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三学年论文

大三学年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三学年论文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日语专业 课程设置 结果分析 改进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的不断加深,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新增日语专业,原本已设有日语专业的高校则扩大招生。全国的高校日语教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自从2001年起开设日语专业,至今已成功培养了四届毕业生。但是自从日语专业开设以来,其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参照的英语专业,并没有完全立足于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课程设置又是直接关系到日语的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本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掌握目前的实际情况并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以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我校日语课程设置主要是参照英语的课程设置制定的,但是日语系学生一般都是零起点,而英语系学生在初中,高中都学习了七年,所以起点是不一样的。而且就语言本身来说,日语里有很多汉字,确实对以中文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大优势,但是日语语法又明显区别于英语和中文,这无疑在学习方面又给我们加大了难度。目前我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是大一大二侧重基础,以基础日语为主,辅以听力、口语、阅读等提高日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大三大四则不拘泥于日语语言本身,以高级日语为主,辅以语用学、日本国情、语法学、日本文学文化等课程。

二、研究目的和背景

江西科技学院大学自2001年开办日语专业以来,其课程设置主要是参考我院英语专业和主观经验进行的。目前,国内外形势变化迅速,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培养出适合新形势的世纪新型人才,有必要开展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使之更加完善、合理。

三、研究方法

本次的研究主要采取了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共6个班(其中大一和大二各两个班)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就开设课程的满意程度、对于提高日语水平最为有效的课程、哪方面能力提高较慢、希望增开的课程、是否有必要对日语专业学科建设进行分方向等方面征求了学生们的意见。

本次的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全面科学的调查表,并且调查对象包括在校的全部日语教学班。其中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100%。大四发放调查问卷39份,回收25份,回收率64.1%。主要因为大四毕业班同学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所以回收率略低。经过此次的调查问卷我们掌握了我院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四、研究结果

因为本次问卷调查是分年级进行的,所以此次的调查结果以各项问卷内容进行为主,分年级进行了统计。

1.对本学期开设课程的满意度。四个年级的满意度均在90%左右。满意的理由主要是课程安排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学生们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们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大一学生的主要课程太多太密集、上半学期的日语阅读超出现有水平等方面;大二主要是基础日语和听力课过少及需要开设涉及日本文化文学的课程;大三学生的不满意理由主要是无日语听力课、课程开设偏重于考研需要,实用性不强;大四学生主要认为对于毕业班来说课程太密集,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应开设商务日语、日语口语等实用性课程。

2.本学期比较满意的课程及不是很满意的课程。大一学生对于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阅读(下半学期)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日语阅读(上学期)、日语口语(上学期)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安排得不合理;大二学生认为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阅读、日语口语、日语写作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大三学生认为高级日语、日本文学史、日语写作、日语翻译等课程安排得较为合理,而语用学、日本电影、科技日语课程开设的教学效果不大;大四学生认为高级日语和日语视听说等课程对于日语能力提高很有帮助,而证券与投资课教学效果不明显。

3.通过本学年的学习,哪方面能力提高明显及哪方面不是很明显。大一学生普遍认为本学年在读、写,以及日语语法、词汇方面提高明显,但是听力、口语的提高不是很显著。大二和大一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情况基本上一样,只是大二学生认为他们的翻译与作文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大三和大四学生除了以上情况之外,还认为日语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4.在本学年希望开设的课程。大一学生希望开设会话课、日本文化课,以及增加日语听力课。大二希望增设日本文化、翻译,以及增加日语听力的课时。大三大四学生希望在翻译、听说方面有所加强,增开日语听力、商务日语等日语实践课程。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动自发设计 学位论文 运作模式研究

一、 选题的发掘、筛选与定位

(一)选题的发掘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选题是写作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但是,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准备撰写学位论文之初,一提起选题就一阵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要么信手从资料书或作业中抓个题目,要么索性央求老师给个题目。让本该认真、慎重的选题变得随意,从而给以后的论文写作埋下难以动笔的隐患。其实,选题是需要留心观察、用心发掘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以下几条途径去发掘选题:

1.从课堂入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常涉及学术动态前沿。学生听讲受教师的启发,可以激发对某一学术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发掘好的学位论文选题。

2.从学术讲座入手。学术讲座比课堂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听学术讲座,从中发掘学位论文选题。

3.从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科研成果的真正意义和最终归属点是服务社会,创造有用的社会价值。学生可以在专业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索发掘学位论文的选题。

4.从教师的科研入手。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都具备较高的创新性,学生参与后,可以在整体研究步骤中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位论文的题目。

5.从现实的矛盾焦点入手。现实中,人们最感缺乏的、不正常的、抱怨或议论最多的问题往往是最需要解决问题,探讨这样的问题有时可以找到最具意义的题目。

(二)选题的筛选与定位

学生在用心发掘问题之后,就要对问题进行认真筛选和定位。此过程大致分三步走:提出自己的见解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调研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酌定题目。

第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掘出选题后不要马上急着去找资料,而是要趁热打铁,把发掘选题时自己的想法、见解、思路记下来,以备以后作

参考。如果一开始就忙于查资料,那么很容易受别人想法的影响,进而框定自己的思维,难以创新。

第二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调研。

学生在对选题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动态,撰写调研提纲,再深入实地广泛调研。在这个步骤里,学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了解当前学术动态,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避免选题陈旧、成果重复; 2.检验选题是否具有创新点。3.判断选题的价值。选定的题目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是学生在选题筛选阶段必须判断和界定的。

第三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实力确定题目。

兴趣是最好的科研动力,学生在进行了前面两步的筛选后仍然对选题充满兴趣则加大了确定选题的步伐。最后就是评估自身的实力和条件,筛选与自己实力、条件适宜的选题。

二、 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

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学生单方向的选题模式,即教师列出题目,经教研室或论文考评专家审核后公布出来,由学生选择。个别选不好的,由系(院)行政安排。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对选题所做出的努力,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师生与选题的双向选择模式,则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后实现师生双方指导与被指导的最大协调。具体操作方法是:

首先,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面向大三学生和全体教师开展论文征题比赛,以针对性(现实需要)、前沿性(问题新)、创新性(观点新)、应用性(可操作)、综合性(跨学科)为指标和导向,每个指标20分,有额外亮点的需陈述理由。系(院)分专业成立专门的评定小组,小组成员必须至少包括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本专业专家(最好有一至二名外请专家)。然后,将获奖的学生选题公布,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兴趣选定想要指导的学生。同时,将获奖的教师选题公布,由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程度、兴趣选定想要被指导的教师。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完成整个选择过程。

三、 论文指导环节的质量要求与互动模式设计

就当前高校的招生情况来说,一名专业教师指导6-12名学生写作学位论文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为此,我们在实践探索中,着力建构了“自动自发设计与实现高质量学位论文”的运作模式,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期。

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从学生入校到正式写学位论文之前都可以定为酝酿准备期。在这期间,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指导学生写作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科技竞赛中的科研论文和见习报告等,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为以后写作学位论文打基础;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在认真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全面提高对学位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自动自发设计和完成学位论文的思想,摸索和锻炼必要的技能,如选题发掘、资料搜集、文献搜索、调查研究、创新思维等能力。学生必须认识到,学位论文不仅仅是学校本科教学整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写作学位论文可以在毕业前夕全面梳理大学之所学,加强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强进入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阶段:正式写作期。

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阶段任务时间大致安排如下:从汇集资料目录、撰写读书笔记、拟写研究动态到写作提纲及修改、任务书,第七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第八学期第一周完成;论文草稿及修改、英文摘要、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三周前完成。系(院)首先要统一设计好学生学位论文逐阶段任务完成登记与成绩参评卡,由指导教师掌握,每一阶段任务,学生都要主动请指导教师检查完成情况,汇报下一阶段的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作相应的调整,并听从学生组长所传达的指导教师的指令,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情况和参加集体研讨。

第三阶段:成果验收期。

学位论文成绩的评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往教师在对学生学位论文成绩最后评定时,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给打人情分,这样弊端很大,尤其影响下届学生的写作态度,给论文质量水平下滑留下隐患。对此,我们建议学位论文成绩评定采取“三分比例汇总制”,即论文总成绩=学生自评分(占10%)+ 指导教师评分(占20%)+ 专家组评分(占35%)+ 答辩分(占35%),在专家组评分和答辩阶段将学生和指导教师姓名密封。

参考文献:

[1]黄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P96-97.

[2]何玲玲.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9,P164-166.

[3]李维芳.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P134-135.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97-02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学科间交叉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趋增加,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培养模式下,各高等学校增加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的学时数,强调了课外创新训练与社会实践等,而相应缩减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数,淡化专业教育。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即缺乏学习主动性,主动动手和动脑的意识淡薄)和应试学习(即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等问题[2]。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降低了大学生的竞争力。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起源于上世纪初,并于1986年获得博士点,现已有近百年历史。在2013年和2014年中,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连续两年在全国130所高校中排名第一。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分为铁道车辆、机车、城轨车辆3个方向,共有在校本科生700余人,多年来为我国铁路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式源于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模式,其虽经多次改革,但主体仍保留至今。近年来,随着铁路技术的飞速迅猛发展,车辆工程涉及的新技术领域不断扩大,电子、计算机、信息及网络等技术开始广泛进入车辆工程领域,我校的机车车辆专业教学和科研同铁路的发展已不相适应,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还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的兴起,我校的机车车辆专业无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

因此对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以讲授法为主导,把学生看作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急需对教师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首先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涉及的诸多环节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做到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有足够深入的理解,之后要求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程材料等,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灵活生动地为学生讲解课程知识。

其次,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把学生定义为活动的参与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总结课程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现有的知识和结论。

再次,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关系转变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甚理想,为此,应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1]。

二、优化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类课程。我校现安排通识教育类学分要求为16学分,占本科培养计划的8.6%。但通识教育类课程更应该是常识性的课程,不应该列入专业培养计划之中,更不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类课程。同时这部分内容应该由其他的组织(家庭、行会)而不应该是大学来完成这类课程的讲授。英国高校大多是双科或者是三科专业,设置主修和辅修,在某一方面扩充了学生的学习量,也使学生避免学习了过杂的知识。而且,英国大学的学生有很多的自主时间并且学生本身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渴望并且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这些方面是国内的大学和大学生不具备的。因此,学校更应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而不应该由学校来强制要求。

2.人文社科类课程。在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我校除了思政类课程、体育、外语、军事技能训练等传统的必修课程之外,主要包括哲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因为办学水平的关系,我校在这方面的开课情况并不良好,学生在课程上的认识和思考也不够,所以我校虽然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数量众多,百分比占到培养计划的23%,但是收效甚微。大学安排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宗旨在于专门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适用性不强,针对这种现状,人文社科类课程应更加注重小组讨论以及学生实践环节。

3.专业课程。目前我校专业课程的选择面较窄,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选择权。就专业方向而言,我校学生可供选择的方向比较少,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适应现有课程的学习。专业选修课课程缺乏系统性,我校的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很少的途径可以学习到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和知识。

对比我校的专业课程,国外理工科学校,其专业课程设置普遍比我校的专业课的数量更密集,学时的要求更多,自然也要求学习得更精通。与此同时我校在第三学年下学期之前几乎没有专业课程,主要是设计和实习,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虽然也是鼓励同学们大三学年下学期与大四学年参与实习以及实际的工作,并且同学们也很愿意在高年级阶段参与一系列的实际操作,但是苦于知识的积累过浅,并且大三大四学年的课程繁多且非常重要,同学们完全没有精力从事更多的训练及实际操作。相比较之下巴斯大学在大四学年要求同学们从30门课程中选择最少两门课程进行学习。其目的是在大四的同学们参与了实际的工作并且心智更加成熟之后,他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由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同学们更能够潜心学习,获得自己喜欢的知识。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同学们大多在大一大二完成选修课程,多数同学的选课依据是获得学分的难易程度或者教师给分的高低。造成同学们的学习没有针对性,很多课程仅仅是为了凑够学分而选修的。因此,建议调整专业课程安排,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三、加强实践环节

西南交通大学及国内各高校均注重实践课程的种类及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大学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中更加注重于外语的强化训练。随着学校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上的公司和企业对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外语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生在职场上能够到达的高度,所以外语的强化训练也是必要的。而且,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而我校在这方面开课较少,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靠自学,因此导致我校学生在软件应用和编程能力上都有明显不足。

此外,我校课外实践学分分量不足。很多高校在课外实践学分方面都有要求,课外实践学分的设定能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创竞赛的积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更广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的知识,更能督促学生合理利用课下的大量时间。

加强课程实验建设,课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实验室操作技能。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在加强课程实验过程中,一是保证实验项目的开设与课程内容的更新相辅相成;二是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通用性。注重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验证型实验,多开设分析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程度,鼓励学生开展课后创新活动[2]。

四、严抓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一个大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体现,是检验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我校应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使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方案与当前铁路的发展趋势及机车车辆的发展现状相结合,使其满足中国铁路发展的需求。通过这种实际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专业的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否则,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或多或少存在不足。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的兴起,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质量更优的、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寿君,范富,张庆国,侯迷红,苏雅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92-494.

[2]王晓玲,范魁元.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12,(5):6-10.

[3]范魁元,褚宏启.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关键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1,(9):1-4.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4篇

“无中生有”的剧本

1943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的三位教授吃年夜饭。到底给不给他这个面子呢?三位教授各怀心思,很是纠结。

2011年9月,这则在南京大学的老教授中流传很广的传说――“天子呼来不上朝”,成了吕效平教授给大三学生温方伊布置的命题论文。“吕老师跟我讲这个在南大中文系流传很广的故事时,讲得绘声绘色”“说三位教授,一位是胡小石先生,一位是陈中凡先生,还有一位不知道是谁”“可这到底是个传说,究竟当时是什么情形,我们都不知道”。

“我当时对她的要求就是,要表现出人性的纠结,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吕效平教授的要求,让温方伊很抓狂。温方伊专门去请教了吕效平的老师――年近8旬的师爷董健,故事中的一位教授陈中凡曾做过他的老师。可是董健教授证实,那些故事根本对不上号,“这完全成了一件没有的事情”。

然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温方伊反倒觉得更放心了。“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条条框框越少,越方便创作。”虽然可以天马行空自行想象,但对于从来没写过一个可演的剧本的温方伊而言,“如何凑够两万字”,是摆在面前的很现实的问题,而且,细节也是创作剧本的另一个拦路虎。

为了还原那个背景下的文人思想和精神风貌,温方伊到图书馆查了很多史料,搜了一堆关于民国的关键词。《东大史料汇集本》《联大抗战史》《联大教授》《民国文人》《吴宓日记》《朱自清日记》等,她全都熟读了一遍,认真地找一些散布其中的细节,比如买只鸡要多少钱,几点上课、下课等。后来演出时,茶馆里的那副对联――“空袭无常,贵客茶钱先付;官方有令,诸位国事莫谈”便是出自一本名为《红色激流》的书。“大家觉得其中有些教授的台词写得很老辣,事实上,有些话就是从当时一些教授的日记里摘抄出来的。”温方伊说。

从2011年9月开始准备,到2012年3月交稿,温方伊顺利地把剧本《蒋公的面子》写完了。她战战兢兢地把初稿交给老师,却意外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写得不错,改几稿子,五月中旬校庆的时候要演。”

场场爆满的演出

然而,剧本完成了,温方伊心中那根紧绷着的弦却并没有得以松开。为了精益求精,吕效平教授带着她数易其稿,直到升级至5.0版,这部话剧才最终搬上了舞台。

“排练才是真正枯燥的时期,我真佩服那些演员,15天就背出了全部的台词。”让温方伊惶恐的是,排练时一点喜剧效果都没有。“我当时心里很发虚,觉得我剧本写得还挺有趣的呀,可是为什么没有笑声呢?大家都很严肃。”温方伊的这种焦虑,直到带观众彩排那天才消除。“那天,当我看到台下的观众会心地笑了之后,终于舒了一口气,演员终于找到了演出的节奏。”

2012年5月,时值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庆,《蒋公的面子》首轮公演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礼堂拉开帷幕。令编剧温方伊和导演吕效平都没有想到的是,演出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连演四场,一票难求。“首演时,没有一个校领导来看。”吕效平说,没想到后来巨大的口碑引发了《蒋公的面子》的二轮演出,观众不停地要求加演,直至公演了30多场。“当时火到什么程度?校长想要票也不行。最后,他是自己排队买的票。”不仅南大校长陈骏亲自买票去看演出,党委书记洪银兴也领着数位外宾前往观看。

2013年年初,《蒋公的面子》走出了校园,连作数十场公演。越来越多的人不远千里来到南京,观看这部传说中的“神剧”,每个人都在台下品味着剧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知名剧评人水晶,专程从北京坐火车到南京,看完戏之后评价说:“很久没看过这么有文化、有生活、有趣味的中国故事了,这堪称是一部有氧气、有养分的喜剧。”

爱打“仙剑”的90后

因为话剧演出的成功,温方伊荣获“神编剧”封号,并被保送至本校影视文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她将正式成为吕效平的硕士生,继续她的戏剧创作生涯。

然而,故事背后的温方伊其实也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在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前,出生于1990年的南京姑娘温方伊从未发表过文章,也不知道自己能写剧本,还以为进校后自己会主攻戏曲专业,不料却在大三的这篇学年论文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温方伊自幼热爱阅读,后来渐渐迷上了历史,曾一度想报考南京大学的历史系,但因为英语成绩不够高,最后在父亲的建议下,“曲线救国”考到了南大的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温方伊与戏剧之间的故事也非常有趣。她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电视,而第一次接触戏剧大概是在她小学6年级时,“有一天晚上,妈妈要看第一届昆曲戏迷票友大赛,我抢电视抢不过,只好陪她一起看,没想到还挺有意思”。后来,温方伊也就经常去昆剧院听戏;再后来,逐渐沉迷,她也会填填词,写写小令,自己唱上几句。

“在读大学之前,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话剧。”温方伊认真地说。考进南大文学院的第一年,她被院里的学年大戏《雷昂采与蕾娜》所震撼,但很有趣的是,首先震撼她的不是舞台,而是台词:“‘看,一个鼻子,但他的身体还没有越过国界!’这种台词在现实中说出来就是笑话,但在舞台上说就觉得很有趣,很有想象力。”

之前最忙的时候,温方伊说她一天之间要往来南大鼓楼校区与仙林校区两三次,忙得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如果给我放三天假,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做,那么,我会去打《仙剑奇侠传五》,我之前已经玩过两遍通关了,还想再来第三次。”温方伊热衷于“仙剑”系列游戏,《仙剑奇侠传四》中的男主角最令她难忘。与大多数女孩子一样,温方伊喜欢玩,也喜欢看电视剧,“英剧《神探夏洛克》《唐顿庄园》,我一直在追”。

至于将来,温方伊并没有做明确的职业规划,“有时间想那些,还不如认真多读几本书呢”。但她很清楚接下来的生活,“上上课,创作一些新的东西,写一些小散文”。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短学期;社会实践;科研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3-02

预防医学旨在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的人群,预防医学工作者需具备良好的倾听、沟通能力,适应当前各种环境,并与各种人群进行交流。因此,培养能适应就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是各大院校和相关实习教学基地、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短学期制的实施对于我院预防学生来讲,不仅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学期,而是强化实践教学,具有全面教育培养的教学改革意义,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目标,开辟一条行而有效的道路。

一、学期周数及课程设置

“短学期”即“夏季学期”,就是把一学年分位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各18周,其中17周教学,1周考试;夏季短学期4周半,短学期主要用于安排军事教育、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原则上要求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三个学期的侧重点不同,秋季和春季学期主要以讲授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短学期主要以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基本课程设置:预防医学专业不仅要求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同时还要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就我院而言:大一、大二、大三秋季学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大三春季学期、大四秋季学期主要学习临床课程并进行临床见习;大四春季学期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五秋季学期进行预防医学的专业学习;大五的春季学期进行专题训练。期间的短学期,大一短学期学校统一进行军事训练,大二、大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或科研训练。大四的短学期和部分暑期用于临床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作为专选课程设置4学分。

二、短学期的功能及其实施意义

1.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两学期存在学习节奏慢、课程设置不灵活、效率较低、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今年轻的教师科研与教学压力并重。现实很残酷,教师们往往对科研更加卖力,忽视了基础本科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短学期制的实习,改善了教师繁重的科研任务、解决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教师可以利用短学期申请带教,学院规定,每位学生按两个学时,这样既解决了工作量的问题,可以让教师更加沉下心教学;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在提高。在时间上为教师提供了保障,实施短学期制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开展科学研究。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两学期,学期冗长,内容庞大,消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许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短学期的增加,在时间上迫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上专心听课,课后培养自学的能力,当天的内容当天吸收,不至于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短学期的实施,使得教师不得不精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开拓思路。在短学期里,一部分学生进入各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初步接触社会,学习相关科室的工作流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学生就业和考研的情况来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短学期,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无疑对他们正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创新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无论是科研训练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有了更为广阔的自学空间,增长了才干,对科研和日后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都有了感性的认识,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无形中使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三、提高短学期运行效果的教学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纽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现场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工作特点,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现场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全省建立起三十多个教学基地,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报名。由学院教师带队前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院会定期到基地探望学生并与基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基地工作实际面临的情况;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也应该到学校进修学习,以弥补理论上的不足,达到双方优势互补,增进学校教师和基地教师的合作,共同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水平,使教学实习基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在学生结束实习时,基地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考评,给予一定的成绩。同样,学院根据学校标准发放一定数额带教津贴,每年评选优秀带教教师,调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

2.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自2009年实施短学期以来,学院层面:协调学生实践岗位的落实,组织学院实践教学的动员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报销实习过程中产生交通费用,解决学生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安心学习;实践教学基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学院给予表彰与奖励;归纳整理学生实践活动心得并汇编成册,以供日后参考。实践基地:安排完整周期的实践,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未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评分并评选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生”。科研带教教师层面:熟悉课题各环节,做好计划,提供良好的科研指导,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踏踏实实地搞好科研实践。学生层面:与带教老师联系、完成实践报告,短学期结束后完成一份实践活动心得,逐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短学期的统筹协调提供标准化依据。

短学期改革仍然带有探索、试行的性质,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短学期制的实施确实解决了不少现实的问题,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选课机会、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的实行、给国内外专家提供来校讲学的时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学生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中山大学实行三个学期制度,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1).

[2]何建伟.旅游学院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2010,(4).

[3]蒋瑜.基于三学期制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9).

[4]陈霞妹.浅析我国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利与弊[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0).

[5]孟瑾.我国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及其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6]黄英良.从社会需求谈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7]张彦文.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实习及模式探讨[J].教研探索,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