中华文化,希望能够多学习,完全融入当今中国社会,也有的只是学汉语,将民俗文化仅作为提升汉语水平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至于如何选择,决定权在他们。作为引导者,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态度和选择。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尊重是跨文化交际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比如称呼语的使用,在中国的北方,很多人习惯用亲属的称谓来称呼朋友、同事,以示亲近,但外国人很不理解很难接受。反过来想,若他们真的称呼我们二叔、大伯,我们听起来也不自然。又如中国人的送礼方式。在讲解的时候应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送礼和收礼。比如我们常说“一点小意思”、“意思意思”和“你这是什么意思”,其中这三个“意思”是否一致?又该如何理解和运用?让学生觉得感兴趣而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化。再如过年的时候贴春联,上联是贴左边还是右边、春联上下联的平仄、春联内容与自己身份的配合、福字要倒着贴等等,都应提醒学生注意,逐一进行了解和掌握。

(三)从文化精神出发展开民俗文化的渗透

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喜欢看中国的功夫片或者是对中医十分感兴趣,就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经常将自己看到的民俗文化现象同本国的文化内容相对比,甚至有时要将两种文化一分高下。这不仅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对两种文化的内涵都有必要的了解,更要求教师拥有一颗平常心,在学生的思想出现一定问题的时候,用和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断不可用“天朝文明”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中的诸多差异。

我们不能一味地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毕竟尚未能够成为让世界各国都认可的普世价值观。具体的民俗现象极富民族特色,差异让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好奇、惊异,而相同使人类得以沟通。我们习惯将差异性当作重点,常忽略同一性与相同点,这是不可取的,二者协调并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在接受客人的礼物时,西方人习惯当面打开礼物并赞美一番,而在中国这样做会显得主人贪婪、无礼。在中国人家里吃饭时,不应把饭菜吃得精光,否则会有失礼节等等,诸如此类。

针对不同地域的施教要因人制宜。朝、韩、日等亚洲国家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与中国很相似,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除了语言不通(日语尚存在很多汉字,韩语、朝鲜语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汉字词,很多词汇的发音甚至语法都和粤语很相似),待人接物的法则差别相对较小,可以使用成语、歇后语、典故等具有深层次引述作用的民俗文化概念。教师可以相应地多讲一些打招呼、做客、送礼、请客等关乎生活礼节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既是学生关心的,也是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运用的。

有趣的谐音歇后语范文第5篇

新课标也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是个崭新的课题,据此,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有的放矢,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策略的探究。

一、参与活动策略

新课标对高年级的学生有这样一条要求:能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六年级开学不久,学校要举行一次美文诵读比赛,参加学校的诵读比赛,人数不限。派谁去呢?为此我开展了一次模拟比赛,由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策划、分析、再制定出详细的活动计划。

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很快就让活动顺利举行了。孩子们自由组合,先在各组长的主持下进行小组比赛,每组选出一名选手参加班级比赛,这样全班有十六人竞赛,学生还组成了评委组,并制定了评价标准,选出了前三名,由这些孩子代表班级参赛。没想到不但选出的孩子积极准备,其他孩子也积极为他们提供方便,甚至发动了家长为参赛的孩子做视频和音乐。参赛前这三个孩子早来迟走,反复练习,还利用晨会在班级表演,征求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由于大家共同努力,积极参与,结果在高年级组脱颖而出,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当得知这个结果后,孩子们在学校礼堂紧紧拥抱,高兴的欢呼起来,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给了他们最热烈的掌声。课后,不少孩子不但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还写下了生动的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二、游戏竞赛策略

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综合性学习可以发挥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通过猜字谜,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如歇后语、诗词、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感情。

这种“活动”是学生喜爱的,有的本身就是游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拿“调查街头错别字”来说,它的“课堂”首先是在街头,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字学生自己也拿不准,需要去查字典或请教家长、老师,然后才能统计数据,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学生还要通过走访、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向商店或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我们的意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三、角色表演策略

新课标对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有这样一条要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六年级学完《三打白骨精》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进行《西游记》故事比赛,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加深印象,我让学生也进行角色表演,自己先读读儿童版的《西游记》故事,可以自由组合,共同表演,孩子们兴趣大增,阅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自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共同商量,出谋划策,自作道具,准备表演。学生表演的气氛非常热烈,学习的热情很高,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学到了知识,使本来很遥远的名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参与语文活动的快乐。

四、动手实践策略

六年级下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我的成长手册》,在学生们即将小学毕业时,指导他们做一本成长手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先让学生做一个整体规划,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成长手册,是综合性的,还是就专门某一方面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搜集小学阶段的资料,先让学生准备一个资料带,把搜集到的资料放入袋中,以备后用,告诉学生最好的资料是原始资料,但有些资料是无法放进资料袋的,可以用拍照片画图等方式搜集,资料搜集完毕可按文中提供的四个步骤制作成长手册,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制作。学生制作的成长手册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还有许多富有创意。

五、写作策略

对开展的各种综合性语文学习,我都希望学生们能留下一些资料,当然要靠写作,写作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所以这样的写作一般都不定题目,不定体裁,只要能围绕活动进行即可,自由发挥,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这些文章反而妙趣横生,充满活力。

写作策略不仅仅限于综合性语文学习之后,一些征文比赛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为了参加这些比赛,学生们要去查找有关资料,这也是新课标对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要求。所以我会利用征文竞赛的机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