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校情;挖掘资源;有效性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校之长的我深刻认识到环境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一方面,规划为先,投入资金,全面改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挖掘乡土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素质、凝聚合力。近两年来,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牌,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校园文化硬件设施
重视校园环境的改造和校内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改造和建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等。先后争取到多家企业捐款46万以及上级各有关部门数十万元的拨款,学校利用这些经费先后重建了学校大门和门房改变了原来破烂不堪的形象;开通了校园广播系统;每个班级配备了大屏幕彩电、电脑、展示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安装了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新做了“两版两图”和镀铜字体最新“教育方针”;在学校大门口安装了近4平方米电子板屏幕;争取项目新建了宿舍楼和综合楼并添置了各类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师生办公和学习的条件等等。
1.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学校开辟出一个个绿化带,利用有限的校园空间进行无限内容的校园文化宣传。如,利用围墙体、校舍墙壁、树木花草丛中等处制作文化墙、文化宣传牌、标语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争取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如以“国学经典”为主题,利用围墙制作了大面积的文化墙,宣传孔孟教育思想;以《三字经》《弟子规》及古代名人励志故事为内容,制作了教学楼走廊文化宣传栏;在教学楼每层走廊的天花板上悬挂了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并在教学楼楼梯和走廊墙壁上挂了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师生优秀书画作品;在新建综合楼走廊墙壁上悬挂各种教育名言等。
2.景观设计,激励学生学习名人精神
在操场四周安放了8尊名人雕塑,并镌刻名人事迹简介和名言,激发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从名人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如今走进校园有花草树木相间的绿化带,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宣传墙和宣传专栏,醒目的校训,孩子们的读书宣言,以及在楼梯口、过道旁、水槽边等处都能看到温馨的提示语和宣传牌。特别是教学楼楼梯口新建立了“快乐读书屋”和“星星读书屋”,学生在课间可以信手拿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翻翻、看看,增长一点课堂之外的知识。
二、努力营造文化氛围,积极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
1.打造平台,广泛开展特色活动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举办趣味运动会,如“螃蟹快跑、过障碍迎面接力、三人四足、袋鼠搬家、大丰收、跳长绳和拔河”等,比赛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进一步落实并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使他们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国学经典教材校本课程,利用晨会课进行《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诵读。还组织开展了诸如“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展才艺庆六一”等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2.明确目标,加强“三风”建设
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共同探讨分析了对于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规划了发展前景、办学目标,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办学特色,提出了“以管理夯基础、凭质量上台阶、靠特色得声誉”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健康、活泼、求真、创新”为校训;以“为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进步”为办学目标。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向上”的校风;“踏实严谨、爱生敬业”的教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索”的学风,并成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
3.挖掘特质,展示学校特色教育成绩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诸如武术、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的优质师资,开展特色办学,发展学生个性,比如,在开展武术社团活动方面由曾参加国家、世界华人武术交流赛等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均荣获金牌的杨挺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书法组的林加兴老师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比赛获一等奖,同时在《书法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目前学校组织开办了12个社团活动,包括传统武术、篮球、口琴、书法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好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书法社团成员许艳梅同学,参加区进修校组织的硬笔书法比赛获小学中年组二等奖;选派武术社团成员参加“顺丰杯”2010年蕉城区第六届武术比赛,荣获“四金四银”,还获得武术套路(少儿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学校增光添彩等等。
三、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归属感
我国民办高校自兴办以来,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对于有着丰富历史积淀的高等院校,他们能够很快做出反应,因为“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1]这些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实际上也就是那些历史悠久大学所特有的文化,凭着这些丰文化积淀,他们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不良现象能很快做出反应,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然而,由于民办高校历史较短,在文化建设中存在先天畸形后天营养不良的现象,导致他们反应迟缓,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同时也影响了民办高校师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和增强。
一、高校校园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高校全体师生特有的价值观,思考方式,人生目标等为主导,集高校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工作为表现形式。[2]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活方式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3]
一般情况下,高校师生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从心理和思想上能够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在行为上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能够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之源,有了它校园文化建设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在高校当中,师生是学校生活正常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与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归属感会促使师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己对大学理念的理解,以及为实现这个理念的一贯做法而形成的大学成员自愿遵循的共同规范。[4]这种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和核心,由于这种精神的缺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明显的特色,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 也使得民办高校自上而下不能形成对本校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民办高校管理者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不可能放弃对利润的追逐。他们往往更多的关注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因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而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则不以为然或者是在不经意中将其忽略掉,这些思想表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意识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第二,民办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淡薄。
主要表现为,在心理认同上,不愿主动接纳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不能与学校的主流思想有效结合, 不认同也不接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工作;这些不认同导致了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行为上的不认同, 使得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动力不足,这样校园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而民办高校师生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归属感。主要是因为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对师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导致很多老师认为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学校都会像企业对待职工那样对待自己,无法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也无法体会到身为人民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就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有着与老师类似的看法,他们很少会把自己与学校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与学校之间就是普通的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交纳学费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其他的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而跟自身无关。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现象,要解决问题,增强民办高校师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校园文化特色。办学者应从思想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寻求特色,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本校特色,同时加大对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高校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硬件文化如景观文化、建筑文化、标志文化等,也包括软件文化如思想观念、道德追求、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就包括对这些方面的认同和评价。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原动力充足。由于有了思想和行为的高度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也就能够形成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第二,规范校园管理,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学校领导定期到广大教师中间走访,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对他们在工作和生活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教师待遇;还可以就学校发展规划征集教师意见;同时让老师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计划,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等。以上这些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主人翁地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校园建设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
第三,对学生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引导和教育。在大学生入学以后就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学校办学的原则是培育人才而非为了利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如学费的安排与使用方向,人才培养计划等等。通过以上努力,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四,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鼓励科 研,开展教学互评活动,对不称职的教师及时调岗等,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等。同时发展校园网络,兴办学校网络论坛。可以尝试让部分学生担任校园网的管理员,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板块。定期举办校园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戏曲大赛等,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学生也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在陶冶情操,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束语
总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增强需要民办高校自上而下共同努力,它需要所有的参与者共同长期的努力和探索。仍需指出的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从整体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今后仍需坚持不懈以提高各个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从各个方面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增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为安徽省高校思政处思政研究会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86
[2]郑建敏浅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文化论坛,2011,02
关键词:校园文化;机制建设;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17-02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大批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同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1.对理论探索的深度不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经验、成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设机制以及国外的经验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不少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对大学校园文化提出几种特征、总结几条规律、界定几个范畴、树立几个观点、澄清几个看法上,而没有深入探讨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表现方式。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层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研究的学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研究不够。当前,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对校园文化安全带来巨大的冲击,多元文化冲击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激烈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正面交锋,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此消彼长,加剧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冲突,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时代困惑。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讲的那样,“传统的大学信仰正在为人们所遗忘或者放弃,传统的行为准则正在被实用主义所取代,大量的师生涌入世俗‘名利场’。”[1] 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理论研究的速度明显滞后于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进程,无法满足文化实践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迫切需求。
(二)缺乏均衡的整体发展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不足。精神引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相对于物质文化建设,当前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校园文化主旋律不够突出。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则是其还远远没有达到现代教育对大学的要求。加上一些学校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不足,致使出现了校风涣散、教风不严、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等问题,这又反过来制约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提升。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急功近利。新世纪以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空间的拓展,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部分大学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出现了重硬件、轻软件的急功近利倾向。虽然学校在大兴土木后不乏高大雄伟的建筑,但由于缺乏精心完善的规划设计,校园建筑缺乏文化底蕴,缺乏对校史、校友、办学特色的深入发掘和利用,致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难以形成清晰直观的外部形象特征。校园建筑大都缺乏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本身应具有的艺术性、感染力也大打折扣。像北京大学的“燕园”、清华大学的“清华园”、中国人民大学的“静园”等耳熟能详的景点少之又少。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的生成和作用发挥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有助于用正确的理念教育师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组织保障和导向作用。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大学对制度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定了大量的校园规章制度,但在制定、贯彻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不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作用,缺乏师生的广泛参与,削弱了师生对规章制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致使校园制度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直观反映出校园的水平和特质。当前,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呈现出多元化、低俗化的倾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学生宿舍文化出现精神状态消极不振、环境氛围单调乏味、管理体系刻板僵化、行为习惯低俗混乱等问题。二是校园活动文化的艺术性不强、学术性不高、政治性趋弱,偏离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三是学生组织文化在学生群体中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客观上制约了校园活动文化的发展。四是校园网络文化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和体系,主流校园文化还没有在网络这个重要文化阵地上占据主导和优势。
(三)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
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误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几乎每所大学都在积极研究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努力拓展办学空间,谋划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建筑设计、建设风格。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忽视校园的具体情况与特色建设,单纯地求大、求量的粗放式的建设误区。许多大学没有认真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学生生源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不再有明显区别,趋同现象严重。例如,在“”以前,我国大学中只有6个法律系,可是现在,不仅普通综合大学、工科大学建立了法学院,而且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海洋大学以及各民办大学,也都建立了法学院[2]。
2.升格并校导致个性丧失。每所大学建校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办学的方针路线也各具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也各有千秋,每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实际,建设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学校的类型不同,其校园文化也会有所差别。比如,文科类和理工科类院校、综合类与专业性院校、医学类和艺术类院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其校园文化就因为院校种类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然而,在大学改名、升格和合并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大学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发展,走上改名、升格、合并之路。究其原因,就是追求“大而全”,同时也导致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又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还要调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创设校园文化品牌。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应结合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一是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本质、内涵、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二是积极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对策、经验,明确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探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三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研究和实践研究,使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1.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学校各阶段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相适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条件,在专家的指导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远景和近期规划,然后根据现实需要,合理设计校园文化设施的基本布局。所有这一切,既要符合经济适用的科学要求,又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要有利于学习和生活。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会自发产生和发展,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培植和引导,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认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实现有专人、专门机构负责,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做到常抓不懈,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走过场。学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学校优良传统和发展现实,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全校进行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实施,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行有效评估,督促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
特色校园文化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能够引领学校师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与核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聚焦点,没有文化的个性,就难以富有特色的办学优势。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强调差异和特色,突出卓尔不群、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比如,理工科院校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师、科学家;文科院校应重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医学类院校培养的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生、医学家;师范院校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师、教育家等。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同类别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自身的特点入手,发掘出有价值的特色内涵,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使之成为学校积淀校园文化的重要根基。同时,对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要不断加以丰富,使之既具有自身特色,又体现时代要求,产生更大的教育与启发力量。大学只有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文化,才更具有活力、生命力,这样的校园文化对其组织成员也更有感召力和号召力[3]。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变革的时代呼唤宁静的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8-03-20.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努力提升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使校园文化实现三个和谐,即历史的厚重与新的发展观念的和谐;彰显个性发展与追求统一制度管理的和谐;以校园文化熏[!]陶,创建我校文化的和谐。
二、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将坚持以下原则,即育人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学习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三、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四、具体工作
(一)物质文化建设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使师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
1、楼道走廊:楼道张贴名人名言、走廊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
2、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好红领巾广播台、画廊、班级黑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画廊及班级黑板报每月最少更新一次。
3、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室、食堂等设施建设,既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条件,又能让学生受到教育。
4、加强绿化植物管理。师生深入绿化管理,参与实践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点缀、布置校园,美化校园环境,
(二)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和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
1、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更好的发挥整体系统。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多种平台,让师生之间更好沟通,让老师之间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感情。
2、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建设:学校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3、师德素养建设:一是加强系列法规的学习,二是加强师德师风的规范,三是加强师德师风的考核。
4、学生素养建设:学生素质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在学生文明举止、道德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强化教育、训练和评比。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发展,需要人文管理,以德治校,以法治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手一份,使之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一根重要制度支柱。
(四)活动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点开展下列活动:
1、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活动。
2、校园读书活动。通过广泛宣传,营造读书环境建设。通过组织管理,建立保障体系。通过基础建设,创造读书条件。通过竞赛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3、主题活动。学校将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好各种活动。
五、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全体师生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而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学校行政班子为主要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做到使教师创造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绩效有奖励,从而形成使全体教师工作有甜头、有想头、有奔头,形成比奉献、比学习、比教研、比成长、比业绩的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
4、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学校按照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广开思路,研究制定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5、挖掘资源,形成合力
学校充分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努力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统一起来,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6、加大投入,分步实施
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将规划的目标分解落实到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布置及节庆活动等资金的投入。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民办传媒院校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114-03
民办高校不同于国办高校,其在生源背景、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与一般国办院校相比,特色鲜明。而民办高校中的传媒类学院,因其专注于为传媒领域培养输送人才,学院专业也都围绕传媒这一行业特点展开,使得学院从办学到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自身独特的传媒特质。因此,在民办传媒学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自身专业载体,放大专业优势,创新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途径,将专业所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专业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学校品牌、富有传媒特点、立意高远又深受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之路。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以下简称南广学院)为例,对该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个案分析与评述,对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大致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设置,例如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的各种绿化、美化以及文化、教育教学设施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师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等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学院的学院精神,包含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1]”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相互促进、高度统一、缺一不可的整体。狭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文化的精神范畴,是多年来由一届届师生薪火相传,反映师生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共同信守的团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氛围等。我们平时所说的校园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上的校园文化,即精神文化,它是一所学院的核心,体现出一个学院的精神。当这种精神文化形成之后,它就会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在一所学院独立地传承和发展,成为一所学院的气质特征。例如,我们提到北大,就会想到它对“德先生、赛先生”的历史追求;提到复旦,就会想起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中蕴含的读书做人的道理。
高校作为教育的高等学府,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所传授给学生的,除了知识和学术之外,还有着传承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塑造学生高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的功能。在这些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培育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是具有导向性。校园文化中蕴含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成为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参照,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自觉地处理个人行为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有着鲜明的导向功能,能在潜意识中为学生树立一种目标模式,引导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去追求和奋斗。
二是具有凝聚性。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校风,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表现为学生个体与学校集体荣辱与共,个人认同集体、集体吸引个人。
三是具有激励性。学院取得的成绩、涌现出的先进个人以及搭建的展示学生风采的平台等等,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由于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着很强的“共生效应”和“魅力效应”,能弘扬主流价值观、优化校园风气、培育校园精神。
四是具有整合性。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模仿进而发展到比较、分析和判断,最后初步形成个人认知体系。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模仿的蓝本,能为学生在个人与社会的融合中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做到认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民办传媒学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以南广学院为例,该校于2004年建校,学院一直以校园环境优美、各类传媒类教学设施齐备闻名。在校园设计上风格别致、中西合璧,是集求学研习、艺术展演、传媒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园林式校园。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大传播、全媒体、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设有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国际传播、摄影、演艺、艺术设计、动画与数字艺术、文化管理、传媒技术等36个本科专业、90个专业方向,基本覆盖了文化传媒各个领域。十多年来,学院一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将“忠诚、规范、创新、分享”作为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校园精神的软环境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内容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各类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各类文化竞赛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鼓励倡导师生实践,创新创意,气氛活跃,成果丰硕。学院师生曾多次在Telly国际广告节、法国飞帕电视节、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等重要国内外专业赛事上取得佳绩。
但总的看来,南广学院因其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之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因而对校园文化缺乏概念上的深入认同。表现为学院的文化建设整体发展还不够均衡,存在一些需要加以解决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民办传媒学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特色不够鲜明
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全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南广学院每年都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迎新晚会、辩论赛、创业大赛、大合唱比赛等,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客观来看,南广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其他高校相比,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对“传媒”的这一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到位,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传媒特质不够鲜明,不能给人一种“南广印记”的感觉。
(二)内涵不够深刻
南广学院从创办至今,只用了十年多的时间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制度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因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与优美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备相比显得有些滞后,这也是民办学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立意还不够深刻,有时仅停留在娱乐活动层面,体现传媒学术水平、专业技能素质等具有南广传媒特色的高质量活动还不够多。在校园精神的塑造上还显得有些单薄,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激起对学院赤诚挚爱、对传媒专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氛围还有需要努力的空间。
(三)落实不够到位
从目前全国高校的评价机制来看,人们更多关注的还是学术研究质量、就业率等显性指标。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软实力,没有具体的指标加以衡量,也不是学生总体素质评价的一个方面,看不见、摸不着,使得从学院领导层到师生有时会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副产品”,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文件、制度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缺乏一种“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抓推进的执行力和实实在在、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一些社区活动往往只在新生入学的一段时间搞得热热闹闹,一阵风之后就逐渐归于平淡,还没有真正形成长效机制加以推行。
三、民办传媒学院特色校园文化的创新途径分析
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风貌的展示形式。作为民办传媒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借助特色校园文化展示学院魅力,既是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其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民办传媒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凸显“传媒”这一最大的特色亮点和专业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领导工程来抓,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富有传媒特色的学院精神,不断创新民办传媒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导向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交锋较为激烈,一些不符合主流价值的思潮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而民办传媒学院学生因为其专业特点,与传播媒介打交道较为频繁,各类资讯、价值观念往往第一时间就能获悉。如果不能明辨真伪、去其糟粕,则很容易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偏差。
因此,民办传媒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立足传媒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正确的价值导向,按照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例如,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互动式的大讨论、大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思想的交锋、观念的碰撞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使课堂成为塑造心灵的场所,而不是机械呆板的概念传播过程;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推出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把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用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二)将传媒品牌创建作为独特的校园文化优势
作为传媒学院,最大的专业优势有两个:一个是影视文化;另一个是晚会文化,二者之间互有交叉、互相促进。
一方面,南广学院可以将晚会作为载体,将影视技能运用作为核心内容,建设传媒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活泼、健康、向上的晚会能够激发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实践中来,让学生在举办晚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为人才的培养搭建很好的平台。一台晚会,从主持人、演员到节目编排、舞美设计、化妆、摄影、灯光、音响、现场切换、后期合成、动画制作、剧务等,都有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在活动中成长,个人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毕业时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毕业后进入传媒行业能很快适应行业要求,无形中促进了学院美誉度的提升。
另一方面,传媒学院可以积极适应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突出传媒专业特点和民办学院特色,依托和挖掘传媒的丰富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反映传媒知识、反映校园生活、反映学生精神的文化活动,如各类影视文化竞赛、创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媒特质,烙上“传媒人”这一独特印记。
(三)树立校园文化的全员共建意识
一提到校园文化建设,人们习惯上认为这是学院相关行政机构、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群体的事情,很少将教师这一主力军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密切相关。大学之大,除了学校建设规模之外,更多注重的是“大师”。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博学的理论知识、突出的教研成果的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一所优秀的大学,一定有着一批在相关知识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型学者。“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直接决定着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他们的集体凝聚力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良好的校园文化不只是让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
因此,民办传媒学院必须树立起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让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除了开展学生层面的文化活动外,还需丰富教师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将教师与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融为一体,在师生中形成一种整体共建意识。通过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将学院形象塑造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代代师生共同努力,像“接力赛”一样,将校园文化这个“接力棒”代代传承,并且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南广学院虽然有中国传媒大学这个母体学校的支持,有母体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样板,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毕竟建设的时间过短,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要形成具有南广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的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