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艺术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戏曲艺术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学校表演专业的招生,有每年都招的京剧“长线”班,也有不定期招的昆剧等“短线”班。由于昆剧专业及其人才需求的特殊原因,昆剧班在建校60 年中,前后招收了五个班级。众所周知,以戏校前四个班毕业生为主体组成的上海昆剧团,弘扬了“传字辈”对昆剧艺术的传承精神,在传统折子戏、整本大戏及原创剧目诸多方面,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一大批昆剧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国宝”级艺术家的产生,使上海昆剧团真正成为全国昆剧的排头兵。

 

为了保持上海昆剧的优势和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昆剧的人才链不产生断层,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昆剧团共同于2002年策划招生,并于2004年9月正式开设了新的昆剧表演专业班级——“昆五班”。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12月,文化部确定昆曲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借助东风,顺势而上,2004年学校招收并开办了“昆五班”。不久,上海戏剧学院在我校又成立了“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形势所赋予的契机,使得酝酿已久的—— 探索实践“戏曲(昆剧)表演专业,中、高贯通”十年制的全新培养模式,得以正式启动。

 

上世纪末,我们曾对戏曲学校传统教育的现状,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这次梳理中,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被旧有的教育思想束缚,专业基础教学面比较狭窄,以及缺乏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规范化和系统性等。

 

“昆五班”教学大纲的出炉,前后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其间,向老艺术家们发放调查问卷,根据不同教研组、学科类别,召开各种专业课、文化及史论课等各类研讨会不下数十次。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设定昆剧表演专业(6+4)的教育目标;合理设置中、高贯通后的课程及课时安排。

其中,文化课、史论课、表演课、讲座等课程分段进行,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戏课的剧目教学,克服以往比较随意、重复和无序的状态,按照基础剧目、必学剧目和行当特色剧目的顺序,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各门课程都配备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在新教学大纲执行过程的中、后期,还召开相关座谈会,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总结。

 

人才培养的“纲”是什么?是《戏曲(昆剧)人才培养(6+4)中、高贯通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的“目”是什么?是专业戏课、基训、毯子功、把子功、唱腔课、实践课等十项教学大纲。

 

传统意义上的戏校培养的学生,历来强调从小打好专业基本功,强调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强调一带一、一教一地以一种个体经验的传授方法来带徒弟。上海戏校现在虽不明确提师徒制,但“名师出高徒”,艺术家的师承关系仍然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一种经过历史考验,在戏曲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教育方法。

 

但从另一角度看,学生长期师从某位老师,就可能会形成艺术模式的单一,人才培养的单向和技艺面相对的狭窄。学生在学习阶段,教研组还需要有目的地适当安排其他教师,包括外地艺术家来校执教。通过教学把专业技艺中形成的“主导技艺群”——行当,甚至跨行当技艺,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通过用宽基础的理念培养学生,使他们将来更有成长发展的后劲和空间。

 

组织优秀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剧目课的教戏老师,这就成了培养人才的关键,而优质生源对老师们来说至为重要。生源质量好不好,是办班成功与否首先要抓的事情。如果在人才培养链的顶端就出现了问题,那么花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办好班。认真细致进行总复试,慎重确定录取名单。决不凑数,宁缺勿滥。“昆五班”60名学生,是从四千多名考生中精心挑选而来的。是近年来全国戏曲招生中少见的好苗子,老艺术家们为之欣喜不已。老师们在欢忭之余,纷纷主动投身教育第一线,愿意花力气去培养这批可塑之材。

 

十年之中,全部或部分学期坚守在戏课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有:王芝泉、张洵澎、岳美缇、梁谷音、王英姿、黄小午、王维艰、方洋、张铭荣、朱晓瑜、周志刚、王士杰、顾兆琳、纪晓玲、倪泓、江志雄、侯永强、张善元、倪顺福、陆永昌、王君惠、蔡正仁、胡宝棣。

 

阶段性执教的老师有:乔燕和、胡锦芳、周雪雯、陈治平、甘明智、华文漪、计镇华、王立军、王泰祺、刘异龙、张继青。

 

上昆的优秀青年演员也经常出现在课堂里有:沈昳丽、黎安、袁国良、余彬、侯哲等。

 

课堂教育不同于舞台演出,学校需要的不仅是“名师”,还需要会上课,会带学生的“明师”(明白之意),更需要有学科带头人的示范领路。而上述这些老师们均不同程度地具有以下特点:

 

1.戏的规格高。同样的剧目,由于老师戏路传承的不同,就会有规格高低之分。我们选择规格高的老师来执教,起点高了,学生明显受益,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2.老师的示范到位。老师有准确的示范,学生就有生动的模仿。特别是老师的示范,是用自己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艺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真实生动的舞台感受来带动学生。于是,上课既有知识点,又有兴趣点。

 

3.对学生表演中存在的问题,纠错准确。这也就是说,老师不仅要看得出问题所在,还要说得出毛病结症,同时更要指出错在哪里和怎么去纠错。课堂教学经验越是丰富的老师,准确纠错的能力就越强。

 

4.老师课堂的教学法来自对学生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教学大纲,课堂内组织有序。备课充分,施教有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普遍培养,重点提高。课堂外布置明确,毫不放松。让学生理解到老师的爱与严,是自己进步的最大动力。

 

教材建设是教学规范化和系统性的有力保证。昆剧之剧目浩瀚文词美、曲收南北音乐美和表演精准舞蹈美,因此,更需要有一批优质完善的教材,来提升课堂教育的质量和层次。

 

我们在戏校校部和上戏院本部的关心领导下,由编研室主持,前后耗时六年,编纂并出版了昆剧教材大型工具书《昆曲精编剧目典藏》。全书凡20卷,每卷内收有各类行当剧目15种,全书共收录昆剧优秀折子戏300种之多。

 

1.本套大型教材是与昆剧表演专业教学大纲配套的文字。除了按教学顺序收有基础剧目、行当必学剧目、特色剧目,可以马上进入课堂使用。另外,还兼收50种左右的剧目是当今昆剧舞台上稀见,或者尚未露演的剧目,可供教学、剧团挖掘上演。由于剧目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经过精心配套、选编,所以当戏课需要教材时,很方便到手。从而为学校系统教材的编纂出版开启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先例。

 

2.教材中的每一折戏,有文字剧本和曲谱剧本两种组成。文字剧本中包含有作者简介、剧情提要、艺术特色、人物穿戴砌末、剧本正文和注释,曲谱剧本则是依照传统工尺谱,根据昆曲掇、叠、擞、嚯、豁、断等各种演唱口法,精心记录整理而成的简谱曲本。教材的大部分剧目还配有光碟可供观摩,是教师备课讲解的好帮手,是学生学戏、乐队伴奏,规范化意义上专业课的立体教材。

 

3.从广义上讲,这套教材不仅适用于戏校师生,也适用于专业剧团,适用于业余爱好者,甚至昆剧的研究学者也不可或缺。因为它不仅是习曲学戏的范本,更是一部有学术含金量的著作——对艰深古奥的曲辞,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对舞台表演的渊源关系,作了明晰的揭示;对一些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作了及时的说明和修订。

 

4.这部教材中,约有50折戏是根据上海昆剧团近年的演出版本记录整理的。这不仅是“昆五班”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对上海传统昆剧整理工作的一份记录。昆剧传承工作是“活态”的,是打上当代印记的。所以,这部教材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当然,这期间我们还出版了其他一些配套教材。如《雏鹰展翅 ——戏曲武功教材》(毯子功部分),即是由光碟和文字组成的立体教材。其模块式的科学结构,更适合教师备课,更适用于文武不同组别的学生观看学习。

 

十年办班充满了各种艰辛,同时也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看到学生们在不同阶段的演出成绩,倍感欣慰:其中有四分之一多的学生夺取了全国戏曲“小梅花”奖;有一位学生获得“文华”大奖,两位学生荣获第五届中国昆剧节“表演奖”……这是学校中获奖最多的一个班级集体,获奖率在全国艺术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同学们在毕业前夕,就已经能够上演《玉簪记》《牡丹亭》《西厢记》《寻亲记》《拜月亭》《偶人记》《宝黛红楼》和《墙头马上》等八台大戏,以及“兰心蕙质,百日百出”的系列演出,很好地展示出他们潜在的整体实力。学生们脚踏实地前进的每一步,浸润着所有执教老师的心血汗水,全校上下都为此充满了欣喜和期待。

 

如今,“昆五班”的同学经过选拔,绝大部分已经进入上海昆剧团。当先期进团的2010级昆五班(大班)同学,在结束昆团实习一年的考核后,团领导和老艺术家纷纷称赞道:“在团同学这一年进步很快!”“几乎每位同学的考核,都有出色的表现!”

 

十年带班,各位老师辛苦了。不少老师从六十几岁,一直教到了七十几岁。大家感叹地说:“昆五班”这样豪华阵容的教师队伍,将来还会有吗?“昆五班”同学算是吃到最好的“奶”了!天时地利,这样的班级将来还能“复制”吗?

 

“昆五班”的办班虽有不少的成绩,但也还有不少问题可以总结。但不管怎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昆五班”是戏曲艺术教育中的“精品”班!为昆剧培养了合格人才,也为学校留下了某些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戏曲重建;人文教育;普及化;艺术感知力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当今社会愈来愈多元化、国际化,各种流行元素冲击着人们的感官。绚烂多姿的多元文艺使得传统的戏曲艺术和现代人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根,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存亡。在这一前提下,一些政府部门、文艺单位、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大众都开始意识到重建戏曲艺术对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性,并为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重建戏曲就要落实到培养观众这一点上来。

一、培养艺术感知力是戏曲欣赏普及化的关键

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三大剧种(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之中唯一流传至今的中国戏曲仍未失去自身的艺术魅力,在舞台上仍然兼具众美,生机盎然。戏曲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的基本特征,包含了中华文化所滋养生发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具有深远悠长的写意性美。重建中国戏曲,针对观众而言,必须提高国人对于传统艺术的鉴赏力,重塑观众对于虚拟写意的艺术观和审美观,继而培养起观众对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样式的兴趣和热爱。

重塑观众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一朝一夕不可完成,须是从小培养,自幼熏染。问及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对戏曲看不懂,听不明白。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性而导致的“艰奥的美”,欣赏这种美,需要日积月累戏曲文化知识,熟知戏曲中综合性的手法,程式化的技巧和虚拟化的含义。对一种艺术的鉴赏力是需要通过培养而练就的。正如蒋锡武先生谈到京剧时所说的那样:“一个民族的欣赏水平的保持、提高,是需要有相应的‘艰奥的美’的艺术来维系,来促成的。西方人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不能去克服欣赏困难,何来欣赏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保持京剧的‘艰奥的美’的特性,除了作为民族艺术之精髓的京剧自身的意义外,同时也具有重建民族的艺术感知能力的意义。我们这个民族,既需要京剧的大艺术家,同时也需要京剧的大鉴赏家。”这句话恰好对应着重建中国戏曲对于观众的要求。因此,培养孩子对戏曲艺术的感知欣赏能力,是重建中国戏曲的希望。

二、戏曲的普及化教育应从小抓起、循序渐进

我国现阶段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戏曲的普及欣赏实在是微乎其微,基本上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无法触碰到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的真谛。但也有极个别对戏曲艺术特别重视的教育部门,对孩子在戏曲艺术的教育上付出努力,卓见成效。如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二院的“走近粤剧”系列音乐综合活动,“(幼儿在其中)获得的不仅是关于粤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江苏海门天补中学成立的“补天戏曲社”,“在当代学生中传播戏曲知识,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提高戏曲欣赏水平,乃是弘扬民族文化途径之一。”他们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得到了郭汉城先生的肯定与鼓励。可见幼儿园、学校等教育部门作为戏曲艺术普及的大舞台是大有可为的。

戏曲艺术的欣赏应该是一种普及化的教育,从教育的初期即开始,并伴随孩子成长教育的每个阶段。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加大戏曲教育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重。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 西北艺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多彩,但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思想僵化、创新观念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古人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 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 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 korzenlk) [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 (美)艾迪斯(stophen addlss),埃里克森(marry erlckson)[m].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 艺术教育认知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是当代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音乐教育又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部分的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都对音乐教育存在着偏见,尤其是我的工作环境是处在张家口的最北面的坝上高寒地区,人们的艺术思维处在几乎封闭的状态,甚至有些家长都在不屑地说,音乐课能教个啥,快都改成文化课得了,省得耽误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所教的一个文班的女孩子嗓音条件非常不错,在我了解到这个女孩子文化课只考到三四百分,在全班排名很往后,为此她也很无奈的时候,我很关心的对她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只能靠学习文化课来考取理想的大学,你有一副好嗓子,可以学习声乐,就是歌唱,通过系统的学习声乐艺术,将来也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听完我说的话,这个学生非常兴奋,她说自己很喜欢歌唱,她会考虑我的意见的。过了几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里面的人说她是这个学生的母亲,我很高兴的正要和这位家长说些什么的时候,家长却很气愤的说:是你和我家孩子说让她学艺术的吗?我刚要解释,她不等我开口接着说,“我家孩子来学校是学习文化课的,不是来学艺术的,你能保证让我家孩子学艺术就能走个好一本吗? ”我被这个家长问的哑口无言。后来再上音乐课的时候,这个学生苦恼的跟我说,她听了我的话后,很想学艺术,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她的班主任,遭到了班主任的极力反对,班主任数落了她一顿以后,又给她的家长打了电话,所以才有了之前的那一幕。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沮丧,情绪低落,我在想,为什么家长没有像问我那样的问一问班主任,你让孩子每天学习文化课,你能保证孩子高考的时候考个好一本吗?

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学习文化课才是正道,只要和艺术一扯上关系就是不务正业,不学无术,哪怕文化课是全班倒数。这足以证明在高寒地区,人们对音乐对艺术都是盲区,甚至排斥。这就给我们这些音乐教师带来的更大的阻力。那怎样才能解雇人们的思想,让学生,老师和家长正确的认知音乐这门艺术呢?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音乐的物质媒介是音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曲式等,在艺术分类上属于听觉艺术和表情艺术,它能非常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声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

说起音乐艺术教育的用途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培养感受音乐美的耳朵。从人类的素质教育发展来看,不懂音乐是一种缺陷,只有音乐艺术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欣赏音乐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听觉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等。

(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感。杰出的音乐作品,无不是美好事物的写照、内心情感的表现从而引发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或情绪、情愫体验,构成了音乐艺术欣赏的基本内容。培养审美情感,应注意广泛地贮存与情感同构的多种“内在图式”。这些“内在图式”,是通过反复、多次的音乐审美活动而把握到音乐表情定式。

(三)能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乐记・乐本篇》指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客怨之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既然音乐艺术是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和人们心中情感的表现,因而通过音乐美育,能深刻地了解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并且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崇高理想的挚着追求。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的功能,所以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也是推动我国21世纪教育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他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到人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都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要解雇人们的思想,正确认识音乐艺术教育。

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缺少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科学和艺术联姻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创新的必然。然而,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家长及老师对音乐教育的认知缺乏更多的了解。当然,造成这种思想观念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经济收入的,有生活和文化环境的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

有些家长认为,音乐艺术教育就是简单地唱唱歌,跳跳舞;还有些家长认为艺术课不参加高考评分,所以平时也不用在此浪费时间,只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就行了,然而根本就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考虑,每天学习文化课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根本没有动力,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没有一点好处。家长们对于艺术教育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甚至这些对艺术教育的错误认识会影响学生自身对艺术的看法,有可能还会影响他们的下一代,可想而知后果是多么的严重,且不谈艺术教育对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一个不热爱艺术的人怎么会热爱生活,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又能称得上是身心都健康的人呢?

俗话说得好,360行,行行出状元,有些孩子们文化课成绩不好,学不进去,但对音乐艺术方面很有天赋,并情有独钟,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艺术道路呢,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也能走向自己理想的大学殿堂。家长却非要让自己的孩子不辞辛苦,不顾疲劳的挤进文化大军的行列,不顾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们按家长铺好的路走,试问家长们,你们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想法吗?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你给孩子选择的的路,孩子喜欢走吗?

最后,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音乐艺术教育之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就业竞争在不断加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高寒地区,多数人口都处于中低收入人群,人们普遍的社会安全感较低,使人们把现实社会水平,发展的更多功能赋予应试教育,形成了不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环境。大部分人群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消极的教育思想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及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艺术教育仍是我国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施相应的措施,建立系统的,完善的制度对中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我希望音乐艺术教育能受到每个人的重视,每个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学校的领导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音乐艺术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跟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不断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多组织音乐教师进行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现在,在高寒地区,高中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处于半懵懂状态,在领导和文化课教师的眼里,能少开就少开,能不开就不开音乐课。所以,在我所在的学校里,只有高一的一部分班级开设了音乐课程,而且只上半个学期的音乐课,下半个学期上美术课,高二高三的学生除了每周有一节体育课,其他时间都被文化课占据。导致音乐教师的课程无法继续。高二高三的学生其实在学习文化课的压力上远大于高一的学生,音乐课程的开设可以给即将高考的学生解压,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介于高中阶段学生们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太长,除了睡觉的时间,其余的都给了文化课,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天的学习枯燥乏味,没有生趣,所以会出现反常的心理,要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多开展一些音乐艺术类的活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有利于贫困落后的高寒地区音乐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一、以戏曲视频导课

在讲解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时,我播放黄梅戏《李清照》中的视频片段,著名黄梅戏演员周莉的一曲《声声慢》,哀婉凄凉,道尽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后饱经流离之苦的无尽心酸,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这首词所营造的氛围中。越剧《祥林嫂》是改编得比较成功的一部鲁迅作品。我就向同学们介绍祥林嫂临死之前的那段唱词:“雪满地,风漫天……灵魂究竟有没有?”同学们被祥林嫂的不幸命运深深打动。我顺势设问:为什么用《祥林嫂》取代《祝福》的命名,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这一设问使学生对鲁迅作品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从戏文中学习修辞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引用了一些经典的戏文,学生兴味盎然。

比如豫剧《朝阳沟》中银环与拴宝一起下乡时的一段唱词:“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一行行果树一道道堰,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劳动人民用双手把山河打扮,多少汗水浇在里边;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往上看通到跌水岩,十里大渠流清泉。旧社会咱山区十年九旱,吃水更比吃油难;牛满坡羊满山像彩色照片,小杏儿像蒜辫把树枝压弯。城市青年银环迫切想跟随未婚夫拴宝到朝阳沟安家落户,一旦理想变为现实,她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段唱词清新活泼、欢快流畅,描绘了银环下乡时内心的好奇、激动、欣喜。在银环眼中,朝阳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可亲可爱、富有诗意。唱词将朝阳沟昔日干旱缺水、如今清水绕山的巨大变化做了鲜明对比;“梯田层层把山腰缠”一句中的“缠”字,化静为动,突出了梯田随山势蜿蜒盘曲之态,田山相依相偎之情,赋予梯田生命力,将其人格化了,显得形象而且生动。“牛满坡羊满山像彩色照片,小杏儿像蒜辫把树枝压弯”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法。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描摹了人物心理,很富有表现力。《杨八姐游春》佘太君要彩礼唱词更为精彩,太君唱到:“我要上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那七两白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三两六,一搂粗的牛毛我要三根,公鸡下蛋要上八个,那雪花儿晒干我要二斤,我要你茶盅大的金刚钻,那天鹅羽毛织毛巾,螳螂翅膀红大袄,蝴蝶翅膀绿罗裙,天大一块梳头镜,像那地大一个洗脸盆。”佘太君不慕权贵,她开口向好色昏庸的宋王索要人间难寻的彩礼,意在拒婚。拒婚而不抗旨,可称大智大勇。唱词环环相扣,迭起,让人耳目一新。唱词想象大胆,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却不失生活气息,深为百姓所喜爱。从学生微笑颔首的神情中,我看出他们对这段唱词也颇为欣赏。

三、从戏曲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戏曲是一种叙事艺术,它塑造了许多观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所用的手法移植于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写作方法时,我让学生欣赏了黄梅戏《牛郎织女》“到底人间欢乐多”唱词:“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我问天上弯弯月,谁能好过我牛郎哥,我问篱边老枫树,几曾见似我娇儿花两朵。问清溪欢唱水,谁能和我赛喜歌哇。闻一闻瓜香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听一听乡邻们问寒问暖知心语,看一看画中人影舞婆娑,何必愁眉长锁,莫把时光错过,到人间巧手同绣好山河。”这是一段心理描写,既有织女的内心独白,也有以景衬情的景物描写;我又让学生欣赏了豫剧《打金枝》中金枝唱词:“我的父他本是当今皇帝,金瑞我本是金枝玉叶驸马妻。今晨汾阳王寿旦之日,驸马清晨早起就把宫离。我有心过府把寿拜,我是君他是臣,怎能够以君拜臣,坏了规矩。适刚才命太监红灯挂起,等驸马回宫来大摆宴席。”金枝自恃是唐王爱女,在公爹寿旦之日不去拜寿,惹怒驸马郭暧。郭暧质问金枝:“为什么不与我父去拜寿?”金枝振振有词,她唱道:“这个理儿你可挑不的。我不去拜寿自有道理,谁不知我是万岁跟前一金枝。鸡蛋里挑骨头你可缺理,说什么堂上公公出嫁的媳。唐金瑞我不是民间女。我比天来你比地,我比凤凰你比鸡。至今一贯理,以君拜臣没有这样规矩。”这段唱词运用语言描写将金枝的霸道、骄矜抒发得淋漓尽致。她处处不忘自己的高贵身份,并以这种高贵为资本去压制别人,连自己的丈夫也不例外。唱词通俗易懂,尤其是那句“我比天来你比地,我比凤凰你比鸡”,让人忍俊不禁,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两种方法――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明白了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抓住人物身份特征去描写:织女在天宫寂寞而不自由,到人间虽然劳作辛苦,但能与牛郎相亲相爱,虽苦犹甜;金枝女自幼娇生惯养,故而骄横跋扈,颐指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