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设计消除公式化
阅读教学设计呈现公式化,这不仅是教学模式制约的结果,更是教师教学思维固化造成的。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教师很容易陷入固化思维窠臼之中。课堂导入、教学引导、合作学习设计、文本赏析、课堂训练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很容易受习惯做法影响,教学设计难有创新可言。学生阅读学习思维得不到创新拓展,课堂教学极易走进教师主导的“单行道”。教师“独角戏”角色依旧,新课改倡导精神得不到成长式发扬。因此,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戒除模式思维限制,消除教学设计公式化倾向。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备课行为,不同课型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化的教学设计意识,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很难摆脱公式化制约和影响。如《桂林山水》,一般教学设计包括课堂导入、检查预习、引导朗读、精读赏析、课堂训练、反馈与评价等环节,因为程式化比较鲜明,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感。有教师这样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桂林山水到底有多美呢?想必去过桂林的人都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有谁去过桂林呢?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桂林山水的特点呢?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有很多学生踊跃发言。学生讲述之后,教师联系文本内容展开精读讲解,课堂过渡自然顺畅,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教师没有走习惯程式化设计路线,而是引导学生谈亲身感受,学生学习热情被成功点燃,课堂教学进入良性轨道之中。
二、教学引导剔除教条化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程式化的制约和影响,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教条化倾向。如何导入、如何引导、如何训练,都会用“老办法”来处理,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感。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消失殆尽,课堂教学自然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小学学生阅读思维比较单纯,教师在课堂教学引导时,需要从不同维度展开设计,对学生阅读学习素质进行全面塑造。
《触摸春天》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同桌合作展开对话式学习,一方先提出问题,另一方负责回答,如果回答错误或者搭不上来,就算输,交换设问对象。学生听说要引入比赛,课堂气氛顿时被点爆。活动开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深入课堂巡视,观察学生具体表现,适时给出学习引导。有学生提问:安静是盲童,为什么能够准确捕捉到蝴蝶呢?对方回答:安静是用心感知自然,虽然她眼睛看不到,但心里是亮堂的。学生你来我往,谁都不愿意被问住,虽然会出现争论现象,但都属于探究性学习。一旦出现争执不下情况,教师及时介入,给出必要的帮助。教师引入崭新学习形式,打破了常教学基本模式束缚,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课堂教学呈现活跃性。
三、教学评价去除标准化
课堂教学评价设计时,教师都有鼓励意识,但在操作方式和评价语言设计时还不够灵活,导致课堂评价呈现标准化。学生表现个性化特征明显,教师教学评价也应该有个性化设计,不能用单一评价语言来对待不同学生的个性表现。让学生感知教师的个性关怀,对学生个性成长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设计;精彩;对策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原因就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又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同课异构这一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
顾名思义,同课异构就是指不同教师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为参考,根据个人能力以及看法的不同,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的教育方式。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差异,开阔眼界,培养学习兴趣。还能够在教师中间引起反思,有助于教师找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并发现他人的优点,从而有效地完善自我,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是以课堂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教师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扩展学生思维。这种教学对策是以同一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领悟,并帮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
1.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
据调查了解到,某些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从事教育事业,在教学中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实际诉求,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能够丰富教学样式,让教师看到自身的不足,并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策略。例如,某两位教师利用同课异构方式在讲授《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时候,其中一位教师侧重于其他学科的拓展,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利用大屏幕放出了桂林山水的图片和中国地图,并以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引入课堂教学,使语文知识与地理知识进行了有效衔接。而另一位教师则侧重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拓展,将《桂林山水》与课文《趵突泉》进行对比讲解,同样是书写景色的文章,利用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一来,使两位教师看到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弥补自身的不足。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想要看看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学
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水平得以衡量的关键所在,不论教师的教学方案多么完美,如果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有助于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校方也可以在授课结束后让学生对教师进行综合评定。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明确学生的内在诉求,了解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看法,并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1.注意完善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同课异构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教师要具有差异性,如果教学的模式基本相同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所以,在课堂授课中要坚持多样性原则,善于利用先进设备,如:计算机、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教学,并丰富课堂活动,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提高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做到有效教学。对此,采用同课异构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也要重视其有效性,坚持从学生的内在诉求出发,明确教材重点,并坚持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3.注意优化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的设计思路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下,更要整合设计思路,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从而规范教学流程,达到教学目标。概括来说,教师要明确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并改变原有的单一教学设计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适当采用讨论法、合作教学、讨论模式等活动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关注,实行同课异构模式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良性互动。另外,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从他人身上借鉴良好的教学经验,在授课内容相同的情况下绽放出同样绚丽的色彩,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阅读是一项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应该支持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造“自读感悟”的机会。如教《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放声读,也可以与人合读等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发现,去体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对张家界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张家界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还有对保护张家界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又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读画结合”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描写大兴安岭的“岭”这一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先体会感悟到大兴安岭并不是老舍先生当初想象的那种奇峰怪石,高不可攀,它就像一位性格温柔、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然后适时让学生结合文章中对比的写法,用简笔画画出“云横秦岭”高不可攀的雄伟气势以及温柔的大兴安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下文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阅读思考
阅读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对课文进行分析,或进行质疑。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就应设计一些开放而富有发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假设性的问题:你认为巴迪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哪儿?如果在他的成长生涯中,只有母亲的鼓励,而没有父亲的警戒,结果会是怎么样?相反,如果只有父亲的警戒,而没有母亲的鼓励,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再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母亲的鼓励又没有父亲的警戒,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又该如何去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问题,最后达成一种共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既需要母亲的鼓励又需要父亲的警戒,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三、在合作探究的阅读环境中突显个性
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教学《落花生》一文结尾时,我开展了一个简短的“实话实说”节目,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互相交流,同学们各自都能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有的说:“应该像落花生一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同学则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应该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还有的提出:“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很可贵,但他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又是不可取的。如果永久没人发现,那不就埋没一生了吗?因此,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踏实实,可该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应该像苹果、桃子、石榴一样有胆量,有勇气让别人发现自己也是最棒的。”就这样让学生互相交流,结束全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启发学生:“学了本文后,你最想对同学,对家人,对你身边所有的人说的是什么?”然后我号召同学们调查家乡、学校周围的环境现状,收集资料,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索。
四、在实践活动中挥洒个性
关键词: 生态课堂;未泯的童真;巧妙的设计;精彩的语言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
生态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它的目标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体现出生态课堂尊重、唤醒、激励生命的理念,如何实现生态课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的追求,如何突出生态课堂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特点?我们试从几堂名师课的赏析中找到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技巧的精髓。
情到深处始无华――未泯的童真
生态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生态课堂始终充满着灵动、生气、高效、曼妙的教学智慧。有不少名家名课可以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正是用儿童的视角捕捉语言、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用儿童的眼光链接生活。
在江苏省优秀青年语文教师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她那柔柔的、充满童稚的声音牵出了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一开始她就要孩子们伸出手指头做游戏,“一根手指头呀,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头呀,小兔蹦蹦跳……五根手指头呀,一头大狮子――狮子发令了:召开森林大会,不许迟到,我们赶紧去森林开会吧!”老师就这样看似不经意地将孩子们带入了文本情景中。
满头银发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孩子们学写对话时,出示了一段“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对话――“一天吃三个桃子够不够?”“不够,不够!”“那三天才吃九个桃子够不够?”“够了,够了,谢谢妈妈!”他让一个孩子上台同他一起分饰角色进行表演,他抓耳挠腮,蹦上蹿下,“小猴子”的顽皮天真逗得台下听众们哈哈大笑,俨然一个“老顽童”啊!
是的,这些大师们就是这样捧着这颗纯真的童心走进孩子的心,对话孩子的心。他们告诉我,在课堂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就是一个孩子。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可见他对儿童的敬意。我国明代的李贽也称:“夫童心者,真心也。”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不难认识到他们对童真的推崇。那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儿童呢?时代的进步,教育的不断改革,从“以人为本”到今天的“儿童本位”,这就点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管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充满童真、童趣,把“儿童本位”的思想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只要充满童真、童趣,就能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一石激起三层浪――巧妙的设计
课堂设计新颖、巧妙,几乎是名师名家们上课的共性。浙江省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他是这样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如果把课题变成一个问题,你会提个什么问题?学生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就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学生陆陆续续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生机勃勃的园子、五颜六色的园子、自由快乐的园子。接下来把问题还原――为什么说这是个应有尽有的、生机勃勃的、五颜六色的、自由快乐的园子?再读课文,划出句段,找到答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课文。
在课堂总结时,虞老师再问:“为什么题目不叫自由的园子而叫祖父的园子?”学生在老师的循序引导下至此明白作者要借写园子来表达对祖父的怀念,这就是借景抒情。将书读薄,再将书读厚,最后深入其中,深刻领悟,教师分明就是在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至此我也才如醍醐灌顶:大师的精湛技艺就在这看似简单的千回百转中啊!的确,课堂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它因学生而定,因课型而变,因年段而定,因契机而变。灵活地设计教学,或许也会让我们的课堂起到“一石激起三层浪”的奇效。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而巧妙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把握目耍进行教学三维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目标设计呢?经实践,我们认为:第一,要认真研究所定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操作性;第二,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目标的重点;第三,要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可获得的教学资源,以便挖掘教学潜在的教育意义;第四,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注意在目标中体现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同时重视教学设计三个领域目标的整合。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会“抓重点词句列提纲”的方法,当堂背诵课文;②学会9个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等方法理解 10个词语的含义;③学习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按“总―分―总”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为祖国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一游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把目标①设置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就缺少了“方法与过程”的体现。如果把目标②设置成“了解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就缺失了语文的学科个性。因此,诸如“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表述,其实都是某一个学段的目标,而非课时目标。
潜心会文(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学内容。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如何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材解读应分三步走。第一步: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文独到的认识。第二步: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在深入理解课文后,教师还要从教材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第三步: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教材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更广阔的视野。
有效整合,突出教学中心问题。有效整合即教学设计体现板块结构,整块推进。“教学板块”是指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具体教学环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必由若干教学板块组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我们认为一节课的教学板块以三个左右为宜,使之具有根据学情适时变化的灵动的预设柔性。提倡“大道至简”,即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不可承载太多的“使命”,要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设计一个能转化为任务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教学任务性和挑战性的中心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中心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由易到难或能分散难度的问题序列。前文中提到的课堂实例虞大明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就是进行了如此精妙的教学设计。
意味无穷令人醉――精彩的语言
听过大师们的课后,我们都能立即深刻感受到他们的课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能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是与他们的劳动工具――精彩美妙的语言有很大关系的。大师们的语言是那样具有震撼力。
“你的话俨然具有哲学家的味道!”“这么多人,你敢把课文读出来,我欣赏你!”“别紧张,孩子,我听出了你的自信!”“你太有潜力了,如果能微笑着读,这个奶奶会更讨人喜欢!”多么温馨的话语,多么甜蜜的语言,无论是哪个人听到了,都会热血沸腾。其实,人都盼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经常得到赏识的人大多表现非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语言有多么重要,更何况是对我们成长中的孩子呢?
大师们的课堂语言不仅那样温暖人心,还那么耐人寻味,值得积累。安徽省小学高级教师张文花老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中指导“睡”的书写时说:“左边窄来右边宽,两边互相让着点,抱成一团讲团结。”听,这仅仅是在教孩子书写吗?她还在教孩子怎样写诗,更在教孩子怎样做人。
他们的语言或幽默诙谐,或直言不讳,或娓娓道来,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呈现在一堂堂课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与象共舞》中描写象的动作时这样巧妙地运用语言:“舞蹈的大象随什么跳舞?音乐的节奏。把节奏两个字圈出来,读这两个字,快读,慢读,重读,响亮地读,迅速地读,轻声读,低下声读……听听你们读的,有节奏就有变化,有长就有短,有快就有慢,有强就有弱,有轻就有重,这样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强强弱弱、轻轻重重就是――节奏。大象有哪两个动作正体现了这样的长长短短、快快慢慢?――摇头晃脑、颤动身子。是的,这样的动作极其符合音乐的节奏,也符合舞蹈的节奏,齐读这句,读出节奏韵律感来!让你自己成为一头大象,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翩翩起舞吧!再读这句!此时不鼓掌,更待何时?!”听,多么风趣的语言,多么新奇的文字,妙语连珠,字字珠玑,怎不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大师们的课让我们深感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催人奋进,更能潜移默化孩子的语文素养。“孩子们的语言是海量地听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能经常听到这样优美的语言,他们语言的运用一定不再匮乏、平淡、无华。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一是要具有准确、鲜明、风趣、亲切的有声语言;二是体态(无声)语言必须形象、得体、自然;三是采用规范性、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概括地说,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①音美,要讲普通话;②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③形美,追求修饰美、多用溃虎芮槊溃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关键词:走出;多媒体;语文;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58-02
多媒体这种集声音、颜色、图像、动画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多媒体课件以其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它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它的辅助作用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可是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可能主要或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更应该以语言文字的感悟为重点,而不应该让多媒体取而代之学生的读悟、理解和想象。这样既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又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学习兴趣和积累运用的过程,更极大地降低了教师个人魅力。下面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一些误区,奉献于大家以供效尤。
一、以机代人满堂灌
教学设计其实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教学课件则是围绕教学设计而设计的一系列音、影、视、听、动画、文字、图片。它只是附随于教学设计的一种预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由教师现场控制的是多媒体课件中教学步骤呈现的时机,但是整个教学流程却是不能更改的。故而,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部分老师上课后,点动鼠标,先显示导入语,再揭示课文题目。如此按部就班,看起来很花骚,教师也很轻松,点点鼠标,照章进行。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老师为了“顾全大局”只有视而不见,避实就虚,一晃而过了。这样的多媒体不但在教学中起不到辅助教学作用,反而抹杀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灵魂。这和我们过去批评的满堂灌有何区别?只不过是灌的对象由“人”变成了“机”而已。
二、以机无板书
多媒体板书其长处是:一美观;二省时;三可以渗透其他符号要素。但是,在一个教室里,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口耳相传的通道是最为通畅的,现场根据需要进行板书是最方便有效的,同时对学生的书写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没有必要把板书的文字录入机器折腾一番,再通过机器呆板的显示给学生。对于上课来说如果只是为了替代板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说是多余的。
三、以机控制教学过程
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上课时,几乎整堂课的环节都用多媒体来展示,“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导入语――教学环节”等一应俱全。几乎是把电子备课照搬,该出现的有,不该出现的也有,让人看后不知是在上课还在做报告。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都应提前制做好,并且应该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地分析使用的价值和必要性,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这样才能体现多媒体使用价值,才能起到突破难点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不是预先像工业流程一样,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搬进电脑,这样就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没有预设到的情况,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火花”,出现了闪光点,教师在这个时候不知该怎么办。要么使学生的见解视而不见,这样就可以“保全大局”,不致使后面预设的教学环节、课件报废,还可以按照预设顺利完成规定时间的教学任务。要么就是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失败的语文教学。
四、以机带生无感悟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范文的学习,从中体会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然而多媒体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教学内容,抹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起不到发展学生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中,有教师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其中有一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教师直接展示了有关花的课件,一带而过,而不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德国的大街上,行人随时抬头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掉在窗台上,香气扑鼻,花间蜂飞蝶舞,好一派花的海洋,好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试想用这样的课件替代了学生的感悟和想象,那么学习课文的价值何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又在哪里?
五、课件制作重其形,不重其质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设计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部分教师不认真研究教材,教学目的不明确,课件设计肤浅,流于形式,过分追求课件的形式美,图片、音乐、视频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试想学生都去欣赏图片、音乐去了,那还顾得了思考、探索?
六、过多的课件是教学沦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