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升初学习计划

小升初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细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学习效果

【分类号】G712;TP301-4

由于高职高专的入取分数线越来越低,今年分数线150分,生源的基础普遍偏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 教师很难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要着眼细节, 做到细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1细化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从三个方面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小目标, 并在课堂教学中把细化的教学目标内容告知学生, 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1.1细化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分层次细化,做到每个层次的目标都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合理的,例如:Word中“插入图片”这个知识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化为1确定插入图片位置,2插入--图片--插入图片,3选定图片,打开格式--大小--裁剪,其中12两个目标是要求所有同学都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3个目标作为知识扩展,由每个学生能够接收的小目标,逐层提高,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1.2细化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t专计算机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会学生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学习,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教会学生今后在工作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可先围绕问题把目标细化,然后各个击破,再综合,解决问题。

1.3细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图文混排”时,通过美文、美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追求美的积极情感。 在讲“字体设置”时,在不同的字体设置中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美感。在讲“数据的排序与筛选”时,通过模仿淘宝网,给出100件商品,要求学生又快又准的从中找出开运动会用的队服:衣服、裤子、鞋子组合,总价格不能超过100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总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知识以外的情感素养,树立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2细化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1创设趣味性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图文混排”时,我指着教室后面学生办的黑板报说,谁能把黑板报搬到电脑上,学生兴趣马上来了,积极动手。在讲 “共享文件夹”时, 我说教师机的共享文件夹上有很多小游戏, 同学们怎样才能偷这些文件玩呢?学生对游戏类的话题很感兴趣,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

2.2任务驱动, 分散教学难点, 逐层提高

如在讲授“插入表格”这个知识点时,先布置任务:要求插入一个外框双线型实线的表格,再分散难点:把一个任务分为两个小任务,小任务一: 插入--表格,小任务二: 表格工具--设计--表格样式--边框,小任务看书或在网络上找操作视频, 一看就会。由小任务一到二,分散难点,由简到繁、逐层提高,形成不同层次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3细微观察,及时答疑解惑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内容,不随意打断学生说话, 不急着提前作出评判。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几分钟前才讲过的内容, 即使学生提的问题听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教师也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开认识上的疑惑,让他们的思维在模糊--清晰--模糊--清晰的反复中,不断理顺。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次讲授完“将文本转换为表格”,学生做练习:将用文本表示的“姓名,高数,物理,英语,总分 ”转换为用表格表示。课堂巡视时发现某学生, 刚开始做很认真,不一会儿就烦躁起来,原来他用“插入--表格--文本转换为表格--文字分隔位置--逗号--确定”作题时,总是显示不正确。这时,教师提示这里的逗号是英文状态下还是中文状态下的,她恍然大悟,原来中、英文状态下的逗号看起来相似,但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个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课堂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能正确听辨学生的发言,细致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 并对倾听获取的信息迅速作出教学决策,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效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细化教学评价, 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在细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3.1二次评价,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好,笔者在平时测验时,通常给学生二次考试机会,二次评价。例如,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模拟考试”系统进行课堂测验时,当学生交卷后,系统立即给出成绩,并说明学生哪些地方做错了。若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允许学生再考一次,二次评价。通过二次测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竞争意识,积极上进。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61-01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体现着高校的层次和品味,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导向、凝聚、熏陶、协调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因应当前的文明教育形势。

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明确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基础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落实办法,清晰高校相关部门、院系、教职工在高校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作用。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

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二者间的互动关系,须对双方有透彻的了解,然后方能从本质上透析关系的各种机理。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结果为基本形态,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各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

在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地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文化载体、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等的总体规划、设置和兴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整治,舆论导向,学习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的品位、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师生关系以及必要的阵地、设施、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等等。依据上文提及的校园文化的四种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应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涵义。基础文明建设是公民文明素质建设的最基本要素,是践行杜会主义荣辱观最直接体现。作为社会进步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应当是基础文明建设的建设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革和教育自身(尤其是义务教育)尚待完善等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传统的打架斗殴、课桌文化、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依旧存在,新兴的言行怪异、诚信危机、攀比消费等不文明现象又时有发生。因此,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离不开校园文明建设,要在一系列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开展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建设文明校园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让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是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不断更新,使现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能使校园文化更为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政治观点。高校的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先进的文化性质和方向都需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通过现实生活可以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能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负荷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中,通常强调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师生和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无形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优良的校风是学校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有效精神环境。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校园文明建设要始终以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使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把文明修身活动与热爱国家、人民和学校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同时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想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要让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中国地质教育,2000:3_7.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张再兴.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教育研究,2004(12):11~12.

项目名称:大学生基础文明状况调查分析与教育方案构建。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和谐”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从未间断。理所当然,和谐也存在于师生之间。师生关系作为校园内存在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的管理关系等,从长远看,其实质是一种促进与发展的关系。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益最大化。

(1)和谐师生关系的判断

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判断师生关系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一,从教育事实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所谓和谐师生关系,它指的是师生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和谐,教师地位、教育作用、接受信息和创新思维等活动协调进行,且如果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将会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协调机制进行制约。

第二,从实现价值上判断和谐师生关系。现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我们强调的是有效教学,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抽象层面,考察师生之间、师生与外界之间的协调情况;另一方面是状态展示,表现出来的教学结果是否积极。

(2)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和现状

有效的教学活动实质是指教师和学生能够遵循客观教学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1]。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微课,云课堂等。现在的学生人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方便快捷。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1 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1.1 师生关系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分别承担着自身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理念、责任心、教学设计和策略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师生关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预习效果也会影响师生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师生关系成为了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1.2 环境因素

因为学习本身是社会性的,也就是说,学习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实训机房授课,虽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最主要的行为,但学习效果并不完全依赖于主体,机房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学生的学习受到其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教师对课堂管理程度等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一种社会环境因素。

1.3 个体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因素外,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因素还包括师生的心态、具体知识点对学生的吸引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教学要克服外在的影响力,对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加强交流,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采取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避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率[2]。

2 和谐师生关系对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意义

2.1 有利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规定这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同学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形成全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专业领域应用好计算机,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种工具,可以为各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撑。

2.2 有利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正所谓教学相长。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信息化课堂良好的氛围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和谐课堂氛围。每个人都有被理解和尊重、支持和被认可的需要。师生之间的这些需求主要来自于对方,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好满足了师生需要。因此,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教?W过程顺其自然地变成了良性循环,促进双方心理健康。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教师热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教师本身,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工作效率,更受其所教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由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关爱,从而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将真实的想法告诉给老师。

2.3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中,普遍感到紧张,甚至会反感,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频繁。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往往充满灵感。出于对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往往也会克服不专心的想法,主动接受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中,我们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创造满足学生基本学习和认知需求的学习氛围。当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能力被老师认可,他们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问题的态度改善了,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3.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

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针对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可以分析每届学生的特点,过去接触计算机的多少,地区差异,年龄特点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自我价值最大化。

3.1.2 坚持关爱与民主的原则

关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学生。做到关心和民主,感染学生,教育和促进学生思想和身心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教师,迁移到教师教学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偏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样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更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

3.1.3 坚持双主体原则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双边活动,是一种双向的反馈过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效果好坏不仅取决于老师的讲课,更取决于其本身的自觉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思维,主宰学习。坚持“主体性原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3.2 促进信息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3.2.1 教师为促进有效教学做努力

教师在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教师自身方面做出努力十分必要。

(1)向学习型教师转变。新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能力,尽快建立适应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学习的必要性。教师学习了,引导学生的方法必然会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

(2)做一位创新型教师。将创新的思想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将成为各行业使用的工具。这就要求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创造性,适应时代要求。

(3)此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师应成为具有创新意识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育人专家,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应从教学研究能力出发,把提高教师的能力、教学改革的和研究探索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3]

3.2.2 引导学生改进思想

学生既是师生关系的客体,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改进思想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信息化教学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从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看,学生不仅仅是学具体知识,更多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全方位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就合作的意识。

(2)让学生领会学习动机。对于每个具体问题,让学生了解学完后的作用。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其主动思考。通过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收获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动力和信心[4]。

3.2.3 对教学过程提出了高要求

在高职教育中,尝试创建每一个生动有趣的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环境。实践表明,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教学活动有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和投入精力等,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基础计算机教师使用表达性的语言教学,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2.4 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探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民主与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高职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评价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通常情况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考核、这有利于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和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认知[5]。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有效教学,应使学生既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主体。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应从过去的被动评价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要求学生评估自己的?W习态度是否端正、策略和方法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并且评估其他同学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成果。做到知己知彼,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化模式;信息技术;成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信息技术意识和素养。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入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前的导入环节,对于一堂课的顺利开展和课堂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模式首先就是将其应用于教学导入中。教学导入生活化,教师可在信息技术教学导入中运用生活中的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图文混排―制作贺卡”这一课程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生活中的纸质贺卡,给学生进行实体展示,并向他们提问“同学们对贺卡应该不陌生吧,在过节时大家收到过贺卡吗?”学生会立刻被制作精美的贺卡所吸引,由此产生强烈的兴趣。接着教师则可进入到教学主题中,“在信息时代除了纸质贺卡还有更好、更新颖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祝福,我们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贺卡。”让学生利用所学去美化文档,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美化文档的操作方法,还能丰富其情感,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教学导入的生活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对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或是具有太强的理论性,那么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是一种严肃、沉闷的气氛,使学生丝毫没有学习的欲望,甚至会让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创设情景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PPT或网页制作时,教师可将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如运动会、体操比赛时的照片作为素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中,会产生很高的热情,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每位学生都会参与到学习和动手操作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学生也会积极提问。可以看出,当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也会出现巨大的转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的契合点,并采取课堂问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督促学生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方式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以外,还要对其进行改进,让教学评价更加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可将课程作业纳入其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PPT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让学生单独完成这些作业,并给予评价,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将教学评价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在评价体系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分值,使学生在进行考试或测评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教学导入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评价生活化,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汤小姗.以生活化模式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9(02):55-56.

[2]罗国用.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0(10):60-61.

小升初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原因分析

1. 教材的原因

高一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和综合程度大大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规定高一开设化学必修课,第一学期学习《化学1》,第二学期学习《化学2》。《化学1》在第一章安排了与初中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来组织初高中衔接教学使学生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但紧接着安排了“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其中“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多数学生遭受了打击。然而,这只是高一化学学习的开始。紧接着还安排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钠、镁、铝、硅、氯、硫、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几乎涵盖了无机化学中主要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涉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和物质性质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这么多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任务之重之难是显而易见的。《化学2》则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又较好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有向选修靠拢的趋向。“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等内容,更是很难区分必修与选修的界限,毫无疑问,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任务加重了,高一学生畏惧化学、化学基础差也在情理之中。

2. 教法的原因

2.1 授课内容

教师授课内容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效果。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高一、高二、高三循环教学,许多高三教师回到高一后,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对象已换成才离开初中的学生,也不了解初三化学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因此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仍习惯性地按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迫于高考升学率,他们认为必修教材存在系统性不强、内容太广太浅的缺点,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酌情增加知识点数量和难度。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把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的方法讲得很全面、很深,甚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电子守恒的相关计算一并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感觉很吃力,于是造成基础差、能力差的现象。像这种“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的目标观念,起始教学就是高密度、大容量,教学内容“门槛”设置太高,结果学生望而生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反而将学生“拒之门外”,许多老师叹息学生基础差一届不如一届,却不知道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2.2 授课方法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材处理等进行反思的教师;是一个能不断反思教材可以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还可以怎样学的老师。而很多教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教师包办得多,学生参与得少;教师专制的多,学生自主的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因为课时量多而逐渐用黑板实验或动画实验替代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从而使化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动,却增添了几分枯燥,学生对化学越来越失望,很多学生从因为喜欢化学而努力学习演变为为了学业水平考试或为了高考而学习化学。结果是教师讲得嘶力竭而学生却不喜欢,师生互相埋怨。笔者对“如果可以选择,你喜欢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9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统计结果见表1。 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上粉笔教学课、讲述教学课,喜欢上探究课、实验课、习题课以及动画教学课,因为这些课学生容易参与其中,获得宝贵的体验,同时也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做对了有成就感,做错了就会自我反思找原因,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调动,所以这些课受学生欢迎,而粉笔教学、讲述教学还是老师讲的太多,沉闷枯燥,学生不欢迎。

3. 学法的原因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学科弱势,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存在学科弱势。中学生学科弱势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或是因为对该学科的兴趣不足而缺乏动力,或是因为对学科教师有偏见而不愿意学习该学科,或是因为该学科学习不得法而产生了畏惧心理等。一个高一学生说:“我们初中的时候,从来不需要自己去想下一步做什么,我们习惯了老师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可现在老师有时让我们自己预习,自己学习,自己复习,我们做什么好呢?”初中三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形成了习惯听命于教师,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主动性、计划性,缺乏积极思维,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阅读的能力,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同学帮忙,依赖性较强。学习的知识多是经过死记硬背得来的。

众所周知,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独特的作用,预习是听课的准备,听课是学习的关键,作业是对听课知识的消化巩固,复习是对知识的提高升华。而到了高一,许多学生仍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颇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法因素是一种诱导成绩发生“负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对学生“课堂集中注意力,能把握好学习的环节。”“学习有计划性,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后能及时复习反思”等有关学法问题的调查发现,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只占23%,有68%学生为了考试才坚持学习。上课时能坚持对一些重点内容记笔记或在重要地方做记号的占48%。在学习计划性方面,一天的学习如何安排,不费心去想的学生比例高达60%,大部分学生依赖教师的督促和要求,教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教师不作要求,根本就不知道该做啥,也不知道怎样去做。从学习的内容、进度,到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如果老师检查不力,就会得过且过,长久下去就形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

4. 心理的原因

上到高中后,化学学科知识点繁杂、零散,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学习难度加大,加上频繁的测验、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易产生精神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忧心忡忡,时间久了就产生厌学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就消极放弃。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内驱力,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行为不端正。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自控力,虽然有时很想学习,但经不起看小说、上网等的诱惑,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为了应付老师检查抄袭作业等。学习缺乏毅力与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们甚至会为自己贴上“标签”。比如:“我天生就不是学化学的料”“我初中时化学基础就差”,“我能力差,学不好化学”。

二、解决策略

1.“三自主”教学法

要给学生营造自主“体验”的情境。教师要增强民主意识,把尊重带进课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带微笑进课堂,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听、看、思、记、做、议,才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要给学生足够自主“发现”的时间。我们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舍得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或时间很短就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到位,老师便急于说出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懒于动脑或依赖别人的不良习惯,从而失去了发现能力。

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成功”的机会。凡是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凡是有学生能说会做的题就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做,让学生自主获得成功,真正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2.“三先三后”学法

先预习后听课。预习时抽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看看哪些是懂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过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识。把不懂的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标注清楚,进行初步思考。这样,有侧重地听课,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听课的效率。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丝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热科学与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