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经谈及如何做人,如何培养个人的良好修养。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标准。孟子认为对学生除了要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即所谓的“养”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圣先贤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养成教育,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尤其重视,也从不同层面涉及养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质。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青少年需要从小就从生活与社会中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良好习惯”也尤为重视,他在自己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创造环境对学生进行养成训练。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邢国忠对养成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强调高校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时也强调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承担主要责任,但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他把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成了三个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认为通过研究和遵循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手法,对整体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对偏差学生的言行进行纠正,并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柳国强等认为,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他的研究重视手段的多样化,重视学生自主养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为养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乔多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认识与柳国强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强调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氛围创造和长期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使理论与实践、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强调家庭、学校及社会作用的分工与统一。王兰兰等认为,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孙圣勇等认为,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在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江浩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习论、学习环境场理论。石晓娟对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制度建设、教育契机、教育基地、榜样示范、强化训练等都不可少,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童政权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钟品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目标,突出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计划地进行。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心理品格、创新思维等多方面。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多元的,需要从建立科学的学生辅导系统、以教育促养成、完善制度促养成、以管理督促养成、创新认识促养成等六个方面进行。王剑认为,高职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包括:建立规则,设计活动,强化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个方面。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外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国外相关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从古至今,有影响的理论层出不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为朴素的养成教育理论,即德行出于习惯,认为要加强习惯培养。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论述之一,他认为通过优良的教育、理性的启蒙、内省及反复的练习可以使人形成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德行。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应提供博雅教育,大学的职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为。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非常客观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指出了养成教育长期渐进的必要性。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接受应有的道德训练。杜威的这个观念对养成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大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内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外,也强调了个人品行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美国高校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却有明显的道德培养倾向。在美国,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日本则非常注重大学生教学课程和养成教育的结合,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国外养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养成,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对国内外养成教育的归纳与评价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养成教育做了较多研究,尽管表达不同,具有共识。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要点:高校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体,家庭与社会是辅助系统,养成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手段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立足大学生“知、情、意、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办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注重“三养成”即,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养成;树立榜样,示范养成;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注重“三教育”,即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际,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养成教育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内容:认知养成、情感养成、意志养成、行为养成。此外,养成教育虽已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但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对象
目前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等的探索上,其中,针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不多,针对高职女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更近乎空白。
(二)研究深度
目前的研究过于注重从一般性和整体性上研究,而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群体养成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够,亟待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察。
四、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设想———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为例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现实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总体上来说,高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文明修养程度偏低;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意识;文化基础偏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不强;人生目标模糊等问题。由于中华女子学院的特殊性,女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而高职女生既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性别的特殊性。她们自我意识强烈,自控能力差;独立意识强,抗压能力差;普遍存在焦虑等现象。根据高职女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面开展养成教育。
(一)认知养成
认知是学生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它在养成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在认知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和规范教育。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进而规范行为,内化品质。
(二)情感养成
情感是一种心理表现,它伴随着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对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在情感养成的过程中,注重心理教育和赏识教育。根据高职女生心思细腻敏感,抗压能力差,个性较强,又易产生自卑等生理、心理特点,帮助用适当的途径缓解心理压力、管理情绪,同时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更加自觉地顺应学校规则的约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
(三)意志养成
意志是学生在实践某种理想时战胜困难的毅力,体现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持久动力。在意志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信仰教育、示范教育和熏陶教育。根据高职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意志力薄弱等问题,通过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信仰对意志养成的引导作用。树立正面典范,激发个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团队意识,以坚定意志和信念。
(四)行为养成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进步的当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对人类精神信仰多元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价值引领非单一化的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落、价值取向畸形,种种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大背景下,养成教育呼之欲出,“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长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则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实现,所谓的养成教育是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唤醒个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让人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授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对自身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经过认同、理解、接纳、吸收和转换的过程,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就是经过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认知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自觉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最终使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实践、总结、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
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
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三)完善的保障体系有助于全员养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on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bout cultivation education in our colle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education, so that we can correct some students' misbehaviors.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cultivation educ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199-02
0 引言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不成熟逐渐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出一些问题,现实提醒我们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具有现实必要性。
1 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1.1 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指对人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简言之,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个体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和严格管理等手段,促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
1.2 高校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养成教育,是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的过程,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文明的生活行为、规律的作息时间安排、清洁的卫生习惯、文明的就餐习惯、整洁的着装、仪容、仪表等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②品行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遵纪守法、良好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③学风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优良习惯。④心理养成:主要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心态、坚韧意志、乐观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⑤人文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丰富的审美情趣、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2 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现状
当今的时代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舞台与广阔的成长空间,然而,从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却令人堪忧。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胸无大志,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突出“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与集体、拜金主义现象较重等情况。在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方面产生了错位与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不打扫卫生、不整理内务、爱睡懒觉、就餐爱插队、不主动收拾餐具、爱吃游食、上课迟到、沉迷网络,不锻炼身体,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男女交往行为出格、着装奇异、仪容古怪等现象比较严重。②缺乏诚信、品行不佳。主要体现在部分9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散漫,不守纪律、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爱撒谎、不讲诚信、不懂感恩、缺乏与人友好相处的积极性和助人为乐的意识,不关心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珍惜公共财物、缺乏自律意识,无视公共秩序。③不良的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部分90后高职大学生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上课迟到、早退、逃课、不带书、不记笔记、不主动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问题、抄袭作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较多。④心理素质弱,个性较张扬。主要体现在遇到挫折时承受力较差,有时甚至走极端,由于恋爱引起的困扰较多,造成心理困惑;过于体现自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⑤缺乏高尚的理想信念:主要体现过于在理想与现实中彷徨,社会主义的主流的价值观认同度不高,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注重物质享受。
3 出现上述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①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作祟。从小学到中学时期,家长、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只是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本来应该从小抓起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落实,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导致一些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注重的自身的品行道德的修养。②不良学习习惯的延续。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中小学本身就较差,他们缺乏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热情与动力,缺乏目标对本专业的认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混混日子,以得过且过的学习心态对待高职学业。③多样文化的不利影响。他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样化,生存网络化的时代,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文化思潮的冲击、社会矛盾的冲突等情况对他们辐射较多。这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一旦没有正确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心理不够健康,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以自我为中心。
4 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探讨
4.1 建立健全养成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养成教育有章可循、有相应的教育与管理制度作为基础。目前我校《学生手册》中的《江苏省大学生文明公约》、《无锡职院学生行为准则》、《无锡职院学生日常基础文明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较全面的规范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其次,最关键就在于践行各项管理规章与制度,切实将制度在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得到应有的贯彻与执行,鉴于养成教育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为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需要较长时期的坚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2 加强思想理论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环节,作为班主任,应在平时的主题教育中,在平时的班会中以及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在开展理念信念教育时,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状况,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展工作,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理想与信念。另外,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大学生以文明的教育、以美的熏陶。
4.3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发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其养成教育的水平要明显偏高,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当中,这些大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有明显的提升。究其原因,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要经历社会的锻炼,通过社会的监督、评价与鉴定,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模式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可有针对性的根据大学生各阶段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教育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进而自我教育,实现养成教育的优良目标。
4.4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与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环境中孕育着真、善、美的内容,贯穿了对各种社会现象与事务的是非曲直的评价,因此在青青校园中营造浓浓的人文环境,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将真、善、美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
常言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对大学生在今后人生的发展进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做人、学会做事。
参考文献:
[1]卢国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关键词:养成教育;问题表现;途径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语言习惯也包括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以高校为主,在家庭、全社会的配合下,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运用各种途径与方法,对大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养成教育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走入社会岗位,成为优秀人才打下基础。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打造日趋完善的人格,因此,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三本院校生源特点和养成教育问题表现
(一)三本院校生源特点
三本院校鉴于学生生源相对一本、二本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自我规范和约束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平时表现上都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主要是作为教育者的学校方面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不够和管理缺失造成的,所以,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而言,养成教育是生源质量提高的关键点。
(二)问题表现
1、思想道德方面大学四年是大学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网络和媒体的传播,使一些负面的思想很容易入侵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些错误的思想理论思潮很容易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世方面起到不好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使其偏离正确的轨道。
2、心理方面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心理断奶”期,没有父母和家人的陪伴,他们需要独立构建自己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当他们不能及时得到家长或老师的疏导时,就会慢慢在心里留下阴影,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学业、恋爱受挫或家庭变故导致的心理疾病等。在每学期进行的心理普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
3、学习方面首先,考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开始松懈,以及初涉社会的新鲜感,就会经常出现旷课、泡吧、游戏、恋爱等不良现象。
四、三本院校开展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三本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关系也最密切,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因此作为一名三本院校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思想教育正确引导
辅导员进行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是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辅导员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
(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班级要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来进行养成教育。在一年级时,辅导员要严格按照校规校纪以管理者的角色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二、三年级时,辅导员角色要转换成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严格的纪律约束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使养成教育由自发转为自觉,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四年级时要建立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向就业的过渡。
(三)开展养成教育主题活动
新生刚入学时,思想状态各方面都不太稳定,辅导员可开展主题班会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另外还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介绍,学习目标和学业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学校也可通过开展各种专家讲座、院系活动,举办各种有关养成教育方面的活动或者比赛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
(四)榜样熏陶和环境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要贯穿始终。另外,高雅清洁的校园环境也有利于高尚品格的形成。学校要共创文明、和谐校园,大力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最后,还要加强学校宣传平台的宣传作用,利用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络等舆论导向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理论学习结合社会实践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除了具备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在社会实践上有严重的缺失,导致就业困难。加强社会实践,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作者:杜艳冰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晓娟.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包括: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的养成、高尚的品行的养成、优良的学习品格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健康心理品格的养成、人文素质的养成等几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养成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目前有不少大学生不适应大学这种自我管理模式,行事缺乏自制力;不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健康意识。具体表现为:宿舍脏乱差的现象严重,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很多学生早上睡懒觉不吃早餐,不少学生还有吸烟酗酒的习惯。学生通宵上网,上课迟到等现象非常普遍。
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也到处可见,在公共场合出口成“脏”,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上车不排队;不爱护公物,在教室的桌椅上乱写乱划,还有的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公共图书任意撕页或“开天窗”以“各取所需”等等。
上述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如果部分大学生的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不能及时被纠正,将会对其身心健康及今后步入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和造福于人民积极充实自己,这是大学生冲的主流现象。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考人大学后产生了万事大吉的思想,因而放弃了拼搏精神,“60分万岁”已成了部分学生的至理名言。
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差,经常缺课、逃课,上课看闲书、说闲话、发短信,课后玩网络游戏等等,学习纪律涣散,迟到、早退、缺课、逃课、考试作弊等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学生甚至在考试时找“”帮忙作弊,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原因是他们对于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不能很好地适应,另一方面原因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多渠道、多方位地主动解决问题,而是被动接受,不解决。最终积重难返,对学习失去兴趣。
存在一些心理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脆弱。急功近利、争强好胜,期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又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顺境中长大,普遍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旦遇到挫折与失败,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四位同窗好友案件,清华大学四年级高材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都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不无关系。
、如何加强大学新生地养成教育
学生刚刚入校时是大学养成教育开展的最佳时机,新生教育奠定了大学四年教育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想成健康向上的心理,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新生的养成教育: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注重管理育人,规范养成。管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它是通过外在的约束来教育人,是通过一定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管理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
仅仅对校规校纪的“立法”和宣传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保证学生会按规范办事,还必须依靠一定的外在强制力量来保证学生的行为合乎规范。因而,一定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对部分大学生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要进行批评和惩戒,要健全校园舆论机制,充分发挥其监督、扬抑的作用。
2 紧抓教育契机,适时养成。大学生养成教育应该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适时地开展养成教育工作。这可以从新生的军训和入学教育开始。军训为养成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实践证明,通过军训,有利于增强大学新生的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勇敢顽强、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新生入学教育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校史校情教育、法纪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入党启蒙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专业成才教育等诸多方面。通过全面正规的入学教育,可以使新生较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群体;较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并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把宿舍作为养成教育的第二基地。宿舍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宿舍作为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场所,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便日渐凸显。宿舍是多种思想交流、碰撞、冲突的场所,舍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舍风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将会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及人格塑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以学生宿舍为依托,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把大学生宿舍建成“整洁美观、文明高雅、团结和谐、安全有序”的学生之家。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发挥高校教师在养成教育中的示范、表率作用,对于大学生养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由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把教师当作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从而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此外,还应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信其行”。
在实践中加强养成教育成果。养成教育的实践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实践性训练,让大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并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使不自觉的行为逐步转变为自觉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养成教育的成果,并的到巩固。
当然,大学生养成教育也不能离开家庭和社会,应当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下,三者协调联动,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最终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米曙娟,论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养成教育,西南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