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在此背景下,论文在充分研究学生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例举教学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时事热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人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105-107.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税法原则 国际税收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电子通讯设备和技术在当事人双方或多方间进行的各种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易活动。自电子商务这种新兴的远距离交易方式成为传统交易以外的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它使得传统国际商务的交易中介和交易方式发生了结构性、革命性的变化,给传统的税收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一、电子商务对于国际税法基本原则的冲击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基本原则冲击的前提——可税性。

从税收的本质上看,税收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由国家参与国民收入或社会剩余产品的一种分配活动。从微观角度讲,企业只要创造了剩余价值,具有盈利性,那么他就具有纳税能力,基于公共需要对其征税符合量能纳税的要求,课税也是合理的。并且其实质与传统商务没有任何区别,与传统商务一样享受着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如果仅仅因为电子商务的经营方式不同于传统商务而导致税收待遇的差别,那么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将会被彻底扰乱。因此电子商务的应税性在法律经济的角度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本文论述的前提。

(二)电子商务对于国际税收管辖权相对独立原则的冲击。

国际税收管辖权相对独立原则就是指在国际税收中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实行何种涉外税收法律制度,有权决定具体的涉外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征税方式和征税程度,享有自,任何人、任何国家和任何国际组织都应尊重他国的税收管辖权。目前国际税收管辖权主要有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两种,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管辖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弱化。由于电子商务是以一种虚拟形式存在的,因此它是无形的,并且弱化了经济活动与特定地点间的联系。“单个交易可能在瞬间跨越若干个地理疆界,一个‘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可能牵涉成千上万个税收辖区,不仅查明各个辖区相当困难,即使知道该交易所牵涉的辖区,对其征税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使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被严重弱化,并且在执行具体措施方面也会遭遇很大的困难。

其次,居民管辖权受到挑战。居民税收管辖权是指国家以纳税人是否与自己的领土存在着所属关系为依据。有实际存在的交易中介,纳税人的身份认定是比较容易且可行的。然而,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普遍化、全球化,自然人和法人身份的判定愈来愈模糊。

(三)电子商务对于国际税收公平原则的冲击。

所谓国际税收分配公平原则就是指国家在其税收管辖权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平等地参与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使有关国家从国际交易的所得中获得合理的税收份额。当跨国的网上服务和无形产品提供者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时,一国政府就难以认定提供商是否在其国内有经营机构和人。而且,为了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均在网上交易过程中的诸如注册认证、电子支付等过程中采取了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则增加了应纳税款额度的认定难度,创造出许多“隐性收入”,破坏了税收法定原则,而进一步破坏了税收的公平性。

(四)电子商务国际税收中性原则的冲击。

国际税收中性原则就是指国际税收法律法规不应对跨国纳税人跨国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以及企业的组织形式等产生影响的原则。构建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避税与逃税的法律规范以及常设机构的原则确定都是中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首先,双重征税或避税与逃税,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决策。在电子贸易领域,由于交易地点,交易场所,交易信息很难确定并且有时没有中间人作为交易媒介致使企业有时会遭受到了双重征税或者根据经济学中对商业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理性人”的构想会导致企业为追求更高利益而进行避税与逃税的行为发生。

其次,常设机构的确定包含了避免因投资区位和企业组织形式等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因而也是税收中性原则的体现。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常设机构的概念受到挑战。根据OECD税收协定范本,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设定常设机构,其营业利润应向该国纳税。所谓“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作业场所等等。然而电子商务中企业可以任意在任何一个国家设立或利用一个服务器,成立商业网站进行营运,常设机构的定义因此受到挑战。网站是否可以看做是常设机构?如果能看作是常设机构,那么企业为了避税便可轻易地把网站移到税收较低的国家或者避税地,那么监管的难度以及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五)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效率原则的冲击。

国际税收效率原则就是以最小的税收成本获取最大的国际税收收入,并利用国际税收的调控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全面发展,或者最大限度地减缓国际税收对国际经济发展的阻碍。国际税收效率原则包括国际税收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方面。从行政效率上而言,由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均坚持地域税收管辖优先原则,但是来源地的判定被电子商务的无国界、无距离的特点所弱化所以会导致税收的冲突和摩擦。从经济效益而言,网上交易的国际流动性极强,国际逃避税行为会大量增加,利用低税区或免税区避税,在避税地建立公司易如反掌,只要在选择的地区建立一个网址便可。另外,以转移定价为主要形式的国际逃避税活动会变得规模更大,更难以控制。因此传统的税收模式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会导致国家税收成本增高以及相关国家全面开展税务行政摩擦加剧的可能。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对国家对于税收征收与管理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应如何解决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基本原则的冲击

(一)在遵守国际税收管辖权相对独立原则的前提下维护国家税收权利。

我国是电子商务的净进口国,在跨境电子商务税收领域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在电子商务立法方面,我国尤其要注意维护我国的税收经济,坚持强调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以保护税基,同时促进跨国电子商务的公平合理的税收权益分配秩序的形成。国家税收作为一种凭借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形式,具有类似国家的独立性和排他胜。我国可以根据本国财政利益需要和基本国情,不受任何外来干涉地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则体系。同时,所得税制度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保证,是处理社会再分配关系的法律依据。作为电子商务净进口国,我国必须维护和强化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新技术发展中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权益。

(二)在遵守税收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实行单一的来源地管辖权。

在电子商务国际税收管辖权这一问题上,我国应继续坚持电子商务输入国的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原则,该原则应该成为我们的国际税收管辖政策的基本的出发点,这也符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其次,从税收公平的机会原则看,税收负担也应按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大小来分摊。发达国家的居民通过互联网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并获利润。尽管作为居民所在地的发达国为其提供了一定“机会”,但对获取利润起决定性作用的“机会”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如果使用居民税收管辖权,发展中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将一无所获,这显然不公平。而行使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国际电子商务环境中,就能够在跨国纳税人和国内纳税人之间实现真正的公平。

(三)在遵守国际税收中性原则与国际税收效率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常设机构认定的中性原则以及提高税收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现代化水平。

税收中性原则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本质意义在于:税收的实施不应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延缓或阻碍作用。在常设机构的认定上坚持中性原则意味着,首先,要避免双重征税、不征税和防止避税与逃税,因为这总体上就体现了国际税收中性原则。避免双重征税和不征税的理由如前。同时,防止避税与逃税需要在常设机构的认定方面达成国际协议,不能造成营业人随意更改常设机构位置的结果。其次,对常设机构的认定应当统一,不应对在线交易的商品和劳务下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以免造成营业人利用网络的游移性改变常设机构以避税或选择较低的税率。因此坚持常设机构认定的中性原则适合于我国国情保障了我国的税收来源,同时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国际征收重复的现象发生。

此外,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商可以免除中间人直接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使得电子商务中的征税点大量地减少了,并节约了税收成本,增加了税收收入。只要税务机关努力提高自身的税收征收管理现代化水平,电子商务税收与税收效率原则的契合度将越来越高。

最后,正如著名大法官卡多佐所说:“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面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交易形式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法律应当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应对其发展,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在国际税法基本原则方面,维护本国在跨国电子商务所创造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中的国家利益,在肯定电子商务的可税性之前提下,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构建新的税收征收体系是我们值得探讨的应对之策。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11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廖益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税收法律问题及中国的对策.东南学术,2000(03).

[2]陈晓红.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0(09).

[3]王凯.电子商务的税收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国家电子商务征税应遵循公平和效率原则,2009(07).

[5]李雪若.李伟.电子商务与税收.中国科技产业,2000(4).

[6]刘丹.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的影响之分析.研究生法学,2009(10)24卷.

[7]计金标.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税务报,2001年3月14日.

[8]陈延忠.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原则问题探析.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从》(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9]蒋新苗.国际税法基本原则的定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10]袁曦.电子商务给国际税法带来的冲击和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12)中.

[11]许方明.电子商务对国际说法的影响.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4).

[12]胡郁舒.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管辖权的问题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法学硕士论文.

[13]唐平舟,刘吉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应对策略探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09年刊.

[14]赵凯.电子商务下国际税收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法学硕士论文2010年.

[15]刘隆亨.国际税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版P16—19页.

国际贸易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 200433

[摘 要]本文对当代西方主流的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常用到的“规范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简明的介绍。文章从规范研究的基本假设谈起,指出在最基本分析单位应当有内在一致性和应当是理性的假设条件下,规范研究大致可从效用理论和博弈论两个方向来进行,而究竟选取哪一个方向则取决于研究者关注的是单一主体在决策时的不同选择还是多个主体在寻求均衡路径中的互动。文章还探讨了规范研究的隐含假设,并勾勒了一个典型的规范研究的操作框架。文章最后探讨了对于规范研究不同模型的评价原则,及如何构造一个规范研究的模型。

[关键词]规范研究;模型;效用理论;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4)02-0074-05

一、引言

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之外,当代西方主流的学术期刊上还时常用到一种被称为规范研究 (formal theory) 的方法,规范研究在我国台湾学术界又被称为形式理论。[1] 规范研究或形式理论(以下皆称为规范研究)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数理的模型来分析主体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关注的“规范研究”应当与另一个常用的“规范性理论”(normative theory)的概念区分开。“规范性理论”有一个对于世界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在公共行政学中,规范性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两条研究路径, 相对于以经验为基础,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实证研究,规范性理论是一种以价值问题为核心关注点、以解读和诠释文本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严谨的逻辑构造来回答某个学科的基本问题乃至人生与世界的“大问题”的研究路径。[2]而“规范研究”则通常从不言自明的公理出发,按照严格的数理逻辑和设定规则推演出世界应该如何。这些推演和对于应然状态的判断再反过来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虽然很多所谓的规范性理论的文章事实上是不严谨的学术研究,但这不影响规范性理论的文章在我国目前的公共行政学的文献中占据主流地位这一事实。[3][4]如本文将要介绍的“规范研究”在不少关于行政学研究方法的讨论中还不被单独列为一个类型。[5][6]然而有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用符合“规范研究”要求的方式写作。如杨立华构建了一个知识困境的博弈模型来理解如何通过提高个体对博弈对方知识的尊重和认同,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来走出由于知识困境而导致的知识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对立。[7] 郭庆松讨论了如何通过分析劳动关系的博弈规则来确定劳动关系的博弈均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利益主体效用函数的实现或预期收益的最大化。[8]

用数理模型来分析的好处显而易见。数学作为符号逻辑,理论上讲日常语言可以表达的一切都能转化成数学这种符号逻辑。而数学相对日常语言来说,其结构性、工具性、操作性更强,有利于对复杂现象的沟通,及对事物的控制。就易于沟通而言,比如,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可能并不懂瑞典语,但如果有基本的数理训练的话,他可以很方便的理解瑞典人写的规范研究的模型。

最早的规范研究的著作见诸于经济学的文献中,如古诺(Cournot)[9] ,伯川德(Bertrand)[10] ,和埃奇沃思(Edgeworth)[11] 关于垄断定价和生产的论文。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1944年在《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大部分经济问题都应当被当作是博弈来分析[12]。 而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界,四本巨著可以被认为是规范研究的应用的奠基之作。它们是,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的《民主的经济学理论》 [13],邓肯・布拉克(Duncan Black)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 [14],威廉・赖克(William H. Riker)的《政治联盟的理论》 [15] 及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与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的《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 。[16] 大批后来的学者继续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发展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理论,如关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的《国家的崛起与衰落》[17],关于官僚体系有威廉・尼斯卡宁(William Niskanen)的《官僚制与代议制政府》[18], 关于利益集团有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19], 关于民主理论有赖克的《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20], 关于合作行为的演变有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的《自由主义与民粹主义》[21] 等。

二、规范研究的基本假设

我们知道,统计分析的核心是归纳,也就是说,从繁多的资料中整理出相关变量间系统的联系。而规范研究的核心是演绎,即从设定的模型出发,推演出主体在模型的约束条件下根据一定规则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具体的规范研究有各自不同的模型,但所有的模型基本都遵循几个假设。其一,模型的最基本分析单位应当有内在一致性;其二,基本分析单位的行为应当是理性的。

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主要指标是分析单位有没有自己的行为目标。同一个分析单位在同一个时段内,行为目标应当是确定的。假如在研究的时段内,这一个分析主体的目标是游离的,那么,这个主体就不应被作为规范模型的最基本单位。一个有内在一致性的分析单位(或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联盟。但这些单位未必任何时候都有内在一致性。比如,如果一个人既有利己性,又有利他性,那么我们必须严格设定我们的规范模型到底是在描述利己时,还是利他时的个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前后一致的模型。

如果分析主体为了达成既定目标而采取最优的方式,我们就认为这个分析主体是理性的。注意这里的理性有可能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理性”有一些出入。比如,二战末期日本军队采用了神风敢死队的方式与对手作战,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疯狂和“不理性”的作战方式,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分析主体(神风敢死队队员)为达成既定目标(最快和最大限度的打击对手),那么在当时的限定条件下,同归于尽也许是他们能采取的最优选择。

三、规范研究的分类

常见的规范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效用理论(utility theory),另一种是博弈论(game theory)。效用理论同时也是博弈论的基础,它用数学理论来表达决策过程。[22]对于一个理性的主体而言,他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效用理论假设理性主体的偏好是不变的,它会首先设定理性主体的目标是什么,再指明主体的各种行动的后果是什么。因为主体对各种后果的偏好不同,我们可以用一组从小到大的数值来表明主体对各种后果到底有多么偏好,这些数值就是效用。把主体对各种后果的偏好与这些数值对应起来的公式就是效用函数。最后,各种后果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概率的,主体会根据这些概率而冒着相应大小的风险来采取产生不同后果的行动。效用理论这时就能够给我们一个科学的决策指南。我们可以将所有不同行动的效用与所有不同行动的风险分别相乘,以得到每个行动的预期效用。理性的主体将会选择产生最大预期效用的行动。

但社会科学里最流行的规范研究的类型还当数是博弈论了。与其它的研究方法,如效用理论或统计分析相比,博弈论最大的特色是把分析主体的互动纳入到模型中。这样,主体间策略性的行为就能被模型所解释:我的选择是如何因为你的选择而改变,与此同时你的选择又是如何因为我的选择而改变;为了实现目标,因为我预期你会如此行动,所以我策略性地没有选择短期内的最优行为;而你由于预期到我不会采取短期最大化的行为,也策略性地选择与短期最大化不同的另一套应对;如此这般。这样,博弈论的构架本身自然而然的迫使我们直面决策行为的“内生性”,也就是说,决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模型内其他变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博弈论相信,当博弈终止,尘埃落定之时,理性的局中人将已经把所有可能的信息纳入到最终决策之中了。所以,最终各方的决策应当是均衡的,即,没有任何一方愿意改变现状,从而进入重新一轮的博弈。虽然,根据博弈论理论,理性主体的行为最终将落在均衡路径之内,但博弈论的框架要求我们不得不考虑在均衡路径之外的,理论上不会发生的决策与行为。因为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得到模型的最终解答。

除此之外,近些年规范研究也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向。第一,规范研究开始注意与实验的方法相结合。[23] 后面将会介绍,规范研究大多是从一些基本的假设出发开始推演的;但当假设并不契合实际时,结论将会偏差。对于在受控的环境下的受试者,研究人员可以用多种方式检验假设及结论的可靠性,并利用这些反馈修正自己的规范研究的模型。第二,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网络分析法(network analysis),可以被视为是规范研究的一类分支。[24] 网络分析法明确地把主体放在一个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主体的每一个社会关系都是网络中的一条线,主体本身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关系的演变将依据研究者给定的假设与逻辑。由于任意一点都可能与多点相连,任意一点的决策将受到多种输入的影响,但这个决策也会反过来影响其他点,因此网络分析法充分的体现了社会内主体间的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y),对理解许多政治与经济问题有重要意义。

表1 规范研究分类

(一)著名的博弈论模型

最著名的博弈论模型恐怕非“囚徒困境”莫属了。最原始的囚徒困境模型是两个囚犯被隔离讯问,招认就能减低刑期,不招会被罚,并假设只要一人招认,检察官就有足够证据能处罚两个人。当两人都招时,两人都会中度受罚,但当两人都不招,则检察官只能轻罚两人。重点在于,如果只有其中一方招认,招的那一方就能获释,不招者则得到重度惩罚。每个人都会去想对方到底招不招,然后发现,不论对方招不招,我自己招认的好处都大于不招,所以两人基于理性,就各自发展出主导策略,即都选择招认,因此两人都受到中度惩罚。

表2 囚徒困境

注:括号内是两人的所得,越大的数字表明越大的所得。括号内左边的数字是囚犯一的所得,右边是囚犯二的所得。但假如囚徒困境的情形要重复不断地进行,最理性的方式则是大家形成合作的默契,都不招认,因此都只受到轻度惩罚。假如默契不形成,两人每次都受到中度惩罚,显然不理性。不过,要是博弈只有一轮,基于不信任,大家就都会诉诸短期理性,宁可受到中度惩罚。囚徒困境模型证明时间是重要的因素,即博弈玩一次和玩无限次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无限次,两人就会合作,因为考虑到博弈的次数n乘上两人合作的利得,远大于n乘上两人不合作的利得,所以两个人终究会学习合作。囚徒困境模型的目的,是在说明人通过学习,即使基于自利而在短期内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但长期里最终会回归最理性的方式,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25][26]

与囚徒困境一样有名的另一个规范研究的模型是懦夫游戏。在这个模型的情境中,两人开车迎面撞来,看谁是怕死先闪开的一方就算输。和囚徒困境最大的不同在于,当双方都不合作(即不闪开)时,得到的结局对双方都是最凄惨的;而在囚徒困境中,两人都不合作时,得到的结果对双方都只是次凄惨的(即中度惩罚),所以两囚才都有可能选择招认。

表3 懦夫游戏

注:括号内是两人的所得,越大的数字表明越大的所得。括号内左边的数字是主体一的所得,右边是主体二的所得。在博弈论的建模过程中,每一种决策的效用值究竟有多大,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每一种决策效用相对其他决策效用的大小。例如在刚刚提到的囚徒困境与懦夫游戏这两个模型中,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模型中效用值的相对大小,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模型转换成另一个模型。

(二)博弈论的弱点

尽管博弈论是规范研究中非常有力的一个工具,但正如任何其他工具一样,博弈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具体来讲,有如下几点。[27]

1.博弈论通常假设博弈中的行为主体有相同的期待,即,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及他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并以此为基础来决定自己的应对策略。但当相同期待的假设不能被满足时,博弈该如何进行呢?一个办法是允许行为主体在不断博弈中理性的学习:从每轮博弈中,每个主体的期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应对而得到更新,更新后的期待成为下一轮博弈的基础。

2.许多博弈论的模型会产生多重均衡点,而无论我们用何种解决办法,多重均衡的结果都没法消除。多重均衡意味着博弈的结果并不唯一,如何从多个均衡中选取我们需要的结果呢?博弈论中的“无名氏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重均衡的现象,并给出选取唯一解的理由。

3.博弈论通常假设相同的知识。字面上的理解自然是行为主体们都掌握同样多的信息,这意味着除了客观事实的信息外,主体们还知道其他的主体也知道这些客观事实,主体们知道所有的主体们都知道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期待,主体们知道所有人都是理性的,等等。在有限信息博弈论模型中,相同的知识这个假设可以被放松,即一些主体比另一些主体有更多的信息,但信息不对称这个“信息”却是行为主体们都知道的。

4.博弈论通常会假设行为主体是理性的,可另外一个可能的假设是“有限理性”,即在追求特定结果的过程中主体的推演能力是有限的。关于有限理性,文献中有三类可能的解决办法。(1)每个行为主体的策略都基于对手所有过往行动出现的频率,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主体只需要记住所有的历史;(2)每个行为主体的策略是基于“有限自动回复”,主体没法记住所有历史,他的行动由固定的前几期的历史所决定;(3)不同主体从各自的有限知识与分析能力出发得出不同的策略,这些不同策略在同一个平台下相互竞争、优胜劣汰,最好的策略自然会最终胜出。

四、规范研究的隐含假设

在用效用理论或博弈论来建立模型进行规范研究之前,研究者通常需要接受一些隐含的假设。第一,假设参与博弈的主体之间没有任何情感联系。这保证了各主体的行为是由纯粹利益的计算而决定的,从而使不可观测的因素不会改变建模者的结论。比如,在囚徒困境中,假如两个囚徒是父子关系,那么我们对于即使只有一次博弈的结果,也极不可能得到两人相互背叛的结论。这就是说,模型本身没有考虑的非直接的利益因素改变了模型的结果。第二,假设主体是利己而非利他的。这与之前提到的主体一致性相呼应,保证了建模者可以相对容易的推演出主体的效用函数。然而,这是对现实的极大简化,比如,在公车上让座是我们常见的利他行为,但如果用规范研究的模型来解释这一点的话,往往会从建模本身的需要出发,把利他行为解释成为了更好达到自己目标的利己行为。

五、规范研究的操作框架

在这些明显的或隐含的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典型的规范研究的操作框架。

第一步,研究者应当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这是所有研究必须跨出的第一步,但通常也是最为困难的一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正是好的开始的核心。虽然也有灵光一闪的情形出现,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提出好的问题要在熟悉本领域文献,广泛阅读其他跨领域的材料,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公共政策等众多领域内规律性的现象保持敏感并不断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步,根据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者本身的训练和偏好,研究者应当决定到底用效用理论还是用博弈论来研究这个问题。如前所述,博弈论的精髓在于研究多主体间互动中的策略。因此,如果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单一主体如政府,研究目标是这个单一主体应如何在给定的选项间选择,例如政府应打破还是维持垄断,那么,这个研究目的决定了纯粹的效用理论可能是更适合的方法。所以,应当是研究问题决定了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而不是相反。

第三步,在确定了研究问题和适当的研究方法后,研究者要考虑在自己的模型中要采用哪些假设。因为归根到底,大部分规范研究的结论在其假设被设定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确定了。规范研究的过程是用一套符号逻辑的语言,清晰地告诉读者怎样可以从假设推导至结论。这样,规范研究的每一步都是符合逻辑,并经得起后来研究者的检验的,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模型推演中可能的错误。

最好的假设应当是不言自明的,被绝大多数人和学术界所承认的。但通常仅有这些假设不足以得出研究想要得出的结论,因此,更多的假设不可避免。研究者要使用的新假设应当是较少争议的。这些假设最好应该有现实的经验作为依据,并有已有的文献曾采用过相同或类似的假设。即便如此,研究者还是应当用较大的篇幅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用这些假设,及这些假设为什么是合理的。

表4 规范研究常用的假设

第四步,自然是推演的过程。这通常是一个模型最显眼的部分,虽然,对于有经验的建模者,之前的确定问题(并确立变量)和设立假设,恐怕才是最伤脑筋和凸显功力的步骤。社会科学规范模型的推演用到最多的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微积分和概率论等。

六、如何评价不同的规范研究的模型

那么,当一个规范研究的模型被构建出来以后,我们如何把它和另一个规范研究的模型作比较,并评价孰优孰劣呢?像任何社会科学的模型那样,我们首先的评价指标是这个模型是否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我们关心的问题。对于某个问题,好的模型或者能把我们久已认为本该如此的观念用数理化、逻辑化的语言在一个严谨的框架内清晰的表达出来;或者能够在简单无争议的假设的基础上,推演出反直觉的结论,从而弥补单纯靠观测、归纳的研究方法的不足。比如,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在公认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国际贸易使得一个国家里相对蕴含更丰富的生产要素获利更多的结论。[28] 这个结论与我们的一般直觉相反。一般的直觉告诉我们,稀缺的东西才能获取高价,充足供给的东西价格应当下跌才对。

规范研究的模型还应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从假设到结论的推演是按照逻辑一步步进行的,从而保证读者对于每一步的推演都是信服的。一个好的规范研究的模型还应当对多种情境有普适性。这个模型看似是在某一种很特殊的情境下分析主体的行为,但由于规范研究的特征,只要模型的结构和假设能够保持,我们完全可以替代入不同的主体,从而用同样的模型来研究不同的问题。比如,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完全可以超越“囚徒”的选择这个最初的情境,而来分析个人、企业、群体、或国家在类似囚徒困境的结构中是如何用与囚徒类似的逻辑来理性的决策的。事实上,国际关系研究中经常用到囚徒困境模型来分析国家间战争与和平的考量。又比如,政治学分析中常见的中间选民理论,最初是被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的选举候选人有向政党意识形态偏中间的选民们靠拢的倾向。但随着这个理论的广为人知,美国政治以外的学者也开始用中间选民理论来解释其他领域的热门问题,如福利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或者为什么威权政体可能会转变为民主政体,等等。

规范研究与社会科学的其他研究方法一样,也应当尽量追求简洁有力。这就是指一个模型应当用尽可能少的变量或假设来解释尽可能多的变化。如果一个假设不能带来更大的解释力,那么这个假设就不应当被包括在模型中。[29]

七、如何构造规范研究的模型

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来探讨一下该如何构造一个规范研究的模型。第一种办法,是自建一个模型。在这里,最重要的原则是简单、简单、再简单。建模从写下主体们一系列的选择开始:有什么选择;该什么顺序;选择时有什么信息;选择会产生什么后果。然后,考虑主体们对这些后果的可能的偏好。接着,就可以写下决策树并算出这个模型的结果了。

第二种办法,是修改一个现有的模型,比如改变现有模型的某个假设,或取舍现有模型的某(几)个变量。从工作量上来说,这通常要比构建一个全新的模型要容易些。但同样的,我们还是在修改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简单、简单、再简单。如果普通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用更复杂的方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25]石之瑜. 政治科学中形式理论的运用与瓶颈――从赛局理论谈起[J].东吴政治学报,2003(17).

Shih Chih-yu. The Epistemological Limit of Form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Game Theory Revisited. Soochow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3(17).

[2][4]颜昌武,牛美丽. 公共行政学中的规范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2009(1).

Yan Changwu, Niu Meili. The Normative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1).

[3][5]何艳玲. 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J].政治学研究, 2007(1).

He Yanling. Questions and Methods: Evaluation of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Cas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7(1).

[4][6]刘晓峰,刘祖云. 我国行政学质性和量性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反思:基于2006-2008年部分期刊文章的样本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3).

Liu Xiaofeng Liu Zuyun.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e 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 2010(3).

[7]杨立华. 知识困境及其解决方式:以环境治理为例的博弈模型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

Yang Lihua. The Knowledge Dilemma and its Resolution Methods: Game Theoretical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0(10).

[8]郭庆松. 论劳动关系博弈中的政府角色[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Guo Qingsong. A Study of Government Role on the Game of Labor Relations.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7).

[9]Antoine Augustin Cournot,Irving Fisher. Researches into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of Wealth. Macmillan, 1838.

[10]Joseph Bertrand. Théorie mathématique de la richesse sociale’. Journal des Savants, 1883:499508.

[11]Francis Ysidro Edgeworth. La teoria pura del monopolio. Giornale Degli Economisti.1897: 1331.

[12]John von Neumann, Oskar Morgenstern.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4.

[13]Anthony Downs.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7.

[14]Duncan Black.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15]William H. Riker.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2.

[16]James Buchanan, Gordon Tullock.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2.

[17]Mancur Olson.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8]William Niskanen.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 1971.

[19]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0][22]William H. Riker.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San Francisco: W. Freeman, 1983.

[21]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23]James D. Morrow. 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24]Rose McDermott.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2. 5:3161.

[26]Michael D. Ward, Katherine Stovel, Audrey Sacks. Network Analysi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1. 14:245-64.

[27]David Kreps.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 Modell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8]James E. Alt, Kenneth A. Shepsle.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9]Wolfgang F. Stolper, Paul A. Samuelson. Protection and Real Wag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41. 9 (1).

The Methodology of Formal Theory: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ou Qiang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formal theory, which is common in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fields like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We start from discussions of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formal theory, namely,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rationality, and point out that formal theory research can be conducted using either utility theory or game theory. The choice of a specific approach depends on whether the research in question 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options facing the decision-maker in his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ple players in pursuit of equilibrium. Furthermore, we discuss the implicit assumptions in formal theory, give a typical operational framework for a formal theory research, and enumerate some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quality of a formal theory model. We conclude by listing the ways to construct a formal theor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