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人生观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xx大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时下,有一种新兴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升起,因其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反应出了普通平民的内心诉求以及精神世界,在中国大地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传播开来,甚至与精英文化产生强烈的对撞,这就是时下正如火如荼的“草根文化”。它强大的感染力使得它在大学生中也广泛流传开来。对于这种平民文化在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中的渗透,我们的大学生是怎么看待的,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为此,在XX年5月13日,我在一些高校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网络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要方法,请一些院校的同学在各自专业的qq群上邀请同学参与问卷调查。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100%,问卷容
量113.
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9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生活中较常或更常遇见“草根”一词,又有53.9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本身就属于“草根”一族。有55.75%的对“草根文化”持中立态度,而37.17%的大学生对此则表示欣赏与尊重。对于“草根文化”的精神作用方面,大多数(87.61%)的大学生认为他是一种相对积极的文化,也有2.66%的大学生认为它是一种低俗的文化。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草根文化”良莠不齐,需要规范与引导。
(二)调查问题分析
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已对“草根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比较喜欢这种产生于民间的原生态文化。但是这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
1、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的接触机会较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高达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本身就是“草根”的一员。而却仅有37.17%的大学生对“草根文化”持欣赏与尊重的态度,这表明这其中有至少有16.81%的大学生并没有对“草根文化”表示欣赏之情却认为自己是“草根”的一员。也就是说,这些人并不想成为“草根”,但是他们却成为了草根的一员。再进一步说,就是他们的文化追求是有别于“草根文化”的内容的,但是他们却身处于“草根文化”之中,参与并融于“草根文化”当中,或者说,“草根文化”反应了“草根阶层”的现实意志和思想意识,而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与他们自身的意志与思想却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对于这些现实意志与思想意识的表达方式他们并不表示赞赏。对于前者,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主流文化或者精英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少,而“草根文化”却比较广泛地分布在自己的身边,使得他们不得不参与其中。而对于后者,我们知道,“草根阶层”是以相对比较弱势的阶层,虽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总的说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多处在消极、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成为热点的时间不长,在文化的自我认识上的不清晰,以及立场上的变动性大,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处于这个阶层,表明他们的学习或者追求在某些曾度上与“草根阶层”有相似之处,自我认识比较消极,但是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又比较高,对于一些“草根文化”的传播方式他们就不太喜欢了。
2、许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他们对文化的追求陷入误区。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一群接受过大学教育,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是我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是调查中我们却发现,73.45%的大学生认为“草根文化”
是一种平民文化,53.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是“草根”的一员。不然看出,许多大学生在还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归于平民阶层了,把自身归为相对弱势的阶层,或者说他们对生活的追求相对消极了,“草根文化” 是一种远离了价值取向的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产生于平民或民间文化,本身所感染的是来自于“草根”阶层朴素的气息,从而使得“草根文化”本身缺少价值取向的定位,因而也就无法帮助“草根”阶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这种文化的意义,甚至模糊了个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而且大学生接触草根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接触的,“草根文化”借助于网络之后,迅速扩大起来,这种形式下的文化更容易和感性的娱乐方式相结合,它们常常只顾忌个体此时彼地的感观感受,市侩之气比较足,若不加选择地认同,难免会陷入庸俗、低俗之中,文化自身境界也无法提升。加之文化自身缺少倾注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思考,缺乏历史的沉积和精髓的提升,在当今社会的显示环境中和网络缺乏规范的环境下,不仅无助于这种文化认同的个体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无法帮助他们正确的面对现实,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利己主义、消极思想和仇富厌世等不良影响。所以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在价值观上产生了比较消极的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祖国希望大学生能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大学生是要为平民服务的,大学生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就应该尽可能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最终还是要成为平民,但是大学生应该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崇高的理想、积极进取并为之努力奋斗。
3、许多大学生对“草根文化”的认识不足,过分信任草根文化。
我们知道,虽然“草根文化”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上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草根文化”也制造了很多无节制的娱乐垃圾和选秀泡沫。与形式的雷同相比,内容的苍白和表演的劣质对这类节目的杀伤力更大。一些节目在选拔过程中选手和主持人丑态百出,有的节目的获胜者明显带有不健康的印记,不仅让观众腻烦,还对青少年有着不良的导向。这种明显的低俗化倾向让很多学者感到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用“恶俗”评价此类节目,认为其既宣传了一夜暴富的错误价值观,更在审美导向上乏善可陈,有些节目和作品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微乎其微……我们发现有15.9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应该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可见部分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过分信任,这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建议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一些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接触机会相对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在缺少了对高质量精神食粮的获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
一、经常在校园内开展适合大学生接触的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活动。主流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积累下来的具有积极价值取向,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等会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让适合大学生健康法阵的更多元的文化进入校园。不同人对不同文化的亲近度各有不同,通过引入多元得文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地健康文化,跟有利于营造一股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更多大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 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我认为,应从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崇高信念、远大理想,集体观念、团队精神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通过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增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就时下发生的一些时势与大学生分享,并在其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等加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得教育,促使大学生对自身使命与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规范网络环境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对于“草根文化”这种大众文化当中。然而这种借助于互联网的文化传播方式确是与商业价值相挂钩的。因此,这种可以创造商业价值的文化在向商业利润的转化中也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各种经济规律来运作。然而在寻求文化的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文化的 发展中,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商业运作模式如果不能很好的结合,无法有效的解决二者之间的分歧,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我认为,政府应该出手干预商业运作对文化的传播,对于一些恶俗的、低级趣味的、拜金的、带有消极意味的文化应该加以规范、限制,以便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世界。
四、总结
总的来说,较大部分同学对于“草根文化”的认识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出了一些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以及思想状态。应该对这类学生加以指引与教育。同时“草根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民间,反应平民现实意志与精神世界的原生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流派,它的存在有它丰富的意义与积极的作用,只要加以疏导,必将成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朵奇葩。
附:关于大学生对“草根文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XX年,注定是属于草根的年代,当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走红网络,登上春晚后,当微博打拐彰显出草根力量不可估量的潜力时,越来越多的草根从地下室、出租屋、地下通道里走出来,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那么您对“草根文化”持何种看法呢?
1.日常生活中,你感觉“草根”这个词常见吗?
a.非常常见 15票,13.27%
b.比较常见 60票,53.1%
c.一般 28票,24.78%
d.较少 8 票, 7.08%
2.你认为什么是草根文化?
a、不被主流接受的文化 6 票,5.31%
b、只在民间流传 26票,23.01%
c 、网络文化 11票,9.73%
d、平民文化 83票,73.45%
e、其他 1 票,0.88%
3.你认为自己属于“草根”中的一员吗
a、属于 61票,53.98%
b、不属于 36票,31.86%
c、其它 14票,12.39%
4.你对草根文化的态度是
a、无聊,不关注 3 票, 2.65%
b、鄙视 1 票, 0.88%
c、欣赏、尊重 42票,37.17%
d、一般 ,不排斥不反对 63票,55.75%
e、其他、 2票,1.77%
5.今年在春晚播出的《春天里》收到广泛好评,请你谈谈把草根文化搬上舞台的看法。
a、值得认同,新的文化形态 70票,60.95%
b、不认同,虽然偶尔有好作品,但是品位低 7票,6.19%
c、随便,无所谓 16票,14.16%
d、有一些认同,有一些不认同 16票,14.16%
6.你如何看待草根文化?
a、是一种必然的流行 16票,14.16%
b、低俗文化 3票, 2.66%
c、积极的一面大于消极的一面 83票,73.45%
d、消极的一面大于积极的一面 8票, 7.08%
7.你认为草根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吗?
a、属于,只要具有教育人、启迪人、鞭策人,主宰并传承着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 87票,76.99%
b、不属于,来自于民间,没有经过权威机构认证 8票, 7.08%
c、不知道,无所谓 11票,9.73%
8.你认为,“草根”的流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多选题)
a.引起社会注意,提升底层社会的话语权 72票,63.72%
b.补充中国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使文化更加多元 43票,38.05%
c.增加底层公众的社会认同感 29票,25.66%
d.与精英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 2票,1.77%
9. 你认同:“无论什么文化,只要能够以正面的思想影响人的就是好文化,所以优秀的‘草根文化’也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这个观点吗?
a、认同 79票,69.91%
b、不认同 24票,21.24%
c、不知道 6票,5.31%
10.你觉得有必要规范“草根文化”的发展吗?
a、有必要草根文化,良莠不齐,一定要规范,使之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 87票,76.99%
关键词:网络环境 “90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全面覆盖,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以及消遣休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也日趋显著。如网络成瘾、网络欺诈、利用网络窃取和毁坏他人资料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也阻碍了高校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面对多元而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找出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以规范,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已经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网络中是对当前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聘请当地的道德模范人物、行业标兵到大学校园做专题讲座,用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来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的同时应从理论上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丰富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同时,教师还要大力倡导文明上网、诚信上网,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在网络时代自己要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遵守网络秩序,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就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更有不堪入目的网络声音、画面在网络上流传。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的监控和监督,这要求政府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创新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对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加以约束,防范有害信息侵入,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权利和义务是互相影响和依托的,从而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干净的网络环境。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网络水平
互联网打开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流的空间,同时也打破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各种界限的约束,从而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要求学校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熟悉网络文化,精通网络技术,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去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有着较强的网络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的能力。例如,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交流的特点,建立QQ群、微博等,利用共享平台、在线留言的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网络空间,从中掌握学生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从上网的目的、学习内容和行为规范上等方面去引导教育大学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网络规范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社会公德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同时,教师还应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网络管理当中,推选先进分子在网上及时发帖,对网络的热点话题和社会、学校出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地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传播。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提高网络道德意识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打着电玩长大,与网络有着较为广泛的接触,对于网络这个最大的信息库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他们那种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由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网络约束、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势在必行。一是要发挥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的特点,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加强辨别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辨清方向。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加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让他们了解网络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三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90后”大学生对未来充满自信和激情,坚信自己的处事能力,但抗挫折能力差,心理较脆弱,往往对困难估计不足。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直接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以减少由心理问题而引起的网络道德问题。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随着网络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互联网上逐渐发展起来,但它还不足以占领网络阵地。要想发挥它的教育效果,广泛吸引大学生参与,首先网站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把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东西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配上流行的音乐背景展现出来,让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其次要抓住“90后”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网络游戏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穿插其中,在游戏时寓教于乐,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摆事实,讲道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强感染力,从而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以此扩大政治思想工作网站的知名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总之,信息网络迅速发展,而“90后”大学生这一网络的主要群体也在逐渐扩大,网络管理有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茜.大学生网上道德失范行为抽样调查报告.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1).
群。他们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群。相对于70、80后大学生的内敛含蓄而言,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希望引人关注。正是因为90后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会出现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相互碰撞,甚至格格不入的现象。这也对当代大学辅导员对90后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考验。如果还是固守过去的保守,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角度这四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较为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以方便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90后人群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主要构成人群,同时,90后人群也成为了社会各方面主要关注的对象。自私、责任感差、自制力差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典型特征。为了更深入了解90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婚恋观,从而能够更好的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为辅导员班主任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该校曾经对2010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254份,经收回统计,最后有效数据为1599份,其中男生374份,占总数的23.4%,女生1223人,占总数的76.6%;90年后出生学生180份,占总数的11.4%,90年前学生1419份,占总数的88.6%;城镇学生697份,占比43.6%,农村学生602份,占比56.4%;会计专业学生1376份,占比86.1%,财务管理和金融投资专业的学生223份,占比13.9%。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来看,2010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依然很明确――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理想,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让90后学生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中,学习问题不再是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空虚、无所寄托、没有人生目标等情感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对于社会关注的90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有60%的学生对于责任感这个问题并不关心,只有28%的学生认为90后学生责任感强。在日常教育中还需要不断灌输责任感的意识。对于生活的向往,当代大学生与他们父辈以及80后学生观点完全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个性张扬风格独立的生活,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前人的更强,团队观念越来越淡,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尤其是在他们步入
社会后,团队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愿还是很强的,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开展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式方法不恰当,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还无法独立完成专业学习,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并不清晰,比较迷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生规划的指导。
1 当代大学生从性别角度、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背景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从性别角度分析,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于社会主流,而男生在入党动机和大学生活上与女生相比显得比较消极被动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情感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男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但是从整体来看,女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竞争能力与男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绝大多数女生选择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需要他人的帮助。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而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当代大学女生出现“傍大款”、“出卖色相”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对女性的社会歧视,导致女性被迫选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不足,对女生的关注不够。此外,女生在大学里所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专业知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学习还不如男生,也导致女性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尤其是以女生人数为主的系(部)专业中,还要加强对女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女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的兴趣程度明显好于男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比男生扎实很多,而在课外阅读上,男生的涉猎面比女生更加宽广,对于事物的分析也更加全面。男生在学习当中更愿意学到职场中为人处事的原则,而女生则希望学到相关技巧。面对考试,女生会比男生更刻苦,而男生更喜欢靠临场发挥,有些甚至顺其自然。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女生需要加强对其的课外知识的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而男生只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1.2 从年龄结构来看,90后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群,90后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张扬、自我、不喜欢受约束等个性化特点
相比90后的学生,90前的学生在人生奋斗上更愿意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90后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强,虽然在刚步入社会时90后学生可能会因为得到他人帮助而比90前学生稍占优势,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90前学生的发展潜力更大,耐心和承受能力更强的90前学生,会在工作当中逐渐释放出自己的魅力而得到单位的赏识。因此,对于90后学生教育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等。而对于90前学生需要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90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比较90后学生更强,90前学生更愿意自主学习,而90后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希望老师能全盘教授。90前学生也会在课后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以90后学生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从生源地来源分析,城镇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强,而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更胜一筹
农村的学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则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城镇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目前还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已经开始一步步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对于城镇学生的教育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上,农村学生显得比城镇学生更加敏感,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程度也远远高于城镇学生,因此,对于农村学生应该以心理疏导为主,使他们能够用更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问题。
1.4 从专业角度分析,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人生价值观上还是学习目的上都要高于财管金融等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更加现实,满足丰富的物质需求。但财管金融学生的综合能力比会计专业学生更突出,更愿意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消极因素,会计专业学生将学习放在首位,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则更容易受到感情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弥补劣势。
2 学生角色定位
把学生定位于怎样的角色,对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培养目标有很大影响。
2.1 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包括独立思想
在他们面前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权威的代言人。相反,在表达辅导员自己的想法和给出的建议之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无论最终按照什么方案、按照谁说的去做,双方都是愉悦的,并且很多时候可以形成最优方案,学生和辅导员都会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获得成长。
2.2 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都有擅长的事情。因此,需要帮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空间和舞台,也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可以给辅导员分担一些事情。
2.3 他们在成长中
从中学相对单纯的环境和父母庇护之下走到大学,直接面向社会的光怪陆离,彷徨中犯错、不懂自律,是难免的。这样想,就会在他们出错时不那么生气,不那么怪罪于他们的“本质”。
2.4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引导、活动安排中注意分量,不因务虚而疏实,不因重末而忽本。
2.5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思想和行为有所不同
认清这一点才能容纳,相信他们能够承担也只能由他们承担未来社会的责任。把这种相信和希望传达给他们,他们也会相信自己,也会正确定位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
希望每一名辅导员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
[2]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著.易之新译.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M].张老师文化,1999.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刘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研究,2011(7).
关键词:大学生;侵财犯罪;犯罪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66-02
根据有关调查,近十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到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青少年犯罪的18%。值得关注的是,盗窃犯罪占大学生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犯罪正在逐年增多,尤其是其中的侵财犯罪呈上升趋势。
一、当前大学生侵财犯罪的特点
(一)盗窃犯罪比重大,并具有多发性
目前,大学生侵财犯罪呈现出同一性的特征,集中表现为盗窃、敲诈勒索等侵财案件,其中以盗窃犯罪为主。在犯罪类型定型化的同时,大学生在实施这些犯罪时几乎趋于相同。作案的地点大多在校园的宿舍;犯罪侵害的对象多是同学;作案目标多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手提电脑等。
(二)部分侵财犯罪具有团伙作案特征
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阶段的特定性及成员的同质性,大学生在行为上具有同质性,易于形成聚合小团体,具有犯罪倾向的学生也易于形成自己的小团体。这些形成团伙的大学生时常聚集在一起,一旦其中个别人有不良动机或犯罪意向,便会出现连锁反应,产生不良群体效应,形成团伙犯罪。
(三)犯罪智能较高
由于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知识面广,个人能力强,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侵财犯罪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一些大学生在实施侵财犯罪的时候,犯罪手段比较隐蔽、狡猾。如利用、进行盗窃;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盗窃等等。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大学生进行侵财犯罪,在作案时间、地点和手段的选择上,预先拟定多种实施方案,时机成熟后才实施。这样往往会加大司法机关侦破的难度。
(四)犯罪多出于享乐的需要
大学生侵财犯罪虽然仍以满足物质和金钱的欲望为主,但是为了寻求物质享受而犯罪的倾向大大增加。在这些犯罪中,大学生犯罪很少出于谋生的考虑,而大多是贪图享乐,即属于享乐型、高消费型的犯罪。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费都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有些大学生要去追求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又因其没有固定收入,无力承担这些高消费。为了满足其消费欲望,往往采取偷窃、抢劫、窃取财物等手段,达到获取财物的目的,并随即挥霍一空。
二、大学生侵财犯罪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体行为都要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从这一视角观之,大学生的犯罪行为,是社会环境消极影响内化的结果。
1.社会政治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对大学生侵财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大学的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极大反差,主要受部分人政治腐败、党风不正的影响。加上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社会上又流行“讲关系、讲门道”,许多大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这就使学校的政治教育被抵消,大学生缺乏政治信仰,难以抵挡西方国家宣传的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思想,出现对社会不满和报复社会的心理而走上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的道路。
2.社会经济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盲目追求高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人们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甚至被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风气刮进了校园里,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动摇与困惑,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了部分大学生去进行诈骗、、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
(二)不良文化因素
进入新时期,我国原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还未确定,加上大学生心理未定型,学习压力相对较轻、有相当多的空余时间支配,他们富有理想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激情有余但理性不足,难以抵挡住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崇尚金钱,追求享乐、个人至上、自私麻木的价值观,追求生活上的享乐和超前消费。这使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的内在精神和意志,使他们对国家、对集体、对人民、对他人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蔑视社会公德。当他们不切实际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责任感与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以盗窃、抢劫、诈骗等行为来获得需要的心理,并付诸行动。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当今中国社会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的成绩、分数仍然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致使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品行教育。
2.家庭经济的贫困
贫困的生活也是促使大学生侵财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从在校大学生侵财犯罪统计结果看,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贫困本身并不是犯罪的原因,但是,生长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相对的从家庭中分享到的物质生活、精神温暖和正常教育等都自然的少于其他相对富裕的家庭。当他们进入大学后,与生活在同一学校的城市学生之间可能会有很大的贫富差距,有些贫困的大学生在面对同学之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时,从心理上很受刺激,难以遏制“物质欲望”,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容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对于道德品质薄弱、自制能力差的一些学生来说,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当自我调解不适当时,就可能抵御不住诱惑,铤而走险,走上歧途。
(四)学校因素
1.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不够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充斥着整个社会,处于社会中的大学生当然亦不可避免地要被这些“物质欲望”的思想所影响,在被影响后其思想或多或少的也在发生着变化。然而,学校并没有充分地跟着大学生的这一思想变化进行或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忽视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素质教育,致使一些从小就有不良行为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畸形发展。
2.学生管理环节上的偏差
在学生的管理上,高等学校的特点是强调学生自立、自觉,尊重学生的个性,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是学业上的关系。这虽然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有的校规校纪形同虚设,部门老师缺乏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的意识和素质,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许多本应及时发现的问题未被发现。有的学校在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上是个空白,这就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滑进犯罪的深渊,如一些学生借故经商、赌博和上网,甚至外出夜不归宿等。四川某高校的调查令人吃惊,有赌博行为的学生竟占全校总人数的60%。他们从校内赌到校外,从白天赌到黑夜,没钱借钱,输了就去偷去抢。
3.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存在缺陷。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应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虽然大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大学生中仍然还有许多不知法、不懂法的人,有的甚至是法盲。学校虽然开设有法律基础课,但是由于不够重视,没有起到法制教育的作用。多数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仍然很淡薄。
三、大学生侵财犯罪的主观原因
(一)大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自我意识增强,在生理上、心理上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大学生人身经验浅,做事欠缺考虑,社会又极其复杂,加上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导致其自我预期值下降,认为前途渺茫,从而易迷失自我,情绪失控。这种心理不成熟,不能自我调节,做事欠缺考虑,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有时会利用侵财犯罪来发泄情绪。
(二)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由于大学生在认识问题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些人的个人价值观念也容易由此发生倾斜,一味注重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而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损失,只求索取不讲奉献。这种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裂变,导致少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异。一些学生过于迷恋对物质的占有,对物质的享受,对物质的崇拜。大学生传统理性的脆弱、道德的滑坡和精神的颓废,成了其侵财犯罪的内在驱动力。
(三)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
据有关调查,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70%左右,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这类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这些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的心理需要有关。这类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并不困难,但他们往往追求高消费,一旦经济吃紧,向家里伸手难以满足时,便产生了侵财犯罪的动机。而且,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学生之间还会进行攀比消费,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攀比心理也极易导致犯罪。
总之,大学生侵财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犯罪意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促使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环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师,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要杜绝和减少大学生的侵财犯罪,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多管齐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宇中.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防范及犯罪处理实务全书[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
[2]武彬.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EB/OL].法律,2005-10-28.
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断被讨论与研究。有学者将各种观点大致分为选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学教育派、语文专题派、人文语文派等五个派别。总的来看,不管是提倡以作品为主,还是以学习方法为主,其重心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换言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如徐中玉说“: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文化课。”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亦提出:“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教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毋庸置疑的是其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性,而由此也可看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科学方面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包括了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是新时期高质量人才所应当具备的。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大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性缺失的松散状态,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将人文教育落到实际中?对此,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魏怡在其论文《“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中曾言:“大学语文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为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效结合的三要素:其中工具性包含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实用技能,为基本任务;美育是建立在熟练运用工具性这一特性的基础上的,为核心内容;而人文性则为其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换言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进一步培养大学生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口头表达与写作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其对作品进行审美欣赏,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
1.工具性的培养所谓工具性
应当是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语感,从而掌握认识世界、与世界交流的基本技能,比如阅读、写作等。笔者曾对2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都认为当今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学的延续,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字词的把握是欣赏优美文学作品的基础,试问一个连字词含义都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把握作品的深意?这是大学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的一点。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基于此的应用能力培养是教学重点之一。作为从教者,我们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入到这一学习中去。比如语感的学习,早在1979年,吕叔湘先生便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虽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一点意见,但对于大学语文教学亦有指导作用:语感的进一步培养亦为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在具有个性的大学生看来,经过了中学的各种培养,语感是早已形成,所以不愿再花费时间。因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鼓励其阅读高质量文本,使其熟练掌握语言,形成一种能迅速认识事物、描述事物的自觉思维活动。除了语感的培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语文工具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调查报告中,8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熟练地掌握了写作,但设计应用文写作时,83%的同学都表示不清楚。面对这一情况,在上学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应用文写作”这一板块,相对于纯文学赏析的课堂,学生们在此表现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经过讲授与训练,他们清楚了通知、请示等公文的写作,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了各自班级就业意向分析的调查报告。不能说这是在实用性与功利性指引下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造,而应当说是在培养其语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
2.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也是达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通过对美的理解丰富思想,提升品位,从而塑造完美人格。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对于文本的赏析;一是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当下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渴望日益下降。据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大学生对于经典文本的冷漠显而易见,同样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对于课本选编的文本提出质疑,认为同中学课文的重复率高,且脱离现实。相对于课文,学生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学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熟知中外经典作品,还要掌握当下流行趋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童话书《小王子》,在笔者课堂的自由发言中多次被提及。就发言情况而言,《小王子》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他们审视世界的眼光,他们从小王子与玫瑰花的相处中读懂了爱的奉献,从小王子漫游途中遇到的国王、爱慕虚荣者、酒鬼等人身上,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幻想狂、自我崇拜狂与梦想发财狂等形形的人。这是《小王子》带给他们的思考,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正确地引导,才是对于课堂的最好补充。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用各个艺术门类,利用大众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美。如对于《黄金时代》这部影片的赏析,班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多数同学认为电影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萧红传奇的一生,而是通过萧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表现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东北作家群迷茫而放肆的青春。再通过对萧红作品的赏析,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时代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由此引导他们去学习孟子的“知人论世”思想、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便有了很好的效果。再如对《伟大的盖茨比》的讨论,他们从作品中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与享乐主义,还悟得了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影片中将尼克叙述故事的地点放在了一个孤寂的老房子里,这预示和象征了盖茨比荒凉的结局。在讨论过后再引导大家去欣赏《婴宁》,不用过多解释,他们便能品出蒲松龄于婴宁身上寄予的对于完美女性的希望,以及从婴宁性格的转变中透露出的对于现实的妥协。这不得不说艺术是相通的,而对于各类艺术现象的赏析能有效地补充大学语文的课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下,拓宽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