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师德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图书室的工作规范化。

1.制度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提,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可靠保证,图书室工作也不例外。开学初,图书室轮流组织各班学生学习墙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本学期全校有9个班级,二百名学生。图书室实行全天候全开架开放,学生集中借书,每天下午4:30——5:00是还书的时间,借阅时,充分发挥班干部及小图管员的作用,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建议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当看到好词佳句或有启发处,能随手摘抄到读书卡上,到期末进行汇总评比,看哪位学生写得比较好。

3.平时经常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要求他们爱护图书,不能损坏,更不能丢失。

4.定期召开学生图管员会议,总结前阶段工作,布置下阶段工作,及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引起今后的注意。

5.各种台帐齐全,书帐基本相符,图书经费专款专用。今年购进

这批新书价格适中,且适合师生口味,上架后,学生争相借阅,使每本书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兴趣爱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室现藏书5000多册,生均25册左右。

6.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气氛,出好黑板报,做好新书介绍工作。努力搞好图书室的环境卫生,做到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地面整洁,书架、报刊排列整齐。

二.认真做好图书、报刊、各种资料的分类编目、流通、管理等工作。

1.新购进的纸质图书一律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并尽快上架流通。

2.认真做好全校师生的报刊订阅工作。主要期刊报纸到年底装订成册。

3.学校图书室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馆藏图书要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在流通。只有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思路,才能真正做到既“为人找书”,也“为书找人”,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使“书尽其用”,充分发挥书、刊、资料的作用。根据师生的不同要求,做好图书的推荐、介绍和借阅工作。如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练兵课,尽力为他们推荐相关的图书、音像资料。遇到节日、纪念日,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图书。为了方便师生借阅,扩大书刊流通范围,尽量增加图书室的开放时间,经常督促学生借还书,同时,及时做好图书的整理、修补、上架工作,以便于师生借阅。今年3至6年级学生借书证覆盖率100,本学期生均借书4册以上,室藏流通率80以上。

4.学期结束前进行图书的剔旧整理工作,剔出损坏的图书,进行修补,无法修补的就作剔旧处理。

三.紧密围绕素质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一系列工作。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图书室紧密围绕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室藏资源,积极配合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及有效的导读工作。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小学生 “阅读之星”作文评比、配合学校进行手抄报评比等一系列读书活动。图书室推荐提供读书内容,有童话故事、儿童诗、寓言、成语故事、唐诗、宋词、名人名著、名人传记、爱国故事、有关发明家、运动员的故事等一系列图书。还配合教导处、大队部组织同学们阅读与各年级读书活动主题相关的书籍,让每位同学认真阅读。阅读完后,写好摘抄、读后感、自编读书小报,上交教导处进行评比。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适应;界定;测量指标;测量工具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5-0099-06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需要应对学习任务、处理与同伴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参与班级活动,调节在学校中的情绪,适应各种学校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因而学校适应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探讨的重要课题。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还未对学校适应的界定和维度达成一致的观点,而且,也没有提出一个比较权威的学校适应的研究工具。本文将对以往研究者对学校适应的界定以及研究工具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评价,以期对学校适应的界定和提出比较权威的研究工具提供借鉴,进而更有助于对学校适应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学校适应的界定

以往研究者对学校适应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美国心理学家Ladd等人(1997)提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习成功的状况。Birch(1997)则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也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刘万伦(2004)则认为学校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本文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在学习、人际交往和情绪适应方面表现成功的状况。

二、学校适应的指标

由于以往研究中学校适应缺乏统一的界定,因而学校适应的测量指标也没有达成共识。根据以往国内外的研究,本文将学校适应的指标主要概括为六类:学校态度、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行为问题、班级参与。

学校态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喜欢和逃避。这个学校适应的指标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add提出的,而Ladd制定的学校态度问卷也被许多国内外学校适应的研究者广泛使用。

学习适应: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因而学业成就成为衡量学生在学校中适应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学者周步成提出,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李红等研究者则提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以往考察学习适应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把学习成绩作为核心指标。例如有的研究收集学生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的成绩,然后将各门功课的得分在班级内进行标准化、相加、求平均数,作为其学习成绩的指标。此外,还有研究者制定了学习适应量表和学业行为问卷采取不同维度对学习适应进行了探讨。这些量表提出,学习适应的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等。

人际适应:学校情境中的人际适应包括学生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适应。对于同伴关系来说,同伴接纳是重要的测量指标。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同伴接纳水映了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他们的教师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是学校环境中的一种基本人际关系。国外研究者根据依恋理论和互动理论将师生关系分成三种类型:亲密、依赖、冲突。亲密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热情和开放式交流,它对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起支持作用;依赖型指学生过分依靠教师作为支持的源泉,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被认为会妨碍学生的学校适应;冲突的师生关系的特征为不协调的互动和缺乏和睦的师生关系

情绪适应:学生情绪适应的指标主要包括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满意度等。其中,学生在学校中的孤独感是最常用的情绪适应的指标。

行为问题:以往研究者把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问题作为其学校适应的指标。早期研究把行为问题分为外显行为问题和内隐行为问题。外显行为问题包括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等。

班级参与:这个学校适应指标最早也是Ladd提出的,提出了教师评价的测量学生班级参与的工具,并且对学生的班级参与进行了解释,Ladd提出,学生的班级参与问题可以界定为儿童在关注以及积极参与和配合班级活动和规则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校适应的研究工具

根据以上学校适应的指标,有的研究者从学校适应的一个维度提出了学校适应的问卷和量表,而有的研究者则发展了综合考察学校适应多个维度的测量工具。

(一)学校态度问卷

学校态度问卷,即学校喜欢和回避问卷(School Liking and Avoidance Questionnaire,SLAQ)最早是Ladd等人1987年提出的,后来研究者又进行了修订。这个问卷通过对儿童进行访谈,让他们报告自己对学校的感觉(例如,儿童所表达的喜欢学校的程度)以及对学校参与(例如,儿童所表达的回避学校的愿望)的差异。这个问卷采用个体施测,一共有14个项目,其中有9个项目是学校喜欢分量表(例如,学校有趣吗?你喜欢呆在学校吗?)还有5个项目为学校回避分量表(例如,你希望你不被强迫呆在学校吗?你想让你的妈妈或爸爸允许你呆在家里而不去学校吗?)研究者训练儿童使用三点反应方式,每个分量表的项目的平均分是该儿童的得分。我国研究者李文道(2003)、屈智勇(2004)也采用该问卷分别对我国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了研究,该问卷的信度在0.80以上。

(二)学习适应量表

研究者使用比较多的学习适应问卷是日本教育研究所编制、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该测验是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按年级不同分成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四个方面,适用于各年级小学生和中学生。对中小学生的学习适应进行考察的工具还有王耘修订的学业行为问卷,该问卷共有16个项目,分为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学习信心三个维度。聂衍刚等人(2004)在对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的研究中采用了华瑞人才测评公司编制设计的《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该量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期望、身心健康、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7个分测验,采取三级计分方式。研究者除了制定了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测评工具之外,还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测量工具进行了探索和编制。国外研究者Simon等人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编制了大学生反应与适应性问卷(TRAC),该问卷将学习适应性分为以信念、情感和行为为基本维度的九大因素,即害怕失败、考试焦虑、考试准备、注意质量、同伴帮助、求助教师、学习优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容易度。我国研究者李红在以往学习适应的研究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开放性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测验,并且对四种类型的院校(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和农业类)的918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我国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五个主要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该问卷共有44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

(三)人际适应的测量工具

同伴关系的测量方法使用得最广泛的是同伴提名法。这种方法要求儿童提出三名他/她最喜欢的同学和三名他/她最不喜欢的同学(积极的和消极的同伴提名)。而且,让儿童提出三名他/她最好朋友的同学。把从全班同学得到的提名加起来,然后在每个班级里进行标准化以进行比较。积极提名分数减去消极提名分数就是社会偏好的指标,即儿童受到同伴喜欢的程度。

国内外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学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考察。Pianta(1994)的师生关系问卷,该问卷共有28个项目,分为亲密性、冲突性和依赖性3个维度,要求班主任根据与学生的日常关系来评定所描述的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5点量表。我国研究者王耘(2002)对Pianta的师生关系问卷进行了修订,把师生关系分为亲密性、冲突性和反应性。邹泓等人(2007)又对王耘的师生关系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包括23个项目,分为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满意度。

(四)情绪适应测量工具

Asher等人(1984)编制的孤独问卷是使用广泛的问卷,邹泓(2003)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重新编制了孤独问卷,共21个项目,包括孤独感、同伴社会地位评价、社交能力评价和社会需求未满足4个维度。M.L.Sturge等人(2008)采用了Cassidy和Asher(1992)的孤独感和社会不满意问卷(the Loneliness and SocialDis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LSDQ)中的孤独感分量表来考察儿童的孤独感。孤独感分量表包括5个评价儿童在学校的孤独感和孤立的项目(例如,你在学校感到孤单吗),该量表采用三级评分。

(五)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价问卷

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价问卷分为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两种形式。

对于同伴评价的儿童社会行为评价问卷,比较常用的是Masten等人提出的班级戏剧法(Masten et al.,1985)。班级戏剧法把儿童的社会行为分为社交一领导行为、攻击一破坏行为和害羞一敏感行为,后来研究者把社交一领导行为改为社交一合作行为。

邹泓(2007)还编制了社会行为风格问卷(social behavioral style questionnaire)由同伴评价儿童的社会行为。该问卷包括12个项目,测量儿童的3种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

对于教师评价的儿童社会行为问卷,以往的研究者主要采用Hightower等人(1986)编制的T-CRS(Teacher-Child Rating Scale)。这个问卷完整的测量内容包括两个部分:(1)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2)对儿童社会能力的评价。第一部分包括儿童在学校情境中表现出的问题行为,由18个项目来描述,这18个项目被划分为3个因素:(1)过失/攻击行为,(2)害羞一焦虑,(3)学习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与学校有关的能力的20个项目。这部分在最初的测量中包括四个维度:(1)果断的社会技能,(2)挫折耐受力,(3)任务定向,(4)同伴社会技能(Hightower et al.,1986)。该问卷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表现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Ladd等人(2009)提出了教师报告的儿童行为量表(The Child Behavior Scale,CBS),该量表适用于评价5岁到13岁儿童在学校情境中的行为和同伴关系。CBS由59个项目组成,其中35个项目分成六个分量表:与同伴的攻击行为、多动一分心行为(Hyperactive-Distractible)、不合群行为(Asocial with Peers)、焦虑一恐惧行为(Anxious-Fearful)、对同伴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with Peers)和被同伴排斥(Excluded byPeers)。

(六)学生的班级参与量表Ladd提出的教师评价学校适应量表(Teacher Rating Scale of SchoolAdjustment,TRSSA)[2][6]中采用9个项目的自我指导/参与分量表来测量儿童参与班级活动的程度,题目有“寻求挑战”、“独立活动”。1997年,Ladd等人又对学生班级参与量表的题目进行了修改,包括8个题目。

M.L.Sturge-Apple(2008)则采用了TRSSA中的合作参与分量表(the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subscale)来考察儿童学校参与的困难。这个分量表包括七个教师对儿童参与班级活动的评价的描述(例如,“服从教师的指导”,“负责地接受一个特定任务”),采用三点计分法。

(七)学校适应性综合量表

以上所介绍的学校适应量表都是从学校适应的某一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测量,然而还有的研究者编制了包括几个学校适应维度的综合性学校适应量表,从整体上考察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

刘万伦等人(2005)根据Birch和Ladd(1997)对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将学校适应量表按照学校喜好性和环境适应性两个维度编制了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量表。该量表共有30个项目,要求学生按5点量表回答。

台湾学者吴武典(1997)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的在校行为子量表是研究者使用比较多测量初中生学校适应的量表,该量表包括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五个维度。我国研究者袁立新等人自编了《学校生活适应量表》(初中版)(LifeAdaptation Scale in School,LASS),该量表包括集体适应、学业适应、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5个维度,共61题。

张克文等人(2002)以袁立新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初中版)为蓝本,对其进行修订,编制了学校生活适应量表(高中版)。经过修订的量表包括以上5个因素,这5个因素对总方差变异的解释率上升到44%。邓颖琦和顾海根(2006)则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又对学校生活适应量表高中版(LASS高中版)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学校生活适应量表大学版(LASS大学版)。LASS大学版对LASS高中版进行了题目筛选和修订,最后包括31个项目,4个维度,分别为师生关系适应、集体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学业适应,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这四个因素可以解释总方差变异量的58.61%。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各项拟合指数均比较理想,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此外,汪清华(2007)自编了中小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包括学习适应、行为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行为控制及学校态度六个维度。崔娜(2008)也对袁立新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常规适应、课业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态度与情感。方晓义(2005)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以及自我适应和满意度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的学校适应。

四、评价和展望

(一)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

以往国内外研究者对学校适应的界定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有的研究者强调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某一方面的表现来表示其学校适应,包括学生的学习适应、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对学校的态度、与同伴和教师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情境中的情绪表现以及行为问题等;然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学生的学校适应是以上各维度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情感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情况。而本文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认为学校适应是处理和应对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处理与同伴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参与班级活动,调节在学校中的情绪的整体表现,因此,本文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在学习、人际交往和情绪适应方面表现成功的状况。

(二)学校适应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根据不同的学校适应指标,国内外的研究者发展和提出了考察学校适应不同维度的测量工具,包括学校态度问卷、学习适应量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的量表、考察学生情绪适应的量表、以及考察学生不同方面学校适应的综合量表。本文对以上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测量工具考察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学校适应,从学校适应的不同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然而,以往研究者提出的这些学校适应测量工具还存在以下局限性:

1.测量工具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

学习适应的测量方面,陈英豪等人(1991)采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身心适应这几个方面来表示学习适应,周步成(1991)则采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而其他研究者则分别采用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机、学习期望、身心健康、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来考察中小学生的学习适应。如前所述,这种指标体系不统一的情况在测量学生的师生关系、情绪适应和学校社会行为的量表上都有所存在,这就会使研究者产生困惑,难以确定考察学校适应的具体指标,为准确考察学校适应造成了困难。

2.缺乏统一测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校适应的工具

本文介绍了从不同方面考察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然而,这些测量工具有的是考察幼儿的,有的是考察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还有考察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但是还缺乏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测量工具,适用的年龄范围比较有限。例如,陈英豪等人(1991)、周步成(1991)和王耘(2002)都提出了测量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量表,聂衍刚提出了考察中学生学习适应的量表,但这些量表之间的指标体系不尽相同,而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相对权威的测量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学习测量工具。而测量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社会行为的工具主要适用于中小学生,测量大学生的工具还很少。

3.综合测量学校适应的研究工具也缺乏公认的测量指标

如前文所介绍,以往国内外研究者也提出了综合考察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但是这些研究工具也没有统一的测量指标。例如,袁立新等人(1996)和张克文等人(2002)采用集体适应、学业适应、自我接纳、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五个指标来测量我国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学校适应,而邓颖琦和顾海根(2006)则采用了除了自我接纳之外的四个指标来考察我国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然而,美国心理学家Ladd等人采用了学校喜好、学校回避、合作参与和自我指导来考察学校适应。可见,究竟哪些指标可以作为综合测量学校适应的指标还缺乏共识。

(三)学校适应的界定和测量的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统一的界定和指标体系,各自为政,没有提出被研究者广泛应用的测量工具。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局限性,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以后的研究者应首先对学校适应进行明确的界定,借鉴以往研究提出的测量工具的指标,探索适合于学校适应不同方面的测量指标,并且确定出学校适应综合的指标体系。

其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点,提出测量该年龄的学校适应的指标体系,制定出适用于从幼儿、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年龄阶段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学校适应测量量表。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范文第3篇

微山县留庄中心小学 朱蕊

3013年7月23日,顶着炎炎酷暑,我和同事们一起来到学校进行网上研修活动。

在这次研修活动中,我觉得我们收获了很多。让我有幸与各位同事在专家的引导下共同探讨的话题,大家各杼已见,浓浓的学习氛围不言而露,尽管不曾相识,但远程研修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全面提升了自我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就把我个人网络研修学习活动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一、转变思想,打造“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积极磨课,感悟深刻。

“同课异构”的磨课与教学方式给我很大的启示,我非常欣赏两位老师的教学。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教学风格与面对的学生的不同注定了备课的不同。而且通过各种量表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让我们学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个环节我看了所有的视频与磨课的计划,感受很深刻,今后一定要虚心认真地听老师们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反思教学,提高自我业务水平。

以前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否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难实现。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科目,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组织课堂,理解教材,语文素养,语言表达,善于沟通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作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因此,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语文教师本身的能力势在必行。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自我的知识永葆青春。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所以说,只有终身学习,只有让自己的知识丰富,新鲜,才可以让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莎爽英姿。

五、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自我前进。

远程网络研修,使我深深感受到网络的方便和快捷,感受到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学习的方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实际出发,把坚持个人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努力做到从实践困惑出发,在研修思想的引领下,引发幼儿的积极性,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好课堂教学的艺术,使本来枯燥的学习、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对自己教育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也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 学无止境,不断进取,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活动;综合实践;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71-01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有效衔接是指在数学活动课上对学生按照综合实践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把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在不增加学习学习负担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一、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可以说,观察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打破传统数学的封闭性,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如教学“16+6×3”时,对于“为什么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就可以从学生买东西的生活体验中悟出。二年级一位教师在新授这一内容时,分如下三步进行:第一步,展示生活情境,出示一把标价16元的雨伞和3本标价6元的图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共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6+6+6+6或16+6×3;第二步,讨论“16+6×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6和6的和,再乘以3,也有的说先算6与3的积,再加上16。经过讨论,意见趋于一致,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先算6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两种不同的物品计算总价时,要分别算出各自的价钱,然后再算它们的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况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诱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纷繁复杂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诱发中产生探究的主题。例如: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轮均为圆的,但为什么不做成其它形状呢?从而诱发出“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的探究主题;四年级的学生春节期间拿到了许多压岁钱,不知如何使用好?从而引发出“压岁钱怎样用合理?”的探究主题;五年级学生在打电话过程中,觉得打电话很有技巧,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怎样打电话省钱?”

三、注重实践中应用数学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我曾组织的“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春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应用数学,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例如,在复习“利息”时,六年级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的探究练习:2011年春节,张大伯把18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再过一个月就要到期了,但是前几天张大婶突遇车祸住院治疗,急需用这18000元钱,可是银行规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计息,为这张大伯左右为难,请你替张大伯想想办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了多种解决办法:方法一:救人如救火,先治伤要紧,损失一点钱就算了;方法二:向亲戚朋友暂借一个月,一个月后归还;方法三……

小学数学师德总结范文第5篇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总结

通过培训,让我对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诗歌鉴赏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理解地比较肤浅,平常用的也不多。总是感觉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个花架子,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硬件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自己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和理念的落后。由于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导致了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这次的培训,不仅让我敢于设想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运用,更让我能够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强化课堂效果。

另外,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新名词,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新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各领域的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经常充电,那么尽早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有效地教书育人了。这种体验,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让我感到强烈和清晰。这次培训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实实在在地拉开了一个帷幕,在这之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方面的应用,不断地提高自己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做一个高效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援助者。

信息技术在课常上深入而多元化的运用,这是一种跨越式的变革,这是一场教学方式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退缩不前的任何人,都将被这场革命所淘汰。教好书,教出成绩来,这个每一个为人师表的人最质朴的想法,那么这次变革就是一个机遇:通过高效率的课堂来创造出高产出的成果。但机遇是和挑战是相互依存的,成功和风险是并驾齐驱的。在他们面前,是选择勇敢地迎接挑战,突破自我,还是墨守成规,苦苦挣扎,我想,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前者,教师应作为这次变革的生力军,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留出自我完善的空间,让学生德智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位,让教育者回归本位,为学生以后拥有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础,为社会的和谐和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