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新人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临床带教;人性化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践穿插在 整个护理学的教育中。临床带教工作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护生临床带教质量,培养职业能力强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临床带教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性化带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有赖于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互动能力。我院每年承担着多所学校大、中专护生的临床实习任务,通过这5 年的临床 带教,体会到临床带教工作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1 护生进临床科室前 加强护生职业道德培养

现在校护生多为80 后或90 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比例较 高。自幼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进入医院实习,要求他们转变观念,把病人当上帝当亲人,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白衣天使,这种角色的转变会使他们产生失落感。为了尽快帮助他们适应 医院环境,完成角色转变,在进入医院后,由护理部安排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介绍、医疗安全教育、基础护理常规操作练习、医嘱处理等,介绍护理界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对他们进行思想及专业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希望他们热爱护理工作,忠于职守,发扬救死 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负责并充满爱心和同情心;要求他 们进入实习岗位后,要衣帽整洁、仪表端庄,注意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关心、体贴病人,不怕脏和累,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2 护生到科室后,由护士长召开教育,明确教学

目标和任务,介绍科室特色,指定教学组长和一对一带教老师。再由教学组长首先介绍本科室环境,物品摆放的位置,专业开展情况、护理特色,提供带教老师个人档 案,包括老师个性、教学能力、工作业绩 等[1]。护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同学侧面了解带教 老师有关情况。

3 在带教过程中,根据护生特点实行人文关怀[2]:

对性情急燥的护生,要强调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对动作缓慢的护生,强调操作完成的时间性;对 外向型护生,要鼓励其多思考,提高观察病情、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内向型护生要主动接近,有意安 排其发言与操作,培养其沟通能力;对自尊心强的护 生发挥其长处,对护生的进步应及时鼓励表扬,有错 误及时指出,但要注意方法,使之心服口服。在带教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护生,充分激发护生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让 护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性化带教。

4 鼓励护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在工作中,不仅要让护生明白怎样做,而且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时首先让护生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复习相关知识,让护生先采用通俗易懂方法试讲,然后带教老师补充和完善。在技术操作方面,带教老师要先让护生预习操作程序,然后看自己操作,最后指导护生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做到放手不放眼。请护生参与科室护理质量分析及安全,鼓励护生对科室质量管理及护理安全讨论会议防范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讲评。另外,带教老师从生活上应多关心护生,多送温暖,帮助其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热情邀请护生参加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使护生对科室产生归宿感。

5 加强护生心理素质培养由于护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加之患者对护生操作不信任,会造成护生紧张焦虑、依赖、缺乏自信的心理。

作为带教老师应具有乐观开朗、耐心细致、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品质,做到“带思想、带作风、带技术”,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应尊重护生,“请”字当头,“谢”字当尾,少批评,多鼓励,协调好护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护生勇敢面对,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应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重心,学会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虚心向同学、老师及周围的人学习。

总之,实习学生的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从事专业的早期给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有利于从学生到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有利于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因此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护理带教者的重视,适应专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并完善实习生 的培训,以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可以说,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志愿者们无愧于“北京最好的名片”,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热情、真诚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朝气和自信的青春中国。现在,随着奥运会和残奥会落下帷幕,志愿者们也都陆续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而如果想延续这种志愿服务的精神,显然除了一纸倡议书之外,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七年前,在志愿服务上清华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2001年北京举办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时候,清华游泳馆是大运会的比赛场馆,那时候在校内就曾掀起过志愿服务的热潮。不过在大运会结束以后,虽然学校也倡导大家把志愿服务的热情带到平时生活中,但由于缺少了大型比赛的氛围和相关的配套激励措施,此后的志愿服务和大运会期间的热火朝天相比黯淡了不少。

其实志愿服务本来就是个舶来品,登陆中国的时间并不长,虽然通过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志愿服务的,但这只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例子,奥运会百年一遇的重大性和参与其中给志愿者带来的荣誉感都是一般活动无法比拟的,认为通过一次奥运会就可以普及志愿服务显然有些过于乐观了。志愿服务的拓展与延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后奥运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建立完善和健全的志愿服务制度。

首先,我们应该在符合我国现行法律的情况下,适时出台激励机制,鼓励全社会开展政府的和非政府的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我国已经有22个省、市制定了促进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这是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一个好的开端。不可否认,我们的志愿服务政府主导的色彩比较浓厚。一方面容易造成个人和机构严重地依赖政府;另一方面,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管理所有的社会公共事物。当然,政府部门也需要自我职能的转变,要把主要方向放在规范法律法规和监督执法上。例如,建立全国性的志愿者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志愿服务的确认和登记机制等,使志愿服务能成为社会公认的个人工作阅历和个人社会贡献的评价内容之一。

其次,应该大力加强志愿宣传,在社会上树立尊重志愿服务,崇尚志愿服务的风气。虽然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志愿者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背后他们还是承担了很多的痛苦和辛酸,一些工作人员管理的不人性化和对志愿者工作的不理解都挫伤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试想,如果以后这样的情况依旧,很难保证志愿者队伍不会慢慢流失。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会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威胁情景

分类号 B842.1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12.002

1 引言

群际偏见(inter-group prejudice)是导致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当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市民与农民工的群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亟需关注的问题。所谓群际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它是群际关系常见的结果(Hewstone, 2003)。许多研究者认为群际偏见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Abrams & Hogg, 1988; Brewer & Miller, 1996; Giannakakis & Fritsche, 2011; Jackson, 2002; 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社会认同是群际偏见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Leonardelli & Brewer, 2001; Porter, Rheinschmidt-Same, & Richeson, 2016; Spears, Doosje, & Ellemers, 2009)。因此,解释群际偏见产生机制的逻辑起点来自于个体的社会认同。

群际偏见的产生以个体对内群体的社会认同为基础。Tajfel, Billig, Bundy和Flament(1971)通过运用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l-Group paradigm),验证了群体间偏见的最小条件是对群体成员身份的意识。当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产生认同,就会产生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概念,随之而来的就会产生群际冲突和偏见(Al Ramiah, Hewstone, & Schmid, 2011)。Turner和Crisp(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内群体的认同与群际偏见之间存在相关,较高的内群体认同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群际偏见。

社会认同理论(Tajfel & Turner, 1986)认为“个体力求维持或提升他们的自尊”。个体为了满足提高内群体地位和自尊的需要,往往会对外群体产生偏见。此后,研究者们从社会认同视角探讨了群际偏见和自尊的关系(党健宁, 2015; Hogg, Turner, Nascimento-Schulze, & Spriggs, 1986; Mullin & Hogg, 1998)。但是,早期研究者们采用的自尊测量多数为个体自尊量表,探讨的是群际关系与个体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最近的研究则认为,对群际偏见最好的预测来源于个体的集体自尊水平。集体自尊能更好地预测群际态度(Crocker & Luhtanen, 1990; 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 Jephson, et al., 2011)。一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集体自尊水平在社会认同与群际关系之间起到一定的作用。Branscombe和Wann(1994)通过对其社会认同、集体自尊和外群体贬损的测量,得出受到外群体威胁的情况下,当个体对某一群体产生认同时,集体自尊水平对外群体贬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此外,一些研究者提出威胁情景而非自尊水平才是影响群际偏见和歧视更合理的因素(Effron & Knowles, 2015; Long & Spears, 1998),自尊受到威胁会增强对外群体成员的歧视(Fein & Spencer, 1997)。但是,对威胁情景的考虑是目前研究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的关系时所缺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的关系时,加入威胁情景变量,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积极的社会认同来自于积极的社会比较,这正是个体为了满足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张莹瑞,佐斌,2006)。人们为了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满足高自尊需求,而积极的社会认同是来自于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有利的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外群体的歧视或偏见。Abrams和Hogg(1988)提出,人们有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当自尊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就会对外群体产生偏见。Crocker和Luhtanen(1990)通过使用最简群体范式,测量被试的个性特质与集体自尊,得出集体自尊是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的重要变量。Amiot和Hornsey(2010)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集体自尊能够预测群际偏见,相比低集体自尊组的被试,高集体自尊组表现出更多的群际偏见。Roth和Steffens(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隐群际偏见与个体的自尊以及身份认同相关。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和Jephson等人(2011)研究发现,剥夺外群体资源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集体自尊。因此,可以假设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应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当个体的集体自尊受到来自外群体的威胁时,人们通常会通过对外群体的偏见和贬损来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同和集体自尊。多数研究发现,威胁情景对社会认同、集体自尊和群际偏见产生影响。Amiot和Hornsey(2010)以加拿大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当受到外群体的威胁或批评时,被试会表现出更高的群际偏见,与控制组相比,高威胁情景组表现出更高的群际偏见。Dimofte, Goodstein和Brumbaugh (2014)以消费者为被试,从社会认同视角研究了社会认同与集体自尊的关系,证实了当集体自尊受到威胁时,社会认同会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

目前关于社会认同与群际关系的研究逐渐显示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群体关系上分为三种表现,群际态度、群际行为和群际认知,主要研究包括群际偏见、群际冲突、群际攻击性、群际威胁、群际归因、群际信任等等。同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学者们也提出了缓解群际关系的一系列措施,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目前很少研究者把集体自尊作为第三变量,来分析身份认同与群际偏见的关系,而且国内对于威胁情景在身份认同、集体自尊和群际偏见之间关系的干预作用也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和情景干预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集体自尊和群际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然后通过创设威胁情景,研究威胁情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的影响。

2 研究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关系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从哈尔滨与沈阳两个城市随机抽取340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被试入选标准为: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农村户口,并在1990年以后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剔除漏答或多选导致问卷数据无效的被试,最终获得312名有效被试(男性215人,女性97人),被试年龄在19~3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3。其中,被试的受教育水平以初高中为主(78.4%),被试所从事职业包括建筑业、服务业、餐饮业和制造业等。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认同量表

社会认同量表用16个题目的群体认同量表(Roccas, Sagiv, Schwartz, Halevy, & Eidelson, 2008),包含四个维度:群体重要性、承诺、优越感和尊重,每个维度4道题,均采用7级评分,共计112分。分数越高,则表明社会认同程度越高。根据本次研究内容和目的,对原量表的部分表述进行了适应性调整(把“this group” 改为“农民工群体”),调整之后的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0.84,0.82和0.88。

2.2.2 集体自尊量表

集体自尊采用Luhtanen和Crocker(1992)编制的《集体自尊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包含16个条目,采用7级评分,分为四个维度:成员身份自尊、内在集体自尊、公共集体自尊和认同性自尊。量表信度为0.88,本研究集体自尊问卷的整体一致性系数为0.87,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58,0.84,0.82和0.60。

2.2.3 对城市人偏见问卷

群际偏见采用12个题目的群际偏见问卷测量(Ekehammar, Akrami, & Araya, 2003),问卷采用9点计分,其中反向计分题目6道,正向计分题目6道,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群际偏见越大。将其测试程序按照本研究的主题及研究对象进行文字调整之后,以测试农民工对城市人所持外显偏见的程度。例如:大多数城市人对我们是有敌意的(1:根本不是――9:完全是)。调整之后的信度系数为0.84。

2.3 问卷实测

本研究以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在问卷调查阶段也有部分被试是个别调查施测的。但指导语和受测环境一致,均在较为安静的房间填写。

2.4 研究结果

2.4.1 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得分的均分为80.47,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民工群体的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集体自尊总分的均分为84.69,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群际偏见得分的均分为62.58,处于中等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社会认同总分与集体自尊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1,p

2.4.2 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分析

鉴于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之间的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集体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探讨集体自尊是否在社会认同和群际偏见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采用因果步骤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根据表3所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所有结果都是标准化解),社会认同对群际偏见的回归系数显著(c=0.35, t=6.62, p

3 研究二:威胁情景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抽取社会认同得分在后27%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被试,共80人。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0人,(男性26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为25.1;对照组40人(男性27人,女性13人),平均年龄为24.2。

3.2 研究工具

威胁情景创设材料

随机选取两段时长为3分钟的有关农民工被打的新闻报道,并用Excel绘制一个关于城市人对农民工消极评定的统计图表作为威胁情景材料。为了检验威胁情景的启动效应,随机选取沈阳市30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被试,且近期没有参与类似实验调查,视力、听力均正常。向被试呈现威胁情景材料,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被试对材料的的感受,问卷主要包括“看完视频和统计图表后,您的心情是?”和“您觉得材料中城市人对农民工群体的言行是否应该受到谴责?”两道题目。题目采用从1~7级评分,对题目得分进行相加,取其平均值。对于统计图表,被试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答题,被试对统计图表理解较为清楚。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威胁情景材料能够激起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人群体的不满和愤怒感(M=6.52,SD=0.88),在完成实验后,告知被试统计图表的虚假性,以及视频的片面性,从而消除其负面情绪。

社会认同量表、集体自尊量表以及对城市人偏见问卷和研究一相同。

3.3 实验程序

通过统计分析,抽取社会认同得分在后27%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一轮的被试,共80人。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并把性别、受教育水平和从事职业作为协变量,对两组被试进行同质性检验,社会认同(F(1,78)=1.52,p=0.22)、集体自尊(F(1,78)=0.17,p=0.68)与群际偏见(F(1,78)=0.08,p=0.77)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其次,一周后(避免练习效应)随机把实验组和对照组分配到两个相似的房间,实验组观看农民工被打的新闻报道和消极评定统计图,对照组则不参与视频的观看。最后,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问卷的测量。完成测试后,告知实验组被试威胁情景材料是根据研究需要选取的,并不具有普适性,且统计图表是虚假的。

3.4 研究结果

3.4.1 社会认同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根据被试在社会认同问卷上的得分,威胁情景下的实验组(M=86.38, SD=6.61),无威胁情景下对照组(M=50.40, SD=8.80),两组被试的社会认同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0.65, p

3.4.2 集体自尊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根据被试在集体自尊问卷上的得分,威胁情景下的实验组(M=85.30, SD=9.24),无威胁情景下的对照组(M=53.90, SD=10.42),两组被试的集体自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4.25, p

3. 4.3 群际偏见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根据被试在群际偏见问卷上的得分,威胁情景下的实验组(M=78.27, SD=9. 47),无威胁情景下的对照组(M=49.08, SD=7. 28),两组被试的群际偏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5.46, p

4 讨论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认同理论,分析了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有无威胁情景的对比下,研究了威胁情景对社会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的影响。

4. 1 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之间关系

从研究一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该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Amiot & Hornsey,2010;Hunter, Banks, O-Brien, Kafka, Hayhurst, Jephson, et al., 2011)。此外,本研究证实了社会认同与集体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集体自尊在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的社会认同程度会影响其对外群体的偏见,对内群体的社会认同程度越高,其对外群体的偏见就会越高;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自尊水平越高,相应的群际偏见程度也会越高。这一研究结果对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群际偏见的启示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降低对城市人的偏见,首要任务是降低其本身的农民工社会认同,并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对城市人群体的认同,只有顺利实现心理的市民化,才能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人的偏见,提高其本身真正的市民化水平。此外,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到其所面临的现实处境,通过学习和再教育,在改变其对农民工群体的认同的同时,降低其对农民工群体的集体自尊水平,加快其对市民的认同程度,从而降低群际偏见和冲突。

4.2 威胁情景对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的影响

研究二的研究结果表明,威胁情景会对被试的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产生影响。与无威胁情景相比,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以及群际偏见的得分均得到显著提高。国外一些关于种族群体关系的研究也证实了威胁情景下被试的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提高的结论(Pfeifer & Ruble 2007; Xin, Xin, & Lin, 2016)。但是由于研究群体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在对威胁情景下的集体自尊研究,结论却没有统一的定论(Branscombe & Wann, 1994; Branscombe, Spears, Ellemers, & Doosje, 2002)。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与无威胁情景相比,威胁情景的创设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程度、集体自尊水平以及群际偏见程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说明威胁情景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内心对城市人群体的排斥,更加坚定了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定位和认同。因此,要想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际偏见,不能通过威胁和强迫的手段,而是要处理好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通过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市民化,逐渐降低其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增强城市的融入感,从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的关系,降低群际偏见。

4.3 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首先,本研究的取样仅在哈尔滨和沈阳两个地方进行,这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对于社会认同和集体自尊的测量仅通过问卷展开调查,单从外显层面进行调查,缺乏从内隐层面考虑其对群际偏见的影响;最后,对于威胁情景下的研究结论,是否是由于改变社会认同、集体自尊、群际偏见三者之中的一个变量而导致了另外一个变量的改变,本研究没有进行查证。以上问题仍需后续的调查研究加以证实。

5 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之间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集体自尊在社会认同与群际偏见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会认同对群际偏见的影响中有部分作用是通过集体自尊实现的。威胁情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程度、集体自尊水平和对城市人群体的偏见程度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党健宁 (2015). 不同来源自尊威胁对内群体偏爱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 (200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36(5), 448-452.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 (2006).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9(1), 44-46.

张莹瑞, 佐斌 (2006).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14(3), 475-480.

张矸耄 江平, 王二平 (2009). 群际威胁的分类对群体偏见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17(2), 473-480.

Abrams, D., & Hogg, M.(1988). Comments on the motivational status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8, 317-334.

Al Ramiah, A., Hewstone, M., & Schmid, K.(2011).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conflict. Psychological Studies, 56(1), 44-52.

Amiot, C. E., & Hornsey, M. J.(2010).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tingency and its role in predicting intergroup bias. Self and Identity, 9(1), 62-61.

Branscombe, N. R., & Wann, D. L. (1994).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sequences of outgroup derogation when a valued social identity is on tria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4, 641-657.

Branscombe, N. R., Spears, R., Ellemers, N., & Doosje, B. (2002). Intragroup and intergroup evaluation effects on group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744-753.

Brewer, M., & Miller, N. (1996). Intergroup relation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Crocker, J. & Luhtanen, R.(1990).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group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1), 60-67.

Amiot, C. E., & Hornsey, M. J. (2010). Collective self-esteem contingency and its role in predicting intergroup bias. Self and Identity, 9, 62-86.

Dimofte, C. V., Goodstein, R. C., & Brumbaugh, A. M.(2014).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on aspirational advertising: Implicit threats to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3(25), 416-430.

Effron, D. A., & Knowles, E. D.(2015). Entitativity and intergroup bias: How belonging to a cohesive group allows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prejudi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2), 234-253.

Ekehammar. B, Akrami. N, Araya T. (2003). 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prejudi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8), 1509-1520.

Fein, S., & Spencer, S. J.(1997). Prejudice as self-image maintenance: Affirming the self through derogating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31-44.

Giannakakis, A. E., & Fritsche, I.(2011). Social identities, group norms, and threat: On the malleability of ingroup bia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1), 82-93.

Hewstone, M. (2003). Intergroup contact: Panacea for prejudice? Psychologist, 16, 352-355.

Hogg, M. A., Turner, J. C., Nascimento-Schulze, C. & Spriggs, D. (1986). Social categorization, behavior and self-esteem: Two experiments. Revista de-psicologia social, 1(1), 23-37.

Hunter, J. A., Banks, M., O-Brien, K., Kafka, S., Hayhurst, G., Jephson, D.,.. & Stringer, M.(2011).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involving negative outcomes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1(5), 1145-1174.

Jackson, J. W.(2002). Intergroup attitudes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ived intergroup conflict. Self and Identity, 1(1), 11-33.

Leonardelli, G. J. & Brewer, M. B. (2001). Minority and majority discrimination: When and wh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7, 468-485.

Long, K. M., & Spears, R.(1998). Opposing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 on interpersonal and intergroup comparison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8(6), 913-930.

Luhtanen, R., & Crocker, J. (1992). A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Self-evaluation of One-s Soci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 675-690.

Mullin, B. A., & Hogg, M. A.(1998).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uncertainty in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minimal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7(3), 345-365.

Pfeifer, J. H., Ruble, D. N., Bachman, M. A., Alvarez, J. M., Cameron, J. A., & Fuligni, A. J.(2007). Social identities and intergroup bias in immigrant and nonimmigrant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2), 496-507.

Porter, S. C., Rheinschmidt-Same, M., & Richeson, J. A.(2016). Inferring identity from language: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 informs social categoriz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 94-102.

Roth, J., & Steffens, M. C.(2014). When I becomes we: Associative self-anchoring drives implicit intergroup bias in minimal groups. Social Psychology, 45(4), 253-264.

Roccas, S., Sagiv, L., Schwartz, S., Halevy, N., & Eidelson, R. (2008). Toward a unifying model of identification with groups: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3), 280-306.

Riek, B. M., Mania, E. W & Gaeitner, S. L. (2006). Inter-group threat and outgroup attitude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 336-353.

Spears, R., Doosje, B., & Ellemers, N.(2009). Commitment and the context of social perception. In N. Ellemers, R. Spears, & B. Doosje (Eds.), Social identity: Context, commitment, content (pp.59-83). Oxford, UK: Blackwell.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2000). An integrated threat theory of prejudice. In S. Oskamp (Ed.), Reduci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pp. 23-46). Hillsdale, NJ: Erlbaum.

Tajfel, H., & Turner, J. C.(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S. Worchel, W. G. Austin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2nd ed., pp. 7-24). Chicago: Nelson Hall.

Tajfel, H., Billi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 149-178.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酒店实习是考研耐心和细心的岗位,也是服务业里高端的一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酒店实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酒店实习心得体会一

转眼间,来到_这个陌生的城市已经有了_天了。从十九号正式上班开始,也有_天了。也说不出心里有什么滋味,感觉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味都有。

我记得当我们在十一月十二号下午三点多钟踏上_开往_的列车的时候,心里是很激动的。因为我们踏入了社会,要经历社会的洗礼。

实习之前,我们都充满了憧憬,憧憬着我们的实习酒店的工作环境,憧憬着我们会在哪个部门工作,憧憬着我们的未来。然而,憧憬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我们真正的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的激情就慢慢的被打磨殆尽。

刚来到_国际酒店的时候,感觉还不错。酒店还蛮好,环境也不错。住宿和伙食都还不错。员工的脸上时常挂着笑容。感觉还蛮好的。

从十四号开始,经过三天简单的培训,然后休息了一天。我们在十八号那天分岗位了。根据我们自己的意愿以及部门的需要分岗位。我被分在了中餐厅传菜部。做传菜员。

十九号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八点半准时到传菜部报到。报到之后,领班就带着我们几个实习生参观厨房、_x中餐厅以及所有的vip包房。让我们熟悉一下,我们将要工作的环境。他还仔细的在纸上把厨房的布局、vip包房的位置以及_x中餐厅所有的台号都给我们标出来,让我们把这些都好好的记下来。领班还教我们认识点心房里的点心,认识配料。最后他把哪些点心需要配什么配料,哪些菜需要配什么配料都写到了纸上。写了三份,我们三个实习生一人一份。当时,我们就感觉,这个领班,人挺好的,对我们很照顾,给我们的帮助也很多。那天上午,他把作为一个传菜员需要掌握的东西,都告诉了我们,让我们记下来。当时,我们就一个感觉,传菜也有这么多东西要学呀,要记得东西好多呀:各种各样的点心、厨房的布局、点心与配料的搭配,菜与配料的搭配、各种各样的配料等等。

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都把领班写给我们的那张纸放在口袋里,送点心或者是传菜的时候,都拿出来看一下或者是向老员工问一下,看是否需要加什么配料。现在十二天下来,我们也都慢慢的熟悉了。

刚开始上班的时候,就一个感觉“累”。每盘菜的分量不多,只是那个盘子都是瓷的,又特别大,每个都特别重。汤碗就更吓人,一个汤碗加上汤,有二十多斤,端着特别重。第一天上班后,感觉胳膊都要断了,腿也软了,脚也磨出了泡。晚上下班回到寝室,就只想睡觉。上班的头三天,都有这样的感觉,还不适应嘛。三天过后,这种感觉就好了一些,因为慢慢的适应了。现在十二天过去了,已经慢慢的习惯了。除了每天感觉有些累,其它的都还好。估计还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吧。每天都做着同一件事,时间久了,确实感觉有些枯燥。

不过在传菜部,感觉那里的同事都还蛮好。我们刚来,还不熟悉,他们对我们都还挺照顾。我们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及时的给予我们帮助。传菜的时候,他们都拿那些大的,重的,把那些小的,轻的留给我们。我记得有一次,我去端一碗汤,一个比我还要瘦小的同事把我推开,把汤端走了。当时,我心里真的很感动。真的很感谢那些同事,谢谢他们给我们的帮助和照顾。其实,和这样的同事在一起工作,也是很幸运、很幸福的事。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因为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增加更多的烦恼。短短的十几天,我们就成为了朋友,成为了兄弟。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累,大家一起承担;快乐,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今天的累,今天的痛苦,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我们的未来以及未来的美好生活。现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酸甜苦辣,不断地磨练着你的意志和耐力。能扛住,不向生活屈服的人就是强者。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学生了,我们已经踏入社会了,我们已经开始生活了。

2020酒店实习心得体会二

一、实习岗位与内容

1、餐前准备:每天开工前都要确保头发、着装的整洁,并保持个人卫生;

在进店上岗后检查相关的餐具数量是否备齐,相关设备是否正常使用,保持一整天的营业正常,酒店餐饮服务实习报告及心得体会。

2、迎宾、问候客人:当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要在营业时间前站在岗位上迎接客人的到来。

当客人来到时,以诚挚和亲切的态度主动与顾客打招呼。

3、呈递菜单并点单:热情、礼貌地帮助顾客点菜。

根据点单情况向客人做建议性销售,并适当复单,以防下错单,然后尽快完成电脑下单。下单结束后应简洁地介绍店内的一些自动服务,并提醒顾客保管好随身物品;最后将客人所点的菜品别开在点菜单上,每份一式二联,一联拿至电脑下单,一联用以上菜、结账及留底备查。

4、餐间服务:

随时留意顾客用餐情况和台面情况,如加水、换骨碟、加菜等;留意顾客所点菜式是否上齐,并为顾客提供帮助。

5、出餐服务:根据电脑单核对菜品,并检查菜品的品质,做到分量不够不取、颜色不对不取、温度不够不取、配料不齐不取、餐具不洁不取、出品有异物不取。

上菜时,要在客人比较稀疏的地方上菜,每次要将菜品上桌后报菜名,报菜名后整齐地摆放在散架或台面上,当所有菜品全部出完后,要向客人说明:“您的菜已经全部上齐了,请慢用!”出菜品的顺序应是汤、肉类、菜类,最后是主食。

6、结帐:核对账单金额,并向顾客报出消费金额“多谢您的消费是_元”,收取相应金额,与顾客确认大钞后四位数字,及时找回剩余金额,如顾客需要发票,提醒顾客带同电脑小票至收银台拿取。

7、送客:客人起身要离开时,应提醒客人留意随身携带的物品,并主动欢送顾客“谢谢光临,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检查一遍是否有客人落下的物品。

8、餐后整理工作:归整坐椅,清洁地面卫生,然后安全、迅速的收拾干净台面,并摆好餐位,迎接下批客人。

9、上岗责任:应严格遵守清洁的要求,随手清洁,彻底清洁所有设备和表面,如有问题应及时向部长、主管或经理汇报任何有关产品和设备方面的问题。

并在离开岗位时通知当更管理人员,当身着制服出现在大堂时,应保持微笑,做到提高品质的服务,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实习收获与体会

工作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快乐。当我为客人呈上热情的微笑,听到客人的道谢;当我们的服务获得客人对餐厅的赞许和称道;当我以诚挚和亲切的态度主动送客时,客人露出满意的微笑......我的内心仿佛吹过春天的和风,温暖惬意。我们的工作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在工作中收获快乐,在微笑中赢得尊重,在实习中体验生活。

(一)实习收获

1、服务意识的提高

对于酒店等服务行业来讲,服务质量无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企业的生命线.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不仅能够为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其再次光临打下基础.而且能够使顾客倍感尊荣,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形象。通过酒店组织的培训和平时部门的强化练习,锻炼了我的服务意识,养成了面对客人泛出微笑的好习惯;学会了用标准的礼仪礼貌待客,更明白了学好外语的重要性。

2、服务水平的提高

经过了几个月的餐饮店工作,使我们对餐饮业的基本业务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礼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餐饮业更加如此,要敢于开口向人问好,在向人问好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到:口到,眼到,神到,一项都不能少。对于客人的要求,要尽全力去满足,尽管有些不是我们职责范围的事情,也要尽力帮其转达;尽管有些要求不合理的不能办到,都要用委婉的语气拒绝,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二)实习体会

1、餐饮服务业是社会文明的窗口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店行业获得飞速发展。虽然餐饮业的规模大小、档次高低、服务水平、管理质量等参差不齐,但从近几年餐饮行业发展状况和经济效益来看,餐饮业的档次越高、服务质量越好,其经营效益也就越高。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素质、精神文明也不断提高,同时,对这个行业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越是高档次的餐饮店,越是宾客盈门。这反映出餐饮服务业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

2、服务质量是酒店管理的核心

餐饮业的服务质量是餐饮店日常管理的中心工作,全体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管理人员更要树立服务质量观念。只有在质量观念上牢牢扎了根,才能在日常管理中把质量真正当成企业的生命线。

3、酒店文化是酒店经营的灵魂

酒店里无所不在的是服务文化、礼仪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解困文化等等,在饭店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主人,所有的客人来到店内都会对餐店和饭店人产生或多或少的依赖,除了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接收文化或知识,他们还在遇到困难时向饭店人寻求帮助。因此,我们可以说,饭店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文化和知识的场所。于是,在这里工作的人们必须更有知识、文化和涵养。客人在品尝一道菜式,而耳边是服务员小姐用甜美的声音介绍有关菜式的知识,包括起源、流传、特色、新意等等,不仅更增添了品菜的乐趣,也让客人接收到一些新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从另一个层面上觉得不虚此行。

在饭店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彬彬有礼的服务人员,规范的操作、职业的微笑、谦恭的神态,让客人无时无刻不受着礼仪文化的熏陶。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永远都在受着周边人的影响,所谓人以群分,礼仪文化不仅使饭店人素质提高,也在有益地影响着客人,提升着整个社会的素质与涵养。还有一种称之为“解困文化”,也就是帮助客人解决难题的知识提供能力,金钥匙文化就是典型,满意加惊喜,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眨眼间过去,很快就结束了我的工作历程,回首竟有些留恋,经理的教诲指导,主管温和的微笑,那些和我们一起服务过的服务员,都让我牵挂难忘。这为我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它是我从学校向社会跨越的一个平台,因为有他们的指导,才使得我顺利完成了这次工作。经历此次工作,我学会了细心认真地去生活学习,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在生活的道路上,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今后我将珍惜每一次机会,勇敢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成熟起来。

2020酒店实习心得体会三

我从学校出来实习,已经有三个月了,这三个月在酒店的前台实习,对酒店的前台也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以前住酒店的时候就看见他们在那做一下住店人员的信息而已,等真正自己接触了这一行业,才知道他们有多辛苦,真的是每一行工作都不简单,都是需要付出很多才可以看出成果。

酒店前台实习这几月,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为什么要站在那里录信息,而不能坐着,到现在知道站着是对来客的尊重和礼貌。从早上五六点就要站岗,对于我这个生物钟是七八点的人来说,简直不要太煎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腿几乎是麻的,而且要一直微笑,在酒店工作,这是最基本的工作,微笑服务每一位顾客。我们前台人员有时人手不够还要黑白班倒,也只能是在那一个间隙可以休息一会。顾客多的时候,忙到人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还要一直站在那,给他们介绍房间和酒店的一些注意事项。真的好辛苦,很多时候都想放弃,但是想着我还是在实习期,不能随意离职,对自己毕业也不好,就慢慢的坚持到现在,也开始去接受这份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其他地方去开解。我也就适应到现在,对前台的工作也都熟悉起来了,自己一个人也能做好。

在实习的这期间,体会到最多的就是这一个岗位的辛苦,真的很佩服那些一直都在这岗位上工作,以及一直在服务每一位顾客,让顾客感觉到我们酒店的真正好。我开始的不理解、不乐意,现在都转化为我喜欢这个工作了,在看到我服务的客人也对我微笑,对我说一声“谢谢”的时候,心中那股无言的喜悦真是太满了。看到一个个的客人很满意我们的服务,称赞我们的时候,真的那种成就感就跟你做出了一道道难题那样。幸福从心里散发出来,即使这一天很累很累、很辛苦,那也值得,因为我的工作做好了。在酒店实习,真的是学会了很多,把专业知识直接就转做实践的能力,这大概是很大的收获了,明白自己以后将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样子,提前体会也是一番乐趣。

虽然这段实习,在这期间很辛苦,但学会了要从职业本身去看、去体验,而不是感觉他们不辛苦就真的不辛苦了吗,最大的感受就是跟别人一样自己亲身经历才是最好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轻松,多一份理解和谅解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帮助。这三月的实习过去了,还有好几个月的实习,希望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的也更多。

2020酒店实习心得体会四

还记得在以前在学校里被安排去饭店实习,自那一次实习给自己有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让自己成长了很多。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上次的工作是总机,这次还是总机,还真的很总机结缘了。我很清楚,这次的实习跟上次不一样,上次是锻炼,这次可是真的要认真对待了,饭店的要求也比上次的饭店严格很多。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对总机的操作是很熟悉的,就是只要背出各部门的分机号码了。但是这次的饭店的分机号码特别难记,而且还分楼分区,很复杂,所以自己是丝毫不敢怠慢,用心地去背。起先是搞不清楚状况,有转错地方,被师傅说过。但是随着越来越熟悉,我不知不觉中,4个月的实习生涯结束了,回想其中的点点滴滴至今还意犹未尽。这4个月中所发生的事情足以对自己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

总机负责接电话,一天坐着8小时,对那些在餐厅和客房的同学们来说是多么羡慕我有这么轻松的工作,但是这其中的滋味又有谁知?在别人的眼中,总机和监控是不于外人打交道的,看着很轻松,但是这岂是一份容易的差事?总机的工作是苦多于甜,每天一个人呆在一个小房间里,只有电话其他什么也没有,而且酒店的规定很严格,总机除了接电话就是接电话,其他的事情都不能做!但是熟悉了之后就好多了,总机的好处我总结出来就是不用很客人正面接触,客人也看不到我的样子,我接电话也不用紧张害怕,而且总机一般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的。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我知道,这次的实习是我以后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此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工作。

这次的实习,酒店的领导是用对正式员工的态度来要求我的,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有时我会急得哭,有时因为工作枯燥而想放弃。但是我想了想,现在实习就几个月,以后的工作是几十年,如果连这些时间都没有办法撑下来,那以后怎么办?想到这里,我只有继续工作。

虽然辛苦的工作让我吃了不少苦,但是我却在这次实习中学到很多,也锻炼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现在都学到了。在学校里,老师从来不会骂学生,但是在工作中领导看到你出错,就会毫不留情地骂。面对不讲理的客人也不能顶撞,更不能得罪客人,所以,我也练就了很好的性子。另外,工作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学习是学知识,工作是学做人。每当客人来电话,第一个和他们接触的是我,如果我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那客人对酒店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了。如果接到外宾的电话还要用熟练的英语跟他们交流,当同时接到很多电话时,要做好等待客人的工作,不能冷落他们,要加快速度。

除了这些,我的收获是学会怎么接带团队客人时碰到棘手的问题。接待团队客人要一一记录他们的情况,如果有不同时间的叫早服务一定要认真核对时间,也必须准点叫醒他们,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耽误了客人的行程,那不止会影响到自己,也会给饭店带来很大损失,让饭店的形象受损。这个也就使我养成了准时起床等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我也常常用工作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对于这4个月的实习我感触颇多,不管是对自己还是生活。以前总是听父母说工作不好做,当时我就是不相信,如今自己到了单位,上班了,亲身体会了其中的滋味,才知道但是父母讲的全是对的。工作就是这么现实,不好就辞退,出错就批评,客人就是上帝,一切以客人为中心,我想这个早已成了各饭店宾馆的至理名言了。在工作中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强,更体会到赚钱的不易,那些坏脾气的同学相信也会被磨练成好脾气吧!

我很清楚地知道,如今工作真的很难找,如果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就要好好珍惜,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懂得如何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其实,工作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性,不关碰到什么事,要做到宠辱不惊,好了要更好,不好也要改好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

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有信心的走下去!

2020酒店实习心得体会五

在正式的工作之前,我在酒店做前台的实习工作,让我对前台的工作有一个了解,同时也是可以让我明白在社会上工作是和在学校学习是有很大的一个差别的,这次的实习我也是感触很深,有一些心得体会。

酒店前台的工作代表的是酒店的一个形象,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很担心自己出错的,毕竟之前没做好,虽然有实训模拟过,但和真正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开始时候我是跟着同事的,她带着我,我在看她工作的时候也是学习到了一个前台的日常是该如何的去做的,同时也是在实习中明白,要多学,才能对于一些突发的情况及时的处理,而不是遇到问题什么都不懂,也无法解决,那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前台了。学校的学习是理论,而前台的学习是礼仪以及各种案例,知道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该如何的处理,除了工作的经验,也是需要我们多去和同事沟通,在沟通中了解他们遇到的事情,让自己知道做前台会遇到哪些问题,又是该如何的去解决的。

工作中尽量的不要出错,作为前台,我们是面对客户的,如果出了错误,其实是很影响酒店的形象的,客户不会觉得是我们个人出错了,而是会觉得这个酒店的前台怎么那么差劲,进而觉得这个酒店也是不怎么样的,所以在实习中我也是格外的谨慎,即使做得慢一些,但也是要保证自己的工作不要出大的错误,当然由于我没什么经验,所以小错误也是不断的,还好有同事及时的帮我查漏补缺,才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在实习里,我懂得要勤问,多做,作为刚出来社会的新人,如果自己还不勤劳的去做,那么其实其他的同事也是不会怎么帮助你的,毕竟大家也是有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多去主动,多问,多做事情,让大家肯定你,觉得你是愿意工作,喜欢学习的,他们也是会愿意教你,告诉你一些工作的经验。

在这次的前台工作当中,我明白我自己是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去学习的,工作和在校是有很大的区别,需要我付出更多的一个精力,对于工作也是要做的更加谨慎,而不是像学习一样,错了还能改,而工作中如果出错,想要挽回就不是那么的容易的了,同时这次的实习也是让我坚定了以后想在酒店行业工作的一个想法,对于今后的工作我也是准备好了,并且也有信心去做好。

带新人的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2022年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们进行青年教师活动的学习,在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一开始的介绍学期计划,到音乐实践课评析观摩,在活动中得到了交流。在到观看优秀教师的课中,收获良多,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面对一系列问题,往往急躁,焦虑不安,无所适从,而此时姚老师则耐心的与我们青年教师进行对话,把在教学中的一些丰富经验与我们分享,我们从育德素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不同侧面了解做为一名老师的职责与义务。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我们这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有了工作目标,学习有了动力,努力有了方向,为我们人生道路的转折期起了导航引路的作用。

  另外姚老师还安排我们对实践课进行讨论与分析,相互找优点与不足等,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受益匪浅。

  首先是教学上。其中在备课方面,从先前的不知道如何的备课到现在也开始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预设了,对于幼儿在课中产生的问题也能够比较自然的进行处理了。我想通过这半年的学习,比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记得刚开始活动的时候,自己对孩子们的纪律不能很好的处理,经过学习相互交流经验,以及各位老师的指导,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记得在一次美术实践活动课中我让孩子在做蛋糕中学会围饶一点进行图案的排列,当我先请一个孩子来装饰蛋糕时,她的随意乱放让我一下子不知如何点评,可我这时并没有跳过,而是随着她的随意乱放找出了一个中心点,然后根据自己放的中心点来试着围绕装饰蛋糕,当她看到原本简单的单个水果变成了色彩鲜艳的奶油蛋糕时,高兴地露出了微笑。

  通过这段时间与孩子们的相处,与他们对话的过程中也渐渐地感受到真诚的与孩子沟通,他们会很喜欢你。时听带教老师的课和去听其他教师的课时,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实践认识。

  其次,在教学的反思和听课的学习上。通过半年的青年教师活动,自己也开始对课堂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主题背景下应更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而并不是看重某个技能上的学习。在每天的课后,我都会想一想这堂课的教学上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有值得学习改进的,就会专门修改在自己的修改教案集上,争取每周能够有一堂值得学习的课!

  最后,在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方面。经过半年的学习,自己也从先前的对教师职业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了对教师职业也有了深化的认识。对于教师的整个课堂与学习过程也开始有了谱,在自己的每天的教学和反思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事业是一生的事业,创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学期的青年教师活动接近了尾声,但是真正的教师历程才刚刚开始,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是无止境的,虽然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对于我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但是我坚信学无止境的格言,通过自身的努力、姚老师的引领、大胆的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走向成熟。

  这还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勤奋+反思=成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还是要不断的在学习与反思中成长!

  2022年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本学期青年教师培训是在早期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的,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就我自身来说受益颇深,感触也很多。

  首先,明确的目标为我们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培训伊始,在文院长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对早教专业的了解和对教师职责的学习并进行了考核,让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的计划和学院办学方向,明确了自己今后在教学中应该侧重的方向,也更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专职教师所必须做到的和绝对不能做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对教学事故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随时提醒自己要严格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去做,尽一切可能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其次,博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广泛听课这一阶段,对我的触动很大,从不同学科的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指导我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一阶段里,我将我的听课范围主要定在两块,一块是听与我自身专业相近的学科,另一块是广泛地听其他学院其他科目的课。在听与专业相近的课,如《儿童形体与舞蹈》、《体育》等课后,将所做的笔记进行分析,找出该课的优缺点,再与自己进行对照,将别人的优点纳为己用,将发现的问题记下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出现类似的问题;而在听取其他文化课时,我更加注重的是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学习他们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衔接上的艺术。正如文院长所说,现代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评判一个教师的“优”与否,更多地会转到教学方法上来。是的,教学方法成千上万,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最优的一种或几种,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应该永恒探询的重要课题。

  再次,了解需要,调整教学。在文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前往了一线用人单位之一的四川省直属机关幼儿园。在那里,我们在看到了我们学院办学前景的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学生所不具备的东西。因此,到基层听课、收集案例,一方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指导我们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帮助。这次听课,让我了解到我们的学生太缺乏主动性,太过害羞,同时我也在思考,到目前为止,他们所学的东西都是老师“教”给他们的,而这些“教”的知识是否已经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要求他们要有“自己”的作品——以寝室为单位“编操”。从后面的教学结果看来,此举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的能力。

  最后,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培训期间,以文院长牵头,利用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由田勤琴老师给我们进行了“教学活动的设计”的专题讲座,并以此展开开展了一些关于教学活动的讨论,使我的理论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总之,我认为我们的青年教师培训活动应该长期地坚持下去,只要认真地落实每一步培训步骤,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从前面的培训来看,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加强到一线用人单位的实习听课,因为,只有了解用人单位他们的用人需求,我们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设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当然,这也需要我们自己多找机会多下基层,与用人单位多交流,希望学院可以继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文院长几个月来对我的指导,也感谢学院给了我们青年教师学习成长的平台和机会,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学院的栽培和我们的努力下,我们这一群现在的青年教师会逐步成长为一批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2022年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既然选择了某种职业,就要把之当成事业努力做精彩,做精致。

  20xx年8月27日参加了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中心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几位老师和校长的交流让我感触颇多。

  三年前的自己一只脚刚刚踏出校门,另一只脚又踏入了校门。初为人师的我,不知道如何去转变角色,不知道怎样驾驭面前这些活力四射的生命。摸索,讨教,实践,总结,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在自己身为教师的这条道路上艰难的前行。然而这三年来的每一次培训,每一次的交流,每一瞬间的碰撞,犹如一缕缕阳光,照射在我原本阴暗迷茫的前行之路上。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与我而言,现阶段最需要的,不是多么精妙的教学技术,也不是多么丰富的教学经验,反而正是需要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上班的三年之中,无数次的质疑过,无数次的犹豫过甚至退缩过,但是这次假期培训中,每一位老师的交流都让我看到了那份最纯真的把教育当成事业的初心,真正的做到了“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而我也笃定的相信,我也会慢慢找到这种感觉,找到在教育事业中奋斗的初心。

  培训过程中,我有幸听了很多名师的讲座,每一节,都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成功的人大多是相似的,他们坚持,他们思考,他们奋斗,他们不甘。几乎每一个交流的老师都会说到自己因为工作暗自垂泪,一次次的想要放弃,但是最后咬紧牙根,坚持、努力、拼搏。最后赢得了满意的成绩。这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我应该像他们学习,要懂得坚持,不轻易言弃,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第二就是鼓励自己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将所学真正的应用到课堂上。

  每颗嫩芽都是上苍的眷顾,都是这片土地的希冀;每个孩子都是宇宙的天使,都是落入人间的精灵;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全部,都是中华民族的未来。身为教师的我,尤其是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不断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意自身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师。

相关期刊更多

热带农业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热带农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热带农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