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水培训总结

化水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水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水培训总结

化水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青海;发展;对策

干旱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平均受灾面积约七亿亩,其中一半以上是受旱灾影响,因此少产粮食300亿kg以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干旱和荒漠化趋势还会普遍扩大。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能摆脱干旱,并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青海省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应用农田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全省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旱防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状况,现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简单剖析。

1 青海省基本情况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 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被称为“江河之源”。青海省幅员辽阔,东西长1200km,南北宽800km,总面积72.23万km2。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及其复杂,农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地势高寒,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表现出明显的高原特色。从全国农业区划看,属于半干旱的旱作农业区,是一个农牧结合的省份。农牧区以著名的日月山为天然分界线,东部和北部是农业区,西部和南部是牧业区。全省总人数518万,其中农牧业人口335万,总人口中藏、蒙等少数民族占42.8%,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4000m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54%。在现有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面积占31%,主要分布在黄河、湟水河流域沿岸柴达木盆地;山旱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9%,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两侧山坡上。根据青海的传统习惯和地貌生态类型,把海拔在1650~2700m之间的山旱地称之为浅山,年降雨量250~400mm,主要特征是春旱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只有2.3%;把海拔在2700~3200m之间的山旱地称之为脑山,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主要特征是土壤自然肥力较高,湿度大,低温和霜冻灾害频繁。全省农业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3.7~8.5℃,无霜期短,降水少而集中,年降水250~450mm,具有典型的“冷凉性”、“多样性”和“立体性”气候特征。种植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作物以春小麦、油菜、蚕豆、豌豆、青稞和马铃薯六大作物为主,多数地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夏种指数为9.6%,只有在黄河、湟水流域较温暖灌区可复种3.33万h㎡左右。

青海的农业为三分川七分山。山旱地的丰歉制约着全省农业的大局,发展农业的难点和增长点都在山旱地区。发展旱地节水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农业生产虽然降雨不足且受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光照充足,土地辽阔,热量充沛,土质良好,雨热同季。在独特的生态条件下,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高原气候对农业发展的不利一面,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冷凉性气侯时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近几年,青海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发展“冷凉”农业的潜力,转变思路,坚持“冷凉”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青海青油菜单产居全国之首,出油率达到38%,比冬油菜出油率高出7%.近几年推广的双低油菜,芥酸和硫苷含量比同类地区低,品质优良,出油率达46%;青海省的蚕豆粒达饱满,无虫蛀,粗蛋白含量高达28.2%,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产品出口日本和西欧。反季节蔬菜已发展到1万hm?,产品销往广州、上海和香港等地。

2 “旱作节水农业”概念

“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相关技术措施包括如下几方面:

(1)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地膜覆盖旱作物亩平均节水30m3,同时具有增温、保土、压杂草等多种作用。

(2) 地面覆盖增肥保墒技术。通过增加地面覆盖物,达到节水目的例如秸秆覆盖、种植绿肥等。该方法既能保墒,亩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10~15m3,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3) 节水灌溉设施农业。与常规灌溉相比,喷灌节水50%,渗灌节水75%,滴灌节水80%,同时节省用地15%,节省用工50%,节水节本增效十分显著。

(4) 旱作节水高效种植模式。采取一些高效种植模式,达到节水培肥的作用。

(5) 推广保水抗旱化学制剂应用技术。旱作物种子使用保水剂包衣;在干旱期,叶面喷施抑制剂,减少水分蒸腾,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取得的成果

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实用技术。青海省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作为抗旱的主要措施,在主推全膜覆盖技术的同时,配套推广以合理轮作、增施农家肥等为主的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抗耐旱优良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以间套复种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应用技术,有效提高了科技抗旱水平。去秋今春以来,通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已举办各类集中培训1000余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7万余份,培训农民人数达到14.2万人(次)。同时,指导农民加强冬小麦和冬油菜的田间管理,及时落实以打耱镇压、撒施农家肥、灌水为主的常规性抗旱措施。目前已完成秋冬作物春灌1.1万亩,镇压耙耱土地219万亩,麦田增施农家肥33.6万亩。

干旱地区农业如何增效?农民怎样才能增收?青海省大通县自2007年起,大力开展覆膜旱作节水农业种植模式,率先在黄家寨镇、新庄乡试点推行了旱作农田万亩马铃薯春覆膜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让年均降雨不足300毫米的黄家寨镇、新庄乡在旱年获得马铃薯丰收,平均亩产达到2200kg,为十年九旱的青海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为了让每一块土地发挥最大效益,2012年,民和县马营镇下山村杨吉祥抓住乡政府优惠补助政策和全县旱作节水种植模式推广的有利时机,将家里的12亩川台地进行全覆膜玉米种植,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种植的玉米获得了丰收,每亩净增收500多元。

随着以覆膜种植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种植模式在青海省各乡镇的大面积推广和示范带动,覆膜种植已经不用乡村两级干部去动员、去组织,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发行为。每年春播时节,农民就开始覆膜,为春耕生产保墒做准备,为增收打下了基础。全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更坚定了青海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计划发展旱作节水覆膜保墒面积130万亩,计划种植马铃薯74.5万亩,玉米3万亩,示范膜侧小麦55万亩。

3 青海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思路

3.1 青海省主要应用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1)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一般耕地耕深普遍在15~18 cm之间,此深度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对农作物生长不利[1]。深耕、深松技术的实施可在原耕翻15~18 cm的基础上再深松到30 cm左右,形成上翻下松的结构,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底层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轻病虫草害,利于农作物生长。经测定,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比未装深松铲的犁耕或畜耕土壤容重降低30.14 g/cm3,孔隙度增加8%~10%,土壤含水率提高2%~5%,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耙耱镇压机械化技术。秋季土壤表层10 cm含水量12%以下时或雨后,及时耙耱镇压,质量要求达到播种状态,春季不动土直接播种,经过耙耱镇压可压碎坷垃,封严缝隙,减少风吹跑墒。研究发现,10 cm镇压田含水量为17.5%,未镇压田含水量为10.26%。

(3)地膜覆盖保墒机械化技术。通过覆盖地膜,起到保水、保肥、增温的作用,是干旱地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2]。现今推广的有两种模式:一是垄膜沟植机械化技术。将地膜覆盖在非播种行的垄上,将种子播入未覆膜的沟内。该技术于1999年由外省引入,现已在青海省广泛应用。二是覆膜穴播技术。利用机械将种子按一定的行距、株距穴播在地膜下。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表明,机械化覆膜播种增产幅度可达30%~40%。

(4)坐水播种机械化技术。利用播种机械边播种边浇水,特别是春季干旱的年份,可适时播种,达到保苗、壮苗的目的,增产幅度达16%~47%。

(5)旱作沟播机械化技术。利用沟播机一次完成起垄、种肥施用、分层播种、覆土、镇压等工艺。可将天然降水集于沟底,加大蓄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3]。同时,抢墒播种有利于种子萌发。一般沟播田出苗较普通大田早5~7 d,沟垄相间,可抵御风寒,沟内温度与其他播法相比高0.7~1.0 ℃,增产幅度为10%~24%。

(6)虚实并存机械化技术。通过浅翻深松对土壤耕作进行间隔处理,耕层形成虚实并存的结构,虚部土壤孔隙度大,渗水快,蓄水多,通气好,实部土壤孔隙度小、提墒快,导水保温性能好。虚实两部分水、肥、热运移互补,为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

(7)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在农作物收获后,利用机械直接将秸秆还田,并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可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目的。

3.2 青海省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1)做好旱作节水农业科学研究和机具选型。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要有先进适用的配套作业机具。多年来,青海省通过引进、试验、选型等多种途径和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旱作节水农业配套机具的问题。

(2)因地制宜,研究不同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模式。青海省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地区,研究试验不同的模式。

(3)建设示范区,搞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做好示范区建设是青海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主要做法。每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应选择示范区进行试验示范,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带动周围地区的技术推广工作。在示范区召开现场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全省迅速推广普及。

(4)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中,青海省特别加强了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经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县农机推广站为基础,乡农机管理站、村机耕队共同参加的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这支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全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普及速度。

3.3 青海省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思路

(1)明确目标和任务。以充分利用自然水为目的,以培肥地力为重点,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在旱作农业机械的研究推广过程中向多功能联合型机械、通用性机械、精准化机械方向发展。

(2)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以往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高,经济作物机械力量不足,应加紧研制、生产、推广适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具。

(3)向网络化、系列化服务方向发展。推广过程中实行农机作业承包责任制,由县、乡农机站组织采取自愿的原则,组建农机服务队,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同时要改善田块小、种植作物不一、栽培模式不规范的状况,实行合理布局、规模经营,以利于大中型机械的推广应用。

4 存在问题

干旱缺水是制约青海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提高农业综合抗旱减灾能力、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青海省高度重视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通过扶持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和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真正实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抗”的目标,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抗旱节水之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青海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青海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自治区“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建设工作,使旱作农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虽然青海省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中做了不少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主观上讲,由于发展旱地农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规律性的认识,灌溉农业中喷灌、滴灌、微灌技术还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在客观上,面临着五个方面的困难:

(1)水资源利用难度大。虽然青海省地处江河源头,河流纵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6位。由于主要农业区内黄河、湟水切割很深,开发利用难度大,费用高。同时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在经济发达的湟水流域农业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00多m3,亩均440多m3,不及全国平均的1/3。目前水资源利用率已达50%以上,缺水3亿m3。青海省年降雨量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常常“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此,各级农业部门及时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据统计,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年降水量只有400㎜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1500㎜以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沙化严重,近年来,该地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尊重自然规律,积极顺应天时,主动调整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种早春播作物,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当前,该地区上下已迅速行动起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春耕硬仗。

(2)自然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降雨量只有250~450mm,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十年九旱,“卡脖子”春旱已成为客观规律,要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结构,扩大油菜、马铃薯种植面积,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受制于旱的问题。2012年秋季,大通县就结合秋播工作,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宣讲调整结构、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好处,通过对比算账,提高农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积极性,预留覆膜地块。并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帮扶活动。全县计划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80万亩,去年春季就完成覆膜59.5万亩,迅速掀起了顶凌覆膜的,共投入资金1476万元,调进地膜1622吨,投入覆膜机械1500余台(套),组建了18个农机作业服务队,加快了覆膜进度。针对近期旱情加重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全县上下正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地覆膜行动。全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一片被地膜覆盖的耕地,场面十分壮观。据专家测试,覆膜一周土壤15厘米体积含水量为20%左右,比未覆膜的地块高6~8个百分点。

(3)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供水能力不足。全省近4000项农田灌溉工程中,老化失修工程占30%,全省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35,严重影响原有效益的发挥。提灌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三边”现象比较普遍,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设施不完善,加之长期运行,多数泵站、干支渠道及建筑物因冲刷、裂缝、沉陷、冻胀等原因破损严重,闸门及启闭设施老化失修,渠道输水能力低,渗漏损失大。

(4)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青海省85%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干燥少雨,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虽然建国五十多年,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地方财力拮据,农村投资总量不足,农牧业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全省农田灌溉面积只有总耕地的1/3,干旱缺水、雪灾等自然灾害仍是制约我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5)山旱地区群众贫困面大,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推广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难度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不稳、保障不力、专业素质不重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农业生产分散使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加,效果不理想。可以说,在青海省这样一个农业用水资源紧缺、干旱灾害频繁的地区,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为此,顺应天时,把干旱视为规律去认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千方百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青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5 对策

青海农业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史。建设高效持续的旱作节水生态农业系统,不仅对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保证青海食物安全、农民脱贫致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力发展旱作节水生态农业是今后青海农业超常规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十二五”期间,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已发展特色农业为目标,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灌溉农业的同时,大力变革和开发旱作技术,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坡水,用好地表水,努力构建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生态农业两大系统,全面推进青海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青海穷在水上,苦在水上,发展的希望也在水上。节水农业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抓好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以渠道硬化防渗为中心,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的改造、配套、挖潜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积极推广灌溉工程、先进节灌技术和水价控制相配套的节灌制度,千方百计节约用水。并集中财力、物力修建小涝池、小塘坝等微型工程,积极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灌技术,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年降雨量250~350mm的山旱区,进一步总结修建集雨窑成功的典型经验,全面推广集水工程、现代喷灌技术和农艺措施相配套的旱作节水模式,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新修集水窑34.9万眼,户均6眼,解决干旱山区1024万人,10.87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发展农田补灌面积2万hm?,庭院节灌面积1133.3 hm?,逐步建立起一个既符合干旱山区实际,又能大幅度提高天然降水生产效益的高效节灌体系。

(2)狠抓农田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坡改梯”工程。干旱山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青海省的生态脆弱带。从长远讲,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抓好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是根本。一是结合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着眼于整个山区全部土地的整治和利用,把改善大地植被作为突破口,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草、灌、桥结合,开展综合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加大基本农田治理力度,继续坚持不懈的实施“坡改梯”工程,坚持统一规划,每天完成坡改梯0.67万hm?,使干旱山区适于休梯田的地方全部实现梯田化,力争“十二五”末人均建成0.13 hm?基本农田。

(3)狠抓地力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根据青海的实际,要继续实施好“沃土工程”着重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广辟肥源。增施农家肥料,通过积、造、堆、拉等各种办法,养蓄积肥,堆制“几合一”肥、拉运牧区羊板粪,提倡精粪上山,使有机肥的施用有一个大的突破。其次,要增施化肥,实行施肥、化肥深施、分层施肥等技术,尽可能提高利用率。第三,要大力种植绿肥。川水地区复种绿肥,山旱地区要利用边远脊薄的耕地种植豆绿施肥、牧草,施饲兼用。第四要调整作物结构,山旱地要逐步增加蚕豆、豌豆等养地作物面积,实行粮豆轮作,培肥土壤。继续推广切实可行的蓄水保墒节水措施,积极改进耕作技术,搞好“土壤水库”建设。针对低海拔干旱地区和高海拔山旱地的低温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干旱地重点推广沟播、垄膜沟播、雨水积流补灌、马铃薯整薯播种、蚕豆点播、豌豆深种等技术;在高海拔的低温阴湿旱地围绕增温保墒,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油菜机械条播、点播、平衡施肥等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吸收、探索新的旱作节水耕作技术和方法,提高旱地节水技术的水平。

(4)狠抓结构调整,开展选用抗旱作物和品种。根据多年的实践表明。在青海省干旱山区马铃薯最具耐旱力,产量高而稳定。麦豆播期较早,正值降水量最少期,如果底墒不足,很难保苗,马铃薯播期可延迟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是大于10mm的降水过程基本可以出现,能够获得全苗,抗旱增产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干旱山区的作物结构和布局,以马铃薯、小麦、蚕豆、豌豆、亚麻和中药为主,扩钟马铃薯,争取山区人居种植0.07hm?;干旱山区和湿润山区的过渡地带扩大蚕豆种植面积,建立外贸出口基地;在相对脊薄的干旱地区适当种植具有抗旱耐脊薄的亚麻和中藏药材。为此,今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3个方面:一方是突出抓区域布局,调整种植比例;二是下功夫狠抓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工作,对目前生产中推广的一些好品种,要建立种子基地提纯复壮,扩大覆盖面就;三要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干旱山区马铃薯、蚕豆、中藏药材产业地发展。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这个首要目标,以增强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利用效率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为支撑,针对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水土资源特征和优势主导产品,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因地制宜推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和配套措施,加强旱作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未来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分区谋划,突出发展重点,根据青海省地区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围绕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逐步形成效益明显、各具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节约增效,促进持续发展,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约水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放在旱作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减少降水资源的无效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中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和效益,以增收激活节水,以节水促进增收。坚持科技引领,突破技术瓶颈,加强以生物和农艺节水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节水措施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推动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不断突破制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目前旱作节水农业须确立的五大观点[J].农民日报,2009(08).

[2]山仑,黄占斌,岁岐张等.节水农业[J].农村经济与社会,2005: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