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控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控制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绝大部分被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所代替,人们利用计算机的记忆功能、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功能,以及庞大而且先进的数据库,基本代替了会计的手工操作。由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提供信息全面,因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改变了会计工作的面貌,为会计人员参与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手工会计是通过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这样的流程来开展核算工作的,其中每一过程都需要专门人员从事收集、整理、记录、计算工作,尤其是记账过程避免不了许多重复转抄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仅需将数据(原始凭证)一次录入,其他的过程均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且瞬间即可完成。因此可以说,电算化会计不仅彻底解放了会计人员的双手,同时也为激活会计人员的头脑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有精力、有条件去关注履行会计原本就有的职能,即会计控制。又因为实践中不断开发出的许多先进适用的软件项目,使电算化会计可以完成大量在手工会计条件下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工作,如各种辅助核算和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而这些核算正是实施会计控制所必须的,或者说是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会计电算化不仅为实施会计控制提供了众多机遇,同时也对会计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是电算化会计的实施给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难题。实施电算化会计以后,为一些人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提供了条件。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隐蔽性高、防范困难,所以,加强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和自控能力就十分必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电算化会计程序中增加会计控制功能,并按此思路来进行设计和开发,从而使会计反映和控制两大职能平衡发展。多年来,由于会计以反映为主,电算化会计的控制功能实际上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境地。为此,需要大力开发会计控制的功能,扩展数据库,建立以多种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为主的方法库和模型库。在进行会计控制功能的开发时,会计人员应熟悉业务,对市场和国家政策了如指掌,清楚控制点,系统掌握以数学为主的管理会计方法。此外,还要与系统开发人员密切配合,集中精力研究控制什么、用什么会计方法控制和怎样控制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就企业会计而言,会计控制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和各种会计法规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能真实、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保障各方利用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判断和决策不被误导,即我们所说的“对会计工作本身的控制”。在实施这一控制时,所设计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应具有防护和自动补偿。即会计信息在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均有相应的事先控制予以检查。同时,一旦发现某一处理环节有误,就应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予以纠正。
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对会计信息的控制有很大的不同。手工会计主要采用结构控制方法,包括设置相互牵制和制约的会计岗位,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多重反映或者相互稽核关系进行控制。比如,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分别记录,结果相互验证;通过对账和内部审计进行账证核对,账账核对,保证记账的正确;为防止滥用凭证或随意毁损、伪造、修改凭证的发生,采用多联套写凭证或预先编码方式等。而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工具、载体、账务处理、会计组织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控制也由人工控制变为人和计算机共同控制,使得会计控制更为复杂,要求更加严密。但是操作简单,控制功能也更加有效。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除计算机本身的一般控制外,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输入控制是指对数据采集和系统输入的控制,由于目前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必须有人参与而且数据输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处理和输出的结果,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的输入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制定标准化凭证格式,建立科目参照文件,设立科目代码校验位,有条件的可进行二次输入;每一位参与电算化会计的人员都应实施合理授权控制,通过设置操作员口令和上机日志等控制手段,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还必须增设专人输入检查控制环节,未经检查,应无法进入下一步会计处理。会计信息处理和输出的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主要取决于应用程序的正确性和环境控制能力,系统设计应具有识别信息失误的能力。同时,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程序操作。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控制的关键,一是研究会计控制的要求,即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点;二是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工具及应用程序是否能达到会计控制的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发展,会计控制自动化的程度就会越高。可以想象,当全社会都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以后,就可将规范、标准的原始凭证扫描进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甚至完全可以采用电子数据网络传输,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会计控制功能便将大为增强。
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
现代企业可以看作是各种职能、各种业务处理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系统。为保证系统的配合和协调、保证企业经营方针和系统最优化目标的实现,需要采用一系列会计方法,通过计划、预算、内部控制、分析、稽核、报告等手段,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会计电算化为企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创造了条件,这种会计控制通常有以下特征:①充分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借助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和整理,通过系统接口或集成方式做到数据共享,一次输入,多次使用。②需要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开发或二次开发。增加辅助核算,把以运筹学为主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开发成方法库和模型库,并同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先进快速的处理和计算优势实施会计控制。③会计人员可以专注地进行会计分析、制定控制标准和参与决策。④计算机自动报警和实时控制。即将控制标准事先输入会计系统作为“控制线”,执行中一旦出现差异,就激活计算机自动报警,以及时调节或改正作业。一般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包括效益控制、资产控制和风险控制等。
(一)效益控制。效益控制的目标是以最小的资金占用和耗费,最优的资金投入组合,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简单地说就是使成本最小化而利润最大化。包括制定计划、编制预算等事前控制和跟踪计划实施、进行成本、费用指标分解、采用限额开支和责任会计等事中控制。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核算,生成适合管理和控制要求的企业内部效益控制报告,如成本费报告、合同执行报告、责任中心报告等。会计人员应集中精力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处理结果进行会计分析,并应对影响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着重进行分析、研究。
(二)资产控制。资产控制的目标是保持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并使其保值、增值,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种控制可以分为实物控制和价值控制两类。对资产实物的控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运用计算机进行实物资产管理,对资产的购买、保管、领用、处置应有完整记录并定期清查和核对,还应经常对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执行情况实施审计控制。资产的价值控制,主要包括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实施财产保全控制,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折旧方法并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及时进行固定资产大修理等,保证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
(三)风险控制。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随时面临着风险的困扰。风险控制的目的是,在实现经营获利目标的前提下,使企业风险达到最小。企业风险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体又可分为决策失误风险、市场变化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等。这些风险会使企业偏离其经营目标,运用恰当的会计控制可减低或消除这些风险。在具备及时、准确、充分的管理会计信息和报告的基础上,利用市场、产品、客户、竞争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变量的各种科学的决策模型,通过计算机反复进行模拟实验以控制决策失误风险。对于影响收入实现,或者造成成本、费用超支等市场变化风险,通过敏感的会计信息及时进行调节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通过对投资项目事前进行评价、事中密切跟踪以及对投资效果的适时分析和调节,运用投资评价模型和投资项目管理模块。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一方面包括筹资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指由于企业融资而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直至破产的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分析,控制和调节负债资本结构,适当减低企业还本付息压力,避免支付危机,以维护企业正常的能持续经营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08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环境的治理及保护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人们的发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不断提高。对于污水处理技术及工艺,我国污水处理工业以及企业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获得的成效相当显著,然而发展时间尚短,相比于发达国家,在自动化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技术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
2污水处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优势
我国及时的抓住了工业化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在自动化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动力。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多个行业及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及作用相当突出。近年来,应用于环保工业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创造了难以估量的效益。污水处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中,应用的自动控制技术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具有较强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信息储存具有较大空间;其次,控制规律相当简单,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能够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修改;第三,控制规律可以进行调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利于促进系统性能指标提升;第四,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稳定性相对较强;第五,可以对几个回路进行控制,大大解决了操作时间,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最后,能够有效的强化和统一管理以及控制,有利于生产自动化的提升。
3污水处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功能分类
污水处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可以依据系统的功能、控制规律以及控制方式进行分类,本文主要对其功能分类的四种类型进行分析和研究。
3.1数据处理系统
这种系统本来不在控制系统的范畴,然而,计算机控制系统同数据的处理及采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控制系统中,要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和管理,就要通过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对有关的数据进行处理,另外,要为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撑,也需要利用到经过处理的各种数据。
3.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该系统能够在一定的控制规律下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对采集的参数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因为计算机是以数字量的方式来输出,所以,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命名来源于此。在这种系统中,计算机可以对几个回路进行同时控制,相比于模拟控制器,其丰富的功能赋予了其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计算机故障问题的发生,往往会给生产过程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计算机性能十分关键。在进行污水处理时,控制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就会给生产的正常运行带来难以估量的干扰和影响。所以,直接数字控制系统适用性并不普遍,只能应用于局部而非整体。
3.3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在该系统中计算机能够通过工艺参数值计算来设置有关调节器,所以计算机的状态是离线的,在生产过程中并不直接的发挥自身效用,仅参与计算最佳工艺参数的过程。
3.4集散型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能够通过计算机及高速数据线路分别进行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这种控制系统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综合了多种现代化技术的优点,具有丰富的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操作简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以及灵活性,因此,在工业自动化集中控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该系统在分散控制方面对地理位置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控制设备也应相应的进行位置的调整。
4污水处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实施
按功能划分,污水处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PLC控制系统,这种系统组成包括PLC及有关模块。PLC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装置,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之中,有效地实现数字的运算操作。另外,这种控制系统逻辑操作功能较强,其模拟量模块具有模拟量控制的功能。在进行污水处理时,开关量的控制相当复杂,这种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简化控制流程,提高控制效率。除此以外,模拟量模块也能有效的控制以及测量一系列的参数。PLC可以充分的利用通信端口,实现同上位计算机数据通信以及数据传输的功能。其次,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基础的形成的上位计算机具有控制以及管理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功能,在过程控制中并不直接的发挥自身的效能,在上一级的管理以及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计算速度及信息存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全面的展现工艺流程,及时、实时的获取及显示数据,可以对有关的数据进行存储,并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调取,能够以曲线的形式来显示信息,一旦生产过程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的进行报警。最后,系统开发的关键在于PLC、智能控制单元和上位计算机的通信,一旦通信发生故障而无法实行,将会导致上位计算机对数据的获取发生滞后情况,监控、管理的及时性及有力性将会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对智能控制单元以及PLC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的统一性没有进行规定,所以,程序开发应该以实际产品为依据。
5结语
作为锅炉控制装置,其主要任务是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采用微计算机控制,能对锅炉进行过程的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多项功能。
锅炉微机控制系统,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由锅炉本体、一次仪表、微机、手自动切换操作、执行机构及阀、滑差电机等部分组成,一次仪表将锅炉的温度、压力、流量、氧量、转速等量转换成电压、电流等送入微机,手自动切换操作部分,手动时由操作人员手动控制,用操作器控制滑差电机及阀等,自动时对微机发出控制信号经执行部分进行自动操作。微机对整个锅炉的运行进行监测、报警、控制以保证锅炉正常、可靠地运行,除此以外为保证锅炉运行的安全,在进行微机系统设计时,对锅炉水位、锅炉汽包压力等重要参数应设置常规仪表及报警装置,以保证水位和汽包压力有双重甚至三重报警装置,这是必不可少的,以免锅炉发生重大事故。
控制系统:
锅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调节对象,它不仅调节量多,而且各种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锅炉内部的能量转换机理比较复杂,所以要对锅炉建立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为此,把锅炉系统作了简化处理,化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调节系统。当然在某些系统中还可以细分出其它系统如一次风量控制回路,但是其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炉膛负压为主调量的特殊燃烧自动调节系统
锅炉燃烧过程有三个任务:给煤控制,给风控制,炉膛负压控制。保持煤气与空气比例使空气过剩系数在1.08左右、燃烧过程的经济性、维持炉膛负压,所以锅炉燃烧过程的自动调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3×6.5t/h锅炉来说燃烧放散高炉煤气,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放散的高炉煤气,故可按锅炉的最大出力运行,对蒸汽压力不做严格要求;燃烧的经济性也不做较高的要求。这样锅炉燃烧过程的自动调节简化为炉膛负压为主参数的定煤气流量调节。
炉膛负压Pf的大小受引风量、鼓风量与煤气量(压力)三者的影响。炉膛负压太小,炉膛向外喷火和外泄漏高炉煤气,危及设备与运行人员的安全。负压太大,炉膛漏风量增加,排烟损失增加,引风机电耗增加。根据多年的人工手动调节摸索,6.5t/h锅炉的Pf=100Pa来进行设计。调节方法是初始状态先由人工调节空气与煤气比例,达到理想的燃烧状态,在引风机全开时达到炉膛负压100Pa,投入自动后,只调节煤气蝶阀,使压力波动下的高炉煤气流量趋于初始状态的煤气流量,来保持燃烧中高炉煤气与空气比例达到最佳状态。
锅炉水位调节单元
汽包水位是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水位过高,会破坏汽水分离装置的正常工作,严重时会导致蒸汽带水增多,增加在管壁上的结垢和影响蒸汽质量。水位过低,则会破坏水循环,引起水冷壁管的破裂,严重时会造成干锅,损坏汽包。所以其值过高过低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它的被调量是汽包水位,而调节量则是给水流量,通过对给水流量的调节,使汽包内部的物料达到动态平衡,变化在允许范围之内,由于锅炉汽包水位对蒸气流量和给水流量变化的响应呈积极特性。但是在负荷(蒸气流量)急剧增加时,表现却为"逆响应特性",即所谓的"虚假水位",造成这一原因是由于负荷增加时,导致汽包压力下降,使汽包内水的沸点温度下降,水的沸腾突然加剧,形成大量汽泡,而使水位抬高。汽包水位控制系统,实质上是维持锅炉进出水量平衡的系统。它是以水位作为水量平衡与否的控制指标,通过调整进水量的多少来达到进出平衡,将汽包水位维持在汽水分离界面最大的汽包中位线附近,以提高锅炉的蒸发效率,保证生产安全。由于锅炉水位系统是一个设有自平衡能力的被控对象,运行中存在虚假水位现象,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情况采用水位单冲量、水位蒸汽量双重量和水位、蒸汽量、给水量三冲量的控制系统。
除氧器压力和水位调节:除氧器部分均采用单冲量控制方案,单回路的PID调节。
监控管理系统:
以上控制系统一般由PLC或其它硬件系统完成控制,而在上位计算机中要完成以下功能:
实时准确检测锅炉的运行参数:为全面掌握整个系统的运行工况,监控系统将实时监测并采集锅炉有关的工艺参数、电气参数、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等。系统具有丰富的图形库,通过组态可将锅炉的设备图形连同相关的运行参数显示在画面上;除此之外,还能将参数以列表或分组等形式显示出来。
综合分析及时发出控制指令:监控系统根据监测到的锅炉运行数据,按照设定好的控制策略,发出控制指令,调节锅炉系统设备的运行,从而保证锅炉高效、可靠运行。
诊断故障与报警管理:主控中心可以显示、管理、传送锅炉运行的各种报警信号,从而使锅炉的安全防爆、安全运行等级大大的提高。同时,对报警的档案管理可使业主对于锅炉运行的各种问题、弱点等了如指掌。为保证锅炉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监控系统将根据所监测的参数进行故障诊断,一旦发生故障,监控系统将及时在操作员屏幕上显示报警点。报警相关的显示功能使用户定义的显示画面与每个点联系起来,这样,当报警发生时,操作员可立即访问该报警点的详细信息和按照所推荐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1.1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责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经济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在联合国公共行政和财务处编制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审计手册》中做了精辟论述。它认为在20世纪,政府审计的重要发展之一是对内部控制观念的确认以及创建内部审计单位,并把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内部审计通过对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以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提交审计报告,其中包括对各种经营活动无偏见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经过证实以后而应采取改进行动的合理建议,以协助各级管理部门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显而易见,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方式,而且评价与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是其与生俱来的重要职责,也是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最重要的贡献。市场经济需要内部控制。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风险,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仍然十分薄弱,上市公司经营失败和各种舞弊案件的接连出现,凸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和迫切。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参与企业管理,改善企业内控品质更显得意义重大和迫在眉睫。
1.2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内部控制涵盖范围很广,涉及企业管理活动各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系统地检查和评价,不仅需要执业人员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执业胜任能力,还需要执业人员对企业情况有详尽地了解和掌握。有目共睹,近年来,代表我国审计水平前沿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尽管在形式上出现了内部控制专项鉴证业务,执业规范中对此也提出了要求,但在审计实践中,直到目前仍很少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即使是作为报表审计步骤之一的内控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流于形式,其原因固然有企业内部控制不规范、不完善、无法依赖等客观因素,但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不熟悉、不了解、缺乏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等主观因素难辞其咎。不能掌握企业控制全貌,只能依赖以凭证、账薄和财务报告为载体的会计系统以及可以找到管理痕迹的书面上的控制程序,无法实施对内部控制的公允评价,更谈不上合理建议及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相比而言,内部审计处在企业内部,置身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最熟悉,因而也最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和建议。外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诸多限制,尤显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独立审计日益关注内部控制单独评价的同时,内部审计更有责任和条件重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营造组织内外共同关注内部控制建设的氛围,共同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快速发展。总而言之,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就好比危险的飞行一般,让人胆战心惊而又无法抗拒。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影响会计内部控制及其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分类以及如何审计内部控制问题,概念仍然不十分清晰,不少控制措施以及审计方法严重脱离实际,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
2.1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内控的审计
信息数据处理相对传统纸币处理,容易篡改而不容易留下痕迹。内部审计人员应给予处理数据的系统和数据本身更多的关注。着重做到:(1)明确审计人员职责。审计人员要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以确定职责分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如程序与系统开发、计算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等应尽量分离。(2)安全控制。审计人员应该确定是否制订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输入和输出资料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该项检查应该不仅涉及中央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还应包括其他地点的小型机、计算机终端、通讯设施及其他设备。
2.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建立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为目的控制措施。组织网络安全方面及高级程序语言的培训。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培训。如:数据模拟检测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控制法、平行模拟法、程序追踪法。培养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内部审计人员。
2.3加强外部电算化审计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研究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任何直接或间接影响财务报表或其他至关重要资料的数据或处理系统都要求审计,并可在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中试点,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施行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在新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应考虑增加以下内容:
(1)审计除了对现行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审计外,审计还要对如分部信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知识产权、创新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
(2)更加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为了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同样也被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所重视。
(3)对不确定信息的审计。由于现代财务报告中包括了如或有事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和无形资产等有关内容,因此,审计就不能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审计。
(4)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分析性评价的意见。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分析性评价的意见,尤其是有助于评价企业收益质量的信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关企业的情况,因此,他们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增加有关分析意见。这些信息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和发现的问题;在备选的会计原则中,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原则,特别是一个行业的其他企业采用的会计原则;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作出的重大假设及估计的合理性;与现有资产进行变现的有关风险。
(5)开展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其有关活动所进行的系统审计,并进行评价的活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输,甚至直接传输原始会计资料,从而使得企业的信息能够最大范围地被信息使用者共同享用。但这种共同享用的基础是安全。由于计算机技术及人文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风险将会增加,如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获取用户口令或电子账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或通过网络远距离盗取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因此,现代审计必须积极开展安全审计,并将其作为审计的中心内容之一。
(6)开展预测信息审计。因为现代财务报告中将大量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而对这些预测信息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7)开展对报表附注的审计。现在及未来,财务报表附注内容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计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目前审计工作中针对有关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与审计的规范是相当欠缺的,也正由于对会计报表附往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制约,所以实务上对会计报表附注部分的审计,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做法。为此,应制定会计报表附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审计的责任得以更好地完成。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