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时刻紧跟社会的脉搏,才能保证企业永葆生机。企业管理创新是必要的,现实意义也是非凡的。
1.1 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在创新中实现价值。企业管理创新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只有创新才能引领潮流,成为社会的标杆,为其他企业做出表率,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将企业价值社会化,并实现企业立足社会引领行业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创新中求发展。管理自出现以来就是无定式的,无论是何种模式何种方法的管理模式,只能适应企业一时的发展状况,不可能永远跟企业的现状是一致的。
企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形势下,企业的战略方向不一样,管理方式也要适应企业的战略随之改变,在新形势下,企业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控制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这就需要企业创新管理组织结构,精简环节,节约成本。将新的销售模式应用在销售活动中,不但能控制成本,而且能提高效率。将新的管理策略和管理程序应用在管理活动中,使管理组织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使管理活化,适时的控制成本。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消费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技术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质量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成品创新,在开发出新产品的同时注意节约能源。总之,企业的管理创新无论是从企业本身还是社会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1.2 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对一个企业来说,战略是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龙头,而企业管理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本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它是国家政策的需要,我国现在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国家政策导向,有利于树立行业领导者的形象并使其得到政府扶植;再次,它符合国际企业发展的需要,国际企业管理也处在求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一道进行企业创新,有利于融合国际舞台,与国际接轨;最后,它符合企业本土化的需要,不要一味的沿用和借鉴国外的东西,而是创造出属于自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提升中国企业形象的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
2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之处
虽然企业都知道需要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但当前的管理并不是最完美的,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注意和改进,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管理组织还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显得较为落后。第二,管理不够细化,只是对整体进行把握,太过粗放,不能企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虽然诸葛亮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太现实,但细化管理能使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在整个行业内,管理者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家族企业可能就是任人唯亲,置管理者素质不顾,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更别说什么管理创新了。第四,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在整个中国的范围来说,创新是国人的弱势,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大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所以,在企业内部,缺乏管理创新精神就不难理解了。第五,在世界眼中,中国是一个“世界加工厂”,做的只是一个加工的机械操作工作,自主研发的产品少之又少。企业的科研开发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是中国企业的通病,这就使得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第六,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都不完善。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像没有灵魂的人,所以建设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备要素之一。财务是企业的命脉,资金流通出现问题,相当于遏制住企业的咽喉了,所以财务管理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也是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之一。
3 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探讨
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讨论,我们知道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是个一举多得的明智之举。接着对现在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我们明白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可以努力的方向。下面,本文就通过以上的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策略,以供参考。
3.1 管理思维的创新
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最关键的是思维的变革,思维转变过来了,行动起来就有了方向。传统的管理思维是横向思维,上一级管理者只是针对下一级进行管理,对下下级的境况缺乏必要的思考。这种思维要转变成纵向思维,管理者是对宏观大局的把握,而不仅仅是直系下属而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时期的管理创新思想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理念。一切从人出发,以发挥每个人的最大优势为原则,在尊重人的前提下用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企业的经营思路、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使企业内部的创新是彻底的,落实在实处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提出新观念、新思想的人员进行奖励,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使身在其中的人员都有管理创新的意识。在管理创新上,要有竞争意识,注意创新的时效性,对信息的把握和挖掘要走在人前,而且对掌握到的信息要有整合运用和风险控制的能力。管理创新,思维先行。
3.2 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的创新
在新形势下,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的生产周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服务过程已不是过去的模式所能承担的,越来越复杂的过程需要新的管理体制与之匹配。在管理组织上,各个职能部门的任务分配,应该根据新形势下的新任务重新分配,必要的时候各个职能部门可以进行重组,或是在特定的时期以合并的形式存在。在管理组织上,是一种既独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实现企业的动态管理。
4 提高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如果还一味地依靠拿来主义,这样的企业生命力注定持久不了。只有拥有自主开发的独一无二的技术,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不用依靠外援引进技术,走在别人的后面,而是进行自主开发研究,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走在行业的前端。这样的企业才有发展后劲,不用担心什么时候技术落后了,到处寻求引进新技术了。有了自主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企业生死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行动起来就不用畏首畏尾,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在意识到科研开发的重要性之后,应该加大对企业科研开发的投入。在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引上,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在财力和物力上,要舍得做大投入,有了技术,很多成本降下来了,产量和销售量升上去了,回报一定会比投入大得多。
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跟一些国外的跨国企业相比,企业文化有着明显的差距,在国外的很多企业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在中国却很少见。在新形势下,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员工行为准则的根本,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整个企业来说是处在首要地位的任务。将管理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工作的一举一动中,时刻记着用创新的精神思考问题,企业的管理创新的点子才会源源不断。特别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想到的创新点子,其操作性更强,更具实用性和更切合企业本身的状况。
[关键词]公用企业治理机制绩效上市公司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说
(一)有关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和假说形成
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开创性实证研究的是Yermack[1],他以452家美国公司在1984-1991年的数据为样本,得出了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差的结论。Eisenberg[2]通过对芬兰中小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同样得出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我国学者也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孙永祥[3]通过回归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提倡不应过大的董事会规模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提高。
董事会规模太大会出现董事会成员间沟通与协调困难,甚至会使董事会成员产生搭便车的动机。但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较好的互补,同时由于存在多种不用的意见,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对于国有控股的公用企业来说,由于国有股的监管动力不足,而其有很多行政干预的弊端,董事会规模的增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国有股东的话语权,削弱国有股的负面影响,增加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认为,董事会规模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1:公用企业董事会规模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有关董事会独立性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和假说形成
从董事的独立性或是否直接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可以将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越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也就越强。Daily&Dal-ton[4]通过研究发现,那些绩效好的公司恰恰是独立性依赖较少的公司。LauralLin[5],Bhagat&Black[6]的实证研究都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整体绩效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我国学者近年对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关注较多,如李有根[7],高明华、马守莉[8],胡勤勤、沈艺峰[9],基本上都认为独立董事在我国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仅有吴淑琨[10]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
独立董事比例较高时,可以使董事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保持客观和独立性,避免内部董事为其管理层的利益提供支持,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独立董事一般都具有专家水平,能够帮助公用企业在重大问题上做出独立判断,提高企业绩效。因此,我们认为公用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与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公用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有关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和假说形成
最早研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是Berle&Means[11],他们认为,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会降低股东对公司经理层的制约能力,相反,如果经理层所持公司股份比例越大,那么他们与股东和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将更趋于一致。Demsetz[12]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股权结构是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部结果,虽然说放松所有权控制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的下降,但是公司股东能够通过资本兼并的成本降低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利润增长的促进来补偿这种损失,因此股东会选择分散股权,实际上也是公司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在促进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Holderness&Sheehan[13]通过对拥有绝对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与股权非常分散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比较实证分析后,认为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没有相关关系。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如Claessens[14]对捷克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Perderson&Thomsen[15]对欧洲12国435家的大公司的实证研究都得出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绩效呈正向相关关系的结论。苏武康[16]通过实政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控股股东的存在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虽然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高层管理人员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并可以进行以长期收益为目标的投资,增加企业并最终增加股东的财富。但是由于在公用企业中,拥有绝对控制地位的都是国有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是通过政府任命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当中。因此,本文认为,股权分散有利于增进公司绩效。
假设3:公用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四)有关国家股比重与公司绩效的文献回顾和假说形成
ShlEIfer&Vishny[17][18]的研究发现,国有股权的存在会导致政治干预,使得企业经营低效率。Che和Qian[19],Feldman[20]以及Anderson等[2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国有股是一种有效的股权形式。田利辉[22]1994-1998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国家股比重和公司绩效之间呈现左高右低的非对称U型关系,也就是说国有股比重对企业的绩效具有两面性的影响。刘国亮、王加胜[23],杜莹、刘立国[24]都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国有股比例具有负相关关系。而张[25],于东智[26]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有股和公司绩效呈不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
政府机关对公司控制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超弱控制。[27]一方面,政府机关在监督中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对公用企业过多干预。特别是当其行政目标与所有者目标发生冲突时,可能会追求行政目标,从而使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政府机关与公用企业之间是最不规范的、违背市场原则的委托关系。政府官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公用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但剩余索取权却归国家所有,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监督经营者,国家股权势必变为廉价投票权。因此,公用企业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企业的规模以便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忽视企业的绩效和经营效率。
假设4:公用企业的国家股比重与绩效呈负向相关关系。
(五)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
债权治理也称资本结构,也就是企业资金的来源结构,是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在自身目标函数与成本约束条件下为确保公司价值最大化所选择的外部融资构成或证券组合。Modigliani&Miller[28]提出的MM是最早对融资结构进行研究的文献,他们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一个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其价值是无关的。但是在现实中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四个假设并不成立。Jensen&Meckling[29]指出,负债通过降低经理的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绩效。Ross[30]通过研究证明,企业价值或盈利性和负债与股权的比例正相关,破产损失的增大将通过管理人员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降低负债水平和破产概率。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宏[31]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总资产负债率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资产负债越高,企业经营效率越低。而净资产收益率除了在资产负债率40%-50%之间较高外,二者仍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性。而于东智[32],汪辉[33]利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研究公司绩效与债权治理之间的关系,但都得出债权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债权治理无效性的结论。
首先,债权对公用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硬约束作用。债务是企业的一种固定负担,实际上相当于是向债权人做出有约束力的事前保证,公用企业必须按约定时间向债权人偿还债务,否则将受到惩罚,管理层也会受到损失,如丧失控制权收益等。企业的破产概率一般与企业负债率呈正相关,所以如果公用企业面临着较多的债务,管理层将会努力改善企业经营、减少在职消费,以降低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次,债务契约是实现相机控制的机制。为保全其资产的安全和有效运行,债权人会对公用企业的资金运用状况以及整体运营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必要时进行干预和控制。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公用企业的债权比例与其绩效是有正相关关系的。
假设5:公用企业的债权比例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六)经理层年薪与公司绩效
在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经理层年薪与公司绩效是显着正相关的。如Murghy[34],Jascow&Rose和Shepard[35]都通过研究证明了经理层年薪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性。Mehran&Hamid[36]对1979-1980年COMPUSTAT工业档案中的153家制造业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经理持有股票期权的比例和经理其它形式报酬的比例均呈正相关关系。Hall&Liebman[37]对美国近百家公众持股的最大商业公司近15年的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经营者报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这种关联几乎完全由于所持股票和股票价值的变化引起。魏刚[38],李增泉[39]和胡铭[40]通过选择样本上市公司进行回归分析,认为经理层年薪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张晖明、陈志广[41]发现企业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和持股比例显着正相关。宋增基、张宗益[42]和陈朝龙[43]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理层年薪与公司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当公用企业经理层的年薪较少时,它对经理层的激励作用可能是微弱的,但随着经理层年薪的增加,经理层的工作越投入,它对经理层的激励作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认为经理层年薪与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6:公用企业的经理层年薪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一)数据收集
上海证券交易所按sse行业分类标准中有对上市公司有公用事业类行业的划分,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以2009年3月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96家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5、2006、和2007年的数据为窗口。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我们选择在这一期间持续经营的上市公司,同时剔除变量信息披露不完整和数值异常以及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处罚过的公司。
数据来源于全景网络、巨潮资讯网、和讯网的股票频道以及证券之星网站的数据频道。
(二)研究变量
(三)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2提供了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从表2可见,我国公用企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均值为10。6429人,独立董事比例均值为0。36%,股权集中度均值为62。63%,国家股比重均值为27。12%,债权比例均值为48。87%,经理层年薪的均值为39。32%。总体而言,我国公用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前5大股东对公用企业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但是国家股的比重很大,债务比重偏低,特别是独立董事的比例偏低,对董事会的决策和运作效率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而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规模和成长能力的均值分别为10。93万元和36。80%,其中成长能力变化很大,从最低的-86。04%到最高的258。69%。
2。相关性分析
表3中带**的表示在а=0。01水平下线性关系显着,带的表示在а=0。05水平下线性关系显着。可见公用企业的绩效与股权集中度、债权比例和经理层年薪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36(p=0。004),0。283(p=0。018)和0。296(p=0。013)。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从实证检验的结果来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国有股比重对公用企业的绩效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首先,从董事会规模来讲,一方面,因为我国公用企业的董事会规模都不是很大,不会出现董事会成员沟通与协调困难以及搭便车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董事会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并没有做到非国有股的话语权,对公用企业的绩效没有贡献。而公用企业独立董事的作用受到限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比例较低,不足以对公司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知识背景和精力的限制内部人控制往往与大股东控制相重合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自身的信誉体系几乎不存在在经济上对董事的依赖削弱了独立性[32]。另外,我国公用企业的独立董事设立目的也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我国独立董事的设立具有双重的目的性,其一是制衡国家股东的权力,其二是钳制经营者的行为,仅仅是制衡国家股东就可能阻力重重[8],更不要说实现双重目的。国有股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也没有足够显着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政府对公用企业产权和行政权控制上的矛盾所致。政府在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时候,仅仅作为国有资本的虚拟参与者,其委托权只能授予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由他们来充当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由于行政机关无法直接享受到有效监控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对经营者实现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形成政府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另一方面,国家及其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这种角色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对企业实行过多行政上的超强控制,难以给予经营者充分的自[44]。
股权集中度、债权比例和经理层年薪对公用企业的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是非常明显。首先,国有股作为通常意义上公用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实质上是主体缺位的,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其他的非国有股大股东作为事实上的经营者或内部人,不仅拥有更强的动机,而且能够以更少的股权去争夺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影响公用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甚至降低运作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国有股股东主体缺位时,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比分散的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更为有效。其次,资产负债率和资本收益率之间存在不是非常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即一定比例的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虽然当企业负债比较大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会增加。但是,我国公用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于其他行业确实偏低[45],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不大。最后,从经理层年薪来看,其对企业绩效都构成一定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公用企业现有的薪酬激励制度对激励经理层改进企业会计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公用企业上市公司尽管已进行了多年的薪酬体制改革,普遍实行的仍然是年薪加奖金的薪酬机制,股票和期权这类中长期激励措施还十分鲜见,还难以有效促进经理层真正关心企业的市场价值。
论文关键词:股权激励方案,上市房地产企业,设计要素
公司的股权激励,是指激励的主体授予激励对象以股份形式的现实权益或是潜在权益,目的在于激励经营者或是员工的工作,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激励和约束工具,股权激励是公司员工全面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目标趋于一致。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市场化程度高、人才竞争激烈,所以这些企业较多采用股权激励方案。由于股权激励机制一般都是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封锁期后激励对象方可获得股票,而且还必须在满足考核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行权获得收益,所以房地产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也是为了稳定经营团队、留住和吸引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保障公司的持续经营。
一、股权激励方案的核心设计要素分析
股权激励能否真正激励经营者为提高企业的绩效努力工作,实现其目标,关键在于股权激励方案各个要素设计的合理性。
1.激励对象
通常来说企业管理论文,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公司雇员,包括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员和其他对公司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关键员工,如核心技术人员,营销骨干。
2.激励方式
国际上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为股票期权,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应当“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
3.行权价格
限制性股票的价格一般较低或者为零,行权价格的制定没有特定的标准。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规定,股票期权持有者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或卖出本公司股票。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权益,行权过后,其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4.行权的绩效条件
通常使用的股票期权注重股价与会计收益的直接挂钩。倘若激励对象的收益完全由股价来决定,其操纵股价的动机就会增强。为减少股价提高带来的收益的不合理性,应更多地使用会计指标衡量经营者的业绩。现在,上市公司设立的行权指标多以财务指标为主。上市公司也可采用更为严格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设定成适合于其本身的绩效考核指标。
5.激励期限
激励期限是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有效时间长度,通常由公司在规则之内自主设置。一般来说,行权期越长,激励强度越弱,但有利于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行权期越短,激励强度越大,容易引致激励对象的短期行为。为了兼顾长短期激励效果,公司通常选择分批行权的安排,同时,可因受益人的具体身份及情况而有所不同。经理人员一般在受聘、升职和每年业绩评定后授予股票期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授予数量及比例
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要考虑公司究竟应该向激励对象提供多少数量的股票。股票授予数量直接关系到激励对象的未来收益,直接体现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而且,过多或过少的数量均对企业不利。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股权激励实践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沪深两市的数据全部来自巨潮咨询网。由于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不时会发生变动,本文参照了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选择的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
在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中,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一共有143家,其中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详细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房地产企业有17家。综上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共研究17家房地产企业的17个股权激励方案。这17家企业是:万科A、荣盛发展、泛海建设、名流置业、福星股份、中粮地产、深长城、广宇集团、阳光城、新湖中宝、华业地产、金地集团、苏宁环球、南国置业、中国宝安、卧龙地产、万业企业。
2.房地产企业股权激励各要素设计情况
(1)激励对象
表1 房地产企业激励对象
激励对象
数量
比例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监事
中层管理人员
业务骨干
17
5
6
15
100.00%
29.41%
35.29%
88.24%
合计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运用科学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细、实、严”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要求: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用1-2年时间,把精细化理念贯彻到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企业管理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到量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实现分公司发展思路明晰化、组织体系科学化、绩效考核全面化,使员工执行力、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二、活动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分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制定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完成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对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方案报送集团公司;6月底前,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审核后,在分公司内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根据实际,将集团公司制定的标准体系落实到管理和员工操作中去,确保执行到位。
四是以贯标为抓手,推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在生产、办公等现场积极推广“6s”管理、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方法。通过人的规范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规格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保障安全,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提高员工素养和企业形象。
五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抓好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管理水平。要把“五精四细”的要求落实到管理与生产的每个环节,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精华,掌握管理企业的精髓,打造精品和品牌,精通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渠道,业务流程之间要做到协同精密;要细分职责岗位、细化任务目标、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全面细化业务流操作规范,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实现提升司乘人员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目标。提出1-2条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六是加强业务流程与管理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加大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建立创新型企业。
1、理念创新。加强在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加强引导和鼓励。2010年要总结出1-2条有实效的创新观念。
2、管理创新。针对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加强发展战略、三项制度改革、管理架构、绩效考核等领域的创新力度。同时,要加强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新工作,关注细节的改进,把创新工作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和生产工序。2010年,要选择1-2个创新课题,要见实效,出成果。
3、科技创新。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加大在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推广与开发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3月20日前,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充分利用网站、内部信息、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好经验、好典型,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查找问题与方案
制定阶段。要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自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要确定创新课题方向、题目、内容概要和时间安排等。方案于3月15日前报集团公司。
3、活动实施阶段。4月至11月,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工作,把活动贯穿到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去。活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交流会,分析情况,交流经验,及时改进。
4、总结考核阶段。12月份,对“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要形成相应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科研课题、创新成果、信息化系统等成果。分公司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
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5、巩固深化阶段。2011年,要按照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要求,对活动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科研课题等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使活动常态化,把精细化与创新精神作为分公司的价值观,提升到企业文化的范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分公司成立“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抽调精干力量并明确一个职能部门,集中开展活动。
关键词: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对策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越加明显,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在各行各业迅速普及。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经验来源于国外的财务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预算管理范围广、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导致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目标松弛、考评低效的问题,对工业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优化是当前工业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测企业的销售量为起点,以实现企业理想利润为目标,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活动进行计量分析,完成企业现金收支、成本等指标的预测,从而制定企业未来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工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资料、资本运行、财务收支等各个方面,还与资源状况、市场环境等密切相关。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进行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的协调企业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设想来指导当前实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具体来说,工业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工业企业内各部门的经营,发挥工业企业内部资源的最高效功能,实现1+1>2的综合效益。同时,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降低工业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利于实现工业企业经营目标。
二、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强国纷纷掀起再工业化的浪潮,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中国制造2025”等应运而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对工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随着工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工业企业预算管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创造收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但是由于很多工业企业预算观念陈旧,管理意识不强,对全面预算认识不全面,将全面预算管理简单的理解为编制预算,认为只需要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就完成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加上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性不够,对预算的制定情况和进度也没有进行及时跟踪,造成全面预算管理与执行两张皮现象。此外,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不但员工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甚至企业管理层对预算也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工业企业的总收入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加以考虑,阻碍了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工业企业在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奖惩机制,无法对全面预算执行较好的部门进行激励,对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也无法进行惩处,导致工业企业各部门用钱没有计划,盲目申请资金。而工业企业管理层为了企业发展,一般都会批准,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造成预算控制疲软化、随意性。
(三)预算控制作用难以发挥
准确的预算编制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实施起着直接性的作用。而现阶段预算编制在工业企业中已经逐渐偏离了实践活动。同时,预算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即是对工业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采取有效的内部管控,然而碍于预算目标的核算体系不够明确,甚至很多工业企业都未曾设置预算控制环节,所谓的预算管理仅仅停留在数据统计方面。即使有些企业在EPR系统中对该项功能进行了预先设计,但是对EPR的流程设计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在业务模块和全面预算模块之间的脱节,导致刚性控制超过事前预警,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缺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分析和考核
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在编制完企业预算之后,缺乏对执行过程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执行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预算或对跑偏的进行纠正;事后不能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查找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好与坏没有考核,导致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三、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对策
针对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转变观念,提高预算意识
在再工业化浪潮下,工业企业管理层必须转变观念,走出预算管理误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与企业整个发展有关,也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工业企业需要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树立长远的预算观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所有员工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来,全面普及预算管理知识,使大家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为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贡献一己之力。
(二)制定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管理,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并且应全方位地涉及企业经营全过程。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编制、执行、计量、审计、分析、激励考核、改进等各个环节,因此,工业企业需要对以上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首先,工业企业需要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全面预算总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分解,初步协调各部门的预算,为现金预算的编制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然后,将全面预算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工作日程,定期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考核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预算差异及形成原因,并进行激励与惩处;最后,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适时对全面预算进行改进,以便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三)夯实数据基础,加大管控力度
首先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依靠可行的生产经营计划来制定所有预算数据,同时相关预算部门要在对实际经营了解清楚的前提下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准;其次要健全原始记录的管理制度。在对预算进行编制和后期执行的过程中,要时刻依据各项经济基础的原始数据的记录为依据,并要求各责任部门统一设立台账制度,以此规避在原始数据环节出现错误。最后,工业企业要严格把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把过程控制放在首位,切实落实好对预算的监督管理。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做好对预算的审核工作,弄清楚每一个数字的预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计划,落实预算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批时,严格按照相关的编制数字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予通过;针对的确属于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要参考相关流程进行预算调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当及时将具有超额风险的项目在OA办公平台上进行公开公示,并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警示工作,做好预算的事中控制;定期召开以月度、季度、年度为节点的预算超支项目分析研讨会,找出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做好对预算的事后控制。结合以上事前、事中、事后一系列的措施,方能真正意义上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管控体系。
(四)完善企业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督、考核
完善对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督,一方面,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完善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预算审批程序,对于超预算、超权限的预算,予以及时反馈。
根据预算的实施情况,对预算确定的指标进行考核,实施合理的奖惩,能够促进预算指标得到更好的执行。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战略化、人本化、系统化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但是我国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预算管理意识薄弱,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预算控制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工业企业需要优化全面预算管理,转变观念,提高预算意识,制定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夯实数据基础,加大管控力度,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魏璐.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5,12:145-146.
[2]贺永祥.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5,07:211-212.
[3]沈远江.浅析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难题及其对策[J].当代会计,2015,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