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医学教育

基础医学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医学教育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1.1现状

当前,我国医患矛盾加剧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据卫生部统计,仅在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7243起,比2006年前多了近7000起。2010年以后趋势并未缓解,各种医患纠纷、伤医甚至杀医等医疗事件层出不穷。仅2012年,全国公开媒体报道的恶性袭医事件高达22起。2013年12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1个部门启动为期1年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严打不是解决扭曲的医患关系问题的根本途径。事实也是如此,据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6月至8月三个月仅湖南省内就发生3起医患纠纷事件。医患关系严重扭曲一方面表现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缺失,甚至丧失理智;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医疗卫生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恐慌感,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对医生的职业认同感,他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成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之前,就已经感受到“白大褂”的危险,这必将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医患关系扭曲成因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2.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3.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3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1 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 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 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 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 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 to bedside ) ” 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 ”的双向通 道研究[4,。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 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 “从实验室到 临床”的概念0 ,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 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 的 Zerhouni EA 在NIH路线图计划(NIH roadmap) 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 目标®,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 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 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 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 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 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 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 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6]。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 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 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 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 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 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 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 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 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 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 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 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 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 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 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 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 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 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 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 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 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 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 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 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 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 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 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 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 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 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 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 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 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 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 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 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 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 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 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 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 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 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 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 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 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 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 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 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  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 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 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 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 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 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 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 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 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 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 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 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 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 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 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 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 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 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 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 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 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 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 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 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 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 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 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 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 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 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 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 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 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 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 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 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 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 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 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 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 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 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 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培养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很多,比如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是互动教学的基本方法,提倡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探讨,让学生尽早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搜集资料、准备课件、讲课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了很多知识与理论,学会自主思考、创造性分析、团队合作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是给学生分配任务,将需要学习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完成任务等。

2多肯定、鼓励学生,实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指教师肯定、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特长,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果教师相信学生能够学好,而学生也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期待,便会增强其自我认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自己也会变得自信,产生一种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使自己尽量实现对方的期待,不令对方失望。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扩招使民办高校学生日益增多,但他们基础相对较差,自我意识及自尊心较强,心理素质较差,不少学生存在明显的挫折感和自卑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求全责备,应尽可能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真正让思想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如果动辄责训学生,则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其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进而心灰意冷、放任自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名学生,有时候一个眼神、手势都可能影响学生。当然,肯定、鼓励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拒绝任何批评和指责,对学生的不遵守纪律、放纵散漫行为置之不理。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把握好度,防止过犹不及,造成学生的错误理解。

3以艺术教学征服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网络的普及,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涉猎面更广,按部就班、程式化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其创造性、个性的发挥。朋友式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抛弃约束、强制等传统观念,不用身份“压”学生,不以考试“迫”学生,正如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语“靠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教师应做到以渊博的学识、艺术的魅力征服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设计艺术性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视野,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热情、奔放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积极的情绪学习与思考,思维开拓了,想象力更加丰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变得易如反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4加强情感交流,注重感情投资

“搬着课本进课堂,走出教室任务完”,这一度是大学教育中师生相处的模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只限于课堂,导致学生与教师间充斥着陌生感与距离感,教师认识的学生也屈指可数,甚至在校园里遇到也是“相见不相识”,这显然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社会早已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如班级QQ群、微博、微信等。这样,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在生活中也可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学生聊天、推心置腹、以诚相待,达到深层次的交流。而教师的亲近和关心也会使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与尊重,从而在师生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课堂气氛更融洽、和谐,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同样,如果课堂上教师感到振奋、满足,教学时会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促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通过课外交流教师也可以获得一些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进程,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效率。

5增强学生医患平等意识,建立对现代医疗的信心

医院招聘医生的要求逐年提高,大多数三甲医院将博士甚至博士后列为首选。激烈的竞争使得民办高校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也使得他们对就业前景的信心降低。另外,媒体对于医患纠纷以及医疗环境的报道,给医学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使其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因此,提升医学生对职业前景和现代医疗的信心,无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整个医疗卫生行业而言都十分重要。教师应利用朋友式教学理念培养医学生医患平等意识与医患沟通能力。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利和隐私,利用移情与换位的方法感受患者的需要。只有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将人文理念贯穿整个医疗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使学生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救死扶伤、善待生命的价值观、人生观。作为“朋友”的教师应通过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发他们对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思考,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其认识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现状,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6结语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现状

从课程上说,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从专业上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基础医学是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在内的综合性学科领域,本专业5年制本科其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质及防治的基础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教学见习与科研专题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后,可直接进入二级学科培养。完成全部学业课程考试合格,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者,颁发医学博士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基础医学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分别是5年制和3年制。5年制本科培养临床医师,要求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疾病。本专业完成全部学业课程并且考试合格,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学分,符合有关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实用型临床或相关岗位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人为地在基础与临床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时间上隔离,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三、对策与建议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探索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交融与合作的有效新途径需要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教学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优势互补,应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从而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安排临床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学工作,参加相关基础教学的集体备课、教学试讲和教学研讨活动,以增加临床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研究重大进展的了解和掌握,适度补充临床疾病和治疗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当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