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民间艺术的“本原化”

民间艺术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尽管有艺术的成分,但更多的具有实用性。张道一在其《张道一文集》中指出民间艺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既保持着本原文化的特点,又是本元的。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分离不远。”前苏联艺术理论家B•E•古谢夫在论述民间创作时也说:“民间创作同时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其中,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种统一包含在形象—艺术的形式之中。”也就是说,民间艺术多与生活、实践、劳动等密切相关,其审美功能尚未从其他功能中完全分离,自然的保持了原始功能的混合性。而所谓的“高雅”,是那些普通民众难以企及的,从这一点来看,赵本山的艺术根本不可能高雅,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高雅了,他就不是赵本山了。

(二)民间艺术的低俗化

说到此处,得出民间艺术不应该高雅这一结论,因为它本就是游戏化,本元化的东西,失去这一特质,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那么,是那些批评赵本山的人错了吗?其实也不尽然,人们所批评的“低俗”问题,我们还没有探究到关键,民间艺术中有很多低俗的东西,不单单赵本山的作品里有,为何赵本山却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赵本山艺术作品的受众最广,影响最大,低俗之作在一些“私域”环境下可以存在,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他们或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选择此种文化商品,或基于学习教育的目的选择彼种文化商品,决不会被迫地去接受某种其不乐于接受的文化商品。但这些本属“私域”存在的作品,不应不分场合,不分环境,而且不受约束,这无疑是对文明与文化的对抗。赵本山旗下弟子所演绎的部分二人传作品,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人转,是其迎合观众,媚俗的表现。并不是说以前的二人转就应该保持下去,一成不变,二人传可以发展变化,但不应该向着一个不健康的方向走下去。逗笑取乐不是一味的耍彪搞怪,或者说耍彪搞怪不能成为二人转的唯一追求或唯一内容。

二、“低俗”与“高雅”之辩

“低俗”的艺术固然不好,高雅艺术也不是能被所有人所接受。如果说高雅艺术好,为什么许多高雅艺术受到受众的冷落。原因就在于它们疏远了受众,它们对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特质缺乏了解。它们的叙事方式远离了这些受众的生活,在审美趣味上与大众审美取向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在审美上疏远受众,结果就将自己束之高阁。赵本山只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的定位成功。他是根据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进行受众选择。他的受众范围定位准确。他的服务对象就是普通的群众。他的表演获得了受众的认可和赞同。他明白受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的表演就是一种以受众为主体的商业叙事模式。他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更加上在艺术上的成功。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会进行商业叙事的民间艺人。他是一个喜剧、小品演员,演二人转出身,还组织拍摄了大量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尽管也有人不喜欢他的表演和作品,但是他却能被绝大多数的普通大众喜欢,同时他赚足了钱袋子。他小品屡次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他拍的影视作品又总能得到观众的热捧。同样是他,把东北二人转这种民间戏曲形式拉上商业化叙事的道路上,东北三省的刘老根大舞台把二人转这种在东北三省的民间戏曲发扬光大。

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安徽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所以民间艺术在安徽的起源和发展较早,随着时间的演变,民间艺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安徽的传统民间艺术就已经有了萌芽,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其次,发展阶段。从秦朝起始,直到唐代结束,这段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唐代时期,民间艺术的发展一度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再次,兴盛阶段。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利于商品交换的纸币,从而促进了商业发展的繁荣,而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达到兴盛阶段,许多安徽地区的人们,为谋生计会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技能,制作工艺品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民间艺术的发展。最后,压力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次的融合与发展,传承至今,面临过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需要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以促使传统文化能够迅速提升,以新的精神面貌面临现阶段的挑战。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艺术再现

传统民间艺术经过不同时期的考验和挑战,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的再现具有四点特征。首先,具有历史传统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至今,虽然融入了一些现代色彩,但是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其次,具有生活娱乐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民间艺术更彰显生活的特色。此外,民间艺术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艺人的情感。再次,具有多样性。安徽地区的各地各县的多种多样艺术门类都不断融合,使安徽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最后,具有独特性。随着安徽地区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徽式特征更加凸显。

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民间艺术渗透到了文人画中,这是不能够否认的,从版画等绘画的形式具有属于自己独特魅力,在文人画中,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和民间艺人的合作中,将风格和民间审美结合在一起,将带有木版韵味的话谱开始流行,促使文人画家也受到了绘画的影响,开始与民间艺术结合。在明清木刻版画中,文人画十分具有艺术魅力,其影响最大的是民间艺术的刻板画、瓷器绘画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不断进步,所以,小说等俗文学开始出现,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带,印刻十分兴盛,戏曲小说连官府都在大量的进行印刻。由于大量的插图类书籍开始进入,所以很多商人开始请文人画家进行插图创作,陈老莲、萧云从等人十分出名。老莲曾经创作的《水浒叶子》等插图是当时最流行的作品,这也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和民间刻工一起完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版画史上的宝贵财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优秀作品,如《九歌》等。

二、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互渗性

民间艺术的基础性和“母体性”都十分重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的交流影响方向,主要是在明清时代,是其文人画家和民间文化的融合,在色彩等运用上更加的突出只有,对于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吸收十分明显。直接将清末上海画派各大画家色彩浓厚的风格表达出来,甚至还汲取了西方的画风,采用了鲜明的红和率绿对比;做到了画面感很强。其实所有的艺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人画家在民间艺术中汲取优点,促使文人画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其实民间艺术也收到了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很深,我将其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明清时期中

能够看到与之前构造具有差异性的青花瓷绘作品,其中都汲取了民间艺术,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龙凤花草图案,其采用的题材是以山水、花鸟、人物,通过瓷绘的创作出来,将笔墨的效果和趣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文人的艺术气息和民间艺术味道都包含了,是将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画风。

2.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衍生了民间木板画

特别是到了明清末代的时候,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巅峰,获得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喜欢,所以当时的画作坊遍布全国。里面有很多的作品还是出自于文人画艺术的影响,有的还是文人画家亲自操作,将“雅化”带到民间木板年画中。例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风格与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的木板年画,其画风突出,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去细致。

3.在明清时代中

有许多的文人都是属于没落了,导致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人画家,将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将民间画师的表现手法带到了文人画艺术中,所以导致文化画家还是变了风格。例如仇英、华岩、黄慎、任伯年等都是这种转化形态的代表人物。

三、结语

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东北方言直接反应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及社会变迁和人们自身的不断变化发展,是最具有亲和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东北方言无论是表达情意还是叙事说理,都较少使用静态、抽象的词语;多使用生活中具体的、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语言。由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语义明朗,表现力感染力极强,更带有丰厚的感彩。如,东北人爱老虎,东北话中含有“虎”字的词汇也多。他们通常形容一个人“虎”说明具有勇敢又鲁莽的个性,之后又被引申成为形容人不够精明。但东北人不喜欢熊,因此将欺负人叫做“熊人”,贬低人样貌或人品叫做“熊样”。东北方言既与普通话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灵活多样的特点。例如,东北方言中语缀词很多,大部分语缀词字面都没有实际意义,但与词根搭配起来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或发挥了加重语气的作用。例如胡啦巴涂,眼泪巴扎,傻了吧唧,瘦了吧唧等。还有一种情况与这类相似却又有它自己的特点,如“花里胡哨”形容穿着五颜六色,花俏却不协调或说明事情花样多却不务实。“血赤呼啦”说明伤口鲜血直流,非常血腥。

二、东北方言的表现形式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使我们了解到,方言可以成为一条寻绎主体身份的线索从而构成多重主题的对话;同时能够将流失的广场文化融入到影像的艺术规范当中使人们获得久违的语言狂欢。这种语言狂欢在某些艺术形式上表现特别突出,将某些方言变现的更加具有魅力与特色。东北二人转又叫做小秧歌,蹦蹦戏。它根植于民间乡土文化,是东北民间的一门说唱艺术;人们边唱边说,载歌载舞。二人转既不完全是戏曲,也不是完整的歌舞,更不是完全的小品。它是东北民间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说与唱都是二人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在二人转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而东北方言的使用不仅使二人转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将二人转人物的性格表现的更加鲜明,说口更具有幽默感、诙谐感。东北方言作为民间口头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一种异形的艺术。在普通话交流过程中夹杂着方言,使人在交流时更感到新鲜、亲切。而东北二人转并不是完全将东北话与普通话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其化入关东人的性格当中,成为表达思想、表现鲜明人物性格的外衣,寓鲜明的个性于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之中。使观众听完后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但由于民间艺人的文化差异,艺人们往往融入通俗易懂的土语将难懂的词汇进行更改并在更加宽广的语境当中传播开来,成为可观可听可懂的语言世界。而东北二人转中让人熟悉的方言与土话更好地给其注入的鲜活的生命力,更给东北人一种语境的回归感。二人转东北味十足的通俗唱腔时任何文化层次,任何地域的人都能听得懂,想得明白的,更使人们觉得东北人民亲切如自家人,东北话如家常唠嗑所用的语言。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趋势

民间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在对复制技术和新兴文化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农民画的现状和发展。博里镇地处淮安市楚州区,自1980年10月博里农民画创作组成立以来,全镇先后培养了115名农民画师,20多人成为全省、全国的美协会员。博里农民画家群体创作了10000多幅作品,其中1200余幅先后参加了国内、国际画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博里农民画集》。虽然博里农民画作者群体长期以来创作了大量民间绘画作品,并且受到了体制的充分肯定,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许多作品虽然获得了各类大奖,走出了国门,走进明信片、电话磁卡、画册,但是在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时代,几乎都是被政府和有关部门无偿“使用”,仅仅给予官方的荣誉或者象征性的奖金。1991年文化部命名博里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也没有给任何资金和体制支持,只是挂一块牌子而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城谋生。大部分画家因为创作没有报酬,只好出去打工,离开了土地和乡土生活,也就没有了创作源泉。再加上同一地区手工作坊林立并低价倾销,恶意竞争,卖画几乎无利可图。种种因素造成博里农民画家队伍日渐萎缩,2003年前后,农民画师从原来的上百人减少到区区几个人,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农民画最初的组织者、当时的博里镇文化站站长朱震国总结道,由于资金和体制原因,一度辉煌的博里农民画,前几年转入低潮。老骨干外出打工,而年轻人压根不愿画,不要说发展,能否传承都成了问题。由于博里农民画作品经常被各级政府部门用作政务、商务活动的礼品,当几乎无人从事绘画时,这种情况终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博里农民画毕竟是当地比较打得响的文化资源和品牌。在当时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指导下,当地政府采取了“与集团挂靠,与市场对接”的做法,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博里农民画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发展。博里镇通过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拥有亿元资产的民办教育实体———翔宇教育集团,前来投资开发。2003年6月,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政府与投资方翔宇教育集团签约,与政府共同建立“中国博里农民画院”和“中国博里现代民间画艺馆”,计划建造一座面积1500平方米的场馆,作为博里农民画创作、研究、展览的场所。据介绍,这种“与集团挂靠,与市场对接”的思路,在文化部命名的全国67个画乡中,博里还是首开先河。投资方将通过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偿引进农民画师,有偿使用收集作品,承诺将有计划地培育农民画创作队伍,同时以农民画为基础开发系列民间美术工艺品、刺绣和各类服饰产品,多渠道地展现博里农民画的乡土风情和文化魅力。场馆竣工后,挂上了“中国博里农民画院”和“中国博里现代民间画艺馆”两块牌子。先后有几十位农民画师签约驻院,现在常年投入创作的有30多人。在资本的推动和保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画作者又重新拿起因为谋生而生疏了的画笔。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不再是一家一户式的单打独斗,而是像文化馆的创作者一样在这里集体交流、构思,有专人辅导,有专门的创作主题,有政府筹办展览、出版、研讨会等事项。现任画院副院长潘宇,原先是地道的农民,成为签约画师后一直保持优质高产,在全国和省里拿了多个大奖,被破格录用为博里镇文化站站长。成为“公家人”,有体制的保证,这是农民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投资方翔宇教育集团表示,投资建画艺馆,成立农民画院,目的是用市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拓展。集团将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样式,谋求以商养画,以商养文,支持博里农民画的发展与壮大,服务地方文化事业与农民画师。博里农民画既是原创性的,又是纯手工制作,价格较高,主要面向海外市场,每年有500幅博里农民画在国外的画廊里展销。集团旗下的农民画公司负责具体策划、操作,开发了三个系列八种衍生产品,作为旅游商品在当地有一定的市场。在产业化扶持、走向市场的同时,政府也在各个方面予以了支持。2006年,在南京举办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江苏省文化厅和有关部门牵头举办了“博里农民画展览”,以政府行为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同年9月举办了“2006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系列活动,其中的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是南京历史上首次举办的文化产业交易会。在交易会设立的淮安展区,市政府把博里农民画当作文化品牌。2010年,省委宣传部把博里农民画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特色文化项目,2011年拨出8万元专款予以扶持。淮安市、楚州区两级政府也将其列入重点扶持和发展的特色文化项目,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帮助。总起来看,投资方采用的这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偿引进农民画师和使用收集作品,有目的地进行精品创作,或者瞄准市场需求,或者围绕主旋律,借助市场策划运作或者政府之手,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目前情况下,生存状态良好,但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体制与市场之间的张力与博里

农民画的发展之路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其它农民画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上海金山实行“树画先树人”,率先引进画师评定制度,有专门的经纪人负责销售,在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形成一定的平衡。河南民权县王公庄村把手工绘制的年画变成木版印刷,作品直接定位为商品画,由农民画商通过画廊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工笔虎”作为主打产品,全村每年卖画的收入大约在200多万元。四川綦江成立了版画院、版画协会和版画公司。版画协会以民间的形式,负责农民版画作者的交流、辅导。版画公司则是国有单位性质,主要负责定期收集农民版画作品、推广和对外销售。但购买綦江版画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市场化程度仍然有限。吉林东丰对农民画作者进行考核评级,分初级、中级和高级,根据不同级别,对作品订立不同的价格。采取以画养画的方法,根据市场卖点,批量复制商品画。这种产供销一体的农民画产业化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现在成了农民画中的销售老大。市场经济对农民画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从宏观上看,农民画作为一种现代民间艺术,既深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影响,又有浓烈的地方民间色彩,成为外国人想象乡土中国、解读当下中国的又一种载体,所以受到了热烈追捧,每年出口创汇几十亿元人民币。在短短的几年内,市场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农民画产业已经成为艺术品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力量跻身国内艺术品行业,出口量以每年15%到20%的幅度递增。除了市场因素之外,官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2005年9月,以“传承民族文化,展示中华艺术瑰宝,发掘农村艺术人才,繁荣农村文化,促进民间艺术交流”为宗旨的第二届中国农民书画展启动,由农民日报社与北京博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国内20多家报刊和70余家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展览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农民画产业化研讨会,目的是促进中国农民画艺术形成产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刘骁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卢新华等19位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出任书画展评委,香港凤凰卫视全程跟踪报道。2006年,上海市枫泾镇政府建成了金山农民画村。2007年10月,第三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举行,以“今日中国新农村———中国百县农民画大展”为主题,展出全国103个画乡的401幅现代民间绘画精品,集中展现了近两年来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新成果。同年11月16日,中国农民画高峰论坛在上海市金山农民画村举行。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