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案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分,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保证,更是社会生存的需要。
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中,人际交往问题所占比例最大,而其他心理问题也或多或少地与人际交往问题相关。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刘倩、李辉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团体成员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点。例如:被试的选择不够有代表性、团体领导者不够专业、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等。该课题项目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方法,增加专业性,通过为期3周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团体内组员的人际敏感因子进行前后测对比研究与讨论。希望在短期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步。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从招募海报招到的自愿报名的参加26人中随机选取9名大一学生(5名男生,4名女生)参加大学生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均身体健康、无精神异常、存在一些人际交往困扰且有意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愿意按照团体契约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参加为期三周(共6次)的团体心理辅导。
1.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人际敏感因子对研究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同时采用个案访谈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时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共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一周之后对被试进行个案访谈,从被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感觉、交往状况、自我调节情况等方面记录和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1.3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以人际交往为主题,活动持续3周,进行6次活动,每次活动一个半小时左右,采用游戏、分享感悟、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第一阶段,建立团队信任感、适应指导。协助确定团体目的和个人目标、建立团队契约。
第二阶段,确定团体的结构,促进成员相互熟悉、建立和了解团体规则,帮助成员确定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期望、寻找他们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2]
第三阶段,领导者主动介入,鼓励成员认识并表达他们的焦虑,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处理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四阶段,帮助成员接纳自己的问题,促进成员相互帮助解决问题,鼓励成员将自己从团体中获得的感悟转化为行为和人格的改变,对成员的一些人际交往问题进行认知重建。
第五阶段,帮助团体成员总结经验,领导者应将零散的收获组合起来,教会成员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在团辅中的收获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鼓励成员健康快乐地生活。
2 结果
2.1 不同成员的SCL-90人际敏感因子的前后测数据
如表1所示。
2.2 不同成员两个因子前后测的差异分析
根据表1,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
P=0.001
3 讨论与分析
3.1 本实验中SCL-90结果分析
编号1、2、6、7、9五名成员:从上面的总分数来看,他们的前后测比较显著,从人际困扰较严重到人际困扰较少。从个项目分来看,这些成员掌握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在主观努力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势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编号3、4、5、8四名成员的前后测数据分析显示为差异不明显,联系成员个人,原因有以下几点:(1)成员自身性格比较外向,本来人际交往水平就处于良好位置。(2)本项目团体心理辅导持续时间仅为3周,时间较短,成员两次做SCL-90人格自陈量表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出现凭记忆选择选项的情况。(3)个别成员自己性格过于内向,短期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影响不大。
3.2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总结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观察员和团员们的意见,每次团辅过后,团队中成员能主动跟团辅领导者讨论,还有些会跟其他成员分享感悟,90%的成员认为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给他们的观念带来了改变,也学会了一些与人沟通、相处的技巧。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促进作用。
3.3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给成员潜移默化影响的活动方式,人际交往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活动领导者精心设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团辅活动,将成员带动起来,通过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经验成员的相互影响,对成员人际交往能力起到提高作用。
在活动过程中,模仿在成员不知不觉下进行,而领导者对某个行为表示肯定或鼓励时,其他成员也会不知不觉模仿这一行为,类似于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而这种模仿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仅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形式下才会体现并多次出现的。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灵活多样,这样更能准确地把握成员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帮助成员成长。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的小社会,使团体中的成员在宽松的氛围中寻找、认识、改正自身的人际交往问题。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2002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2002]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5]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8.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辅导,普及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和跟踪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4.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使辅导工作更加规范。
三、辅导宗旨:
留下你的烦恼,带走我的微笑
四、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家庭辅导
五、辅导计划:
(一)常规工作:
1.综合运用多种辅导形式,以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为主,以点带面。
2.值班与预约相结合。辅导教师固定值班,主要安排与个别学生见面辅导活动,其他时间的辅导,主要通过提前预约。
3.开通辅导站的固定信箱与电子信箱,对于学生的来信,要有不同方式的回复。
4.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保健常识。可通过板报、广播、讲座等,让广大学生懂得日常心理自我保健,并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5.接待登记制度。值班教师做好值班接待记录,便于总结工作和定期检查。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更好地、更全面地记录学生情况,并做好保密与保管工作。
7.学生特殊情况反馈制度,建立与班主任的双向反馈,必要时还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以保证辅导的综合成效。
(二)开放时间:
李强
近年来,心理辅导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然而,学校心理辅导宣传和导向只有融进班主任的具体工作,才能形成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班主任熟悉自己的学生,便于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便于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拔正前进的航向。
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普及与深化。于是我们在全县三十多个试点班中有计划地开展实践与研究。在构建模式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构想阶段
根据新形势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以及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客观现实,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寻找教育理论与心理卫生理论的交汇点,初步形成在班主任工作中建立心理辅导模式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试点实施阶段
主要做好三项工作:①确立实验校、试点班、选择具有一定研究意识,热爱班主任工作的德育领导及班主任老师为实施人员,试点班级为实验基地。②组织试点研究人员培训学习,掌握试点研究中的有关理论和实施方法。③在试点实践中,注重反馈调节和收集、积累资料,对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整理和分档归类。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好阶段性的观摩评估、实践考评、个别解剖等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筛选研讨阶段
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做好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工作,认真筛癣提炼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因素,有目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初步完成模式的构建。
第四阶段:成果物化阶段
在试点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归纳出共性的东西作为制定班主任工作常规的依据,进而在面上试行。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在成果物化的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模式的构建,进而指导具体实践,提高教育效益。
以上四个工作阶段,可以定为:理论探索为主的规划阶段——经验研究为主的实施过程阶段——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总结阶段——成果推广的物化阶段。
我们整个试点实验工作还侧重做好三项工作:
1.借鉴和引进。借鉴心理医学的临床诊断、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方法,全力引进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2.吸收与内化。吸收邻近学科与德育理论密切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扬弃与内化。
3.结合与创新。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方法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使心理卫生的医学模式转换成适合班主任工作需要的教育模式。具体可作如下表述:班主任心理辅导模式,就是指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内容,对全班学生施加直接影响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注重心理诱导为原则,使每个受教育者看清自己特殊的潜在力量,把力量转化为进行活动的能力。
“模式”特别提出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模式”特别强调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个性心理特征。“模式”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使其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模式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结构,也是由一定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主体要素。模式的主体要素是青少年学生。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激发主体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省悟和心理上的自我“护理”。
2.客体要素。模式的客体要素是指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中心须借助、依靠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条件。它主要包括:第一,班主任,是青少年认识自我的指导者和诱导者。第二,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班集体的氛围。第三,同学间健康、和谐和奋进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