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图书管理的理念是要求以人为本。图书管理的数字化关系到数据库、信息管理结构以及资源数字化等等方面,这方面的建设要和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但就现状来说,该模式的建立以及运用还不够熟练和完善,在宏观上的组织和把握也不够完善。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完成不同系统和数据库的集成,还有不同级别的用户。但图书管理实现数字化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二、数字化管理的概念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文献的出版和信息的传播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传统的图书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源自于科学技术的成熟,数字化技术在图书管理的广泛应用,随之产生数字图书馆。和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相比较,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化,操作简便,信息的存储规范,传播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以及结构的整体化。数字化的图书管理方式将会塑造一个综合性的信息中心。在外延上,大部分的知识信息来源不在被局限在一个图书馆或者几个图书馆,而是大部分的信息提供单位;在内涵上,知识的中心不再是各种各样的原始信息,而是经过筛选和重新组织开发的信息,继而产生多层次的产品。另外,数字化的图书管理更方便的还是在其利用上。首先,它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可以利用网络,用户就可以获得其想要的信息;其次就是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启用以后,将是以用户为中心,实现用户的利益最大化。它让读者以最小的代价,最方便的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基于以上这些优势,数字化的图书管理模式正在不断的完善中,来适应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在用户操作上的快捷和简便上,不同区域的不同读者可以利用该模式获得其他地区的文献书刊,也就是实现共享。但是这种共享还是有很多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要想最大化的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发展,就要好好解决这些因素。
三、现代图书管理的特征
(1)数字网络化是图书管理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中是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很多产业都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存储、使用以及消费上,主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人力资源。在这全球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要有很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善于接受新鲜信息,并具备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在数字信息技术时代,很多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都应用到了图书馆中,图书馆要向全社会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将自身转变成现代的信息中心。图书馆负责着传播文化知识,教育社会。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塑造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快速更新,必将会形成终身教育。图书馆是公开、开放的,贴近群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随心的进行学习。所以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必将取代传统图书馆。数字化模式建设是现代图书馆进行图书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并不是对传统的图书馆图书管理的方式全盘否定,而是在适应时展的需要,跟上现代的科技发展,进行技术的革新,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出新的活力。真正的实现馆藏资源信息化、社会化和社会信息数字化、馆藏化,图书信息实现大范围的信息共享,让其能够效益实现最大化,这才是现代图书管理方式发展的必要趋势。
(2)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是数字化模式的资源。图书管理方式真正实现数字化以后,其中的管理员不再是简单的负责书本的借借还还,服务工作实现了多方位和开放性的服务。其中的管理员要做到真正的信息向导和管理者等多种角色。所以这就需要图书管理员一定要有强的现代信息意识和宽泛的专业知识面,要有很强的创造力,敏捷的思维和事业精神。在美国,图书馆服务的作用,只有5%是来自建筑,20%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剩下的75%都是由馆员的素质决定的。由此可见,要想实现现代图书管理的数字信息化,优秀的馆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四、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分析和设计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实现和系统结构要进行分析和设计,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说明如下。
(1)图书数字化管理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拥有不同的媒体和格式,其中又是相互联系着的。其中数据量是很庞大的,信息长短不一,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都是同时存在的。以前传统的数据管理在模型和系统的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无法实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操作。所以要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创建数字管理模式和数据库。在系统的最底层就要把握图书信息资源的特点,打好下一步的基础。在创建模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类似的元素进行结合,在高层次上管理图书数字化的系统模型。
(2)关于动态结构,我们可凭借现代的网络环境,来完成图书管理数字化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服务,并且建立在公开、开放的信息架构上。图书管理中的每个服务在系统中都是一个事件流,完成一项都需要很多的相关对象的合作。这种协作的过程行为么,在图书数字化系统的内部可以通过顺序图和协同图来辅助理解。其中数字化的基本流程服务可以用电子书刊的顺序图说明。用户登入的用户的接口,一旦经验证合法后,在提交服务给系统的电子书刊模块,在只有经过验证的电子书刊才可以实现同一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只可以借阅一份资源。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本电子书的10个副本,图书管理员利用数字化系统不仅要保证用户能够在同一时间都借阅到该书刊,另外还要保证出版商的合法权益,所以就要限制所有用户对这份电子书的不正当的复制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满足用户对书刊的借阅,归还、预约以及续借等等的要求服务,知道最后的退出。子系统的接口和书刊流通模块的消息交互都能通过顺序图清楚的看到,这样对系统的顺序行为和交互控制行为都是有益的。图书馆内的图书数字化的事件流在网络环境下是很复杂的,要从顶层到底层进行详细的分解,再加上详细的分析说明,通过反应动态结构的图来实现该要求。
五、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实现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问题;措施
1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概述
1.1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进行图书馆各种资料文献的采编、收藏以及检索等日常管理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各种形式的实体资料文献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图书馆管理信息化主要表现在贮存信息数字化、馆藏资源转型到电子化,图书馆资料文献的管理、控制信息化并且使用网络化技术进行相关的传输工作。
1.2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一是便捷性,图书馆管理工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打破了图书馆地域、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借阅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快速、高效地搜索、浏览想要查阅的图书资料信息,便捷了信息的通畅交流。这不仅降低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在服务效率方面也有了极大地提升。二是扩大资源的无限性,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可以使图书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加自身的储存量,管理信息化可以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从而储存大量的图书录、图文以及图书信息,真正的让广大读者感受到图书馆强大的知识、文化传播功能,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及人类文明的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意识薄弱 现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受传统思维模式、方式方法的影响和制约,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建设,缺乏资源共享以及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的认识,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简单的为图书馆配置几台电脑,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另外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员也较为匮乏,在现有管理人员当中,对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培训和学习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性。
2.2 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数据库建设、管理,网络维护以及信息采集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各项工作,例如网络平台的建设、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图书信息的采编等。但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现状是,只能进行基本的计算机程序操作,面对系统性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更不能够胜任后续系统的优化升级工作。图书馆管理人才的相对匮乏以及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当前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3 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具有分散、复杂、无序等特性,这就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集和整编工作提出了高要求。目前图书馆管理信息化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完备的、规范性、标准性以及开放性的管理系统,虽然部分图书馆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例如在数据库的基础上,研发了具有自身特色以及满足读者要求的数据资源库,但是这些数据库缺乏深度的挖掘,只停留在图书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等方面,使得这些数据资源库技术功能相对来说较为单一。另外图书馆现有的技术和系统还需进行改进,如自动识别技术、储存技术、数据库系统等信息技术和系统,这些技术和系统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高效整合方面的水平较低,信息采集缺乏前瞻性,制约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3 优化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新时期的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摒弃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加强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作用的宣传工作,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更好的为广大读者服务。现阶段是科学信息技术的时代,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图书馆原有的理论基础,切实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功能,将现有的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共享,全面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图书馆资源,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和读者的知识文化宝库。
3.2 增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人才是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图书馆应加大人才素质建设的投入。首先,原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参与进修及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图书馆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发展需求,规划好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多给予现有管理人员的深造机会,提升其管理水平,建立同步竞争机制,淘汰不合格的管理人员;二是要积极招纳技术性人才,扩充管理人员的队伍,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3.3 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 整合以及服务,网络化服务平台是其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网络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应放在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构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图书馆首先要转变管理模式,构建总分式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总馆为主导,下设分馆,分馆的主要职责是检索和用户认证。另外依据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文献检索和保障机制,在完善、统一的网络体系下,保障读者及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安全,同时为广大读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服务,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图书馆的先进功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从而高效发挥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的功能,为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和提高全民素质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湘穗.数据挖掘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
[2]贾空寒.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图纸和文档资料,这些是知识管理的主要信息载体,为了提供这些知识以便今后使用,企业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图纸、文档、图片等大量文件信息电子化,通过格式自动转换技术,方便用户浏览阅读和检索,形成企业的知识库。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框架共分四层。最底层对应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的表现形式分别为信息应用层、智能操作层、数据连接层和对应知识的产生过程。PDF资料、图纸资料、图像资料和音频资料等,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知识全部实现信息化存储。数据连接层用于管理各种不同格式的非结构数据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全文分析等处理,统一信息的格式,便于阅读和访问。智能数据操作层为企业提供统一的数据操作,对各种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功能包括:对图纸的处理、权限管理、搜索功能、在线快速预览功能。信息应用层是对知识信息的利用,将系统中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用于指导日常工作。
2信息化实现技术方案
基于知识管理的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建设四部分内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建设是基础。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设,包括信息网络构建、服务器和客户机配置、数据资源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信息增长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配备的设备设施要保证先进性。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硬件资源,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公用信息平台整合企业中的各种信息资源,统一信息存储的格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为各业务系统提供信息来源,形成企业员工管理支撑系统。在技术实现上,为了让每一个员工都方便地使用公共信息平台,考虑建设基于B/S模式信息平台,员工只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方便地下载、查阅信息资源。将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管理层,表示层应用放在WEB服务器上,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程序;业务逻辑层统一部署在基于J2EE的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全部存放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统一进行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持。由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要从企业的网络环境、硬件和软件系统等各方面来加强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包括硬件防火墙、数据加密、数据备份防灾、病毒防护、统一用户认证等安全措施。业务应用系统是服务于电力企业各项业务办理的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数据。在对业务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库、决策支持系统,为公司管理层提供重要决策信息,为员工提供业务指导。
3结束语
全球信息资源逐步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影响了人们获取、分享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与交流的目的,他们更迫切希望通过上网就可以浏览到更多的图书信息或下载信息资源。且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现了多元性、应用性、以及社会性的趋势,因此,图书馆管理必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拓展其发展空间,通过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文献检索等多元的一体化服务功能才可得以实现。数字网络化必是图书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对传统的图书馆模式进行及时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
2.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下图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创新是推动图书管理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信息量激烈猛增,为应对这个时代局面,图书管理唯有迅速作出反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及时认清与判断出自身管理的不足之处,并做出与大环境相适应的变革,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图书管理创新应着手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方面,运用科学技术这个工具以精简管理工作流程,最终达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此外,图书馆管理创新还应作长远规划,结合图书事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的决策选择,从而适应新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图书管理事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阻碍减少。
2.2创新是“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客观需求
传统的图书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设计,主要以基于限制人的行为为视角,这就造成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过于死板,没有弹性。这种旧的制度体系必然阻碍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兴事物萌芽的发展,从而使图书管理长期保持呆板僵化的状态。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诸如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管理上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面对现状,促进内在与外形上的匹配,对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创新,才能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才能保证图书管理与时俱进,才能使图书管理工作蓬勃发展。
3.面对信息化的冲击传统图书管理模式遇到的挑战
3.1信息资源不足及不能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各单位对图书的管理都逐步提出了“信息化”的口号,以使查找资料更加快捷、方便,并组建了各自的图书馆网络检索系统。网络检索这个平台,使得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学生队伍越来越壮大。一般情况下,学生先根据需要,通过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查到所需资料,再去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然而却可能查不到文献或是查到的相关文献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其需要。这种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却在图书馆中找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充分暴露出现有图书馆资料资源不足的缺点。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在规划时缺乏前瞻性。虽然学校图书馆都相应地建立了电子图书馆,引入了网络化技术,但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图书馆之间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在网络建设建设方面出现了漏端,造成各图书馆之间信息渠道封闭,即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因此,虽然学生在学校的局域网上能够查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信息,但不能获得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半封闭现象。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和规模变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新知识,而不愿再选择经过复杂的借阅程序去借书,于是信息化管理的问题显现出来,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2信息资源过于单一化
图书馆在资源采购时,采购的信息资源过于单一,并未对现有信息资源实行深入开发,缺乏个性和独特性特色,个性化特色数据库未能得以建立,这会削弱图书馆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3学生不良的借阅图书习惯
图书馆环境安静静谧,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图书馆存有海量的书籍和资料,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所以经常有学生选择在图书馆从早到晚地看书,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多会在藏书中一次性地找出多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放在身边慢慢阅读。但是由于学生健忘或图书管理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在看完书后,便将其放置自己的座位上,并未将图书置回原位,这样致使很多书籍未得到整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取走书架上的资料后没有做好标记,当阅读完之后忘记图书原本放置的地方,便放错了位置,从而造成图书资料的放置混乱的状况。另外,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在络图书馆查阅系统上查到相关资料的位置之后,去书架上寻找图书却找不到这种。因此,图书馆虽然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学生疏于遵守图书管理纪律,同样给图书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3.4图书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图书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图书馆的开发和建设。这与当前我国目前的图书馆管理激励机制有关。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采用终生制聘用也即是传统上成为的“铁饭碗”。评定职称时也大都是论资排辈。这种管理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人愿意去深入踏实地钻研图书馆工作。长此以往,造成图书馆严重缺乏高学历、高觉悟、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5凸显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的引入对于图书管理就优缺点来说是双面性的,虽然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拓宽了分享资源的渠道,减少了物理性空间、方便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但也使图书管理领域凸显了网络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涉及到信息被盗、数据丢失等问题。图书管理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监管,增强网络系统的防盗性能,从而增强其安全性。
4.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图书管理的创新思路
4.1着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
为打破传统图书管理管理模式、为图书管理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进行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当其冲。管理理念创新就是让人重新定义“图书管理”,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待图书管理。创新图书管理理念,为图书管理打开思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和管理精神建设。图书管理面对着网络信息技术潮流的冲击,图书管理人员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或保持麻痹状态,除了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实用价值,还要抱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中,进而提高图书管理效率。二,探索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图书馆要勇于放弃传统的独立、封闭的经营模式,大胆尝试跨区域合作,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其他图书馆,做到共合作、同发展。三,创新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要以创新的视角加强对图书馆职能和功能的认识,充分发挥创造意识,打开思路,解决网络信息化时代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
4.2着手于各项制度的创新
如果不进行制度体系创新,那么图书管理创新将无从谈起。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来考虑进行制度体系创新。一,综合制度的创新,包括职责的细化与界定、根据情况增加新的业务部门等方面的创新。二,行政体制的创新,涉及到晋升奖惩机制办法、人员考核等方面的创新。在明确管理机构各个部门的职责后,不妨在图书馆内设定图书馆服务人员职位,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学生解决图书借阅、查询等问题;在图书馆考勤方面,更要加强规范,要确保图书馆对学生服务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轻学生翻阅及借阅资料的负担。三,业务制度的创新,应结合信息化图书管理,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制定细则及操作规范,使得文献的采、编、放等各工作分工明确,既充盈图书馆知识库,又尽力满足学生对图书的需求。四,与读者服务有关的规范的创新,即加强对读者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认定。创新图书管理制度,能够为图书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有利于增强图书管理的应战能力。
4.3着手于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
着手于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树立新的人员管理理念。首先,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终身培训的方针,为图书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其次,可以考虑引进网络信息化技术人员,引领他们成为创造出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平台的掌舵人,使学生和读者在图书选择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例如,为全面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人员的引进有如下优点:①能够扩大共享资源规模;②增大影像、光碟等数字媒体对学生的开放程度;③使得学生在获得资源途径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不需要固守在图书馆这个物理性的空间里看书,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资料。二,完善培训和选拔体制,形成良性的竞争体制。根据图书馆的学科设置,及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务,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结合业绩选拔人才再接受其它培训,从而保持他们的积极学习性,并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以保持人才队伍供给源源不尽。同时,要以实质性的利益作为诱饵,鼓励中青年才俊着眼于自己的未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充电学习相关知识,成为图书管理领域的卓越人才。
4.4着手于技术设备方面的创新
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必然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因此创新图书管理工作,网络信息技术则是创新图书管理的硬件。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图书资源也由传统的纸质载体逐渐向电子载体演变,为跟上时代潮流,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应对这种转变,着手于技术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推广电子书,使它成为连接知识资源向读者涌入的的最佳通道。因此,图书馆要不断引进相关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为读者服务的效能。技术作为硬件工具,就是为人服务。图书馆管理要以读者的需求为标尺,以自身的信息和资源为提供对象,以自身的硬件设施工具,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服务方式方面也不能落后,应保证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社会化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能和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服务对象局限本校师生员工,阻碍了社会读者使用文献信息资源。实际上馆藏信息资源也不能被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随着社会发展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和任务也在发生变化,在服务校内师生的同时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
1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必然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无论从社会发展趋势、公民的信息需求还是从自身的发展来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都有其必要性。
1.1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先进的技术、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各种技术和市场行情信息,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手段先进的高校图书馆,成为他们的首选单位。同时,一些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及中小学老师等知识群体,由于自己单位文献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渴望能从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1.2政策要求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把社会性纳入高校图书馆定位的范畴,提出了“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规程的第二十一条明文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1.3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仅局限于校内,这种状况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高校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在满足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深闺”,面向社会,通过良好的服务,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信息资源中心,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的信息中介场所。面对社会开展信息社会化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
2.1丰富的馆藏资源
与公共图书馆及其它信息机构相比,高校图书馆拥有更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与本校学科建设,尤其是与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相关的大量的文献,同时还自建和购进大量的书目数据库及电子文献数据库,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人群对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的需求。
2.2先进的技术设备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高校对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并拥有较先进的技术设备。为信息的检索、传递提供了现代设备保障。同时高校图书馆还拥有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在信息资源的采集、筛选、处理及传递等方面游韧有余。特别是很多馆员还积极参与高校部分学科的课题研究。承担相关专业的资料整理和科研活动、能结合社会需要开发出不同层次的信息产品。
2.3丰富的信息查寻经验
近年来,地方各高校已经进行了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并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书目以及文献资源数据库,引进众多电子期刊数据库以及全文电子图书数据库;改变了服务的方式,强化了各项服务功能,将众多服务与互联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融合,使众多读者可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为地方各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服务奠定了基础。
2.4学习氛围与环境优势
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满目花草绿树,伴随着阵阵的读书声,浓郁学习氛围,更能激发起人的求知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调整心态,让思想得到升华。
3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需解决的问题
3.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全民利益
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高校图书馆在几十年前已走向社会,既履行大学图书馆的职能,又履行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完善的法律制度不无关系。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
虽然,国家教育部2002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理论依据。但是,高校图书馆是特殊的教育机构,需要加强立法与行政支持。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在为社会读者服务的一系列问题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不仅保障了图书馆及校内读者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校外读者的合法权益。
3.2树立社会化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有着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虽然其主要任务是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但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向社会开放这一服务理念必须树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是涉及全校利益的事情,需要得到从校长到馆员所有与图书馆发展有关的人的认同与参与,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得到馆员的支持和配合。
3.3提升能力取得服务实效
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化服务,第一要提升馆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馆员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取决于馆员的态度与能力,取决于馆员是否积极为社会服务的态度,取决于馆员资源选择与资源整合的能力。第二方面要提高现代化学习设备更新速度。高校图书馆实际场馆面积有限,接待社会读者人馆学习有一定限制,网络资源服务则可无障碍的快捷、便利开展。加快推进网络建设,开发资源共享平台,提升馆员信息服务素质,是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3.4扩大宣传引起社会响应
高校图书馆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只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读者大多不了解高校图书馆也向社会开放,而且具体每个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哪些服务内容,确实存在不为社会知晓的情况,造成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与社会的需求脱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市场营销方法,对能够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内容与形式做好宣传,让社会了解图书馆,让社会读者知道有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也要了解周围社会群体的信息需求,及时向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引起社会用户的关注,进而得到他们的认可,逐渐拉近图书馆与社会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周边群体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忠实用户。图书馆在广泛宣传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为图书馆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3.5为用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各级管理者的决策已由定性分析为主的经验型传统决策转向定量型分析为主的科学型现代决策。高校馆可收集、整理有关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决策信息、管理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政策措施、实践经验、热点问题、同行企业的发展态势、经营管理、科技发展、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占有率等信息,通过编制信息快讯、资料汇编、专题文摘,开展剪报、专利信息服务等形式,为用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3.6开展协作服眨提高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要想服务社会,还需要与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协作服务,融入社会大信息系统。联合协作信息服务是指各信息服务机构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与设备,通过协作机制、标准等合理地调配各信息服务单位的资源,共同解决面临的信息服务需求问题。联合协作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可以方便高校图书馆吸收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经验,让高校图书馆方便地切入社会信息服务市场。
4结语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以网络为媒介,突破传统的服务方式。赢得更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雷.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杨丽娟.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