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谷晓红: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考生来报考中医药大学,他们不仅有着明确的专业兴趣和职业志向,而且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比如2010年一个叫窦豆的北京考生给我们所有人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是2010年具有保送资格的北京市优秀学生,她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10年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选拔复试,笔试和面试均为第一名,高考总分636(文科),现为我校中医学(五年制)实验班大一学生。
记者: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各个媒体的关注和大量养生书籍的出版,在国内形成了新的一波“中医湖”,可能许多孩子就是在家长的鼓动下报考了中医药大学?
谷晓红:健康是每个人的根本,从事健康事业是永远不会失业的。我们非常理解家长的想法。但是在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我们的确希望有兴趣的考生报考中医药大学。这样他们能学得轻松、有乐趣,也更容易学有所成。
记者:擘医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看到中学同学都已经在工作挣钱了,自己还在采窗苦读,应谊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谷晓红: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与生命相关的职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非常扎实,这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医学专业学制长是国际惯例。但中药学、制药工程、卫生管理、法学(医药卫生)、护理学都是四年制。
记者:我知道您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的,现在已经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中医专家,学习中医带给您了什么影响?同时也请与我们分享专业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谷晓红:学中医首先是有助于自身的修养提高,看待社会、对待他人、自我内心的感悟都会有优势。做医生时,当患者经过你的帮助,他的病痊愈了,心中会充满欣慰。
记者:据了解,学校在2011年将推出新的高端特色人才的培养方式?
答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培养杰出的中医药人才为己任,为了适应医疗卫生改革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我们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做着进一步的继承与创新。2011年。中医学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首次开办“岐黄国医实验班”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记者:请详细在这里给我们的考生介绍一下学校新增的专业方向情况?
谷晓红:中医学专业的“岐黄国医实验班”,是本科教育与直接攻读博士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前五年按本科教学计划培养,第四年来进行分流考核,对合格者采取直接攻渎博士学位方式,达到培养要求者,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为达到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模式,学校将分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为每位学生配备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培养。通过九年的培养,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掌握必要的西医学知识,能运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技能,成为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的中医药临床精英人才。2011年中医学专业“歧黄国医实验班”在全国计划招收30人。
中医学专业“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在原有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的基础上推出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制七年,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该专业旨在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方法、技能和必要的西医学知识,从事中医医厅、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人才。其培养特点强诵将中医基础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学位教育融合成一个整体。2011年招收的专业方向包括理科基地班、中医临床班、中西医结合A班、中西医结合B班、中西医结合骨伤班和针灸推拿对外交流班。2011年在全国计划招收220人。
记者:按部就班的学制是本科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感觉上了这两个专业的任何一个班,缩短了学制,能够保证培养的质量吗?
谷晓红:七年制我校已办了20年,今年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做了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力度,相信质量会更好。岐黄国医实验班是首创,但五十五年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应该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佳方式,有大批优秀教授参与培养也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长学制中医学生;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医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中医院校主要的培养对象,长学制中医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差异如何?这些不仅成为学生制定自我发展及学习计划的基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和指导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对处于某一工作岗位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人进行能力或素质方面的研究,多采用“胜任特征研究”。胜任特征能够从本质上反应出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潜在特质,对于人才培养、测评和选拔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尝试引入胜任特征的概念与测评工具,是对现有长学制中医学生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
1.胜任特征的概念与发展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后来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 [1]。他应用“时间——动作分析”的研究方法,界定哪些因素导致了优秀工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1.1 胜任特征的概念
基于对美国新闻署(USIA)官员的调查研究,DavidMcClelland 在1973 年发表的《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一文中将胜任特征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2]。Spencer夫妇在1993 年提出,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胜任特征自上而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 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② 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③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④ 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⑤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⑥ 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
1.2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确立起来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式[4],它是做好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McClEiland于1973年提出了冰山模型,把一个人的特质比喻成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通常所看到的特质,是整个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而对个人职业生涯、工作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胜任特征,是潜伏于水下的部分,较难一眼观察到,即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自身特质和动机。
1.3胜任特征在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加拿大皇家医师协会在90年代初期即制定了相关的胜任特征框架,用于评价医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描述了医生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应扮演的7大角色,即医学专家、 交流者、协作者、管理者、健康支持者、学者和专业主义者 [5]。Patterson等人于2000年通过3个独立试验对全科医生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三个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发现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替代体验及敏感性、沟通能力、概念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个性特征[6]。Ronald M. EpstEIn&Edward M. Hundert认为胜任特征建立在基本临床技能、科学知识及道德发展之上,包括认知功能、整合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感/道德要求、临床技能、习惯性思维、背景分析七个维度[7]。董海瑛等人通过研究医学生对各胜任特征要素的态度评价,利用因子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知识及成就导向和行动六个群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8]。
2.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对中医教育的启示作用
长学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是中医院校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因为学制长、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专业性强,中医学长学制学生早期树立专业取向与信念、培养专业学习胜任素质尤为重要。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中医学生的培养、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其对于中医教育领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明确培养目标,促进教育机构制度化建设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教育机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理论基础。以往的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影响中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及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较宽泛。从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明确人才素质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成为教育机构应逐步加以完善的重要方面。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是对中医教育标准的完善和补充,促进了教育机构自我反馈与修正的制度化建设。同时,也为教育机构职能发展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出培养社会型、职业化、高素质中医人才的更高要求。
2.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法研究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为中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和树立良好教风学风以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中医学生施加责任心、事业心、同理心、成就导向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更好的达成中医教育的目标期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同时,也应加强培养方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尽管目前的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渐在消除以往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弊端,越来越重视中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对于中医学生个人特质和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在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借鉴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对现有课程难以培养的其他潜在胜任要素,开发新的课程,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教学法研究,为突破现有教学瓶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临床教学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早临床、多临床,树立扎实的专业思想。
2.3创新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在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中,米勒金字塔是一个非常好的用于分析评估的理论框架。米勒设计了包括4个水平的金字塔模型,用于评价医学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评价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这4个水平分别为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表现(performance)和行为(action)。目前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的考核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理念综合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几个部分。这些考核都分布在米勒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知识、能力维度。对于高层的表现和行为,包括自我管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主动性、在实际医疗环境(病房或急诊室)中的表现等等,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则没有涉及。因此,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中医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一方面,考核方法需要更新;另一方面,考核内容需要完善。 2.4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长学制中医学胜任特征的研究为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体系提供依据,为医学教育质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中医人才选拔提供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的习惯,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医学生建立胜任特征标准参考,帮助学生为自己设定更高水平的学习目标,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中医学专业学生应认识到胜任特征的两个层次中,冰山水下部分的潜在特征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重视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个人修养、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逐步塑造人格要素中对于成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特征。
3.小结
中医教育应该重视不同胜任特征的培养,明确哪些胜任特征是优秀中医师所必需的,根据这些需要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测什么及如何测。中医教育不是简单的培训,不能只强调传授知识,为适应医疗保健基础科学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应将重点转移到如何处理知识上来,应进一步更新与明确教育目标,并使考核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Sandberg J,Under standing Human Competenc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9-25.
[2] McClelland,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3] 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John Wiley&Sons,Ine,1993:222-226.
[4] Barry Smyth,Elizabeth McKenna.Competence models and the maintenance problem.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1;17(2):235-249.
王民集教授不仅是传统中医的继承人、民间中医的挖掘者,也是著名的现代中医创新者,更是让中医走向国际的推广者。他那被患者传颂为“双手飞针”的“新针灸疗法”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也在十几年间被王民集教授多次临床带教的来自美国、瑞士、韩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德国、马来西亚、厄立特尼亚等国的近百名留学生传递到世界各地。
自然疗法:颈肩腰腿痛的“克星”
记者:王教授,我阅读了您主编的《颈肩腰腿痛自然疗法》,感悟很深,感觉自己仅从一个患者的角度,参考学习您的编著,就可以自行治疗一些病痛。您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王民集:我们在编辑本书之前,是看到了健康对现代人的重要性。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过大,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自身潜在的健康问题;而遇到颈肩腰腿痛病症时,也不去医院做正规治疗,往往耽误病情。因此,希望有这样一本可以人手一册的书,来提醒大家对这方面疾病的重视,而且不占用很多时间,就可以了解这方面的相关健康和疾病常识。让个人有基本的判断,可以区分自己病情的轻重,决定是做常规保健治疗,还是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记者:我读完这本书后,确实对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急慢性腰痛,还有常发生的膝关节痛、足跟痛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并且还可以参照书中所指导的方法自我治疗,效果也很好,可见您在编写这本书时,是耗费了极大精力的。请您简单谈一下这本书的编写过程。
王民集:我们在编写过程中,搜集了关于颈肩腰腿痛的各种治疗方法,并且一一鉴别、筛选,选择那些适合于自然疗法的经验治疗措施,这需要有医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中医学经验,工作量也十分浩大;但是为了高水准地编写,必须一丝不苟、逐条逐句地验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误导读者。我们的目的是要读者初步做到自诊自疗、防病养身。由于需要面对许多非医学专业的读者,这就要求我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传达医学知识,这也是编写中的一个难点;但总体来说,经过编者的努力,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记者:请您谈谈自然疗法对人体健康的帮助;自然疗法是否可以称为颈肩腰腿痛的“克星”?
王民集:其实自然疗法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其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效果非常明显。例如,按摩、刮痧、针灸、拔罐、饮食疗法、敷脐疗法、中医中药单验方等,都是经过多年检验,很有效果的疗法,也十分安全、易学,发挥了中医疗法的优势,达到了贴近自然、阴阳平衡的整体和谐状态。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自然疗法是颈肩腰腿痛的“克星”。
推拿疗法:鲁氏中医学的瑰宝
记者:王教授,我知道您是鲁氏腹部推拿疗法的第四代传人。您编写的《鲁氏腹部推拿疗法》主要是从鲁氏腹部推拿疗法的重要传承人和奠基人之一鲁淑娥先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口述中,煞费苦心地总结汇集、编录成书的。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鲁淑娥先生?
王民集:鲁淑娥15岁就在洛阳跟随其姑姑、鲁氏腹部推拿疗法第三代传人鲁玉珍学习,至今已60余年。她六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临床一线,视患者为亲人,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痛苦。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手法上,鲁先生师古而不泥古,注重实践、自成风格。为了传承她的这些宝贵经验和品质,我才极力要编写完成这本书。
关键词:山区定向班;中医教学;解决方案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6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3-0435-03
2011年我院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教学医院,从2013年笔者开始给学生讲授中医学中的部分内容。我们所教的班级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山区定向班,为国家定向培养,学生成绩合格后授予大专学历,毕业后成为西医全科医师,他们毕业后将回到北京各郊区县的山区社区卫生院从事基层医疗工作。在医学综合院校的中医教学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不少的教学困境,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现介绍如下。
1问题
1.1教材内容与课时不匹配综合院校中医学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我们目前使用的《中医学》[1]教材是中医专业多门课程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约在700学时左右,而中医教学在综合院校临床专科的授课时间仅为1学期,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践课30学时,存在着教材与课时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1.2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短短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得给学生讲述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机、养生预防与治则、诊法与辨证、中药与方剂、针灸、推拿、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内科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等内容[1]。所以在每一堂课里,我们不得不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填鸭式”的传授各种知识。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对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大多数西医学生而言,短期内很难适应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即使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五年后都不见得能完全掌握,更何况综合院校短短60学时左右的中医学教学,根本不可能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知识,更不可能达到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进行疾病的诊治。这就是为什么每一堂课虽然老师讲了很多,但学生真正掌握得却很少。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认识到通过中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达到精通中医理论的程度,而是在掌握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能恰当地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多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1.3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学习中医的重要性尽管燕京医学院将《中医学》设置为必修课程,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医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楚,甚至认为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不大,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听课,对所学内容不求甚解,缺乏热情和兴趣,甚至出现少量学生缺课的现象。造成中医学课程如此不被学生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今后主要从事西医临床,在工作中不会或极少会涉及中医的诊疗。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我们医院药剂科今年4月份曾做过统计,目前门诊使用中成药的概率约为30%左右,西医各科并不低于中医科,中成药已广泛被西医临床各级医师使用。西医临床医生也应用中成药来治疗疾病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中成药可以弥补西药的不足,中西药配合使用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成药使用也是应该根据患者病情来选用的,但是由于西医医师不懂中医的辨证论治,所以在使用中成药时常常出现错误,比如风寒咳嗽的患者却给病人开羚羊清肺丸,给痰热壅肺的病人服用养阴清肺丸等等,患者往往咳嗽越治越重,病程缠绵,久治不愈。还有的西医医生,不懂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对某些中药的毒副作用了解甚少,在联合用药时往往出现错误,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014年4月份在我院不合格处方点评过程中,曾出现某位西医医师给一位男性冠心病、前列腺增生、中风合并腰痛的患者同时服用虎力散胶囊、翁沥通胶囊、牛黄清心丸。就单个病种而言,每一种药运用都没有错误,但是三种药物联合运用时,虎力散胶囊的草乌不能与翁沥通里的浙贝母、牛黄清心丸里的白蔹同用,因为后两种药能够加大草乌的毒性,属中药“十八反”的范畴,而且该患者有冠心病,草乌毒性加大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不应服用含有乌头碱的药物。还有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妇女、婴幼儿,我们在开具中成药时也应注意某些中药成分是慎用或禁用的。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知识,才能让我们在诊疗疾病过程中少犯错误。因此,综合院校设置中医学这门课程是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必须让学生重视中医学的教学,使未来的西医专业人员在学习西医知识的同时,也兼学中医知识,为他们在日后临床工作中使用中成药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2解决方案
2.1优化教学内容在授课学时没有办法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首先应充分理解教材精髓,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各个部分的学时数进行适当调整。首先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然后可将腧穴与刺灸法、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整合为一个章节,再将中药、方剂、内科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整合为另一个章节。针对学生将来要回山区工作的特点,他们所面对的病人为农民,分析山区常见病、多发病,重点精讲与此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比如在腧穴与刺灸法这一章节中,我们除了介绍十二经中的常用腧穴及刺法外,应结合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重点介绍山区几个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选穴、某些特定穴位的刺法、注意事项及晕针的处理。临床上我们常常碰见有的农民兄弟在患了面瘫、中风后遗症、急性腰扭伤、癔病、膈肌痉挛引起的打嗝后由于当地医院没有针灸医师,在家属陪伴下花半天或一天功夫坐车跑三四十里地到我们医院就为了行30分钟的针灸治疗,真是费时费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专门花一定的学时针对上述常见病给学生做专题讲解,介绍目前常用的一些方法,如石学敏所创“醒脑开窍法”、贺普仁“贺氏针灸三通法”、“特效腹针”,讲解拔罐和艾灸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配合学生后期在针灸室的见习及实习工作来进行强化,让学生学有所用,在以后的工作中终生受益。对于中药、方剂、内科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这一章节,我们除了介绍常用中药及方剂外,应根据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介绍山区常见病、多发病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比如普通感冒,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我们授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抓住主证,如何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这样我们用药的大方向就不会有错。比如,风寒感冒的主证应抓住以下几点:流清涕,痰清稀色白,恶寒、无汗,肢节酸痛,只要有这些症状,我们就可以使用感冒软胶囊、三拗片、通宣理肺丸等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类的中成药;而对于发热,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者,就应该辨为风热感冒,此时就应该用银翘解毒丸、蓝芩口服液、肺力咳合剂之类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类中成药。而对于夏季感冒的患者,如合并头昏,身重倦怠,胸闷欲呕者,就应该使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化湿解表。以此类推,对于农村常见的咳嗽、胃痛、便秘、腹泻、头痛、腰腿疼痛等疾病,我们应给学生逐一分析其辨证分型及用药特点,让学生学了就能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授课教师,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传授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抓好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工作带教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工作,不能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指使学生干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给学生展示老师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病人信息,给学生讲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老师如何运用中医临床思维来给病人进行辨证论治,诊治疾病。然后由学生自己收集病史、分析、处方,然后由带教老师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医的理、法、方、药在临床中是如何一线贯穿的,逐渐让学生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方法。在针灸室的临床见习、实习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病的治疗选穴及刺法,对于风池、膻中、天突、环跳等特殊穴位,应重点讲解其解剖知识、病人、针刺的角度、方向等,并学会处理晕针、滞针等突况。对于拔罐的讲解,应让学生掌握所蘸酒精的量,酒精太多拔罐的过程中容易酒精滴落烫伤病人,甚至引起火灾;酒精太少,火力太小,拔罐力度达不到标准,起不到治疗效果;还有就是火源在罐中位置,不能太靠火罐顶部,也不能太靠瓶口,燃烧的时间长短,扣罐动作的快慢,这些度的把握只能在实践中由学生动手慢慢摸索。总之中医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加强临床实践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到中医学的应用不是遥不可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年松,陈平.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
关键词:新时期;中西医结合;教学
0.引言
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教学的发展是处于一种同步互动的状态[1]。在社会市场需求不断饱满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实施就需要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才可以使教学的目的更好的应用到实际之中。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传统医学,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西医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中西医结合教学中还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着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发展和实施。
1.中西医集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目前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来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隶属于中西医学和中药学名下的,从很多的医学院校中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在医学院校中还尚不能独立设置一个系别,目前还是属于中医学系的一个专业或者说只是一个专业方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教学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更好的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专业性人才在教学目标上还不是十分清晰。教学目标的不清晰,在某种程度上就阻碍的了教学的实施。
1.2教学体系不明确
目前,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中的很多个环节依旧是中西学或者西医学的翻版,中西医结合还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2]。而在其学制设置方面是否涵盖从中专教育到博士生教育阶段还尚不明确。同样在课程设置上,中西医结合课程的主体依旧是中西医主干课程,而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课程却非常少。而在教材方面,对于体现学科特点的教材非常难以寻找,在教学过程中中医教材和西医教材的常规组合依旧非常难以寻找。在这种情况下就加重了西医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知识比重,而无法将中西医结合的特点有效的发挥出来。
1.3教学结果结而不合
受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中西医结合教学中教师力量的不足,中西医结合教学中其所体现的教学结果是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从五年制的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为例,其在这五年的学习期中不仅要学习中医,还要学习西医,对于一些中西医间的桥梁课程还需要掌握。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就导致了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西医上没有西医专业的学生学的好,也没有中医学生学习的好的情况,那么在就业的问题上也就同样面临着这样尴尬的问题。那么,在课程中学习的混淆性和中西医结合实践场地的不足,也就促使学生在就业的问题上存在着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2.新时期下提高中西医结合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发挥中西医结合教师的主体作用
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实施是依靠教师来实现的,对于中西医结合教师来说,其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保证中西医集合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但是,在目前的医学教育界中来看,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知识充实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教师是不多的,可以说是稀缺的。在这个问题上,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国家卫生部门和教育部曾实施过“西学中班”和“中学西班”的教学模式,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精英人才,并作出了很多的研究成果[3]。那么,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这种方法依旧是非常受用的,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并适当的引进一些专业性的高学历人才,在政策上的扶持对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性的中西医结合教师是非常有效的。
2.2从中西医结合学制上来把握教学质量
从上述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实施的是五年制的教学计划,在这期间不仅要学习中医还要学习西医,同时还有一定的实习期和见习期,其学业负担是非常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条件比较成熟和教学设施比较完备的医学院校,就可以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上开办本硕连读班,以此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与一体的适用性人才。
2.3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经验
中西医结合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类的每一个专业的实践性都是非常强的,这也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业之中必须要具有实习经历和见习经历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西医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当的增加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时间,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临床实习的基地,以此来促进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结合。同时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在实施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将临床实践教学经验更好的应用到教学之中,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实施一定要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系统性的分析,从教学的长远目标出发,采取循环渐进的方式。从以上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同时还需要中医学界的协助,只有两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它的教育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吕世广,余秋芳.中西医结合学习的困惑和教学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