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践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让中小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现在不少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感受、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高科学实践的有效性,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们学习最快的最好的方法都是自己发现与总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发现最深刻,最难忘,同时自己也最容易理解,能够更好的明白这种方法的内在的规律,得到更好地应用。”确实,只有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深入地研究与理解。同时,对于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积极主动的寻求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量。
学校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各个企业或者工厂中参观学习,同学们既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能增强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用知识指导实践,但是又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这种收获在书本上是不可能得到的。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科学实践在生活中进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他们会希望尽快得到答案,证明自己,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更加认真,对结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更好。科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主要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近科学,探索真知,学会动手,动脑,教师应该适当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我国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个问题“铁的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很多学生为难,有的人猜想铁生锈不仅与空气有关,还与空气中的水有关,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时,我引导同学们自己设计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我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实验的修改和完善,改变实验过程中的材料的选择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改变,完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实验更加严谨。
三、提高活动的实施策略
在新时期,探究性实施策略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主要通过给予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任务,让他们自身去发现,去关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启发者,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或者遭遇困难挫折时,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点点的引导,给他们启迪,鼓励他们,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记忆才最深刻。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给他们一点提示,让他们自己思考改进的措施,让他们以此为戒,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在小学生学习《观察蜗牛》时,让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对他们说了一些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去大自然中寻找蜗牛,带回来自己喂养,让他们仔细观察蜗牛的生存条件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让他们在玩耍中了解蜗牛,学到知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合作实践的方法措施
在学生社会科学实践活动中,要经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先独立学习发现和解决一部分问题,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用小组合作的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激励合作学习的风气。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团结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学习目标,与同学合作构建知识树,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小组合作共同实践的巨大作用还体现在再有复杂问题时,同学们不会感到彷徨,而是会激发出他们的斗志,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们与人相处的能力,为将来到社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并且在小组中,每个人的想法都能被多人分享,不断地被别人完善,渗透进别人的思维,更容易理解,并且也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的目的。
五、结束语
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事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勾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主动探索是活动的关键之处,积极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资源进行实践,以此来丰富自己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各种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涌现,只要坚持走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的道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具有高科学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黄招辉.浅谈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J].内蒙古教育,2013(4)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一、激发探究,拓展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说明:“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得到一个小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多产生一些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人体奥秘》一课中,我先介绍了人体中各器官都有一定的功能,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器官都是一样重要的。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它们都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议论。有一个学生说:“缺了眼睛,还可以活下来,但鼻子没有了就不能呼吸,所以鼻子最重要。”另一个学生认为:“嘴巴也可以用来呼吸,并且嘴巴还要吃东西,所以嘴巴最重要。”……学生就这个问题讨论得十分激烈,敢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而且大胆讲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认识,而不局限于一种看法。这种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如果仍按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创造思维必将受到压抑。
二、激发兴趣,训练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究求知。
例如:“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食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一分钟呼吸几次?怎样知道鱼的年龄?如何分辨鱼的雌雄?……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想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因势力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
三、融洽情感,训练创新精神
“亲其师信其道”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
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拉绳子、搭架子或绑东西,都需要打绳结。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绳结的各种打法,培养劳动技能,我为地处农村的学生设计了“绳结打法”的活动。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活动,了解绳结的来历及各种结的名称,学会打绳结的一些基本方法,接着大胆放手,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互相学习。有一女生在观看录像时,因看不清录像内容而与别人打的不同,我却及时地表扬她,和她一起探讨,并请她做小老师和大家一起互相学习。在作品展示中,她的作品与众不同,深受大家的好评。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交融的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四、动手实验,训练实践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玩、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况且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的过程本身,它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
例如:在研究“动物与环境”这个问题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到田野中去挖蚯蚓。他们在挖的过程中,发现在潮湿的泥上中能找到大量的蚯蚓。然后组织学生把蚯蚓放置在干、湿两堆不同的泥土中间,通过观察蚯蚓爬动的方向,以及比较干土与湿土蚯蚓的数量,分析出蚯蚓最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样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参考文献】
这种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注重学生的人格,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调通过研究学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一、联系生活、亲历亲为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比如我在讲三年级《有趣的叶子》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自己去采集各种植物叶子进行感性认识,再通过采访、调查、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最后得出结论。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的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探索创新,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新。学生可以按照课程的一般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看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他们有权利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以研究性学习为例,我在让学生研究子课题之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只需适度引导和组织,注重让学生自己活动、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所以更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并且教师对学生和指导也要安排适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意义。而不是要求学生按统一的方式接受他们无法感受,不能理解的东西,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能急于求成,包办代替。而是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推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新的进步。
三、勇于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四、交流合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 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的创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时至今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年来,经历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课程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在很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常态化、制度化的开设起来,非常容易受到学科课程的冲击和取代。学校没能有效地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也不到位,培训层次较低或培训形式单调,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没能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改革评价体系,许多小学也没有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考评学生和教师的依据,导致教师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学校需指定相应的课程保障制度使本门课程完善起来。
2.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欠缺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指导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不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需要进行校本开发的课程,它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选题和实施状况进行独立的设计和开发课程。但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课程理论的功底和课程开发的经验,而日常繁忙的教学工作又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或班主任来兼任,任教教师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学科知识的基本需求,因此,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分工也迫在眉睫。
3.课程评价定位不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之一在于评价模式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不能以知识为本位,而更应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来,并获得了一些实践性的体验。但是现实的教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仍然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或得了多少知识,得出了什么结论,忽视了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小学在学期末的时候,仍然采取纸质试卷的模式来考核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把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直接照搬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没有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内涵。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探究
1.学校应健全课程保障机制,强化课程的价值地位
对课程能否正确认识和定位,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课程地位和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在不少小学里,学校领导和教师把教学和管理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科课程中,而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所以有必要厘清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小学里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上,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一直是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更重视探究与体验,是一门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程特征,赋予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甚至是高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地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机制,使其课程的价值地位得以真正体现。
2.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生成性,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首先,教师应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来即使补充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参加一些地区、省市区的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教师应在教学中改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能再用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方式来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成就。
3.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七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讲一个系列主题。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要让学生去感受一些著名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头脑中留下了许多人物的形象:机灵富有心计的小嘎子、爱财胜过命的严监生、泼辣张狂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以钱取人的托德等。这些课文都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如《红楼梦》《儒林外史》《小兵张嘎》《百万英镑》等。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之后,肯定不满足于课文中这短短的片段,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认真地拜读这些名著,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名著阅读,围绕着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去展开讨论、探究,让小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在课堂里大胆地与同学分享,一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名著阅读》就此诞生了。
因此,小学学科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恰当地延伸,把它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主题去深层次的探究,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也使学生获得了语文课本以外的更丰富、更充实的实践性知识。
4.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
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互联网信息共享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方便快捷的资源。互联网上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资料及相关网站数不胜数,学生也可以通过因特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搜集与之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式、个别化学习。同学之间开展各种讨论,与远在天边素不相识的人交往、求教;实现自主发现、自我探索式的“身临其境”的情境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实践、主动探究的能力。总之,指导教师应充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从网络资源中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