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跟岗实践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 置换脱产 培训模式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就是从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遴选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和优质幼儿园接受脱产研修培训,且高等院校等比选派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对口到被置换教师所在幼儿园顶岗实习。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全面总结国培计划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教师培训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整体提高幼教质量,我们对“国培计划(2012)”云南丽江师专培训点的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参与丽江师专培训点的云南省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92人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被试。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研究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培训专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期望等项目,一共24道题目。
(2)文献法。在收集已有研究和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项目。在研究结果分析及需求判断时,参阅了有关文献,在比较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肯的结论。
3.研究实施
初步编制问卷,在统计分析、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卷,最后实施测试。问卷测试安排在集中培训的汇报总结阶段,在培训间隙,以直接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回收率100%。数据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数据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参训幼儿教师基本情况
我们从性别、民族、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等六个方面了解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参训教师中女性87名,占94.6%,男性5名,仅占5.4%。性别比例失调,女性数量远远多于男性数量。从民族分布看,一共涉及11个民族,人数居一、二、三、四位的分别是汉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和怒族(并列第四),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占50%,体现出云南农村幼儿教师民族多样性特征。年龄在20~35岁的教师占到72.2%,可以看出在农村幼儿园中青年教师是主要力量,年龄结构年轻化。从教龄上看,43.5%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这部分幼儿教师是处于新手向熟练教师转变和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幼儿教育专业态度、信念及专业知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教龄在6~l5年的幼儿教师占34.7%,正处于专业发展稳定成熟期,具有长足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教师都在小教二级和小教一级,分别为33.7%和26.1%,两个级别的占了59.8%,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未定级人员,13人,占14.1%。从学历方面看,大多数教师的学历都在专科及以上,占78.2%,但仍有21.8%的教师高中、中专学历,有待于学历提高。
(二)培训内容
从培训内容专题与学员的专业发展的匹配程度看,学员既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如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130人次,占21.60%,也关注专业能力及自我教育,如幼儿保健、急救、护理和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维护方面,144人次,占23.9%。
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整体评价,优评占到42.4%,且优秀和良好的评价率达98.9%,无差评。就具体培训内容而言,学员对培训内容满足需要、实用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对于培训课堂的讨论方面却不容乐观,仅有15.2%的优评,还有2.2%的差评。第一阶段集中大班面授,人数多,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课堂讨论很难有效开展。
(三)培训团队
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既有省内外高校学科专家,更有一批幼儿园一线园长、优秀骨干教师,为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及课程资源。学员对培训团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到96.7%。但在对学员的需要水平的了解、培训目标的清晰性、针对性方面,关注不同学员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对学员的问题和作业进行反馈、评价客观合理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四)培训形式
培训遵循的基本形式是理论学习―观摩研讨―跟岗实践―汇报交流―总结反思―返岗实践―成果展示。在具体的培训形式方面,学员倾向于选择示范公开课观摩,以及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见表1。
(五)培训组织
集中培训阶段主要采取“领导小组”下的首席专家制、班主任负责制,并配备教学管理、生活后勤管理团队,承担参训学员集中培训期间的教学、学习、生活、学籍等管理工作。跟岗实践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及“双管理制”,并通过学员实践手册、指导记录表、反馈记录表等做好实践过程监控。从问卷分析来看,学员对培训组织的优评和良好占到91.9%,见表2。
(六)培训期望
1.培训形式。学员期望多采用实地考察、观摩和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进行培训,这两种培训形式占六种形式的45.8%,见表3。
2.培训内容。学员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范例与课例、教学示范与研讨活动、幼儿园跟岗实践等内容的期望值比较高,占了培训内容60.8%,见表4。在培训内容的设计、选择方面,应关注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内容以及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内容。
3.培训时间、时段。有94.6%的学员认为,培训时间长度为10天或者30天较好,见表5;75%的学员认为,培训时段安排在学期中或寒暑假是比较好的,见表6。
4.培训团队。一线骨干教师、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高校学科专家是学员相对满意的培训团队结构,占了63.5%,见表7。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讨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农村幼儿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多,但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另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普遍紧缺,目前农村在岗幼教师资多数为中小学转岗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实际专业素质偏低,骨干教师缺乏,教育观念滞后,教改意识不强,更缺乏竞争意识,工作无紧迫感。再者,教师参与的在职培训机会少,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偏短,培训内容主要是幼教理论和幼教政策法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滞后成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构建以提高师德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有效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成为现实需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就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农村幼教师资培养实际需求。
(一)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培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应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方法的培训,转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教育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培训,合理构建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为核心、贯穿学员为本、终身学习、自我教育为主的培训理念体系。
(二)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培训成功的关键性导向因素,培训目标设置应遵循培训学员的“最近发展区”与现实需求,以全面提高保教水平与专业能力为宗旨,采取综合式培训,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在园本培训和教研中发挥示范作用。具体目标:(1)深化对职业的理解与幼儿发展的认识,提高“师德为先”的实践品质,转变教育理念;(2)系统提升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3)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专业引领、辐射影响的作用,真正实现“种子”教师的培养。
(三)培训需求判断
培训需求判断是任何培训的先期工作,是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计划设计、实施,培训开展,培训评估的必要内容。对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等方法获得其需求。
(四)培训团队组建
培训团队是实施有效培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顺利开展,目标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脱产项目的培训团队成员主要以幼儿园骨干教师、高校学科专家为主,同时还应有教育学专家、政策课标制订专家、教研员等。具体任务分工方面,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以技能操作、实践指导等为主,其他专家以理念培养、理论建构等为主。
(五)培训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内容以培训课程为载体,培训课程以培训模块为形式,培训模块最后通过培训专题来实现。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多个专题构成,如可以选择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与实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等多个专题。专业知识有幼儿发展知识、保育知识和通识知识三个课程模块,分别由若干个专题构成。专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各领域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反思、家园合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七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有若干个专题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模块下的各专题,要把《‘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内容专题与供学员按需自选的专题有机组合。
(六)培训形式
培训是要达到理念养成、理论知识获取和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理念、理论知识方面主要采用大班集中讲授,讨论互动等形式,打破培训者的“独白”式,走向“对话”的培训形式,共享培训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以培训对象为本的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与培训基地合作,采用跟岗实践的形式,并选择优秀幼儿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旨在通过“带教”“带学”“带研”,让学员在观察、体验、践行和反思中实现“做中训”,提高学员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加强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向优秀幼儿园、优秀幼儿教师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打好基础。跟踪培训由学员自主地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导师通过电话、网络、实地指导等形式提供专业指导,促进学员内化受训内容。
(七)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是通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培训评估: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培训对象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通过笔试、情景模拟活动等形式了解培训对象对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内化情况,这是培训评估的主要内容;运用360度测评的方式获取培训对象在实际工作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贯彻、运用变化;培训项目给培训对象所在岗位的绩效带来的变化或提升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设定及达成,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团队组建,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提升,最终促进培训内涵建设。以上培训模式的构建,其中合理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最为重要的。总之,提供“高品质、易操作、可选择”的培训课程和资源,脚踏实地地让接受培训的、现在和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又到了尾声,在园领导的指导、帮助及全体老师齐心协力下,圆满地完成了这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现将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常规教育,精心组织好各项活动
根据幼儿园的园务计划及教育教学计划,结合主题活动,有序开展了系列教学活动。一学期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大型活动4次(元宵节活动、“童语童心 感恩母亲幼儿故事大赛”活动、庆六一、暨大班毕业典礼活动、足球小小运动会活动),开展节日活动8次,(三八节、植树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父亲节、端午节),教育教学类公众号共19篇,活动都取得较好的评价,赢得社会、领导、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加强教研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结合幼儿园客家文化特色课程,这学期组织副班优质课评比活动1次,既为执教老师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示风采的机会,更为其她老师创设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有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在课题研究方面,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进行,为推动“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策略——以龙川县为例”课题的进展,开展了1次以游戏化教学为重点的副班教研大赛;开展了3次送教下乡活动,为乡镇幼儿园送去精彩纷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迎接姐妹园跟岗学习3次。老师们积极撰写听课记录及时反馈和总结。
三、示范引领
为充分发挥我园示范、辐射和引领的作用,经常以常态化接待各姐妹们的跟岗学习,一学期来接待县、乡镇姐妹园3次,参与人数达到76人,接待技工学校实习生1次,共17人。送教下乡3次。并为乡镇、老师家长发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小衔接教师工作指引》《“幼小衔接”家长工作指引》共352册。
四、家长工作
本学期,由于疫情原因,幼儿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各班老师通过微信平台积极宣传防控知识,做好一切家园共抗疫情工作;开学前后对每个幼儿进行电访或家访,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等,保护好幼儿身心健康;召开了2次线上家长会(学期前和学期末),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活动状况及假期的安全监管等工作;为保障幼儿上下学的安全,全园家长成立义工志愿服务队,每班每天8个家长值班值守,不管强风暴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维持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及秩序;各班通过电话、微信平台、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方式,与家长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取得家园沟通与合作。
五、教师培训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能力的提升,我园多种渠道进行培训。一学期来,积极组织教师线下教育教学培训1次,邀请龙川县第一中学男子足球队教练员xxx和龙川县老隆镇第二小学足球教练员xxx对我园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足球培训活动。教师外出培训学习6次,人次6人,指导4次,在叶园长带领下,走进田心镇中心幼儿园、岩镇中心幼儿园、移民新村幼儿园围绕学前教育去小学化普遍存的问题进行指导。
五、存在不足
(一)教师的专业能力及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部分教师的工作意识、理念、创新意识不够强。
(三)教科研质量要提升,教研负责人教研水平需要提高。
(四)活动构思方面不够新颖。
(五)区角、主题墙环境创设还有待加强。
六、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学习与培训。
根据我园教师实际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学习,让老师的业务水平及能力得到提高。
(二)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学习与培训
幼儿园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
勇于探索,做一名全面发展的教师。
(三)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牢记教育初心,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以诚待人,工
作中要勇于创新,多收集信息,多学习,多看幼教网站的先进理念。
(四)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
一、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打造区域专业管理团队。为适应天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和优化提升服务,2014年4月,天河区成立了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组建由幼教专业为主、计算机、英语专业为辅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打造区域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团队。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以建立专家指导库为切入口,以着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创建特色、打造品牌为抓手,为区内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专业化、特质化、且具指导性和前瞻性的服务,全面提升区域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打造园长队伍管理团队。领导保育教育工作是园长的中心工作,也是园长专业能力的核心体现。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紧紧抓住园长在幼儿园建设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积极打造高素质的园长管理团队。根据全区不同层次幼儿园园长专业水平差异,制定差异化提升培训方案,对园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培训。开设园长培训班,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座,组建研修小组,建立新老帮带体系,组织到园所跟岗学习,参加北京、上海、杭州、长春等地组织的高级园长班,等等,多途径、多形式推动园长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园长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园长迅速成为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优质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有的快速成长为省、市、区名园长,有的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名园长工作室。
二、狠抓基础常规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完善的制度是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天河区学前教育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且着力在“细化”上下功夫, 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定《天河区幼儿园一日活动细则》,规范幼儿园日常管理,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制定《天河区区属公办幼儿园编外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落实优劳优酬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制定《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区属公办幼儿园管理职责的意见》,理顺区属公办幼儿园管理关系;制定《天河区民办幼儿园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
加强动态监管。通过实地调研、视导检查等形式,对区内不同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的幼儿园进行全面了解,分类指导,切实解决制约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问题,形成《天河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关于区内集体办园和民办园现存问题的汇报》及《天河区临时学前儿童看护点汇报材料》等汇报材料,为幼儿园向区委区政府争取政策及财政支持。同时,通过开展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专题讲座和现场培训,进一步强化幼儿园常规管理的主体责任,增强幼儿园依法治园意识,提升幼儿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多措并举提升质量
开展保教质量量化考核。根据《天河区幼儿园保教质量分级量化考核实施方案(试行)》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对全区188所幼儿园进行分级量化考核,对考核获得优秀的幼儿园在职教职工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幼儿园在全区通报,督促整改。保教质量分级量化考核的全面开展,使幼儿园进一步转变了办园理念,规范了办园行为,形成了科学的质量观。
[关键词]园校合作共同体;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1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08[本刊网址]http://
工学结合,园校合作,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为核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与幼儿园联手联动,构建园校合作共同体,实现了幼儿园与高校之间“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良性互动。
一、园校常规合作的基础模式
(一)工学结合,培育理实一体化专业人才
以职业为导向,幼儿园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见习实习、意见反馈等全过程的始终。
1.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每届学生招生入学之前,学前教育专业都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邀请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等召开“职业能力、岗位分析”的人才培养剖析会,针对幼儿园的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等岗位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进行逐一分析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使毕业生符合岗位需求。
2.共同培育理实一体化人才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幼儿园作为学生一日观摩见习、保育见习、课程见习、影子跟岗见习和顶岗实习的主要场所,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实践情境场,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幼儿园环境中,有效地将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锻炼良好的职业技能,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3.共同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以及就业一年后,组织召开幼儿园意见听证会,广泛听取幼儿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从而使人才培养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行业标准对接”。
(二)园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1.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优秀的幼儿园作为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是推进高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先后与市内外60多家优质幼儿园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各基地幼儿园每学期共接纳约2000人次学生入园见习、实习。基地园作为高校的亲密合作伙伴,不仅给予学生实践演练的机会,而且不断为幼儿园输送新鲜的幼教人才,实现园校互惠双赢。
2.完善校内专业实训中心
根据科研需要,立足学前教育实践层面和学科前沿,设计和建设实训中心。拥有区角活动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训室等十间实训室。实训中心除了满足校内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训外,还对幼儿园开放,幼儿园可以带孩子过来开展区角活动、亲子活动等,也作为幼儿教师回炉培训的基地。
3.搭建专业交流研讨平台
成立“川北幼专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多次园长论坛,共聚研讨学前教育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分享幼儿园管理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智慧,共同探讨川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全市幼儿园之间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力助推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三)专家互派,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通过互派专家指导工作,提升了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了校园双方的人才队伍建设。
1.幼儿园增援高校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邀请幼儿园园长及优秀教师到川北幼专开设专题讲座,承担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法课程,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等多种形式,丰富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多元特性,增强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2.高校教师到园挂职锻炼
在园校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幼儿园开展“一人一园”定点挂职一学期,高校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以“参与者”及“问题解决促进者”的身份加入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专业支持与理论指导,帮助幼儿园解决管理和保教工作中的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二、园校深度合作的多元模式
川北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分别在与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合作中,逐渐探索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办学。
(一)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课题共研
目前川北幼专开展深度双向合作的幼儿园主要是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此类幼儿园举办历史较长,办园科学规范,团队专业成熟,教学资源丰富。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最好的抓手应该定位在“教研”层面,以合作教研为切入点,既能沟通幼儿教师的实践,又能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科研的优势。
1.参与和带动幼儿园教研,促进幼儿园内涵式发展
第一,常规听、评课教研,形成随堂听课、集体评课的合作教研机制,有利于合作的日常化。第二,教学活动实例教研。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就幼儿园某一个真实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开展一系列的研讨。第三,专项园本课题研究。发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合作的优势,立足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困惑,确立研究课题,实施园本教研,开发园本教材。通过引领和带动幼儿园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不断促进其内涵式发展,从而提升办园水平。近两年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参与的幼儿园科研课题如《幼儿阳光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广元市本土资源在幼儿园中的开发利用》、《幼儿园父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2.幼儿园参与高校科研,增强高校科研的应用性
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利于园校合作的横向课题,高校大课题衔接幼儿园子课题,幼儿园优秀教师实际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有力增强了科研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近年来高校教师主研、幼儿园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广元市利州区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伙伴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模式研究》等。
(二)民办幼儿园--特色共建
民办园不能沿着公办园的发展轨迹前行,必须选择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以满足家长的多元教育消费需求。川北幼专在与民办园的合作中,首先帮助幼儿园打造特色,然后借助幼儿园的特色资源丰富高校办学模式,相互带动。
1.帮助幼儿园打造课程特色
积极帮助合作民办园梳理教育理念,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如广元市幸福泉幼儿园的蒙氏教育、广元市汉硕幼儿园的品德课程等。从特色课程的引入、课程的实施与效果评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都全程参与指导。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广元市幸福泉幼儿园的蒙氏教育特色显著,设有专门的“儿童之家”蒙氏分园,教具设备充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并且聘请了台湾蒙台梭利教育专家、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副会长黄秀华教授作为长期教学顾问。
2.借助幼儿园资源形成高校育人特色
本着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学前教育专业借助合作园的办学资源,丰富高校的培养模式,形成高校的育人特色。首先,聘请蒙氏教育顾问及讲师开展蒙氏教育的讲座及选修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其次,在学生充分了解、自愿报名的前提下合作开设蒙氏教师培训班,共同培养了两届蒙氏教师。幼儿园与学校达到了物质、人力、信息资源的整合,即使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也使高校的育人模式进一步丰富,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N市一名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其转岗历程可以分为转岗前“乐在其中”、转岗时“忐忑不安”、转岗后“无奈接受”等三个阶段。个案之所以后悔选择转岗,既有转岗愿景落空、职业认同度低等直接原因,也有政策预设简单化、文件解读片面化、转岗培训低效化、职业泛道德化等政策层面的原因,更有管理体制机械化、评价体系外在单一化、信任机制模糊化等体制层面的原因。为改变这一不理想的现状,既需要转岗教师个人在客观全面认识转岗意义的基础上,在自我反思中重塑自我认同,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也需要政府做好充分科学的运行准备,开设职业社会化的转岗培训,同时还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健全评价激励体系,构建公正严明的信任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
[
关键词 ]转岗教师;幼儿园教师;教师管理;个案研究
一、个案小Y的转岗经历
(一)转岗前“乐在其中”
1998年9月,怀揣着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小Y来到N市某师范学院,未来的五年内她要在这里学习“3+2”学前教育专业。小Y对学前教育并不了解,只是一方面父母觉得这个专业的前景很好,工作稳定,而且毕业后会分配工作;另一方面她本身性格外向,喜欢唱歌跳舞,觉得自己应该适合幼儿园的工作。于是带着父母的美好期许,小Y开始了中师的学习生活。学校的课程相当丰富,有折纸、画画、钢琴、舞蹈、声乐等,给小Y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挑战,让她的生活充实而有趣。值得一提的是,小Y的音乐老师发现了她的美妙歌喉,挖掘了她的音乐天赋,带着她参加各项比赛,培养了小Y对艺术的热爱。在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后,小Y将重心放到了音乐学习上,她在两年大专的学习中师从专业的声乐老师,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2003年,毕业生教育实习结束后,由于在幼儿园用嗓过度,小Y的嗓子完全说不出话。医生劝告小Y要多爱护嗓子,否则可能连正常的说话都会受到影响。没过多久,学校老师传达了一个噩耗:教育局今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收紧,不能像往年一样把毕业生分配到中小学去。近几年,教师编制考试中没有幼儿园教师编制的名额,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成为在编的幼儿园教师。这一系列的变故彻底打乱了小Y原本的计划,也击碎了小Y父母构筑的美好愿景。
此外,小Y的声乐老师一直很欣赏小Y的才能,认为她去幼儿园工作太可惜了,所以建议她去考小学音乐教师的编制。小Y心想音乐是自己的强项,考上的话既可以保护好嗓子,又能继续从事喜欢的音乐,这是目前对她来说惟一比较不错的选择,于是她决定报考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小Y扎实突出的音乐才能让她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考试中得心应手,最终非常顺利地考到了小学音乐教师的编制。在历经了毕业季一系列的波折和变故后,小Y欣慰地成为了乡镇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
在2003-2011年的小学音乐教师生涯中,小Y由一名新手老师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老师,并可以用“乐在其中”一词来形容这一阶段的工作。作为副科老师,除了上课以外小Y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她每天都有两到三个小时练习声乐和竹笛,偶尔还会弹弹琴。自由而充足的业余时间让小Y可以充分发展和提高她的艺术才能,她于2009年考取音乐本科文凭,2011年参加该省音协考级,取得声乐九级的证书。另一方面,小Y的教学工作使她的艺术才能得到施展,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正如小Y自己所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觉得我的技能有机会施展,可以教孩子们唱歌。”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N市优秀辅导教师”,并于2011年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同年被评为镇级学科带头人。
(二)转岗时“忐忑不安”
2007年9月10日,对小Y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师节。这一天,小Y与同为小学教师的L老师结婚了。一年后,小Y的女儿出生,为他们的家庭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女儿出生后,夫妻俩就在考虑她的教育问题,虽然夫妻俩工作的乡镇也有幼儿园,而且接送女儿上学很方便,但是他们不信任乡镇幼儿园,因为小Y所在的乡镇幼儿园以前只有园长一人是正式在编的教师,近几年也只有两到三位正式有编的教师,其余全是临时工,而且大多数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小Y想争取让女儿到城里幼儿园就读,所以一直在为调到城里的小学做准备。一方面,她师从专业的竹笛老师,继续学习竹笛演奏,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达到城里小学教师招聘的要求;另一方,小Y和丈夫努力打点好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希望领导在人动中可以优先考虑自己。
2011年,一转眼,小Y的女儿4岁了,该到城里幼儿园上学了,小Y和丈夫开始为调到城里工作的事四处奔波。一方面,小Y积极地与城里小学联系,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突出的音乐才能获得了城里Z小学的肯定,并同意接收小Y。另一方面,小Y夫妻俩已经找了人,托了关系,跟乡下小学的领导打好了招呼,乡下小学也答应放她走。但是,就在小Y得到城里小学同意接收后不久,乡下小学的领导传达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学校每年只能走一个老师.今年的名额已经给了另一个老师,小Y只能明年再去城里的小学;市里出台了一个新的转岗政策,乡下小学的教师可以调到城里幼儿园工作,符合要求的教师可以主动申请。这出乎意料的变故让小Y陷入两难的境地:小Y已经在小学工作了9年,非常习惯和享受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生活,她打心底里不想去嘈杂琐碎的幼儿园工作,而且担心自己的嗓子会再次受到损坏,但是他们夫妻俩为进城的事奔波了这么久,花费了相当大的时间和代价才跟领导打好关系,万一明年学校领导方面有人动,她就更走不了。纠结斗争了一阵子,小Y决定先转岗到城里幼儿园,然后再想办法调到城里的小学。2011年9月,小Y终于如愿以偿地从乡下调到城里,但与初衷不同的是,她是以N市首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身份调到城里的。
2011年10月到2012年7月,小Y和其他27名N市首批转岗幼儿园教师在当地的师范学院进行了脱产转岗培训,为期一年。培训模式系两周集中在校培训,一周在幼儿园跟岗实习。小Y用“忐忑不安”一词来描述这近一年的培训生活,因为第一让她担心的是幼儿安全问题。小Y在小学是副科老师,也不当班主任,不用承担孩子的安全责任,但是到了幼儿园,每个老师都要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负责.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小Y觉得自己时常一整天都精神高度紧张,一直处于担心意外事故发生的状态;第二让她受不了的是工作强度。虽然小Y在学生时代有过幼儿园教育实习的经验,但是并没有长时间的独立带班,参加转岗培训后才发现幼儿园工作的琐碎和辛苦大大超出她的预料。没有休止的活动比赛,没有停歇的嘈杂喧闹,让小Y身心俱疲;第三是调岗无望。小Y转岗到幼儿园只是为了进城,计划着先到幼儿园过渡一下,再想办法调到城里的小学。但是,作为该市首批幼儿园转岗教师,起着示范和榜样作用,教育局坚决不同意她们调走。
(三)转岗后“无奈接受”
拿到转岗培训结业证书后,2012年9月,小Y转岗到了N市一所公办幼儿园任教。虽然该幼儿园的建筑整体上显得有些老旧,不过它的师资水平颇受当地家长的肯定,称得上是城里最好的幼儿园之一。这主要得力于幼儿园领导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园长每年会专门到各大师范院校挑选优秀的毕业生,积累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骨干教师。初到幼儿园,园长找过小Y,了解她的具体情况,并安排她与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共同搭班。
骨干教师的悉心教导,加上科班出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特长让小Y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并在年轻教师群体中显得很突出。小Y所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教师都在40岁以上,所以各种比赛和活动就落到了年轻教师身上,尤其是像小Y这种科班出身且有特长的年轻教师身上。对市里和幼儿园开展的绘画、唱歌、征文等各项活动,园长都会指派小Y参加,而她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当谈及专业发展时,小Y说:“你想一个英语老师或者小学教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到这里来干什么呢?你那个英语丝毫不能用,你那个专业知识全部丢掉了,你也是国家好不容易培养的这个英语或者其他方面的人才,到这里来不是全部埋没掉了吗?她们(非科班出身的转岗幼儿园教师)就是在班上带班,像比赛这些重要的活动都不会让她们参加,因为他们没这个水平也没这个经历经验,所以他们只能呆在这个地方默默工作一辈子。”小Y还提到幼儿园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她们比我更痛苦,因为幼儿园老师都孤立她们,不理她们,不跟她们讲话。转岗老师一般不会说不会弹不会唱,家长工作不会,上课也不会,谁愿意跟你搭班呢,还会在背后把你说得一文不值,反正都不愿意跟转岗老师搭班。”
通过与非科班出身的转岗幼儿园教师相比,不难发现,像小Y这样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中小学转岗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能较快适应,达到幼儿园基本日常工作的要求,幼儿园内部人员对其认可度和期望值也比较高,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为小Y这样的转岗教师创造了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较多专业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是否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对于转岗幼儿园教师能否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像小Y这样的转岗教师很少。一项已有研究表明,73.2%的幼儿园转岗教师以前都没有学过学前教育专业,由于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储备,绝大部分转岗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可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但是只有24.4%的转岗幼儿园教师表示其进修学习的请求可以得到支持,所以不难发现转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还未受到幼儿园与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谈到职业认同时,尽管小Y的学前教育专业基础和音乐特长能帮助她很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但是她坦言,自己对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始终热爱不起来,也没有归属感,诚如她自己所说:“我就是为了孩子,不为了孩子我是不会来城里的。没有人会愿意,谁会愿意呢?在小学里蛮好的,调到幼儿园来干什么呢?”在幼儿园工作一年多后,小Y还深有体会地感叹到:“说实话,比较所有教师行业,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最可悲的,干的是最辛苦的工作,比谁都辛苦,比保姆还辛苦。”小Y认为自己以及整个幼儿园教师队伍都处于一个十分可悲的境地,社会、园长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期待非常高,但对教师个体的关怀和重视程度却很低,也就难怪小Y在心理上始终不认可自己的幼儿园教师身份和工作,选择转岗只为”进城”,而进入幼儿园工作实在是迫于无奈,身不由己,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无从谈起。
幼儿园工作甚至改变了小Y的个性,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小Y转岗后,一家人搬到城里住,女儿在她工作的幼儿园里上中班,丈夫依旧在乡下的小学任教,每天在城里和乡下之间来回奔波。白天,小Y虽然跟女儿在同一个幼儿园,但是要照顾班上的40多名孩子,完全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到了晚上,忙了一天的小Y还得在家加班完成班级博客、论文、教案等工作。而在转岗前,小Y每天晚上都会陪着女儿一起看书和玩游戏,但现在这些时间都被工作占据了。同时,幼儿园嘈杂的工作环境和繁琐的工作任务,让原本温柔的小Y变得急躁和暴躁起来,以至小Y都觉得有些愧对女儿:“原来我很温柔的,现在回家对我的女儿都开始发火了,我女儿来找我,我就烦躁地对她说‘不要来烦我,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快去!’我嫌她烦,嫌她吵,因为我在幼儿园被吵够了,不想她再来烦我。”除了情绪、个性上的变化,小Y的身体状况也很受幼儿园工作的影响。到幼儿园工作之后,每天跟40几个孩子呆在同一个空间里,加上教室的通风条件不好,只要班上有小朋友感冒,小Y也会被传染,身体的抵抗力严重下降,而面对吵闹的幼儿,她又不得不提高分贝讲话,这使得她原本脆弱的嗓子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可见,转岗幼儿园教师转岗后的生活备受挑战,主要表现在平衡家庭生活和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上。相比于中小学,幼儿园的工作十分琐碎和繁重,转岗幼儿园教师通常必须牺牲更多的个人休息时间来适应幼儿园工作,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与家庭成员共处的时间。在此高压之下,不仅转岗幼儿园教师个人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或损害,而且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迁怒到家庭成员身上,从而对其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也就不难理解,在回顾自己的转岗经历时,为什么小Y会说自己做了一个“高兴一时,后悔一世”的选择。谈及未来,小Y十分矛盾,虽然内心非常不甘愿继续在幼儿园工作,但是考虑到编制问题,她一时半会也无法离开幼儿园,不过她调到城里小学工作的初衷一直没变,哪怕最后是回到原来的乡下小学。对此,小Y直言不讳:“对于每个转岗教师来说,都没有人愿意长期呆在这里(幼儿园),只要是有一丝机会能转出去,她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办法转出这个行业,不在这里工作。”可见,对在编的转岗幼儿园教师来说,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确实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们一般都是迫于现实的编制和年龄问题而没有勇气离职罢了,而一旦有机会,必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二、小Y后悔转岗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的直接原因
已有研究发现,太多数转岗教师之所以选择转岗,都是受到“进城”这一外部利益的驱动,即其转岗动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功利性。如小Y就是典型代表,他们一般都是出于家庭的考虑,并把转岗到城里幼儿园作为一个短暂的过渡期,以帮助她达成进入城里小学的愿望。然而,转岗到幼儿园工作后,此前的美好愿景遭遇了现实的巨大打击:虽然进城的愿望实现了,但是幼儿园的工作占据和压缩了他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相比转岗前的生活,他们更加无法照顾到家庭;转岗机制只“进”不“出”,借助转岗到城市幼儿园,再转岗到城里小学,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困难大得多,而且他们也不太可能回到原来的乡下小学。正因为受驱于转岗的外在利益,将转岗作为一种手段和交易,所以转岗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利益和愿景无法达成,就会开始质疑和后悔自己的转岗选择。
与此同时,转岗幼儿园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冲击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业价值感上的巨大落差。首先,相比于小学分科教学的系统化和专门化,幼儿园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和照顾,显得琐碎而单调,很难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价值;其次,幼儿园的工作需要转岗幼儿园教师付出很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但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尊重和待遇,劳动付出和经济回报不成正比;再者,与小学尊师重教的氛围不同,仍然有很多幼儿家长把幼儿园教师看作是保姆,不尊重他们,也不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如小Y就曾愤慨地说:“在家长的印象中,我们就是帮孩子拉裤子、打饭、睡觉的人,他们就是这样认为我们的。”这破坏了转岗幼儿园教师自我价值感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迫使其不得不面对自我意义感丧失和自我同一性解构的危机。
(二)政策层面的原因
1.政策预设简单化。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认为这样既能迅速弥补幼儿园教师的数量缺口,又能保证新增幼儿园教师的质量。但这一政策设想未能充分考虑执行时的复杂情况,犯了简单线性思维的错误。在现实中执行时,转岗政策执行者有可能没有对转岗政策进行认真的解读,即便有,其解读和宣传活动也可能做得不准确、不到位。转岗幼儿园教师由于对转岗选择可能认识不清,而导致转岗后不适应幼儿园工作,后悔转岗,并且质疑转岗的意义。如小Y回忆说:“没有什么政策啊,根本就没有讲,就是网上一个文件,校长跟我们说了,问我们要不要去?然后就给了个条子,我们自己签,然后就调到这里来了。”而且她一再悔恨道:“不要转,转了害了我们这些老师,我们这些人够倒霉的。”
可见,在高度现代化的境况下,政策的执行和教师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开放复杂的风险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联动影响,存在很多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政策实施的结果本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政策制定者没有事先对政策的执行主体、实施对象和潜在问题做出风险预估,缺乏对偶发性问题的周全考虑,加上防范策略和应急措施不充分、不灵活,更是容易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结果。
2.文件解读片面化。
N市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这一转岗政策,于2011年重新出台了新的转岗政策,号召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为吸引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申请转岗,还增加了优惠条件,那就是申请者可以从农村转到城市工作,但没有对转岗的重要意义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宣传。
这一方面导致转岗教师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到了幼儿园就是带孩子玩玩,很轻松自在,会有更多自由空闲的时间,另一方面导致转岗教师对于转岗“进出”机制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可以先转岗到幼儿园过渡一下,然后再从幼儿园转回小学,而没有认识到,转岗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弥补幼儿园教师数量的紧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政策。正是在这种错误认识之下,小Y和其他转岗教师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被“骗”到幼儿园来的,如她回忆说:“直到确定转岗名单,要参加转岗培训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不允许重新调回原来的小学。”
3.转岗培训低效化。
在N市为转岗幼儿园教师安排的转岗培训计划中,音乐、琴法、美术、手工和形体等技能方面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55%,而理论方面的课程只有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保育和学前教育学,合计只占总课时的20%,可见,其转岗培训偏重于艺术技能方面的训练,对转岗教师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同时没有专门的分领域教学法的学习,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此外,培训采取每上两周课去幼儿园见实习一周的模式,虽然很重视实践教学,但见实习时都是靠转岗教师自己观察,指导教师无暇指导。对于上交的见实习报告,指导教师不会看,也没有后续反馈。
还值得一提的是,转岗培训计划中没有任何关于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忽略了对转岗幼儿园教师情绪和心理的调节。这说明转岗培训没有从转岗教师继续职业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没有切实关注转岗教师职业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忽视了小学教育经验对其教学风格和行为模式的重大影响,忽视了转岗幼儿园教师由于转岗风险、工作量超负荷和心理落差等而可能产生的“存在性焦虑”。如小Y在转岗培训结束后,情绪就非常低落,经常用“担忧”“惧怕”“煎熬”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甚至抵触和排斥到幼儿园工作。
4.职业泛道德化。
长久以来,幼儿园教师都被视为利他主义的职业,受到泛道德主义的深远影响,幼儿园教师生命的泛道德化十分严重。幼儿园教师常常被要求发挥社会与家长对其道德预期中的“外在价值”,其 ,“内在生命价值”则被克制或压抑,甚至连正常的利己和利他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自我意义感丧失。这使初到幼儿园的转岗教师对自身生活和生命主体的缺失有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因为相比于中小学工作,幼儿园教师必须承担很多保育工作,家长施加给他们的责任和期待也要厚重得多,这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工作和家庭失衡的严重问题,如小Y在谈及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时所说:“我把时间和爱心耐心都花在了别人的孩子身上,我有多少时间花在自己孩子身上呢?我觉得不值,真的很后悔。”
(三)制度层面的原因
1.管理体制机械化。
从小Y的转岗经历可知,“转岗遭遇”作为重大的“境遇事件”是侵入转岗幼儿园教师的生活的,打乱了其生活规划,中断和改变了其原本的生活轨迹,所以势必会对其本体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转岗对于N市的首批转岗幼儿园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赌注:一方面,他们很可能就此错过在小学晋升和其他个人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相当于抛弃之前的积淀和优势到了一个更低的起点,从“新人”开始,心理上有很深的失落感和焦虑感。所以,他们其实是极其需要特殊的帮助来重塑自我认同的,是极其需要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来完成角色和身份的转换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和行政部门采用的是机械刻板的管理制度,完全忽视转岗幼儿园教师心理疏导和情绪修复的需要,没有给予人道主义的帮助,也没有为他们设立特殊的规章制度。转岗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出现自我归属感的匮乏,自然也就难以顺利地融人幼儿园。
2.评价体系外在单一化。
在评价体系方面,幼儿园倾向于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外在化,即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取决于家长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忽略教师本体存在的价值、独立于教师本体之外的标准化评价体系,肯定不能唤醒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职业自主性,更无法激发他们进行自我适应和自我成长。此外,传统的评价体系还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即只关注结果,而忽略教师是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与超越。绝大部分转岗幼儿园教师显然无法立刻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更是不适应这样外在单一化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会挫伤转岗幼儿园教师自我发展和继续职业社会化的信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转岗幼儿园教师重新“扎根”幼儿园。
3.信任机制模糊化。
当今的中国正在向法制社会迈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制度化在加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够规范健全和严明的问题。在从以往的关系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个体要面对“找关系”和“守制度”两种社会信任机制模糊并存的状况。而且,在高度现代化的背景下,个体间、个体与制度间的信任关系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受到威胁时,极易引发个体自我认同的偏差。这使得转岗幼儿园教师不断在“落户”幼儿园、遵守制度转岗和“暂住”幼儿园、找关系调到小学之间徘徊,角色定位不清,内心处于焦虑不安的漂泊状态,自我认同出现严重偏差。
三、完善建议
(一)个人提升
首先,有意向转岗的教师应主动全面客观地解读转岗政策,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长期性。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而自觉自愿地选择和接受,真正实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双向选择”。这是转岗幼儿园教师对个人重大选择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保障转岗幼儿园教师稳定性的前提。
其次,应支持转岗教师在自我反思中重塑自我认同。个体的社会化是伴随一生的,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个体都会面临危机,个体都应积极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此,面对幼儿园这一陌生环境,转岗教师要勇于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改变,抓住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在反思中不断重组自己的经验,保持个体社会化的连续性,同时在心理上认同和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转岗幼儿园教师应把转岗看作是“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执行的保障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充分的转岗准备。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偶发性,预设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出台相关的防范和应急措施,保障政策运行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深入了解转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切实领会文件的精神,开展一系列深入有效的政策文件解读活动,科学认识转岗的意义,避免形式主义,更不能为完成指标,盲目为政策裹上“从农村调到城市”之类的“糖衣”。
其次,转岗培训应充分关注转岗教师职业社会化和职业自我认同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岗教师培训。为此,培训者要了解职业和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对教师职业社会化和职业自我认同的影响,关注转岗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的发展,在其专业发展和情绪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如在专业发展方面,在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为转岗教师提供更多到幼儿园实践的机会,让转岗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经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反思,深刻理解中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帮助转岗教师进行经验重建和认知重构。在个人情绪和心理方面,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会转岗教师面临身份迷失、角色混乱和角色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体会个人命运遭遇体制变革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针对个体不同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
(三)制度的支持
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转岗教师进行管理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现实利益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给予人文主义关怀。在教学工作方面,如在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上,要考虑转岗教师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做“转岗过渡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们逐步适应幼儿园工作;在专业成长方面,如在职称评定上,要考虑转岗教师档案调动和评定资料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协调和沟通,为他们开设一些“绿色通道”,从而更好地激发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和生活方面,如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问题上,应切实了解转岗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妥善解决。通过保障转岗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提供个人专业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扎根”幼儿园。
其次,幼儿园要综合考虑转岗教师利己和利他的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体系。幼儿园在考核评价时不应把转岗教师的价值单一外在化,而应充分考虑教师内在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幼儿园可以设立多样且富有弹性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在不同阶段为转岗教师设立不同的目标,激发转岗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除了实质性的经济奖励外,象征性的精神奖赏也很重要。转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急切需要得到发展,幼儿园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给予转岗教师象征性的精神奖励,满足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