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产品质检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范文第1篇

不过,家电产品质量仍呈现出“大好小差”态势,折射出当前国内大家电产业格局整合已接近尾声、品牌和市场集中度较高。而小家电行业由于发展时间短、进入门槛低等因素,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格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大家电质量显著提升

据中国电子商会旗下的“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的调查显示:2009年消费电子产品(包括电信服务、计算机、手机、汽车电子、各类家电和数码产品)共接到有效投诉223493件,同比增长109%。其中,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小家电的有效投诉合计占4.8%,比2008年的6.4%有所下降。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2009年,全国各级消费者协会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36799件,其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由2008年的163199件减少为2009年的154557件,占总投诉的比例也从25.6%下降到23.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近3年来对外公布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显示,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等四大类家电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普遍较高,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屡创新高。其中,空调的质量抽查合格率已连续两年达到了100%。

行业观察家冯洪江认为,大家电产品质量合格率的稳步提升,得益于这一领域的大企业已经呈现“三家或五家垄断”的格局,占据了行业的主要份额,直接提升了行业的进入门槛,也迫使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提升产品质量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小家电质量隐患重重

2010年上半年,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站共受理了1685宗小家电投诉,投诉量与2009年同期相比爆增了40.93%。在各地消费者协会的警示报告中,关于小家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投诉也频频出现,引发了市场和行业对于小家电产品的普遍担忧。

而《中国企业报》记者从近三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各省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对外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看到,各类小家电产品频频出现在“不合格”、“黑名单”中,取暖器、饮水机、电磁炉等小家电的抽查合格率频频低于70%,有的甚至仅为50%。而格力、格兰仕、万利达、九阳、荣事达、步步高等一大批小家电知名品牌,也纷纷出现在各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名单中,令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被质疑”的怪圈中。

对此,冯洪江认为,主要是小家电产品门类众多、进入门槛低、市场发展时间短等多种因素叠加引发的。当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各类小家电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速度,往往低于行业产品的发展速度,这直接导致了小家电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此前,小家电所拥有的丰厚利润引发了一大批品牌企业的进入,这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推动了行业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周期较短,整个行业仍面临着一定周期的洗牌与重组。

提升质量路线图

今年,中国家电协会公布的一份2009年完成的《改善我国家电产品质量途径研究》课题,较为清晰地披露出我国家电产品整体质量现状和解决途径。

报告显示:我国家电产品总体质量可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主要集中在小厂家和小家电产品上。造成家电产品质量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行业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成本的上升、政府质量监管工作存在不足和错位。内部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水平不高和使用质量较差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政府必要的监管对家电产品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

中国家电协会则建议:要提高家电产品质量,必须加强家电企业的质量建设和政府监管两条途径。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政策,对家电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农村环境和异常多变的使用习惯,让家电成为提升农村消费者生产水平的重要工具。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76-03

0 引言

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由于各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强烈关注的焦点。风险管理是在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本文将通过质检数据分析产品质量风险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建议,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

由质检总局的《2013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质检总局对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业品及农产品等5大领域的139种产品(含56种日用品、22种建材、4种食品、41种工业品、16种农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制造业产品的批次合格率为88.9%;进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进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万家企业生产的1.7万余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5.3%、92.0%、86.3%。

2013年某省共监督检验样品6万余批次(含国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门委托抽查),其总体不合格率约为7%,纺织皮革类产品和电子电器类产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分别约达20%和12%。

2 产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环境,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技术、人员、管理和环境[1]。

2.1 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机器、材料、工艺和测量等方面。机器设备及相关工具的维护和保养情况及其准确性、精确性情况影响着产品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及其保管情况也影响产品质量;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合理性及工艺方法的执行情况也会影响产品质量;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

2.2 人员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员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业培训力度的不同,技术能力仍有欠缺,违规使用生产原料,掺杂使假,逃避检验检疫等等都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厌烦情绪以及人为控制难度大等造成操作误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此外,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关键人为因素,督促各级领导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全体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

2.3 管理因素的影响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因素都影响产品质量。如安全用药意识比较薄弱,无监管或监管薄弱状态,监督执法工作薄弱,缺少统一的协调手段等。

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质量安全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威胁着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方面,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气体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加工过程中。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1 传统产品产业链质量出现短板的风险

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现短板,导致整个产业不合格率偏高。原辅材料、标准件和非标外协零部件等成为供应链质量风险,如纺织皮革类产品产业链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艺,电子电器产业链中的低端电子元器件和电器附件、家具产业链中的人造板、胶黏剂等。由于恶性价格竞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空间,盲目追求制造成本,选取低价格供应链,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3.2 高新技术产品面临技术和标准的风险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催生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高端技术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片面追求和保留产品使用新颖性,缺乏产品安全标准化设计。且产品在初期缺少标准进行监管,往往会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高端产品均处于技术发展积累期,个别技术尚待突破,产品成熟还有待时日。

3.3 小型微型企业质量失控的风险

小型微型企业众多,三五人就能凭借一两台简陋的设备开始生产,加之其对质量和标准认识不足,难以保障其产品质量。如商用电器产品的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等基本电气安全项目的不合格;电源适配器的抗电强度等多项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剂和色素等超标;机械压力机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多项安全措施缺失。

3.4 企业诚信缺失的风险

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假冒伪劣、违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钢筋、不锈钢管材的直径/厚度不达标;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机非法改造加油机硬件进行计量作弊;石材产品的以次充好;纸制品添加荧光增白剂;液化石油气添加二甲醚等。

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

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食品等部分关键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能积极快速向上级部门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并尽快处置。各质检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对非食用物质和致病菌等高风险项目,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品质指标不达标等风险项目以及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项目,采用不同措施。此外还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深入分析产品质量问题,解读和宣贯标准,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展质量提升分析培训活动,提升企业产品自检能力,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降低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1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风险管控。建立由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具体包括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决策,员工安全知识的宣贯,生产过程风险监督排查,风险防控措施的制订,安全风险信息搜集整理等。

②监控生产过程达到规程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监控规程和检查员操作规范,监督制度规定的实施和检查员检查工作,要求检查员按相关规定对生产过程、包装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时,应立即整改,直到达到要求。

③加强研判实现前期预警。质量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原料和产品的相关检测、检疫、检查数据,及质监部门的预警信息,对本单位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研判和预警。有条件的,可建立相应的预警制度和预警平台,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相关工作人员,以便提高生产要求,加强检测检查力度,排除问题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④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加强管理,完善规章,改善运行环境等措施,可以最经济地最有效的减少人为差错,生产企业应用好该方法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因此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正确考察员工技能,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方能有效降低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⑤严控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原材料质量是分不开的,因此进场的原材料必须严格检验检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质量缺陷和内在质量缺陷最终都会降低产品性能,甚至产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并重点监控原材料的这些特性。

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安全性能认识的增强,利用技术手段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系统、起动/停止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⑦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由于行业、工艺过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认识经验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用户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及关注点不同,因此有必要保证企业间、员工间、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及时沟通,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不同产品不同用途分别建立安全风险知识库,尽可能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2 质量监管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成立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可在质监局成立局领导负责,巡视员、相关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收集全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分析整理监督抽查信息、标准变化信息、产品质量曝光信息;开展风险预测并预警;制定专项抽查计划;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②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评估等安全风险研究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预警和处置,避免系统性、全面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出现,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造成的危害。

目前质监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不清晰,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较少,因此要加强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③加强对部分高风险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估。产品的使用风险不仅与产品自身的质量有关,还与安装情况、周围环境、使用人员等因素有关。如电热水器触电事故多发生于用电环境达不到要求(无接地保护,布线不规范等)的农村,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在小孩的情况较多。因此,对于这些产品应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2][3],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监管,保证产品使用安全。

④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根据文件[4]要求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大事故,或尽可能减轻危害。风险信息研判采取分级研判和专门研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质检机构都应当对收到的信息认真组织研判,通过科学研判确定风险性质和采取处置措施。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监测信息的报送、分类、研判、处置、统计、预警和。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统计,有利于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掌握,以便及时预警和处置。通过该平台还能相关信息,以便质量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⑤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质量监管部门应引导产品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因标准缺失导致高危风险产品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和检验机构积极跟踪研究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新动向新变化,结合需求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改。如严格执行“抽检”分离制度,规范“抽样”“检验”工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⑥加强技术储备,提升技术能力,建立速效科技攻关机制。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产品(特别是高风险产品)的检测技术研究工作,开拓检测范围,提升检测能力,并注重技术储备。为应对突发事件,应建科技攻关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时,有科研力量迅速开展工作,短时间内找出解决办法,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支撑或技术支撑,控制事件蔓延。此外,检验监管模式也需要技术提升来支撑,如进口机电产品的检验周期较长,且由于技术含量高构造复杂,需多专业人员协作,有必要提高检验技术水平,改进检验监管工作措施,提高检验有效性[5]。

⑦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健全产品召回体系。对于高风险产品,如食品、纺织品、电源、灯具、数字医疗器械、汽车、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家电等,应加强监督抽查,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实施公告、曝光、整改复查、行政处罚,甚至召回相关问题产品等措施。目前仅汽车、进口乳品、食品三类建立了召回制度,质量监管部门应考虑对其它高风险产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过召回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处置不合格产品,才能使使用中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从而形成生产、销售、使用、召回的闭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此外,质量监督部门应鼓励生产商经销商主动召回问题产品,而对高安全风险的问题产品应强制召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⑧借鉴国外产品监管的先进做法。

制定较高的产品质量标准,即规定了较高的产品质量特性技术要求。国外很多产品的质量标准比国内高,如油漆类产品中有害物质VOC释放量,欧洲标准比中国标准高很多。另外还可借助于民间检验体系,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消费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公布结果,指导消费。类似民间机构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广泛存在。政府和民间两套监督系统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近些年美国和欧盟的许多产品瑕疵,都是被民间检测机构率先发现,政府随后跟进。中国应效仿这些经验建立一套民间检测体系[6],还可以借鉴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7],如果食品被发现不合格,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主动召回已售商品,并退还消费款项。

5 总结

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人类安全,随着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直接关乎人们生活的产品安全。因此,本文结合国家质检中心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中国检验检疫,2012(7).

[2]孙君茂.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4]国质检法函〔2009〕29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5,24.

[5]柯家骥,郑淼茜,黄海龙等.进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J].机电技术,2013(03).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范文第3篇

中国能源政策的变化,必然带动着中国相关的产业政策随之调整。

能源效率标识出台

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行是在能源紧缺下的高能耗过程中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范维唐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欧盟国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他拿工业锅炉举例,中国的平均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

周大地说,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节能才被上升到了首要位置。这大大提高了节能在中国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而此前,中国政府所倡导节约能源运动一直进展缓慢。

2004年8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联合制定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对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实行统一的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同时制定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确定统一适用的产品能效标准、实施规则、能源效率标识样式和规格,采取强制性能源效率标识制度。该《办法》将于2005年3月1日起实施,并从家用电冰箱开始实施。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中国政府是在参照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套能效标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韩文科说,标识只是起一种告示的作用,把各类产品根据耗电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样的效果不仅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效能一目了然,便于选择;而且也鞭策企业不断地提高节能新技术,降低能耗;另外,从产业政策上也推广了节能新技术的产品。

汽车产业政策关注节能

在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汽车产业领域,先于《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而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宋健说:“和1994年的政策相比,新的技术政策比较强调节能。”

翻开1994版汽车产业政策中的技术政策章节,第十五条写道“国家鼓励推广使用汽车电子技术及新工艺、新材料,生产节能和低污染的汽车产品,研究开发新型燃料和新型动力的汽车”。

其他几条分别关注的是形成产品开发能力(第十四条)、保证项目的先进性(第十六条)、提高燃油品质(第十七条)、建立研究机构(第十八条)、合资技术研发公司(第十九条)、生产线(第二十条)。这旧版本的技术政策中,关于节能和环保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而新版本的产业政策非常关注节能问题,而且非常明确地指出“汽车产业要结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第八条)。不仅如此,政策规定还得“要注重发展和应用新技术,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2010年前,乘用车新车的平均油耗要比2003年降低15%以上”。产业政策的第十条非常明确地指出油耗必须降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起草的《机动车燃油经济性背景报告》显示:现阶段,中国按车型的平均油耗比日本、欧洲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高了24.7%、39.4%和48.42%。而对相同或相近车型进行燃油效率比较,中国汽车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其中,轿车油耗比日本高20%-25%,比欧洲高10%-15%,比美国高5%-20%;轻型载货车比国外同类车高25%以上,中型载货车高1.1倍以上。

正是这种现状,使得汽车产业政策不仅明确指出必须降低油耗,还列出专门的“关于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第八条)、“支持研究开发醇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车用燃料,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生产新型燃料汽车”(第九条)等条款。除了关注燃油经济性外,技术政策还制订出专门条款,要求“支持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

节能建筑是方向

随着每年大量民用建筑投入使用,目前上海的建筑使用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正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2003年,该比例达到21%左右。为改变这一现状,最近,上海媒体报道上海即将出台第一部针对节能建筑的产业规章,“禁止或者限制采用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用能技术”,并对违反规定的建筑单位进行处罚。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意味着上海未来房屋建设成本将提高10%左右。

上海从2002年开始酝酿制定《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出台后,将强制所有新建住宅必须采用节能建筑。

“该管理办法首先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产业发展提出了鼓励性的政策,同时也有强制性要求。”上海市节能办有关人士说。根据该规章规定,上海市建委必须制定出两个目录给建设、设计等单位参考,即“鼓励推广应用的相关目录”和“禁止或限制的目录”。

据透露,该目录对使用的品牌没有要求,但对材料性质有严格的要求,对建筑结构也提出了要求。以后的新建建筑都不得使用禁止范围内的材料,也不能随心所欲调整建筑结构。上海最早的节能建筑开发商说,节能建筑建成后能效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现在,节能建筑的室内温度可以比普通建筑低3―4度,全年空调用电因此将比普通建筑低50%,有住户计算过,按普通用电习惯,一户一年就可以节省700多元电费。”

而2005年后新建住宅全部改为节能住宅,将给上海节省5000万千瓦时的用电,节省1.91万吨标煤,2015年更可以节省2.86亿千瓦时用电,节省10.7万吨标煤。

产业政策调整的“四字经”

国家发改委产业所所长马晓禾为本刊记者归纳道:“为顺应中国的能源政策变化,产业政策也一直在调整。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增、压、节、转。”

具体来说,就是:

增――增加供给。政府通过鼓励能源企业增加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产量,加大对水电、风电等洁净能源的开发力度,同时增加进口油的比例,包括成品油和原油。

压――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降低能源需求。2004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产业: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通过提高资本进入的产业门槛,规定企业自有资本金必须达到35%―40%,实行差别利率等政策来达到控制目的。

节――节能。号召全社会都来节约能源,鼓励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能耗低的技术。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范文第4篇

一年来,UL推出的这项服务究竟在哪些方面帮扶企业提升了竞争力,服务本身又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UL专业人士。

强生获GREENGUARD认证凸显巨大示范作用

:强生获得这一认证,对于提升其在中国的相关产业建设将会起到哪些作用?就整个医疗行业而言,这一认证对于医疗卫生行业有何意义?

UL:GREENGUARD 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之一。UL GREENGUARD标准严格遵循科学原则,并参考全面且先进的实验室测试与数据分析结果。经GREENGUARD认证的产品超过20000个,涵盖多达26个行业。GREENGUARD 标准被应用于全球超过480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同时成为其他可持续发展标准的重要参考。

此次获得UL GREENGUARD证书的强生VITROS 56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于2010年便开始逐步进入中国一线医院。其测试认证工作,是在UL广州南沙检测服务中心顺利完成。来自UL美国的专业团队采用了世界严格的GREENGUARD测试标准,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领域最尖端的UL环境检测舱中,对VITROS 5600可能产生的化学排放进行了全面的专业检测。 经测试,VITROS 5600产品的化学排放是安全无污染的,完全符合GREENGUARD室内空气质量认证标准。

UL GREENGUARD在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和认证方面具有全球公认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通过与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合作,强生可以进一步证明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先性。 此次获得GREENGUARD室内空气质量证书,将有助于强生为中国提供更为安全放心的医疗环境,实践强生对社会关爱的诺言。

目前,中国政府及医疗机构正在积极推动“绿色医院”建设,在医院规划、建造、运行和维护的各阶段中将环保威胁降至最低。在高效利用能源的前提下,提供全方位、全过程、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切实保障医院接触人员的健康。其中空气质量已成为“绿色医院”建设中的关键指标,而医疗产品的排放安全是实现这一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75000多种不同行业的产品进行化学物质排放检测研究,UL能够确认释放到空气中的13000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同时,依托全球独特的化学物质数据库,协同室内空气质量服务实验室的全球网络资源与创新技术,UL可提供严格的测试、认证、和培训咨询服务,最终带来更为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

GREENGUARD使各个相关方受益

:UL推出GREENGUARD这项认证服务的国际大背景是什么?

UL: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就包括车辆,船舶,飞机的尾气,工业企业生产排放,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于PM2.5等室外空气污染指标的广泛关注,从公众到政府对于室外空气污染的治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视。然而,空气污染不仅存在于室外,也同样存在于室内。人们平均有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据有关调查显示,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高出室外污染2~5倍,全球4%的疾病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来自住宅、办公室、教室或其他室内场所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的不断涌现,原因是因为现在市场上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如刨花板)、新型的建筑材料、家具、家用电器、IT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其制作中所使用的化学材料会释放大量的甲醛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导致室内空气被污染。室内的产品往往会将成百上千种化学物质释放到空气中,从而随着呼吸进入人体体内,将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及疾病症状,包括眼睛、鼻子和喉咙受到刺激、气喘、咳嗽、哮喘、学习障碍,甚至还会导致生殖障碍和癌症等。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2%的新近装修房屋室内甲醛超标,其中76%室内甲醛浓度超过规定值的5倍以上。

纵观全球,从政府到制造企业正在逐渐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室内空气质量。中国政府也正在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但由于整个市场还是处于一个摸索与发展的阶段,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生态标签,产品认证程序以及一些法规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无论是从制造企业还是到消费者,不同的群体对于市场上缺乏应有的信息或充斥着混淆信息而无所适从。

UL绿色环保认证服务旗下的GREENGUARD认证项目是全球最大、最知名的针对低排放产品的认证项目。产品获得GREENGUARD认证标记,制造商们就能向市场和消费者证明其产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甚微;不仅如此,GREENGUARD认证标记还能帮助制造商在竞争激烈的产品市场抢占有利地位,并对消费者展现其对良好室内空气质量的承诺。

:GREENGUARD的相关利益方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服务对象及适用的行业范围有哪些?

UL:GREENGUARD的相关利益方包括制造商和建筑环境行业专业人士(包括国内设计院、建筑师、建筑商、承包商和建筑经理);消费者及公众,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找到低排放的室内产品和建筑材料,尽可能将室内产品的化学排放水平控制到最低。GREENGUARD认证项目能够让制造商向市场传递其产品可持续性的信息,从而在竞争市场获得品牌加分。

获得GREENGUARD认证的产品得到了世界各地的众多零售商、企业、机构、政府部门、环境项目、标准和规范的认可、参照或偏爱。

相比与中国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例如美国,在室内空气质量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GREENGUARD有助于制造商产品在既有的绿色建筑项目申请中获得加分,满足绿色高端市场的市场准入规则。

所有获得GREENGUARD认证的产品都带有GREENGUARD认证标记,并被免费列入在线的GREENGUARD产品指南,方便建筑师、设计师、规范制定者、承包商以及采购专业人士进行选购。

消费者在选购室内产品时,对于带有GREENGUARD认证标记的产品,认可其产品的附加价值, 并且更加安心地使用。

已有数千种获得GREENGUARD认证的建筑材料、室内产品、家具、电子产品与清洁剂广泛应用于住宅、学校、医院和办公室中。

GREENGUARD适用于建材、家具、电器、医疗器械、清洁产品、纺织品、油漆涂料等26个行业的480多种产品类型。认证内容主要包括:GREENGUARD认证,是针对室内材料、家具以及构造系统的低挥发产品的认证项目;GREENGUARD金牌认证,是针对用于教学场所,医院以及其他敏感环境的室内材料、家具以及构造系统的低挥发产品的认证项目;GREENGUARD建筑工程咨询,是针对新建多户住宅和商业建筑的认证项目,确保项目在设计、施工和操作过程中部分考虑空气质量并遵循最优操作指南。

GREENGUARD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加分

:作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之一,对于中国外贸制造企业来说GREENGUARD的国际认可度如何?能从哪些方面对进出口起到促进作用?

UL:GREENGUARD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室内空气质量测试认证之一,已经获得480多个可持续项目和规范的认可。迄今为止,已有数千种获得UL GREENGUARD认证的建筑材料、室内产品、家具、电子产品、清洁剂、医疗产品广泛应用与住宅、学校、医院办公室中,赢得了世界各地的众多建筑项目、标准和规范的认可与参照。

若要参与UL GREENGUARD 认证项目,制造商必须参与产品审查、生产评估以及产品和原料的认证检测。UL GREENGUARD环境研究院及其科学合作伙伴与制造商密切合作,为品种繁多的产品认证制定高效且经济的计划。所有获得认证的产品都将带有GREENGUARD认证标识,并免费列入UL 环保产品线上数据库,方便消费者以及采购商进行搜索。这种认证标识的使用是以制造商始终满足持续进行的认证检测和报告要求为前提的。认证产品上的标识向消费者、规范制定者、建筑师、设计师、供应商、监管机构、制造商以及其他第三方提供了保证。

产品的持续认证为制造商带来市场优势。UL能够为广大制造企业提供第三方低排放产品与材料的认证项目以及自愿性计划项目,除此以外,对于建筑师、设计师、质检员和采购商而言,GREENGUARD认证项目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搜索、确认、选择低排放的室内产品。

通过 GREENGUARD 认证项目以及其他测试与认证服务,UL能够为中国制造商提供独特的专业视角与技术专长,从而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建立品牌的差异化价值。

以高水准确保GREENGUARD权威性

:与其他的环保认证相比,GREENGUARD项目优势在哪里?

UL:GREENGUARD认证项目具备全球权威性和公信力,获得UL GREENGUARD认证的产品将得到全球多个可持续项目,规范及政府部门和机构等的认可,在为制造商向市场传递其产品可持续性的讯息、满足绿色高端市场的市场准入规则的同时,为消费者创造更为健康的环境。

通过对从产品选材到成品生产过程的各环节进行检测分析,UL GREENGUARD标准针对可能产生的化学排放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检测方案,以确保室内产品化学排放的安全性。对获得GREENGUARD认证的产品企业,UL也会施行“培训师培训计划”。

GREENGUARD 空气研究院一直以室内空气质量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研究数据为基础,并与国际卫生组织、美国肺脏协会、美国绿建委等机构积极合作,研发出科学严谨的产品化学排放标准。凭借20多年对不同行业产品进行化学物质排放检测研究的经验,UL室内空气质量服务拥有独特的检测理念和方法保证产品的低排放性。UL使用精密的测试设备——动态环境模拟舱,采用严格的GREENGUARD测试标准,进行化学物质排放检测。此外,国际网络支持下的本土化服务,依托UL全球独特的化学物质数据库,协同室内空气质量服务实验室的全球网络资源与创新技术,UL可为中国制造商提供最为快捷全面的本地化测试认证服务。

:UL如何确保GREENGUARD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其实验室建设水平与检测人员建设如何?

UL:UL创立之初的使命是:打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一个多世纪以来,UL一如既往地遵守严苛的科学流程,最高的道德原则,致力于提供最为可信的测试结果。

UL作为全球安全科学的领导者和技术专家,在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技术。同时,UL 致力于与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建立更加稳定和良好的关系,传递和分享UL 在室内空气质量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UL在中国的室内空气质量服务以位于广州南沙的UL检测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主要针对中国市场提供本土化服务,其中包括产品化学物质释放测试及分析,室内空气质量测试以及咨询服务等。UL利用动态环境模拟舱,对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家具、建筑材料等产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醛类、邻苯二甲酸酯等污染物的来源与含量进行检测与评估,助力中国制造商控制源头以减少污染。

作为UL旗下绿色环保认证业务的重要服务,UL室内空气质量服务在中国的开启也将加速带动其绿色环保认证业务其他服务在华的发展。UL Environment(UL 绿色环保认证事业部),通过其专业的知识和全面的服务,致力帮助制造商通过更环保的方式,创造出更优质的产品,使消费者更有信心地做出更为明智且环保的购买决策。

电子产品质检报告范文第5篇

刘源张:国家号召我们企业创立名牌,最近工信部宣布2010年要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先说说名牌是什么。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从消费者这一方面来说,名牌是消费者认为信得过的好产品的一种标志,从生产者这一方面来说,名牌是企业卓越绩效的一种表现。我们现在有一个国家标准,就叫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这个标准可以用来指导企业追求卓越的依据。这个标准现在已经受到全国企业的广泛注意和采用。每年我们都举行一个获得这种奖励的企业的表彰会。从这方面来说,企业追求卓越的最高的表现或者最终的表现就是创名牌,甚至最高表现就是创国际名牌。

记者:刘院士,您觉得名牌和质量、名牌和安全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源张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产品质量不高,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名牌,绝对谈不上名牌。反过来说,名牌就是高质量产品的标志,名牌也是产品的安全保证。只要产品挂上名牌,从消费者来看,不管是质量还是安全,他就完全可以信得过了,所以我说这是安全的保证、质量的标志。一般来说,产品质量有印象质量和实际质量之分。什么是印象质量?就是消费者心目当中对这个产品的认识,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信念。实际质量就是产品实物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的质量。这两个质量显然不同,一个存在于消费者的心目当中,一个存在于产品的实物本身当中。因此,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心理上的,一个是实际上的。

所谓名牌产品,就是印象质量和实际质量要统一。有一个好的实际质量,同时要有一个好的印象质量。但是名牌质量有时候印象质量好过实际质量。我们在谈论名牌和质量安全的关系,我希望我们的网友同志们能够认识到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印象的、一个是实际的。这两个概念是不同,但是这两个必须要统一。

记者:您觉得我们中国的产品在这两个质量标准中表现得怎么样?

刘源张:提到这个问题,我真是觉得有点遗憾。我们中国的产品实际质量是不错,但是印象质量差一点。就是说实际质量很好,但是,印象质量太差了。这句话从外国消费者来看就更为合适了,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实际质量不大懂、不大知道,但是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印象质量感到很不对头。所谓不对头,就是他们对于中国产品的印象质量大大低于我们中国产品的实际质量。

产品质量过关,服务质量也要过关

记者,您刚才说名牌是实际质量和印象质量的统一,您觉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打造这样的名牌?

刘源张名牌就是两个质量的统一,印象质量和实际质量一定要符合,真正的名牌产品往往印象质量要超过实际质量。

怎样统一起来?怎样创造出我们的名牌呢?首先要抓实际质量。抓实际质量要真抓实干,不能够图虚名,也不能够走形式。我们过去犯过一些错误,比如我们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些企业图个虚名,搞个形式,其实也发挥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作用。所以我想抓实际质量要真抓实干。

其次就是印象质量。印象质量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要做老老实实的事。说老老实实的话,不能够招摇撞骗,说假话骗人。所以,抓实际质量和抓印象质量这两个事有三个工作我们需要做:第一,我们一定在产品的实际质量上改革、创新。在设计上要改变我们过去对设计的看法和做法,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要,甚至可以引导他们的消费。所以设计上一定要新颖。工艺上要先进。所谓先进,就是充分利用我们现在掌握的已经有的一些工艺上的科学知识、制造方法、制造手段。还有一个标准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标准,有什么样的标准呢?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够在市场上被承认的标准。被人家承认了,在国际上就被人采用。其实我们国家这样的标准也有几个,再多一些就更好了。我借此机会想说两件小事情,不知道网友同志们感不感兴趣。我经常观察,我们中国的产品一个是包装,一个是产品使用说明书,这两件事情,我总感觉到不满意。比如包装,不是包装得非常华丽,要不就搞得很不方便,比如我有的时候懒的做饭,女儿从外面回来给我带来罐头,但是打开它很不容易。再就是使用说明书,纸张单薄,印刷得粗糙,而且文字的讲解也看不懂。

名牌的打造离不开创新

记者:您觉得创新的原动力是什么?

刘源张我们国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书记、总理多次要求我们要创新。但是创新说起来容易,干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想从创新中拿到成果更不容易了。谈创新有三点或者有三件事我们要考虑:第一,要培养人才。没有人才,创新是出不来的。产品质量也好,产品安全也好,都需要人才去做。恰恰我们在质量和安全的人才方面做的不够。比如我们这么多高等院校有几家设置有质量和安全这个专业?没有几家。我每次都想呼吁,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呼吁一下这个事情。第二,建立一个制度。我们国家有关于质量安全的统计制度,我们有统计的公报,国家质检总局也有监督抽查的统一报告,这些都是有的,但是光有这些还不行。还要根据这些公告,根据这些通报,根据内容对全社会进行更广泛的讲解和说明。不是公报弄出来了,打出纸面的就完了。党领导掌握了没用,要让老百姓知道,特别是让企业知道。第三,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创新文化的建设。很多问题我们已经谈了,比如我们现在急功好利的心理,报喜不报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都是妨碍我们创新的。

记者:您刚才说到的这几点都是很根深蒂固的。

刘源张: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习惯,我们一定要改一改。创新和传承还有关系。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传承也不是老样不变,传承要在创新中发扬光大。前人的好东西你继承下来,再进一步创新。如果前人的老东西都不知道,你怎么创新?没有底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