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高校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后,急剧增加的学生人数对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重新调整与组合都提出了挑战。目前,我院外国文学教研室的本科基础主干课有3门,即“欧美文学史”、“东方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其中,“东方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每届人数约为5060人;而“欧美文学史”的授课对象却包括6个专业的所有本科生,每次上课人数基本在250人以上,同时,我们还要为全校本科生开设4~5门大选修课。科目数在大幅增加,但每科的课时数却被急剧压缩,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间双向的难分重点与顾此失彼。首先,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素质不一,使得其对教学程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也缺乏明确的标准来解决这种众口难调的尴尬局面。其次,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够丰富,小课堂和大课堂没有区别,导致在小课堂上很难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学术潜力,而在大课堂上又受限于面积和人数,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很难协调,课程配置急需改进。针对不同的课程要求,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尽快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外国文学总课程的“三分法”建设目标,即“分型、分层、分流”教学。教育的重要规律之一是因人施教,即使是相同的课程,面对不同的接受对象,也要采用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所谓“分型”就是要把“外国文学”课程拆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双语教学三大类型,制订各自可行、可循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完成具体而系统的课程建设;所谓“分层”即根据授课对象所学的专业和素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谓“分流”即根据课堂大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欧美文学史”是校精品课,也是各专业必修课,我们就将其列为教改重点,重新确定教学大纲与授课重点;“东方文学史”和“比较文学”是选修新课,为了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平衡延展,我们就在小课堂上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学术素质的培养;校选修课属于“通识教育”,需要深入浅出,我们就在课件和教学辅助手段上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基础常识为目的。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改变

我教研室在进行广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时间,针对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新的教学目标。21世纪是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已处于人文精神的最前沿。在讲授主干课时,如果继续拘泥于单个学科和单种文化的界限,不仅会造成学术方法的枯燥单一,也无法充分满足当今学生日益复杂、深化的学术需求。为此,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要大胆革新,打破课程壁垒,以“总体文学”的新观念将3门主课融为“一体三段”,在保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创造一种以东西文学史为底、以比较原理为纲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完成异质文化间文学的互识、互证和互补。明确的目标确定下来后,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教学内容的重新确定与调整。因为目前使用的基本都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出版的教材,受时间和观念所限,其不能充分反映近十几年来的学术变化与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秉持一种合理、纯粹的学术立场,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一些新的学术理论与内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补充教材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授古典欧洲文学史时,从对英国“湖畔派”的阶级性否定转变为对其艺术性、唯美性的公允肯定;在对《简·爱》等世界名著的讲解过程中,引进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等西方先进的理论方法;在近现代欧美文学史部分,增加过去被忽略的黑人文学、犹太文学等亚文学流派。

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第一,利用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我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在讲授“欧美文学史”时利用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第二,系统使用PowerPoint文稿展示功能。“欧美文学史”为多专业共修课,授课人数经常在百人以上,必须在阶梯大教室进行授课,许多学生反映上课时听不清老师的声音,看不清老师的板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全程使用PowerPoint展示教案板书,这样既避免了上述的尴尬局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保证了教师上课流程的连贯性。第三,利用互联网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互联网在大学的迅速普及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我们抓住这一新的时代产物,将专业讲授与学习从传统的班级授课转变为讲课与网上答疑、辅导相结合,促进了师生间深层次的沟通与互动。第四,利用录像、展览等手段记录、展示教学成果。我们用录像机将教改过程记录下来,以便对教改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具体分析。此外,我们还发动学生将师生互动的教改课程布置成可观、可感的平面展览,在教学楼内巡回展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我们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中心积极地探索,在教学方法上也做到了不断推陈出新,成功实验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比较文学”课堂上广泛应用了讨论参与法,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立场出发,改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师生观,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有的教师在“欧美文学史”课堂上采用表演式学习方法,发挥文科学生的艺术水平,让他们亲自演绎所学名著中的场景,以加深理解,如讲解《圣经》时,要求学生分组自由选择《圣经》中的精彩典故进行表演。而校选修课的教师们专门抽出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周末或晚上为学生放映与欧美文学相关的戏剧、电影名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尝试都收到了很好的反馈。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素质 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智力因素;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这关键就是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实践第一观点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逐渐领悟并逐步树立的观点之一。再如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 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种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料的大概重量。

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3、重视非智力因素 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 教育心 理学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知识本身引起无意注意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学生对知识逐渐对知识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利用新旧知识矛盾,或知识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有时上新内容的课时,可以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或提出一个与旧知识相关,但全靠旧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这些都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效果。

四、适时揭示有用性,激起学生兴趣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数学教学论文3000字(一):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在这新课改的关键期,教学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的学习素养成为了广大教师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新课改实践中的切实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群体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初中数学

数学是三大传统科目之一,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十分重要。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我们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我们应加深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改关注教学理念及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注重教学技能与解题技巧。[1]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学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作为教学的研究者与学习者,遵循素质教育原则,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初中数学课堂常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较保守,常常采取较古板的教学模式,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当学生感到思想的束缚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常会大打折扣。[2]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会令学生更容易出现走神与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的学科。仅仅通过直接无意义的记忆学习方法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更别说能够举一反三了。在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水平也不够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初中数学教师,综合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还有待提升。如果想要实质性地提升数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数学计算能力就是其中最首要的。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特点也常常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一直盯着成绩提高的目标盲目地完成各种练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也令学生们身心俱疲。成绩排名的变动也会给学生们的心灵无形地施压,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创新性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一半的成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时铭记这句话,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将数学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可以增添更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因为数学这门学科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關系的。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无处不能发现数学知识的影子。举个例子,当初中数学课程涉及到利润、成本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超市买卖商品的故事情景,让学生们来扮演买家和卖家的角色,模拟购物的活动。在实际的演练中,对成人世界有一个具体形象的模仿,能让学生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路,在自主交流学习中获取数学知识,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价格与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乐于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让他们能够亲历整个过程,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保证学生们扎实地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传统的初中数学课上,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一定的互动,导致教学氛围相对来说比较沉闷,从而导致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比较低。新课程改革之后,由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就应当针对不同的性格来做出不同的教学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不仅在数学课堂中能保持很高的学习热情,在课后也能自主地去温故知识,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各自的学习成绩。

(二)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社会慢慢朝着信息多元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新课改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运用多媒体工具来辅助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于初中学生,进行数学图形的抽象知识学习,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而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几何学习的积极性。[3]比如说,在进行“角的平分线”教学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向学生们生动地展示角平分线逆定理、性质、定理和图象分解形式,从而知道学生根据相应的数据和图形的变化情况来认识和掌握角平分线的定理。借助多媒体,还可以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动态演示图形,用几何画板制作的两个三角形一直保持相似,而三角形的大小能够随意改变,形状却保持不变。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课堂的学习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地做好知识落实工作,有助于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实现科学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同样地,教师也可以积极的构建课外学习的“内部网络”,通过班级的微信群帮助引导学生,更加方便的为学生服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是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三)创新方法,解放思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政府与社会都十分注重教育质量,现阶段我国推崇人才强国战略,因此开展了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等活动。那什么才是素质教育呢?从根本上来说,素质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单单是强调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提升,更多强调受教育者能力、个性与创造力,思维、心理与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现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又一次被提上日程。然而,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依然只是在一味地强调分数与学习质量,而这恰恰是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此情况下,现在的初中教育亟待改组和重构,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模式的不断更新、完善和调节,紧紧围绕学生来开展数学教学。而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也有着高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应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课堂教学的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进而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局限在应付试卷中的题型上,而这种思维方式会对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在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让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性思维,在面对新的数学定义时,尽量减少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而是将此大的概念分解成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慢慢了解这个定义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不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巩固自己的记忆,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快速反应、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下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教师也常常会需要面对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与能力,为他们构建更加平等、自由、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5]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数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教学应用中,初中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相互融合已经不为罕见了,它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革新和调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

一、信息技术多媒体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促使教学从“黑板”到“多媒体”逐渐转变,初中数学知识点众多,逻辑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掌握,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直观,使复杂的知识点变的系统化,学生也更易理解。使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不再枯燥,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加强,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信息多媒体技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水平提高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要想将初中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多媒体相互融合,必须先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解决方案,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作出的两点分析。

1.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初中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是有些老师过于重视多媒体的使用。40分钟的一节数学课,有的老师过多的把知识点累积在多媒体课件上,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住教学的重点,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在形形的外部因素上,我们要知道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过于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上,教师也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课堂效率低下。

2.教师无法熟练的使用多媒体

有些教师过多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而有些教师却不会熟练地操作多媒体。尤其对于四十或五十岁的中老年教师,多媒体技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他们很少接触,而且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致使他们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多媒体,从而与新型的课堂教学脱离轨道,使他们的课堂缺乏创新性,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无法提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措施

很多学校已经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注重教学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提出相关的措施进行改变。

1.正确对待多媒体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成绩单提升有很大帮助,所以学校应该普遍使用多媒体,对于没有接触新事物的老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初中数学开始接触二次函数,单独依靠黑板讲解二次函数,不能直观的使学生理解,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讲解二次函数的产生,这样就变得非常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太过于重视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多媒体只起教学的辅助作用,对于复杂的函数图像来说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那些简单的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则无需使用多媒体,这样我们可以摆清学生、多媒体、教师和课堂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但是要合理使用,注意要将课堂和多媒体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极致。

2.利用多媒体将抽象变为直观

对于那些初中数学别抽象难理解的知识概念,可以使用多媒体把它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很多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并不好,很难想象出抽象的几何,这就导致了对一些较难的大题,很多学生都普遍解答不出来,从而使他的数学成绩是所有的学科中分数最低的,也就是所说的偏科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立体几何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变为直观,对抽象的问题进行整合,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直觉都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的形象表述,学生解答问题就变得会简单很多,而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还能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课外活动参加较少,课堂也较为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加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知识点汇讲之外,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课外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之外了解到一些另外的东西,并且可以对初中教材进行丰富的完善,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英语教学论文2600字(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创新论文

【摘要】导学式教学是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导学式教学有着较高的教学应用效果,本文中我就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学式教学;素质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51

英语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得分科目之一,也是历来初中阶段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攻克的学科典型。虽然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科目,而每一门学科在知识设置方面参照学生已经积累的知识基础,和随着年级提升的学习能力,更加倾向于专业性、系统性更强的内容方面深挖。但是众多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的比较中,英语呈现出独树一帜性。从学科特性来看,英语虽然和语文同属于语言文学类学科,但是和语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是一门彻彻底底的外语学科,不论是单词构造还是语法方面都和我们传统的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从我国当前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来看,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基本还是围绕着语言的部分展开,涉及的文学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虽然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逐步认识到我国英语教学的这种局限性,但是不论是从大环境下来看还是教学改革来看,英语教学语言和文学的融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语言体系的差异也就造就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基本等同于“回炉重造”,包括语感构建、思维构建等等。那么初中生在具备了根深蒂固的汉语的思维和语法表达方式之后,学习英语的困难性也就不言而喻。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之后,我们也在积极地实践着各个学科内容的改革和整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从初中英语的教学来说,作为一门偏向于语言性质的学科,我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换句话来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是培养学生一定程度上利用英语语言进行对外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空间,引导学生实现主动的学习和语言的应用。而从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来说,英语是绝大多数学生头疼的科目,光靠日常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习惯于摁着单词和语法被动地、刻板地学习和记忆,难以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进而也就培养不出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本文中我所谈到的导学式教学模式,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能够看出,其重点针对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习惯和能力。

一、课前导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

导学式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导”,即引导和教导。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既然学习的科目众多,那么各学科分配的课堂时间也就相对压缩,所以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前导学,从而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明确自身能力,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在课前导学方面,我们要通过导学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提前预习,并且明确新课程学科目标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到导学案上,在课前预习部分,结合以往所学英语语法引出新的语法点,继而将学生要预习的重难点表明,并且进一步提出预习要求。然后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定准目标的能力,同时又在不断的新课预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课前主动预习新课程的习惯。

其次,在课前导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前熟悉重难点,并且通过事先预备的课前检测题目,引导学生检测自身预习水平,从而更加认清自身的学习水平,为课堂听课重点的把握奠定基础。对于英语来说,课前预习不论是以文章还是问题的形式出现,都是考查学生单词和语法知识的掌握,所以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一步熟悉语法和单词,从而实现课堂上进一步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还能在课前预习方面,针对文章以及列出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自主拓展,从而扩大知识面。

二、课堂导学,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结构

导学案是导学式教学模式实践一以贯之的“线索”,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变“教”为“导”,从而打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构建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实现课堂上师生角色的互换。通过导学案中所列出的例题、主题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以文章为探究内容,导学案中列出对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答案,并且选择代表上台分享,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更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理解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更为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其次,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初中英语课堂可以打造学生的“交际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学生听懂、能说的基础之上,变教为导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中列出的问题和内容,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有了了解,那么在课堂上也就更有底气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从而激励学生多说,实现单词和语法的不断练习,构建全英语式的英语课堂环境,进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课后导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的是日积月累,从而实现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质变。所以我们也要利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导学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导学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作业。如预习学案提前下发,课堂学案及时回收,然后综合之下我们制定对应的课下复习学案,进而针对学生的课堂总体表现和学习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单词、语法、阅读等相关内容作业,实现重难点知识的巩固。

其次,通过导学案可以一以贯之地给学生呈现其当天的英语学习成果,也有利于学生整理思维,整理错题,从而在课下巩固过程中做到更客观地统计自身问题,進而明确自身的学习弱点,激发学生课下巩固的积极性,也提高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导学式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注重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仅仅是我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针对导学式教学模式所总结出的几点经验,分享在此,希望对其他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启发。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中职英语教学课堂,教师不断加强情感教学研究能力,利于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基于此,在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英语实践教学研究,以此不断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本文能够为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感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38

有效地开展中职英语教学,利于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用情感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希望通过下面的实践分析,能够不断提高英语情感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中职学生也将英语学习纳入到学习计划当中。在实施英语教学时,用情感意识引导学生,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学生可充分发挥主动的探究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愉悦的情感和心态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更大的积极意识,让学生迅速对未知的新知识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发挥自身更多的潜能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如果心情状态不佳,无法保持平和的情绪,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的效率,削弱学习效果。中职学生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会自然導致学习环节无法连贯,对知识点的记忆模糊,从而长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终丧失该学科学习的信心。因此,中职教师应着重使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发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教师应充分重视并以适当的措施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并有意识地排除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够在积极意识的作用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二、情感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规划教学活动时,需使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可借助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此种环境下更乐于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在具体培养兴趣时,可使用探究方式实施。即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以自主的思维发现并分析问题,从而通过思想交流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心态。如在进行“It's…”这一句式的练习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使用该句式,同时完成部分水果单词的表达和使用。对此,教师可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完成游戏内容。具体可将不同类型的水果放在盒中,教师提问:“What'sthisinthebox?”学生便可猜测里面到底放着哪种水果,并用It's…句式进行表达。这样学生便主动完成既定内容的学习,在充满愉悦气氛的环境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态度设计

1.以情育情。教师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在感受到情感的前提下,自发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让学生先行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传授的信息内容。如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以和蔼的态度悉心指导,辅助学生克服障碍,这样学生便会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此外,教师要在表现出的情绪中体现积极的意识,并使用多种沟通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尽量全面地了解学生,如在课堂设计多种类型的游戏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现自身的学习优势,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2.以景育情。此类方式具体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能够随之产生一定的情绪,并在情绪的作用下较好地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同时提高情商。当前由于受到母语的限制,在另一种语言的教学中往往无法形成较为优越的培养途径。因此,教师可适当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相关或者在迎合情感倾向的情境中,主动接受并运用英语交际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音频、视频等辅助素材为教学活动增添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增强英语教学的情感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尽量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带有情感因素的部分,并将其适当放大,为英语教学增添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词、句的运用来产生情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师在开展英语首次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英语接受兴趣,教师可先从学生自我介绍开始,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包括名字、年龄、以往的学习经历、兴趣特长等等,这样学生在初次接触英语时,便不会感到过于陌生。而在让学生认识句子的主—系—表结构,并熟练使用Therebe句型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对话,从情感和真实经历出发,将句型熟练运用。这种锻炼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将情感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体验,从而为学生开辟出一条新的知识获取的途径。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表现出的状态是决定最终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此方面提高重视,主动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并注意且有效利用情绪的影响作用,使之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最佳助推力。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近二十年,一些研究者[1]试图把社会认知思想引入到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中。一方面,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全面探索学习不良的认知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以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业不良儿童的研究,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发展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做的结果既导致了对学习不良儿童研究在内容上的拓宽,也导致了对学习不良儿童在研究方法上的革命。特别是后者,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使得我们不再停留在对学习不良儿童特性的描述性归纳,可以深入分析这种“特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深层动因是什么。Dodge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就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对各种社会性刺激,如他们的表情、动作、话语等赋予意义,并据此决定如何做出反应的过程。受欢迎的儿童或一般的儿童比被拒绝的和被忽视的儿童对意图线索的识别更准确,后者常误以为他人的意图是敌意的,而采取相应的攻击或退缩行为[1]。周宗奎等人以访谈法考察儿童在社交问题解决策略上的发展特点,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解决社交问题上的策略上有着不同的特点[2]。正如有人所推测的那样,学习不良儿童只所以出现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违纪、焦虑、攻击等,可能是由于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知识的恰当运用、社会知觉技能及角色获得技能上存在缺陷或消极偏好所造成的[3]。而社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人的心理的知识。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低下,也正是因为心理理论的贫乏。

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我们以社会认知的范式推进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时,发现这可以与当前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形成某种互补:一方面,通过对学习不良儿童这一特定对象的研究,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可以把对象范围扩展到学龄期和青春期;另一方面,儿童不断发展的心理理论是在不断地影响着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我们可以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视角,加强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乃至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深层次理解。我们假设认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滞后与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滞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从内部机制上看,这种滞后可能是由于他们还不能以较为理论化的心理知识来辨析和整合各种社会性刺激。与学习优良儿童相比,他们可能还未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观点采择能力,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解释和反应某种社会情境。根据Gnepp和Chilamkurti的观点[4],10岁左右的儿童在根据一些稳定性的因素如人的特质进行社会判断和归因上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我们认为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难以注意到这些重要的社会线索,从而无法把这些线索同特定的情境结合起来,难以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准确地预测与解释,从社会信息加工的结果来看,他们无论是在生成反应和评估反应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可能不如学习优良的学生。

2方法

2.1被试

从温州两所一般小学四年级中抽取学习优良和学习不良两类儿童。学习不良儿童的入组标准是:语文、数学两科平均成绩处于全班下十个百分等级分数以内(10%),班主任明确评定其为学习不良,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CRT)后确定其智力正常(IQ≥90),没有明显的躯体与精神疾病。学习优良儿童的入组标准则为语文、数学两科平均成绩处于全班上十个百分等级分数以内(10%),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致认同其学习优良。两组学生各36名,共72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

2.2设计与步骤

设置两种连续性的故事情境,采用结构访谈法逐个给被试讲述故事情境,并根据预先设计的访谈提纲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出回答。

本实验采用儿童类别(学习优良/学习不良)、主人公特质线索(有/无)以及故事情境(难题情境/求助受挫情境)的混合设计。其中,儿童类别和主人公特质线索为组间变量。故事情境包括同一主人公遭遇难题情境和求助受挫情境。两个情境具有前后连续性。以求助受挫情境为例:

“……小明想了想,又看了看教室里的同学,最后拿着作业本来到小光的旁边,向他请求帮助。小光也正在做数学作业,他接过小明手里的作业本一看,就扔给了小明,说:“你也太笨了,这样的题目也做不出来。我没时间,你自己琢磨去吧!”

在有主人公特质线索的故事情境中,前面加上一句对主人公有关学习状况和个性特征的简要描述。如,“小明是一个很害羞、内向的孩子,他的数学学得不好,作业经常完成不了。”

预先设计的访谈提纲内容包括针对故事情境的指导语和若干问题。由于我们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不同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反应阶段的特点,所以编码阶段和解释阶段的有关问题只是作为帮助儿童回忆故事的线索,儿童的回答也不予以编码分析。访谈的主要问题如下:(1)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你认为他可能会采取哪些反应?(尽可能多地列举)(2)你认为他最有可能采取哪种反应?为什么?(3)如果你是他的话,你会怎么做?在求助受挫情境中,还增加一个问题:“你认为今后他再碰到难题时,还会向同学求帮助吗?”在上述问题的回答中,我们主要采集的是以下方面的资料:(1)面临难题情境和求助遇挫情境时的反应策略数量(说出一项可能性反应记1分);(2)反应策略的质量(可以理解为策略的变通性,如“问老师”、“问同学”、“回家问父母”等几种反应性质相同,只记1分);(3)提出主人公最有可能的反应及其理由;(4)对主人公今后行为的预测;(5)自我估计。

担任访谈任务的主试为教育系本科学生,且全都经过专门的培训,统一指导语和表达方式。助手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书面记录,整理后进行量和质两种分析。有关数据全部采用SPSS10.0forwindows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3.1儿童对两种情境反应生成策略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ANOVA分析表明,学习优良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在难题情境中所提出的可能性反应的数目没有显著性差异(F[,(1.68)]=3.051,p>0.05),但是在反应质量上,即反应的变通性上,儿童类别的主效应极为显著(F[,(1.68)]=35.809,p<0.001),学习优良儿童显著地优于学习困难儿童。特质线索对儿童的反应数量和质量都没有显著影响(F[,1(1.68)]=0.062,p>0.05;F[,2(1.68)]=0.822,p>0.05)。儿童类别与特质线索两个变量在反应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1(1.68)]=0.062,p>0.05;F[,2(1.68)]=1.611,p>0.05)。另外,在求助受挫情境中,儿童类别变量在反应数量和质量上的主效应都很显著(F[,1(1.68)]=9.598,p<0.01;F[,2(1.68)]=23.888,p<0.001),学习优良儿童显著地优于学习困难儿童。特质线索变量仍然没有发现显著主效应(F[,1(1.68)]=3.455,p>0.05;F[,2(1.68)]=0.197,P>0.05)。儿童类别与特质线索也没有显著交互作用(F[,1(1.68)]=0.171,p>0.05;F[,2(1.68)]=0.022,P>0.05)。

3.2儿童对难题情境的加工反应特点

统计整理儿童对主人公在难题情境中的最有可能的预测时发现,儿童一般会认为主人公可能会选择向人求助、看书或查资料、欺骗(抄他人作业等)、独立思考、放弃、组合等。相比而言,学习不良的儿童大多倾向于认为主人公会向人(老师、同学、家长等)求助;而学习优良的儿童在看法上却较为分散,倾向于认为主人公不直接向人求助的比例占了大多数(61%),卡方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4.72)]=10.735,p<0.05)。在儿童所阐述的理由中发现,儿童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一般都基于主人公特质(如“小明很内向很害羞”)、情境(如“教室里有很多同学都在做作业,所以他们是最方便的”等)、社会赞许性(如“老师说过好学生就应该独立思考”等)、行为结果(如“别人也不一定知道,问他们说不定还会被他们笑,还是自己再想想看吧”)等因素。学习优良的儿童大多是从主人公特质(33.3%)和特定情境(41.7%)的角度做出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学习不良的儿童大多是从行为结果(47.2%)和社会赞许性(25%)的角度做出的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X[2,(3.72)]=16.478,P<0.01)。当儿童进行自我预测时,学习优良的儿童有半数认为自己会采用组合策略,即“先…然后…”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境,而学习不良的儿童多数还是认为自己会采用向他人求助的策略(66.7%),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2,(3.72)]=21.013,p<0.001)。在考察特质变量时,发现有特质线索组和无特质线索组在预测主人公可能性反应以及理由阐述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X[2,1(4.72)]=15.598,p<0.01;(X[2,2(3.72)]=21.448,p<0.001),有特质线索组的相当部分儿童认为主人公会放弃做这道题目(30.6%),他们在阐述理由时也更加强调了特质因素(44.4%);两组儿童在自选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X[2,(3.72)]=4.105,p>0.05),大多认为自己会采取向他人求助的方式。

3.3儿童对求助受挫情境的加工反应特点

在求助受挫情境中,统计整理儿童对主人公行为可能性预测时发现,一般认为主人公可能会出现情绪性反应(如“他被气哭了”或“他很生气”等)、过激行为(如“他会骂小光,然后和小光打起来”)、退缩缩行行为(如“他会脸红,然后自己回到座位上”等)、理(如“他会去找老师”)等。学习优良与学习不良的儿童在最有可能行为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3.72)]=9.274,p<0.05),学习优良儿童的优选顺序依次为退缩行为(36.1%)、情绪性反应(27.8%)、理(22.2%)和过激行为(13.9%),学习不良儿童的优选顺序则依次为情绪性反应(47.2%)、过激行为(25%)、理(19.4%)和退缩行为(8.3%)。在所阐述的理由中,儿童一般基于主人公特质、情者或刺激、行为后果(如“还是先完成作业要紧”或“老师会批评小光的”、“别人会帮助小明的”等)等因素,学习优良儿童的优选理由顺序依次为情境或刺激(50%)、主人公特质(30.6%)、行为后果(19.4%),学习不良儿童的优选理由顺序为情境或刺激(72.2%)、行为后果(22.2%)、主人公特质(5.6%)。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2.72)]=7.752,p<0.05)。以特质线索为变量的考察发现,在有特质线索的情况下,儿童比较多地强调了退缩行为(33.3%)、情绪性反应(30.6%)和理(25%),而无特质线索使得儿童更多地选择了情绪性反应(44.4%)和过激行为(27.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3.72)]=8.097,p<0.05);在理由阐述上,无特质线索组的儿童以强调情境或刺激线索为主(80.6%),而有特质线索组的儿童在强调情境或刺激因素的同时(41.7%),也强调了特质因素(36.1%),两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2,(2.72)]=17.521,p<0.001)。在问及主人公在今后还会继续向同学进行学业求助时,学习优良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也有显著性差异(X[2,(2.72)]=10.613,p<0.01),学习优良儿童在回答“会”、“不会”、“很难说”等三种可能性上人数均衡,而学习不良儿童却更多地认为主人公还会继续向他人求助(63.9%);特质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无显著性差异(X[2,(4.72)]=0.742,p>0.05)。当问及“如果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做”时,儿童类型变量的两种水平以及特质线索变量的两种水平都无显著差异(X[2,1(3.72)]=2.858,p>0.05;(X[2,2(3.72)]=3.755,p>0.05)。4讨论

在本研究的难题情境中,两类儿童没有在反应数量而是在反应质量上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虽然与假设有一定出入,但却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颇有相似之处[5]。该项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儿童对情境的反应数量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所产生的反应计划更富有策略,更有效。在本研究中,尽管学习不良儿童在难题情境中所提供的反应策略从数量上也相当可观,但是由于他们把“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等同一性质的反应各作为一种独立的策略,使得他们的反应质量与学习优良儿童相差甚远,这也正是说明了学习不良儿童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的缺乏。在求助受挫情境中,学习优良儿童无论是在反应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学习不良儿童,可能是基于两种原因:其一,是由于求助受挫情境比难题情境在情境的刺激性、冲突性上更强,从而使学习不良的儿童在反应策略上更加固着于特定情境,从而影响了思维的流畅性;第二,学习优良儿童对主人公特质线索的普遍注意,拓宽了他们的反应生成思路。

根据Selman的观点采择发展模型,10~12岁儿童处于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此时儿童应能考虑他们和自己的观点,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6]。在本研究中,特质线索虽然没有对儿童生成反应的数量和质量直接造成影响,但是在两种情境中,无论是让儿童判断主人公最具可能性的反应,还是让儿童阐述这种判断的理由,以及预测主人公的后续行为,它都与儿童类型发生了某种交互作用。即学习优良儿童更多地注意到主人公特质,并认为这种稳定特质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倾向于做出与主人公特质相符的行为的判断;学习不良儿童则基本上忽略了这一重要线索,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情境上,在对主人公行为预测时投射了自我的主观想象。从表3可以看出,学习不良儿童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和对自己可能行为的估计何其相似。相反,学习优良的儿童却在自我估计中出现了相当多的组合行为策略。即他们的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突破了非此即彼的水平,认识到各种反应策略有可能出现的成功和失败的两种结果,从而预备了第二方案,以求最终达成目标。两类儿童在社会认知能力上的这一差别,就直接导致了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编码、解释、搜寻反应、反应评估和执行反应等阶段上的差别。上述现象使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对各种社会性刺激赋予意义并做出反应的过程,是依赖于某种不断建构的心理概念和心理原则的。深入分析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

社会刺激的性质不同将会对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这一点,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以证明[5,7],在本研究的难题情境中,儿童并未体会到明显的社交冲突,可以理解为一种相对模糊的情境,而它更容易使儿童在社会判断中出现自我投射,从而也就较明显地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而求助受挫情境是一种典型的社交冲突,应付这种冲突的策略不仅体现个体社会技能的高低,而且也带有一定的道德评价意义。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判断中假借主人公的可能投射了自我,而在自我估计中又考虑到策略性反应的道德评价意义,反映了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分离。

5结论

(1)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反应数量与质量总体上不如学习优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