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的观的教学。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是理论教学为主,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教育环节,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在课堂当中产生比较严重的烦躁情绪。

(一)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教材,是在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上的一门重点难点课程。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都是局限于道德领域上的灌输,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脱离了实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中没有没有显示的依托是脱离实践的教育,使得学生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懂得学与致用,造成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不能及时对道德现象进行及时的判断,从而到学生们会表现出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因此在以往教学内容上更加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建立、健全与当代大学生实际身心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成果性。

(二)专题教学不突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围绕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行的教学活动,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道德以法律修养这门课程专题教育不突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理念模糊,对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存在一定的难点。

二、完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因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内容与时代进步相统一,现有的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的知识,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比较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比较散漫,课堂上学习的效果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要把社会的热点问题融入到课程中,针对社会的的热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大学生学会分析社会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可以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入其中,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一直是热门的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步的凸显,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过程

(二)优化教学手段。在科技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运用高科技手段,互联网技术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建立起鲜明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掌握基本知识,让学生学活,用活的理论知识应用大众媒体中,提高学生的内容学习的信息量,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单向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没能形成很好教学实践效果。改变教学手段,使学生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能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师技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人与人的交流的工作,而不是机械交流,没有感情的教育是无法让人信服的。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进行解释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很高,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是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借鉴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果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积极的引导学生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

三、结束语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生 法律意识 养成措施

正文: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招生数量巨增和招生质量下降,高职生的道德、诚信、法律意识等程度不同存在下滑的趋势。开学初,我们学校的一个四人间女生宿舍同学闹矛盾了,三个女生反应说她们丢失的手机卡和洗面奶在第四个女生的化妆袋里找见的,所以她们三人疏远并宣称她是“小偷”,教室、宿舍的同学都知道那个女生是“小偷”,谁都向她投去鄙夷、唾弃的目光。导致这个学生后期的学习、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出现这样的状况,三个女生也没有意识到诋毁人家的声誉违犯了法律,被认为是小偷的同学,也没提出任何异议,没有拿出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们都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谈不上尊法、守法和用法了,这样的现状,在高职学生中很普遍,由此可以看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期待提高。[1]

1.高职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

1.1 高职生自身的原因

从高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看,一方面,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缺少吃苦耐劳锻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并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等。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迈入成年的大学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仍然对家庭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并且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的霸道性格和懒散的习惯。遇到事情,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做,不管是否合理合法,不愿受纪律约束,一遇不顺心就易怒易躁且容易走极端。当他们进入高校远离父母一切靠自己时,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就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隐患。[2]

1.2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初、高中阶段的教学仍然在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中考高考考什么,校老师教什么。高分进好学校,低分只能进次等学校,受此影响,一些学校片面注重应考科目的教学,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高中毕业了,法律知识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一些学生仍是法盲。

1.3 法律知识贫乏

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虽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他们的法律水平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多数注重专业课而忽略法律基础课,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高职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整体来说法律水平仍然较低。当前在法律知识方面,有些学生还存在“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的现象。再一个原因,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任务较重,法制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师资和学分的限制,法律课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1.4社会上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运行,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的负面消息报道,比如“我爸是李刚”、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因体检不合格拒之门外的事件的报道等,让学生看到了法律的不公正性和情大于法的负面效应,还有一些金钱之上的理念,让学生认为只有权和钱是王牌,法律意识便抛之脑后,更谈不上用法了。

2 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养成措施

2.1.增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对高职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利用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间,较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使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与其关系密切的一些法律,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同时懂得在自己和他人遭到非法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2.2.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培养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要让学生头脑中的法律,意识不会随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结束而减弱的话,就必须经常性地提起他们的注意,而校园广播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设定法律知识专栏,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广播分析一些案例或讲授一些法律小常识等等。[3]

2.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基础作用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知识和能力、书本和行动的桥梁。在社会实践中,高职生不仅可以学到学校、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可以检验十几年求学成果。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生迈入社会大门前的奠基石,也是实现高职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外,还要在教学途径上创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使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在做中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和体验的重要性。

2.4.家长的言传社身教

高职生从法律层面来说,虽是成年人,合法的公民。但因涉世不深,不懂的怎样处理一些事情,这就要求做家长的,从自己的言谈举止,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此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们知法、懂法、用法,这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孩子们培养法律意识的一个有力的途径。[4]

2.5.高职生自身的学习

作为一名高职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自己应主动、自觉地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内容。不仅是做一名合法公民的需要,更是求职、工作的法宝,比如会计专业的同学,如若《财政法规》这门课程不合格,就拿不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也就没法从事会计相关职业。所以作为高职生的自身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水平。

2.6.社会的正能量影响

社会上的新闻媒体、网络等一定要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多报道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事件,熏陶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总之,对高职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水平,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要发挥作用,齐抓共管,促使法律意识养成。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讨[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报.

[2]陶红.高素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EB/OL]中国高职高专网:.cn/search.action.

[3]刘晓光.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制教育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31.

[4]金贤亮.学校法制教育略论[EB/OL].中国论文中心:.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辩论式”教学法;法律专业课程改革;辩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52-03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求法律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法律教育不以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为直接目的,而是培养以掌握法律知识为基础的法律辅助应用型人才。要将高职法律教育办出特色,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摒弃传统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笔者以为,“辩论式”教学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是培养高职学生法律职业素养及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辩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辩论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教师、学生就某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将“辩论式”教学引入到法学课堂上,则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法理知识或法律规范时,结合案例,进行案例导读、案例设问、模拟辩论、法理点评和总结归纳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辩论式”教学法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包含了“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思维过程。“辩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如下。

1.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现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辩论式教学则能更好地体现教与学的关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摆正了位置,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主角,教师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评价课堂好坏、效率高低重要的标准是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因此,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观。

2.它是以问题为纽带、以案例为导入的实践性教学。辩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就同一问题用多项思维模式来考虑并由学生结合案例归纳总结,用问题来穿针引线,以典型案例、真实案例为基础,以课堂讨论、激烈争辩来使学生充分积极参与到法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发现问题,并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分析法律关系,解决法律问题。“辩论式”教学法是联系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一种最佳方法。

二、“辩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法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辩论式”教学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比本科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必须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辩论式”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能动空间和平台,使其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迫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查找资料,以求在课堂上能够展现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质问、辩论会形成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训练其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其不断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

其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辩论的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懂理、说理、尚理的过程,同一个辩论题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中不同观点的争论、认识,最能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和训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辩论式教学法,以其真实案例的现实性、争议性,以课堂讨论、激烈争辩的直观性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优化知识结构。用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双向思维、立体思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的思维方式,改变学生习惯性的单向思维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案例教学法采取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进行,一般不涉及辩论环节。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和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教师关注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则洗耳恭听,很少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讲授和思维。单纯课堂讲授,教师既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无法准确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知识传递与反馈过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精心准备教学中的问题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和案例进行讨论和辩论,学生是论辩教学的主角,针对问题和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列举事实依据或法理依据,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中了解其学习状况,进而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重点讲授,教学的针对性明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明显提高。

三、“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辩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专业基础课,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课程中均可尝试探索,部分实务课程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实务》、《仲裁与公证实务》更可以广泛大胆的应用。采用小班灵活授课方式来组织实施辩论式教学法,由于辩论活动费时费力,一门课程的教学也不能采用辩论式教学,因此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也不能排除讲授式教学法。

1.辩题的设计。要把辩论课上好,最为关键的是辩题的设计。辩题的选择一般应选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且是中性的、存在争议的问题,如抢劫与抢夺罪名的认定问题、见死不救的刑事责任问题、犯罪形态的辨别问题等,既要能够反映出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要体现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法律案例的可辩性很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础课、实务课等均可以采用辩论的方法。辩论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所选辩题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挂钩,通过辩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2.辩论的组织准备。教师要加强引导,要给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前2~3周将案例或者辩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准备提纲及辩题发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对案件加以剖析、判断、分析和阐释,起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后续的收集资料及辩论中更有针对性。分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在开课时即告知学生的课程要求并进行分组;可以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教师适当调整;也可以在每个选题确立后一并分组;或根据选题采取角色扮演的分工方式。正反两方,每组成员相等,一般4~5名。这样的组织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分组参与,又能够增加参与辩论的覆盖率,使得一门课程的辩论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辩手。

3.课堂辩论。课堂辩论是辩论式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在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一些经典辩论赛的视频让其学习观摩,同时根据选题确立辩论规则,在辩论式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借鉴国际辩论比赛的基本规则,并根据每次辩论选题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和改变。在双方辩手展开辩论中,应适当给台下的同学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可以作为正反方的亲友团,在本方辩手不能及时作出反应时挺身而出,反驳对方的观点或者质疑对方。在整个辩论中,教师要有效地控制好辩论的节奏,不能放任和产生混乱。

4.归纳总结。辩论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辩论获得真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结论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并归纳总结,每次辩论结束后,教师都要当堂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要把学生分散的见解、认识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的点评,对整个教学的知识点做细致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或辩论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案例评析或者小论文,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或案例的辨析力,提高辩论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参考文献:

[1]莫负春.关于法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3).

[2]张先梅.浅析互动教学模式下辩论教学法的运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1).

[3]任守义.辩论式教学尝试与反思[J].现代教育,2012,(5).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如何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密切联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为例,分析了在人才培养方面中方存在的问题、美方的特点和优势,并就中方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化氛围的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和建议。

1 中方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深入贯彻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然而,这样的培养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学校招生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等方面还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生在被大学录取时,所学的专业就是确定下来的。入学后,只有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可以申请转专业,具体名额所占比例在5%以内,同时还必须满足“智育排名在本专业前10%(含10%)以内”等条件,总体来说辐射面窄,很难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大学所提供的选修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总体来说数量少,因此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志向。

1.2 过于强调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个人发展上,中方比较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割裂,大学生被培养成“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整体来说人文素质偏低。在社会发展上,由于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导致学生形成“专业上的狭窄”和“狭窄于专业”的情况,知识面窄。②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科基础课程比例约占近20%,专业课程比例近40%。如此高比例的学科相关课程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局限在专业上,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不能做到很全面。

1.3 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

我国高校普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课后的作业也比较偏重于唯一答案,对于综合性分析的要求比较低。因此,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比较浅显,也偏向于停留在书本上。尽管开设了实验、设计、实践等课程,总体来说实践教育类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在学生毕业后从任职单位的反馈来看,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的运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有学生反馈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上工作时需要的知识存在很大的脱节。

1.4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大学的校园也受到了社会上浮躁之风的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网络等媒体的飞速发展,在为大学生查阅资料和共享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作业和论文抄袭、剽窃、篡改等现象的大量产生。在各类考试中,出现了很多学生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作弊、帮别人代考等不良行为。尽管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制约和处罚学术不诚信的行为,但整体来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处罚力度偏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美方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

2.1 美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服务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无论是调课、安排考试、任课教师请假等,都会把学生的要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尽量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就多方面综合考虑后再作出相应的安排。教师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个人演讲、小组汇报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如有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教师进行提问;课后也可以通过Blackboard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和教师保持交流。通过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2 美方的课程设置强调综合素质课

在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中,美方课程的比例占三分之二以上。通识教育类课程平均占40.52%,除了公共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外,特别强调综合素质课程。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工科专业,都开设了多门综合素质课程,包括:大学写作、基础口语交流、科学处理过程、批判思维研究方法、哲学、心理学、文学。对于综合素质课程,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进行预习、进行大量的阅读等准备工作,在课后为了完成作业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整体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任课教师除了知识讲授外比较注重集中在一些主题上展开讨论,要求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反思和怀疑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深刻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和水平。

2.3 美方的教学管理体制相对灵活又不失规范

如果学生不到课且又没有履行请假手续,任课教师将会反映给教学秘书,教学秘书会电话联系学生了解具体原因。如果理由合理,也会接受,但会要求学生补课并提交作业。当然,在学生请假制度方面,还是比较规范的,都有具体的请假程序规定。在每门课程第一堂课上,任课教师都会说明 :学生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到课,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审核也比较严格;如果学生缺课达到三次,该门课程将无法通过,必须重修。

2.4 美方注重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发展,格外强调学术诚信

第一,经常举行批判性思维的讲座、写作比赛、团体项目等,从教师上课的思维方式导向、作业的指导等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引导学生跳出中国式的角度,从国际化的视角思考问题。第二,在课程作业要求和考试标准上,严格执行规范,从来不会降低要求或标准。当然,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存在差异。每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考核方式非常具有个性,不同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且不同任课教师的考核方式和具体标准也不同。第三,对于学生作弊或抄袭等学术不诚信的行为都一致反对,制定了《作弊问题处理办法》,积极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包括学习上的诚信和评估过程的诚信,认为学生及全体教职工都有责任为保持校园的学术水准而尽一份力,积极宣扬[(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诚信品质。对于学生们所提交的作业、论文或者报告,都会通过专门软件检查是否存在抄袭或剽窃,如确实存在学术不诚信的情况将立即判为零分。在测验、考试等其它学术活动中,一旦发现存在作弊或不诚信的行为,将严格惩处。

2.5 美方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无论是工科还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和第二个学期都开设了写作课程,共计6个学分。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完成,并且要针对阅读素材,提炼自己的观点。写作课程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同时,美方设立了写作辅导中心,专门安排教师值班。任课教师也要求学生经常到写作中心,与教师进行交流,并接受专门的辅导。通过写作课程和课外写作指导,学生们的英文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阅读很多英文的文献,学生们逐渐变得“敢说”,因此对外交流和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3 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3.1 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了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善高校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教学环境。第一,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公开校务,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开设更多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宽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选择课程,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实行弹性的学制,打破专业壁垒,改变目前转专业难和不同专业互认学分难的问题,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第三,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权,通过座谈、调查、公开信箱等方式,鼓励学生针对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管理中来。作为教育主要服务对象,学生的心声应当被聆听与重视。

3.2 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21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科技的持续创造力,我们还应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现代科技学技术拥有巨大的力量,但它的作用方向并不是科学自己能完全决定的;高科技与人的高索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要加强人文教育,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使科技教育人文化,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⑤高校不仅应开设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类课程和大学英语、体育等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课程,而且应该参照美国的大学,适当开设写作、文学、心理学、哲学、批判性思维等课程,开展有创业精神和自由学习的文科教育,加强了一些专业的社会科学课程,从而整合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关注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教育

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是第一课堂,往往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以学生教育活动为主,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⑥第二课堂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提高和实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活动,介绍各专业的情况,包括:专业特点、培养方案、学科要求等,使新生尽快了解并适应新的环境。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通过开展讲座、报告、参观、讨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第三,开设“文献检索”辅导报告,组织具有科研优势的学生定期交流与研讨,同时在导师的帮助下,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科研方面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加强学术诚信制度建设

学术诚信是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面对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和管理。只有强调诚信,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一,在学生中进行学术诚信制度的宣传,包括学术不诚信行为的界定、以及相关惩处方面的管理规定,使学生们从思想上真正建立学术[(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诚信的意识。第二,教师要率先做到学术诚信。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应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各个环节贯穿学术诚信的理念,形成健康、积极和向上的学术氛围。第三,运用先进的软件和科技手段,有效制约学生剽窃或抄袭论文的行为,使学生在心理上主动杜绝学术不诚信行为。第四,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在制定学术诚信管理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得学术诚信教育最终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部分。

3.5 构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任,必须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校园文化,要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评的人文环境。⑦课堂上,通过运用交际 式、互动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质疑教师的观点。让学生们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要树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竞争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并发挥才能,并能胜任高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国际型人才。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921 3JX50“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比较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项目为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D/2011/01/070“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② 朱晓江,陆遥.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必经之路——中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咸宁学院学报,2010(9):107.

③ 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7.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秩序和效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上课时睡觉、看手机、说话、甚至打闹的在课堂上并不少见;也有上课不带课本或者带了其他专业课本的;迟到、早退、旷课在公共思政课上也经常发生;甚至有的学生上了一学期课不知道老师是谁,去办公室交作业都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老师。作为一名公共思政课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之余也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几乎都存在上述某一种或多种课堂乱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此类课程大都是大班教学,人数多教室大,教师与学生距离较远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也很难关照到每个学生甚至只能照顾到一小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一些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有些学生坐在教室的最后排或者角落位置,离老师较远很难与老师有目光与表情的交流,在听课过程中容易走神或者干脆不听课找个“安全”的角落干自己的“私活儿”。第二,公共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说教性,教材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缺乏对教材内容的重视,加上一些教师不注重引导或是照本宣科或是偏离教材,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反而令很多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倦心理。第三,一些公共思政课老师并不是专门从事公共课教学的而是在专业思政课教学之余肩负公共课教学任务,本身就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专门从事公共思政课教学的老师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所授课程并不重要既不能突出学校特色又不像专业课那样实用。教师的这些想法难免会无意间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不注重此类课程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一些想法:有的说,公共思政类的课混一下就好了考试一般都是论文的形式在网上查一些资料拼凑一下就完成了,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关系并不大,所以上课时可以看看小说打打游戏什么的或者干脆吃点东西再睡一觉,不想上课就不去教室,点名就找人答到,反正老师离得远人又多看不到的;也有学生说,本来感觉这类课对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可是看看课本内容感觉真的枯燥乏味,老师讲课时间长了就听不下去了,感觉也没什么意思,慢慢的也就从希望到失望再到不想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由于考研要考公共政治理论所以希望老师能结合考研多讲一些实用性的。但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希望这类课程能多一点互动,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加强公共思政课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现状及教学效果令老师和学生都深表担忧,所以加强课堂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课堂管理也不再是一味强调规章制度,而是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现实成果,展现出了有效课堂管理对教与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第一,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引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管理会使学生意识到课堂上是有规范和要求的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进一步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二,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增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通过课堂互动的有效开展与管理能增进师生间的彼此了解建立起良性的师生关系,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重视与学习的兴趣。第三,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公共思政课本身就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思政课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就兴起了对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走向看,主要是朝着灵活而民主的方向迈进,呈现出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管理也是在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而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公共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特点及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仅供公共思政课老师参考。

(一)结合学校规定与课程特点制定教师本人特色的管理制度并坚决执行目前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管理规定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做了一定的要求,但是针对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学校的规定而且学校的规定并没有具体到课堂中的一些具体行为或者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公共思政课老师要管理好一两百人的大课堂,针对课堂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制定出自己的课堂管理要求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在上第一次课之前结合自己对课堂效果的预期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并提出奖惩方法。如学生的最终成绩除了考试之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权利,将平时成绩的加分和扣分作为奖惩手段。针对上课说话、戴耳机、看手机、没带课本等不同情况扣除不同的平时分,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经常坐在前排听课比较认真的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然后,在第一次课上课时明确提出自己的课堂要求和奖惩计划,作为以后课堂管理的依据,使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是奖励的什么情况下是有惩罚的。最后,在平时上课时一定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如果发现了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就按照标准去惩罚,如果有积极的表现就按照标准去奖励。需要注意的是,标准一旦提出对同一个班不可轻易更改。

(二)良好的教学设计促进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时间分配。良好的教学设计使整堂课内容充实环节紧凑而又能很好的把握时间。同时利用好多媒体,除播放课件之外也可播放相关的音视频,但时间要把握好。公共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内容并不难,学生通过看书也能理解,要上好这类课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倾听学生观点和想法,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落实到学生实际。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开展小课堂给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们就会积极的自学并准备相关资料。事实证明这一形式不仅锻炼主讲学生的能力而且下面学生对小课堂的参与度也很高会积极回答“小老师”的提问,或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段和学生一起把相关内容的考研真题做一做并做适当讲解。此外还可以设置辩论内容、讨论内容或表演等内容。

(三)重视情感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普遍重视,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却慢慢淡化,尤其是公共思政课,教室大、人数多,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不知道老师的名字,走在路上不认识老师,更别说建立师生情谊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公共课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看书的时间在教室里转一圈了解学生的状态,课间走到学生中间去聊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讲课的时候结合公共思政课的内容特点举一些与学校和学生相关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可以举教师本人的一些经历和见闻,使学生能更加立体的了解老师增进师生感情。无论课堂上人数有多少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用真诚和关爱之心开展课堂管理,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情感认同,他们才能正确的对待老师的夸赞与惩罚,才能自觉自发的保持适宜的课堂秩序。也更有利于教师传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避免反感心理。

(四)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一些简易方法。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我们结合教学经验及听课学习做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第一次上课就讲明公共思政课的重要性,比如考研要考,或者期末闭卷考试而且平时成绩占一定比例。

2、在学生说话声音较大的时候,教师可以停下来,一两分钟之后学生会自动安静下来。

3、针对课堂秩序混乱的大教室上课可以指出一两个具体的学生,以一儆百。

4、适时的走到学生中间转一转,有睡觉、看手机等情况的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的进行适当教育或惩罚。

5、在讲课过程中设置几个相关问题,随时点名提问。

6、不定具体时间的抽查点名或者全部点名。当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教师可以参考借鉴或改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