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为使我校的德育工作从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开始,从学生行为习惯得以体现,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坚持科学管理,完善学校运行机制
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保持它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学校也不例外。而且,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也是人才集聚的地方,所以说,学校是通过人才来培养人才的特殊组织。这样的组织,科学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形成一套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1.坚持制度管理
一学期来,我们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有章可循,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有法可依。学校在行政管理、队伍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都要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加以确定,促进各项管理行为的规范和有序。
2.坚持目标管理
我校各个层级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能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任务和素质优势,确定高一级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逐步成为我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并逐步提升为一种“朝阳精神”。学校为“有志、有为、有能、有绩”的教师创造优越的发展条件,帮助他们不断地实现目标和超越目标,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学校。
3.坚持细节管理
教师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与优秀文化的使命,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文明修养的人。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学校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全体教职工都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即“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折射修养,细节蕴涵学校文化。以此来关注并规范教师的工作细节,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改进教师的工作状态,并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管理效能。
4.坚持人本管理
学校努力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成长,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相信教师的潜能,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在政治上引导人,在思想上教育人,在业务上锤炼人,在体制上激活人,在生活上关心人,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充分发挥了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了德育实效。本学年按照少先队工作计划,重点组织开展了“雏鹰行动”、“阳光少年”等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深化创建活动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家乡,培养爱护校园小主人。
2.本学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内容,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目标小、定位低、抓深抓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期初我们制定了学规范、学守则具体措施,开展了“常规示范班“评比活动。班级环境要求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定期进行了”洁齐美”班级检查。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突出了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规范了行为。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重点落实在进一步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完善了现有的文化建设成果。我们加强了校风建设,人文环境建设,突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我们加强了校园管理的制度建设,使学校保持绿化、净化、美化和人文化,使校园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2.我们充分发挥了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了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我们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充实了国旗下讲话内容,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四、以多种教育形式为辅助,增强德育教育力量
1.注重常规教育多元化的特点。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也就说明了养成教育是何等重要,所以我们十分注重夯实常规工作,主要通过主题明确的国旗下讲话、各班定期刊出黑板报、班级展示版,学校“红领巾”广播等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其次,我们狠抓学生的一日常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检查和大队部抽查的突击检查,每月班级的量化考核激发各班同学团结、竞争、进取。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1)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2)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第二,引导孩子树立课外阅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确立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着这样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所以应“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图书,自己确定在多长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自己选择读书的时间,自己选择阅读后成果的展示形式(目前我们的展示形式有阅读笔记积累、美文背诵比赛、讲故事、预备铃前十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等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督促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计划,学会确定目标。虽然仅仅半年时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我拟想从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目前评价机制还没有落实。
一、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下教师的变化
1.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在一节课中讲授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写。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从以往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转变了。
2.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单一而繁重,多讲、多写就是我们的课堂任务,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教师要在备课前想尽各种办法设计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每个程度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的孩子不但上课有事干,还要将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牢固掌握,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共同合作的学习模式以及积极活跃的评价体系不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工作热情。
4.教师的工作量加大
与传统课堂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似乎工作量减小了,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而不是减小了。工作量的加大一是在课前备课上,二是在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上,三是在课后反馈上。课中每环节实施的成与败、优与劣,教师都要做记录,以便课后做细致而准确的分析与改进。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变化
1.学生的自信心加强
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的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大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不同知识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要完成的任务和他们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不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学习程度较弱、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他们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学会自己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即便是有难度,也会有本组的其他同学来帮助他们,避免了课堂整体教学模式中这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盲区、跟不上、课堂上没学会又没机会问等等问题。而且,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评价体系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整体评价,这就使得每个孩子都要动起来,为本组赢得好评而出力。我校初一新生由于家庭、小学学习状况等原因,自信心普遍不足。不自信表现在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敢主动发言,即使被老师叫起来发言,声音也小得只有自己能听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培养和锻炼,他们敢于与同组其他同学进行激烈的争论来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是正确的,他们开始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敢于承担自己的学习结论了。所以,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中,学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自信心加强。
2.学生的爱心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特质使得每个小组中的五六个学生成为一个紧密相联的集体,谁也不能被落下,因此,我们几乎节节课会看到各组帮扶较差同学学习的情景,帮助的同学反复、细致、耐心地教着,被教者认真地学着……同学间的互助友爱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并加深了。
3.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
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代学生的一个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机制将学生紧紧捆绑在一起,使他们不得不互相合作,只有积极主动地合作,组内所有同学都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算全组完成任务。如果说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初期学生是被迫进行小组合作的话,那么,等到一学期将尽,他们的合作意识就完全形成了,经过无数次的磨合,相互间的合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4.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评价机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的,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最终也是要计入小组整体成绩之中,所以,作为小组成员的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会影响小组的成绩。小组各成员会互相帮助和督促组内其他同学一起努力。集体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并逐渐得到加强。
5.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实施的初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也就促进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刚进校时,学习能力较弱,基本还停留在等老师教的学习状态。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就促使学生要自己动起来。各层次的学生都在行动,在这种人人都有任务和责任的课堂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德育教材;德育大纲;德育文件
党的十明确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践行要求。然而,当今德育课程发展与创新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审视德育课教学大纲、文件和德育教材以及评价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解决的对策对于当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时代必然性
(一)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出现价值困扰、价值混乱及原因
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困扰,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传统文化和西方观念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仍然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对大中小学学生的渗透,信仰受到动摇,社会思想文化问题丛生,道德下滑的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价值观在培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上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层次性
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只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较少根据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的差别进行分层对待,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削减了,还妨碍了学生个性化和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同时,德育培育内容和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
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轻视孩子的社会道德教育,进而影响了子女诚实守信品质的养成。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子女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孩子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对他人冷漠,不懂得公平和平等的实际意义,不能很好地融人社会和集体的生活。
4.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
德育课程授课的单一模式影响着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德育课程培育方法和小中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存在一定背离。很多学生感觉自己从小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离自己很遥远,没能融人到自己的生活中。社会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育不够强化。
(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变化
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必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内心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它又将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把握时代的脉络,贴近时代生活。
同时,在价值多元化时代,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文化对德育效应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多元化和变幻不定等因素,迫使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必须作新的安排和调整。
2.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局限性
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的“政治色彩”很强,党和政府把德育课程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同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设计大、中、小学校各阶段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能力等的不同,出现“小做大,大做小”现象,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同时,我国德育课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在德育课目标定位上表现为远大性、过高性;同时教育内容表现为“高、空、假、全”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实践和“活动”的重要性。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应改变德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文件的过时理念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节。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设置的德育课程的内容政治性色彩很浓,真正的德育n程内容很少。以往德育课程的内容偏向泛政治化方向发展,德育课程为宣传意识形态服务。建国以来我国德育课程价值导向总体上一元的,德育课程以强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这是与当时一元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大纲在目标定位方向上体现了我国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倾向,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则很少获得应有的地位。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中也存在忽视学习主体需要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在设计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较多,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少。
2.德育课程内容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些背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目前面临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急剧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传统一元社会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因此,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有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被学生接受的不多,价值观异化呈蔓延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91%的教师认为,一提到德育课,就有人认为是政治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前的德育课程过多地注重社会,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不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存在一些不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情况,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没有很好地结合。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小、中、大学德育课程相互不衔接,德育课教材和德育课教学工作不衔接、不协调。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课程内容的体系衔接不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有些甚至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问题。
(4)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缺乏多样性、艺术性和吸引力。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规定的德育课程教材及阐述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条条框框化,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n程实施忽视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一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了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没有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不注重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关键的核心价值观。
问卷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把德育课程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其它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学,较多的突出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思想性和育人性。同时,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且呈现封闭性、灌输性、单向性、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等特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实施没有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没有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
4.德育课程结构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没有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没有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没有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不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就没有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具体规定德育课程教学设施数量和指标体系,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数量。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减少德育课程课时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制裁,造成实践中德育课程课时随时被删减;同时,也没有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稳固的时间,造成实践中德育课时时常被其他学科教学所占用。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德育课程师资数量,造成实践中德育课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二)从教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整册排序缺乏逻辑性,无法衔接,随意性大;爱国主义教育过早插入;对秋天、冬天的讲解彼此间断,和前面的又无联系;前后内容有重复且是简单重复而不是层层递进;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从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中、大学相互不衔接;第二、德育教材和德育工作、校本课程不衔接;不协调;第三、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第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重视知识考查;第五、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切实的规划和统筹。
从组织的279份初中生调查问卷结果看出,初中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与小学《品德课》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的选项中,选择“一般”与“比较同意”的有效百分比为50.6%,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的问卷中,有效百分比只有33%。说明德育部分教材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甚至有些脱离实际。德育教材内容理论太深奥,具体问题涉及的太少,为理论而理论,德育课程效果不佳。
(三)从德育评价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1.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德育课程评价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设置不科学,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不是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仅仅只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问卷调查显示,95%的教师认为,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程效果评价不合理。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考核,忽视了思想、行为和表现的考核,考核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没有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没有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没有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以往都是陈旧、滞后的德育课程评价理念,只看重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现实中德育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
(1)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德育课程评价不科学,评价观念和标准还局限于“学习、敬业、诚信、友爱”,没有贯彻“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内容。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主要侧重政治科目的分数。
(3)重绩轻效,即使是“敬业、诚信、友爱”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充满成见和主观色彩。中小学德育的评价注重以“听话”、“老实”、“成绩好”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只由班主任负责,难免带有片面性,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失真”,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另外,有些学生虽然在偶然犯错之后已经及时改正,但在老师的心目中,或文字记录中仍然留有过去的印记;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或在老师印象当中较好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得到严厉的批评,评价仍然是好的,这很有可能会埋下了犯错误的种子。
(4)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以应付为主,损害了德育评价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少数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思想上对德育评价不够重视,持着应付的态度,评价的客观性不强。
(5)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几乎没有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结论也不能及时反馈。大中小学每学年一次的德育评价,在评价过程结束之后,某些学校也往往不给学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对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明确。同时,对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整齐划一,过于强调统一,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对象。
三、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1.德育课程目标要求
(1)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即德育大纲和官方文件中规定的德育课程目标要基本上涵盖或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学习主体需要,即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规定德育课程目标要涉及学习主体参与、交流、合作和探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组织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
2.德育课程内容要求
(1)德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兼容个体价值取向,注重德育的个体发展和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
(2)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即所选的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要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要达到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相统一。
(3)德育课程内容体系要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包含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要较少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现象。
(4)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即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的载体要具有多样性、要体现德育内容呈现的艺术性,要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要求
(1)要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在传授一定的德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注意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的关键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注意把理论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理论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德育课程的权威性;将德育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2)要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要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促进学生品德与公民素质的发展。
4.德育课程结构要求
(1)要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即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要遵循统一的逻辑基础,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和学历层次和心理、生理变化,分层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德育大纲体系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年龄段排列,根据不同年段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采取相对衔接层次的教育。
(2)要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即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要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要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要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即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要求
教学设施供给要充足,即针对教学内容要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课时供给要充足,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稳固的时间。师资力量供给充足,要匹配专门的德育教师,教授相关的学科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
(二)从教材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的授课方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人德育课程。
深入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校园,影响学生。把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精品和品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形成集体自觉。从初中组问卷调查中看出,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贴近您的生活实际”选择,“比较同意”和“一般”的有效百分比为35.9%;“通过开展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相关德育教育”,选择此项的有效百分比为31.5%,不选择此项的为68.5%,可见,德育的校园文化融人意义重大。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课程理念
要注意教育内容和大中小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中小学生的头脑,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大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要做到教育方式方法与大中小学生相适应,符合大中小学生的特征和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尽量接近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采用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径,把握大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
3.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整德育教材的内容,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编排德育教材
根据学生年龄增长的特点设计教材内容,比如,小学教材按照学生生理、自己、家人、学校、家乡、社区、国家、世界、环境、四季更替、社会规范等顺序,从近到远、从浅人深,循序编排教材。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小学教材以活动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五六年级教材适当增加辨别是非案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考核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认知能力。
4.积极推行家校联盟,共同感化学生
家庭教育永远是支持、巩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重要力量,成立家委会、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家校的沟通,实现家校教育的同步或互补。
5.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以生命教育为例,它包括了: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幸福教育、健康教育、珍惜时间教育、自信教育、友谊教育、合作教育、诚信教育、青春期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消费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敬畏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等,其中每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成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性地开发一些德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学生的内化。
(三)从评价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进德育大纲及相P文件德育课程评价要求
(1)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要设置较科学,即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要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不仅仅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
(2)要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即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
2.改革现有不合理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和考核,评价不能以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要求:对一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爱校、爱系的教育,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校纪校规、心理健康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应继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对三年级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目的教育,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就业升学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爱校荣校教育。
一、以达标创建为载体,努力提升办学层次
借着“双改”的东风,乘着”三新一亮“的航船,20*年,*中心小学创建*市五十强中心小学的工作拉开了序幕。投资70余万元的第二幢教学楼于*年8月顺利竣工。宽敞明亮的教室,配置一新的微机室,整洁优雅的办公室,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20*年,*中心小学又将目标锁定在创市体育卫生先进校的位置上,投资25万元,建成了标准化的砂石操场,,整修了平房,铺设了水泥路,种植了花草、垂柳、睡莲等。20*年,省教育厅“六有”工程全面启动,学校制订了“六有”建设规划。改建了食堂、宿舍和水冲式厕所等设施,确保今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二、以“青研中心”为平台,努力优化队伍素质
“谁掌握了青年教师,谁就掌握了教育的未来”。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校始终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大事来抓。近年来,学校将35周岁以下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研究中心组”。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做到:静下心来读书,动起手来实践;静下心来思考,动起笔来写作,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基本功大赛、说课、评课、上课竞赛等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引领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三、以德育课题为抓手,努力深化德育管理
多年来,*中心小学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深化德育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开展的“德育歌曲演唱会”使德育之声化作春风细雨深入到了每个学生的心中。开展的“我和深秋有个约会”。秋游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受到了教育;开展的新规范、新守则知识竞赛,“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队会等活动,意义深远、影响广泛。近两年,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保护地球,爱我家园”征文活动组织奖,被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授予“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校”。
在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中,学校全体研究人员勤于探索,不断深化研究,学校编制的《实验手册》,将实验计划,授课进度、教案、论文、总结等一并纳入其中,并规定双周班会课为德育课时间,扎实有效的德育课题研究工作为学校赢得又一项殊荣,2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德育课题先进实验学校”。
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深化课程改革
*中心小学要求全体教干要变事务型的领导为业务型的领导。沉下头来,静下心来抓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出外出学习、培训,借鉴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教改策略。并定期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传经送宝,先后多次与育才小学举行教学联谊活动,促进了城乡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